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伊春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黑龙江省伊春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黑龙江省伊春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黑龙江省伊春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黑龙江省伊春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学年历史科试题第卷 (单项选择题50分)一、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1. “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a. 青铜兵器 b. 铁制农具 c. 祖先牌位 d. 皇帝宝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于宗是一个会意字,所以这个字的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含义,题干中说表示宫室屋宇,所以“”就有可能是摆在宫室屋宇内的祖先牌位,再结合我们平时所提到的祖宗、宗法制、宗庙等说法,就可以确定该选b。皇帝出现在秦朝,铁制农具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故排除掉ad;表示宫室屋宇,兵器象征战争,而战争不可能在“宫室屋宇”下进行,故排除c。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 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下列各项与“平民得姓”关系最直接的是( )a. 儒家思想的发展 b. 小农经济产生c. 郡县制度的发展 d. 宗法制度的影响【答案】c【解析】儒学思想的发展、小农经济产生与材料无关,排除a、b;材料中指出因为分封制度,造成贵者有姓的局面,但到战国以后这种状况逐渐消失,因为郡县制的出现,导致这一状况的不复存在,因此c正确;宗法制度主要指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d。【名师点睛】依材料可知:有无姓氏是西周重视血缘分封原则选拔人才时代的区分贵族和平民的标志之一,随着战国时期选才标准逐渐转向以军功爵、才能为主的郡县制,平民也可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姓氏也不再成为区分等级高低的标志了,所以战国时,平民也可以有姓氏,故和战国时平民逐渐可以获得姓氏这一历史现象关系最直接的应是受当时的选官、选才制度和标准变化的影响。3. 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唐代()a. 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 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 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 选官重视思想品德【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唐代科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选官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说明科举制注重才学,c项正确;科举制限制了官员特权,而不是否定,a项错误;科举制主要把选官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君主集权效果不明显,b项错误;d是察举制选官标准,排除。所以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4.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a. 地方无选举权 b.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 察举制的弊端 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答案】c【解析】由“推举六名孝廉”可直接判断是汉朝推行的察举制,但材料中“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明了察举制存在的一些弊端,即重门第,据此分析可知 c 符合题意,而 abd 均与察举制无关,故选 c。5.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 皇权渐趋衰落 b. 君主集权加强c. 内阁取代六部 d. 首辅权力失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都是来源于皇帝的信任,才能让他们权力增大,所以说明皇权加强而不是衰弱,故b项正确,a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合,这二者不存在政治隶属关系,六部直接受皇帝统领,故c项排除;虽然“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但并不是说明权力就失控,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6. 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a.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b.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c.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d.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答案】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皇权制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儒家思想及其发展7.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答案】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8.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官员为相。这些非三省长官的宰相有各种名义,如参知机务、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这样做的目的是()a. 加强政府办事能力 b. 减少皇帝决策失误c. 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d. 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唐代分割相权的政治特点。ad项不是分割相权的根本目的,排除;减少皇帝决策失误是三省六部制的作用,而题干表述的是在三省之外任命其他官员为相的目的,选项与题干所述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官员为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样做是为了分割相权,从而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故c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名师点睛】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三省职能相互分工和制衡,分工明确,效率高,确保了皇权的独尊。这一制度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是皇权加强有效分割相权的中央制度,也是古代中国的制度值得今天我们借鉴或思考的措施之一,使得中央机构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所以考生要多关注这一知识点。9. 阿多科克在希腊城邦的成长一书中说:“这些城邦显得具有某种个性,这种个性愈是高度发展,愈是强烈地被意识到,就愈不愿意哪怕是部分地牺牲它。每个城邦向它的邻邦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要求有权按照它自己的意愿处理它自己的事务。”据此可以看出希腊城邦的特点是()a. 小国寡民 b. 轮番而治 c. 人民民主 d. 各邦长期独立自治【答案】d【解析】材料“每个城邦向它的邻邦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要求有权按照它自己的意愿处理它自己的事务”充分体现了希腊各城邦独立自主的特点,d正确;a是自然环境的特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b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0.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会造就不同的风土人情。那么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影响最大的是()a. 君主制的盛行 b. 小国寡民c. 公民政治的盛行 d. 缺乏稳定的文明基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希腊的多山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小国寡民的城邦制,有利于民主政体的形成,排除a;贫瘠的土地使更多的希腊人发展工商业,促使其自由、平等观念的形成,同样推动着民主观念的形成,排除d,故本题选c。不是古希腊城邦国家的特点,排除b。故选c。考点: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的条件11. 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词”。这一现象是雅典()a. 政治体制的产物 b. 社会矛盾缓和的反应c. 频繁改革的结果 c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学者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对雅典民主制度的认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这句话。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古代希腊的演说家是民主制的产物,那些政治上活跃、经常在公民大会上发表演讲的人,他们通过演讲获得民众的支持,而成为政治家。演说与社会矛盾缓和没有内在关系,故排除b项;频繁改革促进雅典民主制度的完善发展,包含在a项内,故排除c项;思想文化繁荣是民主政治发展的结果,d项颠倒了因果关系,故排除。 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公民大会12. 公元前445年,罗马废除了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的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对上述变化理解正确的是()罗马凋整相关法律条文的初衷是缓和社会矛盾法律的调整实现了罗马贵族与平民权利的平等法律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平民的要求法律的调整反映出维护社会成员的平等是罗马法的重要社会功能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古罗马没有实行民主政治,贵族与平民的权利是不可能平等的,奴隶更无法享有各种社会权利。因此,的叙述是不正确的。题干材料表明,罗马法的修改有利于改善平民的处境,故表述符合题意。本题选a。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社会作用13. 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a. 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b. 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c. 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d. 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但是仍以保护贵族的利益为主,贵族依旧保持着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排除a;“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表明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b符合题意;材料内容表明法律制定的关键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所以排除c;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也不符合常理。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十二铜表法的作用14. 古希腊、古罗马、古代中国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共同特征不包括 ()a. 都曾注重民众参与政治 b. 都曾经经历过君主制c. 都不重视妇女的地位 d. 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古代中国并不注重民众对政治的参与而是强调愚民政策,因此a项符合题意要求,b、c、d是三者的共同点符合史实,希腊斯巴达、罗马都有君主制,且妇女都不是公民,阶级色彩浓郁;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中西方文化的差异15. 唐律规定: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罗马法规定: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由此可见()a. 唐律能有效防范谋反事件b. 罗马法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c. 法律不具备普遍的适用性d. 西方法律比中国宽松灵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项能体现该规定的震慑性用意,但不一定能起到相应的作用,故a项错误;唐律的规定具有残酷性,体现了司法制度的野蛮特点,而罗马法的规定更为公正合理,故b项正确;c项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唐律和罗马法的内容,而不是司法执行,不能体现西方法律比中国法律宽松灵活,故d项错误。故答案选b。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特点【名师点睛】用“一、二、三、四”归纳罗马法:一个趋势: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两个转变:由习惯法到成文法,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由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标志是民法大全的颁布。三大原则:维护奴隶制,保护私有财产,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四点影响:稳定了罗马的统治;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以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工具。16.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a. 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b. 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c. 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d. 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答案】b【解析】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这种“状态”指的是英国工业革命后,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但当时英国的政治制度不能满足工业资产阶级充分参政议政的要求,为了改变这种“状态”,英国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故b项符合题意;光荣革命发生于1688年、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内阁制建立于18世纪上半期,均早于工业革命爆发的时间“18世纪60年代”,故a、c、d排除。【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结合所学可知,通过议会改革改变了下议院由保守派独占的状态,加强了中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的势力。17. 英国议会在19世纪30年代通过的一部法律规定:“宜剥夺许多微不足道的选举产生议员之权利,将该项权利授予人口稠密、资源富饶之大城市;且增加州郡之代表名额;宜扩充有权参加议员选举之数”这一法律规定对当时英国国内哪一政治力量最有利?( )a. 工业资产阶级 b. 大庄园 c. 骑士贵族 d. 金融资产阶级【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议员选举调整偏向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结合时间背景,当属工业革命的影响,故对工业资产阶级最有利,b项正确。18. 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a. 主权在民原则b. 各州平等原则c. 各州自治原则d. 天赋人权原则【答案】d【解析】天赋人权指的是: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权利,并不限由法律或信仰来赋予的。但规定“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其中的“自由人总数”实际上对人的权力划了等级,有了歧视,如此规定违背了天赋人权原则,故d正确;人民主权强调的是国家的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予,国家权力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a不符合题意,排除;各州平等原则没有在独立宣言中说明和提倡,排除b;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强调的是中央集权, 排除c。 19. 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之争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a. 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 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c. 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 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光荣革命,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光荣革命赶走詹姆士二世后拥立其女儿玛丽为女王,体现了光荣革命对英国君主世袭制传统的尊重,显示了光荣革命的合法性,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着重强调威廉与玛丽二人的身份,体现的是英国议会对内部延续性的考虑,a项不符合题意;通过材料,不能得出b项的结论;双王是夫妻关系,无法达到c项所述的效果。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光荣革命20. 以下是某位老师在课件里展示的某国部分宪法条文,其最有可能来自()a. 权利法案b. 美国1787年宪法c.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 德意志帝国宪法【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知,该国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总统由两院联合选出,且在参议院同意下可解散众议院,这符合法国1875年宪法的规定,所以选c。21. 在领导德意志统一的过程中,俾斯麦成为整个德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和偶像。然而,1890年劳苦功高的俾斯麦还是被辞退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辞退俾斯麦的应该是()a. 帝国皇帝 b. 帝国议会 c. 联邦议会 d. 责任内阁【答案】a【解析】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德国政府的宰相由德意志帝国皇帝任命和罢免,对皇帝负责,故a正确。22. 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在安妮女王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一世的外孙女信仰新教的索菲亚手中。1875年法国宪法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共和国总统”其旨在()a. 防止旧王朝复辟b. 加强议会权力c. 维护民主制d. 确立共和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信仰新教的索菲亚手中1875年法国宪法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共和国总统”说明英国和法国的制度设计均是结合了自身封建传统积极采取措施以防止封建专制主义的出现,维护民主制度,c符合题意;英国不防止旧王朝复辟,而是防止旧教旧势力上台;法国有这个目的,但只是直接目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民主,排除a;b、d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英、法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资产阶级代议的确立都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最终都通过立法的形式确立和完善了代议制,保障民主制度。23. 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a. “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b. “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c. “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d. “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内容表明议会在国家居于中心地位,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实际情况不符合,排除;b项内容反映的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责任内阁形成前的特点,排除;c项体现的是德国君权重和上院权力大;d项与法国相似,排除;所以选c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名师点睛】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一)确定帝国为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控制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只保留着一些自治权。(二)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皇帝: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帅军队,宣战、媾和、缔约、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等权力;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有绝对权力;议会:拥有部分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受皇帝控制。特点:德国的议会权力很小,帝国议会甚至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体现了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24.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十条规定:“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此规定表明帝国议会( )a. 代表人民监督政府 b. 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c. 不属于代议制的范畴 d. 其产生方式具有民主特征【答案】d【解析】帝国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故a错误;德意志帝国的最高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故b错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代议制,代议制均为间接民主,排除c;“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表明德意志帝国具有一定的民主特征,故d正确。25. 明成祖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事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一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对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 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君权得到空前强化b. 内阁已经成为两国的最高权力机构c. 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d. 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后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内阁制和英国内阁最根本的区别:当时中国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英国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国家,明朝内阁制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最高权力由皇帝掌握,英国内阁则是君主立宪制下的行政机构,故d项正确;英国内阁制形成后国王逐渐“统而不治”,只是国家的象征, a错误;明朝最高权力在皇帝手中,而英国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b错误;明朝的内阁长官称首辅,故c项错误。第卷 (非选择题50分)二、材料解析题(共3题,共5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6.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白寿彝中国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答案】(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解析】(1)条件,依据 “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可以得出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依据 “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可以得出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特点,依据 “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可以得出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出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等特点。(2)作用,依据 “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反映了孝文帝“迁都”对改革具有: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的作用;原因,依据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可以得出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3)问题,依据 “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和所学知识,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相比,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民族关系问题,或答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也可以;因素,综合材料可得一方面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另一方面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2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表示变法决心。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材料二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1)根据材料一,光绪帝关于变法有哪些看法?(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则材料所反映的两个国家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其各自结果如何?【答案】(1)中外务实的人要求变法;感觉到变法阻力不小;主张在保存传统的同时向西方学习。(2)俄国侧重解决内部危机;中国侧重摆脱民族危机。结果:俄国废除农奴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戊戌变法失败,但起到思想启蒙作用。【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问,要回答光绪帝关于变法的看法,首先需要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有正确、准确的总结与归纳,然后再依据材料中光绪帝的相关言论来分析。依据材料内容分析时不能照搬原文,要翻译并高度的概括,并且要全面具体来概括。材料中的“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表明光绪帝认为变法是要务实的。“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表明光绪帝认为变法的阻力很大。“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表明他要求保留传统同时向西方学习。(2)第二问,有关“两则材料所反映的两个国家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的问题,需要要从两个国家当时的社会背景来依次分析。当时中国国家的危机是民族危机,是亡国的危机,而俄国主要国内的奴隶制度的危机。有关结果的问题,依据史实来回答即可。俄国的改革是成功的,使俄国走上了强国之路,而中国的改革的最终结果是失败的,并没有解决中国当时的社会危机,但只是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戊戌变法中俄两国变法的内容及影响28. 改革的成败,既取决于社会基础,也取决于改革者的智慧与能力。阅读下列材料:(16分)材料一近代初期,欧洲和日本一样,是从多样性的封建体制(注:指分封体制)和充分发展的社会结构的母胎中诞生的。明治领导人在竭力实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果。他们废除了藩体制,撤销了原来的阶级制度,依靠征兵制设置了军队以取代过去的武士阶级,建立了近代经济机构的基础,这都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化,进而创建了近代政治体制。赖肖尔近代日本新观材料二从中古东方型的社会,转入现代西方型的社会。其工程之浩巨,可想而知。但是那光绪也要把这百年难变之“型”,而变之于指顾之间,其必然失败。诏书一日数下,朝野莫知所适,也不是个办法。不幸这位年轻皇帝,显然感到国亡无日,所以迫不及待。但是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