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第一单元 生命活动的的调节(图表)重点知识详解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高中生物 第一单元 生命活动的的调节(图表)重点知识详解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高中生物 第一单元 生命活动的的调节(图表)重点知识详解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高中生物 第一单元 生命活动的的调节(图表)重点知识详解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高中生物 第一单元 生命活动的的调节(图表)重点知识详解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点知识详解(图表)第一单元 生命活动的的调节3.1内环境与物质交换稳态概念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包括ph、参透压、温度、血糖浓度等等)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浆淋巴内环境物质交换废物、co2养料、o2细胞液组织液内环境与物质交换nahco3h2co3 乳酸na2co3缓冲物质缓冲物质血浆中酸性物质增多时血浆中碱性物质增多时多余的nahco3由肾脏排出体外多余的h2co3生成co2和h2oph的相对稳定h2co3增高时nahco3增高时神经调节与行为激素调节与行为求偶行为照顾幼仔行为催乳素性激素影响活动、食欲等甲状腺激素先天性行为趋性对环境刺激的定向反应本能由一系列非条件反射按顺序连锁发生构成非条件反射膝跳反射、搔扒反射吸吮反射、眨眼反射后天性行为印随模仿条件反射判断推理决定性作用生活体验和学习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3.2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基本方式反射由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反应概念结构基础神经中枢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弧分类遗传获得的先天性反射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生活中学习获得的后天性反射兴奋的传导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细胞间的传导从兴奋点开始双向传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刺激单向传导由前一个神经元传向后一个神经元传导方向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驱体运动中枢中央前回交叉支配左侧中枢支配右侧驱体 右侧中枢支配左侧驱体倒置投射顶部中枢支配足部运动颞部中枢支配头部运动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语言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感觉性语言中枢(听话中枢)s区h区神经调节3.3神经调节3.5人和高等动物的体液调节激素调节内分泌腺激素名称主要生理功能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抗利尿激素减少排尿垂体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生长发育和调节其合成与分泌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生长发育和调节其合成与分泌生长激素促进生长,主要促进骨生长和蛋白质合成催乳素促进乳腺发育与泌乳及嗉囊分泌鸽乳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促进氧化分解)、促进生长发育(包括神经)、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肾上腺肾上腺素升血糖(促进肝元糖分解)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吸na+泌k+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强烈促进肝元糖分解和非糖转化)b细胞胰岛素性腺睾丸性激素雄激素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精子生成,激发并维持雄性第二性征卵巢雌激素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卵子生成,激发并维持雌性第二性征,激发并维持正常性周期卵巢孕激素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生长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激素的种类和作用人和高等动物的体液调节调节内分泌的中枢下丘脑反馈调节激素分泌的调节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如co2对呼吸频率的调节等相关激素间的作用协同作用增强效应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拮抗作用对抗效应寒冷紧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增加去路促进肝(肌)糖元合成促进葡萄糖氧化分解促进转变成脂肪减少来源抑制肝糖抑制元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降血糖其它激素3.6水盐平衡的调节饮水不足、失水过多、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增加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尿量减少+释放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神经调节激素调节肾上腺直接刺激血钾升高血钠降低醛固酮重吸收na+分泌k+水盐平衡的调节3.7血糖平衡的调节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血糖升高血糖降低(+)()(+)(+)(+)(+)(+)下丘脑某一区域胰岛a细胞胰岛b细胞肾上腺肾上腺素下丘脑另一区域激素调节神经调节皮肤血管收缩汗腺不排汗立毛肌收缩散热减少肾上腺肾上腺素产热增加代谢增强冷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炎热皮肤散热增加血管扩张汗腺排汗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寒冷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体温恒定3.8体温的调节免疫概述概念机体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通过识别“自己”与“非已”,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与稳定。分类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及黏膜的屏障作用对所有病原体的防御能力组成概念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对特殊病原体的防御能力组成概念体液免疫细胞免疫3.10免疫概述b细胞造血干细胞t细胞胸腺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增殖分化血液循环大部分死亡淋巴结 脾脏 扁桃体少部分进入效应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抗原刺激后免疫系统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中枢淋巴组织及器官骨髓胸腺免疫器官免疫组织外周淋巴组织及器官脾脏扁桃体淋巴结免疫分子抗体、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淋巴细胞起源3.10免疫系统的组成与淋巴细胞的起源概念能与b细胞受体、t细胞受体及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性质异物性机体以外的物质。或机体内的隔离物质或已发生改变的自身物质特异性只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取决于抗原决定簇大分子性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0的物质。蛋白质、脂多糖、多糖等抗原决定簇概念特点一种抗原可含有多种抗原决定族不同种抗原可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族一个b细胞只接受一种抗原决定族的刺激每一种抗原决定族只引起产生一种特定的抗体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免疫细胞识别抗原的重要依据概念b细胞识别抗原后经分裂增殖形成的效应b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球蛋白特点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从而清除抗原存在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中刺激产生特异结合抗体抗原3.11抗原与抗体3.1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病原体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抗原抗原记忆细胞直接刺激增殖分化效应b细胞抗体再次刺激增殖分化病原体再次入侵抗体与病原体(抗原)结合防止病原体感染降低病毒侵染力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再次刺激增殖分化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增殖分化宿主细胞裂解死亡记忆细胞病原体侵入宿主细胞后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2(+)宿主细胞溶酶体酶激活反应阶段效应阶段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疾病病变局限于某一器官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酿脓链球菌的一种抗原决定族与心脏瓣细胞的某种物质相似全身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病变见于多种器官和结缔组织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多器官:关节痛、皮肤红斑、脱发、白细胞减少自身免疫疾病概念由自身免疫而导致的机体的疾病状态。由于自身组织和细胞不易被清除,机体不断受攻击,结果进入疾病状态导致自身免疫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遗传性(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原发性b细胞缺陷病(伴x隐性遗传)获得性(后天性)免疫缺陷病aids病(hiv主要攻击t细胞)概念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免疫缺陷病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全身性过敏反应呼吸道过敏反应消化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过敏原效应b细胞抗体某些细胞活性物质再次刺激再次刺激时释放刺激吸附概念已免疫过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物质刺激时所发生的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无后遗症、有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过敏反应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3.13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3.1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激素调节应用向性运动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是植物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性生长素发现主要在叶原基、嫩叶和发育的种子产生大多集中在胚芽鞘、分生组织、形成层及发育的种子和子房分布(略)运输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不能倒过来运输10-1010-810-610-410-21浓度/moll-10促进生长抑制生长根芽茎两重性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促进生长存在于分裂部位。促进细胞分裂、分化促进叶片脱落促进果实成熟其他激素植物激素调节生理作用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又能抑制发芽既能保花保果,又能疏花疏果促进生长抑制生长取决于生长素浓度植物的器官的种类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插枝下端促进插枝生根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无籽番茄涂抹未受粉柱头喷洒植株(棉花)保蕾保铃涂抹未受粉柱头发根增多抑制促进抑制顶端优势疏花疏果除草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3.2(1)种群的一般特征种群特征主要内容种群密度概念:单位空间内的某种群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 种群密度随机取样法 取样计数计算 种群密度各样方中数量的均值出生率与死亡率年出生个体数年平均个体数年出生个体数年平均个体数出生率 出生率 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时间存活率abc a类生物:农作物 人类 大型哺乳类存活曲线 b类生物:水螅 一些鸟类 c类生物:青蛙 鱼类 草本植物年龄组成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性别比例雌雄比等于1 大于1 小于1迁移迁入 迁出种群动态变化种群数量迁入迁出死亡率出生率(2)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种群增长规律特点:年增长率不变事例:新引进的生物的早期增长接近“j”增长(我国环颈雉刚引入美国时)j型增长种群数量k时间种群增长率时间s型增长特点:增长率不断变化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率为0j型增长与s增长的关系种群数量时间环境阻力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出生率 死亡率 迁入 迁出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凡是影响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包括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和人为因素。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意义有利于野生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为害虫的防治提供依据(3)群落的概念及结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生物群落。垂直结构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的分层状态叫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不同种群生物分布的状态叫水平结构。原因不同生物对不同生态环境有不同的要求和适应性,导致不同生态习性的生物处于不同的层次。原因环境因素在不同地段的不一致性,导致不同生物在不同地段的分布差异。(4)生物种间关系比较种间关系相互作用能量关系特点事例互利共生共同生活,彼此有利。离开后彼此或一方不能生存。地衣 大豆与根瘤菌白蚁与鞭毛虫蚂蚁与蚜虫寄生共同生活,一方有利,一方有害。离开后寄生生物不能生存。蛔虫与人噬菌体与细菌虱子与人菟丝子与大豆竞争生活环境相同。大多数情况下,和平共处,形成各自的生态位(生态灶)。如果两个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完全重叠,会导致一种生存一种死亡(上图)。牛与羊庄稼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小草履虫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消长上呈现“跟随”现象。猫与老鼠牛与草狼与羊其他关系共栖(寄居蟹与海癸) 抑制(青霉菌与细菌) 传播(蜜蜂传粉) 腐生(分解者与死亡生物为食)个体数时间abba个体数时间abababa个体数时间abc个体数时间abb个体数时间babaa(5)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分类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概念分类原则类 型按无机因子分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沙漠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矿区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按形成过程分自然生态系统原始森林 未污染海洋半自然生态系统放牧的草原 采伐的森林人工生态系统城市 农田 村庄分类(6)生态系统的成分成分构成作用(主要生理过程)营养方式非生物成 分非生物的物质和 能 量光、热、水、土、气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成分生产者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合成细菌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自养型消费者动物、寄生微生物、根瘤菌消费有机物(呼吸作用)异养型分解者腐生微生物、蛔虫分解动植物遗体(呼吸作用)(7)典型生态系统的特点比较生态系统类型主要的环境因素主要生产者主要消费者特点及作用森林生态系统水 温度 土壤主要是乔木树栖哺乳类、鸟类等结构复杂具有多种生态功能草原生态系统限制因素:水主要是草本植物奔跑类种群和群落变化剧烈畜牧基地 调节气候 防止风沙海洋生态系统水、盐等微小的浮游植物微小的浮游动物到大型哺乳动物极其多样结构复杂资源丰富调节全球气候湿地生态系统水水生、陆生植物鸟类、昆虫、水生动物生态类型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防洪抗旱农田生态系统人农作物农业害虫人的作用很关键群落结构单一城市生态系统人草地、绿化带人能量生产不足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强烈干扰(8)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级)食物链由食物链构成的网状结构特点由食物(营养)关系连接起来的生物组成层次作用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9)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过程,能量流动。能量流动过程三 级消费者生产者初 级消费者次 级消费者分解者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太阳能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前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20%流向后一营养级(十分之一法则)计算abcde营养级食物链能 量12345e1e2e3e4e5按最低能量流动效率计算:按最高能量流动效率计算: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概念在生态系统中,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特点广大的空间:全球(生物圈)漫长的时间:经历地质过程(10)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大气氮库(n2)大气固氮工业固氮no3-氮素化肥氮盐尿素硝化细菌分解者生物固氮nh3-no2-、no3-反硝化细菌n2遗体生产者消费者脲酶尿素脲酶氮循环捕食大气co2库生产者消费者捕食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分解者化石燃料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呼吸作用燃烧碳循环生产者消费者吸收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分解者捕食化石燃料土壤或水中的so42-大气中so2火山爆发降水吸收燃烧燃烧分解硫循环(1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两者同时进行 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成为统一整体。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网流动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使物质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往返总体关系物质对能量能量对物质概念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原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