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课 宋明理学同步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课 宋明理学同步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课 宋明理学同步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课 宋明理学同步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课 宋明理学同步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 宋明理学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奢华和开放。但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唐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 a.封建经济的衰退b.专制集权的巩固c.理学思想的影响d.审美意识的觉醒2.有人问程颐“寡妇贫困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借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念源于理学提倡的 a.为天地立新,为民生立命b.道不行,百世无善治c.存天理,灭人欲d.致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3.清史稿列女传记载:蔺氏许嫁于季斌敏,未及成婚,季斌敏亡故,“蔺年十八,矢不嫁。”二年以后,听说家人张罗自己的再嫁之事,就割下自己的右耳以明心志,三天后又割下左耳。蔺氏如此行为是受什么思想的毒害( ) 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c.程朱理学d.明清君主批判思想4.唐后期的韩愈把经学家们一直不太重视的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专门抽出来,大力宣扬其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宋代更把修齐治平放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并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成为儒家原始经典中的经典。上述材料典型地表明唐宋时期的儒家学者( ) a.认为“心”在理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b.将纲常伦理注入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c.积极应对佛道之学对儒学带来的挑战d.面临如何创立儒学新体系的时代课题5.高二(二)班学生在排练“宋明理学”历史短剧时,为陆九渊设计的台词应是( ) a.民为贵,君为轻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c.宇宙是吾心,吾心即宇宙d.君臣父子,天之常理6.“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下列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 a.朱熹的学说比孔子更科学b.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体系c.朱熹使儒学更具哲理性和思辨化d.朱熹对儒学的贡献比孔子大7.三国时期,官学一蹶不振,家庭教育模式兴盛。王昶要求子孙“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诸葛亮也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家庭教育观可以反映出当时( ) a.儒家思想日益衰落b.奉行三教并行政策c.传统文化走向断裂d.“贵儒”又“尊道”8.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吹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b.有理而后有气c.宇宙便是吾心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9.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在答罗整庵少宰书中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这一思想的积极影响在于( ) a.重建儒学的信仰b.否定孔子的权威c.完善心学体系d.批判专制思想10.宋刑统斗讼律规定:“诸殴兄姊者,徒二年半,伤者徒三年若殴杀弟妹及兄弟之子孙、外孙者,徒三年。”这一材料体现了( ) a.儒家思想的法典化b.法家思想的具体化c.道家思想的合理性d.君主专制的必要性11.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 ) a.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b.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c.理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d.儒学思想内部危机重重12.唐末五代,对关羽的信仰主要限于民间。宋以后,皇室封关羽为王,立庙祭祀,与宋对峙的金朝也下令重修关庙,关羽神灵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这反映出( ) a.时代精神与儒家思想的结合b.小说繁荣促进关羽形象普及c.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d.民族融合推动了民间信仰变革13.程颐在程氏易传中说:“天下之理一也,途虽殊而其归则同,虑虽百而其致则一。虽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之以一,则无能违也。”此处程颐所说的“理”( ) a.包括宇宙间的普遍法则b.仅指儒家伦理c.与人的自然欲求相统一d.源于人的内心14.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 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 a.b.c.d.15.王阳明在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 ) a.通过自我反省就能达到本善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增长知识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45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 ,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韩愈原道材料二 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炽。遂至于无可奈何。是果不可去邪?盖亦未知其方也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今一介之士知礼义者,尚能不为之屈,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此自然之势也。欧阳修本论材料三 然以释氏所见,较之吾儒,彼不可谓无所见,但却只是从外面见得个影子,不曾见得里许真实道理,所以见处则尽高明脱洒,而用处七颠八倒,无有是处。朱熹答陈卫道请回答: (1)材料一中,“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或现象?为什么到隋唐时人们“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 (2)材料 二中,欧阳修是如何看待佛、儒关系的? (3)材料三中,朱熹对佛学持何种态度?对他的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熹朱子文集材料三:“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理学兴起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关于“理”的内涵,依据材料二三说明宋明理学为什么是“两汉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历史影响 1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书院讲学,由此酝酿。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要把清净寂灭究竟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中心的旧理想。钱穆国史新论材料二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材料三度当时之要,益信理国非恃空言,救亡必资实学。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们打开“新风气”借鉴的其他理论。 (2)根据材料一分析书院兴起的原因。根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3)材料三是对哪一理论及其弊端的批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一批评的看法。 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c 【解析】【分析】a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封建经济并不是衰退,故a项错误;b专制集权的巩固主有利于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与审美观念的改变无关,故b项错误;c宋代程朱理学的兴起,在思想上对封建伦理纲常的强调,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当时的审美和意识形态,使当时的服饰变得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d唐宋只是审美观念不同,并不是审美意识的觉醒,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是关键信息。2.【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程颐的观点是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失节事大”,在大节面前,人的私欲应该忽视,所谓的大节即所谓的 “天理”,故选c。a是说读书人的一种精神追求,要为民请命;b是说不实行王道治理,几代治理也不会使人民向善。d是说愚夫愚妇、寻常百姓也能致良知。【点评】宋明理学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3.【答案】c 【解析】【分析】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用纲常名教等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来压抑、扼杀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自然需求和欲望,束缚、摧残了人性。因此选c。【点评】关于宋明理学,要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儒学发展到宋明时期有了新的发展,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对中华民族的个人道德修养的养成,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高考命题很有可能从孔子的思想进一步结合宋明理学家代表人物的言论,联系现实,思考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所应采取的态度入手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4.【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大力宣扬其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到宋代更把修齐治平放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上”,材料着重论述伦理道德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突出儒学的社会功能,反映了唐宋时期的儒家学者试图构建比较完整的哲学体系,因此选择b。ad材料没有体现,c是理学形成的背景,与题意无关。排除。5.【答案】c 【解析】【分析】陆九渊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在心中,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因此,根据其主张应选c。6.【答案】c 【解析】【分析】ad项说法明显错误,谈不上科学不科学或者谁的贡献大的问题;董仲舒建立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abd均错。朱熹吸收了佛道思想创立了理学,发展了儒学,使儒学发展到思辨化的阶段。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宋明理学。宋明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派。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宋明理学出现的背景、影响等也需要掌握。7.【答案】d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的“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和“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观既强调儒家积极有为的社会担当,又包括道家的顺其自然和无为而治,因此反映出当时“贵儒”又“尊道”的思想。故答案为d项;。从“遵儒者之教”可以看出,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佛教的影响,不能反映奉行三教并行政策,排除b项;从材料反映的“贵儒”“尊道”来看,传统文化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发展,解题时需要通过家庭教育观分析得出儒家思想的地位。8.【答案】c 【解析】【分析】心学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宣扬“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材料中乙徒的观点“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和心学的观点有相似之处。故选c。【点评】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心即理”,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主观唯心主义。心学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需要向外探求,只要通过内心的自修自省,克服私欲,就能回复良知,成为圣贤。9.【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可知,王阳明认为有些话就算是孔子说的,也不一定正确,可见这是对孔子权威的一种冲击,所以选b项。a项与题干无关;c项材料不能体现;d项不符合王阳明的思想。10.【答案】a 【解析】【分析】题干中说到的徒刑都是针对“兄姊”、“弟妹”、“兄弟之子孙、外孙”等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的,这是对儒家所提倡的和谐家庭关系的一种维护,而且是用法律的形式,故选a。11.【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唐代初年的统治者”“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世界的权威”中可以看出唐代思想文化领域中政治色彩比较浓厚。所以答案选a;三教合流趋势出现是在魏晋时期,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知此时,儒学地位受到冲击,故c项错误;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唐代三教合一潮流,提炼关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材料中“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说明统治者通过政治手段推进思想影响,据此便可得出正确答案。12.【答案】a 【解析】【分析】宋金对抗的时代要求,借助民间信仰,融合了理学对人格的塑造,使关羽信仰在官方、民间地位迅速提升,故a项正确。小说的繁荣在明清时期,与材料宋金时期不符,排除b项;理学为民间信仰注入了新的内容,而非理学是社会价值观念的整合,排除c项;“宋朝皇室封关羽为王,立庙祭祀”“金朝也下令重修关庙”是官方行为,排除d项。13.【答案】a 【解析】【分析】由材料“天下之理一也虽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之以一,则无能违也”,可见此处的理指宇宙间的普遍法则,故排除b,选a;材料没有体现与人的自然欲求相统一的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理与心的关系,排除d。14.【答案】a 【解析】【分析】儒家思想到宋代朱熹时期发展到理学阶段,理学注重人身修养,注重对个人品德的养成教育,理学变成维护统治的工具,所以的说法是正确的。朱熹的题词不能简单地用伪善和欺骗性来评价,所以可以排除。因此本题选a。【点评】本讲内容要求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同时,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15.【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材料和获取有效信息能力,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王阳明”、“漫从故纸费精神”可知,他主张致良知,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a项正确;bcd三项的表述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所以选a二、材料分析题16.【答案】(1)儒学在秦代遭焚书之祸,汉初黄老之学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大发展,冲击儒学地位。原因: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出 现三教合一的潮流,儒学失去原有的统治地位。佛道两家吸收儒学,也讲“仁义道德”。(2)欧阳修认为佛教对中国文化大有危害,儒学远胜于佛学;只要光大儒学,最终能够战胜佛教。(3)态度:朱熹认为佛学也有合理的地方,但不能指导实际,因此不如儒学。影响:朱熹吸收佛学的部分内容,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推动了儒学的复兴。【解析】【分析】第(1)问,“事件或现象”结合所学回忆相关时期儒学发展演变的重大事件即可。“原因”从三教合一的角度来思考。第(2)问,从“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等信息分析概括。第(3)问,“态度”要注意辩证地表述,“影响”从理学形成的角度来思考。17.【答案】(1)原因:通经致用,讲求义理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2)内涵:“理”是世界的本源,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在社会上表现出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原因:重点从政治方面转向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吸取了佛道思想的精粹,将人、社会和宇宙联系起来,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宋明理学上升到思辩化阶段,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