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论文)杜兆植《成陵祭》音乐创作分析.pdf_第1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杜兆植《成陵祭》音乐创作分析.pdf_第2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杜兆植《成陵祭》音乐创作分析.pdf_第3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杜兆植《成陵祭》音乐创作分析.pdf_第4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杜兆植《成陵祭》音乐创作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杜兆植先生的音乐作品成陵祭,着力于探究蒙古族民族音 乐如何保留其典型的民族风格特色,实现鲁迅先生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 的这一 判断,又能够实现其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并于此一过程中输出中国民族文化价 值观和审美模式的目标及影响力诉求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对马尔杜塞“意识形 态国家机器 以及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民族主义理论中“想象的共同体”等理论的 运用,纵剖成陵祭对蒙古族民族音乐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横切其当下的文化 社会价值意义,揭示出这一音乐作品所起到的“想象的共同体”的功能作用,在对 蒙古族民族音乐和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中,实质上是实现了民族文化基因编码的现代 化译转,以及在杜兆植先生运用自己的艺术创造力实现这一民族文化基因编码的转 译生成后,其作品所起到的发扬民族文化精神、产生民族认同感和实现民族凝聚力 的这一作曲家所无意为之的功能作用。当然,这一功能的实现不仅仅在于成陵祭 对蒙古族民族音乐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实际上还在于它的艺术化的创造性转化中在 时间的维度上,有着对未来的现象性的许诺,也就是所谓的作品所提供的心理期望 和希望性图景。同时,在技术层面,还对成陵祭进行了主题的创作与发展方式、 曲式结构的划分、和声运用及其特点、配器方法与效果等比较具体扎实深入的音乐 本体剖析和总结。由此,作者希望探索出一条蒙古族民族音乐的创造性转化、发展 和介入当下、走向世界,从而不断实现其现代化的路径,即通过对成陵祭这部 交响乐的分析打开一种音乐创作指向的可能,并对杜兆植先生在蒙古族音乐创作领 域的成绩给予初步评述与探讨。 关键词:杜兆植;想象共同体;成陵祭 a b s t r a c t o nt h eb a s i so fa n a l y z i n gd uz h a oz h i s t h ef e s t i v a lb yg e n g h i sk h a n s m a u s o l e u ms y m p h o n i cp o e m ”,t h i st h e s i si sw r i t t e nt oe x p l o r eh o wt h em o n g o l i a nm u s i c a d h e r e st oi t st r a d i t i o n a ln a t i o n a l i s t i cs t y l e ,d e m o n s t r a t et h er i g h t n e s so fl ux u n so p i n i o n o f o n et h i n gt h a tb e l o n g st oan a t i o na l s ob e l o n g st ot h ew o r l d ”,m a k et h em o n g o l i a n m u s i cm o d e r n i z e da n db ew o r l d w i d e k n o w n ,a n ds o l v et h ep r o b l e m se m e r g i n gf r o mt h i s p r o g r e s s a c c o r d i n g t ot h et h e o r yo fa l t h u s s e r si d e o l o g i c a ls t a t ea p p a r a t u s e sa n d b e n e d i c ta n d e r s o n s “i m a g i n e dc o m m u n i t y :r e f l e c t i o n so nt h eo r i g i na n ds p r e a do f n a t i o n a l i s m ”, t h ef e s t i v a lb yg e n g h i sk h a n sm a u s o l e u ms y m p h o n i cp o e m ”i n h e r i t s a n dd e v e l o p st h em o n g o l i a nm u s i ca n dm e a n sal o tt ot h ec u r r e n ts o c i e t y i nf a c t ,t h i s m u s i ca l s oh a st h ef u n c t i o n so f “i m a g i n e dc o m m u n i t y i tm o d e r n i z e st h em o n g o l i a n m u s i c ,e n c o u r a g e sa s e n s eo fn a t i o n a ld i g n i t y , f o s t e r so u rs e n s eo fi d e n t i t ya n dr e i n f o r c e s n a t i o n a lc o h e s i o n ,t h o u g hm r d um a yn o ta w a r ei t o fc o u r s e ,m r d ud i dn o to n l yi n h e r i t a n dd e v e l o pt h em o n g o l i a nm u s i cb u ta l s og i v e sp e o p l eh o p ea b o u tt h ef u t u r et h r o u g hh i s t h ef e s t i v a lb yg e n g h i sk h a n sm a u s o l e u ms y m p h o n i cp o e m ”f r o mt h et e c h n i c a l p e r s p e c t i v e ,m r d us u m m a r i z e dt h em e t h o do ft h e m e c r e a t i n g ,m u s i c a ls t r u c t u r e d i v i d i n g , h a r m o n y - u s i n ga n do r c h e s t r a t i o n - u s i n gt h r o u g hh i st h o r o u g ha n a l y s i s t h ew r i t e rw a n t e d an e ww a y , t h r o u g hw h i c hh ec a nm o d e r n i z e dt h em o n g o l i a nm u s i cg r a d u a l l ya n dp a v ea l l e ww a yf o rm u s i cw r i t i n g h et r e a t e dt h ea n a l y s i so f t h ef e s t i v a lb yg e n g h i sk h a n s m a u s o l e u ms y m p h o n i cp o e m a sa k e y k e y w o r d s :d uz h a oz h i ;二i m a g i n e dc o m m u n i t y : t h ef e s t i v a lb yg e n g h i sk h a n s m a u s o l e u ms y m p h o n i cp o e m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入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本 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 适当方式明确标明,并符合法律规范和厦门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规范 ( 试行) 。 另外,该学位论文为() 课题( 组) 的研究成果,获得() 课题( 组) 经费或实验室的资助, 在() 实验室完成。( 请在以上括号内填写课题或课题 组负责人或实验室名称,未有此项声明内容的,可以不作特别声明。) 声明人( 签名) :荤受雾腮 沙。7 年6 月旧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同意厦门大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 等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学位论 文( 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 ,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厦门大学图书馆及其数据 库被查阅、借阅。本人同意厦门大学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博士、硕士学 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 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 1 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查核定的保密学位论文,于 年月曰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 2 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 或填上相应内容。保密学位论文应 是已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定过的学位论文,未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 会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为公开 学位论文,均适用上述授权。) 杜兆植成陵祭音乐创作分析 绪论 作为在内蒙古自治区生活了5 0 多年的一名汉族作曲家,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部 集蒙古族文化于一体的成陵祭昵? 这个曲子文化和音乐方面的价值是什么? 这 是笔者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并且希望最终能够给出满意回答。 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层面来看,作曲家通过对成吉思汗和蒙古族民族历史文化的 怀想中,深入思考了战争与和平的主题,并表达了对和平深切的渴望和呼唤之情。 一方面,对蒙古族金戈铁马的光辉征战历史,给予了比较宏大的音乐展现。毛泽东 同志曾经在诗句里评价成吉思汗: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对他的武 力和霸业还是肯定了的。成陵祭中对成吉思汗的缅怀和思考,不可能离开成吉思 汗征战的实绩。更进一步说,作为蒙古族民族的英雄,战场的胜利正是成就其英雄 性的必要条件,并熔铸于蒙古族民族精神之中。于是乐曲便在血与火的征战中,在 这种极度对立的二元矛盾结构里,开始了对成吉思汗和蒙古族民族历史文化的思考 和音乐表述。另一方面,无论如何征战,结果都是为了一个光明而灿烂的和平。和 平的主题在作品中比战争更为强烈,不管是多么英勇善战的民族,它的战争也不会 是为了战争而战争,恰恰相反,都应该是为了谋取本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而战,并且 通过战争来谋求和平,毛泽东对此总结为以战止战和以小战止大战的思想。无论如 何,等在战争前面的,应该是和平,这也正是成陵祭所衷心谱写的乐章。从二 者关系来看,战争j 下是和平到来前的阵痛,而和平是战争的目标与归宿。由此,整 个曲子雄浑激烈与温厚宁静同时存在,两种风格都在辽远高阔的蒙古族情调中呈现 了出来,让人一方面为征战杀伐的古战争壮怀激烈,另一方面又深深陶醉于抒情性 的音乐描写中,而最为激动人心的还是对和平满怀希望的音乐表达,这其中有着作 曲家发自灵魂深处对和平的渴望与赞颂之情,旋律优美深情,极富感染力。尤其是 经历了战争之后的和平,正如那南后的彩虹般,绚烂而充满了新生的喜悦之情。总 体来看,战争与和平是深可发掘和书写的主题,它同时蕴含了死亡与希望,毁灭与 繁荣等一系列主题和内涵,它不仅存在于托尔斯泰的笔下,揭示出丰富的人性,也 可以存在于杜兆植先生的乐曲中,表达先生对和平的渴望与赞颂之情:经历了血与 火的沈礼后,和平是最为灿烂的曙光,它正在未来的地平线上等待着我们的拥抱! 从作品的创作追求层面来看,这部曲子所面临的创作语境,是一个民族音乐如 何实现其现代化转化,以及进行整理和发扬的求索过程中。正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 l 杜兆植 成陵祭音乐创作分析 景下,作曲家于1 9 8 4 年创作了成陵祭,而这是一个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以面向 未来、面向世界的姿态进行现代化的过程。这一音乐文化诉求更是长期存在于我国 音乐和艺术界的大课题,其中就关涉到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民族文化融合为中华文化, 以及中华文化面对世界文化进行自身审视、扬弃和建设等深层问题。由此推展,这 一问题不仅仅是音乐领域自身的问题,还关涉到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其 实这是一个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的问题。具体来讲,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 我们要在文化方面如何实现其价值追求、国内功能和国际影响力呢? 难道从1 8 4 0 年 以来我们只能从西方拿来所用,但是不能够自己有所创造和进行文化艺术和价值理 念方面的输出吗? 这里面涉及到了文化自觉的心理意识和诉求的问题。可以说,这 是多少年来我国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所一直努力和追求的目标,反映在音乐领域也 是如此。其实从五四时期黄自、萧友梅、赵元任、聂耳、冼星海就已经开始了,到 了后来我们搞西洋音乐的民族化,就有了何占豪、陈刚的梁祝,殷承宗的黄河 协奏曲,甚至文革时期的“样板戏”也是在这一追求和目标下创作出来的作品。总 体来看,还是很有影响力的。但是,在整理少数民族音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结合 创造的作品影响力稍差,尤其是对蒙古族民族音乐的吸纳和创造性转化方面,是大 有空间、大有文章可做的。这就是杜兆植先生在创作成陵祭作品时所面对的文 化心理背景,也是面对原生态的蒙古族民族音乐该怎样抓结合? 抓住什么来结合? 结合到什么程度? 对他这部作品的研究和解剖,是具有深刻的文化和艺术价值的。 当然,研究者这里所用的“蒙古族风格音乐”的概念,尤其特指那种以原生态中长 调、短调、潮尔、呼麦、好来宝等为代表的蒙古族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为基础的借 鉴和传承发展。 从作品的功能影响层面来看,对成陵祭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从西方马克 思主义马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和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民族主义”理 论切入,发掘出了这部作品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文化上的“想象的共同体 功能。从 意识形态角度讲,成陵祭作为一种文化符码和价值观念的集合,对听众具有一种 询唤的作用,使主体沿着这一文化的所指方向生成。这一方面的功能,是一个艺术 家所没有意识到和关注到,但又确实存在的一个事实。另一方面,从民族主义角度 来看,就会发现作品中所隐含的民族精神、描绘的图景以及对未来的向往,这种弘 扬或者想象性许诺,就是成陵祭所具有的“想象的共同体 的功能。可以毫不 夸张地说,乐曲即使出自一名汉族作曲家之手,曲子的这一功能仍旧是对蒙古族民 2 杜兆植成陵祭音乐创作分析 族传统的现代化的阐释、发扬与传承,以及在此以基础上以其艺术魅力和认同作用 产生了对中华民族的凝聚作用,这是不以作曲家的民族身份为转移的一件事情。作 曲家的影响在于,他对这一民族精神传统的创造性阐释、发扬的程度和角度,其影 响力的实现,其实主要来自作曲家的艺术创作能力和天分,而不是他的思想立场。 在这里“想象的共同体”的概念其实来自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对民族的定义:“它 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 1 i m i t e d ) ,同时 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迎那么,在本文中用于对成陵祭的分析,研究者认为可 以推导出其文化上面的定义,即这一共同体是“想象的文化共同体 ,在于作品的文 化上的想象性认同和同化功能,通过艺术来感染人、吸引人和询唤人。也就是说, “想象的共同体”在这里等同于“想象的文化共同体”,其内涵就是乐曲通过其想象 性许诺和所指,以实现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或者广义的说实现一种文化认同和浸 染的功能。由此,杜兆植先生的成陵祭便具有了深刻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功能 和民族文化询唤作用,即使杜兆植先生没有这样自觉意识,但是他的这部作品仍旧 完成了这些功能,他能做的就是艺术上的发挥和创造,以增强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艺 术感染力。 (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叔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世纪出版 集团,2 0 0 5 年4 月第l 版,第6 页。 3 杜兆植成陵祭音乐创作分析 第一章杜兆植先生生平及其成就 第一节生平 杜兆植先生,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曾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先生广东番 禹人氏,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杜鹿笙,是辅仁大学外国历史教授,母亲伦灵飞 为清末词人况周颐的女弟子,有文名。先生曾先后受教于北平南堂中学、北平第六 男子中学高中部、北平国立艺专( 后更名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 ) ,并于1 9 5 3 年 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 毕业之后,先生一心要为我国的音乐事业做点贡献,志愿到艰苦地区去奉献青 春,最终在内蒙古歌舞团参加了工作。工作中,他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事业中,走 遍了内蒙古的牧区嘎查,和牧民们生活在一起,学会了蒙语、喝惯了奶茶,大量进 行民间音乐的采风整理工作,在学习、整理和研究蒙古族民族音乐的过程中,他的 曲风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明显打上了蒙古族民族音乐的烙印。同时,5 0 年边疆生活 早已使他完全融入到了蒙古族民族文化之中,并具有了“内蒙人”的文化身份自觉, 这完全可以体现在他大量创作的蒙古族民族题材的音乐作品中,可以说他是内蒙古 地区音乐创作的重要代表人物。5 0 年来,杜兆植先生创作出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 中有合唱作品、舞蹈音乐、舞剧、管弦乐以及交响诗等。 1 9 8 0 年后,杜兆植先生更加繁忙,在内蒙古歌舞团进行工作创作的同时,还到 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和内蒙古大学本部兼职教学。主要教授内容有: 和声、曲式分析、复调、2 0 世纪世界音乐名著、古典音乐欣赏等课程。2 0 0 4 年3 月 赴厦门大学音乐系工作至今。主要讲授曲式作品分析、( - - 十世纪名作赏析、西 方音乐史、作曲、配器、和声等课程,并担任作曲专业硕士生导师。 第二节成就 杜兆植先生,一生所作曲目涉足的类型领域非常多,包括声乐作品、器乐独奏 与合奏作品、管弦乐作品、以及歌剧、舞剧、京剧、影视音乐作品等( 见附录一: 杜兆植先生作品目录) ,而且大部分作品都有着鲜明的蒙古族民族风格,可见他在内 蒙古5 0 年中对于蒙古族风格音乐的热爱,以及对于民族音乐方面所作的卓越贡献。 4 杜兆植 成陵祭音乐创作分析 第三节著作 2 0 0 3 年出版了 杜兆植室内乐作品选;2 0 0 8 年出版了成陵祭交响诗管弦 乐总谱和风雪万里家国交响诗管弦乐总谱。 第四节所获奖项 1 9 5 3 年:小提琴独奏曲苏北之春发表于音乐创作,之后发行唱片。该 曲于1 9 9 9 年收入小提琴名曲荟萃。 1 9 5 6 年:舞蹈音乐去那达慕的路上,获内蒙古自治区音乐创作一等奖。 1 9 5 7 年:舞蹈音乐风雪路上,获内蒙古自治区音乐创作优秀奖。 1 9 5 8 年:独唱放羊歌,杜兆植词,获内蒙古自治区一等奖。 1 9 6 4 年:舞剧乌兰保,( 又名红色护符,三幕) ,评选为少数民族优秀作 品,北京首演。 1 9 6 5 年:马头琴独奏曲摇篮曲,北京首演,发表于音乐创作。 1 9 8 1 年:管弦乐森吉德马幻想曲,获首届全国交响乐作品奖; 1 9 8 2 年:鄂尔多斯组曲获内蒙古自治区萨日那奖;交响诗成陵祭,同年 由郑小瑛指挥,获自治区萨日娜一等奖。曾在蒙古国进行交流演出;电视剧音乐片 我爱冰雪亮晶晶,获少年儿童作品骏马奖;舞蹈音乐十六天魔舞,获全国少 数民族舞蹈作品比赛音乐特别奖。 1 9 8 6 年荣获中国边疆优秀儿女银质奖章,以表彰其对内蒙古音乐事业做出的杰 出贡献和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可贵奉献精神; 2 0 0 1 年:诺恩吉亚女声合唱( 参加全国大学生合唱比赛并获奖) ; 2 0 0 7 年:清风颂获厦门市反腐倡廉歌曲创作三等奖; 先后两次被自治区评为劳模及先进党员; 1 9 8 1 年与2 0 0 2 年分别在呼和浩特举行了两次个人作品音乐会,每次音乐会都 分为两场,即“杜兆植交响乐作品音乐会 及“杜兆植室内乐作品音乐会 ; 2 0 0 1 年举行的“京剧交响音乐会”和个人作品音乐会草原母亲,普遍获得 听众和专家的好评。 杜兆植成陵祭音乐创作分析 第二章成陵祭的历史渊源、祭祀形式与创作背景 第一节成陵的由来及现代意义 成陵的传说始终杂糅于历史的迷雾之中不得破解,至今人们仍旧找不到它的确 切位置,而“成陵祭这一活动已成为蒙古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传,七百多年前,成吉思汗征战西夏之时,途径鄂尔多斯地区。他被这里的 水草丰美、飞鸟云集和花鹿出没所吸引,留恋之际,马鞭失手掉落,部将正要为他 去拾时被阻止,此处便成为了成吉思汗“掉马鞭之地”,同时他还吟诗一首赞颂此地: 花角今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老翁享乐之邦。 在感叹风景秀美的同时,他还留下了死后将葬于此地的心愿。由此,鄂尔多斯这个 地方成为了祭奠成吉思汗“八白室”的坐落地。 关于成吉思汗的遗体真正藏在何处,至今还是一个无人可以破解的历史之谜。 蒙古秘史中写到:“亥年( 1 2 7 7 年) 成吉思汗升天矣。 但却没有记载他的遗 体到底藏于何地。自1 7 世纪以来,很多历史著作对这段史实都有记载,对成吉思汗 葬地的说法可分为三种,它们分别是( 1 ) 不耳罕合勒敦山说法。( 2 ) 起辇谷之说法。( 3 ) 也客斡特克之说法。但不论是起辇谷的说法还是也客斡特克的说法,两个地方都处 于不耳罕合勒敦山,这一点是肯定的。 成吉思汗逝世后,部下遵照其遗言,为了避免免引起反叛,秘不发丧。等到灭 了西夏国,部将才将成吉思汗遗体运回,但具体的安葬地点仍旧无可详查。据南宋 彭大雅和徐霆合编的黑鞑事略记载:“其墓无冢,以马践蹂,使其平地。若铁木 真之墓,插矢以为埂,逻骑以为卫。”圆还有明初叶子奇在草木子中记载为:“蒙 古诸汗减时,以陵无标识,难以寻觅。葬毕,以马骑蹂之使平,杀一稚驼于陵前, 以千骑守之。来岁春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欲祭时,则以所 杀一稚驼之母为寻,视其徘徊不进,悲鸣之处,则知藏所矣。 但仅存的这点线 索,也随着所杀稚驼之母驼的老死,守墓人的离去以及最初祭祀者的辞世和更替而 失去了最后的消息。光阴荏苒之中成吉思汗陵的具体位置成为了一个千古之谜。 道润梯步:新译简注( 蒙古秘史)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 9 7 8 年出版,第7 9 页。 o ( 南朱) 彭火雅、徐霆合编:黑鞑事略,北京一中华书局,1 9 8 5 年j 2 月第l 版,第1 9 页。 q ( 明) 叶子奇:草木子卷三下集,【浙江】斑州府署,清光绪乙亥【1 年,1 8 7 5 1 ,第1 2 贞。 6 杜兆植成陵祭音乐创作分析 于是,人们在寻找和祭奠成陵中逐渐形成了对英雄的崇敬和对民族精神的召唤,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成陵祭作为一种蒙古族民间的文化现象和行为,是蒙古族传承 其自身民族精神、确认其民族身份、形成民族精神特质和强化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 化想象载体,也就是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认为的那样,民族的形成与散 布,正是在于它的文化和信仰中有一种“想象的共同体”,来形成民族心理和认识上 的统一。那么,成陵的现代意义则在于它的“文化想象共同体”的功能性作用,在 宗教性的祭奠和缅怀之中,在对英雄的憧憬之中,不断确认身份认同和承接了民族 文化和价值的洗礼。由此,杜兆植先生在晚年创作的成陵祭,便自觉不自觉的站 在了对蒙古族民族精神“想象的共同体 的解说、召唤与建构之中,这同时也是先 生作为一名汉族知识分子,几十年蒙古族地区生活经验和情感祭奠的一次艺术化的 喷涌与升华,以及对蒙古族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心理深层共鸣和召唤,这两 者很好的交合在了一起,共同凝聚于中华民族的音乐艺术之中。 第二节成陵的祭祀形式 成吉思汗陵的祭奠,分为平时的奉祭,固定的月祭和季祭三种。奉祭,就是平时信 徒们选择良辰吉同进行的一种祭祀活动。月祭,就是从正月开始到十二月,每月都 有固定的日期,按照特定的同期祭祀的活动。季祭,每个季度都有一次的规模较大 的祭祀活动,包括春季查干苏鲁克大祭,夏季淖尔大祭,秋季禁奶大祭,冬季皮条 大祭。 就成吉思汗陵的祭祀来看,平时的奉祭比较简单,供奉的物品规模也略小,在 古老的蒙古民族图案的顶棚,有十三世纪回纥蒙古文成吉思汗祭文的浮雕,体现了 神秘的祭祀文化。八白室中供奉着成吉思汗与孛尔帖哈屯灵帐、呼兰哈屯灵帐、古 r 勃勒真高娃哈屯白宫、溜圆白骏、宝日温都尔( 圣奶桶) 白宫、胡日萨德格( 弓 箭) 白宫、吉劳( 鞍辔) 白宫、商更斡尔阁( 珍藏) 白宫。如今由达尔扈第3 9 代传 人,为七百八十一年未灭过的长明灯添油,祈祷国泰民安。 月祭以初一小祭为例。一般的祭祀程序包括:献哈达、献酥油灯、献全羊、烧 香,以及多次诵读经文伊金商和伊金商热希,诵读过后用绵羊尾祭灶,诵读 经文金殿香烟小祭。祭灶时香客们需伸出双手,膝盖微屈,虔诚地托举哈达。由 专人祝颂( 见附录二,颂词一、二) 祷告和献长明灯,吟唱祭词以及献全羊、诵读 全羊祝祷词、奉献圣酒时再诵祝祷词( 祝祷词三) 祝祷后念九祭十二歌,尊贵的 参祭者需伴着歌向成吉思汗敬九次酒,歌唱完后,会分发胙肉,表示初一的小祭结 7 杜兆植成陵祭音乐创作分析 束。其它的小祭,除了供品的规模不同外,程序基本与初- 4 , 祭相同。 四季大奠中,尤以二十一日举行的春季查干苏鲁克大祭最为隆重。从三月初十 起,要派人在昌霍克河( 成陵东边) 上架设一座桥,并搭好大祭中成吉思汗与孛尔 帖哈屯的宫帐。三月十七日,各个宫殿的圣物被请出并予以供奉,十八日,达尔扈 特在成吉思汗宫帐前献全羊、献圣酒、举行祭祀仪式。二十日晚上举行嘎日勒祭, 二十一日举行正式隆重的大祭。 第三节杜兆植先生创作成陵祭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 一、时代背景 1 9 8 4 年春,针对苏联和欧洲等国关于“黄河百害无一利”的说法,黄河流域九 省区人民广播电台计划联合起来,创作一套系统反映黄河古今变迁的大型广播连续 文艺节目,侧重于反映近四十年对黄河的治理与建设所取得的成果。 黄河,这条母亲河,不仅塑造了我国奇特、壮美的地形特征,哺育了勤劳善良 的中华儿女,也造就了炎黄子孙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并且孕育了大河 两岸光辉灿烂的蒙汉文化。黄河,这条绵长蜿蜒的母亲河,早已成为整个中华民族 的形象代表,甚至是每个海外炎黄后裔心中“祖国 、“家乡”、“故土”的标志与象 征。季羡林曾在黄河文化丛书黄河史的序言中谈到:“山有根,水有源。世界 上万事万物无不有自己的根源。而民族何独不然! 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源就是黄河。 这是无人能否认的历史事实。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黄河也曾经给百姓带来过沉重的灾难。黄河,以其特殊 的历史地位以及政治、经济、军事的原因,被历朝历代所重视,它的治理情况,尤 为被历代的统治者所关注。早在夏朝,就有“鲧禹治水”。帝尧曾命鲧治理黄河的 洪水,鲧治水九年没有成功,舜取代尧的统治地位后,“乃殛鲧于羽山”, 又命鲧的 儿子禹接替父亲未完成的事业,禹受命后,“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 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最终摒弃了筑堤障塞的方法,改用疏导,取得了成 功。之后千百年来被誉为“鲧障洪水而殛死,禹能以德修鲧之功。”置到了商周时期: 诸侯国筑堤“壅防百1 1 l ,各以为利”。 自此以后,历朝历代对于黄河的治理,主要 分为:筑堤治水、分流杀势、蓄洪减水、人工改道、以水攻沙以及上拦下排和两岸 分滞等。 转载自鲁枢元、陈先德编:黄河文化丛书黄河史 ,河南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5 月第1 版,第1 页。 o ,第2 9 9 页。 司马迁著:史记,中华书局,1 9 9 9 年5 月第1 版,第2 6 9 页。 班固:( 6 9 书沟洫志,岳麓书社,1 9 9 9 年6 月第1 版,第1 6 9 2 页 8 杜兆植成陵祭音乐创作分析 建国后,中上游灌区引水上山,扩大灌溉面积,是一个伟大的成就,因为历史 上中上游引黄灌溉基本上是在川原地带靠自流引水实现的。新中国成立后,兴建了 电排站,加大了扬水高程使山地受益。比如:甘肃中部本是全省最干旱的地区,俗 称“陇中苦,甲天下 。国家将改变这个地方的艰苦局面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兴 建了十九处扬程百米以上,灌溉面积上万亩的电灌站,从而把陇中的荒地变成了林 茂粮丰的富饶境地。黄河下游的延津地区是黄河灾害最频繁最严重的地区,三年两 决口,百年一改道,不光卷走过百姓的房屋、牲畜和财产,甚至威胁到黄河两岸人 民的生命。正因为这个地区的治理尤为棘手,历朝历代也很少有新举措,致使延津 地区流传着这样的俗语“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秋天苗枯死,冬天无柴粮。”但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黄委会就在延津所属的河南新乡地区兴建了下游第一个引 灌工程人民胜利渠。从此不再有黄沙、盐碱遍地的凄凉,延津以改天换地变成 了北国的好江南,稻花飘香的好地方。像这样的巨变在黄河沿岸还有很多,昔日的 盐碱荒滩、黄河故道、黄泛区,如今都成为了花果园和米粮川。建国后四十多年的 建设,甚至超过了两千多年的发展,黄河流域逐渐形成了青海湟水河谷、甘宁沿黄 高地、宁夏平原、内蒙平原、山西汾河水、山西关中、河南及山东引黄八大灌溉区, 黄河两岸一片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由此,九省区人民广播电台联合起来,用音乐 和文字的形式,纪念这一伟大的壮举。 节目做到内蒙这部分的时候,内蒙部分由原内蒙古艺术学院院长柯沁夫先生策 划与组织。柯沁夫先生当时几乎聘请到了内蒙古音乐界所有的精英和骨干力量。比 如:第一部分黄河入塞,由著名指挥永儒布执棒,著名表演艺术家拉苏荣领唱, 马头琴艺术家李波担任马头琴演奏,在排练时就轰动了全场,最后演出也获得了巨 大成功。据柯沁夫先生回忆,第四部分鄂尔多斯之歌由郑晓瑛老师执棒,中央歌 剧团演奏并录音。在创作之时还遇到一些波折。柯沁夫先生原本是聘请内蒙古伊克昭 盟文艺创作研究所、国家一级作曲赵星先生,来创作这部分的音乐,赵星先生选择 了成吉思汗陵作为自己音乐表现的主体,创作出了成陵祭,但由于是民乐合奏, 气势上不能很好突出这一主题,专家以及艺术家们都不约而同想到了交响乐,想到 了著名作曲家杜兆植先生。 杜兆植先生自5 0 年代初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以来,扎根内蒙、建设边疆,并在 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对蒙古族音乐文化产生了深厚的热爱。几十年来,他投入了大量 精力,对蒙古族音乐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学习、整理和研究,由音乐入手,深入学习 9 杜兆植成陵祭音乐创作分析 了解了蒙古族的历史和文化。与此同时,杜兆植先生还学会了说蒙语,唱蒙古族歌 曲,跳蒙古族舞,结交了大量蒙古族的艺术工作者和普通农牧民。可以说,对内蒙 古深厚的感情、对蒙古族民族音乐的深入研究以及几十年丰富的个人生活经历,这 些都成为了他创作蒙古族风格音乐的坚实基础。 加之,杜兆植先生作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优秀毕业生,十分熟悉管弦乐创 作法、作曲技术和理论,这是使得他把成陵祭写成管弦乐队曲目具有了强有力 的技术支持。 二、写作意图 当黄河流过了富饶的宁夏平原,穿过贺兰山脉,进入辽阔的内蒙古自治区后, 便一路奔腾于河套地区。它首先经过乌兰布和沙漠,也即具有“乌金之海”之称的 乌海,之后进入鄂尔多斯高原,在这里蒙古族人民称黄河为“哈腾河”,汉语意思为 “皇后河”。这里有开发规模巨大的露天煤矿准格尔煤田;这里有浩瀚的沙漠一 一毛乌素沙漠和腾格里沙漠;这里还有为了民主和自由奋斗终生的英雄们独贵 龙组织成员;最重要的是,这里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长眠之地庄严肃穆的成 吉思汗陵座落于此。当人们面对雄伟的成陵时,无一不心潮澎湃,敬仲万千,生发 出神圣而庄严的情感来。 面对穿过鄂尔多斯高原澎湃的黄河,仰看雄伟庄严的成吉思汗陵,追溯蒙古族 金戈铁马、横跨亚欧大陆的征服史,杜兆植先生思接千载、感喟良多,内心的旋律 慷慨激昂、不能平息;哼唱起蒙古族绵长深情的乐曲,思记起草原上蒙古族兄弟爽 朗的笑声,还有那蒙古族老额吉( 老阿妈) 在毡房门口急切的张望,杜兆植先生内 心无比温柔,旋律如同浪花般向外翻涌:纵观内蒙古自治区几十年来,蒙汉各族人 民的团结、建设的奋斗史,几代建设者燃烧的青春,杜兆植先生内心中总有一种想 要抒写表达的沉重之感、喜悦之情和鼓舞之愿。这是杜兆植先生进行成陵祭创 作的情感和心理基础。 可是,到底写什么才能够写到蒙古族文化的根子里头,把握住民族音乐的精神 特质? 想来想去,即使在当代音乐文化语境下,“成吉思汗陵”这一个具体的存在仍 具有能够统摄蒙古族历史、民族、文化和梦想的广大涵盖力,它凝聚了蒙古族的民 族认同、文化特质和梦想追求的想象性所指,具有“想象的共同体”的功能性作用。 从“成吉思汗陵这一极具凝聚作用的历史、文化和现实意象出发,杜兆植先生就 是要在纵的方向,打通蒙古族的历史、宗教和文化想象,横的方面接通当下现实与 1 0 杜兆植成陵祭音乐创作分析 梦想追求,并且全维度的译转蒙古族精神的文化编码。杜兆植先生常说:“鲁迅先生 曾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其实这还远远不够,鲁迅先生只说了半句话,还要加上 一句话,那就是:民族的东西还需要具有世界眼光,并掌握了先进技术的人来整理 和发扬。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民族的才可以是世界的。否则,总是抱着民族的称号 沾沾自喜,是不会有大作为的。一也正是基于此一认识和对蒙古族音乐和文化深厚 的热爱之情,杜兆植先生要用音乐的形式对“成吉思汗陵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文化 阐释、发掘、构建和文化编码上的转译。但他笔下的成陵祭已经不仅仅是对成 吉思汗和蒙古族历史和文化的单一解读,还有对建国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在内蒙古自 治区取得的巨大建设成就的赞颂。这个成吉思汗所代表的民族精神也加入了时代的 内容,蒙汉一家的建设精神成为了乐曲中明亮的部分,并成为和平主题得以实现的 保证,所以这是一曲团结之歌、建设之歌与和平之歌,它在民族特色音乐背后隐藏 的是一个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共同建设伟大祖国的精神主旨。 杜兆植先生正是基于以上多种原因,从这众多可以作为音乐表现题材的内容中, 最终选定了“成吉思汗陵,来实现“民族的”成为“世界的”这一高难度动作和音 乐文化追求,以及抒发出呼唤和平,希望把伟大祖国建设的更为美好的心声。 2 0 0 7 年月2 日2 5 时,厦门,与杜兆植先生交谈时所言。 l l 杜兆植 成陵祭音乐创作分析 第三章成陵祭的音乐分析 第一节旋律音调来源与创作 成吉思汗陵本身是否有祭祀音乐? 答案是肯定的。祭祀过程中的“祭祀歌”、“大 词”、“小词 、“祝赞词”、“诗词 ,都有严格的规定。最引人注目的是由世袭守陵人 世代相传的十二首祭祀歌曲。这十二首祭祀歌曲音乐,带有萨满教神曲的吟诵炽格, 但这些歌曲的歌词至今无人可以破解,因此被称为天语十二首歌曲。蒙古族学者 道荣嘎先生,曾请北京佛学院的高僧鉴定过其中两首祭祀歌。高僧们认为,其中“君 主 、“伟大、“英雄等为阿拉伯词汇,似乎用某种阿拉伯语所唱,而曲调又与古 兰经相似,这就是“阿拉伯说”。也有人认为成吉思汗在世之际,曾吸收过西夏乐, 故蒙古人无法破解其意,这就是另外一种说法一“西夏说”。至今,这两种说法都 缺乏确凿的证据,有待进一步研究才可以获知。 杜兆植先生创作成陵祭以前,认真参考过成吉思汗陵寝真正的祭祀音乐 天语十二首歌曲,也参考了五十年代伊克昭盟的一些祭祀类音乐。由此,根据鄂 尔多斯地区民歌的音调特点和旋法特征,自己创作出新的旋律用做交响音乐成陵 祭。 鄂尔多斯市( 旧称伊克昭盟)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地貌主要分为东 部的丘陵沟壑区、西部的高平原区、北部的库布其沙漠区、南部的毛乌素沙漠 区、中部的波状高原区和北部黄河南岸的平原区。这一地区流传的民歌,有很 多耳熟能详的作品,比如森吉德玛、送亲歌、黑缎子坎肩等等。 鄂尔多斯民歌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旋律线条悠长 鄂尔多斯民歌多具有较悠长的旋律线条,例如上面所提到的森吉德玛,描 写出身贫寒的小伙子到处寻找与他相爱,却被迫嫁与他人的姑娘,民歌中用绵 长的旋律表达自己的思恋之情。 2 、旋律直线型的起伏 值得一提的是,鄂尔多斯地貌特征多起伏,这个地方的民歌旋律线条也有大量 的直线型起伏形态。比如送亲歌( 例1 ) 与黑缎子坎肩 例1 :送亲歌旋律 1 2 杜兆植成陵祭音乐创作分析 ,:一:唾孝孽琴墨基车至书 :,一7 一。,一:,:o :,i 0j ,! r ;j :? ”,i , , s , 。孽t l 、垂萄蟊擘葶| 塑if蒌ini尊i蓬强 _ :,_ :o 。”? n ,j :,。,7 j :力:、:- :。| ,j 。? - 。! : , 一 , ,。p ? 睦至至茎| 垂垂莒萋匡耄垂垂匡| ,刨,。, 。- 一, 通过这首民歌可以看出,直上直下的旋律线条是这个地区音乐的一大特 征。这首歌中间甚至含有九度音程,这在民歌中是不多见的。 3 、旋律以大跳为框架 旋律形态以大跳为框架,例如上例送亲歌的旋律框架是四度和七度。全曲 都是以这两种特征音程为轴来发展的。 4 、装饰音被强调 在鄂尔多斯民歌当中,很多装饰音会在曲调中被强调,像送亲歌中半终止 与全终止两处的装饰音,在全曲都是一个被强化的点。 杜兆植先生在创作成陵祭的时候,充分了解和借鉴了鄂尔多斯民歌的这 些旋法特征,将民歌的特点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去,例如:第一主题旋律( 例2 ) 例2 :第一主题旋律 | | | | | | | | | l ,、二e 善 rr ii 1 7 飞一tj -。 , - rri 1 v ii 4 可- - 目e ii 一- 一 。 越” 可 杜兆植成陵祭音乐创作分析 识和文化基调,也为音乐的处理与表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由抒写空问,而不仅 仅局限于蒙古族音乐传统的范式,对音乐进行了现代化的丌拓和探索。 第二节曲式结构分析 从曲式方面来讲,成陵祭是一部多段体的音乐作品,这一点不同于西方传统 曲式中的那种极有规律的划分方法,而是中国民族风恪音乐的创作技法。 曲式结构图如下: 段落小节数速度调式调性转换 m o d e r a t ol a e s t o s o 引子 1 3 0 a 羽、升f 微、b 羽、 4 4 、3 4 、6 4 p i um o s s o a3 1 巧6f 羽 3 4 、4 4 n o nv i b r a t o 过渡段 5 7 一7 5 f 羽、升f 羽 3 4 、4 4 、6 4 a 1 e g r ov i 。v a c eg 羽、f 徵、g 宫、 b7 6 1 3 3 4 4c 羽、g 羽、b 徵 过渡句 1 3 4 1 3 9同上b 徵 c 1 4 伊一1 6 8 同上d 羽、e 羽、b 羽 过渡段 1 6 争一1 9 8 同上a 羽、a 富、g 羽 g 羽、g 宫、d 羽、 d 1 9 争一2 8 2 同上 a 商、a 宫、a 羽 过渡句 2 8 3 2 8 5同上e 羽 u o d e r a t o m a e s to s o 尾声 2 8 仔一3 0 3 a 羽 4 4 、3 4 、6 4 引子 这部分的气势非常宏大。由木管组音色开始,由于是双管编制,长笛和双簧管 八度演奏这部分a 羽调第一主题旋律,单簧管演奏的音j 下好穿插在这个八度之内, 形成了民族调式中四五度结构的和弦。( 例2 ) 例2 :第一主题旋律 1 4 杜兆植成陵祭音乐创作分析 j j i ,、 = e 暮l 兰 ilrv 9 i扫i ,、弓 ,= : : il lrri 一i “ v o - l 。 - f j 矽1 b 生” ;| | | 垂;| | | | | v,二i,、r l 1 r - 一o i 。几介o f 、五ii i_ f 气一 杜兆值 成陵祭音乐创作分折 合演奏,但三连音这个节奏型一直存在着。认真分析一下这里的和弦,就可以看出, 这里用的依然是四、五结构的传统调式和弦,只是由纵向的和弦变为了分解和弦的 音响效果。( 例4 ) 例4 :第三主题旋律与弦乐三连音背景 在第3 8 小节,八分音符三连音扩大变为四分音符三连音,间与主题之间,很有 特点。大提与中提组在第4 3 小节将旋律交由同种音色的小提i 、i i 组演奏。4 5 小 节处,竖琴出现了,使整个音色富于水一样的灵动与流畅。当第2 主题再度被圆号 i 、中提与大提组在c 羽调奏响时,小提i 、i i 组用震音来烘托。至5 3 小节旋律第 2 主题又交由小提i 、i i 组奏,单簧管、大管、中提组演奏,就这样进入到过渡段。 这部分的特点是连绵不绝的三连音琶音织体,器乐音色的交替与转换非常自然与顺 畅。 过渡段 这部分引入了新的音乐材料。定音鼓的加入,将a 段较为柔美的情绪顷刻转换 为激昂,它是一条线索,由它串联起了5 7 小节丌始的木管组与弦乐组的长音。6 l 小节处的定音鼓节奏的加密,再加上小号与圆号不协和的长音,使音乐具有了一定 的不可知因素,这种不安定的悬念仿佛预示着战争的到来。( 例5 ) 例5 : 髓删 p h 匝 l -,- -,-l - ,r - ,- - ,r i b 部分 在小提i 、l i 组与中提组琶音加密的同时,铜管组开始了全奏,并且出现了模 1 6 杜兆楂成陵祭音乐创作分析 仿号角的短促的三连音,调性也从f 羽调转入升f 羽调,在柱立式和弦的紧张有力 的全奏下,全曲进入了b 部分。 在定音鼓、大提琴组演奏均匀的g 空五度和弦时,四支圆号同度吹奏象征战斗 的旋律第四主题,第四主题也是条具有民族特点的旋律。木管部分的旋律是在中 高音区的模仿复调。( 例6 ) 例6 :第四主题旋律 融 舷 在转到f 徵的时候,小号组吹起了激昂而振奋的第五主题( 例7 ) ,后来这个主 题还有所变化地再次呈现 例7 :第五主题旋律 矗 t p t l o 1 4 大管与大提琴组、低音提琴组演奏的交替的平行五度的音程,加强了低音部分 的两重性。圆号此时也奏空五度音程,长笛、双簧管、圆号的节奏网小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