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考必考古诗词曲阅读.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考必考古诗词曲阅读.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考必考古诗词曲阅读.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考必考古诗词曲阅读.doc_第4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考必考古诗词曲阅读.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复习之34首必考古诗词曲阅读赵叶秋【考纲要求】1、划分朗读节奏2、理解词义和句意3、欣赏词语和句子4、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5、体会作品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方法【中考考什么】1、请结合全诗赏析某一(几)句的意思或内容。2、为什么说这首诗是什么诗或表现了什么情意,结合全诗加以分析。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写了什么样的内容)。4、某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你认为怎样?5、这首诗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或内容,请具体说明。6、本诗某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题材内容与情感的特点;2、学会正确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即体会诗歌主旨,明白作者情感、态度等。教学难点:诗词的写作技法鉴赏【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不管是上至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还是下至唐诗、宋词、元曲,都有很多经典篇章,我们也学习了不少。初中三年我们一共学习了其中的34首,另外还有20几首的附诗,不知同学们是否还记得?下面老师就从中点几篇大家来背一背。十一月四十风雨大作春望天净沙秋思不错的,同学们背的很熟,但中考让我们背诵整首诗的可能性不大,它往往是以什么形式来考察我们呢?(名句填空、诗歌赏析)好,今天我们就来复习古诗词赏析。二、2009-2016河北中考考情分析及命题预测(PPT出示历年考查知识点和分值等内容)三、真题演练及题型分析(PPT出示2016年河北中考真题,根据真题提炼考点和题型,逐一讲析)【例1】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宛在水中坻【思路点拨】诗词的朗读节奏要考虑诗歌的内容和含义,表达完整内容的词语要划在一起。从上几句诗可看出本诗是“二二”和“二三”的结构,所以,此句也应是“二二”或“二三”结构。这句话只要求划一处,所以节奏划分为“二/三”。【答案】宛在/水中坻。题型一划分朗读节奏(2010年考过此点)【方法指导】四言诗为“二二”节奏;五言诗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言诗的节奏划分为“二二二一”式或“二二一二”式。词的节奏划分可根据音律及意思来断句。表达相对完整的含义的词语要划在一起,不可随意拆分。2.请解释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2分)_【思路点拨】此句为句子理解,主要是要理解句中的关键字,然后再根据意思串联起来。“所谓”即“所牵挂的”;“伊人”即“美人”;“水”即“河”。【答案】主人公所追寻的那个人,在河的那边。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思路点拨】A项:写景都是为了写人,开头两句写景,为起兴。“苍苍”“为霜”,景色冷落凄清。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心情。B项:“宛在水中央”“中坻”“中沚”,都营造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若隐若现的氛围。C项:全诗从手法上来看,运用了重叠句的形式,而诗人所以要运用这种手法,是为了渲染缠绵无尽的情怀。D项:诗中只表现了主人公“执着追寻”,但并没有表现“绝望情绪”,只表现了追寻时间之长和诗人盼与伊人相会的心理。【答案】D题型二 句子的理解(2010、2015、2016年考过此点)【方法指导】词语理解是理解诗词句的基础,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词语的本义;二是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可以从遣词用语、修辞等方面理解诗句的重点词、重点诗句的含义。本题是理解句子的本意。题型三 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2013、2015年考过此点)【方法指导】感知诗词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看题材。题材往往决定诗词的主要内容和主题。如:送别诗、咏怀诗多写如何叮咛对方、歌颂对方;咏史诗、怀古诗多写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边塞诗或描写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等。(2)抓题目。诗词的题目往往是诗词内容的高度概括。(3)析词义。因为诗词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所以必须调动文言文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逐步揣摩关键词语的含义,扫清诗词中的阅读障碍,断不能一知半解。(4)联背景。有些诗词,仅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还难以真正把握其内容,这时,便要借助对背景的分析。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结合背景,把握诗词的情感。这里的背景,一指诗词反映的广阔社会现实,二指诗人的人生经历。(2)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感情。诗眼是解读诗词主旨的一把钥匙,阅读诗词,如果能抓住诗眼,就容易体会诗人的情感。(3)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意象中。(4)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例2】(2014河北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_(人名)。(1分)【思路点拨】根据标题、内容等要点与记忆的文学常识相联系,以确定作者。【答案】龚自珍2这首诗加线句子是怎样写“离愁”的?(2分)【思路点拨】诗人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表现手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答案】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题型四文学常识(2012、2013、2014年考过此点)【方法指导】文学常识类试题主要考查重要的作家、作品或文学流派等。应对办法只能靠记。建议可以分类、分年代记,一定要记准、记牢、写清、写对,不能出现错别字。近几年河北省中考加强了文学常识的考查,在日常积累中应加强诗词曲的题目、作者、朝代和典故的记忆。题型五 体会作品的写作方法(2012、2013、2014年考过此点)【方法指导】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写作方法包括:(1)抒情手法: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叙事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物抒怀)、咏史抒怀等。(2)描写手法:对景物、动作、心态等的描绘,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白描、象征、衬托(正衬、反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3)修辞手法:比喻、起兴、借代、比拟(拟人、拟物)、排比、夸张、对比、用典、对偶、互文、双关、顶针、设问、反问、反复等。(4)表现手法:烘托、渲染、抑扬、以小见大等。体会古诗词的写作方法要从诗词的整体构思上来把握,找出全篇诗词所用的写作方法后,还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一下运用的好处。答题格式:这首诗运用了的手法,表达了(表现了、形象地写出了)3.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3分)【思路点拨】诗句之所以成为名句,一方面是句子本身的优点,另一方面是句子之外的延伸含义。这两句诗自身的优点在于比喻的巧妙,其延伸含义具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答案】示例:这两句诗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中考常考点,其作用主要有:一、提供特定的环境;二、营造氛围起到烘托的作用;三、衬托人物的心境,表达思想感情;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用在叙事类文章中);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六、在一些诗歌中含有起兴的作用,如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题型六 欣赏词语和句子(2012、2014年考过此点)【方法指导】(1)抓关键词。主要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特殊语(叠词、拟声词)入手,品味赏析。(2)描述画面。描述画面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诗词,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实于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境界。(3)体会意境。结合诗句的意象,领悟诗人所绘之景与所抒之情融合后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概括诗词意境的常见词有:清新明丽、萧瑟凄冷、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丽等。(4)把握情感。体会诗句中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或表明的观点、志向等。(5)领悟哲理。品味诗句,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3.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3分)【思路点拨】诗句之所以成为名句,一方面是句子本身的优点,另一方面是句子之外的延伸含义。这两句诗自身的优点在于比喻的巧妙,其延伸含义具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答案】示例:这两句诗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中考常考点,其作用主要有:一、提供特定的环境;二、营造氛围起到烘托的作用;三、衬托人物的心境,表达思想感情;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用在叙事类文章中);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六、在一些诗歌中含有起兴的作用,如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题型六 欣赏词语和句子(2012、2014年考过此点)【方法指导】(1)抓关键词。主要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特殊语(叠词、拟声词)入手,品味赏析。(2)描述画面。描述画面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诗词,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实于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境界。(3)体会意境。结合诗句的意象,领悟诗人所绘之景与所抒之情融合后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概括诗词意境的常见词有:清新明丽、萧瑟凄冷、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丽等。(4)把握情感。体会诗句中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或表明的观点、志向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