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通论(昆虫学部分)资料.doc_第1页
植物保护通论(昆虫学部分)资料.doc_第2页
植物保护通论(昆虫学部分)资料.doc_第3页
植物保护通论(昆虫学部分)资料.doc_第4页
植物保护通论(昆虫学部分)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植物保护通论(昆虫) Principles of Plant Protection授课内容 昆虫学绪论 昆虫学基础(昆虫的外部形态、昆虫生物学、昆虫分类学、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 害虫防治原理及方法(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综合防治、农业害虫综合防治措施) 农业害虫及防治(水稻害虫,小麦害虫,杂粮害虫,蔬菜害虫,地下害虫,储粮害虫等各类害虫) 昆虫学绪论 一、昆虫的分类地位 二、昆虫纲的特征 一、昆虫的分类地位 昆虫属: 动物界 (kingdom animal) 节肢动物门 (Arthopoda) 昆虫纲 (Insecta)节肢动物门的特征u 1、身体左右对称u 2、体躯由一系列环(体)节组成u 3、有些体节上具有成对分节的附肢u 4、循环系统在背面,神经系统在腹面二、昆虫纲的特征二、昆虫纲的特征u 1、体躯分头、胸、腹3个体段u 2、头部有口器、触角、复眼、单眼 感觉和取食中心u 3、胸部分3节,有3对足,通常具2对翅 运动中心u 4、腹部由9-11体节组成,包藏大部分的内 脏器官,末端有外生殖器 新陈代谢和生殖中心二、昆虫纲的特征 昆虫的定义 昆虫是一群体躯分为头、胸、腹3部,生有3对足,通常具有2对翅的节肢动物。第一章 昆虫的外部形态 第一节 昆虫的体型 第二节 昆虫的头部 第三节 昆虫的胸部 第四节 昆虫的腹部 第五节 昆虫的体壁 第一节 昆虫的体型 昆虫的体型: 微小型:2mm以下 很小型:2-5mm 小型:5-10mm 中型:10-30mm 大型:30-50mm 很大型:50-80mm 巨大型:80mm以上 极大型:200mm以上 第一节 昆虫的体型 昆虫的大小通常是指头部的最前端到腹部末端的长度,不包括触角、口器、尾须及外生殖器的长度。 翅展:正确展翅时两前翅顶角(翅尖)的直线距离。第二节 昆虫的头部 1头式由于昆虫的取食方式不同,其口器在头部的着生位置和方向也不同,这是昆虫对环境的适应,据此将昆虫头部的型式(即头式)分为3种类型。下口式 :口器向下,头的纵轴与虫体纵轴大致垂直,称为下口式。大多数取食植物茎、叶的昆虫如蝗虫、蟋蟀和鳞翅目的大多数幼虫属此类型。该类型昆虫的取食方式比较原始。前口式:口器向前,头的纵轴与虫体纵轴成一钝角或近于平行,称前口式。很多捕食性及钻蛀性昆虫属此类型。如步甲、潜叶蛾幼虫等。后口式:口器向后,头的纵轴与虫体纵轴成一锐角,称为后口式。常见于刺吸式口器昆虫,如蝉、蝽、蚜虫等。 一、昆虫的触角(Antenna) 二、昆虫的眼(Eye) 三、昆虫的口器(mouthparts) 一、昆虫的触角(Antenna) (一)触角的基本构造 (二)触角的类型 (三)了解触角类型在实践中意义 (一)触角的基本构造 1、柄节(scape) 2、梗节(pedicel) 3、鞭节(flagellum) 常分成许多亚节 (二)触角的类型 1、丝状(线状) 蝗虫 2、羽毛状 (双栉齿状) 毒蛾 3、棒状(球杆状) 蝶类 4、鳃叶状 金龟子 5、刚毛状 蝉、蜻蜓 6、具芒状 蝇 7、环毛状 雄蚊 8、膝状 蜜蜂(三)了解触角类型在实践中意义 1、鉴别昆虫的种类: 鳃叶状(金龟甲),具芒状(蝇类) 棒(球杆)状(蝶类) 2、区别雌雄: 小地老虎: 丝状,羽状 三、昆虫的眼(Eye) (一)复眼(Compound eye) (二)单眼 (Ocellus)(一)复眼(Compound eye) 1、构成 由多个六角形小眼构成 2、复眼的功能 起主要视觉作用 对330-400nm的紫外光呈现趋性 趋光性:正、负 (二)单眼 (Ocellus) 1、类型 背单眼:成虫、若虫头部背面或额区上方 侧单眼:幼虫头部两侧 2、功能 在视觉中起辅助作用,只能辨别光的方向、强弱,不能成像四、昆虫的口器(mouthparts) 1、咀嚼式口器 2、刺吸收式口器 3、虹吸收式口器 4、幼虫的口器 5、了解口器构造在实践上的意义1、咀嚼式口器(Chewing mouthparts) (1)构造 上唇 1片,口器的前壁 上颚 1对、强大,切碎、磨碎食物 下颚 1对,(轴节、茎节、内颚叶、外颚叶、 下颚须 下唇 1片,(后颏、前颏、中唇叶、侧唇叶、 下唇须 舌 位于口腔中央、分泌唾液,帮助搅拌吞 咽食物1、咀嚼式口器(Chewing mouthparts) (2)为害特点 给植物造成机械损伤u 田间缺苗断垄u 顶芽停止生长u 叶片残缺不全u 茎叶枯死折断u 花蕾、果实受害2、刺吸式口器(Piercing-sucking mouthparts) (1)构造 上唇 退化成小型片状物 上颚 特化成口针 下颚 特化成口针 下唇 延长成1条喙管 舌 2、刺吸式口器(Piercing-sucking mouthparts) (2)为害特点u 直接为害 褪色斑点 卷曲、皱缩、畸形、枯萎u 间接为害 传播病毒病,桃蚜至少可传播107种病毒, 黑尾叶蝉可传播水稻黄矮病和黄萎病 其传毒造成的为害要大于直接刺吸为害3、虹吸式口器(Siphoning mouthparts) 虹吸式口器为蛾蝶类所特有 (1)构造 下颚的外颚叶极度延长形成喙 下唇须发达 (2)取食特点 一般无穿刺能力,只能取食花蜜等液 体食物,大多数不造成为害4、幼虫的口器 (1)蛾蝶类幼虫的口器 咀嚼式 上唇、上颚不变 下颚下唇舌形成1个复合体, 在复合体顶端有吐丝器 (2)叶蜂类幼虫口器 咀嚼式 无吐丝器 5、了解口器构造在实践上的意义 (1)根据为害状,判断害虫口器类型 (2)根据口器类型,选择相应的杀虫剂 咀嚼式口器:选用胃毒剂 刺吸式口器:选用内吸性杀虫剂 触杀剂对两者均有效(体壁薄的昆虫)第三节 昆虫的胸部 一、胸部的基本构造 二、胸足的构造和类型 三、翅的构造和类型 一、胸部的基本构造 由前、中、后胸组成 每个胸节(背板、侧板、腹板) 3对足:前、中、后足 2对翅:前、后翅 二、胸足的构造和类型 (一)胸足的构造 (二)胸足的类型 (一)胸足的构造u 1、基节coxau 2、转节trochanteru 3、腿节femuru 4、胫节tibiau 5、跗节tarsusu 6、前跗节pretarsus (二)胸足的类型u 1、步行足 蚜虫、步甲 u 2、跳跃足 蝗虫和蟋蟀的后足 u 3、捕捉足 螳螂和猎蝽的前足 u 4、开掘足 蝼蛄的前足u 5、游泳足 龙虱的后足u 6、抱握足 雄性龙虱的前足u 7、携粉足 蜜蜂的后足 胸足类型三、翅的构造和类型 (一)翅的构造 (二)翅脉与模式脉相 (三)翅的类型 (一)翅的构造 昆虫的翅多为三角形,呈现3边和3角u 3边:前缘,外缘,后缘(内缘)u 3角:肩角,顶角,臀角u 4区:翅上有基褶、臀褶、轭褶,把翅分 为腋区,臀前区,臀区,轭区 (二)翅脉与模式脉相 u 纵脉:从翅基部伸到边缘u 横脉:连接纵脉的短脉u 脉相:翅脉在翅面上的分布形式u 模式脉相:1种假想的翅脉u 模式脉相的纵脉缩写第1个字母大写,横脉缩写字母全部小写 (三) 翅的类型 u 1、膜翅 蜂类(膜翅目)u 2、鳞翅 蛾、蝶(鳞翅目) u 3、缨翅 蓟马(缨翅目)u 4、覆翅 蝗虫、蟋蟀的前翅(直翅目)u 5、鞘翅 金龟甲、天牛的前翅(鞘翅目)u 6、半鞘翅蝽的前翅(半翅目)u 7、平衡棒 蚊、蝇的后翅(双翅目) 第四节 昆虫的腹部 一、腹部的基本构造 二、外生殖器 三、幼虫的腹足 一、腹部的基本构造 u 一般由9-11节组成;u 各节有背板、腹板和侧膜;u 腹部1-8节的侧面各具1对气门;u 腹部第-节上着生外生殖器。二、雌性外生殖器 产卵器模式构造 背产卵瓣 内产卵瓣 腹产卵瓣 三、幼虫的腹足 蛾蝶类幼虫的腹足:有趾钩 有2-5对,通常为对,着生在第-6和第10腹节上,第10腹节上的1对又称臀足。 叶蜂类幼虫的腹足:无趾钩 一般6-8对,有的可多达10对,从第2腹节开始着生。幼虫的腹足与趾钩 第四节 昆虫的体壁 一、体壁的构造与特性 二、体壁与药剂防治的关系 u (1)表皮层 上表皮 不透性 外表皮 坚韧性 内表皮 延展曲折性u (2)皮细胞层u (3)底膜 防治体壁薄的昆虫应选用具触杀作用的药剂 二、体壁与药剂防治的关系 1、选择适宜的剂型 油、乳剂效果可湿性粉剂粉剂 2、可在药剂中加入展着剂(肥皂,洗衣 粉),提高药剂展布、附着能力 3、掌握在体壁薄的低龄幼虫阶段用药, 防效好第二章 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第一节 昆虫的生殖方式 第二节 昆虫的变态发育 第三节 昆虫的世代 第四节 昆虫的生活史 第五节 昆虫的生物学习性 第一节 昆虫的生殖方式 一、两性生殖(Oviparous amphigony) 二、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一、两性生殖(Oviparous amphigony) 通过雌雄交配后,精子与卵子结合,雌虫产下受精卵,再发育成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两性生殖,或称两性卵生。 是大多数昆虫的生殖方式二、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 又称单性生殖,卵不经过受精就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产雌孤雌生殖:有些昆虫完全或基本上以孤雌生殖进行繁殖,如介壳虫、蓟马。 季节性孤雌生殖:一些昆虫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方式随季节变换交替进行,如蚜虫。 偶发性孤雌生殖:在正常情况下进行两性生殖的昆虫中,偶尔也发生孤雌生殖现象,如家蚕、飞蝗。 三、卵胎生和幼体生殖 1、卵胎生(Ovoviviparity) 雌虫未受精的卵在母体内依靠卵黄供给营养进行胚胎发育,直至孵化为幼体后才从母体中产出。 2、幼体生殖(Paedogenesis) 少数昆虫母体尚发育到成虫阶段,卵巢就已成熟并能进行生殖。四、多胚生殖(Polymembryony) 指1个卵在发育过程中可分裂成2个以上胚胎,并且每个胚胎能发育成正常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常见于小蜂科、茧蜂科、姬蜂科等内寄生蜂。第二节 昆虫的变态发育u 一、昆虫的变态及类型u 二、昆虫的个体发育阶段一、昆虫的变态及类型l 变态(Metamorphosis) 昆虫在从卵发育到成虫的过程中,在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等方面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化叫变态。l 昆虫的变态主要有不全变态和完全变态2类。1、不全变态(Incomplete metamorphosis)l 不全变态 个体发育经过卵、若虫和成虫3个发育阶段,若虫除翅和生殖器官尚未发育完全外,其他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等方面与成虫基本相同。 如蝗虫、盲蝽、叶蝉、飞虱等。2、完全变态(Complete metamorphosis)l 完全变态 个体发育过程中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发育阶段,幼虫在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与成虫截然不同,必须经过蛹的过渡阶段来完成幼虫到成虫的转变过程。 如棉铃虫、三化螟、玉米螟等。二、 昆虫个体发育的阶段昆虫的个体发育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胚胎发育(胚内发育):指卵发育成为幼虫(若虫)的发育时期。胚后发育:是指从卵孵化后开始到成虫性成熟的发育时期。u (一)卵期(Egg) u (二)幼虫期(Larva)u (三)蛹期(Pupa)u (四)成虫期(Adult)(一)卵期(Egg) 孵化(Eclosion) 在卵内完成胚胎发育后,幼虫或若虫破卵壳而孵出,称为孵化。u 孵化期 一批卵(卵块)从开始孵化到全部孵化结束,称为孵化期。 (二)幼虫期(Larva) 幼虫期(Larva):全变态类昆虫自卵孵化到变为蛹时所经过的时间,称为幼虫期。 大量取食、迅速生长,为昆虫主要为害期 若虫期(Nymph):不全变态类昆虫自卵孵化到变为成虫时所经过的时间,称为若虫期。 蜕皮(Moulting):从卵孵出的幼体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蜕去旧表皮,代之以新表皮的现象叫蜕皮。 龄期(Stadium):幼虫和若虫从孵化到第1次蜕皮及前后两次蜕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称为龄期。(二)幼虫期(Larva) 幼虫的3种类型l 1、多足型幼虫(Potypod larva) 有3对胸足和多对腹足, 如鳞翅目幼虫。l 、寡足型幼虫(Oligopod larva) 只有3对胸足而无腹足, 如鞘翅目的金龟甲、瓢虫等幼虫。l 、无足型幼虫(Apodous larva) 胸足和腹足均无,如双翅目蝇类幼虫。 幼虫的类型(三)蛹期(Pupa)u 蛹期(Pupa) 从化蛹到羽化出成虫所经历的时间,称为 蛹期。u 预蛹期(Prepupa) 末龄幼虫化蛹前的静止期。u 化蛹(Pupation) 预蛹蜕去皮变成蛹的过程,称为化蛹。 (三)蛹期(Pupa) 蛹的类型u 1、离(裸)蛹(Exarate pupa) 附肢和翅不紧贴蛹体,可以活动,腹节也略可 活动。如金龟甲、蜂类的蛹。u 2、被蛹(Obtect pupa) 附肢和翅紧贴蛹体,不能活动,多数或全部腹 节也不能活动。如蛾、蝶类的蛹。u 3、围蛹(Coarctate pupa) 为蝇类所特有,实际上是一种裸蛹,由于幼虫最后蜕下的皮包围于裸蛹之外,形成圆筒形硬壳。 蛹的类型(四)成虫期(Adult) 成虫期(Adult) :成虫从羽化开始直到死亡 所经历的时间,叫成虫期。生殖时期 1、羽化(Emergence) 不全变态昆虫末龄若虫蜕皮变为成虫或全变态昆虫的蛹由蛹壳破裂变为成虫,都称为羽化。 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蜕皮而出的现象,称为羽化。(四)成虫期(Adult) 2、性二型和多型现象u 性二型/雌雄异型(Dimorphism) 同一种昆虫的雌雄成虫除了第1性征(生殖器官)不同外,在触角形状、身体大小、体色及其他形态特征上有明显的区别,这种现象称为性二型。u 多型现象(Polymorphism) 在同一种昆虫中,除雌雄异型外,在相同的性别中,还具有2种或更多不同类型的个体,称为多型现象。 多型现象主要出现在成虫期,但有时也可以出现在幼虫期。如:蚜虫(有翅和无翅)、飞虱(长翅型和短翅型)、蜜蜂(雌性中有负责生殖的蜂后,、蜂王,和失去生殖能力而担负采蜜、筑巢等职责的工蜂)、蚂蚁(类型更多,有的种类中分化出20多种类型,其中常见的主要有有翅和无翅的蚁后,有翅和无翅的雄蚁,还有工蚁、兵蚁等)第三节 昆虫的世代l 世代(Generation) 昆虫完成由卵到成虫性成熟并开始繁殖的 个体发育历期,称为世代。 1个世代,即1代,又称1化。 1年1代的昆虫,亦称1化性昆虫 1年多代的昆虫,亦称多化性昆虫第四节 昆虫的年生活史l 年生活史(Annual life history) 是指昆虫在整个1年中的发生过程,包括 发生的代数,各代的发生时期及与寄主植 物发育阶段的配合,各虫态的历期以及越 冬的虫态和场所等。 第五节 昆虫的生物学习性 一、休眠(Dormancy) 二、滞育(Diapause) 三、假死性(Thanotosis) 四、趋性(Taxis) 五、食性(Feeding habit) 一、休眠(Dormancy) 是由于不利环境引起的昆虫生命活动暂时停滞现象,当环境条件变好时能立即恢复生长发育。二、滞育(Diapause) 不是由不良环境条件引起,而是由生物学特性所决定的生长发育的暂时停滞,滞育期过后,要求一定的刺激因子,才能重新恢复生长发育。三、假死性(Thanotosis) 昆虫受到异常刺激时,立即卷缩不动或 坠落地面装死的习性。 鞘翅目昆虫的成、幼虫均有假死性 生产中常用震落捕捉害虫四、趋性(Taxis)l 趋光性(Phototaxis) 昆虫通过视觉器官对光源的刺激所产生的 趋向或背向反应。 有正、有负l 趋化性(Chemotaxis) 昆虫通过嗅觉器官对挥发性化学物质的刺 激所产生的趋向或背向反应。 有正、有负 五、食性(Feeding habit) (一)植食性(Phytophagous) 1、单食性三化螟 2、寡食性菜粉蝶 3、多食性玉米螟 (二)肉食性(Carnivorous) 1、捕食性 螳螂 2、寄生性 赤眼蜂第三章 昆虫分类 第一节 分类阶元 第二节 种、亚种和学名 第三节 昆虫纲的分目 第四节 植物害虫重要目、科概述第一节 分类阶元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昆虫纲 Insecta 目:直翅目 Orthoptera 科:斑翅蝗科 Oedipoidae 属:飞蝗属 Locusta 种:飞蝗 Locusta migratoria L. 亚种:东亚飞蝗 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第二节 种、亚种和学名 每个种都有1个全世界统一的科学名称,称为学名。 种的学名用拉丁文书写,由属名和种名组成,这就是国际上通用的双名法命名制。 除属名第1个字母大写外,其余均为小写,印刷时排成斜体。 定名人的姓名以姓或姓的缩写放在种名后边,第1个字母大写,用正体字排列。 Aphis gossypii Glover 属名 种名 定名人第二节 种、亚种和学名 亚种是命名法唯一承认的种以下的分类阶元。 亚种的学名是在种名后加上亚种本名的拉丁文组成,称为三名法。 亚种本名也用小写,排成斜体。如东亚飞蝗学名为: 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 属名 种名 亚种名 定名人 第二节 种、亚种和学名 有些昆虫的学名,在定名人外加有圆括号,这说明该种属名经后人修订过。 如黏虫原学名为: Leucania separate Walker 现用学名为: Mythimna separate (Walker) 第三节 昆虫纲的分目 本书采用2亚纲34目的分类系统 无翅亚纲:原尾目(Pratura) 弹尾目(Cinura) 双尾目(Diplura) 缨尾目(Thysanura) 有翅亚纲:30目 第四节 农业害虫重要目、科概述 一、直翅目(Orthoptera) 二、同翅目(Homoptera) 三、半翅目(Hemiptera) 四、鳞翅目(Lepidoptera) 五、鞘翅目(Coleoptera) 六、膜翅目(ymenoptera) 七、双翅目(Diptera) 八、等翅目( Isoptera ) 九、蜱螨目(Acarina)一、直翅目(Orthoptera) 形态特征u 前翅为覆翅,后翅膜质u 头下口式,口器咀嚼式u 前胸大而明显u 前足胫节或第1腹节常具听器u 雌虫产卵器发达u 体中至大型,触角丝状 一、直翅目(Orthoptera) 生物学特性u 不全变态昆虫u 两性生殖,卵生u 产卵隐蔽u 多植食性,1年1-2代u 一般以卵越冬1、蝗科(Locustidae) 触角丝状,比身体短;前胸马鞍型,向后延伸 听器位于腹部第1节两侧;产卵器粗短呈凿状 2、蟋蟀科(Gryllidae) 触角丝状,比身体长 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基部 产卵器细长,箭状 尾须长 3、蝼蛄科(Gryllotalpidae) 触角丝状,比身体短 前足开掘足 前翅短,仅达腹中部,后翅长,伸出腹末如尾状 尾须长 二、同翅目(Homoptera) 形态特征u 前翅质地均匀,膜质或革质u 头后口式,口器刺吸式(与半翅目口器的区别在于,同翅目:从头后方生出,半翅目:从头前方生出)u 体小至大型u 触角刚毛状或丝状二、同翅目(Homoptera) 生物学特性u 不全变态昆虫u 两性卵生,有的进行孤雌生殖u 多为植食性,吸取植物汁液,有些 可传播病毒病1、叶蝉科(Cicadellidae) 体小型,常横行 触角刚毛状 前翅革质 后足胫节下方有2列短刺 2、蚜科(Aphididae) 体小型,较柔软 触角6节,在第 3-6节有感觉孔 腹部第6节有1对腹管 腹末端有一突起称尾片 4、蚧总科(Coccoidea ) 蚧壳虫是一类重要的园林害虫,由于雄成虫发生期短或无,而雌成虫营固着生活,结构上非常特殊,所以是昆虫界比较奇特的类群,也是目前最难分类的类群之一。蚧科 蚧总科 蚧亚目 身体背面不分节,腹面有足和触角; 腹部无气门,末端有深的裂缝,称臀裂 肛门上盖有2块三角形的骨片,称为肛板绵蚧科 旌蚧总科 蚧亚目 体小型 雌虫无翅,椭圆形,体壁有弹性,被绵状蜡丝,分节明显,触角611节,腹部有28对气门,产卵期有的有产卵袋;无复眼 雄虫有1对翅,触角713节,有复眼及单眼;交配器短三、半翅目(Hemiptera) 形态特征u 前翅为半鞘翅,后翅膜质u 口器刺吸式,触角丝状u 前胸背板及中胸小盾片发达u 体腹面中足与后足之间有臭腺开口, 能散发出臭味 u 小至大型,体略扁平三、半翅目(Hemiptera) 生物学特性u 不全变态u 卵一般聚产,若虫多为5龄u 多数1年1代,成虫越冬u 有植食性农业害虫,也有少数捕食性 益虫1、蝽科(Pentatomidae) 体小至大型 头小,三角形 触角5节,单眼2个 中胸小盾片很大,延伸至前翅膜质部 前翅膜片上有纵脉,多从1基横脉上分出 2、缘蝽科(Roduviidae) 体细长,两侧略平行 触角4节 前翅膜片上有多条分叉纵脉,从1条基横脉上生出 四、鳞翅目(Lepidoptera) 形态特征u 翅为鳞翅,翅、体上密被鳞片、鳞毛u 口器虹吸式u 翅具中室,前翅上的鳞片组成一定的斑纹u 触角有棒状、丝状、梳状、羽毛状u 体小至大型,翅展5-200mm四、鳞翅目(Lepidoptera) 生物学特性u 完全变态昆虫u 幼虫多足型,口器咀嚼式,有吐丝器u 绝大多数幼虫植食性,是重要的农、 林 、蔬、储藏物害虫u 蛹为被蛹,蝶类在敞开环境中化蛹, 蛾类隐蔽处化蛹1、尺蛾科l 体细长,翅薄而宽大,停息时翅平展在体侧。有的雌虫无翅或翅退化l 尺蛾幼虫仅在第6节和第10节上具有两对腹足,行走时一屈一伸,似尺子量物一般,尺蛾由此而得名l 静息时腹足固定在枝条上,身体前部伸直,拟态成枝条状。 2、毒蛾科l 中大型,粗壮多毛。l 喙退化,雄虫触角双栉齿状,雌虫丝状,有时雌虫翅退化或无翅l 雌虫腹部末端有成蔟的毛,产卵时用以遮盖卵块l 毒蛾幼虫身体多毒毛,接触皮肤刺痒疼痛,在第6、7节腹节背面各有一个翻缩腺,这是毒蛾幼虫的最显著的特征3、刺蛾科 成虫中等大小,体短而粗壮,多毛,黄色、褐色或绿色,有红色或暗色的简单斑纹 喙退化,雌虫触角丝状,雄虫羽状 幼虫具枝刺和毒毛 化蛹时作坚硬的茧,形如雀卵4、蓑蛾科 雌雄异形 雄虫有翅及复眼,触角羽状,喙退化,翅略透明 雌虫无翅,幼虫形,终生生活在幼虫所缀成的巢中 5、卷叶蛾科l 小型蛾子l 前翅接近长方形,静止时两翅合拢呈钟罩形,前翅上常具有一些斑纹,分别叫做基斑,中带和端斑l 幼虫身体细长,多以卷叶或者钻蛀为生五、鞘翅目 Coleoptera五、鞘翅目 Coleoptera 形态特征u 前翅鞘翅,后翅膜质u 口器咀嚼式u 小至大型,体坚硬u 触角有丝状、锯齿状、锤状u 前胸发达,中胸小盾片外露u 跗节5节,少数4或3节五、鞘翅目 Coleoptera 生物学特性 u 完全变态u 多数陆生,少数水生(龙虱)u 多植食性,也有肉食性或腐食性u 成虫多有趋光性和假死性1、步甲科 小至大形,体黑色或褐色,具光泽 头小于胸部,前口式 触角细长如丝,着生于上颚基部与复眼之间,触角间距大于上唇宽度 跗节5-5-5 鞘翅上常有刻点或条纹 后翅常退化 行动敏捷,多捕食鳞翅目、双翅目幼虫等 2、瓢甲科 Coccinellidae 成虫 小至中型,半球形 头小,嵌在前胸内,触角棒状 跗节隐4节(伪3节),第3节很小,隐藏在第2节之间 幼虫:直长,有深或鲜明的颜色,行动活泼,身体上有很多刺毛的突起或分枝的毛状棘。 绝大多数有益的,成虫及幼虫都捕食蚜虫,蚧壳虫,粉虱等害虫,也有一些取食植物的,属于农业害虫。3、天牛科 Cerambycidae 体长形,略扁 触角丝状,很长 复眼肾形,围在触角基部 跗节隐5节(伪4节)3、天牛科 Cerambycidae幼虫: 与吉丁甲很相似相同点:体长,圆柱形而扁,前胸背板很 大,扁平;区别: 胸、腹节背、腹面都有骨化区或突 起;足退化,留有遗迹。4、象甲科 Curculionidae 小至大型,体坚硬 头部延长成象鼻状 口器咀嚼式 触角膝状弯曲,末端3节膨大呈锤状 跗节隐5节5、鳃金龟科 Melolonthidae鳃金龟科 金龟甲总科成虫: 触角鳃叶状,通常10节,末端35节向一侧扩张成瓣状,合起来成锤状; 前足开掘足,跗节5节,后足着生位置接近中足而远离腹部末端; 腹部有一对气门露在鞘翅外; 爪有齿,大小相等; 上唇与上颚为唇基所盖,从背面看不见; 可见腹板5节。幼虫:蛴螬 身体柔软,体壁皱而多细毛; 腹部末节圆形,向腹面弯曲,使身体呈C形; 上唇上颚发达;无磨区; 胸足4节; 气门弯曲。 生活在土壤中,植食性,常将植物幼苗的根茎咬断,使植株枯死;在土壤中常随土温变化做垂直迁移,春秋上升地表为害,冬夏则在土壤深处潜伏。 6、丽金龟科 Rutelidae与鳃金龟甲科相似,区别为: 有金属光泽,多为美丽种类; 后足胫节有2端刺,2个爪长度不等,后足特别显著; 腹部有气门,3个在腹间膜上,3个在腹板上。 触角鳃叶部3节六、膜翅目 ymenoptera 形态特征u 翅膜质透明u 前翅有1翅痣,翅脉愈合减少u 触角丝状或膝状u 体微小至大型u 产卵器具锯、凿或刺等功能六、膜翅目 ymenoptera 生物学特性u 全变态昆虫u 食叶类幼虫腹足无趾钩u 蛹为裸蛹u 多数捕食性,少数植食性1、姬蜂科 体小至大形,触角长丝状,多节 具小室和第2回脉是姬蜂科的重要特征。 卵多产于寄主体内,主要寄主为鳞翅目、膜翅目、鞘翅目和双翅目的幼虫及蛹 幼虫营寄生生活,是一类重要的害虫天敌、叶蜂科 Tenthredinidae 体较粗短,腹部无腰 前胸背板后缘凹入颇深 前翅有粗短的翅痣 头宽,触角丝状、赤眼蜂科 微小形 腹部无柄,腰较粗 大多数种类复眼红色 翅面上布有不整齐而稀疏的细毛 跗节3节。 、蚁科 通称蚂蚁,多为黑色 头部阔大,触角膝状,口器和足均发达 基部腹节显著紧缩,形成腹柄 多数种类具有多型现象,属社会性昆虫 七、双翅目 Diptera 形态特征u 前翅膜质发达,后翅退化为平衡棒u 中胸特别发达,前、后胸很小u 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u 触角有丝状、念珠状和具芒状u 体小至中型,复眼大 七、双翅目 Diptera 生物学特性u 全变态昆虫,幼虫无足型u 蛹为离蛹、被蛹或围蛹u 喜潮湿环境,有些种类的幼虫生活在水中u 有农作物害虫,多数是卫生害虫、食蚜蝇科 体中形,常有黄、黑相间的横纹,形似蜜蜂 头部大,复眼发达,有单眼 翅外缘有与边缘平行的横脉,使R脉和M脉的缘室成为闭室,在R脉与M脉间常有1条伪脉,为本科的重要特征 腹部可见4-5节。八、 等翅目 Isoptera 形态特征u 体小至大型,体软多为白色u 触角念珠状,口器咀嚼式u 有有翅、短翅和无翅类型u 有翅者2对翅狭长、膜质,大小、形状及脉序相似,翅狭长,可沿基缝脱落,纵脉多,缺横脉u 尾须一对 生物学特性u 不完全变态,少数种类雌虫也分泌卵鞘u 为群居、多型性社会性昆虫 九、 蜱螨目 Acarina 形态特征u 体躯由颚体、前肢(足)体、后肢(足) 体和末体4个体段构成u 无翅、无复眼u 有足4对,前肢(足)体2对,后肢(足) 体2对u 口器刺吸式或咀嚼式 九、 蜱螨目 Acarina 生物学特性u 多两性卵生,有些是孤雌生殖u 成、若螨一般有足4对,幼螨有足3对u 食性复杂,植食性种类是农业害虫 九、 蜱螨目 Acarina叶螨科叶螨科:生物学特性 通常生活在植物叶片上,刺吸植物的汁液 卵生,孤雌生殖,或两性生殖 有的能吐丝结网叶螨科:形态特征 体长多在1mm以下,圆形或长圆形,雄虫腹末端尖 多半为红色、鲜红色 足4对。 瘿螨科第一节 气候因素对昆虫的影响第二节 土壤因素对昆虫的影响第三节 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第四节 昆虫生态学知识第五节 农业生态系统 与农业害虫 第一节 气候因素对昆虫的影响 一、温度 二、湿度 三、光 四、风 一、温度 1、昆虫热能的获得与散失 获得:环境的外来热 新陈代谢内生热 散失:表面辐射 接触传导 虫体水分蒸发 昆虫调节体温主要靠主动选择合适的栖息活动场所一、温度 2、昆虫对温度的一般反应 致死高温区:45以上 因过热而死亡 停育高温区: 4045 因高温而滞育 适宜温区:840 最适温区:2230 停育低温区:-108 因低温而休眠 致死低温区:-40 -10 因体液结冰而死亡一、温度 3、温度与昆虫生长发育的关系 a、有效积温法则 有效温度:对昆虫发育起作用的温度是发育起点以上的温度,称为有效温度。 有效积温:昆虫完成某1虫期或1个世代的发育所需要的有效温度积累值,是一个常数,以日度为单位。一、温度 3、温度与昆虫生长发育的关系 a、有效积温法则 K=N(T-C) K:有效积温 N:发育天数 T:观测温度 C:发育起点温度 (T-C):有效温度昆虫开始可以生长发育的温度称为发育起点温度,它是低适温区的下限。一、温度 3、温度与昆虫生长发育的关系 b、有效积温法则的应用 预测昆虫在某地发生的代数 预测昆虫的发生期 预测昆虫的地理分布 C、有效积温法则应用的局限性 有滞育阶段的昆虫不能用 反映不出过高或过低温度对昆虫的作用二、湿度 获得途径:食物、直接饮水、利用体内的水 保持水分:体表蜡层 失水途径:粪便排水,气门蒸发,体壁蒸发 湿度对昆虫的影响: 影响成活率(孵化、蜕皮、化蛹、羽化) 影响生殖力(雄性不育,雌虫产卵量下降) 影响发育速度 (低湿延滞,高湿促进) 三、温湿度的综合作用 湿温系数(Q) 1、降水与积温之比 Q=P/(T-C) P:降水量, (T-C):有效积温 2、平均相对湿度与平均温度之比 Q=R.H./T R.H.:平均相对湿度 T:平均温度 气候图:根据1年或数年中各月的温湿度组合可制成气候图。 四、光对昆虫的作用 光的波长 昆虫能见的光在250700nm之 间,对330400nm的光趋性最强。 光周期 指昼夜交替时间在1年中的周期变化。 对昆虫滞育起主要作用,对昆虫的生活节律和行为有影响。 光照强度 日出性、夜出性、暮出性昆虫 五、风对昆虫的影响 影响昆虫的扩散迁移,特别是远距离迁飞 风有助于昆虫体内水分和周围热量的散失,从而对昆虫体温发生影响。 第二节 土壤因素对昆虫的影响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土壤的机械组成 土壤的化学特性 一、土壤温度 影响昆虫的垂直迁移 影响生长发育和繁殖 二、土壤湿度 影响土壤中昆虫的分布 影响地下害虫的活动 影响越冬昆虫出土数量、时间 三、土壤的机械组成 主要影响昆虫在土壤中的活动 四、土壤的化学特性 PH值、盐分影响昆虫分布 第三节 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 一、食物因素 植物抗虫性 不选择性(Nonpreference):作物通过其结构上的物理作用以及生理上的化学作用使之不被害虫寻觅、选择或积极排斥害虫。 抗生性(Antibiosis):指昆虫取食一些品种时,发育不良,体形变小,体重减轻,寿命缩短,生殖力下降,死亡率增加。 耐害性(Tolerance):指有些作物品种受害后,有很强的增殖或补偿能力,使害虫造成的损失很低。 一、食物因素 昆虫的食性与取食行为: 食性是昆虫取食的习性。昆虫多样性的产生与其食性的分化是分不开的。 按食物的性质可分为:植食性、肉食性、腐食性、杂食性等四类。 按取食的范围分:单食性(只能吃一种植物,如三化螟只吃水稻)、寡食性(能吃一个科或个别近缘科的若干种植物,如小菜蛾能危害十字花科的39中植物)、多食性(能吃不同科的多种植物,如棉蚜,能危害74科285种植物)等三类。 食物链:动植物通过食物关系联系在一起的 链状构造。 食物网:呈网状结构的食物链。一、食物因素昆虫的食性与取食行为: 昆虫的食性既有它的稳定性,也有一定的可塑性。 昆虫的取食行为多种多样,但取食的步骤大体相似。如植食性昆虫的取食一般要经过兴奋、试探与选择、进食、清洁等过程,而捕食性昆虫取食的过程一般为兴奋、接近、试探和猛扑、麻醉猎物、进食、抛开猎物、清洁等过程。一、食物因素 植物抗虫性 不选择性(Nonpreference):作物通过其结构上的物理作用以及生理上的化学作用使之不被害虫寻觅、选择或积极排斥害虫。 抗生性(Antibiosis):指昆虫取食一些品种时,发育不良,体形变小,体重减轻,寿命缩短,生殖力下降,死亡率增加。 耐害性(Tolerance):指有些作物品种受害后,有很强的增殖或补偿能力,使害虫造成的损失很低。 二、天敌因素 天敌: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遭受其它生物的捕食或寄生,是这些害虫的自然敌害,称之天敌。 1、病原生物 细菌 芽孢杆菌,无芽孢杆菌 真菌 白僵菌,绿僵菌 病毒 核多角体病毒,质多角体病毒 2、天敌昆虫 捕食性 寄生性 3、其它捕食性天敌 种群(Population)的概念种群最早的定义是:在特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一物种的个体的集合。后来,“种群”的概念有所发展,即认为它至少应有三个特征:种群特征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即占据一定空间,分布区受非生物因素(气候、水文、地质)和生物因素(种间竞争、捕食、寄生)的影响。 种群特征数量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大小(个体数量或种群密度),并随时间变动。种群的大小通常与该物种的营养级及其他生态学、生物学特性相关。例如:捕食者种群的个体数量总比猎物种群的个体数量为少;生活史长、繁殖期长的物种其个体数比生活史短、繁殖期短的物种的个体数少;对环境适应性广的物种的个体数比适应性专化的物种个体数为多。种群特征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 同一物种的种群之间虽无生殖隔离现象,也能相互交配、繁殖,但种群分布地域辽阔,或因地理隔离,或因食物和生境的分化,以及季节及人为的影响等,导致种内个体形成不同类群,各类群间有些在形态上表现出差异,有些尽管在形态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生理上、生态习性上却显有差异,若种群间的差异是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