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阅读】浅论李清照的词 内容提要 本文拟探讨李清照不同时期生活状态对其词作的影响。主要论述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在家庭环境及自然环境中受到熏陶,培养了良好的文学素质,造就了她率真自然的个性和心灵,奠定了她独立自由的创作风格;婚后的李清照与丈夫感情厚笃,意趣相投,这种两情相悦、刻骨相思的夫妻之情深深影响了李清照词作的内容,赵明诚给李清照的情感体验成为她闺情词的创作的土壤; “靖康之变”打破李清照原来的生存状态,生活动荡不安,她从个人感受的角度侧面反映社会现实,国破家亡之痛成为李清照人生中实实在在的生命体验。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精于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将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交融一起,浑然一体,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她的词作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是由于词中的情感和生活都是她的亲身经历与亲身体验。既然李清照的词与她的生平有如此密切的联系及因果关系,那么,追寻她的生活轨迹便可更深刻地理解其词作的思想内容及艺术个性。本文拟探讨李清照在其婚前、婚后及其丈夫赵明诚病逝后三个阶段其词作的思想内容及艺术个性。 (一)婚前:幸福美好的生活,多情浪漫的情怀 李清照出生在文化氛围浓厚、颇有声望的仕宦之家,有着优越的家庭教育。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北宋著名学者、文学家。李格非博学多才、文思敏捷,他下笔尚“诚”,提出“诚著”为文学批评的标准,要求诗文要有真情实感,“字字如肺腑出”。李清照的母亲也善文工词,颇有文化素养。李格非夫妇思想开放,并没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迂腐之见,他们带领小清照踏进了广阔的知识领域,诵读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浏览笔记小说、轶事遗闻,使小清照从丰富的历史和文学资料中吸取营养。自小聪明过人的李清照幼年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历城度过,五六岁后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因此,李清照早年人生得意,生活安定幸福,其词作也相应受其生活状态影响,词中人物形象多有浪漫之情,且乐观向上 ,感情热烈。所以在这段时期内李清照的词多以浪漫为基调,直抒胸臆,生机勃勃。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无比热爱生活的女子。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踏出重门深院划小船、荡秋千,与家人游东京、观花灯、逛街景,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表现出她那蓬蓬勃勃的春春气息。 她在早年所作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在这首小令中真实地描述了她年少时一次愉快的郊游。在宋朝礼学鼎盛的阶段,封建礼教对女子诸多束缚的时期,我们从她身上却根本看不到什么封建规范、礼教枷锁的影子,她驾舟游玩,不觉天色已晚,却丝毫不担心回家受家长的责骂,由此其家庭开明程度可见一斑。正是因为词人这种与一般的封建大家闺秀所不同的生存状态,才让她比别的女子有了更多的自由与特殊的生活体验,使她信手拈来某一生活场景入词也显得那样的与众不同,充满了健康明快的色彩。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这些著名的景物,被融入词中,好像一幅清新别致的图画。透过这首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李清照少女时代那活泼开朗的性格,她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自由健康地成长着,令人真实地感受到她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这种开朗率性和蓬勃朝气,即使到了成年,在她的词中仍能找到痕迹。婚后经历与丈夫别后重逢的她,心情又渐渐开朗。在庆清朝慢(禁幄低张)中,她那无拘无束、活泼率性的性格再次生动地表现出来:春天牡丹盛开的时节,她随着香轮竞走的游园行列前去赏花。她陶醉在明媚的春光和盛开的鲜花当中,快乐得如痴如狂,饮酒赏花直至深夜。词中洋溢的蓬勃朝气和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跃然纸上,毫不矫揉造作,让人身临其境。 再看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以生动明快的笔墨勾出了一个富贵人家少女天真烂漫的形象。她生活快乐,性格活泼,甚至有些不拘小节,你看那位如花少女刚“蹴罢秋千”,颇有倦意,连纤纤玉手也懒得抬,正“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时,听得有人来了,连鞋子都顾不得穿,光着袜子害羞地往屋里跑,头上的金钗都滑落了,却又倚着门回头嗅嗅青青的梅子,实则是想偷偷地看看把自己弄得如此狼狈的人到底是谁。那“和羞走”“倚门”及“却把青梅嗅”等一系列的描写,多么真实而细腻,而把这样一位天真活泼累态可掬的少女活化出来的李清照,当时不就是一位热爱生活、天真烂漫的如花少女吗?这正是李清照早年的自画像啊!你看她没有忧虑也没有烦恼,在天真活泼之中又带着几分顽皮羞涩。我们还可以从李清照另外几首早期词中进一步窥探到作者这一形象,例如浣溪沙中那个“绣面芜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的多情少女;那个在如梦令中叫嚷“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率性女孩;还有那个在怨王孙中唱着“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的快乐女孩,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无一不在显露她率真、率性、爽快而多情的个性!透过她的词,我们还可以得知她并不是一个一味贪玩、不知所静的女孩,她也会在“淡荡春光寒食天”(浣溪沙)里,做甜甜的梦;她还会“倚楼无语理瑶琴”(烷溪沙),独自一人默默地暗想心事。 这个时期由于社会安定,家庭生活富足,加之个人心情舒畅,因此李清照的词作内容和格调都是欢快无忧的,其词境也充满着乐趣。加上其细腻的笔法,景物和感情的交叉描绘,使得这个时期的词作个性鲜明,充满浪漫主义情怀。 (二)婚后:守望爱情,愁多于乐 唐代女道人鱼玄机在赠邻女中说:“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在女性地位大大提升的现代,许多女性还在感叹有情郎难觅,而在婚姻大事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时代,有才情的女性要想找到与自己琴瑟相和,在精神和情感上能够沟通的理想伴侣,更是难上加难。而李清照幸运地嫁给了才情兼备,又与她意趣相投的赵明诚。 赵明诚人品学识俱佳,是一位学者型的青年,他读书极博,酷好书画,是一位金石学家。他与李清照成婚后,两人吟诗填词,互相唱和,赏玩书画,研究金石,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十分美满,可以说他们的感情建立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的。赵明诚非常敬佩妻子的才华,称她为“亦师、亦友、亦妻房”。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每获一书,即共同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杯中,反不得饮而起。”这两段文字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李清照夫妇的感情厚笃、情趣相投。古今女史卷一引江之淮语:“自古夫妇擅朋之胜,从来未有如李易安与赵德甫者,佳人才子,千古绝唱。” 李清照的词中表现出来的两情相悦、刻骨相思都是基于这种深厚的夫妻之情。可以说,是赵明诚给予了李清照的情感体验使她写出了那么多动人的闺情词。 燕尔新婚的李清照在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中又再现从前的活泼俏皮相:“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词将一个沉醉在爱河的新妇那幸福和欢乐的娇憨妩媚表现得惟妙惟肖,显得清新活跃。而在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中,我们也可以找到相似的情调:“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欲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晚来一阵风雨过去,酷热消散,她先是理笙簧,后是淡淡妆,接着“绛鞘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采桑子)。这些以率真之笔,抒率真之情;不扭捏造作,不矫揉造作,这不正是那个工作之余的李清照吗? 这些词都还延续着婚前的浪漫,说明李清照在新婚时期,还处于花好月圆,轻松浪漫、和谐无忧的氛围中。 但是生活在封建时代的女性,几乎与世隔绝,爱情和婚姻是她们生活的全部,除此之外,她们的生活没有更多的内容。丈夫的远离使多少女子苦涩地留守在寂寞的深闺之中。嫁入庭院深深,显赫而又森严的赵府的李清照在婚后不久就因丈夫经常外出游学、为官而面临了夫妻分离。作为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女性,她也有无法排遣的寂寞之情,刻骨的相思之苦。在一剪梅(红藕香残)中,她真诚地表达着自己的思念情怀:“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可见李清照一改往昔活泼俏皮、不知忧虑的少女形象,成了终日思情悠悠,愁肠荡荡的思妇,她划船已不再“惊起一滩鸥鹭”,而是“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已不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而是等待“云中谁寄锦书来”。她送别了丈夫,不免有些失落,举目所见,不管白云、飞雁、明月还是落花流水,时时处处皆与丈夫联系起来,这种感情既执著又缠绵,摆脱不开,又放不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夫妻之间的相思之情被描写得细腻委婉,使我们仿佛看到她眉头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震一颤,使婚后不久的相思之情、思念之意跃然纸上。相思之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于消失;它刻骨铭心,像游丝一般萦绕于心。它可以从外在情态的“眉头”上消失,却又不自禁地钻入“心头”。李清照对这种感情作了独特、深细的体察和把握。而在醉花阴(薄雾浓云)中,李清照曲折委婉地抒写离别之怨、相思之苦:“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薄雾浓云”、“愁永昼”这种相思多折磨人啊,它已使我们的女词人“人比黄花瘦”了。而“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句之所以超绝,是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其中“瘦”字是“词眼”为全篇画龙点睛之笔。作者先以“帘卷西风”一句作动态描写,借助西风把帘儿卷起,让帘外的黄花与帘内以花喻比的人相互辉映,达到了花与人浑成一体,花瘦便人比花更瘦,形象地表达了闰中人爱情之深,相思之苦,写情至此,堪称极至。女词人一路写来,或融情于景,或景中寓情,意象或隐或显,时露时藏,于词中的结尾处猛然出现,如群山的高峰,爆亮的灯蕊,令读者震动、深思。从中可见李清照既有一般女子温柔、善良、细腻的特点,也有作为文化女性多愁善感的一面。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短短的五十二个字,把一个思妇的相思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还有她浪淘沙的“画楼重上与谁同?”,小重山(春到长门)的“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等,大胆热烈地表白着对赵明诚的思念,让人真切地领略到李清照对爱情的苦苦守望。综上所述,李清照在这个时期的情感和心境波动较大,除了新婚时期的词作还能找出少女时期那种轻松、浪漫、欢快的格调外,其余大多数词作则沉浸在愁情之中。李清照在这个时期是愁多于乐,悲多于喜的。 三、中晚年:凄清哀婉、忧愤深沉、苍凉悲楚 在封建时代,女性被禁锢在深闺中,不能像男子接触广阔社会,难有“言志” “治国”的传世之作。而李清照却从小生活在繁华都市,开阔了她的视野,加上受其父李格非影响,她亦十分关注国运民生。因此,她的诗文多方面反映时代现实。但因为她在主观上将诗词分别开来,所以在词中她着重抒发个人情感。到了1127年,李清照44岁时,发生了“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兵荒马乱之中,赵明诚与李清照先后南渡。李清照的生活状态被打破了,她背井离乡,生活变得动荡不安,开始面对一个和男性几乎相同的世界,但国破家亡的苦难又让她更深切认识社会,再次拓展了她的视野,丰富了她的词的创作空间。一般男作家对国破家亡多基于政治上的理解,作品中表现出更多的是使命感、责任感。但对于李清照来说,国破家亡之痛却是她实实在在的生命体验,她的词作从个人感受的角度侧面反映了社会现实。我们来看看她被称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描述了她在凄风苦雨的黄昏到处找寻,似乎寻找昔日荡过的秋千和归来堂读书品茶的乐趣以及与她志同道合的亲人,然而一切都消逝了,眼前只有冷清凄惨的氛围。她只好借酒消愁,寒风中,曾为她传送过佳音的雁儿此刻从北国飞来,带来的却是北地沦陷的坏消息。她俯视满地凌乱的菊花,忆起自己曾自比黄花作词寄与丈夫的事,可叹花已残、人已老、寄无人,心更感凄楚,时间更觉漫长。而窗外不住敲打着梧桐叶的细雨,仿佛滴滴震颤自己充满忧思的心弦。这也正是李清照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曲折而又典型地概括了她南渡后飘零的生活、凄苦的处境和充满悲哀的内心世界。词中的“愁”,不再是之前单纯的“离愁别恨”,而是个人不幸与国家沦亡交织在一起而迸发出的国愁家恨。 在动乱年代,李清照常作词来表达她的心境,她在赵明诚死后,经过三个月的流亡,面对雪里寒梅,忆起往年赏梅皆有赵明诚相伴,此时却一人孤身漂泊在外,更觉内心凄苦,于是凄沧挥笔写下了清平乐(年年雪里)。其中“看取晚来风势”一句寓政治气候与自然气候。晚上,北风愈刮愈猛,令人更觉严寒;而北方来的金人此刻正发动疯狂进攻,更令人担忧。整首词刻画了一个在战乱年代里奔亡孀妇的寂寞悲哀形象,表现了动乱年代的一个横截面。 著名的永遇乐元宵一词更寄托了李清照的兴亡之恨。面对元宵之夜张灯结彩歌舞升平的景象,思念故国之情油然而生。“人在何处”抒发了对亡夫的怀念。“落日”“染柳”“元宵”三组对偶句明渲临安元宵之乐,却是用问句以乐衬忧。今昔盛衰对比之下,自家之痛与故国之思联系起来,我们分明看到她的内心在咀嚼国破家亡的苦涩悲凉。经历了多年的逃亡生涯的李清照在浙江听说金华双溪一带春色很好,便想借郊游来排解心中忧愁,但人未出游,一想到溪上一对对游人追逐嬉戏的情景会使自己陷入辛酸的回忆,她便打消了泛舟的念头,含着泪水,写下了一首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流离失所、飘泊天涯的疲惫令她“日晚倦梳头”,国破家亡的悲痛使她“欲语泪先流”,心头的酸楚郁闷使她想通过泛舟双溪来排遣,但是国家的破碎、身世的漂泊、孀居的寂寞,晚年的凄凉,这种种深埋于她内心的沉重愁绪又怎是那小舟承载得起的呢?李清照把自己沉痛的生命体验深植于她的词作中,倾吐了历史受难者的内心痛苦,使武陵春的“愁”更有内蕴,让后人千古传唱。 当然,社会的动荡并非只让李清照在词作中一味地感伤低沉,她也有颇具豪放气派的时候。在渔家傲中,她以“路长嗟日暮”的叹息来抒发自己身经国破家亡之痛和倍受颠沛流离之苦却渺无归宿之感。“有惊人句”表明了她的自信自负,然而一个“漫”字,又把自信自负的情怀陡然指向了对摧折人才的现实社会的指控。的确,在南北宋交替时期,女子即使满腹经纶,语出“惊人”又有何用?既不能报国也不能卫家,连“甘心老是乡” 的生活也由不得已。无奈之中,从“千帆舞”的现实想象到“九万里风鹏”,以便把她乘坐的“蓬舟”吹往憧憬已久的仙山,以此暗示自己对美好理想的热烈追求。而鹧鸪天也抒发了李清照的不平之心。她赞叹“自是花中第一流”,是对自己才华的肯定,“梅花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是她自信的表现,而“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借为桂花鸣不平,实则为自己怀才不遇鸣不平。两首词都是李清照面对投降派的诽谤和打击,倍感失望和愤慨而写下的豪放之词,颇具阳刚之气,难怪古人对她的词有“倜傥有丈夫气” 和“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的赞叹。 李清照的人生道路是坎坷的。少女时代的她接受的是良好的家庭教育,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她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受到美的熏陶;大都市的繁华开阔了她的视野;在父亲影响下,她广泛涉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婚纠纷中夫妻共同财产分割与赔偿协议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通关模拟题库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从业资格考试真题含答案详解【基础题】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前冲刺模拟题库附参考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复习提分资料带答案详解(典型题)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从业资格考试真题含完整答案详解(易错题)
- 安徽公务员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综合提升测试卷带答案详解(培优a卷)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综合检测提分及完整答案详解【有一套】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综合练习(含答案详解)
- 旅行社劳动合同范文3篇
- 2025年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证券投资学课件吴晓求
- 摩托车整车采购合同范本
- 托管班合伙人合同协议书
- 2025劳动合同补充协议
- 社区节水节电知识培训课件
- 防火墙行业知识培训课件
- 2025版全新升级二手房买卖合同模板下载
- 乡镇执法证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监理工程师继续教育试卷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