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及其研究成果PPT课件.ppt_第1页
稻瘟病及其研究成果PPT课件.ppt_第2页
稻瘟病及其研究成果PPT课件.ppt_第3页
稻瘟病及其研究成果PPT课件.ppt_第4页
稻瘟病及其研究成果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稻瘟病及其研究成果 植保1502 稻瘟病 白叶枯病 纹枯病 由稻瘟病菌引起的水稻真菌性病害 一般导致减产10 30 主要危害地区 东北 长江中游 西南地区 330万 570万公顷 目录 Contents 主要为害部位及症状 一 病原 二 发病规律 三 发病原因 四 防治 五 讨论与展望 六 主要为害部位及症状 一苗瘟 四叶枕瘟 二叶瘟 五穗颈瘟和枝梗瘟 三节瘟 六谷粒瘟 一 主要为害部位及症状 05 04 03 02 01 一 主要为害部位及症状 05 04 03 02 01 叶瘟 初期病斑为水渍状褐点 以后病斑逐渐扩大 最终造成叶片枯死 在秧苗三叶期后至穗期均可发生 暗绿色小斑 渐扩大为梭形斑拔萃 病斑呈白色近圆形小斑点 病斑呈褐色小斑点 针头大小多产生在气候干燥 病斑呈暗绿色 水渍状 多数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 正反两面都能产生大量的灰色霉层 延伸的褐色坏死线 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霉层 一 主要为害部位及症状 一 主要为害部位及症状 05 04 03 02 01 发生于穗以下的第一 第二节位上 稻节初生褐色小点以后扩大至整个节部 病节变黑褐色 潮湿时 节上产生灰绿色霉 节瘟 一 主要为害部位及症状 05 04 03 02 01 叶枕瘟 初期灰绿色扩展后灰褐色常引起叶片早枯和节或穗颈发病 一 主要为害部位及症状 05 04 03 02 01 穗颈瘟和枝梗瘟 一 主要为害部位及症状 05 04 03 02 01 谷粒瘟 在灌浆后的成熟或半成熟稻谷上出现 病谷颖壳有灰白色或者褐色 黑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病变 多从颖壳前端开始发病 病原 二 病原 霉层 分生孢子梗 分生孢子 稻瘟病病菌属半知菌亚门 丝孢纲 丝孢科 梨形孢属 病部灰绿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发病规律 03 三 发病规律 温度 湿度适宜 分生孢子 5 7天后出现症状 新的菌丝和分生孢子梗 气流 再侵染 发病原因 一气象条件 三病菌越冬基数 二种植品种不当 四栽培技术 04 四 发病原因 一 气象条件 减弱植株抗病力 20 30 气温在20 30 填田间湿度在90 以上 稻株体表每天保持一层水膜达6 10h的情况下 四 发病原因 一 气象条件 二 种植品种不当 不同水稻品种 其抗稻瘟病的能力不同同一品种 其不同生育期感染能力也不相同 三 病菌越冬基数 四 栽培技术 1 肥料 氮肥施用过量施肥不均施用无机肥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 2 灌溉 稻田长期灌深水不排漏水田管理不好 孕稻期 抽穗期缺水山区直接引用冷泉水灌田 3 土壤 有机质丰富地下水位高 土质粘重 排水不良 防治 一防治方法研究现状 二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三防治方法 05 五 防治 一 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研究现状 早期 五 防治 二 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发掘并克隆了抗性基因单个显性主效基因 多个显性主效基因 隐形基因控制 微效多基因控制不断地研究改良 并做好抗性鉴定 气候条件与种植环境是主要诱发因素可以利用分子标记技术 作为辅助手段 来选择改良品种 有效降低了环境因素的影响目标性较强 选择品种的效率高 选择的结果准确性强 稻瘟病抗性基因 水稻品种改良 主要的研究进展是培育新材料与新品种 部分学者讲利用分子标记法 和Pi9基因紧密连锁 实现成功标记 其中比较成功的是案例是改良泰国香米稻瘟病 官华忠学者等利用分子标识法 通过S M22分子标记 和Pi9紧密连锁的 成功的将Pi9基因 导入 金山B 1 中 极大程度上提高了 金山B 1 抗性 是水稻品系抗性研究的一大发展 部分学者利用分子标记法 对广谱抗稻瘟病中H4品种 成功将主效抗病基因 即Pi46 t 选择出来 其中较为著名的是肖武名等人 将该基因成功转育 将其转育到 广恢998 中 同时还选育出一系列抗稻瘟病品种 主要有恢复系 1198 同时还培育出一系列新的杂交组合 例如 系安丰优1198 宁优1198等 五 防治 三 防治方法 1 化学防治 1 研发历史 五 防治 三 防治方法 1 化学防治 2 药物作用 抗真菌化学药物作用点主要有四类 细胞壁生物合成抑制剂 神经鞘脂合成酶抑制剂 包括丝氨酸棕榈酰转移酶抑制剂和磷酸肌醇合成酶抑制剂 脂肪酸延伸抑制剂 蛋白质合成抑制剂 五 防治 三 防治方法 1 化学防治 3 操作步骤 7月1日开始 在水稻拔节期 注意观察天气情况 如果阴天或下雨天连续2d以上 应马上施药预防稻叶瘟 预防用药有三环唑 咪鲜胺或其复配剂 视天气情况连续预防2 3次 每5 7d喷施1次 可基本控制稻瘟病的发生 具体用量遵从植保人员的指导或按说明书严格使用 在病害发生初期 及时用药控制病情 以防病菌扩散全田造成流行 选用的药剂有稻瘟灵 富士一号 50 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等 不可漏喷 一是稻穗未到完熟期 叶片有20 保持绿色 这时要继续施药以控制病害扩散 而且必须先用强氧化剂先灭菌 然后用富士一号等进行后期保护 二是稻穗已经达到完全成熟 粒皮黄色 稻粒干硬 这种情况就不必采取防治措施 因为即使不防治也不会进行再侵染和扩展 注意 一是病虫诊断要准 二是用药要准 对症下药 三是药液配兑要准 按说明书剂量要求配药 四是面积要准 以便准确用量 五是时间要准 把握病害发生的时期及时用药 五 防治 三 防治方法 2 抗性品种培育 主要来源 己定位抗病基因的抗源 病区长期自然选择所保留的抗源 野生稻与栽培稻资源中优异的稻瘟病抗性材料 至2009年 通过广泛的遗传分析 已鉴定出84个稻瘟病抗性基因 到2010年12月 已有70多个抗稻瘟病基因得到准确定位 其中有15个抗稻瘟病基因已经成功克隆 Pigm和Pif也即将成功克隆 因地制宜选用2 3个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品种 选用无公害水稻品种 要把握4个原则 即适应性 丰产性 抗逆性和品质性 五 防治 三 防治方法 2 抗性品种培育 通过选择与高产优质品种与高抗稻瘟病品种配制杂交组合 在经过回交 复交或辐射诱变 从中选出带目标性状的新品种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利用与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对目标基因直接选择 将分子标记应用于作物改良过程中进行选择的一种辅助手段 花药培养技术将成熟或未成熟的花药从母体植株上取下 使其进一步生长 发育成单倍体细胞或植株 获得的单倍体经自然加倍或人工处理染色体加倍 从中选育出优良新品种 五 防治 三 防治方法 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生物活体或由生物产生的代谢活性成分防治植物病原体 虫害和杂草及调节植物生长 细菌类细菌的芽孢杆菌和假单胞菌 五 防治 三 防治方法 4 栽培措施 人工捕捉 每天清晨组人力到田间 顺垄发现萎蔫植株或叶稍尖已枯黄作物 在其根部抠土捕捉高龄幼虫 集中统一杀死 合理管理肥水 既影响病菌生长发育的田间小气候也影响水稻植株抗病性 切断病源 稻瘟病防治有效 无害的主要途径无病田留种 处理病稻草 消灭菌源 稻草处理做到浸种选药正确 彻底浸种消毒 可杀死种子上所带病菌 轮换种植或者是水稻多抗性品种混合栽种 混栽区的间栽品种与净栽区的间栽品种相比 其稻瘟病叶病率明显下降 叶瘟减轻尤其是杂交水稻品种与感病的优质品种混栽后 该感病品种的稻瘟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下降 其防治效果达81 1 98 6 灌毒水 对播种早 长势好 苗高在50cm以上的玉米 高粱等作物 选用40 辛硫磷或40 7 毒死蝉 20 菊子 25 溴辛乳油等 在农田灌溉同时 加入毒水防治 五 防治 三 防治方法 5 强化统防统治 统一制订防治技术方案 统一购置农资和防治器械 统一规划防治地坎 统一抽调青年劳力 统一供水 统一组织机械化防治 不失时机地抓住适期突击防治工作 提高规模防治的质量和效益 充分发挥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的职能和作用 早调查 早预报 早培训 早宣传 早组织突出统防统治 联防联治 讨论与展望 06 六 讨论与展望 目前 利用化学农药和抗水稻稻瘟病品种仍是防治稻瘟病的普遍的措施 环境的影响及抗稻瘟病品种单一 稻瘟病菌产生生理小种致病的多样性和遗传的复杂性 化学农药的毒性和长期使用 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生物农药防治水稻稻瘟病的开发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海洋微生物资源非常丰富 可以产生许多新颖的产物 但海洋微生物获得鉴定和培养不到5 而且目前发现的海洋微生物代谢产物仅约1 在不破坏环境的条件下 最大限度保护水稻的产量 发展生物农药是防治稻瘟病的好方法 但从陆生微生物发现新的代谢产物的频率逐渐下降 虽然 稻瘟病的生物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度还有待于近一步的加强 目前研究防治稻瘟病病菌都是在实验室内完成 田间和小区试验仍然做的很少 土壤中分离到的微生物的活性代谢产物90 都是已知化合物 海洋微生物 没有选出针对性较好的拮抗菌株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如今 已有许多报道从海洋微生物中筛选到抗稻瘟病的活性菌株 因此从海洋中筛选到抗稻瘟病的高活性微生物是一项很有前景的工作 参考文献 王伟舵 刘永锋 中国稻瘟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J 江苏农业科学 2016 44 6 196 198 骆国栋 唐铁京 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6年第8期 刘志发 稻瘟病发生原因及为害部位症状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6年第8期 高鹏 水稻稻瘟病发生规律与防治对策 B 洋县农村能源工作站 1005 2690 2016 08 0081 02 鞠涛 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大石桥市农村经济发展局 2016 8 09 李杨 王耀雯 王育荣 于洁 水稻稻瘟病菌研究进展 A 广西农业科学 2010 41 8 789 792 王巧兰 郭刚 水稻稻瘟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J 河南农业科学 2005 10 10 14 刘大宝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黑龙江省泰来县平洋镇农村经济技术综合服务中心 温小红 谢明杰 姜健 杨宝灵 邵艳龙 何伟 刘丽 赵毅 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A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 3 190 195 邱福林 王大为 稻瘟病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