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3.1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文字素材3 鲁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高中地理 3.1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文字素材3 鲁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高中地理 3.1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文字素材3 鲁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高中地理 3.1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文字素材3 鲁教版必修1.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文字素材(3)教学资料 地域分异的尺度 不同的地域分异因素所造成的分异现象,其涉及的空间范围有着极大的差别。因此,地域分异具有不同的规模和尺度。通常以分异现象所涉及的范围,将地域分异的尺度分为大、中、小三种尺度。例如,地理现象随纬度变化而发生的差异,大山系、大高原和大平原之间的差异,陆地与海洋之间的差异等属于大尺度分异;河谷与邻近分水岭之间的差异,丘陵阴阳坡的差异等,属于小尺度分异;具有足够尺度的山脉的垂直地域分异差异,属于中尺度分异。地球表面非常广阔,大尺度分异又比较复杂,还可以进一步分为全球性分异、全大陆全海洋分异、区域性尺度分异三类。 各种尺度的地域分异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般说来,大尺度分异是中小尺度分异的背景。例如,在某一纬度地带的山地丘陵地区,在热量、水分条件相似的背景下,既可以观察到从山麓到峰顶的垂直地域分异差异,也可以发现丘陵区内沿地貌剖面发生的处境差别。反之,通过某地小尺度区域分异的比较和概括,也可以反映高级的大尺度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在不同尺度分异规律的作用下,分化为一系列等级和规模不同的区域单位。大尺度分异形成等级高范围大的区域,在其背景下,中小尺度的分异又形成级别渐低范围渐小的区域,使地球表面形成一个由多级区域单位构成的复杂的镶嵌结构。 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性 引起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二:一是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一是出自地球本身的地球内能。它们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影响都是不平衡的。两者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特殊表现,便决定了地域分异的两个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性,即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简称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组成成分(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及其共同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大体沿纬线方向平行延伸,同时沿纬度变化的方向做有规律的更替。这主要是由于太阳光线在地球表面具有不同的入射角而使太阳辐射沿纬度方向呈不均匀的分布,从而导致气候,特别是气温、降水与水文、风化和成土过程、植被等一切自然地理过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地带性是地域分异中基本的但不是惟一的分异规律。它常受其他因素的干扰而变得复杂化。 干湿度分带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包括气候状况、植物群落和土壤类型等,大致呈带状从沿海向内陆有规律地更替。例如,亚欧大陆副热带地区,其东岸为亚热带气候,以及常绿阔叶林植被和黄壤;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常绿硬叶林和褐土;大陆内部为干旱的热带、亚热带沙漠气候和荒漠景观。这种由于干湿度差异而发生的变化,是由于海陆差异这一非地带性因素引起的,属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由于大陆东西两侧海岸线比较长也比较完整,导致干湿度分带近似呈南北延伸、东西演替,故干湿度分带性曾经被称为经度地带性。但研究发现,干湿度分带并不与经线平行,而是与海岸线大致平行,干湿分带演替的方向也不完全呈东西向而是与海岸线垂直。因此“经度地带性”并不是一种很科学的表达方式。干湿度分带性是大陆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在宽广的大陆上,尤其是季风大陆区,比较明显。 垂直地域分异指的是自然地理综合体及其组成成分,在高大山体上呈垂直的带状分异的体现,即自然带大体沿山体的等高线方向延伸,并随山势的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其形成的最基本原因是,高大山体的水热状况随其高度而发生垂直变化。在一定的垂直高度内,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于是从山麓到山顶就出现了垂直温度带。潮湿气流在遇山体被抬升过程中,由于温度的降低,气流中所含的水汽一旦达到饱和,即可成云致雨。在一定的垂直高度范围内,降水量一般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多,从而形成垂直气候带和相应的生物、土壤带。 非地带性是在地球内能作用下,地球表面存在的海陆分布、地势高度、地形起伏、岩石组成,以及寒暖洋流等非地带性差异,这些差异必然导致地球表面的气候条件和其他自然地理组成成分在区域上发生分异。这种分异的尺度可大可小,分异的原因和表现都同纬度地带性不同。因此,相对于纬度地带性而言,称之为非纬度地带性,简称非地带性。 自然带 各个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互不相同,分别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并且占有一定的宽度,在地球上呈长带状分布,叫做自然带。自然带是指全球大陆上在纬度地带性和:卜湿度地带性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系列水平自然带。不同的自然带,最容易从植被类型的差异上反映出来,因此,陆地上的自然带常常以植被类型来命名。陆地上可分为10个自然带: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 垂直自然带 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降水也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因而导致了气候、植被、土壤和自然景观呈现出垂直方向上的带状分布与变化,这就是垂直地域分异。简言之,垂直带性就是自然景观随海拔高度而呈现出的带状分布与变化规律。 垂直地域分异出现在山区或高原边缘,是地区尺度(中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只要山地有足够的高度,相对高差足够大,就可以自下而上形成一系列垂直自然带。最下面的一个带叫做基带,所有的垂直带的有规律的排列,叫做垂直带谱。山地垂直带谱的特征取决于山地所在的水平地带与山地的高度、走向等山文特征。山地所在的水平地带就是山地垂直带谱的基带。从赤道到极地,从沿海到内陆,基带不同则决定了垂直带谱的不同。在足够的降水条件下,纬度越低、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差越大,垂直带数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反之,纬度越高、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差越小,垂直带数越少,垂直带谱越不完整。如果一座足够高的山地位于水分充足的赤道地区,那么这座山上将会出现一个完整的类似于从赤道到极地排列的自然景观带谱。表现在植被上,将会依次出现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高山冰雪冻土带。 在干旱地区,由于水的缺乏,垂直带谱往往不明显。在山地的迎风坡与背风坡,由于水分条件不同,在阳坡与阴坡,由于热量条件不同,导致了同一山地不同的山坡垂直带谱不同。珠穆朗玛峰位于亚热带地区,南坡降水量比较丰富,因此南坡出现了比较好的垂直带谱,它的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上依次为山地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山地寒温带针叶林带、亚高山寒带灌丛草甸带、高山寒冻草甸垫状植被带、高山寒冻冰碛地衣带和高山冰雪带。而北坡由于受高原地形与降水的影响,其垂直带谱与南坡完全不同(如教科书第62页图3-1-10)。 任何垂直自然带都是纬度、海陆和高度变化因素对自然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同一自然带类型分布的海拔高度,因温度、水分条件组合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如矮半灌木荒漠在干旱温和的阿尔泰山麓仅限于海拔500米以下;而到天山北坡,因气温稍高,可升高到海拔1 000米左右;到极干旱温暖的昆仑山北坡,则可达海拔3000米。 垂直带谱类型是极其复杂多样的,它不完全重现纬度地带的序列。垂直自然带既有与水平地带同源的成分,也有大量相似的成分和独特的成分。因此,许多自然地带在山地并没有相似物;而一些lu地垂直带在平地也未出现。每一水平地带都有自己的垂直带谱系列,即垂直带的结构类型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育和发展起来的。 横断山区南北延伸千余千米,可以作为水平地带和垂直带关系的例子。垂直自然带的基带就是地带性的水平地带,它随纬度和基带海拔高度的变化而有规律地更迭。在云南南端,垂直自然带的基带为常绿雨林或半常绿雨林带、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和山地常绿针叶林带。 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意义 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而地域分异规律是形成这个原则的重要根据之一,只有充分考虑地理环境的客观分异规律,才能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地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人类可以在特定环境内削弱、加强这一规律对生产的作用,但不能改变或消灭这一规律。 地带性规律与农业生产、交通和工程建设等关系之密切,也已为地域分异规律的实践应用所证明。 山地开发必须考虑整个垂直带谱系列,山地农业的发展也具有明显的垂直带分异。山区的某些背风谷地比较干旱,而中山带和夷平面,由于降水量增多,却可能相当湿润。上下垂直带在降水上的这种差别,可以互相调节。干旱年份上部垂直带丰收,丰水年份下部垂直带丰收,因而可以互相平衡,减轻旱涝灾害对总产量的影响。 由于山区上部垂直带面积远较下部垂直带面积小,因此这种平衡作用的意义并不大。排水良好的残积处境和排水不好的水上处境交替出现的区域,旱涝年份农业收成的互补作用显得更为重要。旱年水上处境的农作物可获丰收,丰水年则残积处境获得丰收。如果考虑品种的合理组合,两种处境的农业收成就将起到很好的互补作用。 集约化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都考虑到了土地类型的组合状况与大农业的相互配合关系。例如,人们对珠江三角洲水网洼地原有地貌进行改造,修建台田(当地称基)和池塘,形成了桑基渔塘、蔗基渔塘和果基渔塘等;利用基田种桑、甘蔗或果树,而利用池塘养鱼,并使这两种土地利用方式有机配合起来。 在牧业地区,处境的镶嵌结合还有利于倒场放牧。毛乌素沙区的牧民,有“天旱滩地,雨涝梁地,夏牧滩地,秋牧梁地,冬天放巴拉(蒙语,指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柳湾地”的放牧经验。这是因为天旱时梁地牧草生长不好,滩地牧草却较茂盛;夏季沙地气候干热,而滩地地形开阔,通风良好,是牲畜抓水膘的主要草场。梁地地势高,雨涝时一无水淹之患,二有雨水滋润,牧草生长旺盛;秋季牧草结籽,气候凉爽,是牲畜抓水膘的场所。冬季气候严寒,巴拉、柳湾地沙丘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