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doc_第1页
公开课教案.doc_第2页
公开课教案.doc_第3页
公开课教案.doc_第4页
公开课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开课教案古诗词鉴赏专题 如何把握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山西省长治市屯留一中语文组 王芳【考试说明对古典诗歌鉴赏的要求】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学目标】1、 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2、学习、掌握诗歌鉴赏中的把握思想感情的方法与技巧【教学重点】把握思想感情的方法与步骤【教学难点】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1、 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示范讲授,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2、 讨论法 组织学生有效地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3、 练习法 通过一些经典的试题,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规律。【课时安排】1课时【课堂类型】复习课【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诗歌是作者思想的产物,同一事物,作者的世界观不同,处境不同,审美情趣不同,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就不同。古代诗歌阅读,就是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二、回忆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 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登高览胜惜春悲秋 思乡怀人 长亭送别思乡念亲 相知相思 别恨离愁三、把握思想感情的具体方法与步骤1、读作者在鉴赏时可先注意作者,如果作者是陌生的,一般来说,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创作不会影响对诗歌的鉴赏,如果作者是熟知的,则应联系其生平经历及创作来解读诗歌,即借助平时所积累的有关作者的思想、时代、风格流派等背景材料理解诗歌。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问:请说明“愁”字的具体内容。答:“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报国无门的悲愤。2、 审题目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往往告诉我们诗的内容,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春夜喜雨表达欢愉喜爱之情,枫桥夜泊表达羁旅愁思,悯农表达对农民艰辛的同情。例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晚泊岳阳 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诗的题目“晚泊岳阳”在外漂泊;再从自己“失江路”,渔人“月下归”等词语中可以理解出作者的思归的情绪。)3、读序、注一般序在诗前,注在诗后,有时会巧妙地安排在题干中。它们有的交代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有助于把握作品思想情感。如:姜夔扬州慢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小序对词作表达的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作了明确的概括。) 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宁夏海南卷)鹧鸪天 代人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问: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联系注释中关于作者的境况)4、 读诗的内容这也是把握诗词主题最主要的凭借。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逐步展开分析1)、从意象入手古诗词中许多景物都被赋予特定的意义。请大家列举几个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及其意义:如 “月”(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与思家想人盼望团圆有关;“莲”由于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南朝乐府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鸿雁”则大多和书信传情有联系。2)、找关键词和诗眼所谓“诗眼”,是指一首或一句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词语,它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陆游书愤中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其中的“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一直到老扔报国无门的深重惆怅与悲愤,准确深刻地点名明本诗主旨抒写悲愤之情;又如宋祁木兰花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运用拟人手法,将春杏怒放、生机勃勃之景生动形象、极有情趣地展现在我们眼前。3)、找主旨句即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情感的句子,一般是议论性或抒情性的句子。如杜牧赤壁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桥”,李清照声声慢中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在诗中都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都可以说是诗中的主旨句。抓住主旨句,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中心内容。例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2)比喻。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解析】(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四、方法小结1、读作者2、审题目3、看序、注4、读内容1)找意象2)找关键词和诗眼3)找主旨句此外还要注意两点:1、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中,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卫国家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小不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2、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以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趋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五、作业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全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