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相关读物-《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_第1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相关读物-《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_第2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相关读物-《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_第3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相关读物-《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_第4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相关读物-《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相关读物-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课时训练达标巩固区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下交征利征:求取,追逐b.不夺不餍餍:满足c.故逐于大盗逐:驱逐d.何适而无有道邪适:到【解析】选c。逐:追随。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解析】选c。c项,“而”均为转折连词。a项,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代天下人。d项,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助词,表示停顿。3.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与“何以利吾国”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下未之有也b.此世俗之所谓知也c.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d.故跖之徒问于跖曰【解析】选a。a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b项,判断句;c项,被动句;d项,状语后置句。4.翻译句子。(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译文:_(2)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译文:_答案:(1)从来没有讲仁的人遗弃自己父母的;从来没有行义的人不顾自己的君主的。(2)既然这样,那么先前所谓的聪明的人,难道不正是替大盗积聚的人吗?二、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太公任往吊之,曰:“子几死乎?”曰:“然。”“子恶死乎?”曰:“然。”任曰: “予尝言不死之道。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其为鸟也,翂翂翐翐,而似无能;引援而飞,迫胁而栖;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食不敢先尝,必取其绪。是故其行列不斥,则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处;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削迹捐势,不为功名。是故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至人不闻,子何喜哉?”孔子曰:“善哉!”辞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泽,衣裘褐,食杼栗。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况人乎!孔子问子桑雽曰:“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孔子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其爱益加进。(选自庄子山木)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公任往吊之吊:慰问b自伐者无功伐:夸耀c为其布与布:财帛d绝学捐书捐:捐献【解析】选d。捐:丢弃。 6.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孔子“全身远祸”的一项是( )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 辞其交游 逃于大泽 削迹于卫 徐行翔佯而归abcd【解析】选b。说明孔子招致祸害的原因;叙述孔子在卫国被驱逐。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中的孔子是一个谦虚而又勇于改错的人物形象,和论语中的孔子不能等而视之。b太公任认为至人心地纯一,行为平常,不求声名,不显露自己,所以免受伤害。c子桑雽认为假国人林回丢掉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逃命,正可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应以利害相维系,而应以天性相联结。d这两段文字,借孔子的故事说明无欲无用、顺应自然的处世哲学,说明庄子思想与儒家“独善其身”的思想有着共同之处。【解析】选d。不能说明庄子思想与儒家“独善其身”的思想有着共同之处。公义使邦国高举,罪恶是人民的羞辱。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译文:_(2)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译文:_答案:(1)你的用心是装扮得很有才干以便惊吓普通的人,注重修养以便彰明别人的浊秽,毫不掩饰地炫耀自己就像是举着太阳和月亮走路,所以总不能免除灾祸。(2)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大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附【译文】孔子被围困在陈国、蔡国之间,七天七夜不能生火煮饭。太公任前去看望他,说:“你快要饿死了吧?”孔子说:“是的。”太公任又说:“你讨厌死吗?”孔子回答:“是的。”太公任说:“我来谈谈不死的方法。东海里生活着一种鸟,它的名字叫意怠。意怠作为一种鸟啊,飞得很慢,好像不能飞行似的;它们总是要有其他鸟引领而飞,栖息时又都跟别的鸟挤在一起;前进时不敢飞在最前面,后退时不敢落在最后面;吃食时不敢先动嘴,总是吃别的鸟所剩下的,所以它们在鸟群中从不受排斥,人们也终究不会去伤害它,因此能够免除祸患。长得很直的树木总是先被砍伐,甘甜的井水总是先遭枯竭。你的用心是装扮得很有才干以便惊吓普通的人,注重修养以便彰明别人的浊秽,毫不掩饰地炫耀自己就像是举着太阳和月亮走路,所以总不能免除灾祸。从前我听圣德宏博的老子说过:自吹自擂的人不会成就功业;功业成就了而不知退隐的人必定会毁败,名声彰显而不知韬光养晦的必定会遭到损伤。谁能够摈弃功名而还原跟普通人一样?大道广为流传而个人则韬光隐居,道德盛行于世而个人则藏誉匿耀不处其名;纯朴而又平常,竟跟愚狂的人一样;削除形迹捐弃权势,不求取功名。因此不会去要求他人,别人也不会要求自己。道德修养极高的人不求闻名于世,你为什么偏偏喜好名声呢?”孔子说:“说得实在好啊!”于是辞别朋友故交,离开众多弟子,逃到山泽旷野;穿兽皮麻布做成的衣服,吃柞树和栗树的果实;进入兽群兽不乱群,进入鸟群鸟不乱行。鸟兽都不讨厌他,何况是人呢! 孔子问子桑雽道:“我两次在鲁国被驱逐,在宋国受到伐树的惊辱,在卫国被人铲除足迹,在商、周之地穷困潦倒,在陈国和蔡国间受到围困。我遭逢这么多的灾祸,亲朋故友越发疏远了,弟子友人更加离散了,这是为什么呢?”子桑雽回答说:“你没有听说过那假国人的逃亡吗?林回舍弃了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就跑,有人议论:他是为了钱财吗?初生婴儿的价值太少太少了;他是为了怕拖累吗?初生婴儿的拖累太多太多了。舍弃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就跑,为了什么呢?林回说:价值千金的璧玉跟我是以利益相合,这个孩子跟我则是以天性相连。以利益相合的,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互抛弃;以天性相连的,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互包容。相互收容与相互抛弃差别也就太远了。而且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大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孔子说:“我会由衷地听取你的指教!”于是慢慢地离去,闲散自得地走了回来,终止了学业丢弃了书简,弟子没有一个侍学于前,可是他们对老师的敬爱反而更加深厚了。三、文化经典阅读9.(2015福建卷)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注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孟子滕文公上)【注】易:修治,耕种。(1)尧、舜的“忧”与农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述。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概括出尧、舜的“忧”,关键在于理解句意。结合“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和“为天下得人难”,可以知道尧、舜的“忧”主要是为天下得人才难。要概括出农夫的“忧”,抓住关键句“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即为自己耕田的丰收与否而忧。答案:(要点)“忧”的内容不同;农夫为耕种丰歉而忧,尧、舜则为治理天下的人才难得而忧。(2)为什么说“为天下得人难”?请根据选段谈谈你的理解。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由尧思得舜,舜思得禹、皋陶可知,这里所希望得的“人”是治国之才,由“惠”“忠”“仁”三个层次可知,孟子把“为天下得人者”称作“仁”,在最高层次,可见其难。人才要具备“惠”“忠”“仁”三个品德,可见其少。分层作答即可。答案:(要点)“得人”中的“人”,是治国理政的人才,他们既要能施惠百姓使其安生,又要能教化百姓使其向善。这种人才十分稀有,很难找到。(意思对即可)附【译文】尧把得不到舜当作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当作自己的忧虑。把耕种不好百亩田地当作自己忧虑的,是农夫。把财物分给人叫惠,把好的道理教给别人叫忠,为天下物色贤才叫仁。因此,把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为天下物色到贤才是困难的。【强化提升】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4题。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注】囿:古代畜养禽兽的园林。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方:方圆b刍荛者往焉刍荛:割草砍柴c问国之大禁大禁:重要的禁令d不亦宜乎宜:适宜【解析】选d。宜:应该。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解析】选c。c项,代词,其中/代词,它(代指郑国)。a项都是介词,在;b项都是介词,和; d项都是结构助词,的。3.本文段的主旨是什么?使用了什么论证手法?答:_答案:主旨:与民同之,即与老百姓利益一致,不把自己的享乐建立在对百姓的侵害之上。论证手法:对比。对比文王与齐王的不同做法,对比由此产生的百姓的不同反应。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曰:“若是其大乎?”译文:_(2)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译文:_答案:(1)宣王问:“竟有这么大吗?”(2)我的园林四十里见方,百姓还觉得大,这是为什么呢?附【译文】齐宣王问道:“周文王的园林方圆七十里,有这事吗?”孟子答道:“在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竟有这么大吗?”孟子说:“百姓还觉得小了呢。”宣王说:“我的园林四十里见方,百姓还觉得大,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周文王的园林方圆七十里,割草砍柴的可以去,捕鸟猎兽的可以去,是与百姓共同享用的,百姓认为太小,不也是很自然的吗?我初到齐国边境时,问明了齐国重要的禁令,这才敢入境。我听说国都郊区之内有个园林四十里见方,杀了其中的麋鹿,就如同犯了杀人罪;这就像是在国内设下了一个四十里见方的陷阱,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是应该的吗?”二、(2014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注】不处:不享有。一介:一点点小东西。(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答:_(2)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理解。是:这;道:方法。强调得到富贵要有正确的渠道、方法。与: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