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教材解析 川教版.doc_第1页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教材解析 川教版.doc_第2页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教材解析 川教版.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课三国鼎立(一)关于“北方走向统一”一目本课不是从分裂的角度认识三国历史,而是从分裂到统一过渡的角度把握三国时期的历史特征,故肯定曹操在北方的主要活动(即实现局部统一)。(二)关于“赤壁之战”一目本目系统讲赤壁之战,包括战前、战中、战后情况。(三)本课有两幅地图,一为赤壁之战示意图,一为262年(三国后期)三国鼎立形势图。后图如东汉疆域图一样,“夷洲”和“涨海”均标出。本课未讲吴国与夷洲关系,移至下册讲述。(下册第1课讲吴国、隋朝与台湾的关系。)(四)本课“史海拾贝”讲东汉、三国文献对南海和南海诸岛的记叙。这些材料与东汉疆域图、三国鼎立形势图互为补充,说明中国人最早在南海航行,最早发现南海诸岛。第18课从西晋统一到南北对峙(一)西晋统一时间短暂,但本课对此作了充分的肯定。“史海拾贝”讲祖逖北伐,肯定他为统一所作的努力,不以成败论英雄。(二)西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移,包括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方汉族人南迁。就人口变动而言,“在中国历史时期,实为规模最大的一次。”(许倬云:万古江河第120页)古今人口变动迁移,是当代中国人乃至全世界关注的问题,故本课单立一目介绍。第19课南方经济的发展和北方民族的交融(一)本课标题中用的是民族“交融”,而不是“融合”,值得注意。(二)本课讲南朝时南方手工业发展时,对造纸术的发展的介绍甚为具体。(实验本无此内容)这样写有两个原因,第一、如将西汉发明、东汉改进、南朝发展造纸联系起来,学生对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就有较系统较全面的了解。第二、不少人以为,西汉造纸术发明和东汉蔡伦改进后,纸便广为使用,实际并非如此,汉代三国两晋简牍仍是主要书写材料,到南朝纸才普遍使用。学了本课学生可了解这一情况。(三)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虽从第3课就开始讲了,但都比较抽象,本课则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角度切入,具体地较详细地讲述了北方各民族(主要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况,这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关系观。“汉化”和“胡化”是历史名词,最好不用。第20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书法本课安排4目、第一目(祖冲之)和第四目(王羲之),与实验本内容大体一样,而第二目“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第三目“农历”为新内容。(一)关于“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一目1、子目含义: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是指旱地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以粟的种植技术成熟为代表。2、发展阶段肇始于战国奠基于秦汉成熟于曹魏至北朝时期3、核心技术:适应北方自然条件的、利于防旱保墒的、包括耕、耙、耱等环节的成套农作技术。4、科学原理:破坏土壤中的毛细管,减少水份蒸发。5、教学难点:本课中的“耙”“耱”均有二义,作名词用是农具;作动词用指农活。对此学生易混。北方学生易于掌握本目内容、南方学生不易弄懂,他们还会问:南方农业技术何时成熟?(南方稻作农业技术成熟于宋)(二)关于“农历”一目1、本目一开始即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更加注意历法的利用”。此处所说历法即指“农历”。农历并非创制于这一时期,2011年版课标是把这一常识“挂靠”在本课讲授。当然,这一时期祖冲之编制的新历法提高了农历的水准,也值得注意。2、“农历”是按中国传统的天文历数理论和方法编制,但教科书和教师要利用现代科学知识(如太阳、地球、月亮的关系等)解释,否则越讲越使人糊涂。3、农历内容丰富,本目将二十四节气作为一个重点来介绍。二十四节气最适用于黄河流域,其他地区可“参照”使用。七上“主题活动”(一)此活动相当七上第21课。(二)本书安排有三类活动:1、微型活动,如各课的读读、说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