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资料(7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doc_第1页
备课资料(7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doc_第2页
备课资料(7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或备课资料裴迪与王维的诗歌唱和 裴迪是长安人。裴姓北朝时原为河东显姓,其郡望在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但自北周之后,裴姓主支逐渐迁入关中。唐代有名的姓氏宗族专家柳芳尝说:“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把裴姓与韦、杜等同列为关中“郡姓”。安史之乱前,裴迪曾任尚书省郎,乱后曾任蜀州(今四川成都)刺史,其他仕历不详。玄宗开元末,裴迪隐于终南山,与王维、崔兴宗、祖咏、储光羲、卢象、綦毋潜等交游,以上数人即构成了盛唐时重要诗派山水田园派。裴迪与王维交往最密切,二人唱酬之作甚多,王维散文名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就是写给他的。王维居于蓝田辋川,他以辋川二十处名胜为题,写五言绝句二十首,裴迪一一和之。这些诗由王维编集作序,题为辋川集,今仍行于世。王、裴诗,后人评论不一,一般认为裴不如王,但其中也有功力悉敌的,如以下二题: 华子冈 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王维) 落日松风起,还家草露晞。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裴迪)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 日夕见空山,便为独往客。不知深林事,但有麏麚迹。(裴迪) 另有几首,后人评论,裴诗竟有超过王诗的趋势,如以下二题: 茱萸沜 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山中傥留客,置此芙蓉杯。(王维) 飘香乱椒桂,布叶间檀栾。云日虽回照,森沉犹自寒。(裴迪) 木兰柴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王维) 苍苍落日时,鸟声乱溪水。缘溪路转深,幽兴何时已。(裴迪) 试想王维是诗家何等妙手!且王维首唱,先得境界,裴迪赓和,难以擅场,是意料中事。总而言之,王、裴辋川集,不但是他们交谊的结晶,也是盛唐山水诗登峰造极之作。(摘自唐诗与长安)王维,心中有座佛 在王维的诗中,经常看到“空山”这个意象: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淄。(积雨辋川庄作) “空”有许多解释:空虚、穷尽、空间、无、穿透、使空虚、浮泛而不实际、廓大。这里的“空”是什么意思呢?应选择那一个义项呢? “要懂得诗歌,一定要会知人论世。孤立地看一首诗词,有时就很难把它懂透。”(朱光潜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王维,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创作大约以四十岁为分界线,像许多诗人一样,王维前期也写了一些游侠、边塞诗来表现盛唐的文治武功,其中少年行写游侠少年的意气风发,老将行写老将的雄心勃勃。 后期的诗大多写隐居终南山、悠居辋川别墅的闲情逸致。这里提到的几首诗就是他晚年的代表作,诗人笔下的“空山”,想来应该是作者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从这约友人同游的短信中,王维描绘的“辋川别墅”周围的山水景物,应该是流水轻漾沦涟,春山林深木茂,“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垅朝雊有深趣也”。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么一个有着明月、青松、清泉、修竹、莲花、浣女的悠闲去处,一个王孙也可留居的高雅所在,你无论如何都不会想象成一个光秃秃的穷山。那么,这个“空”似乎就应该理解成“茂盛”“清空”“空灵”“寂静”了。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人是清闲的,心是静穆的,惟有心的澄净,才能真切感受落花的倏尔飘逝,和春山之夜的幽静清空。而山鸟的惊鸣,似乎搅扰了春山的梦,可转念一想,王维却是用以静写动的手法,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环境的清幽。这座“空山”,有桂花随风飘零,有山鸟翩飞鸣叫,有清泉潺潺流淌。 在竹里馆里,王维就换了一种说法:“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样,“深林”“幽篁”等就成了“空山”的代名词。 既然如此,王维为什么不用“深林”这样简单的词汇,而偏要用“空山”这样艰深难懂的字眼来表示诗歌的意象呢? 原来,这里面隐藏着一个大问题! 我们先从王维的人生历程来看: “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他早年就信奉佛教。贬官济州时已有了隐居思想的萌芽。” “由于张九龄罢相等原因,他大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觉得仕途生活既寡遂性欢,恐遭负时累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最初隐居终南山,后来在蓝田辋川得到宋之问的别墅,弹琴赋诗,吃斋念佛。” “甚至对他个人生活有很大影响的安史之乱,在他的诗里也几乎没有什么积极的反映。” “到了晚年,他更是抱着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的心情,完全变成一个以禅诵为事的佛教徒了。” (以上几点均摘自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王维) “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旧唐书王维传) 由于王维对禅的极大崇拜,他的名字都与佛教有着关联。王维,字摩诘。这名与字就来源于佛经维摩诘。 再从社会文化大背景来看: 佛教产生于印度,汉时传入中国。隋唐时,中国佛教进入鼎盛时期。中国佛教中的禅宗认为“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因而主张不立文字,不诵经纶,不习禅定,不必遵守教规教律。无须成年累月苦炼修行,只要领会佛经精神,觉悟到万法皆空,即可成佛。由于禅宗的简便易行和世俗化,所以拥有众多的教徒。这其中就包括王维。 许多佛教徒本身就是大知识分子,他们我行我素,随遇而安,流觞曲水,吟仰啸歌,或放浪形骸于天地之间,或传经布道于百姓之中,或寄情于山水,或隐身于民间,他们的人生态度,对屡遭挫折的封建士大夫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发:与其百般挣扎屡遭磨难,不如游仙访道聊度人生。 禅学在知识分子中的盛行,使与佛道人士有着或深或浅的交往就成为唐代士人的普遍倾向:例如孟浩然与“独与烟霞亲”的裴处士(原来指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来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刘长卿与曲山人、岑参与刘山人的交往。常建游寺作题破山寺后禅院,其“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被视为千古名句。最著名的是贾岛与李凝的交往,他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现了诗人还俗后还思空门的情绪。而王维自己与裴迪的交往则更是传为文坛佳话。 佛教对古典文学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数千卷佛经的翻译本身就是古典文学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不乏典雅、瑰丽的作品,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遣词造句方法,不少的著名文学家如王维、白居易等都受其影响。 佛教哲学本身蕴涵着极大的智慧,它那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和对彼岸世界的探讨,吸引着王维这样的大知识分子进行深入的思考。 综上所述,王维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就难怪有人把他称为“诗佛”。也正因为这样,王维在进行诗歌创作时非常讲究“妙悟”(“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严羽。“妙悟”一词来自佛典,肇论曰:“玄道在于妙悟”),他在观察周边人事景物时,就常常杂以禅意,因而诗中经常出现“空”这样的佛教用语。 所谓“空”,佛家认为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有它各自的因和缘,而没有实在的形体。维摩诘诸法言品:“何以为空?”对曰:“空于空。”由于王维特殊的人生经历和高超的悟性,他很好地理解了“空”的含义:任何事物都有其过去(因)和将来(缘),不必在意它存在,也不必在意它不存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