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预习讲义汇总(4).docx_第1页
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预习讲义汇总(4).docx_第2页
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预习讲义汇总(4).docx_第3页
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预习讲义汇总(4).docx_第4页
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预习讲义汇总(4).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预习讲义汇总(4)距离2017年卫生资格考试时间越来越近了,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预习讲义汇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第四节 泄 泻【概说】一、定义: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泻。二、沿革1、本病首载于内经,有“飧泄”、“注下”、“骛泄”等病名,并对其病因病机等有较全面论述。2、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将泄泻和痢疾统称为下利。3、诸病源候论始明确将“泄泻”与“痢疾”分述。宋朝以后本病始统称为“泄泻”。4、医宗必读为本病治疗设有九法,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泄泻的治法,是泄泻治中医内科学疗学上的里程碑。治泻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一、 讨论范围:急慢性肠炎、肠肿瘤、肠易激综合征、胃肠功能紊乱、肠结核等肠道疾病以泄泻为主要表现者,可按本篇内容辨证治疗。其他疾病过程中伴见泄泻者,可参考本篇内容辨治。【病因病机】1、基本病机为脾病与湿盛。脾胃运化失调,小肠受盛和大肠传导失常,清浊不分,相夹而下2、病位在肠,主病之脏属脾,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3、病理因素主要是湿4、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虚实间可兼夹转化。暴泻多属于实,久泻多属于虚【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1.以大便粪质溏稀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或完谷不化,或粪如水样,或大便次数增多,每日三、五次以至十数次以上。2.常兼有腹胀腹痛、腹鸣、纳呆。3.起病或急或缓,暴泻者多有暴饮暴食或误食不洁之物的病史。迁延日久,时发时止者,常由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诱发。二、病证鉴别1 泄泻与痢疾的鉴别 见痢疾2 泄泻与霍乱的鉴别 霍乱是一种上吐下泻同时并作的病症,发病特点是来势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凶险,起病时先突然腹痛,继则吐泻交作,所吐之物均为中医内科学未消化之食物,气味酸腐热臭;所泻之物多为黄色粪水,如米泔,常伴恶寒、发热,部分病人在吐泻之后,津液耗伤,迅速消瘦,或发生转筋,腹中绞痛。若吐泻剧烈,可致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汗出肢冷等津竭阳衰之危候。【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中医内科学1、辩暴泻与久泻:暴泻起病急,病程短,次数频多;久泻起病缓,病程长,间歇性发作2、辨虚、实、寒、热:凡病势急骤,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小便不利者,多属实证;凡病程较长,腹痛不甚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多属虚症。粪质清稀如水,腹痛喜温,完谷不化,多属寒湿之证;粪便黄褐,味臭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多属湿热症。3、辨证候特点:久泻迁延不愈,倦怠乏力,稍有饮食不当,或劳倦过度即复发,多以脾虚为主;泄泻反复不愈,每因情志不遂而复发,多为肝郁克脾之证;五更飧泄,完谷不化,腰酸肢冷,多为肾阳不足。4、辨泄泻预后:泄泻而饮食如常,说明脾胃未败,多为轻证,预后良好;泻而不能食,形体消瘦,或暑湿化火,暴泄无度,或久泄滑脱不禁,均属重证。二、治疗原则-运脾化湿。三、证治分类暴泻1、寒湿内盛证主症: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 兼证:脘闷食少,腹痛肠鸣。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 舌脉:舌苔白或白腻,脉濡缓。病机:寒湿内盛,脾失健运,清浊不分。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2、湿热伤脾证主症: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中医内科学臭秽。兼症: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病机:湿热互结,损伤脾胃,传化失常。 治法:清热燥湿,分利止泻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3、食滞肠胃证主症: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兼症: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 舌脉: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病机: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司。 治法:消食导滞,和中止泻。方药:保和丸加减。久泻4、脾胃虚弱证主症: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 兼症:食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怠。 舌脉:舌质淡,苔白,脉细弱。病机:脾虚失运,清浊不分。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5、肾阳虚衰证主症: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下完谷,泻后则安。兼症:形寒肢冷,腰膝酸软。 舌脉:舌淡苔白,脉沉细。病机:命门火衰,脾失温煦。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方药:四神丸加减。6、肝气乘脾证主症: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 兼症: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 舌脉:舌淡中医内科学红,脉弦。病机:肝气乘脾,气机不利,脾失健运。 治法:抑肝扶脾。主方:痛泻要方加减。第五节 痢 疾【概说】一、定义: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症。是夏秋季节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二、沿革中医内科学1、内经称本病为“肠僻”,“赤沃”指出了病因(感受外邪和饮食不节)及临床特点等2、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痢疾和泄泻统称为下利,其有效方剂为白头翁汤。3、宋代严用和济生方正式启用了“痢疾”之病名。4、丹溪心法进一步阐明了痢疾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病因以“湿热为本”,提出通因通用治疗原则5、明清以后,对痢疾的认识更加深入中医内科学三、讨论范围: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为主,临床上溃疡性结肠炎、反射性结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出现类似痢疾的症状者,可参考本篇内容辨治。【病因病机】1、病因:(1)外感时邪。感邪性质有三:一为疫毒之邪,内侵胃肠,形成疫毒痢;二为湿热之邪,湿郁热蒸,形成湿热痢;三为夏暑感寒伤湿,形成寒湿痢;(2)饮食不节(洁),湿热或寒湿、食积之邪内蕴,肠中气机壅阻,气滞血瘀,与肠中腐浊相搏结,化为脓血,而致病2、病位在肠,与脾胃密切相关,可涉及肾3、病理因素以湿热疫毒为主,病理性质可分寒热虚实。4、病机主要为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1. 以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泻下赤白脓血便为主症。2. 暴痢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恶寒发热等;久痢起病缓慢,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疫毒痢病情严重而病势凶险,以儿童多见,起病急骤,在腹痛、腹泻尚未出现之时,即有高热神疲,四肢厥冷,面色青灰,呼吸浅表,神昏惊厥,而痢下、呕吐并不一定严重。3、多有饮食不洁史。急性起病者多发生在夏秋之交,久痢则四季皆可发生。二、病证鉴别泄泻与痢疾的鉴别痢疾与泄泻均多发于夏秋季节,病变部位在胃肠,病因亦有相同之处,症状都有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但痢疾大便次数虽多而量少,排赤白脓血便,腹痛伴里急后重感明显。而泄泻大便溏薄,粪便清稀,或如水,或完谷不化,而无赤白脓血便,腹痛多伴肠鸣,少有里急后重感。泻、痢在一定条件下,又可相互转化,一般认为先泻后痢病情加重,先痢后泻病情减轻。【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久暴,察虚实主次:暴痢发病急,病程短,腹痛胀满,痛而拒按,痛时窘中医内科学迫欲便,便后里急后重暂时减轻者为实;久痢发病慢,时轻时重,病程长,腹痛绵绵,痛而喜按,便后里急后重不减,坠胀甚者,常为虚中夹实。2、识寒热偏重:大便排出脓血,色鲜红,甚至紫黑,浓厚粘稠腥臭,腹痛,里急后重感明显,口渴喜冷,口臭,小便黄或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属热;大便排出赤白清稀,白多赤少,清淡无臭,腹痛喜按,里急后重感不明显,面白肢冷形寒,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属寒。3、辨伤气、伤血:下痢白多赤少,湿邪伤及气分;赤多白少,或以血为主者,热邪伤及血分。二、治疗原则(1)应根据其病证的寒热虚实,确定治疗原则。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2)下痢兼有表证者,宜合解表剂,外疏内通;夹食滞者可配合消导药消除积滞。(3)河间提出的“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和血之法,可用于痢疾的多个证型,赤多重用血药,白多重用气药。(4)在辨证治疗过程中,始终应顾护胃气。治疗痢疾的逆流挽舟法是指什么?逆流挽舟法主要应用于痢疾初起,兼有表证,属表邪内陷者,用解表的方法,使中医内科学内陷之外邪还从表而外出,犹如逆水挽舟上行之意,是治疗痢疾初起有表证者的方法。常选用人参败毒散、荆防败毒散治疗三、证治分类1、湿热痢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病机:湿热蕴结,熏灼肠道,气血壅滞。 治法:清肠化湿,调气和血方药:芍药汤2、疫毒痢起病急骤,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后重感特著,壮热口渴,头痛烦躁,恶心呕吐,甚者神昏惊厥,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或微欲绝。病机:疫邪热毒,壅盛肠道,燔灼气血。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除积。方药:芍药汤+白头翁汤3、寒湿痢腹痛拘急,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为纯白冻,里急后重,口淡乏味,脘胀腹满,头身困重,舌质或淡,苔白腻,脉濡缓病机:寒湿客肠,气血凝滞,传导失司 治法:温中燥湿,调气和血方药:不换金正气散。(不换金正气散,陈苍朴草藿香半)4、阴虚痢痢下赤白,日久不愈,脓血黏稠,或下鲜血,脐下灼痛,虚劳努责,食少,心烦口干,至夜转剧,舌红绛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中医内科学病机:阴虚湿热,肠络受阻 治法:养阴和营,清肠化湿方药:黄连阿胶汤+驻车丸(驻车丸方出千金,湿热久郁而伤阴; 阿胶干姜归黄连,止痢要求寒热均)5、虚寒痢痢下赤白清稀,无腥臭,或为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肛门坠胀,便后更甚,腹部隐痛,缠绵不已,喜按喜温,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食少神疲,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病机:脾肾养血,寒湿内生,阻滞肠腑 治法: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方药:桃花汤+真人养脏汤(桃花汤中赤石脂,粳米干姜共享之)6、休息痢下痢时发时止,迁延不愈,常当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夹有赤白黏冻,腹胀食少,倦怠嗜卧,舌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病机:病久正伤,邪恋肠腑,传导不利 治法:温中清肠,调气化滞主方:连理汤(连理汤=理中汤+黄连)如何判断痢疾的预后与转归?(1)古人常以下痢的色、量等情况判断。下痢有粪者轻,无粪者重;痢色如鱼脑,如猪肝,如赤豆汁,下痢纯血或如屋漏者重。(2)根据其临床表现,分别病情轻重,判断病者预后,特别注意观察其邪毒炽盛情况,胃气有无衰败,阴津是否涸竭,阳气虚脱与否。一般说来,能食者轻,不能食者重。(3)如湿热、疫毒之气上攻于胃,或久病伤正,胃虚气逆,噤口不食,表现入口即吐,则称为噤口痢,实属危象。(4)下痢兼见发热不休,口渴烦躁,气急息粗,甚或神昏谵语,或虽见下痢次数减少,而反见腹胀如鼓者,常见于疫毒痢及湿热痢邪毒炽盛,热入营血,邪陷心肝之重证,如不及时救治,可发展为内闭外脱证。第六节 便 秘【概说】一、概念: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二、沿革:1、内经认为大小便的病变与肾密切相关。2、伤寒论杂病论提出便秘当从阴阳分类,将本病分为阳结与阴结两类中医内科学3、圣济总录将便秘分类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4、金元时期张洁古首倡实秘、虚秘5、景岳全书主张宗张仲景把便秘分为阴阳两类,有火的是阳结,无火的是阴结。阐明了两者的病机治则三、讨论范围:西医的功能性便秘,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直肠及肛门疾患引起的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便秘,皆可参照本篇内容进行辨证论治。【病因病机】1、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犯胃,禀赋不足等2、病机主要是热结、气滞、寒凝、气血阴阳亏虚引起肠道传导失司所致。3、基本病变属大肠传导失常,同时与肺、脾、胃、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相关。4、便秘的病性可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胃肠积热所导致的便秘为热秘;阴寒积滞,为冷秘或寒秘;气血阴阳不足所致便秘为虚秘;气机郁滞者,属实秘。四者中以热,气,冷秘属实,阴阳气血不足为虚。四者常相互兼夹或相互转化。【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1、排便间隔时间超过自己的习惯1天以上,或两次排便时间间隔3天以上。2、大便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中医内科学3、常伴腹胀、腹痛、口臭、纳差及神疲乏力、头眩心悸等症。4、本病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倦过度等病史。二、病证鉴别便秘与肠结:两者均为大便秘结不通;肠结多为急病,因大肠通降受阻所致,表现为腹部疼痛拒按,大便完全不通,且无矢气和肠鸣音,严重者可吐出粪便。便秘多为慢性久病,因大肠传导失常所致,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干结难行,可有矢气和肠鸣音,或有恶心欲吐,食纳减少。【辨证论治】一、辩证要点:当分清虚实,实热秘、冷秘、气秘;虚气虚、血虚、阴血、阳虚二、治疗要点便秘的治疗以通下为主,但决不可单纯用泻下药,应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法。三、证治分类: 实 秘中医内科学1、热秘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病机:肠腑燥热,津伤便结。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代表方:麻子仁丸加减2、气秘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嗳气频作,纳食减少,胸胁痞满,舌苔薄腻,脉弦病机:肝脾气滞,腑气不通 治法:顺气导滞代表方:六磨汤3、冷秘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胁下偏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病机:阴寒内盛,凝滞胃肠 治法: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中医内科学代表方:温脾汤+半硫丸(半硫丸=半夏、硫磺) 虚 秘1、气虚秘大便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病机:脾肺气虚,传送无力 治法:益气润肠代表方:黄芪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