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二周周练5.doc_第1页
2017高二周周练5.doc_第2页
2017高二周周练5.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沙市第七中学素养课堂巩固练习案(5)高二历史时间:2017年3月18日 编者:史洋洲 审题1 材料一 庚子事变后,为挽救统治权的危机,避免迫在眉睫的主权危机,朝廷谕令施行“新政”立宪,开启政治体系内的调适性变迁,走君主立宪路径来建构现代国家。日俄战争的结局带给朝野立宪战胜专制的共识,新政立宪遂成时代潮流作为变革反对者的朝廷守旧派遭受重创,恪守祖制拒绝变法已无市场,慈禧太后等戊戌政变的刽子手很吊诡地成为戊戌变法六君子的遗嘱执行人。曹振华清末帝国体系现代转型背景下的直隶政治变革材料二 在慈禧一干人眼里,中国的宪政模式不是效仿英国的虚位君主制而是追寻日本的立宪君主制。随后,清廷又派大臣达寿于1908年考察日本宪政,确定以日本明治宪法为蓝本终于1908年8月清廷公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和九年筹备清单。其中十四条皇室大权与九年的漫长预备立宪期却使得朝野真心立宪的积极分子被浇了一盆冷水。而嗣后的皇族内阁的出台更昭示了清廷单方面主导的立宪运动简直就是进一步,退两步的行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廷谕令施行“新政”立宪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立宪运动简直就是进一步,退两步的行为”的理由。(1)背景国际方面,日俄战争的结局带来了立宪战胜专制的共识;帝国主义国家为维护在华利益,要求清政府顺应潮流进行变革。国内方面,守旧派遭受重创,新政立宪成为时代潮流并形成政治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慈禧太后等最高领导人试图挽救统治权的危机。(答出两点即可)(2)理由:仿行日本立宪君主制、制定宪法规定皇室大权、漫长的预备立宪期以及组织皇族内阁等,表明清末立宪的实质是加强君权,维护封建统治2 材料 明代中期,土地高度集中,大地主隐匿赋税,这就严重影响了政府财政收入。而统治阶级贪污腐化以及巨额的宗藩禄米和军饷开支,使政府支出急剧增加,入不敷出,财政危机逐渐加深。为了维持巨额的开支,明政府不得不加重赋税剥削,大肆对农民进行掠夺。农民无法忍受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纷纷起来反抗,尽管这些反抗最终都被镇压下去,但社会矛盾并没有得到缓和。万历初年,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不久,他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改革。“一条鞭法”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在一起,以田为主征收银两。从而取消了官宦豪强利用特权偷漏税粮,达到“贫民之困以纾,而豪民之兼并不得逞”的目的,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一条鞭法的执行随即开始松弛并逐渐遭到破坏,明朝的社会危机也随之愈来愈严重。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归纳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改革最终遭到失败的原因。(9分)(1)土地兼并严重;财政危机加深;农民反抗强烈。(6分)(2)张居正过早去世;张居正专权,损害皇权;损害大官僚地主阶层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改革本身也有损害百姓利益的地方。(9分)3 材料 西周时期,我国便有了一套户口管理与户口统计制度,但户籍制度原始而简陋。春秋战国时期,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基础的新的社会格局形成,“以户定籍”的户籍逐步确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在其统治区域内,开始全面整顿户籍制度,使其初步制度化,尤其是对成年男子登记十分严格,这与秦王朝大兴徭役有密切关系。秦代的户籍除一般人民的编户籍之外,由于各色人等的社会地位不同,还有一些特殊的户籍。秦代户籍等级的明显区别,还具体表现在“闾左”制度中。贫富阶层分居闾里左右,在户籍中也是有所反映的。汉承秦制而有所变革,户籍制度更为完善、更为严格。当时的户口登记,县、里、爵、名、年庚,依次登录,前面还缀有现任身份。不过,在西汉初,除男子要登录年龄外,其他人恐怕是只书县名数即可。随着口赋、算赋的征收,所有成员均需登录年庚。后来,由于赀算的征收,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至武帝时代,汉代户籍制度臻于成熟。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等(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户籍制度的内容。(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8分内容: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单位进行户籍登记;户籍登记的内容包括县、里、爵、名、年庚及家庭资产等;户籍反映社会等级差异。(7 分)原因:适应小农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对人口和土地的掌握和管理;保障国家财政的稳定;赋税和徭役制度改革的推动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在政府论(1690年)里指出:一个国家应该有三种权力:立法权、执行权、对外权,这三种权力必须分立并相互制衡,以此保证公民的自由、平等和财产安全。但由于执行权和对外权由君主一人掌握,实质上是二权分立。此后孟德斯鸠将政治权力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司法权的设置和独立是“权力制衡”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说:“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手中,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不存在了。如果司法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会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握有压迫者的权力”。 摘编自翟刚学论洛克与盂德斯鸠分权思想之差异材料二 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五种行政权力。孙中山在五权宪法里设计了“权能分治”的宪政制度。孙中山将政权与治权分开,让人民掌握“政权”,而政府则实施的是“治权”。国家当中的人民是有“权”对政府进行选举、要免、创制和复决的,这样就可以形成主权在民,政府的“能”必须接受人民的“权”的管控,将人民的“政权”与政府的“治权”分开,形成“以权制能”的行政模式。 摘编自马雪芹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与西方三权分立学说较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洛克和孟德斯鸠分权理论的主要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15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的创新之处,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10分)40(25分)(1)差异:分权内容不同:洛克主张两权分立;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分权形式不同:洛克主张阶级分权;孟德斯鸠主张机构分权。分权目的不同:洛克是保护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孟德斯鸠是为实现政治自由,反对封建专制;权力制衡方式不同:洛克主张立法权制约行政权(执行权、对外权);孟德斯鸠主张三种权力互相独立、相互制衡。理论的成熟度不同:洛克认为权力之间存在等级关系,很难实现真正的制约与平衡;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更加成熟、更具可操作性。(每点3分,答对任意三点给9分)原因:二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洛克生活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孟德斯鸠生活在法国封建主义和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时代,法国的专制王权统治较英国更深重,法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要求较英国更迫切;(3分)二者所处的时代不同,洛克的思想形成于启蒙运动早期,孟德斯鸠的思想形成于启蒙运动的高潮时期,孟德斯鸠吸收了众多思想家的合理成份。(3分)(2)创新之处:增加了监察权和考试权(将“三权分立”发展成“五权分治”)。(2分)评价:进步性:实现了政府职能权力的有效分工;提高了行政官员的素质,保证了文官系统的独立性,免受政党干预;监督了政府机关的行为,防止权力腐化,保障民权;吸收和借鉴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经验和智慧,发展了西方民主政治思想。(6分,回答1点可得2分,答对任意三点给6分)局限性:主张权力之间分工合作,缺乏相互制约平衡的机制;权能区分学说太过于理想化,人民“主权”对于政府“治权”的制约缺乏具体的办法;过分强调国家自由,抑制个人自由。(2分,任意答出1点即可)材料 北宋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与富弼上奏答手诏条陈十事,所谓十事是指“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这些改革建议被仁宗采纳,史称“庆历新政”。其主要内容是:改变不分政绩好坏循例升迁的局面,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改变恩荫之滥,限制官僚子弟亲友通过恩荫作官。改革科举内容和程式,以除只重词赋而忽视能力和品德取士的弊端。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罢免老病无能者。调整多寡悬殊的外官职田,防止贪污,督其善改等。新政在整个官僚集团引起很大震动,“按察使多所举劾,人心不自安,任子恩薄,磨勘法密,侥幸者不便,于是谤毁浸盛,而朋党之论滋不可解。”范仲淹的用人,王安石就曾经批评他“好广名誉,结游士,以为党助,甚坏风俗。”庆历五年(1045),辽使到开封告知辽夏战争结束,辽夏威胁相继解除,仁宗以为天下太平。范仲淹被罢参知政事职务,改革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卷上册(1)根据材料,概括“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历史原因。(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