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题复习之《氓》的导学案.doc_第1页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氓》的导学案.doc_第2页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氓》的导学案.doc_第3页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氓》的导学案.doc_第4页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氓》的导学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氓的导学案【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深入理解诗歌,熟练掌握诗歌中文言常识 2、培养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能力 3、掌握分析诗歌形象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氓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进一步感受和扩展诗歌中关于其他形象的分析,从提高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联想和想象,通过对诗歌形象的分析解读诗歌,解读诗歌的情感美。【学习重点】熟练掌握诗歌中文言常识【学习难点】掌握分析诗歌形象的方法【学法指导】通过对氓的学习,夯实文言知识,并了解诗歌形象的类型,掌握一定的分析诗歌形象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目的。【使用说明】认真感受知识链接中关于分析诗歌形象的方法,同时认真学习课文及训练,熟悉文言知识。然后完成知识的巩固和测试。【知识链接】1、高考链接,写作能力的拓展 2、关于诗歌形象的分析(1)什么是诗歌形象:通常是指诗歌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的抒情主人公(诗人自己的形象),也指咏物诗中所借托的事物(物象)和写景诗中的景物(景象)。(2)、诗歌形象的分类:1、诗中主人公形象。2.诗人自己的形象。3.咏物诗中借托的物象(事物) 4.写景诗中描写的景象(景物)。从诗歌主客体角度来看,诗歌形象可分为客体形象和主体形象。所谓客体形象是指作者在诗中刻意描绘的物象,如优美的景物、发人深省的古迹、耐人寻味的事物等;主体形象是指蕴藏在客体形象之中的带有作者浓郁主观色彩的自我形象。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碧空”“长江”等景象属于客体形象。据此我们可以想象出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站在江边目送友人依依不舍的诗人自己的形象,这就是主体形象。再如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中的“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是客体意象,而所传达出来的男主人公离别后的凄凉情怀,则是主体形象。(3)、古诗中人物形象:1.傲视权贵的形象。2.忧国忧民的形象。3.钟情田园的形象。4.爱贤惜才的形象。5.儿女情长的形象6朋友离别的形象。7.报效国家的形象。8.归隐山林的隐士形象。【学习课时】三课时【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导学案)【明确目标】熟读诗歌并解释诗歌中重点字词,感受诗歌形象(自学,互学)认真阅读诗歌,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解释划线的字并指出加粗字的用法,判断划线句式的特殊性。氓诗经氓( )之( )蚩蚩( ),抱布贸( )丝。匪( )来贸丝,来即( )我谋( )。( )送子( )涉( )淇,至于( )顿丘。匪我愆( )期,子无良媒。( )将( )子无( )怒,秋以为( )期。( )乘( )彼垝垣( ),以( )望复关。不见复关( ),泣涕( )涟涟。既( )见复关,载( )笑载言( )。尔卜( )尔筮( ),体( )无咎( )言( )。以( )尔车来,以我贿( )迁。桑之( )未落,其( )叶沃若( )。于嗟( )鸠兮,无食( )桑葚;于嗟女兮,无与( )士耽( )。士之( )耽兮,犹( )可说( )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 )落矣,其( )黄而( )陨( )。自我徂( )尔,三( )岁食( )贫( )。淇水汤汤( ),渐( )车帏裳( )。女也不爽( ),士贰( )其行。士也罔( )极( ),二三( )其德。 三岁( )为( )妇,靡( )室( )劳( )矣。夙( )兴( )夜( )寐( ),靡有朝( )矣。言( )既( )遂( )矣,至于( )暴矣。兄弟不知,咥( )其( )笑矣,静( )言思之( ),躬( )自悼( )矣。及( )尔偕( )老,老使我怨( )。淇则( )有岸,隰( )则有泮( )。总角( )之( )宴( ),言( )笑晏晏( )。信誓旦旦( ),不思( )其( )反( ),反是( )不思( ),亦已( )焉( )哉。第二课时(导学案)【明确目标】1、检测和巩固自学情况 2、扩展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链接高考,重视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固学、互学、导学)一、巩固训练()正音、辨析多音字:氓之蚩蚩( )送子涉淇( ) 匪我愆期( ) 乘彼垝垣( )尔卜尔筮( ) 体无咎言( ) 无食桑葚( ) 自我徂尔( )靡室劳矣( ) 夙兴夜寐( ) 隰则有泮( )靡费( ) 怨声载道( )靡 载 望风披靡( ) 一年半载 ( ) 将错就错( ) 汤 匙 ( )将 将 领( ) 汤 将进酒( ) 河水汤汤 ( )(二)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匪来贸丝 ( )2、于嗟鸠兮 ( )3、犹可说也 ( )4、隰则有泮 ( ) 5、将子无怒 ( )(三)辨析下列加点词古今异义(1) 至于顿丘( )(2) 三岁食贫( )(3)泣涕涟涟 ( )(4)以我贿迁 ( )(5)总角之宴 ( )(6)将子无怒( )(四)指出下列词语活用的现象夙兴夜寐( )士贰其行( )三岁食贫( )(五)辨析下列多义词 载笑载言( ) 体无咎言( )言 言既遂矣( )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 凡六百一十六言 ( ) 言既遂矣( ) 何往而不遂( )遂 功遂身退 ( ) 市罢,遂不得履 ( ) 遂逐齐师 ( ) 将子无怒(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将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 上自将兵 ( ) 将功赎罪 ( ) 薇亦作止 ( ) 时浓雾半作半止 ( )作 作声 ( ) 一鼓作气 ( ) 作师说以贻之( ) 昼夜勤作息 ( ) 靡室劳矣 ( )靡 所向披靡 ( ) 徒靡弹药 ( ) 秋以为期( )以 以望复关 ( ) 以尔车来 ( )(六)之字用法总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七)从诗歌中找出五个现在还常用的成语,并作解释。1、( )2、( )3、( )4、( ) 5 ( )二、深化练习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愆期(qin) 垝垣(hun) 孔疚(ji) 尔卜尔筮(sh)B涉淇(q) 夙兴夜寐(s) 咎言(ji) 自我徂尔(c)C不遑(hun) 象弭(m) 归聘(pn) 雨雪霏霏(y)D桑葚(shn) 棠棣(d) 嗟叹(ji) 咥其笑矣(di)2下面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A BC D3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4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是()A何以知之 B何陋之有C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D将子无怒,秋以为期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孔:内心痛苦的样子B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斯:语气词,无实义C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即:就D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过错6下列句子中无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士也罔极,二三其德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C言既遂矣,至于暴矣D岂不日戒,犭严狁孔棘7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两个“尔”相同,两个“彼”相同B两个“尔”不同,两个“彼”相同C两个“尔”相同,两个“彼”不同D两个“尔”不同,两个“彼”不同8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与意思相同,与意思也相同。B与意思相同,与意思不同。C与意思不同,与意思相同。D与意思不同,与意思也不同。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10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在这次比赛中,我们的球队就要获胜了,大批的球迷在周围高声呐喊,信誓旦旦。B大街上,商场里,到处是游玩、购物的人,熙熙攘攘,不绝如缕。C多年来,他夙兴夜寐,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项任务。D在课堂上,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发言者各抒己见,二三其德。11.选出运用了借代手法的一句(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三)补写出下列诗句的空缺部分。(1)_,_。女也不爽,士贰其行。(2)淇则有岸,_。总角之宴,_。(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_,_。(4)三岁为妇,_。_,靡有朝矣。(四)【扩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黍”“麦”“苗”,分别指粮食、成熟的庄稼和未成熟的幼苗。从中可看出奴隶主无所不贪的面貌。B.“莫我肯顾”“莫我肯德”“莫我肯劳”,用的都是词序倒置的特殊句式,这种句式突出了“莫”字。C.“逝将去女”应理解为“将去女而逝”,“女”是“汝”的通假字,“逝”是“誓”的通假字。D.“谁之永号”意为“谁还(会)长久地哭泣呢”,其中,“永”解释为“长”,“号”解释为“哭”,“之”是助词。2.对这首诗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以奴隶们向“硕鼠”的乞求,表现出“硕鼠”贪婪凶残的本性。B.三岁贯女,莫我肯德:奴隶们对“硕鼠”的为富不仁已忍无可忍,表现出清醒的认识。C.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奴隶们觉醒后反抗意识萌生,表现出他们到达理想乐土的欢欣。D.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奴隶们向往追求美好生活,表现出理想实现后悲泣全消的狂喜。3.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前四句重在揭露和斥责奴隶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后四句重在表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B.这首诗语言上最大的特点是:重章复唱,每句四字。C.“永号”中的“号”读“ho”,“逝将去女”的“去”,是“去掉”的意思。D.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奴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表现了劳动者对剥削阶级的憎恶与鄙视。4.对于“乐郊”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和前面的“乐土”“乐国”一样,是指当时实有之地,被当时人称为世外桃源。B.并非真有此处,这只是神话中流传的一个美好快乐的处所。C.前面所指“乐土”“乐国”实有其地,而“乐郊”是奴隶们当时所设想的没有剥削的地方。D.非真有此地,这只是当时受剥削者想象中的那种美好安宁的地方。(五)高考链接1.(2010江苏宿迁高考模拟,21)下面是某作家写的一段文字,请用一句话概括他所要阐述的内容。(不超过30个字。) 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却忽略了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作家批评有些读者_2.(2010全国卷,19)下面的材料从四个方面对二胡作了介绍,请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文字,不超过60个字。 二胡是中国的一种很奇妙的乐器,是胡琴的一种,比京胡大,也叫南胡。二胡的构造很简单:由一根长约80厘米的细细的木制琴杆、内外两根琴弦、琴杆下端的蒙着蟒皮或蛇皮的琴筒构成,琴筒呈茶杯形,用木或竹制成,蟒皮或蛇皮是制作二胡的重要材料;用马尾做的琴弓演奏,这与小提琴同样用马尾做琴弓是一样的。二胡声音低沉圆润,听起来略带忧伤,常用来表达比较深沉的情感。二胡产生的历史悠久,又比较容易学习,因此是深受中华民族喜爱的乐器,是中国民间普及率较高的乐器。第三课时(导学案)【明确目标】1、进一步扩展文言知识2、进行诗歌材料类作文训练(测学、互学、导学)提升训练(测学)(一)基础知识检测(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涉淇(q) 桑葚(shn) 于嗟(x) 淇水汤汤(tn)B.愆期(yn) 婀娜( nu) 渐车帷裳(jin) 咥其笑矣(zh)C.皎洁(jio) 咎言(ji) 溘死(k) 氓之蚩蚩(mn)D.有泮(pn) 骙骙(ku) 踯躅(ch) 将子无怒(qing)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隰则有泮 B.于嗟鸠兮C.不思其反 D.士之耽兮,犹可说也3.下列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泣涕涟涟(古义,眼泪;今义,鼻涕)B.总角之宴(古义,欢聚;今义,宴会)C.至于顿丘(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D.淇水汤汤(古义,水势很大的样子;今义,用面做的一种液体,如面汤)4.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三岁食贫(三年) B.士也罔极(标准)C.躬自悼矣(伤心) D.总角之宴(指少年时代)5.对卫风氓中语句的评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A.“蚩蚩”二字,表现出那个年轻人忠厚的神态;从他“抱布贸丝”的举动,则透射出小伙子的忠厚中还带有狡黠的性格特征。B.“送子涉淇”“将子无怒”,表现出“氓”所追求的女性是位关心人、体谅人、有情义的姑娘。C.“乘彼垝垣载笑载言”,通过对“我”的动作描写,表现姑娘的纯情、热情、痴情。D.“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你用车来接我,我就带上财物嫁给你。两句诗刻画出一个鲜活的形象:好一个泼辣的女孩,爽快的姑娘。6.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站在那边断墙上,遥向复关在盼望。B不见复关,泣涕涟涟:不见复关不见郎,泪水滚滚朝下淌。C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情人已从复关来,拉着的人又笑又说。D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你去占卜问个卦,卦无凶兆晦气话。7.填空。(5分)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_篇,分_、_、_三部分,其中艺术价值最高的是_部分。8.补出诗句。(4分)(1)于嗟鸠兮,_!于嗟女兮,_!(2)昔我往矣,_。今我来思,_。 (二)课外延伸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1。(16分)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9这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答:_10、 简要概括诗中人物形象。(5分)答:_11全诗共三章,都以“蒹葭”“白露”起兴,试分析其作用。(5分)答:(三)语言表达与运用(17分)12对下面一段话中画线部分进行改写。(5分)要求:以“儒家学者”为开头。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变动。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赋予它以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答:_13在下面的横线上续写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6分)有一种默契叫做心照不宣;有一种感觉叫做妙不可言;有一种_;有一种_。142009年3月,合肥晚报举办了一次“逍遥杯”读书格言征集活动,请你以“书”为开头自拟一条格言参加应征。要求: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构成排比句式,说出书的特点和作用。(6分)(四)(60分)阅读下面的小诗,按要求作文。老树的影子是一堵墙/黑色的墙/小树的脖子/伸了又伸/也望不到春天/它站在墙下等待岁月/老树走了的时候小树也长成了墙/有更小的树/在墙下请认真阅读上面的小诗,理解诗歌寓意,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本题的材料是一首小诗,读完材料后可知,诗中将树的影子比喻为“一堵墙”“黑色的墙”。所以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跟墙相关的内容。墙存在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是人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有人的地方,必定有墙。因为墙是一种有形体的实物,我们随时建筑,又可以随时拆毁。然而,世界上还有许多无形的墙,它建筑在人类的心里。这些墙,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隔开了心灵之间的交流。有些人把墙作为一种庇护物,为了一份莫名其妙的安全感,常常在心中建起一堵不必要的墙,又不愿意在墙上开一个窗,窥视一下外面的世界,只在墙内猜测墙外的变化,在墙内估计别人的用心。这样,人与人之间怎会不发生误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怎不拉得更长、更远?因此我们可以围绕打倒、推翻“墙”的内容来写。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赞扬墙的角度来写,有时需要堵住腐败的墙、自私的墙,等等。其次,由老树和小树的关系我们可以想到父母,可以想到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老树的影子可以看作是父母的爱护,小树伸脖子可以比作子女希望独立,因此,我们可以围绕这一层意思来写。再次,由诗中一句“它站在墙下等待岁月/老树走了的时候”,可以围绕岁月不能在等待中消耗这一层意思来写。可拟题目如“再也不能这样活”“墙倒下了便成了桥”“放飞孩子,放飞希望”等。跨越心中的墙有许多的事情,过去了才明白;有许多人,走散了才想起;有许多无奈,品味之后才知道是一种幸运;有许多得意,享用过后才明白是诱人的陷阱(点评:排比句意味悠远,富含哲理,同时又渲染了气氛。)这一切皆是因为墙的存在。(点评:点题,开启下文。)这样的墙无处不在,如雾如障,如丝如网。墙,就是生活中静静流淌的介质,隔断无数彼此关联又相互独立的领域。墙,更代表一种精神的维度甚至限度,支撑起生活中那些微妙的边缘时光。他们是一个无法触摸的影子,让人们在希望和失望的交替中走着脚下的那一条路。(点评:拓宽思路,进行论述。)生活中的墙很多,希望是墙,恐惧是墙;瞻前顾后是墙,信心百倍是墙。 因为有墙,人们的生活才会有想象的余地,墙那边看不到的风景,永远是每个人心中最接近理想的彼岸。 因为有墙,人们的行程中才有储存永不枯竭的能量的地方,即使身陷墙外的汹涌波涛,也可以在心中默念墙所在的方向,那里面有最执著的生活原动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