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性能加固技术特点.doc_第1页
碳纤维性能加固技术特点.doc_第2页
碳纤维性能加固技术特点.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 结构碳纤维是由片状石墨微晶沿纤维轴向方向堆砌而成的所谓“乱层”结构,通常也把碳纤维的结构看成由两维有序的结晶和孔洞组成,其中孔洞的含量、大小和分布对碳纤维的性能影响较大7。碳纤维各层面间的间距约为3.393.42,各平行层面间的各个碳原子,排列不如石墨那样规整,层与层之间借范德华力连接在一起。2.3 性能特征碳纤维的化学性能与碳十分相似,在空气中当温度高于400时即发生明显的氧化,氧化产物CO2、CO在纤维表面散失,所以其在空气中的使用温度不能太高,一般在360以下。但在隔绝氧的情况下,使用温度可大大提高到15002000,而且温度越高,纤维强度越大。碳纤维的径向强度不如轴向强度,因而碳纤维忌径向强力(即不能打结)8。碳纤维有通用型(GP)、高强型(HT)、高模型(HM)、高强高模(HP)等多种规格,其性能指标见表3。表3 碳纤维的规格与性能规格高强型HT高模型HM通用型GP高强高模型HP直径/um758918强度/(103Mpa)2.54.52.02.80.781.03.03.5模量/(103Gpa)2.02.43.57.03.84.04.08.0伸长/%1.31.80.40.82.12.50.40.5比重/(g/cm3)1.781.961.402.001.761.821.92.1碳纤维有如下的优良特性: 比重轻、密度小; 超高强力与模量; 纤维细而柔软; 耐磨、耐疲劳、减振吸能等物理机械性能优异; 耐酸、碱和盐腐蚀,可形成多孔、表面活性、吸附性强的活性碳纤维; 热膨胀系数小,导热率高,不出现蓄能和过热;高温下尺寸稳定性好,不燃,热分解温度800,极限氧指数55; 导电性、X射线透过性及电磁波遮蔽性良好; 具有润滑性,不沾润在熔融金属中,可使其复合材料磨损率降低; 生物相容性好,生理适应性强。碳纤维力学性能主要是抗张强度、弹性模量和断裂伸长等3个参数,变异系数即CV值= 标准偏差/平均值100(%) ,碳纤维的CV值是设计构建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碳纤维的CV值较小,涉及碳纤维拉伸强度等利用率高,可充分发挥其增强效果。在使用碳纤维时,大多制造成复合材料的结构件。对于同一性能的结构件,碳纤维的CV值越小,用量少,增强效果好;如果CV值较大,用量较多,构件笨重,增强效果差。表4为民用碳纤维的力学性能9。表4 民用碳纤维力学性能项目拉伸强度/ GPa弹性模量/ GPa伸长率/ %碳纤维3.302301.52CV值/ %3.750.95-由表4可看出,所生产的碳纤维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模量,而伸长率较低,表明该材料具有较大的刚性;同时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的CV值都较低,表明材料的均一性较好。4碳纤维相关标准目前,我国针对碳纤维的性能及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制订了相关标准,现行碳纤维相关标准有:GB/T33622005碳纤维复丝拉伸性能试验方法,适用于1K12K碳纤维复丝浸胶后测定其拉伸强度、拉伸弹性模量和断裂伸长率。GB33621982碳纤维复丝纤维根数检验方法(显微镜法),是适用于测定碳纤维复丝中的纤维根数。GB33641982碳纤维直径和当量直径检验方法(显微镜法),适用于测定圆形截面碳纤维的直径和异形截面碳纤维的当量直径。GB3365-1982碳纤维增强塑料孔隙含量检验方法(显微镜法)用于测定单向、正交及多向铺层的碳纤维增强塑料的孔隙含量。GB/T33552005碳纤维增强塑料树脂含量试验方法,适用于硫酸在一定条件下能使树脂基体完全分解又不过份地腐蚀纤维的碳纤维增强塑料。GB33661996碳纤维增强塑料纤维体积含量试验方法,适用于测定单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