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2017年度上学期高一历史学科期中考试试题考试时间:50分钟分值:100分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1. 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a. 宗法制 b. 郡县制c. 分封制 d. 王位世袭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已学史实可知“烽火戏诸侯”发生在西周周幽王时期,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王位世袭制、宗法制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ad;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雏形形成,秦统一后全面推行,排除c,故b符合题意。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2.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西周分封制下分封的主体是a. 功臣 b. 古代帝王的后代 c. 立功将士 d. 同姓亲族【答案】d 3. 有关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说法,错误的是a. 血缘关系是进行分封的依据之一,而郡县制的实行与血缘无关b. 两种政治制度下官员的权限大不相同c. 二者在当时都有利于巩固统治d. 都实行世袭制,以巩固家天下的统治【答案】d【解析】略4. 秦朝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产生的方式是a. 世袭 b. 考试选拔 c. 地方推荐 d. 皇帝任免【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世代相袭是世卿世禄制官吏的产生方式,是先秦时期重要的选官制,排除a。考试选拔是科举制的选官方式,与秦朝无关,排除b。地方举荐是察举制的选官方式,与秦朝无关,排除c。秦朝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命,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点睛:本题考查秦朝的郡县制的内容,要求学生准确记忆秦朝官员产生方式:由皇帝直接任命。5.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郡县制的评价,正确的是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废分封、立郡县是秦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国家统一与巩固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进步,所以错误,正确。另外,郡县制有利于克服春秋战国时诸侯割据的状况,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所以正确。秦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是其暴政,所以错误。故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名师点睛】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是君主专制政体下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体现形式,都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只是在如何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所以无论分封还是郡县,都无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正因为如此,古代社会的政治家或思想家无论发现分封制或郡县制有何缺陷,都不可能找到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法。中国古代社会的痼疾是君主专制制度,只有彻底摧毁它,代之以民主管理才能克服这种弊病。6.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是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设置了a. 御史大夫 b. 太尉 c. 刺史 d. 通判【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宋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宋太祖创设“通判”一职,故d项正确。御史大夫是秦朝的“三公之一”,具有监察职能,排除a。太尉负责军事,没有监察职能,排除b。汉朝设刺史监察地方官员,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词“北宋”“ 对地方的监督”。7. 隋唐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是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b. 三公九卿制 c. 三省六部制 d. 行省制【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是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唐时继承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a。三公九卿制始创于秦朝,与题干不符,排除b。隋唐时期创立三省六部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成熟的体现之一,符合题干,c项正确。元朝时期始创行省制,与题干不符,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8. 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被举荐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a. 三省六部制 b. 科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察举制【答案】d【解析】略9. 宋朝和元朝时期的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a. 中书省和枢密院 b. 中书门下和中书省c. 参知政事和平章政事 d. 枢密院和宣政院【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排除c,b项正确。枢密院属于负责军事,与行政无关,排除a。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10.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康熙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a. 说明明清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 b. 明太祖和康熙帝处于权力危机境地c. 明清皇帝重视文人 d. 都是君主专制的产物【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都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d项正确。题干信息无法体现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排除a。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信息无法体现明清皇帝重视文人,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11. 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削弱地方加强中央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逐步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趋势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从封建王朝建立的那天开始,就存在着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围绕这对矛盾,西汉实行中朝制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这些措施的最终结果就是丞相的权利逐渐削弱到最后消失,君主的权利越来越大,故正确。中央权利越来越大,地方的权利越来越小,故正确。结合所学,逐步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故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对官吏的管理也越来越严格,故符合演变趋势,本题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的演变演变的趋势【名师点睛】本题难度较大,考察学生对历史阶段的归纳和梳理能力,君主专制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的演变的最后结果是专制越来越强,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中央集权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强大,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对这一线索要很清晰,同时对相关的知识点也要识记清楚才能得出正确答案。12. 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a. 交通发达,水陆并用 b. 疆土辽阔,臣民众多c. 国家一统,皇帝集权 d. 法律严苛,覆盖全国【答案】c【解析】“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反映出的是秦朝统一之后的状况,主要表现出的是皇帝制和中央集权制,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材料无法体现;b选项只反映出“海内皆臣”部分;d选项从材料无法看出。点睛:本题的关键就是明确“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这段文字的真实含义,可以看出“海内皆臣”反映的是疆域辽阔,中央集权,“万岁”体现出的是皇帝制,所以应该包含国家一统,皇帝集权两部分内容,因此选择c选项。13.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这段话实际上a. 肯定了秦朝的郡县制 b. 肯定了三公九卿制度c. 肯定了秦统一货币的制度 d. 肯定了秦统一文字的政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郡县制。裂天下都会而为之郡邑(县),废侯卫为郡守县令,郡邑(县)、郡守县令是秦朝郡县制和地方官制,柳宗元这段话实际上是肯定了秦朝的郡县制,所以a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度。14. 唐太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定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唐律疏议颁布前审批时需要通过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皇帝a. b. c. d. 【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设三省六部,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由题干可知,长孙无忌等撰定唐律疏议,故不需经过中书省,排除。根据“颁布前审批时”故不需要通过尚书省,排除。唐律疏议需先呈报给皇帝,皇帝通过后送到门下省审议;故本题干为,所以选a点睛:抓住题干中“颁布前审批时”的要求限制,逐一排除选项。15.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其积极作用主要在于a. 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 削弱了专制皇权c. 通过分工与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 d. 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不属于地方行政区划,因此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之说错误,排除a;三省长官均是宰相,因此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排除b;科举制的实行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不符合三省六部的作用,排除d;c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三省六部16.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的人回答:“金榜题名者快活。”有的人说:“功成名就者快活。”朱元璋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个叫万钢的大臣回答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对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a. 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b. 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c. 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 d. 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明太祖朱元璋”、“畏法度者快活”、“极为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等可知,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故得到朱元璋的赞赏并委以重任,b正确;ad两项的表述,关键点不是大臣的回答是否矛盾和背离主题,而是没有回答到皇帝的心中,没有认识到材料的本质,排除;c项说法明显错误;所以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7. 某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他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a. 汉代内外朝 b. 唐代三省制 c. 明代内阁制 d. 清代设军机处【答案】c18. “天子适诸侯,曰巡守,巡守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下,曰述职,壕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a. 描述了西周的分封制的情况 b. 天子与诸侯者是宗族、姻亲关系c. 诸侯有保护天子的义务 d. 当时常有诸侯“不朝”的现象【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他,三不朝则六师移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情况,故a正确,排除。天子与诸侯不都是宗族姻亲关系,也有功臣现代帝王后裔,故b错误,符合题意。分封制规定诸侯有保护天子的义务,故c正确,排除。材料反映了当时常有诸侯“不朝”的现象,故d正确,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19.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 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 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 皇权不断加强【答案】b【解析】汉代宰相是首长制是指汉代宰相只有一人,行政决策由宰相一人作出,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是指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宰相职权由三省长官共同行使,故是委员制,宰相职权由一人被分割为三人说明了相权的削弱,而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所以答案选d项,a 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bc只是材料中提及的现象,不是实质。【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第一步是读懂材料;汉代宰相只有一人,唐代宰相众多;第二步要注意限制词“实质”:透过唐朝宰相数量多的现象分析出相权的削弱,而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20. 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a. 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b. 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c. 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d. 军机处的设置,意味着封建制度已经衰败【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展示的是军机大臣的工作特点,即模式化处理,这种模式是皇帝的模式,材料不能说明b,清朝没有宰相,排除b。c项表述也不正确,故排除。d项表述是对材料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分析,表述的是材料现象的本质,和题意要求的“直接说明了”什么不符,故排除。a项符合材料的要求,故答案为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军机处【名师点睛】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军机处工作特点的认识和理解,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清朝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权的中央机构,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皇帝对军政大事的裁决,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卷非选择题(共40分)2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三: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叉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己。朱子语类材料四:军机处能迅速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高中历史教科书岳麓版必修l政治文明历程请回答:(1)材料一所反映的我国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什么?(2)依据材料二、三,回答秦朝和唐朝为建立和完善中央集权制度采取了哪些措施?(3)依据材料四,回答清朝设置军机处产生的重要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答案】(1)分封制宗法制(2)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3)专制皇权高度发展(4)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皇权日益集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由材料一图一下的文字提示“分封”、图二下的文字提示“大宗”、“小宗”即可分别得出“分封制”、“宗法制”的结论。(2)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和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由材料二图片中的文字提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郡”、“县”等即可得出“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的结论;由材料三中的信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即可得出“三省六部制”的结论。(3)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由材料四中的信息“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即可得出“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结论。(4)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由材料二中“皇帝制”、“郡县制”、材料三中“三省六部制”、材料四中“军机处”的形成即可得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结论。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2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四日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段灼传材料四: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