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肖明)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ppt_第1页
第一章(肖明)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ppt_第2页
第一章(肖明)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ppt_第3页
第一章(肖明)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ppt_第4页
第一章(肖明)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1章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 1 6知识经济 1 5信息产业 1 4信息化 1 3信息资源 1 2知识概述 1 1信息概述 1 7知识管理 2 信息 英文单词information 来源于拉丁字Informatio 中国港台地区常被译为资讯 幽寂 乱蛩吟壁 动庾信清愁似织 沉思年少浪迹 笛里关山 柳下坊陌 坠红无信息 漫暗水涓涓溜碧 漂零久 而今何意 醉卧酒垆侧 南宋 姜夔江水苍苍 望倦柳愁荷 共感秋色 废阁先凉 古帘空暮 雁程最嫌风力 故园信息 爱渠入眼南山碧 念上国 谁是 脍鲈江汉未归客 南宋 史达祖 人类社会的早期 信息被看做是消息的同义语 一 信息的含义 1 1信息概述 3 一 信息的含义 1 1信息概述 上世纪中期以后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其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 促使更多的研究人员开始认真探讨信息的准确定义哈特莱 信息是选择的自由度申农 信息是用来减少随机不定性的东西维纳 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 并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 同外部世界进行互相交换的内容的名称朗高 信息就是差异 4 教材采用了原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钟义信教授在其著作 信息科学原理 一书中对信息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在信息概念的诸多层次中 最重要的是两个层次 一个是没有任何约束条件的本体论层次 另一个是受主体约束的认识论层次 从本体论的层次上考察 信息可被定义为 事物运动的状态以及它的状态改变的方式 纯客观的定义 其中 信息泛指切物质客体和精神现象 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 从认识论的角度考察 信息是主体所感知或者主体所描述的事物运动的状态以及状态变化的方式 由于引入了主体这一条件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就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语法信息 由于主体具有观察力 能够感知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外在形式 由此获得的信息可称为语法信息 语义信息 出于主体具有理解力 能够领悟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逻辑含义 由此获得的信息可称为语义信息 语用信息 由于土体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能够判断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效用 由此获得的信息可称为语用信息 1 1信息概述 5 信息概念的三个要点 信息是一个独立的科学概念 研究信息概念时 一定要分清层次 而不能笼统视之 无论是本体论信息还是认识论信息 都有 为主体消除或减少某种不定性 的作用 他所消除或减少的不定性越多 则表示主体收到的信息量越多 1 1信息概述 6 1 1信息概述 二 信息的分类 7 二 信息的分类 8 二 信息的分类 9 二 信息的分类 10 二 信息的分类 11 二 信息的分类 12 1 1信息概述 三 信息的特性 1 信息的基本特性 1 普遍性 2 客观性 3 时效性 4 传递性 5 共享性 6 变换性 7 转化性 8 可伪性 13 1 1信息概述 三 信息的特性 1 信息的基本特性 9 无限性 10 层次性 11 相对性 12 知识性 13 转移性 14 可存储性 15 可处理性 16 可识别性 17 依附性 14 2 信息与物质 能量的关系 1 信息与物质 能量之间的区别 信息与物质之间的区别在于信息不同于物质 信息是物质的普遍性而不是事务本身 它可以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 同时又不影响物质的存在与运动 它所表现的主要是物质运动的状态与方式 是物质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 信息与能量之间的区别在于信息不同于能量 信息是物质的运动状态与方式 而能量则是物质做功的本领 能量转换遵循守恒定律 而信息转换不存在守恒现象 能量不能共享而信息可以共享 能量为人类提供动力 而信息为人类提供知识与智慧 1 1信息概述 15 2 信息与物质 能量之间的联系 信息与物质 能量之间的联系集中体现在三者都统一于物质 物质是第一性的 能量和信息都源于物质 首先 物质是信息的源泉 任何物质的运动过程同时也是信息运动的过程 而任何信息运动的过程都离不开物质的运动过程 换言之 信息不能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 其次 信息与能量密不可分 信息的获取和传递离不开能量 能量的转换与驾驭也离不开信息 最后 信息与物质 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信息虽然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但在一定条件下 信息可以转化成物质和能量 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就是生产力 等名言所表述的知识这种转化关系 2 信息与物质 能量的关系 1 1信息概述 16 四 信息的功能 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前提信息是人类发展必需的重要资源信息是人类一切智慧和知识的源泉 1 1信息概述 17 1 2知识概述 一 知识的含义 1 知识的定义 国外人对知识的理解 韦伯斯特 Webster 词典 对知识的解释是 知识是通过实践 研究调查获得的关于事物的事实和状态的认识 是对科学 艺术或者技术的理解 是人们获得的关于真理和原理的认识的总和 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彭亚斯认为 知识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信息 而是有关世界怎样进行的信念 他认为只有转化知识的信息才是有意义的信息 因此 用知识比信息更确切 信息是经过加工 组织后的数据 知识则是基于信息之上的有关事实之间的因果或者相关性的联系 1973年 美国学者贝尔在其著作中指出 知识是对事实或者思想的 套有系统的阐述 提出合理的判断或经验性的结果 它通过某种交流手段 以某种系统的方式传播给其他人 在以上观点中 知识 不再是一个简单的 多元素的无序集合 而是被纳入一个动态的 与人或组织交互的系统 更确切地说 只有在 使用 过程中 知识才体现出其价值 才成为有实践意义的 真正的知识 18 1 2知识概述 国内人们对知识的理解知识一词在 辞源 中有两种解释 其一是 相识见知的人 其二与现代汉语中的含义相近 指人对事物的认识 后一种含义最早出现于清朝洪亮吉的 洪北江集 中 孩提之时 知饮食而不知礼让 然不可谓非孩提时之真性也 至有知识 而后知家人有严君之义焉 1980年出版的 辞海 中将 知识 定义为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 并指出 从本质上说 知识属于认识的范畴 现代汉语词典 中的知识定义是 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有的学者综合以上说法 认为 知识是人们通过学习 发现以及感悟所得到的对世界认识的总和 是人类经验的结晶 1998年3月 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在 关于知识经济与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研究报告 中 对 知识经济 中的 知识 做出如下定义 经过人的思维整理过的信息 数据 形象 意向 价值标准以及社会的其他符号化产物 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知识 知识中最重要的部分 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 商业活动 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的经验和知识 人们获取并运用和创造知识的知识 以及面临问题作出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法的知识 19 1 2知识概述 广义知识和狭义知识 广义知识是指人们通过学习 积累 发现 发明各种知识的总和 包括普通知识和专业知识 狭义知识即知识经济研究的知识 通常是指专业知识 20 2 知识与信息的关系 1 知识是信息的一部分 2 信息是知识的一部分知识与信息有区别 1 2知识概述 信息是人们通过采集 识别 变化 加工 传输 存储 检索和利用等过程获得的 人类通过认识论可以发现新事物认识它们的现象 其表现形式有数据 资料 消息 新闻 情报等等 知识是指人们对认识论信息进行加工 通过逻辑的或者非逻辑的思维 推理来认识事物的本质 创造新的知识 21 1 2知识概述 3 知识的特性 1 智慧性 2 客观性 3 依附性 4 不磨损性 5 非遗传性 6 增值性 7 共享性 22 1 2知识概述 二 知识的分类 1 知识的科学分类方法 1 按领域划分哲学知识 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2 按用途划分科学知识 技术知识 文化知识 3 按状态划分存量知识 流量知识 4 按水平划分低级知识 中级知识 高级知识 5 按性质划分普通知识 专业知识 6 按载体划分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 23 隐性知识又叫默认知识 它是存在于个体中私有的特殊知识 通常来自于实践并依赖于体验 直觉和洞察力 包括个体思维模式 信仰 观点 价值体系 具体技能和技术等 它难以规范化和明晰化 只有通过不断积累经验 从干中学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占性和排它性 难以交流和共享 显性知识又叫明确知识 即用文字 语言 图形等表现出来的知识 它是通过书面记录 数字描述 技术文件 手册 报告等明确表达和交流的知识 是对隐性知识一定程度的抽象和概括 上升为公式 规律 理论 并以文字形式表达出来 容易表达和交流 1 2知识概述 二 知识的分类 24 1 2知识概述 2 OECD的知识分类方法 1 知事类知识 know what 指关于事物或者事实方面的知识 2 知因类知识 know why 指关于科学原理以及自然规律的知识 3 知能类知识 know how 指做事的技巧和能力 包括技术 技巧和诀窍等 4 知人类知识 know who 包括谁知道什么的信息 谁知道如何做什么的信息以及特殊社会关系的形成等 这些与有关专家建立联系从而有效利用他们的知识成为可能 中国特色的知识分类 在上述四类基础上再加上知时类知识 know when 知地类知识 know where 和知数类知识 know quantity 简记为 K 6W Q 25 三 知识对经济的作用 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包括两方面 一是体力 二是知识和技术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 一国的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推动力是知识积累 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提高 其中知识和人力资本是其核心 物质生产过程的表示 劳动力 资本 知识新产品 新增的知识其中 生产过程中的知识产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隐藏于劳动者和生产组织的知识 在再生产过程中具有不断增值的特性 本期的知识产出可作为下一期生产过程的知识投入 是再生产过程能够永续进行的重要条件 而隐藏于产品 发明和专利中的知识 则会由于知识技术的外溢效应 带动整个社会知识和社会进步 26 1 3信息资源 一 资源概述 资源的定义 1 窄派定义基本观点 自然界存在的天然资源 l第一类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 中的解释 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 特征 物质性 天然性 有用性 稀缺性 相对性l第二类定义 资源的范围从自然物质扩大到自然环境 从有形实物扩大到无形的光 电 热 从地球扩大到外层空间 从实现资源扩大到潜在资源 从天然资源扩大到人工资源 27 1 3信息资源 2 宽派定义对资源的理解并不局限于自然科学 而主要是从社会科学 特别是经济学 管理学 的角度来考察资源的定义 认为资源包括自然资源 人力资源 财力资源 智力资源 文化资源 时间资源等 资源的定义 综述 资源是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条件下 能够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用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达到一定量的客观存在形态 28 1 3信息资源 讨论资源的定义时 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必须从生产投入的角度来限制资源的范畴 2 资源的发现和开发受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 一定程度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是自然物成为资源的前提条件 3 资源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人类资源观是不断变化的 29 1 3信息资源 2 资源的属性 1 质量规定性 2 有效性 3 有限性 4 多宜性 5 时空性 3 资源的类别 1 从经济学角度划分不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 2 从其他学科角度划分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3 从资源在人类社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划分物质资源 能量资源 信息资源 30 1 3信息资源 二 信息资源概述 信息资源的含义 1 狭义信息资源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 2 广义信息资源指信息和它的生产者以及信息技术的集合 广义的信息资源一般由三部分构成 一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 二是为某种目的而生产有用信息的生产者的集合 三是加工 处理和传递有用信息的信息技术的集合 31 1 3信息资源 2 信息资源的特征 1 信息资源的经济学特征1 需求性2 稀缺性3 可选择性 2 信息资源的都有特征1 共享性2 不可分性3 不同一性4 驾驭性5 动态性 32 三 信息资源的类型 广义信息资源的分类 1 按广义信息资源的组成关系划分元信息资源 是信息生产者或信息产生者的集合本信息资源 是指信息内容本身 是信息的集合表信息资源 职位信息的收集 存储 加工 处理 传递 开发 利用而运用的一切技术和设备的集合 2 按广义信息资源的具体形态划分有形信息资源 无形信息资源 3 按广义信息资源所处的空间位置划分国际信息资源 国家信息资源 地区信息资源 单位信息资源 1 3信息资源 33 狭义信息资源的分类 1 按狭义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划分成品信息资源 半成品信息资源 档案信息资源 动态信息资源 消费型信息资源 2 按狭义信息资源的加工程度划分一次信息资源 二次信息资源 三次信息资源 3 按管理和开发狭义信息资源的角度划分记录型信息资源 实物型信息资源 智力型信息资源 零次信息资源 4 按人的感官对狭义信息资源的接收方式划分视觉信息资源 听觉信息资源 视听信息资源 触觉信息资源 5 按狭义信息资源传递的范围划分公开信息资源 半公开信息资源 非公开信息资源 6 按其他划分方式 1 3信息资源 34 3 新型信息资源 1 多媒体信息资源 2 电子出版物 3 网络信息资源 1 3信息资源 35 1 3信息资源 四 信息资源的度量 基于数据量的信息度量 1 1B 8bit 2 1KB 1024B 210B 103B 3 1MB 1024KB 1048576B 220B 106B 4 1GB 1024MB 1073741824B 230B 109B 5 1TB 1024GB 1099511627776B 240B 1012B 6 1PB 1024TB 1125899906842624B 250B 1015B 7 1EB 1024PB 1152921504606846976B 260B 1018B 按反映信息内容的数据所占用计算机存储装置的存储空间大小来度量信息量的大小 36 1 3信息资源 四 信息资源的度量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字母数字编码标准是7位或者8位的ASCII码 包括10个十进制数码 大小写个26个英文字母以及一定数量的专用符号如 等 共计128个元素 按8位 一个字节 来存储西文字符 可简单的通过统计字符数 来估算文本所需的存储空间 例如 假设纽约时报每个页面都是文字而没有标题和图片 每页有6列 每列有155行 每行有35个英文字符 这样每个页面就有6 155 35 32550个字符即32KB 37 1 3信息资源 2 基于概率的信息度量 由于客观事物及其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状态的复杂性 一个事物可能会呈现多种状态 换言之 某个信息源发出的消息可能反映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 设某个事物可能出现的几种状态为 S1 S2 Sn 每种状态出现的概率为P1 P2 Pn 当第i种状态出现时 消息中所包含的信息量为 实际上消息中出现的不一定是第i种状态 第j种状态的信息量也是随机的 其出现的概率也是Pi 消息中出现其他状态时的信息量为 logPj j i j 1 2 i 1 i 1 n 因此 这个信息源发出的消息的信息量的数学期望是 它又称该信息源发出的消息的平均信息量 平均信息量表示的是某个信息源发出信息的总体特征 在公式中 若对数的底为2 则所得信息量的单位为比特 b山 若以自然数e 2 7182818为底数 则所得信息量的单位为奈特 nat 若以10为底数 则所得信息量的单位为哈特 Hart 38 例 要想在任何一门课程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除了学习这门课程之外 还有 个途径就是知道考试的重点 假设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这门课程共分8章 各章所含内容均等 如果在期末考试之前已知考试中各章重点的概率分布均等 则利用公式可以计算出该课程的考试重点信息所包含的信息量为 单位为bit 1 3信息资源 2 基于概率的信息度量 39 1 3信息资源 3 广义的信息资源的度量 如果将某一国家或者地区的信息资源丰裕度用R表示 则有以下公式 R R1 R2 R1 U1 U2 U3 U4 M R1表示该国家或者地区基本信息资源的生产能力 R2表示基本信息资源的发展潜力 U1 数据库的数量U2 获得专利和商标的数量U3 图书报刊的出版数量U4 视听产品的生产数量M 度量期间内被测地区的人口总数 R2 S1 S2 S1 代表信息资源的储备潜力S2 代表信息资源的处理潜力 S1 V1 V2 V3 V4 V5 V6 MS2 W1 W2 W3 W4 W5 M 40 1 4信息化 一 信息化的含义 信息化是指现代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逐步应用的过程 信息化是指在社会和经济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 有效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而带来的经济增长指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上升 直至占据主导地位的比重 信息化不仅要求计算机化 而且要求通信现代化和网络技术的现代化 总之 信息化是指人们信息活动的规模不断增长以至在国民经济中站主导地位的过程 信息化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国民经济信息化 是指各行各业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业务现代化 二是社会信息化 是指整个社会所有成员都能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而享受信息交流 人际交流 日常生产与工作的现代化 1 信息化及相关概念 1 信息化概念 41 1 4信息化 2 国家信息化概念 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 在农业 工业 科学技术 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深入开发 广泛应用信息资源 加速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42 1 4信息化 2 信息化建设及其社会经济意义 1 美国的信息化建设 2 日本的信息化建设 3 欧盟的信息化建设 4 发展中国家的信息化建设 5 信息化建设的社会经济意义 43 1 4信息化 3 信息化的不同发展模式 1 信息社会的结构模式 服务经济模式信息 工业模式 44 1 4信息化 2 信息化的科技发展模式 1 高科技园区模式2 跨国公司开发创新模式3 国家保护制度模式4 开放 竞争模式5 军事高科技模式6 欧盟协作发展模式7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模式 45 1 4信息化 3 信息化的结构模式 1 信息产业化2 产业信息化3 生活信息化4 社会信息化 46 4 信息化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国家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 1 国家信息化的组成要素 2 推进信息化的三个核心要素 技术组织管理人才 1 4信息化 47 5 中国信息化的主要任务 1 提高全社会工作与管理水平2 加强各类信息处理系统建设及其运行管理 使之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 3 完善全社会的通信及有关基础设施 保证其运行正常 4 充分发展信息技术 是信息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庞大的新型支柱产业 并为其他行业提供有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5 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规和制度6 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 生活方式 娱乐方式 形成新格局 并使社会观念 习惯 道德标准等发生深刻变化 1 4信息化 48 1 波拉特的信息经济算法 波拉特从经济的角度考察了社会的信息化水平 采用了GNP比重法和就业结构分析法 波拉特的经济算法体系的基本要点是 首先将整个经济划分为农业 工业 服务业和信息产业四大产业 波拉特方法的核心是 先将信息部门从国民经济各部门逐个识别出来 再将信息部门分为一级信息部门和二级信息部门并测量其规模 测量一个国家信息化水平的两个指标 信息经济增加值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产值结构及其长期趋势 信息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总人数的比重 就业结构及其长期趋势 不足之处 对信息活动 信息产业 信息职业缺乏科学标准 只能测算经济信息化水平 不能全面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程度 二 信息化水平的测度方法 1 4信息化 49 2 小松的社会信息化指数法 图1 1信息化指数指标构成 1 4信息化 50 一步算术平均算法 信息化指数 4 9 7 5 236 73 45 11 7 83 53 41 3 33 3 89 6 11 61 7 二步算术平均算法 信息量指数 4 9 7 5 236 73 45 5 73 28 信息装备率指数 11 7 83 53 3 49 23 通信主体水平指数 41 3 33 3 2 37 3 信息系数指数 89 6 信息化指数 信息量指数 信息装备率指数 通信主体水平指数 信息系数指数 4 73 28 49 23 37 3 89 6 62 35 1 4信息化 51 3 产业信息化指数算法 产业信息化指数采用硬件装备率 软件装备率和通讯能力装备率等三个指标 1 硬件装备率硬件装备率 金额 人 相应产业所有计算机设备金额 相应产业就业人口 2 软件装备率软件装备率 金额 人 相应产业5年内软件费用合计 相应产业就业人口 3 通讯能力装备率 人均b s 相应产业线路容量 相应产业就业人口为了衡量产业信息化历年的发展速度 即装备率按时间轴的变化情况 所以在实际应用时使用了比装备率概念 即选择一个基年 以该年的装备率作为100来算出各年的装备率相对于该年的值 这样算出的装备率为相应年的比装备率 硬件比装备率 金额 人 相应年的硬件装备率 基准年的硬件装备率 100软件比装备率 金额 人 相应年的软件装备率 基准年的软件装备率 100通讯能力比装备率 人均b s 相应年的通讯能力装备率 基准年的通讯能力装备率 100 1 4信息化 52 4 IDC信息社会指数算法 1 4信息化 53 三 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 1 国家信息化评价的含义 指按照国家信息化指标及分项指标体系 运用科学 规范的评价方法 对地区 企业 个人一定时期的信息化成果和水平 进行定量及定性对比分析 做出真实 客观 公正的综合评判 政府评价企业评价个人评价 2 过件信息化评价的类型 1 国家信息化评价的定义 3 国家信息化评价的意义 1 4信息化 54 2 国家信息化指标及其制定原则 1 国家信息化指标的含义 2 国家信息化指标的制定原则总原则 要符合国情 要符合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方针政策 要符合国家统计法的规定 要与国际信息化指标测算方法相适应 1 4信息化 55 3 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1 国家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1 4信息化 国家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由基本指标 补充指标 评议指标三个层次构成 基本指标反映信息化评价内容的基本情况 可以形成信息化成绩评价的初级结论和初步定量分析结论 补充指标通过对信息化效益的评价 可以形成信息化评价的基本定量分析结论 评议指标是对影响信息化绩效的非定量因素进行判断 从此形成信息化评价的定性分析报告 2 中国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 57 4 国家信息化评价的基本方法与标准值 1 国家信息化评价的基本方法 2 国家信息化评价的标准值 根据信息化评价指标的不同性质 评价标准值分为计量指标评价标准和非计量指标评价参考标准 具体由标准值和标准系数构成 1 4信息化 58 1 5信息产业 一 产业与产业结构的概念 产业的定义为了研究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的地位 相互联系和数量关系 根据经济活动及其组织在国民经济系统中的功能或者根据劳动对象 劳动产品的特点 将这些经济活动和组织划分成不同的部分 每一个具有相同属性的部分被称为 产业 industry 2 常见的产业分类方式 1 两大部类分类法 按产品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使用目的 把社会生产部门分为两大部类 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统称为第I部类 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属于第II部类 59 2 三次产业分类法 1 5信息产业 按生产过程的特征和产品性质划分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取得产品以满足自己最基本需要的产业部门 主要指农业 包括种植业 畜牧业 渔业 林业 狩猎业等 第二产业是指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经过加工取得产品以满足自己进一步需要的产业部门 主要指工业 包括制造业 采掘业 矿业 建筑业以及煤气 电力 自来水等 第三产业是指为人类生产 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满足自己更多需要的产业部门 通常是指服务业 包括内外贸易业 金融保险业 房地产业以及运输业 邮电业 公用事业 科学研究 文化 娱乐 教育等部门 60 1 5信息产业 2 三次产业分类法 表1 6三次产业之间的区别 61 3 密集度分类法 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4 标准产业分类法 为统一国民经济统计的口径而出现的一种产业分类方法 特点 权威性完整性广泛性 1 5信息产业 62 3 中国的产业分类法 第一产业 主要指农业 包括林业 牧业 渔业等 第二产业 主要指工业 包括采掘业 制造业 自来水 电力 蒸汽 煤气 建筑业 第三产业 除第一 二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 第三产业 流通部门服务部门 流通部门 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1 5信息产业 63 4 产业结构的概念 辞海 中的解释 其一 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生产资料与生产生活资料的物质部门之间的生产联系和比例关系 主要指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 其二 是指国民经济中各物质部门的组成及其相互间的生产联系和比例关系 如工业部门结构 农业部门结构其三 通常指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间的比例关系 一般认为 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是指具有的产业类型以及各类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关系 1 5信息产业 64 二 信息产业的含义与特征 1 信息产业的形成 信息产业的定义 1 5信息产业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 IIA 认为 信息产业是指依靠新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的创新手段 制造和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生产活动组合 欧洲信息提供者协会 EURIPA 认为 信息产业是指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电子信息工业 泽尔科斯基 信息内容业务 信息技术业务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乌家培教授认为 由于人们对信息认识的早晚不同 信息产业的定义有两层含义 即广义和狭义 狭义的信息产业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与电子计算机有关的生产部门 广义的信息产业是指一切与收集 存储 检索 组织加工 传递信息有关的生产部门 信息产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概念 通常是指从事信息资源的研究 开发 应用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产品生产 提供信息服务的行业 是一个行业多 领域宽 涉及面广的不断发展壮大的现代产业群的总称 65 1 5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的发展基础一是信息资源 它由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各类信息构成 是知识和智慧的源泉 它的开发活动 既可以满足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 又可以满足开发物质资源的需要 二是现代信息技术 它是指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的结合为手段 对文字 数字 声音 图像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获取 加工处理 存储 传播和使用的技术 包括四大子技术 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应用技术 66 3 信息产业的特征 1 信息产业是战略性的带头产业 2 信息产业是智利密集型产业 3 信息产业是高渗透型产业 4 信息产业是易变动型产业 5 信息产业是高投入型产业 6 信息产业是高增值型产业 7 信息产业是高增长型产业 8 信息产业是高就业型产业 9 信息产业是综合性较强的产业 10 信息产业是省能源 省资源的战略型产业 1 5信息产业 67 三 信息产业的分类 1 美国的信息产业分类 1 供给信息的市场 2 市场的信息 3 信息的基础设施 2 日本的信息产业分类 图1 1日本信息产业的分类体系 1 5信息产业 68 3 中国的信息产业分类 1 按信息产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划分 2 按人们对信息产业认识的过程划分 3 按信息产业的结构划分 传统信息产业现代信息产业 狭义信息产业广义信息产业 信息产品制造业信息服务业 1 5信息产业 69 4 中国的信息职业分类 1 知识生产与发明者 2 知识分配与传播者 3 市场调查 管理及咨询人员 4 信息处理与传输人员 5 信息设备劳动者 1 5信息产业 最高层次的信息职业 CIO 70 1 6知识经济 一 知识经济的由来 图1 2知识经济概念的演变 71 二 知识经济的内涵 1 有关知识经济内涵的主要观点 1 信息知识经济 2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3 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 4 生态知识经济 5 新经济 72 2 知识经济的定义 1 OECD的知识经济定义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之上的经济 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 分配和应用为直接依据的经济 知识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 2 知识经济的其他定义 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 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 分配和使用 消费 为重要因素的经济 所谓知识经济 是指在再生产过程中主要依据脑力劳动或新型劳动创造价值和财富的经济 3 对知识经济定义的理解 73 3 知识经济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1 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 联系 同根 同源 同方向区别 组成部分 新阶段 2 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 表1 7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的简单比较 74 三 知识经济的特征 1 对知识经济特征的不同看法 2 对知识经济特征的理解 1 知识经济的内部特征 l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经济增长源泉l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l教育成为知识经济的学习中心 学习成为个人和组织生存的先决条件l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知识经济的发展因素 l全球一体化是知识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