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高考语文大二轮总复习 综合练9.doc_第1页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大二轮总复习 综合练9.doc_第2页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大二轮总复习 综合练9.doc_第3页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大二轮总复习 综合练9.doc_第4页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大二轮总复习 综合练9.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综合练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5分)楼顶的玉米吴宏博儿子对我说:“爸,语文老师为了让我们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要求我们每个人种一种粮食作物,观察它生根、发芽、生长的全过程,最后再写一篇作文。你说我种什么好呢?”现在的老师事儿可真多,我心想。在阳台正侍弄那盆辣椒的老父亲抢先回答了儿子:“孙子,这事你得问爷爷,爷爷种了一辈子地。你爸一直忙着上学、考试、进城,现在又忙工作,哪懂种庄稼的事啊!”老父亲是我在儿子上小学后接进城的,让他帮忙接送儿子上下学。离开了土地的父亲不会打太极也不会遛鸟,于是就在阳台上开起了荒。父亲找了很多花盆,种了辣椒、西红柿、韭菜等,还有一盆豇豆蔓爬满了防盗窗的铁栅栏,一尺多长的豇豆挂满了阳台。我总是说,爸,你也不种些花草,都种了一辈子庄稼了还没种够啊?父亲总是笑呵呵地说,这些不比花草美吗?儿子跑过去问父亲:“爷爷,那你说我种什么好呢?”父亲一手提着花铲,一手抚摸着儿子的头说:“爷爷帮你种几棵苞谷,咋样?”老家习惯把玉米叫苞谷。我说:“爸,家里怎么能种玉米呢?那秆都比楼层高。”“你别管。”父亲笑着说。第二天,满手是泥土的儿子跑到书房,激动地对我说:“爸爸爸爸,爷爷在楼顶帮我种了几盆玉米,有两盆还是我亲手种的呢,过两天发芽了我领你去看。”儿子初学稼穑,每天都兴奋地拉上父亲去楼顶。父亲是个有耐心的人,每次都会乐呵呵地提了水和铲跟儿子一起上楼顶。过了几天,听儿子说楼顶的玉米已经发芽了。我终是没有上去看,忙。父亲每天都会往楼顶跑一趟,回来后说着“都一尺高了”“没想到花盆里也会长出杂草来”之类的话。儿子隔三岔五也会跟着父亲上到楼顶去。一个月过去了,父亲还是坚持每天打理完他阳台的盆栽蔬菜后再去楼顶忙活一阵。儿子早就不上楼顶去了,过了那个新鲜劲了。父亲有时上楼顶的时候会叫一声儿子:“走,看你的玉米去。”儿子总会懒洋洋地说:“爷爷,你去弄吧,等长棒子了你再叫我。”父亲并不在乎儿子的态度,也似乎早忘了这是当初给儿子种的观察苗。他自己倒乐在其中了。父亲忙碌着,每天还是边拍打身上的土边似自言自语地说着“都一人高了”“有两棵都抽穗了”之类的话。父亲毕竟老了,有天从楼顶下来时踏了空,在楼梯上闪了腰,在家里养了几天后,对我说:“我还是回老家去养吧,你们都忙着上班,照顾我会影响你们工作。回老家让你妈伺候我,也方便,乡下空气也好,好得快。病好了我再来照顾孙子。”来城里这么久了,父亲应该也是想母亲想他的农活了,这是我事后才悟到的。父亲走的时候,对我和儿子说:“没事就去楼顶给那几棵苞谷浇浇水松松土,估计快灌浆了,红缨子都长出来了。”我跟儿子都“嗯嗯”着。父亲走后,我和妻子只好把儿子送到了托管班。儿子忙他的学习,我和妻子忙各自的工作。秋季说来就来。有天,父亲突然打来电话:“楼顶的苞谷应该快熟了吧,记得让铭铭掰棒子写作文啊。”铭铭是儿子的小名。其实父亲不知道,儿子的作文早就交了,不过写的不是玉米的种植过程,他是根据网上的qq农场的“种菜”经验写的。老师还给了他一个“优”,说是虽然有投机取巧之嫌,但却能大胆地独辟蹊径。接完电话,我对儿子说:“铭铭,爷爷让我提醒你掰玉米棒子呢!”儿子兴奋地说:“哦,我差点都忘了自己种的那几棵玉米了。”其实,我也忘了。儿子兴高采烈地找来一个小篮子,非要拉着我去楼顶掰棒子。来到楼顶,我们傻眼了。那几棵玉米早已枯萎发黄,盆里的土早已干结开裂,那腰间的棒子空瘪瘪的。我们真傻,一个多月都没有得到照顾的玉米,怎么会给我们丰收的景象呢?从父亲种下粒到长成苗,我终是一次都没有上过楼,对于它们的生长情况,我都是从父亲的自言自语里了解的。看着枯黄的玉米,我突然想到了父亲,那个我整天忙得都顾不上好好陪着说几句话的老人,就像这几棵被我遗忘了的玉米一样,失去照顾的他也一天天在枯萎老去我对儿子说:“走,周末回老家,看看你爷爷奶奶去。”(选自小说选刊,有删改)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开头部分老父亲抢先回答孙子的话,既表明了他的农民身份,又写出了他对儿子的关心,他认为儿子工作太忙,孙子种庄稼的事无须儿子来管。b“满手是泥土”的描写以及“爸爸爸爸”这样连声的呼喊,表现了“儿子”初种玉米时的兴奋激动的心情,以及他对于能够完成作文的喜悦。c. “儿子”对楼顶的玉米的兴趣也没有维持太久,开始是“每天都兴奋地拉上父亲去楼顶”,后来是“隔三岔五”地去楼顶,再后来就“不上楼顶去了”。d“父亲”从楼顶下来时踏了空、闪了腰的情节承上启下,既承接前文中“父亲”每天都会上楼顶照看玉米的情节,又为下文中玉米枯萎发黄等情节做了铺垫。e小说通过环境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细致刻画了老父亲的形象,而对“我”的描写则较少。2小说中的“父亲”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答:3小说中“儿子”拉着“我”上楼顶掰棒子时看到的情景的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4小说中“楼顶的玉米”这一意象有何含意?这篇小说带给我们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8分)答:(2015唐山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5分)瓷瓶薛长登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作“王记”的古董行。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你有什么古董?王经理问。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在家里。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能。他说,不一定卖。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是家父。他说。他人呢?老教授问。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330万,他说。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卖了瓷瓶。他如实说。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过来,这次受苦了。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万元。父亲说,可以了。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父亲说。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其实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那值多少钱?顾林问。最少400万。(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的催款电话,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又为下文顾林卖掉瓷瓶埋下了伏笔。b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真品,于是以30万元顺利成交。c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不肯要老教授送的瓷瓶,可见他并非施恩图报之人,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别人的馈赠。d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同时也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e小说以“瓷瓶”为题,有深刻的意味。瓷瓶是全篇的线索,贯串全文;以“瓷瓶”为题又揭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6老教授提出去家里看看瓷瓶,顾林说他不一定卖。请结合文本分析顾林此时的心理。(6分)答:7小说中的王教授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答:8小说以瓷瓶的真正价值“最少400万”收尾,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8分)答:答案精析综合练91cda项“认为儿子工作太忙,孙子种庄稼的事无须儿子来管”的说法不准确,老父亲主要是认为“我”根本不懂种庄稼。b项“以及他对于能够完成作文的喜悦”的说法不正确,儿子在这时只是因为种庄稼而激动。e项错在“肖像描写”,本文没有对父亲的肖像描写。2慈爱体贴,充满对家人的关心。他主动帮助孙子种玉米,回家后还不忘提醒孙子写作文。有耐心。在孙子不愿再上楼顶去的时候,他依然耐心地侍弄玉米。勤劳,热爱种庄稼。在儿子家阳台上种菜,积极帮孙子种玉米。解析解答此题,一要分析“父亲”的具体表现,二要看文中对“父亲”的介绍。在文中,“父亲”的具体表现有:主动提出帮助孙子种玉米(慈爱、热爱种庄稼);每天去楼顶照看玉米(勤劳);闪了腰后,怕影响儿子儿媳工作而回家养伤(体贴家人);回老家后提醒孙子收玉米(关爱孙子);等等。而文中一些有关“父亲”的信息,主要是通过“我”来介绍的,如“爸,你也不种些花草,都种了一辈子庄稼了还没种够啊”。3照应了题目,照应了开头种玉米的情节,使结构严谨。交代了玉米的结局,玉米的枯萎象征着父亲的衰老,暗示了小说的主旨,提醒人们应及时行孝。引出了下文“我”的感慨和小说最后“我”的决定,使这一决定不显得突兀。解析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主要应从三个角度思考,一是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二是结构上的作用,三是在表现主旨上的作用。综合分析可知,本题涉及的情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后两个方面。因为这个情节并非小说的结尾,所以在结构上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对上,一是对下。在主旨方面,要分析“我”上楼掰棒子时看到的枯黄的玉米与“父亲”之间的联系。4含意:它是爷爷种给孙子的“观察苗”,是爷爷关心孙子的见证。它是像“我”的父亲一样很少被记挂、被关心的老年人的象征。启示:无论做什么事,只有持之以恒去做,才能取得成功。无论学习还是工作,如果像小说中的“我”的儿子铭铭一样,做事只有一股子新鲜劲儿,是坚持不到最后的,是不会有收获的。父辈是会老的,他们也需要关心、照顾。做子女的应及时行孝,否则会“子欲养而亲不待”。解析本小说的题目有两重含义。表面上是指“儿子”响应老师的号召而种的庄稼,实际上是一个比喻,比喻小说中“我”的父亲,以及像父亲一样缺少照顾的老人。解说题目寓意时,一定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回答启示时,应联系文本内容和社会现实生活,进行深入的分析。5aeb项老教授决定以30万元成交,是因为他认出这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c项顾林父亲不要瓷瓶是因为“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d项“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分析有误。6他还在为是否卖掉瓷瓶而犹豫不决。一方面,瓷瓶记录着父亲的荣誉,他不愿意卖;另一方面,父亲住进医院急需用钱,他不得不卖。他对瓷瓶的价值心存疑虑。他不知道瓷瓶的真伪,弄不清它的真正价值,担心卖了低价。解析顾林说他不一定卖,主要就是“矛盾”心理,所以回答时要从此时顾林心理矛盾的原因入手。从文章内容来看,“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此外,“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但父亲住院急需用钱,他不得不卖。7知恩图报。王教授在被救后,为寻找恩人而到江北开设分店,用30万元买下认为是赝品的瓷瓶。诚信待人。王教授一直因送给父亲“赝品”瓷瓶而愧疚,知道瓷瓶的真正价值后毅然把瓷瓶送回。解析分析王教授的形象特点,应主要从王教授父子被救后王教授的表现进行概括。当他们父子被救后,王教授在江北开设分店,目的是寻找救命恩人,由此可知他知恩图报,当然后来花30万元买那个“赝品”也能体现这一点。此外,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