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肇东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黑龙江省肇东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黑龙江省肇东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黑龙江省肇东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4页
黑龙江省肇东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肇东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第卷 阅读题(共70分)甲 必考题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儒商”一词,起源何时,暂无确切考证。大体言之,晚明社会出现“富贾何负宏儒”的商儒关系新论,儒商的观念则大约因之而起。儒家思想史上,人们往往将子贡视为儒商的典型代表,而范蠡、计然也被视为儒商。当代中国人对于“商”的价值认识再次发生变化,特别是近十几年来,人们有感于商人逐利而无所不用其极,带来极大的社会问题,呼唤有道德、有文化的儒商群体的出现。“儒商”的本质是商而不是儒,无论是由儒者去经商而成功后成为新型的商人,还是商人经营成功后向往儒者的身份而让自己变得有学问,他们的本质都还是商人,或曰企业家。“儒商”是指那一类用合乎道义的方式,用知识的头脑去赚钱,而一般的商人或是见利忘义,或是以奸诈获利,或是以勤劳获利。问题是:赚钱,特别是以合道的方式赚钱活动本身,能否为人生提供超越的意义,能否让人生获得精神的解脱?这才是当代“儒商”讨论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儒有大儒、小儒之别,儒商亦有大儒商、小儒商之别,然无论大小,都必须是兼备道德与知识二义的商人,方可称之为儒商。儒商虽有大小之别,然而仍是商人。商人的本质是逐利,这正如知识人士的本质是有知识与求知,官员的本质是掌握好权力并正确地行使权力。儒商之“商”并非仅指商人,而是可以泛指从事经济工作的企业家,在当代中国社会主要是指民营企业家。当代中国的儒商,即是当代的有道德、有担当、有丰富知识与正确经营之道的民营企业家。而国有企业的领导本质上是官员,很难以儒商来指认。民营企业家的生存之道,就是通过企业或商业的行为来营利,从而养活自己,造福社会。民营企业家的本质与天然的使命是创造利润,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话来说,是通过“正德”的方式来实现“利用、厚生”的目标。19世纪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对现代资本家创业活动的内在精神给出了哲学的解释,他认为,基督新教对于那些从事工商业的人来说,实质上是通过自己的谋利、创造利润的活动来实现人生来世的救赎。韦伯将这种新教徒的谋利、创造利润活动的内在道德合理性称之为是新型资本家的“天职”。因此,儒商之商,除了要遵守一般的社会伦理与法律之外,还要有适宜于他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特别企业伦理或曰商业伦理,从而为他们的企业或商业活动提供内在精神合理性的支持。故在当代中国讨论儒商问题,不仅要求企业家们遵守公共的道德,不赚昧心钱之外,还要为他们合法合理的经济活动提供一套适当的企业伦理,从而为他们的经济工作提供内在的人生意义与指引。当代中国的知识界与政府界,如何能为新型的民营企业家们提供一套具有普遍适应性的职业与人生的伦理,引导他们积极向上?今天的中国,一些民营企业家将自己的资产转移到海外,或者直接移民到海外,这个中的原因很复杂,不可一概而论,但从民营企业家群体的内在精神追求来说,他们普遍缺乏属于自己群体的精神动力或曰工作伦理,应该是深层次的原因。他们除了赚钱,获得一官半职然后更好地赚钱之外,并没有从赚钱的活动中获得精神解脱的意义,不像少数知识分子还能有一种为学术而学术、为真理而学术的抽象精神动力在人的灵魂深处支撑着他们。当代中国的儒商们能够理直气壮地说“为赚钱而赚钱”“赚钱是人的天职”吗?我不知道有没有。这可能需要深入的社会调查。即使有,这种生存伦理或曰工作伦理,恐怕既不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所允许,也不为广大百姓所认同,甚至也不为众多的儒商们自己所接受。当代中国儒商们的生存伦理或曰工作伦理究竟是什么,他们工作成就的精神意义究竟是什么?能否从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寻找到,或者是从当代的中国文化中寻找到?这是需要我们共同思考与探索的时代问题之一。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商”的称呼虽无明确的历史记载,但因“富贾何负宏儒”的商儒关系新论原因而获名。b“儒商”之“商”的价值认识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它的本质并无变化,即逐利本性。c“儒商”重在以知识的头脑赚钱,绝非坑蒙拐骗之徒,他们注重让人生获得精神上的解脱。d“儒商”是新时代人们呼唤的产物,他们有道德、有文化,以儒者的身份合道的方式赚钱。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当代中国社会的儒商主要是指民营企业家,国有企业的领导本质上是官员,很难用“儒商”来称呼他们。b中国传统哲学对儒商的营利方式有精当的概括,即通过“正德”的方式来实现“利用、厚生”的目标c马克斯韦怕阐释了新型资本家的“天职”,谋利、创造利润是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内在道德的合理性。d一些民营企业家有转移资产行为,因为他们没有从赚钱的活动中获得精神解脱的意义,普遍缺乏属于自己群体的精神动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者去经商而成功后可能成为真正意义的“儒商”,他们已有的知识和自身的道德涵养成了他们成长的营养,为成 为儒商提供可能。b有道德,有担当,有丰富知识与正确经营之道的民营企业家们必须要遵守一般的社会伦理与法律,还需要适宜的企业伦理或曰商业伦理。c让“儒商”不仅仅停留在获取利润和造福社会 的层蕊面上,为他们提供一套具有普遍适应性的职业与人生的伦理,当代中国的知识界与政府界任重道远。d儒商们不认同“赚钱是人的天职”的生存伦理,因为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百姓根本不会认同这样的观点,真正的儒商生存伦理需不断的思考与探索。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李昭述字仲祖,以父荫为秘书省校书郎。各试学士院,赐进士出身,为刑部详覆官,累迁秘书丞。群牧制置使曹利用荐为判官,郓州牧地侵于民者凡数千顷,昭述悉复之。以太常博士知开封县,特迁尚书屯田员外郎、开封推官。坐尝被曹利用荐,出知常州,迁为三司度支判官,改河北转运使。江陵屯兵喧言仓粟陈腐,欲以动众。昭述取以为奉,且以饭其僚属,众遂定。徙湖南潭州,戍卒愤监军酷暴,欲构乱,或指昭述谓曰:“如李公长者,何可负?”其谋遂寝。昭述闻之,以戒监军。监军自是不复为暴。比去,众遮道罗拜,指妻子曰:“向非公,无噍类矣。”徙淮南转运使兼发运使,加直史馆。徙陕西转运使,纠察在京刑狱,为三司户部副使,累迁刑部郎中。陕西用兵,提点陕西计置粮草,还授度支、盐铁副使,以右谏议大夫为河北都转运使。河决澶渊久未塞会契丹遣刘六符来乃命昭述城澶州以治堤为名调兵农八万逾旬而就 。初,六符过之,真以为堤也,及还而城具,甚骇愕。初置义勇军,人情汹汹,昭述乘疾置日行数舍,开谕父老,众始安。宣抚使表其能,除龙图阁直学士、知澶州,又为枢密直学士、陕西都转运使。河北始置四路,以为真定府路安抚使、知成德军。大水,民多流亡,籍僧舍积粟为粥糜,活饥民数万计。改龙图阁学士、知秦州。谏官、御史言昭述庸懦,不可负重镇,留真定府。居四年,入领三班院,以翰林侍读学士知郑州。未几,知通进银台司,判太常寺,复领三班,累迁尚书右丞。从袷享致斋于朝堂,得暴疾卒。赠礼部尚书,谥恪。(节选自宋史李昭述传)【注】疾置:古时为供紧急传递公文的使人途中停宿、换乘马匹等而设置的驿站。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河决澶渊久未塞会契丹遣刘六符来乃命昭述城澶州以治堤为名调兵农八万逾旬而就b河决澶渊久未塞脍契丹遣刘六符来乃命昭述城澶州以治堤为名调兵农八万逾旬而就c河决澶渊久未塞会契丹遣刘六符来乃命昭述城澶州以治堤为名调兵农八万愈旬而就d河决澶渊久未塞侩契丹遣刘六符来乃命昭述城澶州以治堤为名调兵农八万逾旬而就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学士院,官署名,掌起草任免将相、号令征伐等机密诏令,并备皇帝顾问,宋称翰林学士院。b转运使,主管运输的巾央或地方官职,宋时该职曾为一个地区实际上的最高行政长官。c遮道,又称“拦路”“借留”,典出东汉寇恂,指地方百姓要求留用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的官吏。d. 致斋,指精致的书斋学舍,内涵文房四宝,琴棋书画,茗香绕竹,无不精致,文化韵味浓厚。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李昭述子承父荫,累迁高官。他先承父辈官爵出仕,后经皇帝召试赐进士出身,凭借自己的才华和不懈努力,最终升至尚书右丞,死后追赠礼部尚书。b李昭述恪尽职守,关注民生。他在担任群牧制置使属下判官时,郓州官员随意扩大官邸用地,侵占当地百姓良田,李昭述把这些占地全部返还给百姓。c李昭述德才兼备,深孚众望。他巧妙处理江陵屯兵因库粮陈腐打算闹事的事件,凭借自身的长者威望消除了潭州戍卒的暴乱计划,离任时戍卒罗拜相送。d李昭述善掌大局,政绩显著。朝廷刚设置义勇军时,人心动荡不安,他换乘驿站马匹,不顾疲劳日行百里,劝谕父老,安定众心,后被举荐,深受朝廷重用。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昭述取以为奉,且以饭其僚属,众遂定。(2)大水,民多流亡,籍僧舍积粟为粥糜,活饥民数万计。(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鹧鸪天惜别严仁一曲危弦断客肠。津桥捩柂转牙樯。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注】危弦:哀弦。捩柂(li du):扭转船舵。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8上片后两句描写了一幕什么样的场景?句中的“重”字有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9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人物情感的?请结合词句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1)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春夏美景的句子是“ ,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了,句子是“ , ”(3)古诗文中常常有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的名句,如白居易琵琶行的“ , ”,表现出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无助的苦闷。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事故之后韩少功有个村庄的两个后生惨遭大祸。一个电工,一个帮手,架设外线的时候,不知为什么突然啊呀一声,双双翻倒在水田里,水淋淋的身体抽搐不已。有人怀疑他们违章操作。有人怀疑另有第三者肇事,比方说在配电间贸然合闸。到最后,几乎所有人却一口咬定了供电公司:施工前缺少培训,施工时没有监督,材料质量也可疑总之他们应对死人负责。当时公司总经理把汽车停在村口,不打算进村了。村民们将汽车团团围住,七手八脚要连车带人抬进村去,抬到惨兮兮的灵堂前去。他们一开始并没想到什么钱,但既然时逢丧礼,狗屁总经理对死者看都不看一眼,鞭炮没有放一挂,祭幛没有送一条,撒腿就想走,实在太没人味儿,是可忍孰不可忍!掀了它!掀了它!开个铁乌龟来吓哪个?有人冲着汽车大吼。如果不是村干部及时赶来,人们的扁担和锄头还要砸在车上。 总经理只是不想沾包,但不合人情的躲闪犯了众怒。也许正是这一点使舆论全面恶化,使他陷入了是非难辨的泥潭。人们异口同声要求供电公司对事故负责,相干和不相干的恶语都一齐砸过来。加上死者的亲属在场号啕大哭,人见人怜,人见人悲,妇人们泣声纷起,急得总经理满头大汗,钻地无缝,插翅难飞,捐出了两百元还不够,向所有人赔笑脸还不够,最后只得答应承担责任,一咬牙,给两家各赔十二万。 到了这一步,乡长才“及时”地出现,连声说自己来迟了,来迟了,劝退了几个吵闹的后生,然后接总经理去吃饭,算是压惊和联谊。 我知道这件事的时候,灵堂里的调解已经完成。但这算什么调解?我私下里已隐隐约约知道肇事的第三者是谁。这就是说,肇事者并没有承担责任,供电公司却在相当程度上代人受过。在全面推行法制建设的今天,这一结果大可奇怪。贺乡长对我说:“是不是有人肇事,这不难查。但查出来又如何呢?他赔得出二十多万吗?赔不出。查来查去的结果,不但要毁掉两家人,还要毁掉第三家,你说是不是?”他的意思是,肇事者家里也太穷了,经不起罚。而受害者的家里呢,如果没有补偿,就只能讨饭。“但事实总归是事实”我支吾。“事实是:现在三个家庭都有了活路,有什么不好?” “那供电公司是不是有点儿”“你是说冤枉?是有点儿,但他们放点儿血,也是九牛一毛,不过是酒楼里少埋几张单,麻将桌上少点几个炮。你还不知道他们?”我无话可说。我以前只知法度的重要,但眼下不得不承认,法外有法,非法法也。山民们心目中自有一套更为重要的潜规则。这种规则在后果与动机之间更关注动机,比如考虑到肇事者并无恶意,因此须从轻发落;在死者与生者之间更关切生者,比如考虑到两家遗孤都要活人,那么补偿就比查案更重要。他们还怀恨供电公司赚得太多,太容易,太霸气,这次切不可放过。这一切算计如果不是颠倒黑白,至少也是颠倒主次,活脱脱造出了一个假案。但山民们认为此事办得天理昭昭无可置疑。他们不约而同不假思索地胡言乱语,乡村干部也不约而同不假思索地两面三刀,反正是要逼供电公司掏银子何况供电公司也不是完全没有责任。我不大能接受这种胡来和恶搞,但三个贫困家庭(受害两家加肇事者一家)由此免了灭顶之灾,在没有工伤保险的情况下能继续活命,又不能不说是各种结果中最让人心安的结果。我又能说什么?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村民们对结局一派欢喜。有人说:“他们死得好啊!你想想看,一没有吃药,二没有打针,三没有动刀子,什么苦都没有吃,就像一觉睡过去了。这种死法哪里去找?”另一个说:“哪里死了呢?明明还活着呵。老人还由他们养,堂客还由他们养,连娃崽的学费也还是由他们出,只是家里少了一个影子。没关系的,同外出打工差不多。”还有一个更是无限憧憬:“我下次一定要给供电公司打工去!吊颈也要挑棵大树不是?跳河也要选条大河不是?” 东一句,西一句,事情就真的这样过去了。 (选自2015年第9期微型小说月报)(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篇即点明事故,对肇事原因和死者情况不作赘述,而是集中笔力写供电公司和乡村干部如何处理,这样既呼应了标题,也有利于刻画人物、突出主题。 b“但事实总归是事实”句中的两个“事实”均指事故处理的实际结果,即供电公司承担事故责任。 c村民们心中自有的那套“更为重要的潜规则”是只关注动机不考虑后果,只关切生者不顾及死者,甚至无端仇视供电公司。 d乡村干部与村民们心贴心,在处理触电事故中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逼供电公司赔钱,使受害两家与肇事者一家免除灭顶之灾。 e“村民们对结局一派欢喜”这句话力重千斤,既写出了村民对于事故处理的结局非常满意的情形,又暗含作者对自私而愚昧的乡民的无奈与痛心。(2)“我”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请简要分析。(6分)(3)小说在刻画贺乡长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4)小说结尾一再说“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主题和表达效果等谈谈这样写的好处。(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我的文学生涯陈忠实我生长在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听说我一位老爷(父亲的爷爷)曾经是私塾先生,而父亲已经是一个纯粹的农民,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入学,直到1962年高中毕业回乡,之后作过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乡(公社)和区的干部,整整16年。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了解,是这段生活给予我的。直到1978年秋天,我调入西安郊区文化馆。我再三地审视自己、判断自己,还是决定离开基层行政部门转入文化单位,去读书、去反省以便皈依文学。1982年冬天,我调到省作协专业创作组。在取得对时间的完全支配权之后,我几乎同时决定,干脆归老家,彻底清静下来,去读书,去回嚼20年里在乡村基层工作的生活积蓄,去写属于自己的小说。我的经历大致如此。我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文学作品,尚不知世有“作家”和“小说”。上初中时我阅读的头一本小说是三里湾,这也是我平生阅读的第一本小说。赵树理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而三里湾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我来说却是再熟识不过的。这本书把我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复活了,也是我第一次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关于农民的印象和体验,如同看到自己和熟识的乡邻旧生活的照片。这种复活和验证在幼稚的心灵引起的惊讶、欣喜和浮动是带有本性的。我随之把赵树理已经出版的小说全部借来阅读了。这时候的赵树理在我心目中已经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我人生历程中所发生的第一次崇拜就在这时候,就是赵树理。也就在阅读赵树理小说的浓厚兴趣里,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是在初中二年级的一次自选题作文课上写下的。我这一生的全部有幸和不幸,就是从阅读三里湾和这篇小说的写作开始的。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我的兴趣就不仅仅局限于验证自己的生活印象了。一本本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画卷所有这些震撼人心的书籍,使我的眼睛摆脱开家乡灞河川道那条狭窄的天地,了解到在这小小的黄土高原的夹缝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我的精神里似乎注入了一种强烈的激素,跃跃欲成一番事业了。父亲自幼对我的教诲,比如说人要忠诚老实啦,本分啦,勤俭啦,就不再具有权威的力量。我尊重人的这些美德和规范,却更崇尚一种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事业、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忍不拔和无所畏惧的品质。父亲对我的要求很实际,要我念点儿书,识得字儿,算个数不叫人哄了就行了,他劝我做个农民,回乡种庄稼,他觉得由我来继续以农为本的农业是最合适的。开始我听信他的话,后来就觉得可笑了,让我挖一辈子土粪而只求得一碗饱饭,我的一生的年华就算虚度了。我不能过像阿尔青(保尔的哥哥)那样只求温饱而无理想追求的猪一样的生活。大约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我想搞文学创作的理想就基本形成了。而我面对的现实是:高考落第。我们村子里第一个高中毕业生回乡当农民,很使一些供给孩子读书的人心里绽了劲儿。我的压力又添了许多,成为一个念书无用的活标本。回到乡间,除了当农民种庄稼,似乎别无选择。在这种别无选择的状况下,我选择了一条文学创作的路,这实际上无异于冒险。我阅读过中外一些作家成长道路的文章,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在文学上有重要建树的人当中,幸运儿比不幸的人要少得多。要想比常人多有建树,多有成就,首先要比常人付出多倍的劳动,要忍受难以忍受的艰辛甚至是痛苦的折磨。有了这种从旁人身上得到的生活经验,我比较切实地确定了自己的道路,消除了过去太多的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这就是静下心来,努力自修,或者说自我奋斗。我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程,自学四年,练习基本功,争取四年后发表第一篇作品,就算在“我的大学”领到毕业证了。结果呢?我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作品了。当然,我忍受过许多在我的孩子这一代人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包括饥饿以及比鼓励要更多的嘲讽,甚至意料不到的折磨与打击。为了避免太多的讽刺和嘲笑对我平白无故带来的心理上的伤害,我使自己的学习处于秘密状态,与一般不搞文学的人绝口不谈文学创作的事,每被问及,只是淡然回避,或转移话题。即使我的父亲也不例外。我很自信,又很自卑,几乎没有勇气拜访求教那些艺术家。像柳青这位我十分尊敬的作家,在他生前,我也一直没有勇气去拜访尽管我是他的崇拜者。我在爱上文学的同时期,就知道了人类存在着天才的极大差别。这个天才搅和得我十分矛盾而又痛苦,每一次接到退稿信的第一反应,就是越来越清楚地确信自己属于非天才类型。尤其想到刘绍裳戴着红领巾时就蜚声文坛的难以理解的事实,我甚至悲哀起来了。我用鲁迅先生“天才即勤奋”的哲理与自己头脑中那个威胁极大的天才的魔影相抗衡,而终于坚持不辍。如果鲁迅先生不是欺骗,我愿意付出世界上最勤奋的人所能付出的全部苦心和苦力,以弥补先天的不足。1.(5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陈忠实的一位老爷曾经是私塾先生,父亲也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他们为陈忠实走上文学道路打下了基础。b陈忠实的创作题材大多与农民、农村有关,这得益于他1962年到1982年当了20年的农村基层干部。c陈忠实阅读的第一本文学作品是赵树理的三里湾,它在他心灵中引起了惊讶、欣喜和浮动,也激发了他浓厚的写作兴趣。d高考落榜,陈忠实成为一个念书无用的活标本,他的压力又添了许多,回到乡间,除了当 农民种庄稼,他别无选择。e陈忠实忍受了许多艰难和痛苦、折磨与打击,秘密学习文学创作,高中毕业后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作品了。2.(6分)在那个年代,陈忠实为什么说“选择了一条文学创作的路,这实际上无异于冒险?”3.(6分)陈忠实说他这一生的全部幸运和不幸,就是从阅读三里湾和这篇小说的写作开始的,请结合材料,分析三里湾和给他带来了哪些幸运或不幸。请就其中一方面加以分析。4.(8分)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陈忠实给了你哪些有益的启示?请联系全文谈一谈。第卷 表达题(共80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认为,转基因是好是坏不能 _ 。 (2)在一些西方消费者的概念里,“中国制造”仍意味着质量低劣。但美国的一些媒体近日指出,“中国制造”已与过去不可 ,很多产业已变得高度专业化。(3)企业给职工发节日福利,原本就有“两个层次”或曰“两个渠道”,一是企业自有资金发的,一是工会经费发的,两者不可_。a混为一谈 同日而语 一概而论 b.一概而论 混为一谈 同日而语c.一概而论 同日而语 混为一谈 d混为一谈 一概而论 同日而语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2016年我市商品房销售实现同比增长10%,库存去化周期控制在合理区间,房价运行保持基本平稳,力争在2-3年时间我市房地产市场供需结构达到均衡。b马彩云同志牺牲后,昌平区人民法院向区、市政府申报其为烈士,北京市高级法院与市人事局决定追授其为“北京市模范法官”荣誉称号。c近年来,棚户区改造工作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诸多资源型城市相继开展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多种形式的棚户区改造工作,很多人实现了多年的住房改善梦,陆续住进了新房。 d.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近日表示,制定延迟退休方案主要有三个方面考虑,首先是渐进到位、小步慢走;二是区别对待、分步实施;三是提前公示、预先通告。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在全球化的今天,守护文化多样性,是关涉人类文化发展未来的大问题。在不同文化主体之间,要倡导有创建的交流、理解与对话。这种文化理解是一个双向承认的过程: 。前者是自觉、内省,后者则是宽容礼让、平等开放。a首先是了解“自身”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然后是接触“他者”文化以认识“自身”文化。 b首先是接触“他者”文化以了解“自身”文化,然后是认识“自身”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c首先是接触“他者”文化以认识“自身”文化,然后是了解“自身”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d首先是了解“自身”文化以认识“自身”文化,然后是接触“他者”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 16.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包括标点符号)。(5分)在当下中国,客观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以党报、国家通讯社、国家电视台为主体的“官方舆论场”, 。2015年,“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进一步打通。主要表现在:一是网民热议话题成为主流媒体议题。互联网上的一些热点话题在党报、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上得到探讨和回答。_ 。各级政府积极开设政务微博、政务微信,与网民加强互动,聆听诉求,处置舆情。三是注重平等交流,促进两大舆论场亲密化。官方摆脱严肃、刻板的形式束缚,加入平民化元素、互联网思维和网络语言, 。 17. 下面是一幅“一棵树的重量”的漫画。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离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6分)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报载:在四川什邡快递界,一个叫徐璐的女子小有名气,她曾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北京大学新闻专业。身为北大才女,婚后,她却放弃了北京的白领生活,选择回乡创业,选择做快递,甚至自己还骑车到处送快递。有人说:如此创业不仅浪费了别人的北大指标,回过头来还抢了普通人的饭碗,真浪费了四年的大学时光。也有人说:人人都有选择自己职业的权利,人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对北大才女送快递也不必大惊小怪。还有人说:每个大学生、每个人都可以放下出身和学历的高姿态,平视所有职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高一语文答案1b(a项“因原因而获名”的表述不当,原文中说“儒商的观念则大约因之而起”;c项“他们注重让人生获得精神上的解脱”的说法不当,原文中是疑问,是“讨论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d项“是新时代人们呼唤的产物”的表述不当,人们只是“呼唤儒商出现”。)2a(偷换概念,“当代中国社会的儒商主要是指民营企业家”说法错误,这里的主语应是儒商之“商”)3d(强加因果)4.(3分)c(正确标点为:河决澶渊,久未塞。会契丹遣刘六符来,乃命昭述城澶州,以治堤为名,调兵农八万,逾旬而就。)5.(3分)d(致斋,此处指行斋戒之礼以致敬)6.(3分)b(“扩大官邸用地”错,原文中的“牧地”不是地方长官官邸用地,而是牧场用地)7.(10分)(1)昭述把从仓库中取出的粮食作为俸禄,并用库粮做饭让僚属们吃,众人于是安定下来。(5分。大意2分,“以为”“饭”“定”各1分)(2)当地发大水,很多百姓流离失所,昭述把寺庙里贮存的粮食登记,并把这些粮食熬成粥给饥民吃(或:昭述借助僧舍存粮做成稀粥给饥民吃),使几万饥民存活下来。(5分。大意2分,“籍”“为”“活”各1分)8. 巧用空间转换,描写了一幕凄楚凝重、情意深挚的离别场景,行人乘船缓缓去向江心,相送的女子倚楼眺望,粉泪涟涟。“重”字表面上写蒲帆滞重,船行缓慢,实则暗示远行之人心情的沉重,移情于物,抒情委婉含蓄。(共5分,分析场景2分,赏析“重”字3分)9. 以乐景写哀情。“瑶草碧,柳芽黄”两句以景的清新明丽,反衬心情的哀婉忧伤;化虚为实,“载将”句化抽象为形象,将无形的“离恨”写得具体而有分量,生动地写出离恨的沉重;比喻,末两句以眼前东流不息的江水,来比绵绵不尽的离愁别恨,自然浑成。(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10.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2“扪(mn)参(shn)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3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11(1)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b误解文意,“事实”应指事故不可改变的真相,也即该承担责任的不是供电公司,而应是那个肇事者。c曲解句意,原文说的是“这种规则在后果与动机之间更关注动机,比如考虑到肇事者并无恶意,凶此须从轻发落;在死者与生者之间更关切生者,比如考虑到两家遗孤都要活人,那么补偿就比查案更重要”。d“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错,村民是自私而愚昧的,乡村干部则是违心而非法的,他们坚持的不是什么原则,而是“法外之法”,是特定情形下的无奈之举;况且,乡干部并没有逼供电公司赔钱,而是见风使舵,两边安抚。) (2)要点:“我”在小说中起着故事见证者、讲述人和评论员的作用。(2分)好处:可以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现场感;可以通过“我”的视角观察事情始末,观察乡村社会,思考法纪人生;可以通过“我”的议论,表达作者对于民族病态心理的反思。(结合作品内容分析,言之成理,答对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3)示例:处事网滑。村里有人被电死了,乡长没有出面;等到供电公司被百姓逼着答应赔款善待死者家属时,乡长才“及时”出现,“连声说自己来迟了,来迟了,劝退了几个吵闹的后生,然后接总经理去吃饭,算是压惊和联谊”。貌似正义。表面上,他关心山民疾苦,想方设法保全三个濒临毁灭的家庭;认为由供电公司赔偿,切实可行,虽然有点冤枉供电公司,“但他们放点儿血,也是九牛一毛,不过是酒楼里少埋几张单,麻将桌上少点几个炮”。徇私枉法。实际上,他却是“假案”的操纵者,无视客观事实,以非法之法“胡来和恶搞”。(能结合作品内容,有观点,有分析,言之成理即可。每点2分,共6分。)(4)示例:反复说到“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有强调故事结局的意味。这样写,既呼应了小说的标题,又使故事有个看似圆满的结尾,结构上完满严谨。无论“我”有多么不解的困惑,也无论故事还有多少委曲有待深究,“事情就这样过去了”,这种结局村民们是“一派欢喜”。这样写,对全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有利于小说主题的深化。如果说在对“事故”本身的处理中村民们出卖了淳朴的良知是出于某种“无奈”,那么村民们对“事故”结局的羡慕心理则不能不说表现了村民们身上固有的民族劣根性。神圣的法律,终被所谓的“乡规民约”甚至是“心照不宣”所替代,“事情真的这样过去了”表达了作者对民族病态心理的无奈和痛心。(每点2分,共8分。言之成理即可。)12 .1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a他们并没有为陈忠实走上文学道路打下基础;b“当了 20年的农村基层干部”错;d原文是“除了当农民种庄稼,似乎别无选择”。)2从自身条件来说,当时的陈忠实仅仅高中毕业,生活阅历不够丰富,文学创作的功底还比较薄弱;身处农村,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之下,用来创作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没有人可以请教,全凭自己摸索,甚至要忍受种种嘲讽与打击;成功的机会很小,但他还是选择了这条充满艰辛的道路。(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3幸运:三里湾引发了陈忠实人生中的第一次崇拜,那是对文学和作家的崇拜,激发了他对写作的浓厚兴趣;桃园风波是他写作的开端,正是有了这个开端,他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最终在文学创作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