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名词解释:括号里的为另一种答案忠恕: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是贯穿孔子伦理学说的重要思想。. W$ B; ( 4 v) V+ P “忠”要求积极为仁。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恕”要求推己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 7 s# k8 r2 B5 F& : K& 行忠恕之道就是爱人,就是以“仁”的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孔子提出的实行仁的途径,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原则,是儒家仁学的重要内容。): T5 M: e + P5 | b3 w- z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浩然之气是充满在天地之间,一种十分浩大、十分刚强的气。这种气是用正义和道德日积月累形成的,反之,如果没有正义和道德存储其中,它也就消退无力了。这种气,是凝聚了正义和道德从人的自身中产生出来的,是不能靠伪善或是挂上正义和道德的招牌而获取的。(孟子提出的观点,即通过持久不懈的修养和锻炼并用理性把握道与义从而达到的理想的精神状态,即理性道德的高度自觉与意志的坚定作用。)良知:明王守仁提出,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心为万物之本,故良知亦为万物之本。王守仁良知实际上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纲常的概括。(孟子的良知指先天的道德观念,王阳明的良知则上升为超越一切的绝对本体,有三个层面的意思:a.道德意识的主体,b.对天理得的觉察与意识,c.与物相对的精神本体。)道法自然:人要效法地,地要效法天,天要效法道,而道无非是自然法则。这里所谓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也就是天然。这种尊重客观自然法则的态度具有唯物主义精神。(老子的观点,指万事万物都受着其自身的规律支配,这里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也就是天然,没有人为的成分。这体现了无为的观念。同时这种尊重自然法则的态度具有唯物主义的精神。)心斋:中国战国时期庄子的哲学用语。语出庄子人间世:“唯道虚集。虚者,心斋也。”指一种排除思虑和欲望的精神修养方法就是空虚的心境,即超越功利的审美心境、审美态度。心斋为道教斋法的最高层 ( 供斋、节食斋、心斋 ) ,指疏沦其心,摒弃智欲,澡雪精神,除却秽累,掊击其智,断绝思虑。心斋对后来的禅宗有极其重大的影响。(心斋就是抛弃了感官,用虚无之心去对待万物。)(庄子的哲学用语,指一种排除思虑和欲望的精神修养方法。心斋,就是空虚的心境,即超越功利的审美心境、审美态度。这一观念对后来的禅宗有很大的影响。)坐忘:是庄老哲学用语。庄子大宗师云;“堕肢体,黜聪明,离形法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指端坐而全忘一切物我的出世思想和精神状态。是希望在大动乱时代中解脱人生所受的想桎梏一样的痛苦。这种解脱不靠反抗,不靠同流合污,不靠积极进取,而靠远,靠忘,忘掉一切名利,忘掉一切悲哀,而乐而游。(就是彻底地“忘”,不仅忘掉客观世界,而且忘掉自己的肉体,忘掉一切认识活动,真正做到“吾丧我”,庄子认为,如果忘掉人与人,人与物的一切差别、界限,那就达到了与天地混为一体,这样在精神上就绝对自由了,逍遥游了。)(庄子的观念,指忘掉客观世界、人与人和人与物的差异以及一切认识活动从而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这体现了庄子的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化性起伪:语出荀子性恶:“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谓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这是礼、法起源的一个前提。因为人性的放纵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所以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即“化性起伪”。“伪”,指后天的人为作用。(人的本性只是一种原始的质朴材料,而礼仪道德是认为(伪)的,以原始材料为封建礼仪道德的加工对象,从而使人性变得美好,所以人性是恶的,所谓善是人为(伪)的结果。)(荀子基于他的性恶论提出的后天的认为的精神启蒙方法或者说教育方法,来使人复归天性,启蒙道德之善。)虚壹而静:荀子解蔽“虚壹而静”,“虚”,指不以已有的认识妨碍再去接受新的认识;“壹”,指思想专一;“静”,指思想宁静。荀子认为“心”要知“道”,就必须做到虚心、专心、静心。(“虚”即不以已经获得的知识妨碍接受新的知识,“壹”就是要专一不要分心,“静”就是要宁静不要胡思乱想。荀子认为“心”要知“道”就必须做到虚心,专心,静心。(鉴于人们在认识上容易陷于表面性和片面性之弊,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的解蔽方法。“虚”就是不以所己藏害所将受,不以已经获得的知识妨碍接受新知识,虚心、专一而冷静地观察事物,就能获得正确的知识。)三表:1.判断一种学说的是非真伪,必须在历史的记载中寻找前人的经验作为根据。2.以直接经验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3.从社会政治的效果来检验知识的真假和言论的好坏。(三表:墨子提出“三表”或“三法”来作为判别是非、真伪的客观标准。首先,“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是说判断一种学说的是非真伪,必须在历史的记载中寻找前人的经验作为根据。其次,“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这是以直接经验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第三,“废以为行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这是从社会政治的效果来检验知识的真假和言论的好坏。墨子的“三表”说明他是个朴素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者。)谶纬:“谶”原是一种古老的迷信,指宗教预言,用神的启示的方式进行说教,应验社会人事;“纬”纯用宗教迷信附会、发挥儒家经典,刻意将儒学神学化了。谶纬神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兴起于西汉哀、平之际,盛行于东汉。(谶纬,是中国古代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被汉光武帝刘秀之后的人称为“内学”,而原本的经典反被称为“外学”。谶纬之学也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今文经学:今文学派是两汉间以儒家经书研究而形成的学派,它的出现需溯源至秦始皇的思想政策。史记李斯列传中记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谐守慰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鲸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这一个政策,被秦始皇执行了,于是除了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以外,民间所藏的先秦百家之书尽皆焚毁,仅存官方所藏,也只有官方职司博士官者仍可研究阅读。古文经学: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与“今文经学”相对。古文经,指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古文经书埋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发现,如景帝时,河间献王以重金在民间征集所得古文经书,以及武帝时鲁恭王从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古文经籍。诸王等先后献给朝廷,藏于秘府。今文经,则指汉初由老儒背诵,口耳相传的经文与解释,由弟子用当时的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经典。(汉代经学一派,与古文经学相对应,主要特点是加入大量的占卜、阴阳学说提倡天人感应,以符合当时的需要被列入学官,成为正统)(以训诂考据的方法,清除加诸经书的种种附会和随意解释。)三玄:周易、老子、和庄子独化:指事物自己的变化,不假外力。庄子齐物论注:“若责其所待,而寻其所由,则寻责无极。卒至于无待,而独化之理明矣。”认为事物的产生和变化“外不资于道,内不由于己”(大宗师注),事物自己产生,自己变化。(“独化于玄冥之境”是郭象哲学思想的基本命题,强调了事物都是独立存在的自己发展变化而处于一个玄妙、深远的境界。)太虚即气:张载正蒙太和:“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太虚一词初见于庄子知北游:“不游乎太虚”及黄帝内经:“太虚寥廓”,指广大空间。张载认为虚即气,虚与气是同一物质实体的不同状态,虚与气是统一的,“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张载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传统,以物质性的气为世界第一原理,强调无形也是气,推进了气一元论思想。广阔的天空无形可见,但充满了细微的物质性的气,是气的本来状态,聚与散是气的变化的暂时状态(客形),而气本身是永恒不变的,气作为实体就是有与无、虚与实的统一。)二、材料分析题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译文】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2、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解释:充分运用心灵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知道人的本性,就知道天命。分析:孟子谈天命,谈人的本性,没有消极被动的神秘色彩,而是充满了积极主动的个体精神。对待天命,不过是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罢了;所谓安身立命,也不过是一心一意地进行自身修养而已。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加强知识学习和思想修养,充实自己的心灵。3、兼相爱,交相利意思为:爱是相互的,利也是相互的。义利的关系也应是对立的统一.。“兼相爱”是针对“别相恶”而言,指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交相利”是针对“交相贼”而言,主张人们互相帮助,共谋福利,反对互相争夺.。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之实质,是一种柔性管理,它通过人们之间互动的相爱来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破坏性冲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既能自爱又能爱人,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这符合人自然性的需要,又符合社会道德法律规范。但墨子的这一主张表现了他所代表的阶级在政治上的软弱性。4、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其中的伪即人为之意,此句意指人性是恶的,而人性之善是靠后天的学习和教化。这种后天的的学习和教化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荀子在礼论中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这就是说,人性本来是有缺陷的,后来经过学习和教化逐渐完善,没有人性的缺陷,则学习和教化都没有用处,不经过学习和教化,人性的缺陷是不能自己弥补的,这里指出了人性是可以通过学习和教化而改变的,即通过学习和教化人性可以去恶存善。荀子认为人生而有贪图享乐的各种欲望,但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这些人的天质,使去恶存善、涂之人可以为禹成为可能。但去恶存善不能存粹依靠自律、自省,还要靠外在强制的约束力,荀子指出:今之人性恶,必将待师法而后正,待礼义而后治。荀子认为,只要化性起伪,人人可以成为圣人,但化性起伪不是一个人的工作,而是一项社会事业:从之人性,顺之人情,不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礼而归于暴,故必将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这句话实是荀子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即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认为的荀子的“性恶论”。前半句“人之性恶”是其定调,后半句“其善者伪也”主要是从反面入手加强对人性本恶的肯定。值得一提的是,荀子此番言论,是对人的原始状态的评判。正因人性本恶,才更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来导人向善。所以荀子有以礼化民的思想,其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其实是殊途同归的。)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都在受着其自身的规律的支配。最能表达“道”的一个词就是规则,同样我们可以反过来说与我们这里所说的规则最相近的一个字就是“道”。这包括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 道就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自然欲求,谁顺应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与外界和谐相处,谁违背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同外界产生抵触。所以在这里蕴含了我们看待世界的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每一件事物都有着它本身的天性和本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征。我们应该意识到的是:改造一个人的效果是有限度的。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试图消除这些缺失,而是把他们的优点合理地加以利用,尽量避免他们的缺失,并力图帮助每个人在其独特天性的基础上持续进步,去放大其中有益的部分。6、为学日益,为道日损。1.做学问,每天增加知识,然而这样离“道”则日远,要认识“道”就必须不断地破除知识,“损之又损”以达到无为即无知无欲的境地。 2.它取自老子,就文脉来看,老子并不以“为道日损”为坏事,而是认为这正是趋向“道”的途径。 3.老子区别了“为学”和“为道”,认为这是两种认识方式,不过,它把学习知识和修道(把握道)对立起来,以为认识“道”既不依靠感觉经验,也不需要理性思维,而是一种神秘主义的直观。7、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原理,包含了否定是辩证发展的必经环节的思想,认为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合乎规律的运动。“弱者道之用”认为最好坚守柔弱的地位,看到了一些事物目前虽不够强大,后来能战胜强大敌人。8、人副天数董仲舒认为,人的形体是化天数而形成的,他运用简单的毕福比附手法来说明人和天的相像,从自然现象的变化来揭示人的具体形态结构,天有366时 人有366骨节 天有四时,人也有四肢,天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人相对的也有五脏,还有像天有昼夜人相对的也有视暝,总之,人的形体到精神都是天的副本,天的缩影,天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人就要去体现天的道德品质与精神意志,他想从人副天数的思想来说明同类相感。天人同类,就可以相互感应,这是他天人感应说的基本论证。9.越名教而任自然: 名教原指儒家因名设教的那一套宗法等级制度和伦理观念,到魏晋名教则是相对于自然而言。汉末以来的社会动荡造成了名教危机,嵇康的这个观点即使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的。嵇康公开要求摆脱名教教的束缚,揭露了名教只是人为造作,用于束缚人们的思想;制定等级名分是为了约束人们的言行等等;所以主张摆脱名教束缚而直接因顺自然,来满足人性的自然欲望。哲学上,嵇康继承了汉代王充以来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他着重考察了自然之和,强调社会人伦与自然本性的和谐、协调,为他“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想提供了哲学上的论证。所以,嵇康的这一观点仍着眼于调和名教与自然的的关系,只是为了和当权集团抗争而导致玄学异端,这是嵇康基本的政治态度与思想倾向。10、简析张载的“太虚即气”思想。张载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传统,以物质性的气为世界本原的基本原理。他提出“太虚即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坚持了气一元论。他认为广阔的天空无形可见,但充满了细微的物质性的气,是气的本来状态;张载认为“太虚”是“气”的本来状态,“太虚”之“气”具有两种运动形态:一是“聚”,即“气”凝聚而成有形的万物;一是“散”,即“气”分散而回复无形的“太虚”。“太虚”通过“气”的聚散生灭万物,太虚本身则是没有生灭的。气是不断凝聚和分散的,它“聚而为万物”,万物又“散而为太虚”。气作为实体是有与无、虚与实的统一。这是物质不灭的本体论思想。三、简述题1、简析老子的“自然无为”老子提出“无为”有其两重性:一方面,反对了有神论,宣扬了无神论观点。另一方面,也反对实践,叫人无所作为。2、论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思想,并予以简评: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道”运动的规律,而柔弱则是“道”的作用。这是老子哲学的主要论点之一,也是儒家所解释易经的主要论点之一。这个命题包含了否定是辩证发展的必经环节的思想,人为事物向相反方面转化,即自我否定,是合乎规律的运动。但是,老子的朴素辩证法也有其局限性,没有指出否定的东西与肯定的东西的联系和从肯定到否定的东西的统一。3、庄子相对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并予以简评。庄子的相对主义,首先表现为否认客观事物的质的区别。这套思想在理论上的错误在于夸大了事物的相对性,否认了事物大小、同异等等差别、对立的绝对性。其次,庄子从相对主义出发对人的认识能力(感觉和理性)和知识的可靠性也表示怀疑。他认为感觉经验是相对的,理论思维更是如此。善和恶、是和非的界限是无法辨明的。再次,庄子的相对主义还表现在否认认识(真理)的客观标准上。他提出齐是非的认识论和超脱是非的相对主义方法。庄子还从相对主义出发,对逻辑思维(“言”、“意”)能否把握宇宙的发展法则(“道”)提出了种种责难。总之,庄子以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怀疑人的认识能力和知识的可靠性,否定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对人的逻辑思维提出了种种责难,这些都是错误的。不过,他所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包括着“感觉能否给予客观存在”、“人类的思维(包括辩论、论证)能否达到科学真理”这样一些重大的认识论的问题,他揭露了逻辑思维中的抽象和具体、静止和运动。有限和无限的矛盾,这些都是有深刻意义的。庄子对人的认识提出种种疑问。责难,于是便促进人们去思考、探索,从而推动了人类理论思维的进步。在相对与绝对的关系上,他夸大了认识的相对性,但用相对主义去反对独断论,也构成了人类认识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4、简析墨子的“三表法”。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者?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三表也。”首先,“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是说,判断一种学说的是非真伪,必须在历史的记载中寻找前人的经验作为根据。其次,“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这是以直接经验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墨子讲的直接经验并非是个别人的经验,而是指百姓、众人的经验。其三,“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这是从社会政治的效果来检验知识的真假和言论的好坏。墨子的三表足以说明他是个朴素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者。他对人们的感性经验抱着十分天真的信赖,毫不怀疑感觉能给予客观实在,肯定人们能拼经验来检验知识。但是墨子把感性原则绝对化了,陷入了形而上学。5、简述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及意义。 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 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有效地限制了王权这也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我国古代政治从人制到法制,从专治到民主的政治发展历程。6、荀子的隆礼重法:1.隆礼重法是荀子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而提出的的新思想,这是基于人性恶的理论。它是指加强对礼仪法度的重视。 2.荀子根据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对“礼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成为地主阶级用以剥夺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的武器。“礼”是“法”的总结,“义”是用来限制犯罪活动的,“礼义”是维护地主阶级专政的工具。 3.荀子认为,“礼”和“法”二词有时是一致的,但有时又有区别,他主张把“礼”扩大到“士”,但这句话也清楚地表明荀子所说的“法”首先是用来对付劳动人民的,反映了他剥削阶级的立场。4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是礼和法,统治阶级按照“礼”来培养封建道德,老百姓服从地主阶级的刑法统治,国家内政搞好了,就可统一全中国。 5.荀子的礼法兼施,王霸统一的思想,为汉代的儒法合流、王霸杂用开了先河7、简述荀子“化性起伪”思想:人性的放纵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所以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强调学习和环境对人性的改造作用。8、“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差异西汉初年,汉代儒家经籍中有两种写本:一种是汉初学者根据前辈学者口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文字写定的写本,称今文经;一种是景帝以后陆续从古旧屋壁中发现、从民间搜集到的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的写本,叫古文经。汉代经学中研究、阐发今文经经义的学派为今文经学,研究、阐发古文经经义的学派为古文经学。两者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所讲经义都不相同。今文经学用阴阳五行观点阐释经义,讲谶纬神学,搞繁琐哲学。古文经学通训诂,举大义,尊孔子,不主张变革,与汉代的政治、现实问题联系不多。9.简述王弼的贵无论思想: 王弼贵无论的基本命题是以无为本。首先,他摒弃了老子的道生物的阴阳交感、五行相生的具体过程,而将道断定为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本体。并且将道说成是无。王弼的无不是一般有无之无,也不是与实有相对的空间或虚无,而是指超言绝象,并成为物质世界一切现象赖以存在的根据的那个抽象本体。其次,王弼发挥老子思想,力图证明具体事物都以有为存在,而凡有皆起源于无。故而要保全有,就必须返归无,守住本体之道,即“崇本举末”第三,王弼把有无之辨与动静之辩结合起来。把作为本体依据的虚无之道,看成是不动不变的永恒存在,把万有之动看成是相对的、暂时的。肯定静是动的依据,也就等于肯定静是万物变化的最后根源。从而,以无为本的命题转变为以静为本,以此确立万物多样性的统一。10、简述陆九渊的修养论。陆学直接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的“心学”,认为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所以,认识宇宙真理和社会人生的道理,要向内用功,发明本心,不必向外界探求。并且,要按照“本心”的“理”去做,视、听、言、动才是对的。他认为人们的心和理都是天赋的,永恒不变的,仁义礼智信等封建道德也是人的天性所固有的,不是外在的。学的目的就在于穷此理,尽此心。人难免受物欲的蒙蔽,受了蒙蔽,心就不灵,理就不明,必须通过师友讲学,切磋琢磨,鞭策自己,以恢复心的本然。修养功夫在于求诸内,“自存本心”。 “自存本心”是陆九渊在认识论和道德修养上提出的“基本功”。具体方法是切己体察,求其放心,明义利之辨。这种方法是“简易功夫”,是“立乎其大者”,是“知本”,是“明本心”。在他那里,认识论和道德修养论是紧密相结合的。四、论述题1、试分析墨子的“兼爱”说与孔子“仁爱”思想的主要区别,并加以评述。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他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墨子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攻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 ,他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孔子虽然也说仁是“爱人”,但却不承认奴隶或小人具有仁的德性。孔子讲爱人是有差等的。而墨子主张的兼爱,却认为不应该有亲属厚薄之分。2、试论述墨子的“兼爱”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兼爱”是墨子人道观(伦理思想)的中心观念。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兼相爱,交相利”,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墨子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对当代社会人的立身处世有积极意义,对于维系调节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和促进社会公德公正的新风建设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增强社会凝聚力,阻止各种负面效应的社会现象,降低社会发展成本。3、试述孟子的“仁政”学说及意义。孟子的“仁政”学说,按其真实本质来说,是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孟子寄希望于齐、梁的封建统治者来统一中国。在孟子看来,实行“仁政”,必须从恢复“井田制”开始。他主张“制民之产”、“保民而王”,强调政治统治要以保住劳动力为前提,目的是为了巩固地主所有制。后来有的思想家利用孟子的话来反对君权,主张民权,并不是孟子原来的意思,但也应该肯定“民贵君轻”的思想,在历史上是起了积极影响的。孟子用他的“仁政”即王道学说同许多人进行辩论,他认为自己的使命是“距杨墨”。孟子也批评当时地主阶级中一些实际掌权者,他同法家有“王霸”(德力)、“义利”之辩。孟子主张以刑辅德,反对功利主义。“王霸”(德力)、“义利”之辩,对于后世中国哲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孟子和法家都各有其片面的道理,但他们都把这片面的道理夸大了。4、试述董仲舒天人感应的主要内容,并加以评析。一灾异谴告说,认为自然灾害与统治者的错误有密切联系。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与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第二,“天人同类”说,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说明人的道德行为也可以引起气的变化而相互感应。董仲舒把“天”塑造成至上神,以“天人感应说来限制无限的君权,同时也给君父的尊位及其统治找到了理论根据。天人感应 的神学目的论,在政治上论证了专制统治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它虚构天的至高无上,以树立皇帝的最高权威,来维护和加强人间君主的统治。这就对科学技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排除了进行科学探索的必要性,认为宇宙内的一切,从自然界到人类和社会的所有现象,都是照着天的意志而显现的,对科学产生了极大地阻碍作用。不过,天人感应说虽是种神学目的论,但还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董仲舒讲人的高贵性和能动性,根本上是指圣人和君主而言,反映了他的“天人感应”论是为“君权天予”作论证的。实质主张在仁政的基础上强化君主专制的权威,按照宗法制的“三纲”原则维护大一统的安定局面。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需要指出,董仲舒构制的“天人感应”宇宙图式论体系,是采用了一系列形而上学的比附方法,歪曲利用汉代自然科学成果的产物。天人感应的思想在汉代曾占据了统治地位,以此为基础形成谶纬之学行时一时,并在中国封建社会流传。在封建社会,天人感应说一方面对无限的君权进行了限制,同时也为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5、试述王充的元气自然论思想及其对神学目的论的批判。 元气自然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自然无为,天之道也;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随行而应人;推人以知天,知天本于人;天地合气,人偶自生。 批判:在天道观上,批判了从董仲舒到白虎通义的天人感应论,用唯物主义的“莫为”说反对了神学目的论的“或使”说;他还直接驳斥了神学目的论。王充说:“儒者论曰:天地故生人。此妄言也。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也。”又说:“夫天不能故生人,则其生万物亦不能故也。天地合气,物偶自生矣。”即认为人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路基技术员试题及答案
- 社区护理-学自学考试分章节复习试题(含答案1-4章)
- 2025年药店药品采购协议范本
- 2025设计师标准劳动合同书
- 2025公司终止合同证明样本
- 2025年春季部编版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第2课时 正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 2025企业购房合同协议书范本
- 公司餐厅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公司财务知识培训的意义
- 公司财务报税知识培训课件
- 实验中学初一新生分班考试数学试卷附答案
-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总体部署完整版
- TUPSW微机控制电力专用不间断电源(UPS)系统使用说明书
- 天津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原则
- YY 0054-2010血液透析设备
- LY/T 2383-2014结构用木材强度等级
- GB/T 8017-2012石油产品蒸气压的测定雷德法
- GB/T 528-2009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拉伸应力应变性能的测定
- 中日关系历史
- 2023年江苏省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奥赛)初赛试题和答案
- DB32-T 3129-2016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单体钢架塑料大棚 技术规范-(高清现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