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剂PPT课件.ppt_第1页
清热剂PPT课件.ppt_第2页
清热剂PPT课件.ppt_第3页
清热剂PPT课件.ppt_第4页
清热剂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章清热剂 一 含义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 具有清热 泻火 凉血 解毒等作用 治疗里热证的方剂 统称清热剂 本类方剂的立法依据为 清 法 二 适应证外感六淫 可入里化热 五志过极 脏腑偏胜 亦可化火 内伤久病 阴液耗损 虚热乃生 故凡属上述种种原因所引起的里热证 无论是属虚属实 在气在血 在脏在腑 皆是其适应范围 三 分类1 清气分热2 清营凉血3 清热解毒4 清脏腑热5 清虚热 四 注意1 要辨别里热所在部位 2 辨别热证真假 勿为假象迷惑 3 辨别热证的虚实 4 权衡轻重 量证投药 5 对于热邪炽盛 服清热剂入口即吐者 可于清热剂中少佐温热药 或采用凉药热服法 第节清气分热 1 适应证 适用于热在气分证 症见身热不恶寒 反恶热 多汗 口渴饮冷 舌红苔黄 脉数有力等 2 组方特点 常用辛甘大寒的石膏与苦寒质润的知母等为主组方 白虎汤 伤寒论 组成 石膏一斤 碎 50g 知母六两 18g 甘草二两 炙 6g 粳米六合 9g 方歌 白虎膏知粳米甘 清热生津止渴烦 气分热盛四大证 益气生津人参添 功用 清热生津 主治 气分热盛证 壮热面赤 烦渴引饮 汗出恶热 脉洪大有力 方解 配伍特点 清热与生津相配 以清热为主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阳明气分热盛证的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身大热 汗大出 口大渴 脉洪大为辨证要点 典型病案 男 49岁 以发热寒战伴咽痛 咳嗽 咳吐白色粘痰6d为主诉入院 3d前门诊查血常规示WBC10 2 109 L 胸片示 右中下肺野见一大片密度不均匀的高密度影 诊断为右下肺炎 曾予抗生素等治疗 症状未见好转 入院治疗 查体 体温39 8 急性病面容 咽部充血 扁桃体 度肿大 右下肺呼吸音粗 予抗生素及临时使用氨基比林 乙醇擦浴 体温未见明显下降 患者口渴 大汗出 脉滑数 舌质红 苔薄黄而干 处方 淡竹叶15g 生石膏100g 麦冬30g 芦根30g 牛蒡子15g 桔梗5g 甘草5g 金银花15g 连翘10g 嘱其煎汤代水 不拘时频频服下 连进3剂 体温降至36 8 上方生石膏量减为30g 加杏仁15g 厚朴lOg 山药15g 生麦芽15g 石斛15g 再进3剂善后收功 刘健 等 白虎汤加减温病运用体会 山东中医杂志 2005 24 11 698 竹叶石膏汤 伤寒论 组成 竹叶二把 6g 石膏一斤 50g 半夏半升 洗 9g 麦门冬一升 去心 20g 人参二两 6g 甘草二两 炙 6g 粳米半升 10g 方歌 竹叶石膏汤人参 麦冬半夏知母临 甘草生姜兼粳米 暑热烦渴脉虚寻 功用 清热生津 益气和胃 主治 伤寒 温病 暑病余热未清 气津两伤证 身热多汗 心胸烦闷 气逆欲呕 口干喜饮 或虚烦不寐 舌红苔少 脉虚数 方解 配伍特点 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 祛邪扶正兼顾 清而不寒 补而不滞 正如 医宗金鉴 说 以大寒之剂 易为清补之方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热病后期 余热未清 气阴耗伤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身热多汗 气逆欲呕 烦渴喜饮 舌红少津 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类方鉴别 典型病案 王某 男 61岁 主因寒战高热10天 于2003年11月2日住院 体温波动于38 8 40 6 伴咽痛偶有咳嗽 时有心悸 于院外查血白细胞升高 诊 肺炎 抗炎治疗1周 寒战高热仍无改善 入院时诉 间断胸闷气短 纳差 身痛 该患者既往已有风心病 房颤病史30余年 高血压病史15年 脑梗塞病史1年 病前无皮肤疥肿 追问外伤史 病前10天曾拔牙 入院查体 体温38 8 心率96次 分 血压110 70mmHg 双肺呼吸音低 双下肺可闻及湿性罗音 心浊音界稍大 心音强弱不等 律不齐 二尖瓣半听诊区可闻及舒张期杂音 脉搏短细 舌黯红苔黄 脉结数 理化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16 5 109 L W LCR0 963 血红蛋白126g L 血生化示 肝肾功能轻度异常 血沉增快 60mm h 尿潜血 2 十十 心电图示 房颤 胸片示 双肺间质纤维化 主动脉硬化 入院当口行血培养 予以物理降温及常规抗炎 扩冠 抗凝 治疗3日后不效 此时患者高热寒战伴烦渴 盗汗 且有胸闷心悸 气短乏力 纳差 尿少色红等 舌红苔黄燥 脉细数 心脏听诊 二尖瓣区舒张期杂音呈高调样改变 监测心电图无改变 血培养回报阴性 当日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 风心病 二尖瓣狭窄 左房轻度扩大 肺动脉高压 左房血栓形成 5 0cm 1 2cm 感染性心内膜炎 二尖瓣叶左室侧与左室侧壁直径约lcm与0 5cm不规则赘生物 明确诊断 感染性心内膜炎 中医辨证 邪热炽盛 气阴两伤 调整治疗 抗生素改为青霉素 中药予以竹叶石膏汤加减 生石膏40g 淡竹叶10g 连翘15g 黄芩10g 生地l5g 人参l0g 单煎 麦门冬30g 丹参20g 自茅根30g 甘草6g 每日1剂 水煎分两次温服 以清热解毒 益气生津 治疗两周后 体温正常 仍诉间断气短 口渴 汗出 动辄汗出加重 舌质色暗苔薄白 脉细缓 血尿检查正常 青霉素减量 中药以前方人参加量 去连翘 黄芩 白茅根续服 转至社区治疗 两周后复诊超声心动图 示菌栓已消失1个 另1个体积明显缩小 0 3cm 未发现菌栓脱落迹象 自觉气短 汗出烦渴较前改善 舌脉亦如前 中药守方再服 两周后 治疗6周 超声心动图提示菌栓及血栓已消失 本病告愈 仅维持扩扩冠药物及复方丹参片治疗 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除两次外感外无其他疾患 陈洁 加味竹叶石膏汤在感染性心内膜炎中的应用 四川中医 2006 24 3 48 凉膈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川大黄朴硝甘草炙 各二十两 各600g 山栀子仁薄荷去梗黄芩各十两 各300g 连翘二斤半 1250g 方歌 凉膈硝黄栀子翘 黄芩甘草薄荷饶 竹叶蜜煎疗膈上 中焦燥实服之消 功用 泻火通便 清上泄下 主治 热灼胸膈证 胸膈烦热 面赤唇焦 烦躁口渴 口舌生疮 睡卧不宁 谵语狂妄 或咽痛吐衄 便秘溲赤 舌红苔黄 脉滑数 方解 烦躁口渴 咽痛吐衄 清泻三焦 大黄 芒硝 薄荷 竹叶 泻火通便以泻代清 清利头目利咽 清心利尿 甘草 配伍特点 清上与泻下并行 但泻下是为清泄胸膈郁热而设 所谓 以泻代清 其意在此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上 中二焦火热炽盛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胸膈烦热 面赤唇焦 烦躁口渴 舌红苔黄 脉数为辨证要点 第节清营凉血 1 适应证 适用于邪热传营 或热入血分诸证 邪热传营见有身热夜甚 心烦不寐 时有谵语 斑疹隐隐 舌绛而干 脉数等 热入血分则见出血 发斑 昏狂 谵语 舌绛起刺 脉数等 2 组方特点 其组方常用水牛角 生地等清营凉血药物为主 清营汤 温病条辨 组成 犀角一两 水牛角代 90g 生地黄五钱 15g 元参三钱 9g 竹叶心一钱 3g 麦冬三钱 9g 丹参二钱 6g 黄连一钱五分 5g 银花三钱 9g 连翘二钱 连心用 6g 方歌 清营汤是鞠通方 热入心包营血伤 犀地银翘玄连竹 丹麦清热佐之良 功用 清营解毒 透热养阴 主治 热入营分证 身热夜甚 神烦少寐 时有谵语 目常喜开或喜闭 口渴或不渴 斑疹隐隐 脉细数 舌绛而干 方解 配伍特点 以清营解毒为主 配以养阴生津和 透热转气 使入营之邪透出气分而解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热邪初入营分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身热夜甚 神烦少寐 斑疹隐隐 舌绛而干 脉数为辨证要点 典型病案 魏某 女 12岁 1980年9月因患肝脓疡经某医院治疗月余 肝区疼痛消失 临床检验指标全部正常 唯持续高热 39 40 不退 经多方治疗无效来诊 患者病后余热未清 邪热客留营血 耗伤营阴 阴液已伤 无力自复 故高热不退 遂投清营汤 犀角1g 冲服 黄连 连翘 紫草各lOg 生地黄 丹参 金银花 黄芩各15g 玄参 麦冬 鲜竹叶心 丹皮各20g 生石膏30g 知母12g 2剂后热退身凉 魏茂国 清营汤辨治病后发热验案举隅 湖北中医杂志 2003 25 5 41 犀角地黄汤 芍药地黄汤 小品方 录自 外台秘要 组成 犀角一两 水牛角代 一两 30g 生地黄半斤 24g 芍药三分 12g 牡丹皮一两 9g 方歌 犀角地黄芍药丹 血热妄行吐衄斑 蓄血发狂舌质绛 凉血散瘀病可痊 功用 清热解毒 凉血散瘀 主治 热入血分证 1 热扰心神 身热谵语 舌绛起刺 脉细数 2 热伤血络 斑色紫黑 吐血 衄血 便血 尿血等 舌红绛 脉数 3 蓄血瘀热 喜忘如狂 漱水不欲咽 大便色黑易解等 方解 配伍特点 凉血与活血散瘀并用 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动血之虑 凉血止血又无冰伏留瘀之弊 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温热病热入血分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各种失血 斑色紫黑 神昏谵语 身热舌绛为辨证要点 类方鉴别 典型病案 魏某 女 14岁 2003年12月17日以四肢瘀点 瘀斑1月就诊 曾在某医院以 过敏性紫癜 予以西药治疗 病情反复难愈 现见四肢瘀点 瘀斑 以下肢内侧多见 且连成片状 色紫红 下肢关节疼痛 平时易感冒 咽赤 舌淡 苔白腻 此为外感风热 邪热雍滞于脉络 气血不行而瘀阻 治以清热凉血止血 敛阴祛风脱敏 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水牛角 先煎 生地黄各15g 牡丹皮 赤芍各10g 紫草15g 五味子 乌梅 苏叶 银柴胡 仙鹤草 怀牛膝 木瓜各lOg 防风 甘草各6g 6剂 水煎服 药后仅下肢有少量出血点 又见微咳 流涕 舌淡苔白 上方去五味子 乌梅 怀牛膝 银柴胡 紫草 加鸡血藤 玄参 桔梗 小蓟炭 苍耳子 焦桅子 仍6剂水煎服后 诸症愈 继以原方加减服6剂以巩固疗效 随访1年未复发 尚菁 张士卿教授用犀角地黄汤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经验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5 22 3 6 第节清热解毒 1 适应证 适用于温疫 温毒 火毒及疮疡疔毒等证 症见大热渴饮 谵语神昏 吐衄发斑 舌绛 唇焦等 或头面红肿热痛 咽喉肿痛 舌苔黄燥等 或烦热 错语 吐衄发斑及外科的热毒痈疡等 或身热面赤 胸膈烦热 口舌生疮 便秘溲赤等症 2 组方特点 临床常以黄芩 黄连 连翘 金银花 蒲公英 大青叶等清热解毒泻火药为主组方 黄连解毒汤方出 肘后备急方 名见 外台秘要 引崔氏方 组成 黄连三两 9g 黄芩黄柏各二两 各6g 栀子十四枚 擘 9g 方歌 黄连解毒汤四味 黄芩黄柏栀子备 躁狂大热呕不眠 吐衄斑黄均可为 功用 泻火解毒 主治 三焦火毒证 大热烦躁 口燥咽干 错语不眠 或热病吐血 衄血 或热甚发斑 或身热下利 或湿热黄疸 或外科痈疡疔毒 小便黄赤 舌红苔黄 脉数有力 方解 辨证要点 本方为苦寒直折 清热解毒的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大热烦躁 口燥咽干舌红苔黄 脉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典型病案 刘某 男 32岁 1998年5月18口入院 患者有胃溃疡病史7年 近5 6天来反复胃院部及胁下腹痛 口苦咽干 乏味口臭 心烦不寐 呕血2次 伴解柏油样大便4次 小便黄 舌红 苔黄 脉弦数 在当地医院治疗无效 用药不详 转入本院 体查 T37 4 P96次 分 R 26次 分 BP11 5 8 0kPa 心肺 一 肝脾 一 胃肮压痛 十十 血常规 Hb84g L RBC2 8 1012 L WBC11 4 l09 L N 0 78 L 0 22 大便潜血试验 十十 西医诊断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中医诊断 血证 证属胃火炽盛 胃络受损 迫血妄行 治宜泻火解毒 凉血止血 投以黄连解毒汤加味治疗 处方 黄连 黄芩 黄柏 桅子 大黄 炒五灵脂各10g 地榆 白及各15g 炒蒲黄20g 水煎2剂 分4次温服 并输液以调节电解质的平衡 一般不加用止血药 二诊 药后胃院及胁下胀痛 口苦咽干 心烦不寐等诸症好转 呕血停止 解少量柏油样大便 舌质红 苔黄 脉弦细 原方再服4剂 每天1剂 水煎 分2次服 三诊 症状基本消失 大便色转黄 小便淡黄舌质淡红 苔薄黄 脉细弦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Hb102g L RBC3 0 1012 L WBC9 6 109 L N0 71 L0 29 大便潜血试验阴性 BP16 0 9 33kPa 继以调理脾胃之剂治疗6天痊愈出院 刘绍林 等 黄连解毒汤治验3则 新中医 2003 35 10 63 典型病案 马某 女 7岁 1997年6月14日诊 因外出游玩劳累后 发热伴咳嗽4天 门诊拟 支气管肺炎 收治入院 入院后经青霉素及头孢菌素治疗 效果不显 持续高热 头痛 无汗 体温39 40 咳嗽加剧 喉中痰鸣 气促 食少 大便3日未解 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 急投凉隔散加减 淡竹叶 连翘 杏仁 炒谷芽 炒麦芽各6g 薄荷 后入 甘草各3g 桑白皮 象贝 黄芩各l0g 大黄 后入 4 5g 焦山桅12g 服药2天后热平 咳嗽减 1周后诸症悉除 痊愈出院 普济消毒饮 东垣试效方 组成 黄芩酒炒黄连酒炒 各五钱 各15g 陈皮去白甘草生用玄参柴胡桔梗各二钱 各6g 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各一钱 各3g 僵蚕升麻各七分 各2g 方歌 普济消毒芩连鼠 玄参甘桔蓝根侣 升柴马勃连翘陈 僵蚕薄荷为末咀 功用 清热解毒 疏风散邪 主治 大头瘟 恶寒发热 头面红肿焮痛 目不能开 咽喉不利 舌燥口渴 舌红苔白兼黄 脉浮数有力 方解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大头瘟的常用方剂 临床应用以头面红肿焮痛 恶寒发热 舌红苔白兼黄 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典型病案 潘某 男 55岁 1984年8月6日初诊 3天前无明诱因突然全身起片状风疹团 搔痒难忍 坐立不安 症见 全身多处片状粉红色风疹团 搔痒难忍 夜不能寐 口干欲饮 大便正常 舌尖红 苔薄黄 脉浮数 感觉风热之邪 壅于上焦心肺 熏蒸肌肤腠理 热窜营分 从血络而出 治宜疏散风热 清热解毒 佐以凉血止痒 药用 黄芩12g 黄连6g 牛蒡子9g 板蓝根12g 党参12g 防风9g 荆芥9g 薄荷9g 后下 赤芍12g 地肤子9g 进3剂 1剂后风疹团明显减少 安静入睡 2剂后症状全部消失 服最后一剂以进一步巩固疗效 一年随访未复发 潘晓蓉 普济消毒饮运用举隅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3 25 2 51 仙方活命饮 校注妇人良方 组成 白芷六分 3g 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炒穿山甲炙天花粉乳香没药各一钱 各6g 金银花陈皮各三钱 9g 方歌 仙方活命金银花 防芷归陈草芍加 贝母花粉兼乳没 穿山角刺酒煎佳 一切痈毒能溃散 溃后忌服用勿差 功用 清热解毒 消肿溃坚 活血止痛 主治 阳证痈疡肿毒初起 红肿焮痛 或身热凛寒 苔薄白或黄 脉数有力 方解 配伍特点 以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 通经溃坚诸法为主 佐以透表 行气 化痰散结 较全面地体现了外科阳证疮疡内治消法的配伍特点 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热毒痈肿的常用方 前人云 此疡门开手攻毒之第一方也 凡痈肿初起属于阳证者均可运用 临床应用以局部红肿焮痛 甚则伴有身热凛寒 脉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类方鉴别 典型病案 黄某 女 26岁 1999年11月4日初诊 左乳房红肿疼痛3d就诊 西医诊为急性乳腺炎 给青霉素 丁胺卡那 严迪等药治疗 用1周痛减热除而肿块不消 继续治疗月余 疗效甚微 特来就诊 患者体质尚可 身无寒热 左乳房肿大 为右乳房之3倍 乳房的80 紫红色如茄 触之硬 不热 挤之乳汁尚出 不甚痛 查 WBC11 4 109 L 中性0 8O 舌暗红 苔微黄 脉沉稍滑 此乃乳疽 为热毒未消 气血凝滞 当清热解毒 活血散结 疏气通络 为治用仙方活命饮加减 处方 金银花30g 蒲公英30g 连翘15g 炮穿山甲lOg 生甘草6g 天花粉12g 生归尾6g 浙贝母15g 赤芍15g 白芷lOg 桔梗12g 乳香 没药各6g 陈皮30g 水煎服 每日1剂 药渣热敷局部 停用一切西药治疗3d 肿胀明显缩小 较前软 舌淡脉弱 乃气虚之象 上方加黄芪30g 再服3剂 硬块全消 一切如常 钱传兴 仙方活命饮的临床应用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2003 15 1 59 第节清脏腑热 1 适应证 适用于邪热偏盛于某一脏腑所产生的火热证 2 组方特点 本类方剂多按所治脏腑火热证候之不同 分别使用相应的清热药物 如心经热盛 用黄连 栀子 木通 莲子心等以泻火清心 肺经热盛 以桑白皮 黄芩 知母等以清肺泻热 热在脾胃 用石膏 黄连等以清胃泻热 热在大肠 用白头翁 黄连 黄柏等以清肠解毒 导赤散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 生地黄木通生甘草梢各等分 各6g 方歌 导赤生地与木通 草梢竹叶四般攻 口糜淋痛小肠火 引热同归小便中 功用 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 心经火热证 心胸烦热 口渴面赤 意欲饮冷 以及口舌生疮 或心热移于小肠 小便赤涩刺痛 舌红 脉数 方解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心经火热证的常用方 又是体现清热利水养阴治法的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心胸烦热 口渴 口舌生疮或小便赤涩 舌红脉数为辨证要点 典型病案 徐某 女 48岁 2005年3月5日初诊 两天前因吃红油火锅 出现尿频 尿急 尿痛 心烦口渴 大便秘结 舌尖红 苔薄黄 脉数 尿液检查 白细胞 红细胞 脓细胞 证属心经有热 湿热下注 治以清心热 利尿通淋 方用导赤散加味 生地 木通 竹叶 自茅根 蒲公英 银花各l0g 栀子 瞿麦 金钱草各15g 生甘草梢5g 每日1剂 水煎服 1日3次 服药5剂后诸症消失 小便复查各项指标正常 唐承栋 李寿彭应用加味导赤散临床经验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6 22 1 33 龙胆泻肝汤 医方集解 组成 龙胆草酒炒 6g 黄芩炒 9g 栀子酒炒 9g 泽泻 12g 木通 6g 当归酒炒 3g 栀子酒炒 9g 生地黄酒炒 9g 柴胡 6g 生甘草 6g 车前子 9g 原书无用量 方歌 龙胆泻肝栀芩柴 生地车前泽泻偕 木通甘草当归合 肝经湿热力能排 功用 清泻肝胆实火 清利肝经湿热 主治 1 肝胆实火上炎证 头痛目赤 胁痛 口苦 耳聋 耳肿 舌红苔黄 脉弦数有力 2 肝经湿热下注证 阴肿 阴痒 筋痿 阴汗 小便淋浊 或妇女带下黄臭等 舌红苔黄腻 脉弦数有力 2020 1 7 78 方解 配伍特点 泻中有补 利中有滋 降中寓升 祛邪而不伤正 泻火而不伐胃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肝胆实火上炎 湿热下注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口苦溺赤 舌红苔黄 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典型病案 患者女 45岁 2000年3月12日就诊 病发带状疱疹 于左胁呈点状分布 直至左下腹 色暗红 无脓疱及溃破 疼痛难忍 动则尤甚 自觉痛处有灼热感 伴口苦 纳呆 眠差 舌红 苔黄 脉弦滑数无力 中医诊断 疱疹 证属肝胆湿热 治以清泻肝胆湿热 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组成 龙胆草 当归 延胡索 郁金 甘草各12g 黄芩 柴胡 桅子 泽泻 黄芪 丹皮 玄参各15g 生地 白茅根各30g 蒲公英 紫花地丁各20g 每日1剂 水煎服 5剂后疱疹无扩展及溃破 灼痛明显减轻 活动无加重 先发庖疹已明显好转 上方再服5剂 已无疼痛 疱疹渐愈 上方去龙胆草 延胡索 生地 黄芩 蒲公英 紫花地丁 加熟地 党参各20g 再服5剂 告愈 都兴山 龙胆泻肝汤临床应用举隅 湖北中医杂志 2005 27 5 42 左金丸 丹溪心法 组成 黄连六两 180g 吴茱萸一两 30g 方歌 左金连茱六一丸 肝经火郁吐吞酸 再加芍药名戊已 热泻热痢服之安 功用 清泻肝火 降逆止呕 主治 肝火犯胃证 胁肋疼痛 嘈杂吞酸 呕吐口苦 舌红苔黄 脉弦数 方解 引入肝经 配伍特点 辛开苦降 肝胃同治 泻火而不至凉遏 降逆而不碍火郁 相反相成 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肝火犯胃 肝胃不和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呕吐吞酸 胁痛口苦 舌红苔黄 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类方鉴别 典型病案 李某 女 18岁 主诉恶心 呕吐2年 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 呕吐胃内容物 3 5次 日 生气后加重 明显消瘦 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 做胃镜示 浅表性胃炎 胸腹CT未见异常 诊为 神经性呕吐 来诊 现消瘦 乏力 恶心欲呕 时呕吐黄绿色苦水 纳食无味 食后胸骨后憋闷 自觉有股气上升后憋气减轻 舌暗红 苔黄微腻 脉弦细 中医辨证为肝逆犯胃 脾失健运 治宜清肝理脾 和胃降逆 方以小柴胡汤合左金丸 小陷胸汤加减化裁 处方 柴胡10g 黄芩l0g 半夏l0g 党参l0g 全瓜蒌15g 黄连5g 吴茱萸2g 苏梗6g 茯苓10g 生姜4片 炙甘草8g 人枣20枚 7剂 水煎服 日一剂 药后呕吐减少 食后胸骨后憋闷减轻 现暖气 便干 面色萎黄 乏力 守上方加鸡内金8g 木瓜8g 炒谷麦龙各12g 7剂后呕吐发作明显减少 纳食增加 嘱其平日注意调畅情志 保持心情舒畅 继服上方7剂 呕吐治愈 吕蕾 薛伯寿教授临床妙用左金丸 光明中医 2003 18 2 61 苇茎汤 外台秘要 引 古今录验方 组成 苇茎切 二升 以水二斗 煮取五升 去滓 60g 薏苡仁半升 30g 瓜瓣半升 24g 桃仁三十枚 9g 方歌 苇茎汤方出千金 桃仁薏苡冬瓜仁 肺痈痰热兼瘀血 化浊排脓病自宁 功用 清肺化痰 逐瘀排脓 主治 肺痈 热毒壅滞 痰瘀互结证 身有微热 咳嗽痰多 甚则咳吐腥臭脓血 胸中隐隐作痛 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 方解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肺痈的常用方剂 不论肺痈之将成或已成 均可使用本方 临床应用以胸痛 咳嗽 吐腥臭痰或吐脓血 舌红苔黄腻 脉数为辨证要点 典型病案 张某 男 42岁 1993年8月5日初诊 慢性阑尾炎病史2年 现发作2天 因惧怕手术而求治中医 诊见 小腹右侧疼痛难忍 体温38 59 口渴 尿黄 舌绛 少苔 脉弦紧 证属湿热瘀滞 治宜清热祛湿 消瘀止痛 方用千金苇茎汤加味 处方 芦根20g 冬瓜子各30g 桃仁 牡丹皮 蒲公英 紫花地丁各12g 乳香6g 没药3g 甘草5g 水煎服 每天1剂 2剂病除 黄瑞钿 千金苇茎汤验案2则 新中医 2002 34 7 28 泻白散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 地骨皮桑白皮炒 各一两 各30g 甘草炙 一钱 3g 方歌 泻白桑皮地骨皮 甘草粳米四般宜 参茯知芩皆可入 肺热喘嗽此方施 功用 清泻肺热 止咳平喘 主治 肺热喘咳证 气喘咳嗽 皮肤蒸热 日晡尤甚 舌红苔黄 脉细数 方解 配伍特点 清中有润 泻中有补 既不是清透肺中实热以治其标 也不是滋阴润肺以治其本 而是清泻肺中伏火以消郁热 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肺热喘咳的常用方剂 临床应用以咳喘气急 皮肤蒸热 舌红苔黄 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典型病案 张某 男 3岁 2005年6月3日初诊 患儿发烧 烧退后咳嗽1天多 有痰 口渴喜饮 纳差 舌红苔薄黄少津 脉数 予加减泻白散 桑白皮12g 地骨皮12g 麦冬12g 生地l0g 丹皮l0g 知母12g 花粉12g 焦桔l0g 融山撬15g 杏仁8g 白前根12g 岩白菜15g 2剂 水煎服 忌鸡鸭鱼蛋生冷 3日后复诊 咳嗽消失 食纳增加 刘欢 泻白散类方治疗小儿肺热咳嗽经验撷集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 28 4 24 清胃散 脾胃论 组成 生地黄当归身各三分 各6g 牡丹皮半钱 9g 黄连六分 6g 夏月倍之升麻一钱 9g 方歌 清胃散用升麻连 当归生地牡丹全 或益石膏平胃热 口疮吐衄与牙宣 功用 清胃凉血 主治 胃火牙痛 牙痛牵引头疼 面颊发热 其齿喜冷恶热 或牙宣出血 或牙龈红肿溃烂 或唇舌腮颊肿痛 口气热臭 口干舌燥 舌红苔黄 脉滑数 方解 使 升麻 引经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胃火牙痛的常用方 凡胃热证或血热火郁者均可使用 临床应用以牙痛牵引头痛 口气热臭 舌红苔黄 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典型病案 周某 女 38岁 2000年5月10日初诊 患者牙痛3日 上下齿龈均红肿溃烂 痛引头面 口热而臭 口干舌燥 小便短赤 舌红 苔黄 脉数 证属胃有积热 胃火上攻 宜清胃泻火 拟清胃散加减配合针刺以泻阳明之火邪 处方 生地20g 当归 丹皮各12g 黄连9g 升麻3g 生石膏20g 薄荷3g 针刺 颊车 下关 曲池 合谷等穴 得气后通电20 30分钟 每日治疗1次 药进3剂 针刺3次而愈 张丽华 清胃散的临床应用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00 15 4 20 玉女煎 景岳全书 组成 石膏三至五钱 9 15g 熟地三至五钱或一两 9 30g 麦冬二钱 6g 知母牛膝各一钱半 各5g 方歌 玉女煎用熟地黄 膏知牛膝麦冬襄 胃火阴虚相因病 牙痛齿枯宜煎尝 功用 清胃热 滋肾阴 主治 胃热阴虚证 头痛 牙痛 齿松牙衄 烦热干渴 舌红苔黄而干 亦治消渴 消谷善饥等 方解 臣 配伍特点 清热与滋阴并进 虚实兼治 以治实为主 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胃热阴虚牙痛的常用方 凡胃火炽盛 肾水不足之牙痛 牙衄 消渴等皆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临床应用以牙痛齿松 烦热干渴 舌红苔黄而干为辨证要点 类方鉴别 典型病案 蔡某 男 32岁 1993年11月15日就诊 发热咳嗽半月余 经用青霉素 先锋V注射液及病毒唑静滴后热暂退 但咳嗽渐剧而来就诊 现咳嗽频作 干咳作呛 无痰 咽痛 口渴心烦 纳差 大便正常 神疲倦怠 检查 体温36 6 咽红 双肺呼吸音粗糙 舌质红 苔薄黄 脉浮数 血常规检查正常 胸透示肺纹理增加 中医诊断 风燥伤肺 肺失清润宣降 西医诊断 急性支气管炎 治法清胃滋阴 宣肺止咳 方用玉女煎加减 石膏12g 生地黄12g 麦冬9g 知母9g 陈皮12g 贝母9g 玄参9g 炙廿草6g 黄芩12g 金银花12g 3剂后呛咳明显减轻 咽痛 心烦口渴明显好转 但仍舌红 苔薄黄干 上方加鸡内金12g 山楂15g 石斛9g 服3剂咳嗽轻微 无痰 咽己不痛 心烦口渴消失 双肺呼吸音如常 上方继续调治6剂 咳止 纳好 胸透正常 临床治愈 任平 玉女煎治疗风燥久咳之体会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3 20 2 35 葛根黄芩黄连汤 伤寒论 组成 葛根半斤 15g 甘草二两炙 6g 黄芩三两 9g 黄连三两 9g 方歌 葛根黄芩黄连汤 甘草四般治肺肠 解表清里兼和胃 喘汗自利保平康 功用 解表清里 主治 协热下利 身热下利 胸脘烦热 口干作渴 喘而汗出 舌红苔黄 脉数或促 方解 辨证要点 本方简称葛根芩连汤 是治疗热泻 热痢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身热下利 苔黄脉数为辨证要点 典型病案 李某 男 40岁 发冷发热 腹痛 泄下黄色水样便2日 日下十余次 心烦口渴 小便短赤 舌质红 舌苔黄腻 脉滑数 此系湿热交阻肠道 治宜清化湿热 佐以分利 处方 葛根15g 黄答10g 黄连6g 甘草6g 秦皮9g 防风10g 苏叶12g 泽泻12g 白芍9g 木香9g 猪苓9g 大腹皮9g 3剂 水煎服 日1剂 服上方3剂后 热退 腹痛消除 黄色稀便 日约2 3次 脘腹有时作胀 舌质红 舌苔黄腻 脉滑数 为湿热未清 宗上方去苏叶 防风 白芍 加川朴9g 神曲10g 3剂 水煎服 药尽 腹泻已止 口渴心烦得除 脘腹不胀 湿热已清 肠胃恢复正常 张长强 葛根黄芩黄连汤治泄泻下痢的临床验证 河南中医 2002 22 4 4 芍药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组成 芍药一两 30g 当归半两 15g 黄连半两 15g 槟榔木香甘草炒 各二钱 各6g 大黄三钱 9g 黄芩半两 15g 官桂二钱半 5g 方歌 芍药汤中用大黄 芩连归桂槟草香 清热燥湿调气血 里急腹痛自安康 功用 清热燥湿 调气和血 主治 湿热痢疾 腹痛 便脓血 赤白相兼 里急后重 肛门灼热 小便短赤 舌苔黄腻 脉弦数 方解 配伍特点 气血并治 兼以通因通用 寒热共投 侧重于热者寒之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湿热痢疾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痢下赤白 腹痛里急 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 典型病案 宋某 女性 21岁 主因腹泻四天 伴腹痛 恶心欲吐 周身乏力 在他院给予口服黄连素 氟派酸 庆大霉素等药 均不见好转 就诊时 腹痛 里急后重 腹泻为脓血便 日十余次 肛门灼热感 不欲饮食 周身乏力 舌红苔腻 脉滑数 查便Rt WBC RBC 血Rt WBC10 5 109 L 诊断 痢疾 证属湿热痢疾 治疗原则 清热解毒 调气行血 处方 黄芩10g 黄连l0g 大黄3g 当归10g 槟榔l0g 木香12g 银花15g 藿香20g 甘草6g 共3付 日1剂 分2次口服 服药1日后 大便次数明显减少 量中等软糊状 里急后重症状减轻 3日后 大便次数每日2次 量中等成形 里急后重感消失 可进少量流质及半流质 继服上方2付 诸症消失 纳食增加 查便Rt 阴性 血Rt 正常 WBC8 l09 L 吴慧轩 芍药汤治疗急性腹泻50例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1997 16 2 21 白头翁汤 伤寒论 组成 白头翁二两 15g 黄柏三两 12g 黄连三两 6g 秦皮三两 12g 方歌 白头翁汤治热痢 黄连黄柏与秦皮 味苦性寒能凉血 解毒坚阴功效奇 功用 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 主治 热毒痢疾 腹痛 里急后重 肛门灼热 下痢脓血 赤多白少 渴欲饮水 舌红苔黄 脉弦数 方解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热毒血瘀之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下痢赤多白少 腹痛 里急后重 舌红苔黄 脉弦数为辨证治要点 类方鉴别 典型病案 张某 女 32岁 1996年秋初诊 怀孕五月而患菌痢 日泄十余次 注射及口服黄连素 历3天而未效 因虑影响胎儿拒绝用抗生素 故商治于余 症见 发热烦渴 痢下赤白 后重迫急 且腹坠 腰楚 恐将胎坠 舌绛 苔燥中裂 脉细数 乃投白头翁汤加味 处方 白头翁15g 川连6g 川柏10g 秦皮l0g 甘草6g 阿胶 兑服 15g 白芍12g 川断15g 桑寄生15g 竺麻根15g 防风炭6g 二剂痢去大半 续予二剂 痢竟全止 后以清补脾肾之剂善后 腊月顺产一女婴 谢其斌 白头翁汤临证运用 光明中医 2006 21 4 48 第节清虚热 1 适应证 适用于阴虚发热证 是证或因热病后期 邪伏阴分 阴液已伤所致 症见暮热早凉 舌红少苔 或由肝肾阴虚 虚火内优 以致骨蒸潮热 盗汗面赤 久热不退之虚热证 2 组方特点 本类方剂常以滋阴清热的鳖甲 知母 生地与清透伏热的青蒿 秦艽 银柴胡等配合成方 青蒿鳖甲汤 温病条辨 组成 青蒿二钱 6g 鳖甲五钱 15g 细生地四钱 12g 知母二钱 6g 丹皮三钱 9g 方歌 青蒿鳖甲地知丹 阴分伏热此方攀 夜热早凉无汗者 从里达表服之安 功用 养阴透热 主治 温病后期 邪伏阴分证 夜热早凉 热退无汗 舌红苔少 脉细数 方解 配伍特点 滋清兼备 标本兼顾 清中有透 养阴而不恋邪 祛邪而不伤正 辨证要点 本方适用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