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的切入口.doc_第1页
教学管理的切入口.doc_第2页
教学管理的切入口.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管理的切入口谈校长听课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课堂教学又是教学工作的中心。所以,只有深入课堂,才能了解教学,这是教学管理的切入口。教室外边巡视,隔窗观望上课,不能叫深入;翻翻作业批改,听听教师汇报,也谈不上了解。要深知教学状况,就得下班听课。坐到班上就是听课了么?不见得。君不见有的人心不在焉,手里拿课本,心却想别的事;有的人只是照抄板书,却懒于思索,课后道不出短长;有的人进进出出,不是抽烟喝水,就是窃窃私议,俨然检查,其实图虚名。凡此种种,仍然是不能了解教学的。须知校长听课,在于了解教师在教什么、怎样教、教得怎么样;在于发现教师如何通过言传身教,将做人的道理、知识的雨露,滋润学生心田,促其茁壮成长;在于真切了解育人施教的全过程,从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找出规律,总结经验,从而在面上推广,带动教育整体改革。所以,校长听课决非走过尝饰门面、显权力,而是一门学问。要通过听课活动,激励、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能自觉地、迅速地、有效地提高自身素质,投身教学改革。那么,校长应该怎样听课呢?首先,要尊重任课教师,遵守课堂纪律。校长及上级领导,固然有权检查教学,但到课堂检查上课与在办公室检查教案、作业批改乃至考试成绩,毕竟不一样。因为后者并不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上课是需要师生配合默契的双边活动,上课时突然闯入检查人员,既分散学生注意,也打乱教学部署,教师最为反感。事前并无思想准备的任课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一时难以调控情绪,从而影响水平的正常发挥。所以听课之前,一定要先给对方打招呼,这不但是对教师的起码尊重,而且也可消除教师某种逆反心理。校长听课,同样要遵守课堂纪律,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挪动椅子弄出声响,不交头接耳边听边议。这既是为学生做出表率,也是尊重教师的必要的修养。其次,要专心听课,不忘“听”、“看”、“想”、“记”。无论是听公开课、示范课或是检查课堂教学,校长既进了教室,就得专心听课,不能身在课堂心在外。听课时,既要“听”,还要“看”;要“想”,还要“记”。授课中的观点是否正确、重点是否明确、分析是否精确等,是“听”的范畴;安排是否合理、讲练是否得法、板书是否规范、学生是否调动等,是“看”的范畴。通过“听”与“看”获得信息后,就得“想”,这样教行吗(大而言之,教育方针、教学大纲等是否遵循;小而言之,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是否恰当)?成功之处有哪些?需要改进、探讨的是什么?随着教学活动的往后推移,校长要及时写好听课后记。“记”,决非全部抄录板书,而是记下对这堂课的印象及评价。不能苛求校长是通才,门门课都懂。但为了领导教学,应尽力做到粗通门道。对自己不熟悉的学科,可邀该科行家同时听课,课后虚心听听内行话,不断提高自己的听课水平。第三,要态度谦逊,及时交换意见。有些教师之所以对校长听课抱有防范心理、随意心理、逆反心理,校长要多从自身找原因。校长要摸清每位教师的心态,使听课达到预期效果。而及时交换意见,是融洽干群关系,增进相互理解的重要渠道。每次听完课后,校长应抱着虚心、诚恳的态度,热情主动地与教师交谈,或争取参加教研组评课活动。要先肯定这堂课的成功之处,既不说奉承话,也少说外行话、空话,使对方感到亲切、实在。对教学中的问题,要以探讨、商榷、期望的语气提出,一是一,二是二,不隔靴搔痒,不着边际;更不自以为是,以“权”压人,务使对方心悦诚服。对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不能“一锄掘井”,操之过急,把问题一次提完,只宜拣一至两个问题,既析因,也导法。对有经验的教师,却应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使之不满足现有水平,自觉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如果校长听课之后都能这么做,教师就自然会欢迎听课了。第四,要经常地、广泛地听课。校长听课,既要经常,还要广泛。要挤出时间,经常去听课,并使之形成雷打不动的制度。作为校长,不能只听自己所熟悉学科的课,也不能只听名老教师的课。室内课要听,室外课也要听,操作课、劳技课、活动课都要听,做到一视同仁,有“听”无类。要做到每个学年度,各年级、各学科老师的课,至少听一次。这样,既客观上对教师备课起了督促作用,同也全面掌握了教学中的问题,有利于工作决策。第五,要适时进行教学讲评。听课之后校长找任课教师交谈,从教学管理角度看,仍嫌不足,因为这未起到校长听课的全部作用。如果将某一阶段所听的各学科、各类型的课,进行分析、比较,再将获得的其他方面(诸如考试成绩、家长反应、向学生作问卷调查、开小型座谈会等等)的信息,综合考虑,理出头绪,总结成败,适时进行教学讲评,其作用就大得多。教学讲评,既要讲,更要评。课上得好,好在那里,要说出个道理;即使不足,也要给个说法。摆现象而不分析,只给人以感性认识,褒或贬不究其因,也只会是冲动一时。切忌将教学讲评变成了“考分高低排队会”、“批改次数宣布会”、“教案页数统计会”。凡是离开了客观背景和具体条件,一切“科平高低”、“班评多少”等等数量多寡,就缺乏科学性,而只会导致教师偏离素质教育,追求形式乃至弄虚作假。好的教学讲评,应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从素质教育这个角度,评讲某些典型的课,应将所叙现象(某节课的教法等)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使老师自觉或不自觉意识到,之所以成功,原来是遵循了教学法的原则,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而今后就会朝这方面努力。还应当看到,由于在教学中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师的灵感会不时迸发出“闪光点”,使教与学混然一体,水乳交融,达到至高的艺术境界。而时过境迁,教师当时可能并不在意而忘怀了,所以校长听课时要及时“捕捉”到,讲评时应当渲染,使教学的精彩片断“定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