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药评点学案2阅读指导1背景介绍1907年,光复会成员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徐的心肝炒食。不久,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捕杀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可想,鲁迅就是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了这篇小说药。2阅读建议学习药这篇小说时,最好结合鲁迅的呐喊自序来读,因为在这篇文章中,鲁迅描绘了自己精神发展的明晰线索。而且对于同学们理解药的结尾,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二、基础知识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1)拗开()(2)黯淡()(3)丛冢()(4)板滞()(5)瘐毙()(6)纸锭()(7)发怔()(8)攫取()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bi进()zhn血()wn然()sng然()搭shn()xun色()lnl()报yng()3下列标点有误的一项A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B天气比屋子里冷得多了;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C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D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A鲁迅被称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在1918年创作了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B鲁迅于1932年出版了小说集彷徨,从此他就将创作转移到被称为匕首和投枪的杂文上,再也未写过小说。C小说药以民主革命家秋瑾等被害为素材,表现了革命党人为中国老百姓牺牲还得不到群众理解的悲剧。D我们中学课本中选录过的鲁迅小说作品,除去祝福选自彷徨,其余均出自呐喊。5问题讨论梳理小说情节的脉络,体会小说独特的结构形式要点:小说自始至终围绕着“药”做文章,因为所谓的“药”实质是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而最终被华老栓作为“药”从刑场上买回,给儿子治病。所以“药”将素不相识的两家人连在了一起。梳理时,注意把握故事发生的几个场景,围绕着“药”华夏两家都有哪些故事。第一场刑场,华老栓买“人血馒头”,夏瑜被杀。第二场茶馆,华小栓吃“人血馒头”,夏瑜的鲜血被吃掉。第三场坟场,华大妈给儿子上坟,夏四奶奶给儿子上坟,两个家庭终于正面接触。此种采取明暗两条线并进的结构方式,用群众将为他们而献出生命的烈士的鲜血吃掉而不知的情节,表现了革命者不被理解的悲剧,其社会意义更为深刻。如何理解下面这段描写:“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那屋子里面,正在窸窸窣窣的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老栓候他平静下去,才低低的叫道,小栓你不要起来。店么?你娘会安排的。”要点:本段的描写近乎琐碎:“掏钱”、“交钱”、“接钱”、“装钱”、“按钱”,“点灯笼”、“吹灯盏”、“进屋”、“嘱咐”,一连贯的动作几乎一个不拉的加以描绘,这表明华老栓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可能是拿出夫妻一生的积蓄为唯一儿子治病,这两个“一”体现在父母对儿子无限的关怀上,从而也为小说的悲惨结局作了铺垫。小说是否有主人公?为什么?要点:本文写的是群像,是借一群不同类型的人物来体现主题。因为本文不仅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更重要的是,它通过描写为推翻封建制度而英勇就义的革命者的鲜血竟成了贫民为儿子治病的“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表现了群众无知的愚昧和革命者不被理解的悲哀。如何理解茶客们的对话要点:要先将茶客们分类A从年龄上:有“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B从社会地位上:有“驼背五少爷”;C从职业上:有“刽子手”康大叔、“来得最早,去得最迟”“每天总在茶馆里过日”的茶客。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年轻的还是年长的、无论是有地位的“遗老遗少”还是整天无所事事的茶客,他们对于夏瑜的被害却有着惊人的一致看法:认为夏瑜“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的话不是“人话”,认为他“发疯了”。在对茶客们议论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夏瑜们的悲哀并不在于他们的被杀,而在于他们的行为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夏瑜的死最终只能是:给母亲带来悲哀和羞愧给华家提供了一味假药给看客们“鉴赏”了一次杀人的“盛举”给茶客们增添了无聊时的谈资给刽子手一份诈骗钱财的资本在群众的觉悟还没有到理解革命行动的高度,革命者的死只能是寂寞的,鲜血只能是白流。而这正是鲁迅让读者思考的问题:什么才是解救中国的一剂“良药”?如何理解小说的结尾?要点: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写道:“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添了一个花环。”可见,这“花环”是平空添上去的,而夏四奶奶渴望乌鸦来证明自己儿子清白的愿望最终没有得到实现。这也正是整部小说悲剧主题的最合理的结局。没有希望,才要去改变它,小说主旨的深刻也正体现在此。三、能力训练阅读下列呐喊自序文段,回答文后问题(一)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是自此以后的事。我当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来想,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然而我虽然自我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甘心使他们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的,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注:这是自序中作者在总结了自己年轻时奋斗失败后的一段感想。)对本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A鲁迅认为在一个人为了一个理想奋斗时,最痛苦的是不被人们理解、无人理会,这比斗争失败更让人悲哀。B在经历了失败后,作者逐渐认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仅一人振臂高呼,必无人响应。C作者在失败后,没有愤懑的原因,是他认识到不要把自己看成是解救世人于水火中的英雄。这充分体现了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D因为寂寞,作者才选择了麻醉自己的方法,去研究古代(文中交代是鲁迅在抄古碑)以便使自己忘却痛苦。(二)“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的嘱托,积久就有了十余篇。对本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A这是作者与金心异的对话,作者认为:这如同铁屋子般的黑暗社会是很难推翻的,唤醒少数人只能增添他们将死的痛苦,所以不如维持现状为好。B金心异则觉得,这个社会只要有觉醒者,就有推翻它的可能,希望鲁迅写些东西去启发民众。C“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意为:不能因为我有这“铁屋子”万难破毁的证明,就让他来折服我的意见。D本文段表明了鲁迅是如何开始从事小说创作的,他创作的目的是和朋友们一起唤起民众,来共同寻找推翻黑暗社会的方法。参考答案:二、1(1)o;(2)n;(3)zhng(4)zh;(5)y;(6)dng;(7)zhng;(8)ju;2蹩;蘸;宛;悚;讪;玄;褴褛;应;3D,4B;三(一)B;(二)C。风格高二(10)班李童欧洲的音乐艺术灿烂辉煌,音乐家不胜枚举,但大部分都是追随潮流,谱写当时的“流行歌曲”而已,真正有自己风格的实是少数,而堪称大师的又是廖廖无几。巴赫是古典音乐艺术的祖师,自学成才,但却摆脱不了宗教的影响:为生计所迫进入教堂写赞美诗暂且不提,单是他的曲子,现在听起来也总有程式化的痕迹。尤其是“三部创意曲”那一类,初听旋律本不甚美,弹奏就更不容易,得花大力气使两手协调统一,才能突出三条旋律的主线。乐曲总是一板一眼的,好像一位身着礼服的老琴师在跳四步舞。他的作品朴实无华,主题略显单调。可静下心来仔细听听,就会揣摩出那单线条背后的色彩来。或欢愉,或忧郁,或平和,或恬淡,深沉的情感足以使人忘却对音乐格式的不快,而生出对音乐家伟大灵魂的崇敬。巴赫,直到其死后400年,那一页页不朽的篇章才从作食品包装纸的命运中解脱出来,而他本人也被贝多芬誉为“音乐的大海”。莫扎特与贝多芬是师生关系,处于同一时代,又都遭不公的命运,却也不像巴赫一生默默无闻,所以可以放在一起相提并论。但二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大相径庭,莫扎特,这位六岁登台的神童,在成了名却饱受贫困之苦的一生中所谱写的乐曲与他的经历并不十分一致。法国的音乐学家曾有过这样的评论:“莫扎特的作品不像他的生活,而像他的灵魂。”真是这样。弹奏莫氏的作品,并不能体会到弹贝多芬时的悲苦与激奋,而眼前只有一片明朗,似乎莫扎特的每首曲子都是含着微笑谱成的。这两位大师,一个看似屈服于命运,实把内心的追求安宁寄托在音乐上;另一个则挺立倔强的身躯,挑战那夜半叩门的神灵。他们各自形成的独特的风格,堪称古曲音乐的两座丰碑。曾听过这样一句话:“音乐可以兴邦,也可以亡国。”音乐对一个民族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萧邦便是用音乐捍卫国家尊严的典型代表。他以两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爱国之情。一种是音乐的主题锋芒毕露,直指入侵者,被誉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另一种是继承和发扬祖国的音乐文化,在作品上保持波兰音乐的特点。临死之前,他要求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波兰,使自己能永远回到祖国。波兰并不是强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仅以几十天就占领了华沙。但在整个大战中,华沙一直没有停止反抗,远比英法这些大国顽强得多。我想,这应该是因为波兰拥有众多像萧邦一样的人民吧。我对于萧邦所代表的波兰人,唯有敬意。自成风格的音乐大师虽少,却也不能一一道来。这四位是其中最高水平的代表。巴赫的博大,莫扎特的纯真,贝多芬的顽强,萧邦的爱国热忱,就像是音乐长河中的四块巨大礁石,在浪花水流的冲撞下屹立不动,记载着音乐发展的旅程。【评语】说是“对音乐的点评”是看浅了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全文图解《改革开放简史》
- 剪纸瓶子教学课件
- 新解读《GB-T 36775-2018柑橘斑点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生物学试题(有答案)
- 二胡教学课件安排
- 生物老师基础知识培训班课件
- 生物安全知识培训材料课件
- 202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教育知识与能力冲刺押题卷
- 2025年注册电气工程师考试冲刺试卷
- 生活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产科工作管理制度
- 初中历史教师业务考试试题及答案
-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试题(附答案)
- 中医烧伤课件
- 2025-2030中国水下混凝土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GB/T 30134-2025冷库管理规范
- 2025年心理咨询师基础理论知识测试卷:心理咨询心理学理论体系试题
- 急诊患者安全管理
- 2025标准劳动合同范本专业版(合同样本)
- 危急值报告制度培训考核试题
- 《临床医学概论》-第二版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