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高中语文 1 荷塘月色(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高中语文 1 荷塘月色(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高中语文 1 荷塘月色(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高中语文 1 荷塘月色(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高中语文 1 荷塘月色(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荷塘月色【教学目的】 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荷塘月色【教学目标】 1、 了解散文的分类及阅读方法。2、 了解作者朱自清及本人的写作背景。3、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务实基础,掌握字音字形,熟读课文。【教学难点】 熟读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演示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荷花深为中国人所喜爱,无数的骚人墨客为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书) 二、文体知识(散文、作者、背景)1.散文的分类写人叙事、写景抒情、哲理议论2.散文的阅读方法: 找文眼 抓线索 析形象 悟情感 品语言-修辞 -表现手法:对照、衬托、渲染、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3.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晚年积极参加反帝民主运动,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其代表作有文艺论著诗言志辩论雅俗共赏,散文集背影你我等。他的散文以语言精练、文笔秀丽著称。有朱自清文集。4.背景介绍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还没有掌握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作者既对现实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 势,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于是“心里颇不宁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忽然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幽静的环境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师生活动:大屏幕出示相关资料,教师讲解,学生识记。三、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 在过程中要求: 在重要词语(特别是生字新词)下面做上标记(第二课时时检查)。2.自学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5分钟)要求:(1)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 错字。 (2)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 3.自学指导:在有感情的朗读基础上,完成下列各题(10分钟)(1)找出本文的文眼。(2)划分本文的结构。(3)找出本文的线索.4.教师明确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 点明心境,交代缘由。 第二部分:2-3 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第三部分:4-6 荷塘月色,景语情语。 第四部分:7-8 江南采莲,向往崇敬。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学习一、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提问学生整理文章的结构,教师板书,帮助学生复习旧知。二、 品读第1自然 1、女生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全班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2、讨论:“心里颇不宁静” “渐渐” “迷迷糊糊”“悄悄地”等词句的理解。 引导学生明确: 视觉所及,是渐渐升高的月亮;听觉所闻,是已听不见孩子们的欢笑。妻子在迷迷糊糊地哄孩子睡觉,“迷迷糊糊”说明妻子也恹恹欲睡了。这既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和环境:夜深人静,又写出了文章开首透露的作者的心境。因为“心里颇不宁静”,就愈感到时间过得慢,所以月亮升高是“渐渐”;因为“心里颇不宁静”而另有一番心思,即使夜深人静,妻子的眠歌也听不真切,只能是“迷迷糊糊”的。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文章写墙外已没有孩子们的欢笑,妻子唱着眠歌,自己的运作是“悄悄地”,这些都照应到“夜深人静”。如此宁静的环境衬托了作者不宁静的心境。三、小结:第一段,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宁静的环境衬托了作者不宁静的心境),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缘由: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四、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1、男生齐读课文第2然段;全班齐读课文第2然段。 2、 第二段点拨分析: 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概述了周围的景物。 周围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路”是“小煤屑”、“幽僻”、“寂寞”、“阴森森的”,“但今晚却很好,虽然朋光也还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路阴阴森森,月光淡淡,一种寂寞的氛围,衬托出淡淡的忧愁。整段写出了一种怎样的气氛?衬托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整段写出了一种寂寞的气氛,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3、问题设计:作者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哪些地方是实写,哪些地方是虚写?(要求学生反复诵读) 明确:实写沿塘的曲径;实写树木。 就“白天”和“夜晚”两个时间的情况说明“幽僻”,是虚写;虚写无月的黑夜的怕人。 :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虚实结合 4、小结:第二自然段,虚实结合,总写荷塘月色。寥寥几笔,勾勒荷塘四周环境,为下文具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作了铺垫。五、品读课文第3自然段1、请学生读课文第3自然段;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 2、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第3自然段,并体会每一句话的含义。 引导明确: 第1句:描写了作者独游荷塘的姿态神情。 第2、3、4句:又一次暗示自己独处月下于白天不同,说明现在自由,而白天没有自由。这里,再说平常身不由己。 第5句:作者三说平常身不由己。 小结:作者在夜阑人静的深晚踱游幽僻的荷塘,再三感慨自己平时不得自由,流露出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把上面这些话和文章开首的那句话联系起来看,作者在现实世界的苦闷跃然纸上。第6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既是下文详细描写荷塘月色的起领,又流露出压抑不自由的作者暂得宽余欣赏荷塘月色的淡淡的喜悦。 :自由(淡淡的喜悦)(苦闷) 小结:第3自然段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披露文章开头“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用“我且受用这无的荷香月色好了”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 六、 结束语:有没有一个世界,一个自由、美好、幸福的世界,一个没有忧虑、没有烦恼的世界?我们明天继续学习荷塘月色!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荷塘月色4、5、6自然段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学习一、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提问学生整理文章的结构,教师板书,帮助学生复习旧知。二、 品读课文第二部分(4、5、6段) 提问:请大家说说,文章集中笔力写荷塘月色的是哪几个自然段? (4、5、6自然段(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是4、5自然段) (一)品读第4自然段1、请一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2、让学生为这一段文字取个小标题 (学生可能会取“荷塘月色图”、“荷塘图”等等,结合文题归纳出最合适的月下荷塘图) 3、师:这段文字描绘了哪些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 景 特点 修辞(板书)荷叶 圆形舒展 比喻 荷花 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 妍媚多姿 比喻、拟人 荷香 若有若无、轻淡飘渺 比喻、通感 荷波(荷叶) 凝碧 拟人、比喻 流水 脉脉(形容流水无声而似有情意) 拟人 引导明确: 细致描绘荷塘的容貌,顺序写出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 (重点引导学生明确比喻和拟人的用法) 先找出用了比喻的句子;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例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舒展、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圆形舒展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找出运用拟人的句子;例析:“袅娜”,本指草木细长柔软的样子,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羞涩,意思是难为情,态度不自然,是专写人的情态的词。这两个词用来形容荷花妍媚多姿。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并且完成上面板书。4、赏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问: 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我们把五官功能相互转换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又称移觉)。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例: 你的耳朵在侦察, 你的眼睛在倾听, 你的指挥棒上 跳动着你的神经。(艾青小泽征尔) 以耳当目,以目当耳,视觉、听觉互换,正写出指挥家高度专注如痴如醉的神态,强化人的感受,巧妙地传递感情。 小结:细致描绘荷塘的容貌,顺序写出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层次井然,委婉精细,栩栩如生,柔美动人。整段没有谈月,但处处有月。写荷叶、写荷花、写荷香、写荷波,都确然是在月光照耀下的。(二)品读第5自然段 1、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 2、让学生再给这段文字取个小标题 “荷塘月色” 3、比喻句赏析: 师:在这一小节中作者也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等等。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的”不是比喻句)4、(重点)体会句子中词语使用的妙处 这一小节中不仅仅句子用得好,一些字也用得非常巧妙。 辨析: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b、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 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明确: a、“泻”表现出月光似流水自上而下的动态 “照”仅写出光线的照射 b、“浮”表现出雾气朦胧,“升”则失去朦胧之态 析:“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画”,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师:(总结)可见,虽是一字之差,但表达效果却明显不同,意境也相去甚远。我们要以严谨的姿态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汉字,在用字方面要仔细推敲。 5、析句: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一句转折复句是前几句描写月色的总结。作者又一次运用“通感”或“移觉”的修辞说法,把上文描写的月光、树影揉合在一起,在读者面前,既树立视觉形象又树立听觉形象,给读者以清新雅洁的艺术享受。小结:第五自然段,着力描写月色,先是正面写,后是反衬。多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工巧熨贴。有光有影,有明有暗,从月光的映照下又进一步写出了荷塘胜景。 (三)品读第6自然段 1、请全班学生朗读第6自然段 2、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思考: 有人认为,这一自然段并没有写月光,请说说认为这一段没有写月光的理由;有人认为这一段其实写了月色,请说说认为这一段写了月色的理由。 第一种观点:这一自然段只是写了荷塘四周的景物、杨柳、树色、远山、路灯光以及声音,从文中看不到描写月光的句子。 第二种观点:虽然这一自然段写了许多除月色之外的景物,尤其花了大量笔墨描写树,但如果没有月色的衬托,景色就会截然不同。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笼罩之下的,正是在这样的月色之下,才能有如此独特的感受。例:“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雾;但扬柳的风姿在烟雾里也分辨得出”这一句。设想如果在白天的光线下看这些树,肯定不会有一种朦胧凄迷之感,只有在月色之下才会产生“阴阴的”感觉,才会“像一团雾”。 3、小结: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笼罩之下的,似乎无一处写月,其实处处体现了月色。 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 树:重重、阴阴(沉郁) 远山:隐隐约约 四周 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 自远而近) 蝉鸣、蛙叫 4、学生比较这三段前后景的不同和情感的不同之处(稍点拨):淡淡的喜悦哀愁结束语:“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蝉蛙如此“热闹”,“我什么也没有”。如此美丽的月色,如此让人陶醉的美景,却也难掩作者心中的哀愁,是什么,让作者的心情如此复杂?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文章第三部分 总结课文 【教学设想】出示问题后,给学生较为充足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明确。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情况:全班同学齐背课文4、5、6自然段 二、讲读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课文第三部分(7、8、9自然段) 2、问:夜游荷塘让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联想:“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 3、作者在文章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莲赋,采莲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引导理解诗句: 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引导明确: 一群少男少女(“妖童媛女”),采莲的情景是祥和舒心、热闹有趣的。(文中:热闹、风流) 4、西洲曲的理解 西洲曲写一个女子在别离后从春到秋对所爱男子的怀念。这里引用的是其中四句。诗意是说,这个女子秋天在南塘采莲,莲花已高过人头,且结了莲子,她低下头来抚弄着莲子,莲花清得如水一样,真象她爱怜的男子的心。莲和怜谐音,莲子,意味着爱恋对方。清如水,比喻她所爱的人的心地、行为都是光明纯洁的。(相亲相爱) 5、作者勾勒了一幅江南采莲图,江南采莲图有何特点? 板书无忧无虑自由幸福快乐美好相亲相爱 小结: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莲图,至此由“实”到“虚”,开辟了一种与前文孤寂幽静相反的热闹欢乐的境界。一实一虚,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作者似乎得到了暂时的“宁静”,但“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又回到了现实中来。表明作者无法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理想的“宁静”,这正是残酷的现实社会带来的结果。 三、总结全文1、 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情感。 朱自清通过荷塘月色告诉我们:我们人类的心灵栖居在三个世界里,它们分别是“现实世界”、“荷月世界”、“理想世界”。 2、赏析文章的语言艺术。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写景、抒情的结合之上有独到之处。作者以自然的美反衬社会的丑。在对自然美的描写和赞美中,渗透着自己孤高的情志,深沉的感慨和对美好自由的向往。在苦闷中的作者“难得后来片刻逍遥”,欣赏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悦中,夹杂着作者不满黑暗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现实的淡淡地哀愁,正是这个基调给优美的荷塘月色披上了一件朦胧恬静的轻纱。作者的感情和景物的色彩融合无间。(要求学生具体举例) 2.运用比喻,形象生动,本文突出地运用比喻,常常是连着用,成串地用,这就可以从多种角度,多方面去加强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生动性,唤起读者诗意的联想和想象。如第五节中描写月光沭浴的荷叶和荷花,连用两个比喻“似牛乳”、“似轻纱”,淋漓尽致地表现月光下的荷叶和荷花那种飘渺轻柔的姿容。至于第四节、第五节中被当代语言学家改名为“通感”或“移觉”的两个比喻,以前被人们称为特殊的比喻,更是妙不可言。 3.用词精当,富于表现力。本文用词准确鲜明生动,表现在两点上:一是动词的选择一丝不苟,煞费苦心。如第四节中“点缀”、“挨”,第五节中“浮”、“泻”等用得极其贴切。二是叠字形容词的匠心运用。全文共用二十六个叠词,有二字叠(aa)、三字叠(abb)、四字叠(aabb)。很短的散文中大量运用叠字,丝毫不觉复沓,这主要是作者喜欢运用这种叠字来表现事物的特征和姿态,使得文章写景必豁人耳目,抒情必沁人心脾,同时也是为了使行文缓舒徐,读来富有节奏感。(叠字的运用重点讲析:都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而且,朗读起来也节奏鲜明,韵律协和,自有一种“间关莺语花底滑”的音乐感。)第五课时一、朗读本文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二、回答学生疑难 形式: 1、 学生针对自己在学习中的困惑,提出问题; 2、 教师请学生解答,或全班讨论解答,或集中讲析。 3、 知人论世: 1927年;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 朱自清对“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的向往本身,即已说明了他在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与历史位置。而像他这样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1927年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就不能不陷于进退失据的困境之中一封信与那里走所表露的正是这选择的困惑。他被“南方这一年的变动”,即国共分裂,蒋介石对共产党人与革命青年的血腥屠杀弄得目瞪口呆,觉得所发生的这一切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一封信)。但朱自清(以及与他同类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没有如另外一些激进知识分子那样,因此而走向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以“以暴易暴”的武装斗争为中心的“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的道路。面对这样一条道路,他陷入极大的困惑之中。正像他在那里走里所说,他和他的朋友明确地意识到,发现与重视“个人价值”的时代已经结束,在社会政治革命中,“一切的价值都归于实际的行动”与“理智的权威”,而“党便是这种理智的权威之具体化。党所要求于个人的是牺牲,是无条件的牺牲,一个人得按照党的方式而生活,想出自心裁,是不行的”。由此而产生了朱自清所说的“性格与时代的矛盾”:一方面,他看到这是一种时代的发展趋向,“是创造一个新世界的必要的历程”,不仅势所必至,而且势不可挡;另一方面,他却要固守知识分子的“自我”追求(即本文所说做想做的事、说想说的话,不做不想做的事,不说不想说的话的“自由”),不愿“革自己的命”,即改变(改造)自己,因而产生了被毁灭的恐惧,“那些人都是暴徒,他们毁掉了我们最好的东西文化”。这样,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作为无可选择中的选择,朱自清“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就是将来轮着灭亡,也总算有过称心的日子,不白活了一生”。这就是说,他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的精神避难所。但对于五四启蒙精神所哺育的这一代人,完全脱离(超然于)时代是不可想象的。正如朱自清自己在荷塘月色中所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尽管他现在被动地选择了“冷静”“独处”的学者生涯,但他仍不能摆脱处于时代中心的“热闹”的“群居”生活的蛊惑。在一封信里一开头他就表达了对于“有的只是自己,自己的家”的生活的不安:“我想着我的渺小,有些战栗起来;清福究竟也不容易享的。”这种“战栗”既包含了对放弃了社会“责任”的负罪感,又来自过于狭窄的个人天地将导致生命的枯竭的危机感。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三、课后有关习题选讲 最能表达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的感情发展变化:“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情与景的交融:小路幽僻、寂静,树木阴森森,心中笼罩着淡淡的哀愁;身外有无边的荷香月色,面对美景,内心有淡淡的喜悦;蛙叫蝉鸣,而“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摆脱不了愁思;写采莲盛况,思接千载,暂得解脱,但最终还是回到造成“不宁静”的现实中来。 四、课堂练习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脉脉(m 颤动(zhn)乘凉(chng)独处(ch)的妙处(ch) b酣睡(hn)参差(c)袅娜(nu)蓊蓊郁郁(wng) c点缀(zhu) 倩影(qin) 皱缬(xi) 梵婀玲(fn) d惦着(din) 羞涩(s) 宛然(wn) 踱着步(d) 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致的轮廓) b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指美好的姿态) c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远远看去) d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深情的样子) 3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4对“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段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宁静的月夜,这时的“我”与白天的“我”判若两人。 b在宁静的月夜中,作者可摆脱白天人世的羁绊,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时的自由。 c在宁静的月夜下,作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性格,想说就说,想做就做。 d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月夜的美丽,自己也进入了一个美妙的、神秘的世界。 阅读下段文字,完成各题。 曲曲折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