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市山洪灾害防御预案.doc_第1页
南康市山洪灾害防御预案.doc_第2页
南康市山洪灾害防御预案.doc_第3页
南康市山洪灾害防御预案.doc_第4页
南康市山洪灾害防御预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康市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目 录1 总则1 1编制目的1 2编制依据1 3编制原则1 4适用范围1 5预案编制16预案审批2 基本情况2 1自然2 2经济社会23山洪灾害损失及成因24山洪灾害防御现状3 危险区、安全区的划分3 1划分原则32“两区”的基本情况4 组织指挥体系4 1组织指挥机构42职责和分工5 监测预警5 1山洪灾害雨、水情临界值确定52实时监测53通信54预报预警6 转移安置 61转移安置62转移安置纪律7 抢险救灾71抢险救灾准备72抢险、救灾8 保障措施81汛前检查82宣传教育及演练83纪律1 总 则山洪灾害是指山丘区由于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为有效防御山洪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制定本预案。1.1 编制目的为指导我市防洪抢险工作提供依据,也为上级制定流域防御预案提供基础。 在山洪发生的前后过程中,为领导实施防洪决策指挥和抢险、救灾、灾后生产生活安排等提供依据。 为政府、部门各单位做好山洪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明确各自责任,做到有计划、有准备,并能协调统一抗洪。 1.2 编制依据1.2.1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编制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大纲以及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1.2.2南康市山洪灾害防治规划。1.3 编制原则1.3.1 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首要目标;1.3.2以防为主、防抢结合、全面部署、保证重点的原则。1.3.3贯彻落实行政首长负总责的原则。山洪防治坚持统一指挥、集中领导、分级负责,各级人员要职责明确、坚守岗位、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山洪发生时,要立即调集人、财、物投入抗洪。1.3.4可操作性、实用性的原则。根据洪水特性和自然条件,在特定的条件下,确定防洪措施,确保重点,兼顾一般,对居民的安全、转移、生活、生产、善后恢复等事项,制定措施和办法。在平时做到有计划、有准备,在汛时做到汛令畅通、抢险有序,措施实用有效,保证事关人民生计、社会发展和重点工程实施安全度汛,把灾害损失降至最低限度。1.4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南康市行政区域范围内山洪灾害的防御。1.5 预案编制市防汛指挥部负责组织编制市预案,组织南康市辖区内有山洪灾害防御任务的乡(镇、街道)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1.6 预案审批1.6.1按照规定,乡(镇、街道)级预案由市人民政府负责审批,市预案需报赣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门备案。1.6.2 预案有效期为5年,每隔5年修订一次。2 基本情况2.1 自然2.1.1 河流。南康市水系发达,河网密布,境内有大小河流60条,其中干流2条,一级支流10条,二级支流19条,三级支流19条,四级支流7条,五级支流4条,总长度746公里。章水和上犹江是境内的两条过境干流。章水从浮石乡的莲洲村入境,自西南向东北,流经9个乡(镇),吸纳了11条支流,境内流程58公里,流域面积859平方公里,河床比降0.69,落差43米。上犹江由龙华乡的新华村入境,自西向东流,横贯中部5个乡(镇),有5条一级支流,境内流程34公里,流域面积911平方公里,河床比降0.35,落差16米。章水和上犹江汇合于三江乡的三江口,汇成章江干流。境内河流的主要特征是过境河流比重大,山区河流发育,河道比降大,落差大,弯曲系数大,地表水资源丰富。2.1.2气象、水文条件、暴雨洪水特性。南康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多年平均气温在18.619.6之间,年降雨量在1314.91630.6毫米之间,大部分地区在1400毫米以上,但时空分布不均,二季度降雨占全年总量的45%,因降雨集中,极易造成洪灾。市内46月太平洋热带气团会合,连绵降雨,常有雷阵雨和暴雨;79月受台风影响,产生降雨和暴雨;11月至次年3月,受西伯利亚高压控制,雨量很少。南康市年内降水各月分布不均。46月为雨季,49月为汛期,也为暴雨多发期。暴雨类型有锋面气旋雨、台风雨和热带雷雨,有时相间出现冰雹或龙卷风。暴雨中心多在北部山区的隆木、坪市、大坪、横市、麻双、十八塘和南部山区的龙回、浮石等乡镇。由降雨引发的山洪主要地点是:上游河谷山地陡坡的北部山区隆木、坪市、横市、大坪、麻双、十八塘和南部的龙回、浮石等乡镇。2.1.3地形地貌、地质、水土流失情况。南康地处赣中南剥蚀红岩丘陵盆地,大余岭和诸广山余脉分别绵亘于南、北部,向中部和东部倾斜。大余岭入本境南部浮石乡,主峰竹篙岽,海拔796.7米。聂都山东向入朱坊乡,主峰天岗坳,海拔355米。罗霄山脉分支东向,一支入赤土乡,主峰斗笠脑,海拔768.4米;一支入龙华乡,主峰竹子岽,海拔467.7米;另一支入隆木乡,主峰白鹤岭,海拔1042米。境内丘陵起伏,章水和上犹江沿岸有较广阔的河谷平原,地势从北、西、南环向中、东部缓慢倾斜,地形似敞口盆地。 北部和南部边缘,海拔500米以上的低山,有118.3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4%。北部和西南部,海拔300500米的高丘592.2平方公里,占32.1%。南、北部靠近中部,海拔200300米的中丘584.4平方公里,占31.65%。中、东部和南部盆地,海拔100200米的低丘和平原551.2平方公里,占29.85%。最低点凤岗镇岗孜村,海拔106米。 岩层从古老变质岩到第四纪红色粘土沉积物均有分布。河溪两岸为近代河流冲积物;低丘为紫红色砂页岩、砂砾岩、泥页岩交互在第四纪红色粘土之下;中高丘和低山地区多为变质岩类的板、页岩,其次是花岗岩,再次是石英岩、紫红色石英岩、粉砂岩。全市土壤面积233.17万亩,水稻土壤占22.5%,旱作土壤占1.2%,山地土壤占76.3%。森林复盖率低,只有32.36%。成土母质土类受水力、风力影响,形成土壤侵蚀,水土流失面积达112.83万亩,占土地面积57.2%。2.2 经济社会2.2.1南康市位于江西的南部,是广东、福建沿海的腹地,毗邻赣州。赣粤和成厦高速公路、京九铁路、105国道、323国道和建设中的赣韶高速公路在此经过。规划的赣韶铁路纵贯市区,民航4C级赣州南康机场位于南康市凤岗镇鹅眉村。这些使南康成为沟通沿海与内地之要衢,为南康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基础条件。2005年底,南康市行政区划为21个乡(镇、街道),总人口80.64万人,是赣州市人口最稠密的市,主要分布中南部,其中农业人口55.1万人。市区辖2个街道,面积111.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4.7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13.1万人。2.2.2南康市国土面积1844.96平方公里,农业耕地总面积39.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4.3万亩。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粮食总产量16.5万吨。南康市经济活跃,市场繁荣,在全省乃至华东地区都有一定的影响。2005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40.1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7亿元,农业总产值13.1亿元。财政收入31163.9万元。人均收入0.55万元。2.2.3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预测。2006年起经济仍可以保持较快的增长 ,GDP 增长有望达到 13.5% 。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 2.9% 左右 , 与上年基本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 10.7% 左右 , 高于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 7.6% 左右 , 增长速度略快于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2006 年将达到 23亿元 ,增长率为 35.1%。 2.3 历史山洪灾害损失及成因2.3.1域内历史山洪灾害情况见附表2,区域山洪灾害类型主要为山区洪水。典型山洪灾害如下:1981年5月29日,龙回、浮石遭受百年罕见的暴雨袭击,日暴雨173.6毫米,窝坑、龙回、李村三支流洪水泛滥,章水超过警戒线0.79米。受灾村30个,组236个,4577户,23305人。受淹农作物2.61万亩,冲坏河堤143处,水塘208口。倒塌房屋牛猪栏厕所163间,压死1人,伤2人。冲坏公路13公里,桥梁40座。1997年8月9日,北部山区部分乡(镇)普降大到暴雨,其中隆木乡2小时内降雨量达100毫米,遭受了二十多年来未见过的暴雨洪灾。下午2时30分钟,整个隆木墟一片汪洋,积水深度平均达0.6米,隆木、坪市、麻双等乡镇受到损失。2005年5月14日,横市镇山区遭受近几十年来严重的山洪灾害。暴雨过程自16时起,持续近5个小时,过程雨量接近200毫米。由于短时间的集中强降雨,造成横市山洪暴发,沿河各乡(镇)遭受严重灾害。据统计,全市有5个乡(镇、街道)55个行政村受灾,横市镇进水,平均积水达0.7米,全市受灾人口3.76 万人,倒塌房屋194间。北部山区的重要交通干线唐隆公路坪市段中断,部分村的电力、通讯中断,堤防、塘坝、灌溉设施损坏。还造成多处小山体滑坡和小泥石流。直接经济损失2574.95万元,横市、麻双、坪市、受灾最严重。2.3.2山洪灾害的成因和特点成因主要有:(1)气候因素。暴雨是形成山洪灾害的必要条件。以龙回和坪市为中心的南北两个暴雨区,其中心及周边地区雨季极易出现强降雨,且预测性小,历时短,暴雨过程往往只有几个小时,山区洪水短时间内汇流形成洪峰。(2)环境因素。南北山区山高坡陡,地质差,河流窄,比降大,强降雨后,径流汇聚时间短,洪水涨幅大,洪峰高,洪水过程线大多呈尖瘦峰型,危害大。且山区内大多数地质构造以花岗风化岩、变质岩类,有形成山洪灾害的充分条件。(3)不适当的人为活动是加剧山洪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人们的防灾避灾意识差,水土流失,破坏生态,降低了山坡的滞洪能力,当出现持续性降雨极易形成山洪。一些村民在河道边、山洪口、陡坡下切坡建房,开垦荒地,侵占河道,乱弃、乱建、乱挖、乱采,导致河道断面缩小於塞,河床行洪能力降低,加剧了山洪灾害的危害。(4)工程建设和开发成为诱发山洪灾害的可能。近年公路、铁路、城乡建设等活动频繁,忽视工程对环境破坏的影响,山体切坡,工程弃土的保护和山体防治力度不到位,破坏了山体的稳定,诱发形成山洪灾害。同时,大部分山区防护工程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建,工程的防洪标准低,防御能力差,稍有洪水即形成灾害。山洪灾害的基本特点:(1)规模以小型为主,但多有群发性、多发性和突发性,危性大。(2)区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南、北山丘地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多发生在南北部丘陵、中低山区的花岗风化层、变质岩类。(3)种类上,山体滑坡最多,泥石流、崩塌等比较少。(4)时间上,集中在雨季,主要分布在58月,其中67月占75%。(5)人为活动诱发山洪灾害比重呈上升态势,有45%的山洪灾害与城乡建设等工程活动有关。2.4 山洪灾害防御现状近年来,随着山洪灾害防治意识的增强,防治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测报手段和预警预报系统的进一步改善,我市山洪灾害防治取得了一定成效,抗灾能力明显提高。但就整体而言,我市山洪灾害的防治还存在较多问题,防灾形势仍不容乐观。特别是受近年来大气候多变的影响,人为活动因素的增加,山洪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当前山洪灾害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2.4.1山洪灾害的防治体系还不完善,预报预警建设仍相对滞后。在防治体系上,群防群治的制度落实不到位。特别是乡与村、村与组之间脱节、松散,且山区交通不便,个别地方无通讯设施,对防御山洪灾害带来很大困难。2.4.2 防灾措施问题。由于长期以来山洪防治认识上的差距,建设审批不严,把关不到位,当前存在一大批陡坡下和占河或跨河建房。据2003年初步普查,登记在册的有701户,近3000人。同时,遭受破坏的生态坏境恢复困难,治理难度大,全市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达495.86平方千米,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7.6%。2.4.3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山洪灾害防御的工程体系薄弱,大部分工程老化,加上投入不足失修严重。全市病险水库多达8座,大部分堤防防洪标准仅有35年一遇,难于抵御较大洪水的侵袭。3 危险区、安全区的划分3.1 划分原则危险区一旦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将直接造成区内人员伤亡以及房屋、设施的破坏。危险区一般处于河谷、沟口、河滩、陡坡下、低洼处和不稳定的山体下;安全区是指不受山洪、泥石流、滑坡威胁,地质结构比较稳定,可安全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区域。安全区是危险区人员的避灾场所。3.2 “两区”的基本情况南康市北部、南部及西南侧为低山丘陵山区,起伏大、山高坡陡,地层岩性为变质层,花岗岩,岩石较破碎,表部松散覆盖及风化层较厚,地质环境脆弱,在降雨诱发下,易产生崩塌、滑坡山洪灾害。危险区主要分布在隆木、坪市、横市、大坪、麻双、十八塘、龙回、浮石、赤土、龙华、横寨等乡镇,时间上主要发生在48月。南康市山洪灾害发生的类型,主要是小流域山区洪水、崩塌、滑坡。山洪灾害规模一般较小,仅影响个别乡或村,跨乡(镇、街道)范围的较少。崩塌、滑坡体积一般在数百立米以下,而且地点分散,不集中连片,绝大多数涉及一个村或组的范围内。根据赣南地质调查大队的巡查,全市主要危险点为61个,涉及51个村,基本情况详见附表3。山洪灾害风险图见后。4 组织指挥体系4.1 组织指挥机构4.1.1市政府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为南康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部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领导任指挥长,副指挥长由市委办、市政府办、市人武部、市水利局领导担任。指挥部成员由市人武部、发改委、水利局、国土资源局、地矿局、气象局、民政局、财政局、建设局、交通局、公安局、卫生局、林业局、广电局、农业局、物资局、供销社、粮食局、商业局、供电公司、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等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组成。防汛抗旱指挥部办事机构设在市水利局,防汛抗旱指挥部根据需要抽调相关部门和人员成立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5个工作组。4.1.2有山洪灾害防御任务的乡(镇、街道)的防汛指挥机构,负责领导和组织本地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乡(镇、街道)主管领导任指挥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防汛指挥机构下设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5个工作小组和23个应急抢险队(每队不少于10人)。乡(镇、街道)内各行政村(居委会)成立以村(居委会)主任为负责人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同时,各村(居委会)成立以基干民兵为主体的12个应急抢险队(每队不少于10人)。每个村(居委会)、组均要落实降雨和水位、工程险情、泥石流、滑坡监测人员,确定一名或几名信号发送员,并造花名册报送乡(镇、街道)备查。4.2 职责和分工4.2.1市防汛指挥部统一领导和组织全市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指挥部成员部门各负其责,实施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指挥部的日常工作。各成员单位分工和职责如下:总指挥:负责防汛抗洪抢险的全面工作。副总指挥:协助总指挥做好防汛抗洪抢险工作;负责组织抢险队伍,组织民兵参加防汛抗洪工作;负责防汛的日常工作。市人武部:负责组织指挥民兵应急分队为基础的抗洪抢险机动队伍投入抗洪抢险。市发改委:负责防汛有关物资的安排,以及发改委支援防汛的其它各项工作。市公安局:负责防汛抢险救灾的治安、保卫以及交通畅通与社会秩序维护工作。财政局:负责筹集安排防汛救灾、水毁工程的补助资金。农业局:负责组织生产救灾的技术指导、农作物种子安排调度。供销社:负责防汛救灾物资、草袋、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生活用品的供应工作。物资局:负责防汛抢险救灾所需要的水泥、钢材及机电设备储备和供应工作。商业局:负责防汛救灾需要的五金交电、副食、百货等物资的供应工作。粮食局:负责储备抢险麻袋以及组织抢险救灾所需的粮食供应,配合农业局共同搞好灾区所需要的农作物种子的调配工作。建设局:协助负责城区防洪抢险、防洪建筑物维修及排洪工作。 民政局:负责灾情调查评估和灾区生产、生活救济工作。水利局:负责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做好防汛指挥部的日常工作。卫生局:负责组织医疗卫生人员投入抗洪抢险的医疗和灾区卫生防疫工作。林业局:负责组织防汛抢险救灾所需的木材、毛竹供应工作。交通局:负责防汛抗洪车辆、船只的调度安排,组织指挥抢护公路、桥梁,负责渡口、码头的安全度汛,确保防汛救灾物资及时运往灾区。地矿局:负责做好对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隐患的全面调查,确定重点防治区,制定落实防治措施。广电局:负责防汛抗洪、抢险救灾、水利建设的广播、电视报道及广电设施安全运行。农机局:负责做好防汛抗灾所需农机器材的调配及农用车辆、农机的燃料供用工作。国土资源局:负责做好居民建房用地的审批,杜绝山洪灾害危险点出现新的民房。供电公司:负责做抗洪抢险的供电工作,及时抢修好因山洪灾害毁坏的供电设施,确保灾区的正常供电。电信公司:负责做好用电信通信设备及时、准确传递山洪灾害汛情和防汛指令的工作,维修好电信通信设施。移动公司:负责做好用移动通信设施及时、准确传递山洪灾害汛情和防汛指令的工作,维护好移动通信设施。联通公司:负责做好用联通通信设施及时、准确传递山洪灾害汛情和防汛指令的工作,维护好联通通信设施。4.2.2乡(镇、街道)防汛指挥机构在市级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具体组织本乡(镇、街道)和村组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等。村级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负责本行政村内降雨监测、预警、人员转移和抢险等工作。4.2.3各工作组职责监测组:市水文、气象、水利、地矿部门分别负责监测辖区雨量站、气象站等的雨量,水利工程、危险区及溪沟水位,泥石流沟、滑坡点的位移等信息。信息组:市水文、气象、水利、地矿部门分别负责对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掌握暴雨洪水预报、降雨、泥石流、滑坡、水利工程险情等信息,及时为领导指挥决策提供依据。转移组:负责按照指挥部的命令及预警通知,各乡(镇、街道)包干负责本行政区内群众的转移。有转移任务的区域,乡村干部下到村、组、农户,要一个不漏地动员到户到人,动员和带领受威胁群众按预定的路线和地点转移,以确保人员安全撤离转移。调度组:市防汛指挥部负责水利工程的调度运用,抢险人员的调配,调度并管理抢险救灾物质、车辆等,负责善后补偿与处理等。保障组:乡(镇、街道)和市民政、卫生、国土部门负责临时转移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的组织工作,负责被安置户原房屋搬迁建设及新的房基用地审批手续等工作。应急抢险队:市人武部负责调集预备役基干民兵赶赴灾区,解救被山洪淹没和围困群众,转移财物。信号发送员:在获得险情监测信息或接到紧急避灾转移命令后,立即按预定信号向危险区域发布报警信号。4.2.4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及联系方式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各乡(镇、街道)、危险区汛期都实行24小时值班,单位、监测、预警、转移、抢险队伍负责人以及全市乡(镇、街道)主管领导,移动电话24小时开机。市与乡(镇、街道)、乡(镇、街道)与村(居委会)保证使用两种公用通信方式,联系号码使用南康市内部通信录。5 监测预警5.1 山洪灾害雨、水情临界值确定5.1.1根据南康市历史上的洪水灾害,能导致山洪的暴雨等级划分为两级:级:24小时以内降雨量达到100毫米;级:48小时暴雨达到200毫米。5.1.2河流方面 :上犹江田头水文站最高水位117.40m,流量1320ms;章水窑下坝水文站最高水位为119.75m,流量为977ms。5.2 实时监测5.2.1 监测内容。市水文、气象、地矿部门严密监测辖区内降雨、水位、泥石流和滑坡等信息。5.2.2 监测要求。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测,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为主。5.2.3 监测系统。为做好防汛工作,南康市区域内设立有气象部门监测点5个,水文部门监测点6个,这些监测站点运行正常,能满足一般需求,监测站点基本情况详见附表4。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将逐步加强设置监测站点。小范围的监测和崩塌、滑坡的监测尚不完善,目前主要是人工位移监测,监测站数量、监测手段、方法有待提升。5.3 通信5.3.1目前市乡村通信方式有电信电话、移动电话、传真、短信,通信不方便的采取打锣通信。5.3.2以经济、实用为原则,因地制宜地建设与通信方式相适应的山洪灾害监测信息、警报等的传输和信息反馈通信网络。5.4 预报预警5.4.1预报内容。气象预报由市气象局发布,溪河洪水、水库水位预报由市水利局发布,泥石流和滑坡预报由市地矿局发布。5.4.2预警内容。包括暴雨洪水信息,暴雨洪水监测信息,降雨、洪水位是否达到临界值,水库及山塘水位监测信息,可能发生泥石流或滑坡的监测和预报信息等。5.4.3预警启用时机。(1)当接到暴雨天气预报,相关行政责任人应引起重视。当预报或发生的降雨接近或将超过临界雨量值时,应发布暴雨预警信息;(2)当上游水位急剧上涨,将对下游造成山洪灾害,应立即向下游发布预警信息;(3)当出现发生泥石流、滑坡的征兆时,应发布泥石流、滑坡灾害预警信息;(4)水库及山塘发生溃决性重大险情时应及时发布相关信息。5.4.4在一般情况下,山洪灾害防御预警信号由市防汛指挥部发布,按照市乡(镇、街道)村组户的次序进行预警。遇紧急情况(滑坡、水库山塘溃坝等)村可直接报告市防汛指挥部和乡(镇、街道)防汛指挥机构,并可直接发布预警信号,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预警工作。 5.4.5预警方式。在接到上级预报后立刻发布预警。对应的预警方式为: 级:市防汛指挥部提前12小时用传真或电话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市政府有关部门发布预警,乡(镇、街道)立刻通知村,村组每小时口音或者鸣锣一次通知每户;级:市防汛指挥部提前24小时用传真或者电话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市政府有关部门发布预警,乡(镇、街道)立刻通知村,村组每小时口音或者鸣锣一次通知每户。6 转移安置6.1 转移安置6.1.1需要转移的人员有低洼地、地质灾害危险区的居民。需要转移的人员见后附表5。6.1.2 转移遵循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的原则,应以集体、有组织转移为主。6.1.3转移地点、路线的确定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则。汛前拟定好转移路线、安置地点。转移路线要避开跨河、跨溪或易滑坡等地带。不要顺着溪河沟谷上下游、泥石流沟上下游、滑坡的滑动方向转移,应向溪河沟谷两侧山坡或滑动体的两侧方向转移。6.1.4汛前制作发放明白卡到群众,将转移路线、时机、安置地点、责任人等有关信息发放到每户。制作标识牌,标明安全区、危险区、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6.1.5由于南康市镜内多丘岗,这部分群众主要是投亲靠友或暂时住高地迁移。由于当地群众距安置地不远,地形熟悉,接到乡村发出的转移通知后向高地转移或就近投亲靠友。6.1.6当交通、通讯中断时,乡、村要动员群众向安全的高地转移。6.2 转移安置纪律当发生山洪灾害之前,市防汛指挥部必须召集人武、水文、气象、水利、国土、地矿、民政等部门及有关专家进行会商,以提高防汛决策的科学性,做好防汛转移的参谋工作。各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全力投入抗洪救灾。6.2.1市、乡(镇、街道)防汛指挥部领导和所有成员都必须到岗到位,昼夜值班,保证各级抗洪转移指令顺利地传达、落实。6.2.2市、乡(镇、街道)防汛指挥部成员单位必须坚决按照抗洪抢险战斗的统一部署,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全力以赴投入抗洪转移。6.2.3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干部必须组织带领群众有秩序转移,要下到村、组、农户,动员和带领帮助群众向高地或安全点转移,并进行拉网检查,以确保人员安全撤离转移。6.2.4公安、民政部门和当地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干部要维持好转移和安置秩序,履行职责。7 抢险救灾7.1 抢险救灾准备 7.1.2 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确定抢险救灾方案。主要包括人员组织、物资调拨、车辆调配和救护等。7.1.3 抢险救灾的准备包括装备准备、资金准备、物资准备等。7.2 抢险、救灾7.2.1一旦发生险情,在及时向赣州市防汛指挥部报告的同时,抢险队投入抢险救灾,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尽量减少财产损失。紧急情况下可以强制征用和调配车辆、设备、物资等。7.2.2 对可能造成新的危害的山体、建筑物等要安排专人监测、防御。7.2.3 发生灾情,要首先把被困人员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7.2.4 如有人畜伤亡,及时抢救受伤人员,清理、掩埋人畜尸体。7.2.5 对紧急转移的人员民政部门要作好临时安置,发放粮食、衣物,卫生部门要对灾区作好卫生防疫工作。7.2.6 迅速组织力量抢修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8 保障措施8.1 汛前检查汛前,市、乡(镇、街道)对所辖区域进行全面普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对可能引发山洪灾害的工程、区域等安排专人负责防守。8.2宣传教育及演练8.2.1 对本预案内的主要内容,要利用会议、广播、电视、墙报、标语等多种形式,向群众进行宣传。8.2.2 防前要组织居民熟悉转移路线及了解安置方案。8.2.3组织区域内人员开展实战演练。8.3 纪律为及时、有效地实施预案,各乡(镇、街道)和各部门要遵守工作纪律,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全力做好防御工作。8.3.1市、乡(镇、街道)行政首长对本辖区内的山洪灾害工作负总责,负责落实工程的除险保安、组织准备、责任制落实、抢险队伍组建、预案编制、物资储备等工作,保证人、财、物及时足额准备到位和投入抗洪。8.3.2市、乡(镇、街道)各级各责领导必须挂点包干负责到工程,落实责任,重点防护工程按分级管理明确行政责任人和技术责任人。8.3.3汛期市、乡(镇、街道)防汛指挥部领导和所有成员都必须到岗到位,24小时昼夜值班,保证各级抗洪抢险的指令顺利地传达、落实。8.3.4汛期市、乡(镇、街道)防汛指挥部成员单位必须坚决按照抗洪抢险战斗的统一部署,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紧密配合,全力以赴投入抗洪抢险。附图1、南康市山洪灾害防御基本情况示意图2、南康市历史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点分布图3、南康市山洪灾害风险图4、南康市山洪灾害人员转移安置图附表附表1 南康市区域经济社会基本情况统计表县、乡、村、组名称土地面积(km2)人口(人)国内生产总值(万元)固定资产(万元)人均年收入(万元)总人口其中:城镇人口农村人口南康市1844.968064002560005504004010002800000.55附表2 南康市历史山洪灾害损失情况表发生 地点时间(年)灾害类型受灾人数(人)受灾面积(平方公里)死亡人数(人)倒房(间)经济损失(万元)日最大降雨量(mm)时段降雨(mm)隆木瑞坑20000620山洪306482.239104110128横市西坌19970809山洪616181.5185238103131.5坪市石陂19970809山洪260041.375200121139坪市彭屋19760810山洪271343.44521020129920050522山洪250085172877116116隆木小东19850605山洪192528.887094100.5横市外回19850605山洪180015.95659612020050621山洪15000151013848282横市湾里19850605山洪175010.176093110横市义里19850605山洪187614.486385105横市西湖19850605山洪145012.830728697.5横市增坑19850605山洪13501515609595横市长南19850605山洪1300171465808020050514山洪30670201942575192200横市清平19850605山洪130910.2513607070十八塘大源19850611山洪236824.650192100100.2麻双大汾19850611山洪236525.3201307575麻双19990825山洪248119.643925309499.6十八塘19990825山洪2481201804008080龙华黄坑19850611山洪405837.8601729698龙华木林19870401山洪1128519.830104112119赤土19850702山洪15553163903408686.3龙回19850702山洪137181651302809698.7附表3 南康市山洪灾害危险区基本情况表乡具体地点人口(人)户数(户)耕地(亩)房屋结构固定资产(万元)备注木(栋)砖(栋)隆木瑞坑高塘17252160484520隆木隆木陈源14044151422480隆木新村洋塘13439130402440隆木福田古路12034132273480坪市石陂20103982100301974800坪市溪上18053621822340224520坪市潭帮社前4029941080192010大坪上期眼塘20441310374801大坪东村下东183381901776706横市小东14562931500250435400横市西坌16003601700340206500横市外回18003741766345196600横市里湾16003581621340186620横市义里上屋3208331070131310横市西湖西湖级322773086981200横市增坑增坑组3608832047411510横市长南茶亭3208130062191560麻双大汾16003851800360255500麻双麻双18003901900380105600麻双松江16003801755340405400麻双里诺大敢23051220456920十八塘水源16003701500310506200十八塘暑坑茶亭19848200408810十八塘长滩山下17644170404750龙华黄坑1630330870290407700龙华新华坝子里230449824201100龙华木林1874461620401607400赤土爱连排上17041682219680赤土青塘窑前18543702419660龙岭清田下籽1603880308580龙岭李源籽15033761815550横寨小河水井背15734741717608横寨寨里18974567552201366588浮石浮石19234407553301106400浮石江口21004908253501406300浮石罗坳18974828103651176200龙回半坑肚子里18041163347650龙回石滩1542360670320405920龙回三益下山1503480259550龙回西角腰子前16840812911620附表4 南康市监测站点分布表序号所在乡镇站名地点监测内容信息报送方式报送对象观测方式监测人员联系方式人工观测遥测备注1蓉江南康城西风雨温电话市防指vv-张智勇等电话2隆木隆木隆木墟风雨温GPS市气象-自动-电话3横市横市横市墟风雨温GPS市气象-自动-电话4龙华龙华龙华墟风雨温GPS市气象-自动-电话5龙岭龙岭龙岭墟风雨温GPS市气象-自动-电话6蓉江窑下坝市区雨水情电话市防指v-郭军等电话7龙华田头新华雨水情电话市防指v-刘宣文等电话8坪市坪市坪市村雨电话市防指v-刘宣文等电话9麻双麻双麻双墟雨电话市防指v-刘宣文等电话10龙华木林木林村雨电话市防指v-刘宣文等电话11龙回龙回龙回墟雨电话市防指v-刘宣文等电话说明:泥石流和滑坡等没有监测实施,当有迹象或者有暴雨洪水预报时用人工方法加强监测。附表5 南康市群众转移安置计划表序号县乡镇村总人口(人)计划转移人口(人)转移路线安置地点负责人联系电话1南康隆木瑞坑152157从家里沿高地往安全区村委会和投亲靠友乡干部、村主任65553062南康隆木隆木210040从家里沿高地往安全区小学和投亲靠友乡干部、村主任65553063南康隆木新村175042从家里沿高地往安全区村委会和投亲靠友乡干部、村主任65553064南康隆木福田153038从家里沿高地往安全区村委会和投亲靠友乡干部、村主任65553065南康坪市石陂2010102从家里沿高地往安全区村委会和投亲靠友乡干部、村主任66982296南康坪市溪上180595从家里沿高地往安全区村委会和投亲靠友乡干部、村主任66982297南康坪市潭帮199580从家里沿高地往安全区村委会和投亲靠友乡干部、村主任66982298南康大坪上期142050从家里沿高地往安全区村委会和投亲靠友乡干部、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