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作者再现疑云 小说作者或用“障眼法”_第1页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作者再现疑云 小说作者或用“障眼法”_第2页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作者再现疑云 小说作者或用“障眼法”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作者再现疑云 小说作者或用“障眼法” 作为元明清小说的集大成者,三国演义的作者究竟是谁?对于这个问题,绝大多数人可能都会脱口而出:罗贯中嘛。但是对于这个说法,几百年来,学界一直都存有争议。关于三国演义的作者,一共有6种不同的说法。其中,生于500多年前的“金华人蒋大器”,也是其中呼声颇高的一位。支持这个说法的头号“粉丝”,是已故的湖北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文史专家张国光。他在自己撰写的 成书于明中叶辩里明确提出,曾为三国演义最古老刻本写过序的金华人蒋大器,很有可能就是作者本人。蒋大器真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吗? 归纳一下张国光以及其他支持这个观点的学者的说法,“蒋大器是三国演义作者”一说,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论证:论证一:保存了一百多年的书稿,为何不交代来源?根据张国光的考证,蒋大器是在1522年左右给三国志通俗演义作的序。如果罗贯中真是小说作者的话,蒋大器作序时离罗贯中去世,已经有一百多年了。而此前,从未有过类似的三国演义刻本出现。专家的疑问是,这么大一部书稿,经过一百多年才问世,是怎样保存下来的呢?又是经过何种渠道,落入蒋大器之手的?这两个颇有价值的关键问题,作序的蒋大器为何不详细交待?论证二:为什么在蒋大器之前,从没人提及过罗贯中?蒋大器在序言中写道:“书成,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则三国之盛衰治乱,人物之出处藏否,一开卷千百载之事,豁然于胸矣。”如果“书成”是指罗贯中此书写成时,那为什么在蒋大器之前的一百多年时间,一直没有人肯定地说过,就是罗贯中写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甚至,连一丁点提到过这本书的文献也找不到?论证三:蒋大器与罗贯中相差一百五六十岁,为何两人对小说的理解完全一致?在蒋大器序文的后一部分,蒋大器写了他对于小说主题思想的阐述、故事线索的勾勒以及对书中正面反面人物的评价,这些与小说内容完全合拍,简直就是作者对小说的一番“自我介绍”。而以一个“读者”的身份,来归纳这部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且“归纳”得与正文完全一致,工程量着实浩大,对小说内容、架构、细节的揣摸和捕捉的功力,不可谓不高。专家的疑问是:蒋大器对小说的理解,为何会与作者如此的一致?称三国演义作者是罗贯中是蒋大器的“障眼法”通过以上三个论证,自然会出现一个问题:既然蒋大器就是原书的作者,他为什么不直接说明,而要在序言中称其作者是“罗贯中”呢?对于这桩“版权疑案”,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王艳是这么解释的:在蒋大器那个年代,这类话本小说还属于“街谈巷语”,难登大雅之堂。元明时期,整个社会对小说作者不重视,写作诗词和散文的文学家更有地位。小说作者们对自己的“知识产权”避之犹恐不及,大都选择隐姓埋名。蒋大器在写好三国演义后,所施的种种“烟幕弹”和“障眼法”,也就不难理解了。蒋大器何许人也蒋大器,别号庸愚子,金华人,明代中叶成化十一年(1475年)始任大名府浚县主簿。根据有关史料推算,其生卒年为1455年和1530年。蒋大器曾经写过一篇序言,出现在明代嘉靖壬午年(1522年)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古刻本卷首,这是现存最早的三国演义刻本,也是后代各种三国演义版本的祖本。学者们通过研究认为,此书的撰成,确切的时间,应当在明代中叶。而为此书写序的蒋大器,极有可能就是其真正作者。三国演义是集体创作“没有直接的史料说明,蒋大器就是原作者,但他对三国演义的贡献是确实存在的。”浙师大专门史硕士生导师龚剑锋说,他不认可“蒋大器是三国演义作者”这种观点,但是蒋大器在刻本中,对原稿的删减、编排和润色的编辑工作,是被学术界所认可的。龚教授认为,三国演义的产生,从一千多年前的史实、史传,再到后代的口头传说、杂剧、平话等,经过世代积累,内容逐渐丰富。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国演义是一部集体创作的文学作品。也许在更有说服力的史料出现前,三国演义的著作权疑案还有解不开的谜团,但是对于三国演义的诞生、流传直到成为传世名著,功劳簿上永远有着蒋大器的名字。为什么要怀疑罗贯中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的生平不见史传,一些零星的记载也相互矛盾,说他是钱塘人、太原人、东平人的都有。之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猜测,罗贯中不是三国演义的作者,除了其“名不见经传”之外,最大的疑点还在于他生活的年代。据中国文字博物馆首任馆长、著名学者冯其庸考证,罗贯中大约生于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死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活了85岁左右。这一说法是根据权威材料录鬼簿续编等确定的,基本上已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蹊跷的是,在录鬼簿续编这部介绍文人墨客生平、代表作的书稿中,只介绍了罗贯中写过一些杂剧、乐府及谜语,对于其小说上的作品只字未提。而最让人不解的是,在著于元代的三国演义小说文本中,却发现了不少明代洪武以后乃至明中叶才出现过的兵器和诗文。疑点一:对于兵器的描写三国时期还是冷兵器的时代,但三国志通俗演义中,那却是个冷、热兵器并用的时代,书中多处提及火器,还有很多处对火炮和地雷具体生动的描写。诸葛亮“二出祁山”时,小说中写道:“且说孔明在中军,量城中无备,大遣云梯而进。令三军鼓噪呐喊相助。云梯车上载着连珠炮、九霄炮、碗口统、一窝蜂、大将军、吕公车各色火炮,齐举打城,犹如天崩地陷,山崩海啸,唬得那城内居民,亡魂丧胆。”在诸葛亮“七擒孟获”等章节中,作者对火器更是连篇累牍,大写特写。根据明史兵器、明史纪事本末、武备志、中国军事史等记载,这种种火炮与地雷,绝大部分都是明代才开始发明创造的,罗贯中生活的元代不可能存在。疑点二:小说中的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