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学案2 人民版选修1.doc_第1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学案2 人民版选修1.doc_第2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学案2 人民版选修1.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问题导学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条件活动与探究材料一鲜卑以游牧为生,善骑射。东汉初年,活动于今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的鲜卑随着北匈奴势力衰耗,鲜卑开始连年出兵攻击北匈奴。公元85年,鲜卑与南匈奴、西零及西域各族共击北匈奴迫使其逃遁。公元87年,鲜卑再次大败北匈奴,斩杀优留单于。北匈奴西迁。鲜卑趁势占据了漠北地区。(1)从材料一中你可获得哪些信息?这和北魏的崛起有什么关系?材料二北魏统治者在依赖武力统一北方的同时,也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实行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通过分配土地,让人民定居生活,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2)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材料三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颁,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魏书高祖记(3)从材料二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直接影响?二、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活动与探究材料一(孝文帝)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澄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1)材料一中孝文帝为迁都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当时迁都还有哪些客观原因?材料二“(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室。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魏书高祖纪下(2)依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汉化”的主要措施。1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1)有利的社会条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参照汉族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鲜卑族从游牧生活转向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北魏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2)改革的必要性社会矛盾尖锐:由于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致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动荡不安。(3)个人因素:孝文帝的个人品质和对汉文化的了解是改革的主观原因。2如何评价孝文帝的汉化政策?(1)积极影响:以汉化为中心的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权的统治方式有了巨大的变化,北魏整个社会面貌呈现出全新的气象,并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北方各民族之间的大融合,为日后隋唐的全国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消极影响: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汉化政策使拓跋部的长处勇武质朴丧失了,而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孝文帝推行的全盘汉化,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当堂检测1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化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c鲜卑贵族对平民的压迫,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d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2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一次改革,促使孝文帝改革的动力是()a排除冯太后影响,加强皇权b孝文帝谦虚好学,热爱汉文化c孝文帝要求实行民族平等团结d挽救北魏统治的危机3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b移风易俗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 d迁都洛阳4“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a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c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所授之田率倍之(倍之,男夫80亩,妇人40亩,亦称倍田)。三易之田再倍之(三易之田:耕种一年,休耕二年的贫瘠土地。再倍之,男夫120亩,妇人60亩),以供耕作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材料二车驾南伐自发都至于洛阳,霖雨不霁,仍诏六军发轸(即车)。高祖戎服执鞭,御马而出,拜臣起颡于马首之前。高祖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动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欲班师无以垂之千载。若不南銮,即当移都于此,兴宅中土(指建都洛阳)机亦时矣,王公等以为如何?议之所决,不得旋踵,欲迁者左,不欲者右。”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根本前提是什么?(2)结合材料一内容及所学知识,分析该项措施的历史作用。(3)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策略?答案:【问题导学】一、活动与探究:(1)提示:鲜卑族是个游牧民族,军事力量强大。北魏依靠军事力量迅速崛起,统一了北方。(2)提示:北魏统治者采用了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加速了北魏封建化的进程,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3)提示:信息: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影响:促进鲜卑族学说汉话,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二、活动与探究:(1)提示:理由:与汉族“文轨未一”,即要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平城是个“用武之地”,不适于改革政治;“移风易俗”非常困难;黄河流域历来是帝王兴起之地,迁都有利于加强对中原的控制。客观原因: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强大也威胁着北魏;平城保守势力强大。(2)提示:易服装,改鲜卑服为汉服;强制官员讲汉话,否则受罚;南迁的鲜卑人死后就地埋葬等。【当堂检测】1b解析:通过材料中的“北境自染逆虏”不难看出是鲜卑族入主中原,由“征调赋敛,靡有止已”可见鲜卑族对汉族实行了残酷的剥削,由此看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十分尖锐。2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摆脱危机、巩固统治是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故d项正确。3a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通过整顿纲纪、赏罚严明、改革旧制,官吏多遵纪守法,也就是说吏治有所好转,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4c解析:题目材料中的“外谋南伐”“其实迁也”表明,孝文帝对迁都有充分的思想准备。5参考答案:(1)推行均田制和与之相关的租调制。根本前提: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只对国家掌握的土地进行分配。(2)均田制的实行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各民族的融合;租调制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3)孝文帝迁都洛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