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地学分析-图像解译(PCI几何纠正 ArcInfoWorkStation目视解译 PCI监督分类)【Beta10】.doc_第1页
遥感地学分析-图像解译(PCI几何纠正 ArcInfoWorkStation目视解译 PCI监督分类)【Beta10】.doc_第2页
遥感地学分析-图像解译(PCI几何纠正 ArcInfoWorkStation目视解译 PCI监督分类)【Beta10】.doc_第3页
遥感地学分析-图像解译(PCI几何纠正 ArcInfoWorkStation目视解译 PCI监督分类)【Beta10】.doc_第4页
遥感地学分析-图像解译(PCI几何纠正 ArcInfoWorkStation目视解译 PCI监督分类)【Beta10】.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几何校正图像解译图像监督分类附录By fhys(不少错漏,多指正)大致流程:几何校正几何粗校正重投影裁剪部分区域几何精校正图像解译统一投影信息创建主控层创建解译图层添加解译属性字段解译各土地利用类型建立拓扑修改悬挂弧和lab点AML批处理实用Arcmap中成图ArcMap中coverage文件与shp文件的转换图像监督分类附录相关概念coverage格式文件概念如何在win7打开旧版help文件Arc命令&watchArcedit命令de【drawenvironment】Arc命令createArcedit命令sel【select】 Arcedit命令putArc命令buildArc命令ab【label】Arc命令additem属性表的相关操作命令Arc命令CLEANCLEAN与build区别AML批处理实用nice的命令一、 几何校正【Geometric correction】 本次所用软件:PCI Geomatica V9.0.0。 操作过程中有不懂的,可以查看每个操作框的“help”获取本机帮助,或者在PCI的安装目录的“manuals”文件夹找到对应的PDF帮助文档,如果我的PCI是装在 “C:Geomatica_V90”下,那么对应的PDF帮助文档在“C:Geomatica_V90manuals”中,看帮助文档很直接,比在网上搜索教程详细很多。 这里把“配准”和“校正”认为是同一个概念,不做区分。 这里的“分辨率”指的是地物分辨率(如一个像元代表地物30*30m的分辨率就为30m),而不是指图像的行列数的相乘 先列出原图与粗校正后的图像比较(左原,右后),便于后面清楚的步骤: #几何粗校正利用PCI Geomatica中的GCPWorks模块,进行几何粗校正。进入GCPWorks模块,在该菜单下,选择适当的选项,然后Accept继续:几何粗校正菜单应选备注Processing RequirementsFull Processing可选的校正过程(分别是):1、 包括校正所有步骤2、 只是选择或查看GCP(地面控制点)3、 只是拼接图像Mathematical ModelPolynomial配准方式:1、 多项式的方式配准2、 单纯的图像拼接?3、 薄板样条的方式配准Source of GCPsUser Entered Coordinates地面控制点(GCP)的来源:1、 用一幅已配准的图像来对比选点2、 使用数字化仪(有点古老)3、 用矢量图中的点4、 用户自定义输入控制点(输入点的行列位置及其对应的投影坐标位置)5、 ?在下一个对话框中,点击Select Uncorrected Image,选择待校正的图像,即给定的gz.pix,选定需要显示的三个波段(R5,G4,B3),合成后即为标准假彩色图像。 接着,点击Define Georeferencing Units,进入对话框,在原本显示“Meter”的下拉列表框中选择“Other”,进入对话框,选择TM-Transverse Hercator横轴墨卡托投影。在Earth Model中,选择TM-Transverse Hercator横轴墨卡托投影方式。 接着,设定投影参数,在Longitude中设定True origin的值为111d0000.0000“E(TM投影中,中央经线的位置,因为广州所跨经度约在112-113E之间,其最接近的中央经线是111E),在False中设定Easting的值为500000.000(在TM投影中,坐标原点西移500km,为了使其x、y坐标均为正),如图:点击Accept进入下一个对话框,定义椭球类型,选择E015-Krassovsky1940(E015的E代表Ellipsoids,椭球体的意思),如图: 在投影信息显示框点击Accept,确定设置,回到GCPWorks模块的对话框。接着,点击Collect GCPs,进行控制点选择。由于是粗校正,所以只确定四个角点的大地坐标以及其相对应的行列号。方法可以是:l 直接在主窗口中输入E、N和对应的P、L然后点Accept as GCPl (用这个比较方便)也可以先写一个txt文件,然后一次性导入(Fileload GCP file) 具体是先把TM图像对应的头文件的四个边角点的投影的X、Y值按照容易理解的方式放在Excel表格中然后复制到txt文本中,txt中的格式可以参见PCI图框右下角的Help获取最详细的帮助文档,这里用的是IPLXY格式(即序号 列数 行数 投影的X值 投影的Y值,中间用空格或tab符隔开)接着导入到PCI中选择IPLXY格式,点Apply Format点Accept,返回到GCP主窗口再点Close,返回到GCPWorks主窗口最后是输出保存粗校正的图像Perform Registration to Disk,但要先进行下面步骤:由于在PCI Geomatica V9.0.0中,需要新建一个含相同投影的(TM、E015、111E中央经线、500km西移)、有足够图幅大小的图像来保存这个粗校正后的图像,才能保存粗校正后的图像(BigBigBug)。所以打开ImageWorks,随便选一个图像或者User Defined,波段任意(主要是为了新建图像,不是使用那个打开的图),然后accept & load(如果是User Defined就点Accept)接着,打开菜单栏FileNew,进入新建文件框,选择pix格式,OK,进入新建文件的详细设置(这里有些需要特别注意,最好按后面的顺序,便于按照这里进行说明):7个波段(因为被校正的图有7个波段)选择“Use bounds and resolution”(用边界【左上角和右上角】和分辨率(30*30m代表一个像元)来决定行列数,所以不用设置行列数,它会随着下面的设置而自定改变)选择投影,跟前面一样(TM、E015、111E中央经线、500km西移)设置图像的左上角和右下角(因为只需要这两个点就可以确定图幅的大小),左上角对应TM图像对应头文件中Xmin、Ymax,右下角对应头文件的Xmax、Ymin到这步,Pixel Size会变成其他数字,把它设为30*30(这时会发现右下角的X、Y值会有轻微改变,这是因为像元是整个的,不能只有半个像元,为了刚好能把图像“切成”整数个像元,软件会自动设置UL和LR的与对应E和N的差为分辨率的倍数(这里为30),原则是至少保留边角点在生成的图像中)。到这里,可以看到图像的行列数已经变成比未校正的图像的行列数大一些(这是因为粗校正后,图像会按照对应投影的X、Y值变得倾斜,导致图幅要更大才【行列数更多】能容得下校正后的图像,所以不用改成与原图一样的行列数)最后点Create生成新建文件新建文件完毕后,回到粗校正的输入文件的窗口中,选“Default”(自动按顺序对应)重采样(Resampling Mode)默认最近邻域插值(Nearest)Model默认background默认Memory(缓存),可以设成最大,可以少加快生成速度最后Perform Registration输出最终结果到文件中打开看看是否正确、#重投影 之所以要重投影是因为,精校正中的参考图(俗称“准确的图”)的投影不是TM E015 (横轴墨卡托投影【也即高斯克里格投影】,克拉索夫斯基1940椭球体),而是ACEA E015(Albers投影【正轴等积割圆锥投影】),要统一地理基准面和投影系统才能准确进行精校正。其实也可以把“准确的图”转为TM E015,只要统一就行。 在我国,一般Albers投影的中心经度是105E(我国区域的中心大致在115E),标准纬线是25N和47N,原点经纬度(105E,0),偏移量为0【?】。中国地图一般采用这个方式的投影,但在各省里,可以根据各自地理位置设置自定的参数(自定义中央经线、标准纬线、坐标原点),这里采用对广州地区范围的参数设置会更准确,但统一起见,直接采用全国地图的设置方式,也就是下面截图的设置。 这时的Destination File保存的文件可以直接指定,而不像之前那样要新建了才能用来保存。 最后在Reprojection窗口中设置投影和分辨率时,步骤跟前面基本一样:选投影选择Use bounds and resolution方式设分辨率为30*30,提示更改时与前面一样,也是更改change lower right 不用修改左上角点和右下角点,会自动随分辨率而变。全选到目标图层destination layersselectallreproject输出图像。 得到结果会发现丢失了部分图像数据,如下面的图,这大概是因为PCI只把原图像四个边角点(不是卫星图的轮廓边角点,而是原图像显示范围的四个边角点)转换投影后的坐标作为转投影后的图像的界限,而当转投影后图像上下边界的一些地区超出了该范围后就变成丢失了。 但这里需要精校正的只是其中部分区域,所以丢失一点边界的信息也不影响效果。若一定要保留所有图像信息,可以把对应的UL和LR设置到合适的值。 另外,要查看一幅图像的坐标到底有没有像TM(横轴墨卡托)投影那样西移了500km的话,要在上面的Reprojection中选other,接着选一个投影,接着accept才会看到这幅图默认是否偏移了。 #裁剪部分区域 之所以要裁剪只是因为“准确的图”只有一小部分,所以为了保证图像的精校正精度,最好是:“准确的图”的范围=“不准确的图”的范围。先看看效果(左为“准确的图”,右为对重投影后的大图“裁剪后的图”): 步骤:依然在Utility的tools中选择Subset,进入Subset主窗口输入输出文件的位置和名字(可以直接指定文件名,而不用新建文件才能保存)点preview预览,拉伸框框到合适区域(这个预览图看起来太小了)然后select all,并add到右边去最后输出图像#几何精校正 类似于粗校正,也是在GCPWorks中,进入GCPWorks 主窗口,在Progressing Requirements中选择Full Processing,在Mathematical Model选择Thin Plate Spline(薄板样条函数)【也可以选择Polynomial多项式方式,各有优缺点】,accept进入下一步。选择未精校正图像,这里是gz_new1reprojSubset.pix,选5 4 3作为显示波段,load and close回到校正流程的主窗口,接着选择“准确的图”m440101.pix【Select Georeferenced Database】然后开始选GCP点(地面控制点),步骤与粗校正一样【粗与精校正主要不同就是控制点数量不同】,保存结果也是要用新建的图像来保存,也可以保存CGP点位TXT便于以后修改。具体精校正结果这里不再列出来。说明:在校正流程的主窗口中还可以发现Colour Matching等的选项,意思见下表:几何精校正菜单备注Colour Matching自动或手动设置两个图像的颜色大致匹配Pre-registration Check预览当前所选GCP点校正的结果 最终得到文件-精校正后的图像【这才是准确的图像】-二、目视解译【visual interpretation】 本次所用软件:ArcInfo的Workstation【若要安装,安装的路径和目录最好是没有空格和中文,因为它与CMD类似,会对空格识别为下一个命令或参数】【ArcMap这种可视化操作出来之前ArcGIS的主要软件就是ArcInfo Workstation】,详细概念可见后面附录。 Arc命令窗口出了点击【Arc】那个图标外,还可以在【运行】【运行的快捷键是Super键+R键】中输入【Arc】就可快速打开Arc命令窗口。 workstation自带的帮助文档可以很好帮助学习,甚至是至关重要,因为最详细的每个命令的使用说明和意义都在里面。,若是win7系统下,在arc下输入help打不开hlp旧版帮助文档,可以下载一个更新来解决问题,详细见后面附录。 这里说Arc命令是指:【Arc:】开头的命令。同样ArcEdit命令也即【ArcEdit:】开头的命令,其他类似。 Arc命令【Arc:describe A】 可查看文件A的所有信息(包括投影信息) Arcedit命令【Arcedit:list 选中的要素】 可查看该对象的type类型等信息 【&Watch】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命令最好在操作之前知道,用与记录命令窗口输入和显示的所有命令到一个文本文件中。详细用法见后面附录。一、 统一投影信息 无论做任何GIS分析或操作,涉及到两个及以上图层时都要统一这些图层的投影、椭球体、坐标偏移等信息,否则会出现操作的结果会是偏移和变形。这里coverage矢量文件与栅格图的统一投影信息为:克拉索夫斯基椭球体(Krasovsky)Albers投影(等积正轴割圆锥投影)中央经线:105E标准纬线:25N和47N(全国地图常用)坐标原点为:(105E,0N)?二、 创建主控层 ArcInfo Workstation中图层的概念见后面附录 命令行下面一行的红色文字是对该行命令的解释 命令后面的括号内容如ae【Arcedit】,表示ae命令可用Arcedit代替,ae是缩写了的命令 workstation中的命令不区分大小写,就如CMD命令行一样 可将在同一个coverage图像中的arc、node、polygon等要素理解为这个coverage的图层,可相互独立编辑Arc: w D:InterpretationW【Workspace】,设置工作目录到“D:Interpretation”Arc: create gz_master gz_area 新建主控图层【暂为空图层】,所谓主图层在这里只是一个大轮廓,采用gz_area的投影和图像大小【boundary】,可用Arc命令describe gz_master来查看新建的主控图层的信息Arc:ae进入ae【Arcedit】工作模块,命令行前面变成【Arcedit:】Arcedit:disp 9999disp【display】,设置显示终端为电脑屏幕【9999代表电脑屏幕】,也可以设为0000【关闭显示,图像显示框消失】Arcedit:ec gz_area ec【edit coverage】,设置要编辑的coverage文件名是gz_areaArcedit:de arcde【drawenvironment】,arc表示要画的图层是arc ,【de】的详细用法见后面附录。Arcedit:draw把当前文件【gz_area】指定的要素【arc】显示在屏幕上【9999】,draw之前的Arcedit命令都是为了设置显示环境Arcedit:ef arcef【editfeature】,arc表示要编辑的图层是arcArcedit:sel outlinesel【select】,outline表示要要选的是该段的最小轮廓,选中后的要素默认会变成黄绿色见图1【如果变黄色的部分不是完整的轮廓,可以输入draw刷新一下】,有select当然也有unselect,详细见后面附录Arcedit:put gz_masterput,存储所选的要素及其attribute到gz_master中Arcedit:save保存上面put所做的修改图1三、 创建解译图层Arc: copy gz_master gz_a从刚才刚得到arc类型轮廓的gz_master文件中复制为gz_a作为面图层。但注意的是,这里发生的事情只是复制,也就是说gz_a中的内容与gz_master一样,只是后面建属性表后再增加的字段是面类型【pat:polygon attribute】而已Arc: copy gz_master gz_l类似上面,从刚才刚得到arc类型轮廓的gz_master文件中复制为gz_l作为线图层。四、 添加解译属性字段 创建线、面图层Arc: ae进入Arcedit模块Arcedit: disp 9999Arcedit: ec gz_a编辑gz_a文件,面图层,coverage格式Arcedit: de arc lab设置要显示的要素是arc和lab【label:标志点】 添加0 lab点【先要了解label点作用,见后面附录】【主要是为了设置轮廓外的区域的值,这里的0 lab点的意思是该label点的值为0,且应该点在大轮廓的外面,但由于还未建立build对应的属性表来存这个0值,所以这一步可以放在建立了属性表后再点0 lab点】Arcedit: ef labEditfeature,要编辑的要素是labelArcedit: add添加label点,输入了这个add命令后,把鼠标移到显示图像的窗口,会变成十字丝,表示可以点label点,这里点在轮廓边界的外面,只点一个点Arcedit: save保存这个label点Arcedit: qq【quit】,退出Arcedit模块,回到Arc模块 创建属性表Arc: build gz_abuild,是给指定的coverage图像【这里是gz_a】创建对应要素类型的属性表,其实可以用【build gz_a poly】来代替这个命令,因为build默认的最后一个参数是poly【polygon】,也就是建立一个对应于多边形【polygon】要素的属性表Arc: build gz_l line类似上面,这里后面的参数是【line】,表示建立一个对应于线状要素的属性表。【不同要素feature会对应不同类型的属性表】 增加类型属性字段Arc: additem gz_a.pat gz_a.pat LUtype 4 4 I为面图层的属性表添加属性【列】,各参数含义见下面附录【additem 输入的作为基础属性表 输出的属性表可以不同名字,存为另外一个表 新建列的名字 新建列的显示宽度 输出新建列列的宽度 新建列的类型 新建列的其实位置】pat代表polygon attribute更详细具体参数含义见后面附录Arc: additem gz_l.aat gz_l.aat LUtype 4 4 I为线图层属性表添加属性【列】,aat代表arc attribute 查看刚才的字段Arc: items gz_a.patitems 列出该属性表的所有记录lists and describes the items for all records of the specified INFO data file.Arc: items gz_l.aat同上,【如果不小心新建错了名字,要删除可以用Arc:killinfo 属性表命令来删除】五、 解译各土地利用类型 解译到面图层Arc: ae进入Arcedit模块Arcedit: disp 9999设置显示Arcedit: ec gz_a设置要编辑的coverage文件是gz_aArcedit: de arc设置要显示的是arc要素Arcedit: intersectarc all设置自动剪断【相交则剪断为分段】,这个很重要,如果忘记了的话,即使圈了再多圈圈也要重来,因为不自动打断会使后面无法删掉悬挂弧,如果不想打断可以用【Arcedit:intersectarc off】Arcedit: image gz_Ok.tif composite 1 2 3Image,设置显示gz_OK.tif图像为背景图层,其RGB取值分别与tif文件的1 2 3 波段对应。【adds an image or a group of images from an image catalog to the background draw environment.】【这里要注意的是,选作背景的图的地理投影和椭球体一定要与gz_a这个coverage的投影和椭球体相同,否则解译出来的图像不符合实际,这里统一的投影见上面的第一小节统一投影信息】【由于gz_OK.tif这个文件的投影信息放在了与其同目录下的gz_OK.aux文件中,这是PCI软件对tif格式文件产生的补充文件,而workstation无法识别这个文件so does Arcmap,只能识别tif文件中所带的坐标信息和边界信息,详细可用Arc:describe gz_OK.tif查看,见下面附图。所以即使workstation无法识别tif的投影信息,但只要先在Arcedit中打开了gz_a这个coverage文件ec gz_a,有了gz_a的投影坐标作为基础,也可以准确加载gz_OK.tif到显示的背景中】Arcedit: draw显示coverage文件和gz_OK.tif背景Arcedit: ef arc设置要编辑的是coverage文件中的arc要素图层Arcedit: add开始圈圈【圈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这时会有提示,见下面的附图,其中按数字键2【node】是代表开始和结束,1【vertex】是添加转折点,3【curve】使直线变成曲线圆滑,4【delete】删除一个直线的节点,5【delete arc】删除连续的整条曲线不包括直线部分,6【spline on/off】?点了奇数个点时会自动变成曲线,7【square on/off】使后面画的直线都与前面一条直线的角度成90不能与spline 一起用,8是其他一些参数的设置,可暂不用细究,9【quit】退出。每次圈到的多边形都应该首尾有交叉【这样才能闭合多边形】,但要注意,不能交叉的出来的线【称悬挂弧】不能太长,会影响后面对这些“尾巴”的剪掉【因为clean命令可自动按照指定最长伸出范围来裁剪,如果尾巴太长,要剪掉就需要设比较大的阈值,可能导致有些不是“尾巴”的线都被自动裁减掉】这里圈圈时候要注意,工作量会很大,所以很有必要知道上面这些参数的意义【起码知道圈错了怎样才能后退一步】。还有,圈了不少地物后最好用【save】命令保存一下,否则万一死机或操作出错也不至于要重头再来。这样圈出来的都是arc类型要素【因为Arcedit: ef arc】,所以还要进行clean【建立拓扑的命令,后面用到】。可以先把所以可以分离出来的地物都圈出来,圈完后再统一按类别点上label点【用于标识多边形属性的点】,再统一赋类型值【calculate命令】Arcedit: ef lab编辑label点,即给每个圈出来的圈圈点上唯一的一个label点,最好是统一一次性把所有的相同地物类型都点上,然后一次性用【calculate】命令赋上属性值Arcedit: add开始添加label点Arcedit: calculate LUtype = 2给label点赋值,【注意】【type = 2】 之间要有空格隔开,否则报错Arcedit:list选中对应要素后查看其属性相关信息Arcedit: save保存所有的修改:圈圈和label点,其实可以在上一步圈圈时就save一次 解译到线图层Arc: ae进入Arcedit模块,后面基本都与【解译到面图层】类似,只是画完线图层后,不用clean来建拓扑【因为clean会把交叉弧段打断,而实际的线图层不需打断】Arcedit: disp 9999Arcedit: ec gz_l设置要编辑的coverage文件是gz_lArcedit: de arcArcedit: intersectarc all设置自动剪断【相交则剪断为分段】,这个很重要,如果忘记了的话,即使圈了再多圈圈也要重来,因为不自动打断会使后面无法删掉悬挂弧,如果不想打断可以用【Arcedit:intersectarc off】Arcedit: image gz_Ok.tif composite 1 2 3- 至于线图层的解译,类似。一般小道路和小河流等线状物应该解译到在线图层中,而像珠江这些大河最好用解译到面图层。六、 建立拓扑 建拓扑粗略说就是把点线面这三大类要素分清楚,并且符合实际【举例来说,不能有重叠的两个多边形,易导致统计分析时候出错,但如果只是一般成图,可适当省去】。在Arcmap和Arccatalog中操作时,其实刚画出来的多边形等东西都也是未建立拓扑关系的,在ArcMap和ArcCatalog中具体建拓扑见arccatalog拓扑和此网址。 而workstation中如果是【ef arc】是先不分这些东西,先画出弧段,再间接用这些闭合的弧段和【build】或【clean】命令来生成polygon图层。 所以按照这个原理,可以先build或clean一个polygon图层【coverage里面的图层,而非整个coverage】,然后再在这个图层中用【ef poly】来添加多边形,效果应该一样。类似的,【ef line】 不过下面还是按照先【ef arc】,把东西都画到arc图层中,再build或clean建立polygon。Arc: copy gz_a gz_a1备份一下刚才圈到的图,便于以后单独修改,不过build【建立拓扑】是建立到该coverage图像的poly【polygon】或line图层中,不影响刚圈到的arc图层,不过后面会以gz_a1为基础继续操作Arc: build gz_a1建立拓扑【默认为polygon多边形】,之前刚裁剪到轮廓时已经build【建立拓扑】一次,这时还要build是因为新圈到的arc还未建立对应的拓扑到poly【polygon】图层中Arcedit: clean gz_a1 gz_a1_clean1 50 20Clean【建立拓扑和对应的属性表到新的文件或输入文件中】,第一个参数是输入文件,第二个参数是输出文件,第三个是剪断悬挂弧的长度【大于它则不剪,小于才剪,包括闭合的弧段也在计算范围内】,第四个参数是各个体间的顶点的最小距离【小于它则合并,大于则不管】。单位都是对应投影坐标的单位,这里可以从【Arc:describe gz_a1】命令中看到其坐标位置的单位是米【m】,而背景图gz_OK.tif的分辨率只有30米,所以后面的两个参数可能要设得大一点才能把所有悬挂弧剪掉。其实还有第五个参数,就是【polypolygon】或【line】,省略则为【polypolygon】更详细的clean的各参数含义见后面附录-下面的查错操作不需按顺序,按需而用:-Arc: labelerrors gz_a1检查每个多边形【poly】是否有且只有一个lab点【因为label点是标志多边形的属性的,所以少于或大于1个lab点都是有错的】Arc: nodeerrors gz_a1 dangles检查是否还有悬挂弧Arcedit: de node dangle设置要显示的要素是悬挂弧Arcedit: de node 设置要显示的要素是节点,要注意【Arcedit: de node dangle】Arcedit: nodecolor dangle 2设置dangle悬挂弧的颜色为2关于颜色的数字意思These are the default screen colors accessed by numbers 0 to 7 on most graphic terminals and plotters:Arcedit: sds 7sds【setdrawsymbol】,设置选中的要素的颜色Arcedit: dsds【drawselect】,把选中的要素的颜色画出来-Arcedit: ef poly要编辑的要素是polygonArcedit: sel gz_a1# = 5选择【gz_a1】文件中编号为5的多边形,因为前一个命令是编辑polygon图层 【Arcedit: ef poly】。【#】代表编号的标识符。这样就可以对选中的多边形进行删除修改的等操作Arcedit: ef lab类似的,要编辑的要素是lab点- 至于线图层的建拓扑,类似,这里名为gz_l1。但注意的是,建线的拓扑时,【build】不会打断较差弧段,而【clean】会打断。七、 修改悬挂弧和lab点重复上述步骤,不断检查悬挂弧错误和lab点错误,直到错误均为0才算完成,最后输出无错的面图层gz_a1和线图层gz_l1。八、 AML批处理实用 AML【Arc Macro Language】,这里AML是指ArcGIS批【/宏】处理语言。 一句话来说【/大致来说】,AML是一种可以将多个Workstation命令行中的命令保存下来的可以一次性执行的文本文件,一般为【.aml】后缀,只要是文本格式就行。正是这样,AML文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更详细关于AML的介绍见后面附录。开始:Arc:&amlpath D:InterpretationamlFiles【&amlpath pathnames】设置aml文件的默认工作目录为【D:InterpretationamlFiles】,【&amlpath pathnames】命令可一次性设置多个目录。如果要打开其他路径的aml文件,则出了文件名之外,还需加上其所在路径。Arc:&run openTif【&run】,也可缩写为【&r】,是打开刚才设置的那些目录些的以【.aml】结尾的aml文件,如果不是【.aml】结尾的文件,则不能省略后缀名。以下是【openTif.aml】文件的内容【其中/*表示注释,不执行】:w D:Interpretationlcaedisp 9999 ec gz_ade arc labdrawimage gz_OK.tif composite 1 2 3 draw /*intersectarc all/*ef arc/*add 一个打开aml文件的命令就把一幅图显示出来了。只是这个设置和打开aml文件的使用就可以,用两三条命令代替输一堆命令了。除了打开图像,其他一些设置如添加watch记录文件、初始化环境等都可以用aml文件来提高操作效率。九、 ArcMap中成图 打开Arcmap,加载上面得到的面图层gz_a1和线图层gz_l,最好是先转成shp文件【方法可以是Export Data或者见下图的to coverage/to shapefile】 给不同类型(TYPE)的多边形和线赋上不同的颜色。 点击layout,接着调整大小、加入题目、图例、以tif或其他格式输出图像。最终得到文件,最好用【Arc:copy】命令,把两个coverage文件复制到另外一个文件夹【直接右键复制会导致两种情况中的一种:1虽然只有一个coverage文件,但公用的info文件夹会包含冗余信息;2没把inbfo文件也复制过去,导致信息不全。所以最好还是copy命令】:-gz_a1【coverage格式的文件】gz_l1【coverage格式的文件】tif图像【Arcmap成的图】设置了相对路径的Arcmap文件mxd,就是输出tif格式图像时的状态【mxd文件一般不大】-十、 ArcMap中coverage文件与shp文件的转换在ArcMap中不能直接编辑Coverage格式的文件,需要先转换到shp格式才行,而其中的可选择对应关系:Coverage的label或pointshp中的pointCoverage的polygon或regionshp中的polygonCoverage的arcshp中的polyline同样的,从shp格式要转回coverage格式,可同时选中point图层和polygon图层,分别作为label和polygon【默认的是region】输出,输出时会保留属性表的所有信息。但有个缺点是,coverage格式转到shp格式后,要拉动其中的相接的多边形时,会出现空洞【即,本来是共用一条边的,拉动了左边,右边却依然还是原来位置】通过对比Workstation中的建立拓扑与ArcMap、ArcCatalog建立拓扑的不同,可更容易理解建立拓扑的概念。并可知道,对于建立拓扑来说,Workstation暂时还是比ArcMap9.3要好一点的,【Workstation还有Arctools这个界面化的工具Arc:arctools】三、监督分类【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监督分类:就是认为预先选好一些认为是某种地物的区域【即“训练区”】,然后软件按照某种分类方法进行地物分类【最大似然法、波谱角法、最近距离法etc.】得到窗口如下: 上面,第6、7波段本来有信息的,但被用来作为训练区保存波段和分类结果保存波段了,如果想使最后两个波段也参与分类分析,可以在开始分类前给图形增加两个波段【是真实的波段,不是显示波段】。 还有,如果到这一步了,不继续下去,关闭文件,再打开时会发现6、7波段已经更改了,不再是原图的6、7波段了,而且所选哪个波段作为显示波段、哪个波段作为训练区波段和结果波段都被保留着,这说明到这步PCI会默认把更改写入到实际的图像文件中了。所以注意备份好分类前的图像文件。 下面,单击【Trace & Close】后,要等一下,直到按钮“陷下去”才能开始在主显示窗口“圈圈”,与【Trace】不同的是【Trace】不会在鼠标松开后自动闭合首尾点,一般用【Trace & Close】。 下面,【Undo】:撤销上一步操作,但只能先后撤销一步。下面,橡皮擦工具很好用,可以擦掉圈错的区域。按照各种类地物圈下去。序号主要地物类型图像中 大概颜色分类后显示颜色1阔叶林broadleaved forest鲜红色,山中,成片分布鲜绿2针叶林coniferous forest暗红色,山中,成片分布暗绿3草地grass淡红色,可参照珠海校区后山的高尔夫球场的草地的颜色黄绿4灌木bush淡红颜色,色杂,常与草地混在一起,山谷山间杂青5水田paddy珠三角较多,比较规则,【但基塘也很规则】墨绿6旱地dry land没裸土那么白,色稍杂,暗黄7裸土exposed soil偏白,裸露山坡山脚,河滩黄色8居民地settlement浅绿色带白,广州城区很多浅白色9清洁水clean water深蓝色,如图像右上角蓝色10浑浊水turbid water浅蓝色,反射率较高蓝白色11火烧迹地brule山上,灰黑色,清远北江河边的山有些,但已与阴影搞混灰色Google Earth is nice now.仅供参考,且是R-4 G-3 B-2波段显示下的颜色,不是的话无需参考圈完后,看下图,Signaturestatistics特征统计。可以看每一类的均值/方差 和协方差矩阵。下图,Signatureseparability 可分性看每种样本与其他各样本的可分性 (可分百分比)越大越能区分。下图,Classify选择算法 平行算法-最小距离法-最大似然法点击classify分类。下图,如果要重新打开图像,查看分类后结果图像,先要把波段选到保存的结果波段,这里是【7】,然后再在【Classify】中打开【Class Labeling】,可以看到分类后的结果图。分类后大致结果【有较大错误,需继续修改】: 一次选择训练区可能得到结果不太好【上图的珠江口有些变成了植被,有问题,而背景色由于也被参与到分类了暂未找到去掉背景颜色的方法,所以颜色变了,但不影响图像效果,但影响分类结果的统计】,需要选中有问题的训练区类型【只能选中整个类型,而貌似不能选中这类训练样区的某一块】,然后点【Clear Class(es)】按钮,清除了这个分类,再找这个分类的训练区,再执行分类算法。如此这般,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通常为了避免有些地物被明显分到其他分类中去,最好在整幅图像有该地物的区域都“圈个圈”。 这里的“火烧迹地”接近于灰黑色,所以不少阴影也容易被分到火烧迹地中去了。第n次后:最大似然法:最小距离法:平行六面体法:无论用哪种方法,关键都是选好“训练样区”和知道如何修改上次的训练样区。分类完毕后最好截图下来。把1-6波段这些图层删掉【删掉前最好备份一个删之前的pix文件,便于以后修改】。最终得到文件:-认为分类最好的分类后的pix文件【只有一个图层的,保存着分类结果】-#附录【主要是Arcinfo Workstation的】附录:ArcInfo Workstation相关概念复习概念理解:【摘自ArcGIS9.3产品白皮书】ArcGIS产品的基本架构桌面GIS包括ArcReader、ArcView、ArcEditor、ArcInfo和ArcGIS扩展模块,功能方面ArcInfo ArcEditor ArcView ArcReader其中我们常用的ArcMap属于ArcInfo的子软件,而ArcInfo的Workstation相当于命令行式的ArcMap,Arc/Info的原著格式包括coverage【这种矢量文件与GRID文件一样是几个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