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单元 第三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_第1页
(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单元 第三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_第2页
(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单元 第三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_第3页
(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单元 第三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_第4页
(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单元 第三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时间:90分钟分值:140分)1.(2016晋城高三检测)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1)(2)题。(11分)寄校书七兄李冶无事乌程县,蹉跎岁月余。不知芸阁吏,寂寞竟何如?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因过大雷岸,莫忘几行书。【注】 芸(yn)阁(g)吏:即校书郎,此处代指七兄。大雷岸:即水经中所说的大雷口,也叫雷池,在今安徽望江县。南朝宋诗人鲍照受临川王征召,由建业赴江州途经此地,写下了著名的登大雷岸与妹书。(1)首联“蹉跎岁月余”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5分)答:_答案这句诗写出百无聊赖的心境,兼带些迟暮之感,直逼颔联“寂寞”二字,开启后文相思之意。(2)有人赞本诗颈联“盖五言之佳境也”,请从艺术技巧的角度对其进行简要赏析。(6分)答:_答案这两句想象(或回忆,或虚写)七兄行程。上句写水程,水“远”舟“浮”,当是作者回忆或想象中目送七兄征帆的情景;下句写陆程,“使车”惟“寒星”相伴,则兼有披星戴月、旅途辛苦等意;整句诗以景写情,更形其寂寞,惹人思念。2.(2016九江高三检测)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11分)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注】 这是宋之问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时,写北岭北驿的一首律诗。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阳月:农历十月。(1)简析“南飞雁”意象的作用。(5分)答:_答案“南飞雁”的作用是和诗人形成对比。“南飞雁”到了大庾岭就不再南飞而要往北返回,诗人却还要流放到更荒远的南方,通过对比,突出了诗人流放途中的凄惨和绝望。(2)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诗歌的颈联作简要赏析。(6分)答:_答案诗人描绘眼前景色:黄昏到来,江潮初平,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这两句写景接上二句的抒情,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作者悲苦的心情,将抒情又推进一层。3.(2016邢台高三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11分)听筝【注】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注】 筝: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5分)答:_答案照应标题,交代了所写的主要事件听筝。引出下文,下面内容,均从“听”字而来。概括了听筝的总体感受,奠定了全诗悲怨的情感基调。(2)诗歌后三联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筝声中蕴含的“悲怨”之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_答案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颔联以春风、杨柳、花鸟形象地渲染了筝声中所流露出的伤春惜别之情。运用想象。颈联连连发问,通过灯下独愁、楼上空思等想象,表现出了筝声中的孤单寂寞的思念之情;尾联再作想象,通过友人一南一北的对比,又表现出了筝声中的友人离别思念之情。4.(2016太原高三检测)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1)(2)题。(11分)水村闲望俞紫芝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注】 俞紫芝:宋代诗人,笃信佛教,终身不仕。桡:船桨,指代船。赊:语助词。翡翠:翡翠鸟。别业:原意为别墅,此指白鹭栖息的地方。旆:旗。(1)诗歌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答:_答案诗歌描绘出一幅恬淡静谧的深秋水村图:船泊烟岸、鸟闲云淡、屋迷旗展,显出一派沉寂安宁朦胧的意境。表现了作者悠然闲适的心绪和寄情山水、与世无争的情怀。(2)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诗歌景物描写的手法。(6分)答:_答案远近结合。翠鸟闲眠、白鹭栖息为近观,溪云淡淡、酒旗招展为远望,极富层次感。动静结合,化动为静。溪云、酒旗为动景,渔屋、酒家为静景,一动一静,动中有静,更增情味。翠鸟、白鹭本为动景,动物不动,从而静物更静,闲适之情荡漾其间。5.(2016朝阳高三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青溪王维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注】 逐:循、沿。趣:通“趋”。澹:安静。(1)王维在诗中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对青溪的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答:_答案借景抒情。青溪流过乱石时水声喧腾,而流经松林时却没有声息,与松林相映,色调优美。水波荡漾,浮着菱角和荇菜,清澈的溪水倒映着芦苇。诗人通过对青溪幽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青溪的热爱赞美之情。直抒胸臆。最后四句直接抒情:我的心平素已习惯闲静,淡泊的青溪更使我忘忧。让我留在这盘石上好了,终日垂钓一直到生命尽头。(答出两种手法,赏析具体,精准到位)(2)请分别对三、四句中的“随”“趣”两个字作简要赏析。(6分)答:_答案“随”是依随的意思,水随着山势千回万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溪的蜿蜒曲折,引人入胜。“趣”通“趋”,是经过、走过的意思,把走过的路途不过百里却曲曲幽幽的景色特点凸显了出来。6.(2016保定高三检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1)(2)题。(11分)谒荆公不遇方惟深春江渺渺抱樯流,烟草茸茸一片愁。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1)诗歌在写景时使用“渺渺”和“茸茸”,请分析它们的作用。(5分)答:_答案“渺渺”写出了春江水面的辽阔,“茸茸”写出了花草的柔密茂盛,水面愈宽阔,花草愈繁茂,愈透露出作者的孤寂、忧愁之感。另外,这两个叠音词使整首诗音韵和谐,增强了表达效果。(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此诗。(6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已限定了鉴赏的角度,即“情景关系”。那么,解答此题时,考生首先要分析诗中写了什么景,通过对“景”的描写抒发了什么“情”。最后再说诗中“景”和“情”的关系,如“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等。答案通过春江、烟草、柳花、春旗、落日等景物描写渲染苍茫迷离的氛围,表达了作者访友不遇的怅惘之情。本诗采用以景写情的手法,情景交融,浑然一体。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11分)城东早春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注】 诗家:诗人。上林:古代皇家园林。(1)这首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赏析诗中“清”字的妙用。(5分)答:_答案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喜爱)。“清”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爱,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也很清幽。(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6分)答:_答案(1)反衬。用芳春(或晚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或以“喧闹”来反衬“清景”),表达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2)对比(对照)。“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强烈对比(对照),突出强调了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3)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虚衬实)。一、二句是实写,描绘出美丽的初春之景。三、四句是想象之景,春色秾艳至极,游人如云,喧嚷若市。三、四句的虚写突显(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11分)端居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 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5分)答:_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亦可)(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答:_答案在艺术手法上,三、四两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9.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1)(2)题。(11分)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注】,照管鹅儿与雏鸭。【注】 莳(sh)未匝:移植或栽种没有完毕。(1)插秧时节农家的繁忙在诗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加以概括。(5分)答:_答案全家参与,冒雨进行,顾不上吃早饭和休息。(2)诗歌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6分)答:_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笠”比作头盔,把“蓑”比作铁甲,形象生动,化板滞为飞动,暗示了天气的恶劣、插秧(农事)的繁忙紧张,表现了农人吃苦耐劳的精神。10.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11分)泗州除夜雪中黄师是送酥酒二首(其一)苏轼暮雪纷纷投碎米,春流咽咽走黄沙。旧游似梦徒能说,逐客如僧岂有家。冷砚欲书先自冻,孤灯何事独成花。使君半夜分酥酒,惊起妻孥一笑哗。(1)这首诗的首联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5分)答:_解析分析诗歌的手法,要注意句中的标志词语;解答第二问,首先要描述再现景象,再概括其特点。答案首联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傍晚大雪细密如碎米一般飘落地上,河水凝结成冰,仿佛有人抽泣般冷涩流动不畅,黄沙在冰面上滑动,描写了大雪纷飞、天气寒冷、冰天雪地的景象。(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6分)答:_解析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要结合诗中所写的事情,从中概括出诗人的感受。答案天气严寒,诗人远离朋友,漂泊无依,使君黄师是在深夜送来酥酒,让孤独无依的诗人一家倍感温暖。表达了诗人身处困境对友人相助的感激、喜悦之情。11.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1)(2)题。(11分)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注】 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淀:蓝靛,蓝色染料。(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手法。(5分)答:_答案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比拟,如说新月“学”扇。(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6分)答:_答案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两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速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意对即可)1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1)(2)题。(11分)人日【注】思归隋薛道衡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蜀道后期唐张悦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注】 人日:正月初七。(1)人日思归的第一、二句中,哪两个字最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试作简要赏析。(5分)答:_答案“才”“已”。“才”突出七日时间之短,“已”强调两年时间之长,以入春时间之短反衬离家时间之长,表达了题目中“思归”的心情。(2)薛诗的三、四句与张诗的三、四句在写法上有何异同?试作比较分析。(6分)答:_答案相同点:都使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薛诗以人与雁对比,张诗以人与秋风对比,都突出了游子归家之晚,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不同点:张诗还用拟人手法把无情的秋风人格化,借抱怨秋风先至,含蓄委婉地抒发不能及时回家的烦恼之情。13.(2013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1)(2)题。(8分)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三、四两句抓住“烟色如云白”使用比喻,以及“流”字的妙处展开回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