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州北方模具终验收标准.docx_第1页
霸州北方模具终验收标准.docx_第2页
霸州北方模具终验收标准.docx_第3页
霸州北方模具终验收标准.docx_第4页
霸州北方模具终验收标准.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方集团 冲压模具终验收技术要求冲压模具终验收技术要求 主编: 编写:霸州北方公司技术中心2017年4月15日更改记录编号版本更改人日期备注1V1.0初版目录1、 概述.4 1.1.目的.4 1.2.适用范围.4 1.3.责任.4二、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要求.5 2.1.设计依据.5 2.2.共性要求.5 2.3.模具材料以及热处理 .6 2.4.铸件壁厚.8 2.5.图纸要求.10 2.6.不同工序模具的其他详细要求.13 2.7.钣金标识要求.15 2.8.外观要求.16三、存档文件汇总.22 3.1.模具设计方案评审阶段.22 3.2.模具验收资料收集阶段.22一、概述 1.目的 明确霸州北方技术中心对外购冲压模具验收的技术要求。 2.试用范围 本技术要求使用于外购件冲压模具(寿命为项目生产纲领+30万次)设计与制造要求及验收过程的相关质量活动。 3.责任霸州北方技术中心负责本技术要求的编制、解释及修订等工作。二、冲压模具设计与技术要求2.1.设计依据模具设计采用三维设计(推荐使用 CATIA V5或UG),其设计依据为:霸州北方技术中心产品开发科正式发布的产品数模(CATIA 格式);霸州北方技术中心产品开发科正式发布的 GD&T 图纸;EWO 更改;2.2.共性要求2.2.1.模具从设计到验收的过程中,应以零件为单位建立模具档案至少包含但不局限于以下内容:缺陷风险分析纪录、模具设计会签记录、会议纪要、更改记录、试模记录、模具铸件质保书、冲压零件检测记录、模具刃口材料及硬度、模具表面处理记录、模具焊接图、模具检查记录等。2.2.2.模具采用如下结构:实型铸造结构、行业标准模架结构或钢板模具结构。2.2.3.对于零件坯料轮廓在 700mm*150mm 以内的,可以采用标准模架结构或钢板模具结构,超出以上范围的零件使用实型铸造结构。2.2.4.模具设计必须考虑铸造工艺性、加工工艺性和维修方便性。铸件本体为实型铸造,应保证强度、刚度和外观质量,所有铸件必须经过时效处理,且不允许有疏松,气孔,夹渣等铸造缺陷,外表清砂良好。铸件本体带 2 根联体验棒,直径30mm*220mm,并提供铸件检验报告,加工时不可切除验棒。2.2.5.标准模架结构和钢板模架结构的模具要设置模柄或标识模具中心,即使能够使用模柄安装的模具也要设置压板的安装空间。2.2.6.模具标准件,原则上采用日本三住或三协标准(国内模具供应商标准件选用大连盘起、上海三住、北京世茂,氮气缸要求选用 Hyson、kaller 或 Quiri)。2.2.7.模具的型面部分不允许进行堆焊。模具供应商因零件修改或模具缺陷而进行的堆焊(包括使用的电焊条),须经过零部件供应商认可。2.2.8.零件尺寸公差严格按照产品图纸要求执行。2.3. 模具材料以及热处理2.3.1. 模具材料建议按照以下进行选用。供应商可以采用更好的模具材料和表面处理方式,但是新的模具材料和表面处理方式必须提供详细的资料,并经过确认。2.3.1.1. 拉延成形类模具l 凸模、凹模及压边圈使用 Mo-Cr 铸铁(GM241),硬度不低于 HRC50;料厚1.4mm 时使用镶块,如 Cr12MoV、SKD11:;l 变形剧烈及高强度钢板(抗拉强度350MPa)的零件其模具工作部分应采用Cr12MOV 或者 SKD11,淬火硬度要达到 HRC5860。必要时进行表面处理,以达到零件质量要求。l 热成型模具钢采用 Cr7V、QRO90(高寿命的铬-钼-钒热作合金工具钢)、dievar、ASH7 等。2.3.1.2. 冲裁类模l 零件料厚1.4mm 普通板或料厚1.2mm 高强度板的刃口镶块可采用空冷钢(ICD5),淬火硬度 HRC5458;l 零件料厚1.4mm 普通板或料厚1.2mm 高强度板采用 Cr12MoV 材料,淬火硬度为 HRC5862;l 上型切边刀要求全部采用波浪刃口;l 所有镶块以及废料刀均采用背托;l 修边刀块的悬刀量不允许超过 10mm。2.3.1.3. 翻边整形类模具l 零件料厚1.4mm 普通板或料厚1.2mm 高强度板的凸凹模材料采用 Mo-Cr铸铁(GM241),硬度不低于 HRC50,如型面复杂则采用空冷钢(ICD5),淬火硬度 HRC5458,或 Cr12MoV,淬火硬度为 HRC5862;l 零件料厚1.4mm 普通板或料厚1.2mm 高强度板的凸凹模材料采用Cr12MoV,淬火硬度为 HRC5862;l 分体或镶块式基座(底板)采用 FC300 的材料;l 所有镶块以及废料刀均采用背托;l 各翻边刀块的悬刀量不允许超过 10mm。2.3.1.4. 对于钢模,其工作部分采用 Cr12MoV 或 SKD11,淬火硬度为 HRC5862,非工作区采用 45 钢。2.3.1.5. 针对形状复杂的高强度零件,模具工作部分材料需进行表面 TD 处理。2.3.1.6. 压料(退料)顶出器可采用铸造结构,应根据其强度要求,决定用铸铁或铸钢。2.3.2. 同一副模具各工作部分模具材料硬度要均匀。2.3.3. 对于 1000Mpa 及以上的高强度零件,其模具工作部分必须选用“一胜百”优质模具钢材以及相应的热处理技术,需要时进行表面处理。2.4. 铸件壁厚2.4.1. 模具的铸件壁厚必须不低于下面的标准。2.4.1.1. 单动拉伸模具2.4.1.2. 切边冲孔模具2.4.1.3. 翻边整形模具2.4.2. 模具供应商可提出更优方案供参考,但是没有得到书面认可之前,模具供应商必须按照该文件中的要求开展工作。2.4.3. 钢板模的上下模板材质要求采用 45#,厚度根据模具长度 L500mm 的厚度40mm,500L1000 厚度采用 45mm,L1000mm 厚度采用 50mm(根据模具工作内容,一般大于 1000 的模具采用铸造实型),成型类模具的上下模板厚度不小于 50mm;2.5. 图纸要求2.5.1. 工艺图纸2.5.1.1. 工艺流程图(D/L 图)必须表达清楚,尺寸完整准确,能正确指导工艺数模设计及模具设计。2.5.1.2. 工艺方案图包含但不局限于以下内容:l 完成零件冲压加工的所有工序数及各工序加工内容,并用不同符号加以区分,工序用 OP10、OP20表示。落料工序用 OP05 表示; 各工序冲压加工方向。当加工方向相对零件车身坐标发生旋转时,应注明其旋转顺序和旋转角度;l 各工序零件送进、流出方向;l 废料刀的布置位置及修边、冲孔废料的排出方式;l 各工序模具设计基准点、基准线与零件车身坐标之间的对应关系;l 拉延工艺补充部分的详细图形、回弹量计算及修正措施;l 拉延工序到位标记位置(安放在切除的废料部位),若为左右两个零件,可以用左右标记“L、R”代替到底标记;l 零件板料毛坯尺寸标注,中间工序的修边线及其完整尺寸标注; 斜楔加工方向、加工范围及结构简图;l 各加工工序草图(含工序名称、工序加工内容、使用设备、模具编号等);l 顶杆布置图、废料流向示意及方案图中各种符号说明。2.5.2. 工艺数模要求2.5.2.1. 工艺建模采用三维 CAD 软件,要求输出 CATIA V5 的文件格式及 STP 格式。2.5.3. 图纸规范2.5.3.1. 实行总图设计,镶拼结构及其它复杂零件单独出图,并有详细的工程标注。2.5.3.2. 所有图纸资料均应以可编辑形式交付,文字一律使用中文,分为电子文件光盘、硬拷贝两种。2.5.3.3. 制图原则及图面布置要求,按现行国家标准,采用第一视角画法。2.5.3.4. 图纸的所有尺寸及零部件选用及加工均采用公制 ISO 标准,不得选用英制系列。2.5.3.5. 图纸硬拷贝的幅宽按 A0 或 A1,图面比例按 1:1,1:2,1:3,1:4。2.5.3.6. 模具设计图纸应反映送料方向、顶杆位置、顶杆行程长度、闭合高度、模具重量、模具吊运方式、冲压生产的操作要求等内容。模具定位应有明确指示,定位应方便、可靠。2.5.3.7. 模具设计图纸应包括所有零部件的工程图纸,图纸上应标明加工尺寸、制造公差、形位公差、表面光洁度、硬度和技术要求等加工所需的全部信息。2.5.3.8. 斜锲机构的工作行程图应画在相应的模具图之中。2.5.3.9. 同一机构中的弹性件,其压力曲线应一致。若有预压力的,其预压力也应一致。并且应将其压力曲线图和预压力画注在模具图中。2.5.3.10. 所有材料应在工装图的材料明细表中写明备料尺寸、热处理要求及供应商等,并在模具验收前提供相应的中文版标准、热处理方法及焊接规范等正式文件。特殊要求的材料及其表面处理,还应在工装图中予以说明。2.5.3.11. 非标件的铸件材料,热处理方法及焊接方法应在“模具维修保养操作指导书”中写明。2.5.3.12. 气动原理图和电动原理图应作为整套模具图的一部分单独画出。2.5.3.13. 模具图的标题栏应采用统一的格式。2.5.3.14. 所有图纸必须明确注明所使用的产品数模版本号。2.6. 不同工序模具的其他详细要求2.6.1. 落料模2.6.1.1. 落料模(根据工艺需要)属于合同范围,除工艺需要外,原则上凡有利于提高零件材料利用率的开落料模,模具供应商需提供开落料模和不开落料模两者的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确定。2.6.2. 拉伸模2.6.2.1. 一般说明:拉伸模凹模尽量为整体式。若是分体式结构,凹模镶块应为可拆卸式。2.6.2.2. 附加润滑:拉伸模生产原则为生产钢厂出厂的料片不再涂油或不铺盖拉伸薄膜。2.6.2.3. 零件定位:每边需要一至两个定位器,位置可调。2.6.2.4. 拉伸筋:拉伸筋必须是铸出的,即从压边圈上铣出。2.6.3. 切边/冲孔模2.6.3.1. 一般说明:不同材料的切刀用在同一副模具上是不允许的,特殊情况需要书面许可。零件切边线的法向位置与刀口方向最大角度为 15。对咬边和整形要求较高的位置,切边冲孔应为 90垂直方向。用于上模镶块的螺钉和销钉必须考虑防松防脱落的措施。2.6.3.2. 切刀:所有剪切上下刀都必须是拼块,原则上拼块长度不大于 300mm。上刀必须备有卸料钉。切刀镶块必须底面研磨好,贴合度高于 80%。在复杂轮廓区域,增加切刀镶块。废料刀需设置背托。2.6.3.3. 凹模镶套:对于冲孔类必须采用凹模镶套或镶块。2.6.3.4. 冲孔/切边凸模 ( 切边刀口 ):所有冲孔/切边凹模的图纸和 CNC 数据都需提供,优先选用标准凸模。2.6.3.5. 侧冲孔的冲头尽量选用带弹钉销的冲头。2.6.4. 整形模2.6.4.1. 零件在模具中依靠零件型面或导正销定位。2.6.4.2. 翻边刀和整形刀的拼接面尽可能少。2.6.4.3. 在模具调整时允许使用不等数量的调整垫片,试模结束后需用一整块垫片代替。并且该垫片必须使用螺栓固定在模具上。2.6.5. 斜锲模2.6.5.1. 斜锲机构尽量采用整体标准件,自制斜楔机构需要考虑拆卸维护等操作性;2.6.5.2. 斜锲机构不能影响零件的进出;2.6.5.3. 侧冲孔或者侧切边时必须使用 V 型导板式斜锲。2.6.5.4. 一个方向受力的斜锲必须考虑侧向力的抵消。2.6.5.5. 斜锲机构要求有足够的强度。2.7. 钣金标识要求零件号应按客户要求的相关文件执行,与 EPL 保持一致。在零件号后腰标注该零件的左右属性,左侧零件使用字母“L”,右侧零件使用字母“R”。原则上标识面为零件内表面,同时不应出现在匹配面、工作面、GD&T 基准面和基准孔附近;如因零件尺寸过小而无法在零件上标识的,经客户同意后,可以取消钣金件上的标识;由于模具原因制造日期采用周次进行标识,如 13KW11 表示 2013 年第 11 周生产的产品。2.8. 外观油漆2.8.1. 铭牌模具标牌通常包括:模具基本内容标牌、下模快速定位及下气垫顶杆布置指示牌、自动化装置标牌等。模具标牌原则上安装在模具的上模正中央位置。标牌材质:铝合金。标牌厚度:1.0mm-1.2mm。固定方式:铆接或螺钉连接。颜色要求:标牌原色,字体黑色。文字要求:黑体(BOLDFACE)。2.8.1.1. 模具标牌基本内容(铸造模具)模具标牌基本内容格式详见图 3.6-1。图3.6-1说明:1、材质:铝制铭牌,厚度 1mm;2、固定方式:铆接;3、底色为铝制本色,字体颜色为黑色,线条为黑色,宽度 0.15mm;4、LOGO位置居中;5、公司名称:中英文对照,居中,中文字体黑体、字号 3.5,英文字体黑体、字号 2.5,行间系数 1.5;6、信息栏内:中英文对照,左对齐,中文字体黑体,字号 2.5,英文字体黑体、字号 2.2,行间系数 1.2;7、信息栏外:左对齐,字体黑体,字号 2.2;2.8.1.2. 铸造标识 送料方向在模具的上、下模左右两侧中间部分别铸造送料方向标记(阳文)厚 5mm。涂白色(RAL9010)规格如图 3.6-3图3.6-3 安装方向模具正前方铸造出 60mm 高、40mm 宽的“F”旁边铸造铸件材质(上、下模)作为正面标记(阳文),涂白色(RAL9010)。模具左、右两侧铸造出 60mm 高、40mm 宽的“LH”、“RH”(上、下模)作为侧面标记(阳文),涂白色(RAL9010)。对于小型模具,铸造空间不足时文字可以 40mm 高、30mm 宽。钢板模具标识文字采用油漆喷涂,字号、颜色同铸造标识。 重量标识总重量大于 1 吨的模具在右侧铸造出模具重量(小数点后保留 1 位数字)。上模标出上模重量,下模标出下模重量和总重量。如采用外压边圈,须同时铸造压边圈重量。涂白色(RAL9010)。字体高 40mm、宽 30mm、厚度 5mm(阳文)。例 上模重量标注为: UPPER Wt. *T压边圈重量标注为: B/H Wt. *T下模重量标注为:LOWER Wt. *T模具总重标注为:TOTAL Wt. *T对于小型铸造空间不足的模具及钢板模具采用油漆喷涂,字号、颜色同铸造标识。 产品标识在模具正面中部偏右侧或者左、右两侧铸造出模具编号、零件号(注意:根据空间只要求有一处即可且必须与二维图纸上的零件图号一致),涂白色(RAL9010)、字体高 40mm、宽 30mm、厚度 5mm。对于小型铸造空间不足模具及钢板模具采用油漆喷涂,字号、颜色同铸造标识。2.8.2. 模具涂色2.8.2.1. 基体颜色模具铸造基体涂防锈底漆,代码:蓝灰(RAL 7031)模具上模四周涂车型识别色,色带宽 50mm。如图 3.6-4车型识别色根据项目要求确定。车型识别色 送料方向 送料方向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