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艾青体”在中国新诗中的独特性.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艾青体”在中国新诗中的独特性.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艾青体”在中国新诗中的独特性.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艾青体”在中国新诗中的独特性.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l u li ii iii ii i i ii i i ii il y 18 0 4 3 5 5 t h ep e c u l i a i u t yo fa iq i n g st y l e i nc h i n e s en e wp o e t r y c a n d i d a t e :t im i n a c a d e m i c d e g r e ea p p l i e df o r :m a s t e ro fa r t s g r a d e :2 0 0 7 s p e c i a l t y :m o d e m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s u p e r v i s o r :y ez h i l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z h e ji a n g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d a t eo f f i n a l i z e d :a p r i l9 ,2 0 1o “艾青体”在中国新诗中的独特性 摘要 艾青研究在今天的新诗批评界早已成为一个热点,无论专著或是单篇论文,都 有对其不同方向的个体研究,但尚未有人将艾青的诗歌创作综合作为“体 来进行 一种整体意义上的研究。 所谓“体 ,是一种风格,即人生与创造的独特风格。具体指的是诗人在认识、 把握与表现诗歌真实世界上为个人所特有的、且因具有相当多的诗美创造水准而在 新诗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风格。这种风格常以拥有他的人命名,艾青无疑是这种风 格的拥有者。“艾青体”概念由此提出。 在明确“艾青体 基本特征及形成根源的基础上,本文拟从三个方向对艾青体 进行历时性考察:一、艾青体的诗歌世界。艾青是一个民主主义追求者,对平等、 自由、光明的追求贯穿他诗歌创作的始终。艾青体诗歌世界的总体格局因此显示为 主题面向全人类,追踪时代中直面人生苦难、奋起抗争、坚信光明这三者错综复杂 的辩证性组合,从中彻悟到世界与中国都处在光明与黑暗的对立统一逻辑结构中。 二、艾青体的情绪表达。在坚持意象抒情的基础上,艾青常借不同的情绪变化来抒 发自己的心灵感受,如忧郁挣扎中激起斗争,赞颂蔑视中透出反抗,沉痛与冷静的 思索后在“向上”的情绪引领下达到一种开阔的情感状态。三、艾青体的语言与体 式。在表现诗歌的外在介质即语言与体式上,艾青也创造出了足以称得上“艾青 体”的一系列特征:诗歌语言的特色由三个方面显现,即散文化口语的运用、语言 率真自然不刻意押韵、注重隐喻与逻辑的双重建构;体式方面的特征则有自由 格律体的创新、排句与断句分行的大量使用。通过对以上三个部分的论证,最终确 认“艾青体 在中国新诗中的独特性。 关键词:艾青体;诗歌世界;情绪表达;语言体式 t h ep e c u l i a r i t y o fa iq i n g s t y l ei nc h i n e s e n e w p o e t r y a bs t r a c t a iq i n gr e s e a r c hh a sb e c o m ea h o tp o i n ti nt o d a y sp o e t r yc r i t i c i s m ,r e g a r d l e s s 。f t h em 。n 。g r a p h so rs i n g l ep a p e r s t h e r ea r ei n d i v i d u a is t u d i e sf r 。m d i f f e r e n ta n 9 1 e s 。fa i q i n g ,b u tn oo n et a k e sa iq i n g sp o e ma sa s t y l e ,t od oa h o l i s t i cr e s e a r c h “s t y l e ”m e a n st h eu n i q u el i f ea n dc r e a t i o n i ts p e c i f i c a l l yr e f e r st ot h ep e r s o n a l i 钾o f m eg r e a t a b i l i t yo fc r e a t i n gt h eb e a u t yo fp o e m sa n dt h e o r i g i n a l i t yo f 伊a l s p i n g , u n d e r s t 觚d i n ga n d e x p r e s s i n gt h er e a l p o e t r yw o r l d ,a n dt h e p e r s o n a l i t yh a sa 陆 r e a c h m gi n f l u e n c ei nn e w p o e t r y t h i s s t y l e ”o f t e nh a sb e e nn 锄e da f t e rt h eo w n e r a n d a iq i n gi s d e f i n i t e l yt h es t y l e so w n e r , s ot h e c o n c e p to f 加q i n g s t y l e ,h a l sb e e n b a s e do ne s s e n i a l f e a t u r e sa n df o r m i n gc a u s e so f a i q i n g s t y l e ”,t h i sp a p e r i n t e n d st of o c u so nt h r e e d i r e c t i o n sa n dw i l l d i s c u s sf r o mt h e d i a c h r o n i cs t a 2 e s d e v e l o p m e n f i r s l y ,t h ep o e t r yw o r l do fa iq i n g s t y l e a iq i n gi sa d e m o c r a t ,a n dt h e p u r s u l to fe q u a l i t y , f r e e d o ma n db r i g h tf u t u r ec a nb es e e ni n a l lh i sp o e m s t h ep o e t r y w o r l do fa iq i n g s y l ea p p e a r st h a ti t c o n c e r n sa l l h u m a n i t ya n db e c o m e sac o m p l e x d l a l e c t l co ft h r e ec o m b i n a t i o n s :t r a c i n gp e o p l e s s u f f e r i n g ,s t r u g g l ea n df i g h t i n g ,f i r m l y b e l l e v m gt h eb r i g h tf u t u r e ,e v e n t u a l l yr e a l i z i n gt h e u n i t yo fo p p o s i t e sb e t w e e nb r i 曲ta n d d a r k n e s sf r o mc h i n aa n dw o r l d s e c o n d l y , t h ee m o t i o n a l e x p r e s s i o no fa iq i n g s t y l e b a s e do ne x p r e s s i n gh i se m o t i o n sb yi m a g e ,h eo f t e n u s e sd i f f e r e n ti m a g e st os h o wh i s s p i r i t u a le x p e r i e n c e ,s u c ha sf i g h t i n gf r o md e p r e s s i o na n d s t m g g l e ,r e s i s t i n gp r a i s i n ga n d c r l t l c l z l n g a f t e rd e e p l yg r i e fa n dc a l mt h i n k i n ga l lt h e s ea r el e a db ya p o s i t i v ee m o t i o n a n du l t l m a t e l ya c h i e v eab r o a de m o t i o n a l s t a t e t h i r d l y , t h el a n g u a g ea n df o r mo fa i q i n g 。s y l 己 a i q i n gh a sc r e a t e dl o t so ff e a t u r e so n l a n g u a g ea n df o r m , s u c ha s 一 p r o s e - s p o k e nl a n g u a g e ,v a l u et h en a t u r a l l a n g u a g e ,b i - l a y e rs t r u c t u r eo fl o g i ca n d m e 切p h o r a iq i n g sp o e ma p p e a r sf r e e d o m r h y m i n gf o r mw i t hi n n o v a t i o n ,p a r a l l e l i s m s e n t e n c e sa n dt h ee x t e n s i v eu s eo fb r a n c h e s t h r o u g ha l l t h ea b o v et h r e ep a r t so ft h e a r g u m e n ,t h ep a p e rc o n f i r m st h ep e c u l i a r i t yo f a iq i n g - s t y l ei nc h i n e s en e w p o e 咄 k e yw o r d s :a i q i n g s t y l e :p o e t r yw o r l d ;e m o t i 。n a le x p r e s s i 。n ;l a n g u a g ea n df o n n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目录i v 一、绪论1 二、艾青体的诗歌世界4 ( 一) 抗争与希望:1 9 3 2 年1 9 4 5 年4 ( - - ) 毁灭与新生:1 9 4 8 年1 9 5 8 年1 1 ( 三) 黑暗与光明:1 9 7 7 年1 9 8 4 年1 3 三、艾青体的情绪表达1 7 ( 一) 时代的抒写者1 7 ( 二) 光明与自由的追求者2 1 ( 三) 情感开阔的思想者2 3 四、艾青体的语言与体式2 9 ( 一) 艾青体的诗歌语言2 9 1 散文化口语的运用2 9 2 力求率真自然不刻意押韵3 1 3 隐喻与逻辑的双重建构3 2 ( 二) 艾青体的诗歌体式3 4 1 自由体格律体自由格律体的创新3 5 2 排句与断句分行的应用3 9 五、结语4 2 参考文献4 3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 6 致谢4 9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5 1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5 1 i v 一、绪论 对艾青诗及其诗歌理论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1 9 3 7 年胡风就写过吹芦笛的 诗人对艾青进行过评价;而艾青研究在今天的新诗批评界更已成为一个热点。从 专著来看,有从艾青诗歌的创作主题出发作艾青作品研究的,如晓雪的生活的牧 歌;有从艾青人生道路的编年描述出发对艾青作研究的,如周红兴的艾青的跋 涉;有以史带论对艾青作研究的,如杨匡汉、杨匡满的艾青传论;有以论带史 对艾青作研究的,如骆寒超的艾青论;有立足于文本分析来论证艾青人生道路 的,如张永健的艾青的艺术世界;有立足于艾青诗歌意象艺术的探求来对艾青 创作几个侧面进行考察的,如谢应光的艾青研究。单篇论文上,分别有对艾青 诗的爱国主义精神、艾青诗的散文美、艾青诗的意象艺术、艾青诗的象征艺术和艾 青诗的抒情结构等等作研究的。这些是前人的实绩,都值得我学习。但在综合前人 成绩后我总感到有个不足:还没有人将艾青的人生道路和创作风格综合起来,上升 到“体来进行研究。这种综合研究是以对艾青的诗歌世界、情绪表达和表现诗歌 世界的外在语言介质作为基础进行的。 所谓“体”,我认为是一种风格,即人生与创造的风格。具体指的是诗人在认 识、把握与表现诗歌世界上为个人所特有的、且因具有相当多的诗美创造水准而在 新诗史上产生深远影响并为他人所仿效的风格。这种风格常以拥有他的人命名,艾 青无疑是这种个人特有风格的拥有者。他的这种风格影响甚广,追随者很多,因此 称其为“艾青体 以表示独树一帜。 在这里我想先谈一下艾青体的基本特征。 首先,艾青所把握的诗歌世界是以能充分体现博爱、平等、自由为核心内涵的 民主主义追求为基础的。作为民主个性主义的追求者,艾青的一生是向不公道的旧 世界不断发出挑战的一生,是为人类拥有一个大同世界而投身革命斗争行列并成为 坚定而虔诚一员的一生。他为此坐过国民党监狱,又被他所献身的革命队伍误解而 流放北方森林、戈壁荒滩多年之久,但他对真理人生道路的选择孥定不移,虽落得 身心千疮百孔仍然“九死其犹未悔 。正是这种认识世界的坚定性,使他在创作中 对所把握的诗歌世界始终是以“红色 为基础的。 、绪论 其次,艾青是一个情感极其丰富的人。作为诗人,他借意象兴发感动的范围之 广是令我们惊异的,这也意味着他的情感体验是多变而复杂的。他偏向感兴抒情, 这种抒情不同于徐志摩那样浪漫的直接抒情,也不属于智性的现代派,如卞之琳那 样爱作理念印证。作为一个独立思索者,他惯常用不同的眼光去获取日常生活中带 给他的心灵震撼,进而将这种感受化为意象表现出来,在始终“向上”的精神支撑 下,以不同的情绪对抗显示其对光明的不懈追求。 第三,艾青坚持意象抒情,他对意象的选择总是那么平凡却又特别,这就使得 他在对意象进行语言外化的时候,不用那种符合分析演绎规律的白话用语,也不用 反语法规范而不易让人明白的文言用语,他所使用的是符合灵活表现意象的语言一 一“口语”恰好符合这个特色。口语的灵动性使艾青在借它表现内在节奏感外化 时,不得不致力于散文节奏的追求,即可借排句或断句分行等方式来显示,这使他 的诗体节奏别具一格,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由体新诗。 这种艾青体基本特征的形成是有其独特根源的。 个人成长经历的独特性构成了艾青体形成的外在根源: 首先,艾青作为底层人民苦难生活的歌者,或者说土地的歌者,是和他章年时 代特殊的家庭教育分不开的。他一生下来就被看成“命硬”而逐出地主家庭,在贫 农妇女“大堰河 家里长大。切身感受到了穷苦人家生活的艰难和命运的悲惨,从 小感染了“中国农民的忧郁”,认贫苦劳动者为自己的亲人,对不公道的世界怀有 本能的反叛心理。这使他成为中国诗人中少见的在心灵深处真正能和底层人民相通 的诗人,因此他对劳动人民和土地的挚爱之情具有最真切的体验。 其次,艾青从少年时代起,中国社会就一直处在丧权辱国的半殖民社会环境中。 “五卅惨案”、“九一八”事件以及人们记忆忧心的甲午战争之痛、八国联军之辱、 “二十一条”之耻等国仇家恨,使艾青看到了严酷的现实,并在他成长期的心灵里 刻下了一条深深的烙印。作为爱国主义的歌者,他生平第一首诗会合就具有了 鲜明的反殖民色彩,有很可贵的创作高度。 另外,艾青作为革命诗人是带着脚镣走上诗坛的。他因宣扬革命,从事左翼文 艺运动在法租界逮捕,被判刑成为囚徒。一个革命殉道者在铁窗里的愤怒之情,以 及在牢笼中与众多被侮辱被损害同命运者之间的心灵交融使他向一切奴役人民的 集权统治者、向黑暗世界的不公发出强烈的抗议,同时也对光明美好的未来充满向 2 一、绪论 往,向残酷的人生发出革命的高歌。 个人心灵世界的独特性则构成艾青体形成的内在根源: 第一,艾青有一个独特的心灵感应机制,认世上不幸者的命运为自己的命运, 诗歌世界体现了世界上一切不幸者的命运。因此,作为认识诗歌世界的特殊性,在 他灵魂深处显示出了本我与他我的辩证统一。这使他在把握诗歌世界时,显示出感 同身受的自我投入。因此,也决定了他总以忧郁之情去建构他的诗歌世界,以不断 的抗争去求得光明,显示出忧郁感与光明感统一的特质。 第二,艾青的心灵世界总是向大自然开放的,他是个善感的诗人。艾青的感受 机制特别灵敏,他的心特别善于和大自然、和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宇宙交感。因 此,他的创作个性中有一种异于常人的通感能力,这对于营造富于质感的意象和进 行意象的感性抒情特别有利。 第三,心灵与大自然的交融往往是通过视感觉达到的,艾青的视感觉能力特别 强。因此,他对意象的形姿、状态、光色特别容易把握,正是这一点决定了艾青的 艺术追求是从绘画起步的,后来才转入诗创作。这种先决条件也表明他天生具有把 握和再创造具有质感意象的能力,在借意象抒情时,常能发出有别于他人的独特感 受。 本文在明确艾青体基本特征及形成根源的基础上,拟集中从艾青体的诗歌世 界、情绪表达及语言体式这三方面对艾青诗歌进行历时性考察,确立“艾青体 在 中国新诗中的独特性。 艾青体的诗歌世界 先来看艾青体的诗歌世界。 作为区别于其他诗人的重要特征之一,艾青体的诗歌世界不同一般。我这里说 的“诗歌世界”指的是艾青想要表达给我们的“真实”和他所追求的“理想”。艾 青想要表达的“真实”是他切身体会到的世间百态,人情冷暖;艾青追求的“理 想”是在“真实”基础上出现的更高一层的精神皈依,即他向往一个平等、自由、 民主的大同世界。为了体现这一“红色”追求,他的笔端无时无刻不流露出为之奋 斗的呐喊。 以下,我们且以历时时态进行分段考察。 ( 一) 抗争与希望:1 9 3 2 年1 9 4 5 年 在1 9 3 2 年1 9 4 5 年这个创作阶段,艾青发表的诗歌世界由六个方面来展示。 整体来说体现为面对苦难而投身斗争,甚至献身,并多以从中看到的前途必定是光 明的姿态这样一种抒情结构。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也是注定贯穿艾青整个人 生的主轴线。 首先,从留学法国到1 9 3 2 年初是艾青诗歌创作的起点阶段,内容显示为“对 帝国主义和一切丑恶、残暴的势力充满鄙视和仇恨,对被压迫的民族和切美好、 善良的劳苦大众充满热爱和同情”。对民主、自由、平等的追求构成艾青诗创作 的内质,在他长期的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 9 2 9 年春到1 9 3 2 年1 月,艾青在巴黎渡过了物质上贫困、精神上自由的三年。 在此期间,他不但感受到了资本主义世界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更深切体会到了被 压迫国家流落在外的儿女所受的民族歧视。怀着对祖国的爱和对强权统治者的恨, 。周红兴艾青的跋涉i m l 匕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 9 8 8 :4 1 4 二、艾青体的诗歌世界 艾青于1 9 3 2 年1 月写下了诗歌创作起点的标志性作品会合( 东方部的会合) 。会 合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场东方被压迫民族团结起来反抗殖民统治的鼓动抒情: 长发的,戴眼镜的,点烟卷的, 读信的,看报纸的 思索的,苦恼着的,兴奋的 沉默着的 绯红的嘴唇片片的飞着, 言语象火星似的从那里散出 每个凄怆的、斗争的脸,每个挺直或弯着的身体的后面, 画出每个深谙的悲哀的黑影 g - , a r 拳头,捶着桌面,嘶叫,狂喊! o 全诗通过反帝同盟东方各国参与者的神态、语言及动作使读者感受到1 9 3 2 年 的世界是黑暗的。在一片黑暗与恐怖的环境之中,一位年轻的中国诗人,却依旧保 持着他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虽然这首诗的诗美水准可能未必可以和艾青之后那些 广为人知的作品相提并论,但作为艾青j 下式发表的第一首诗,我们依旧可以从中看 出很多影响艾青创作的东西,比如“他们虔爱着自由,恨战争,为了这苦恼着, 为了这绞着心,留着汗,闪出泪光”言为“他们 ,其实何尝不是在说自己? 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过1 9 3 1 年的“九一八”,日帝轻易占领了我国东北,民族危机 日益加重,艾青怀着一颗爱国之心参加这次反帝同盟,他眼罩看到的尽是被欺压国 家人们那不安而痛苦的神情。除了冷静的凝视聚会发生的一切之外,诗人还坚信 “房子里,充满着温热 、“每个人的心都为同一的火焰燃烧着、“在这死的夜 里,我们的心是燃烧着的 ,坚持通过抗争来换取自由与希望。那种反抗奴役统治 。艾青艾青选集( 第一卷) m l v q jj l , 四川文艺f l i 版社1 9 8 6z3 二、_ 艾青体的诗歌世界 的吼声和想要战胜一切邪恶力量的信念,从这时就已经扎根诗人内心了。应该明确 的是,这首诗面向的读者是全世界的,所以艾青给与的是全人类共有的人文关怀, 迸发出来的是向往民主、自由、平等的大声呐喊。 其次,1 9 3 2 年7 月1 9 3 5 年1 0 月,身处狱中且抱病在身的艾青写了一批“囚 歌 。这些诗歌一方面继续显示为对自由的向往和不公道世界的反抗,如监房的 夜、泡影、辽阔、搏动、黎明、叫喊、古宅的造访、我的季候等; 另一方面,艾青通过独特的世界视角,表现了对全世界被压迫人民的密切关注。“艾 青把世界一直当作人类的共同世界来看的,而不是把它当作少数人的乐园来看待 ,他以一个有着深厚中国情结的学生身份出国留学,在感受到西方物质文明和精 神文明的同时,也看到了在这些“文明”光环笼罩下的“阴影 :巴黎、马赛、 一个拿撒勒人的死就是这样的诗篇。在巴黎、马赛中,帝国主义统治下 的社会是一种病态的社会,整个城市处于一种癫狂状态,以欺压和掠夺为乐趣,以 损害和叫嚣为痴迷,所有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劳动人民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就如废物 一般显得卑微、懦弱,痛苦与反抗只能加剧沮丧和悲哀,无耻和淫逸在这罩表现的 淋漓尽致。由此可见,艾青是一个具有世界视角的诗人,身处中西方文化大碰撞和 大变革的时代,他不仅关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变故,更以一颗仁爱之心关注着全世 界被压迫劳动人民的处境。吴开晋在艾青站在中西文化汇合处的诗人一文 中说,在艾青的身上有一种西方的“博爱仁道与东方的“匡世济民”的精神, 这是一种跨越文化和种族的精神。 第三,1 9 3 5 年冬开始,艾青进行了抗战前的一些创作。这些作品无论着眼于人, 还是着眼于物,都有其独特之处:以简洁的语言文字借典型意象表达深刻博大的思 想。 在以人为主题的诗歌中,有以历史上的农民革命者为代表的,如九百个。 艾青以古喻今,暗示了时代形势的需要,呼唤有像陈胜、吴广一样的反叛者出现, 表达了对革命殉道者为了胜利与光明英勇献身的赞美;有以普通小人物为题,读来 却充满理性思考的诗,如1 9 3 6 年的小黑手。这首诗描写了一个黑人孩子偷拿水 。谢应光艾青研究【m 1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 9 9 7 :2 5 2 6 。吴开进艾青站在中西文化汇合处的诗人艾青作品国际研讨会论文集【q 河北:花山文艺i i ;版社,1 9 9 2 ( 1 0 ) :3 7 2 6 二、艾青体的诗歌世界 果吃的情境,此诗的前几句“小吉普赛有黑的脸有黑的手,小吉普赛站在水果 铺子的前面看见红的柿子看见黄的香蕉”,只能用平淡来形容。任何读者都会想 问为什么艾青要通过“诗 来描写这样一个丝毫没有诗意的事件? 直到最后,小孩 子的那一句“那是吃的东西,我怎么不能吃? 才让人深刻的感受到什么叫震撼。 小孩子偷拿水果吃,不算什么。可能在我- , f f i i 曼里,只是简单的不懂事,只要告诉大 人严加管教即可。可诗人却透过这样的小事告诉我们这些“大人 一个深刻的道 理:孩子饿了,他想吃东西,在他眼里,没有“偷 这个概念,他只是照着大人告 诉他的“凡是能吃的东西,就可以吃 这个说法去拿了来吃,可换来的却是水果店 老板的棒揍和祖父可能给与的责骂艾青用黑的脸、黑的手、红的柿子、黄的香 蕉这些具有视觉冲击力的颜色告诉我们,他眼中的孩子,并不是因为做了坏事而要 挨打受罚,而只是饿了,只是想要跟着你们“大人的逻辑 走的这么一个无辜的孩 子。人类的天性和那个畸形的社会显得格格不入,饥饿带给人们的不再是同情和悲 悯,而是侮辱与损害。简单的几个意象( 手、水果、水果店主人、哭泣的脸) 就将 人类可能面临的窘境一一道来,不得不佩服艾青的着眼点的确与众不同。所以说, 艾青的笔从来都不缺少以简洁的文字对典型意象进行描绘,而由这些看似不起眼的 “小人物 带给我们的思索却是深刻的。 除了以人直接抒情外,这个时期艾青还有一些借物言志的作品,比如太阳、 煤的对话、复活了的土地等。以煤的对话为例,诗人用极其简练的语言 将“煤”的演变过程展现在我们面前,象征手法的灵活运用将希望暗含于看起来并 不起眼的“煤”中,发人深省且饱含哲理。艾青写“煤 意在要表达对人民力量的 赞颂和光明一定会到来坚定信念。诗中的第一个问题“你住在哪里 ,问的好像是 “煤”,其实是在对未来希望的发问,对人民力量的发问。“你住在哪旱? 我住 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紧扣“煤”这个意象进行问答,第一问 就先表明“煤”的出生地深山和岩石中,表明人民力量无处不在;第二问“你 的年纪我的年纪比山更大比岩石更大”,从人的世界来讲,煤是不会有生命 的,不属于生命物种的范围。但诗人给了“煤 生命,它不但可以有和人类一样“出 生,还可以有和人类一样计算生命的方式年龄。诗人用拟人化的方式,告诉 了我们“煤”是有生命的这样的描写使我们深信,劳动人民的力量从来都是绵 延不绝的,它的生命长度甚至比我们眼里那些经历过沧海桑田的山脉和岩石更长; 7 二、艾青体的诗歌世界 第三问“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 年代”,说的是“煤 必须在特定的植物、气候、地理条件和大规模的地壳运动 后才能形成。中国的劳动人民就如同这深埋地下的“煤”一般,要经过漫长的积累, 到苦难最深重的时候,他们才会起来反抗斗争。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 故的爱,剥削和奴役的双重压迫终究会使忍无可忍的劳动人民爆发反抗斗争。但由 忍受到奋起反抗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就像“煤”的形成一样。从第二、三 问看来,艾青的诗不但具有文学的生动性,同时还存在着科学的理性。生动而富有 哲理,这是难能可贵的。第四问“你已死在过深的愤怒里吗? 死? 不,不,我还 活着- 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整首诗最点睛的就是这最后的一问一答。 沉默过久很可能就会被遗忘,而“遗忘”换一个代名词就是“死亡 ,有生命的万 物最大的恐惧都来源于此,而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更是由来已久。“煤”存在于深 山岩石中,经历过数力年沧桑变化却始终默默无闻,但它却想要一纸活着的证明, 怎样证明? 火“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只有在与火的激烈碰撞下,煤才 能真正显示出自己活着的意义,发出光,发出热,发出能量,发出希望! 而这些, 也正是艾青想让朋友、想让广大人民感受到的,他希望通过“火”的洗礼,“煤” 能够爆发出自己真正的力量,以无畏的勇气和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奋起反抗。四个 问答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将煤的历史、煤的形成和煤的作用全部道出,还将深刻的意 义赋予其中,这就是艾青诗歌的独特之处,甚至连他自己也说“深厚博大的思想, 通过最浅显的语言表演出来,才是最理想的诗。 第四,1 9 3 7 年1 2 月1 9 4 0 年初,艾青通过独特的苦难意识进行了抗战期间 的创作。诗歌世界一方面显示为对战争中民族大灾难、人民大离乱的悲愤,如雪 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手推车、补衣妇、乞丐、人皮、死难者画 像等:另外一些则显示为对人民奋起抗同和为求民族独立自由而英勇献身的颂歌, 如向太阳、我爱这土地、吹号者、他死在第二次等。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以具有象征意味的比喻型意象描绘了在侵略者统治下 的中国人民遭受了怎样的灾难。统领全篇的是“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 着中国呀”,对于这两句本身来说,诗人用拟人化的比喻说明了“寒冷”造成 的后果封锁,而“封锁”这种行为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对于整首诗来 。艾青诗论语言( 十九) 艾青选集( 第三卷) 【m 1 四jj l :四川文艺出版社,1 9 8 6 :3 0 3 1 8 二、艾青体的诗歌世界 说,这两句又蕴含了强烈的象征意味民族遭遇重大灾难的象征。无论是对赶着 马车在大雪里穿行的农夫、还是饱经岁月艰辛的“我”、又或者是那蓬发垢面的少 妇的描写,无不显示了艾青对中国大地上人民遭受苦难的沉重心情。而这种沉重恰 好显示了艾青独特的“苦难意识 :苦难不是光明的对立面,而是一种与光明有着 同样作用的推动力。“苦难意识 不等于苦难,很多人生活在苦难之中,却没有对 自己遭受苦难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只有清楚的认识“苦难”,明确“苦难”对于自 己的意义,接受“苦难 给与的经验教训,奋起抗争,才会有光明与希望,才会有 恶的失败、善的胜利。艾青自己甚至说过“苦难比幸福更美、“苦难的美是由于 在这阶段的社会里,人类为摆脱苦难而斗争! 这种独特的“苦难意识在1 9 3 8 年7 月创作的人皮中也有显现。抗战开 始后随着战事的不断升级,底层人民的生活遭到极大的破坏,连基本的生命权也得 不到保证,邪恶的法西斯强盗在中国土地上烧杀劫掠。灾难深重的祖国大地除了舌l 、 石野草、残垣断壁之外,甚至还出现了悬挂于“闪着灰光的叶子的树枝上的人皮 。 诗人极度愤怒的同时,终于发出了“中国人啊,今天你必须把这人皮当作旗帜,悬 挂着悬挂着永远在你最鲜明的记忆里 这样的呐喊。只有认清帝国主义侵略者带 给中国人民的灾难,只有坚决的奋起反抗,用热血和牺牲换来胜利与自由,才是这 种“苦难 带给我们最有价值的东西。 一 创作于1 9 3 8 年的我爱这土地一开始就标上了明显的“苦难”痕迹:声音 嘶哑而没了美丽歌喉的鸟儿、被暴风雨打击的土地、满是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和那无 止息吹刮着激怒的风。这些带有负面感情的意象描绘,暗示了那个年代备受欺压人 民的苦难生活状态。但诗人并没因此而感到绝望,在接下来对“鸟”歌唱的第四个 意象“黎明”的描绘中,他用了“温柔”一词“温柔的黎明”带有强烈的象征 意义,借以预示不久的将来希望和光明必定会到来。民族的苦难由“被暴风雨打击 的土地 显现,而国家的希望则借由“温柔的黎明”凸显。整首诗篇由“鸟”的 “歌唱”发起,直到由“动”转“静 ,即死亡的出现,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个爱国 知识分子对祖国土地的热爱之情。由此可见,独特的苦难意识通过对特定意象的 描绘表现出来了。 第五,1 9 4 0 年- - 1 9 4 1 年2 月,随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艾青借暗示性的色 回艾青诗论美学( 2 2 十一) 艾青选集( 第三卷) 【m 】i t i n , t n l ) , l 文艺f f l 版社,1 9 8 6 , l l 9 二、艾青体的诗歌世界 彩通过农村的残破和农人的悲哀表达对土地的忧郁,这类诗歌的典型代表有旷 野、船夫与船。 旷野中诗人道出当时的心情是“一切都这样地,静止,寒冷而显得寂寞 , 分别以暗色调的“灰黄”、“乌暗、“淡褐色 来修饰“道路、“田亩 和“堤 岸”,农村的残破之景一览无余。具象化的“土地 描写激活了接受者的联想性分 析:与土地相伴终身的农民在旧中国总是苦难的,而一看到这些暗色调的色彩描写, 自然会联想到特有的“中国农民的忧郁 。在同期的其它诗歌中,也见有这种借暗 示性的色彩以表达“忧郁 的用法,如船夫与船中,诗人用“你们的帆像阴天 一样灰暗,你们的篙篷像土地一样枯黄,你们的船身像你们的脸,褐色而刻满 了皱纹 表达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现实的残酷性,诗人内心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 阴影,笔下的意象也充满了深刻的不安与忧郁。 第六,1 9 4 1 年3 月1 9 4 5 年8 月,艾青在延安时期的创作总体显示为:由 对比性的生活经历发出的对延安抗日根据地的颂唱。 艾青从法国归来后,就因从事进步的美术活动被投进监狱。抗战开始后又辗转 杭州、武汉、临汾、桂林、重庆等地,一路走来目睹皆是旧中国苦难的社会现实和 人民遭受的无尽灾殃。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政权的腐败让他切身感受到只有在 人民当家作主的地方,力有真正的光明与希望。在延安的生活经历正好印证了这一 点,所以他的笔下出现了对延安根据地直接赞颂的诗篇,如雪里钻、黎明的通 知和野火等;也出现了由不同社会环境带给他不同体验的一些诗篇,从而间 接赞颂了延安根据地,如古石器吟、秋天的早晨、时代、献给乡村的诗 等。 雪罩钻是一首描写与同寇进行极端残酷斗争的叙事长诗。不同于艾青之前 写的一些带有感伤情绪的战斗诗歌,这首诗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精 神,热情赞颂了英雄的战士和英雄的马;黎明的通知和野火用暗示的语言 预示了马上要到来的光明抗战即将胜利了。通过对意象的具体描绘,将写实、 浪漫与象征相结合,表达出了对民族前途、人类命运的强烈关注。“黎明”和“野 火”显然是两个具有引导“光明 的意象,诗人对延安革命根据地的赞颂之意不言 而喻。 古石器吟写的是诗人借一块蒙有灰土的古代石刀遗物,遥想远古时代祖先 l o 二、艾青休的诗歌世界 以此与豺狼虎豹斗争的情景,体会那种获胜喜悦的同时联想到了祖国的明天“生活 在和平与幸福的殿堂里,那殿堂的石柱是:自由,艺术,爱情,劳动”;时代是 一首追求真理并为之献身的述志情怀。开篇诗人就说“我看见一个闪光的东西,它 像太阳一样鼓舞我们的心”,对它的追求让诗人的心“剧烈的跳动着 ,但无论如 何艰难,诗人都会“带着一个生命所能发挥的热情 奔向它,“甚至想仰卧在地面 上,让它的脚像马蹄一样踩过我的胸膛。诗人愿意以生命换取的不是别的,正是 一个崭新的追求真理的时代;秋天的早晨表达的是诗人在延安的早晨呼吸到自 由的空气时感受到的愉悦幸福感:人民在一片平静的土地上通过自由劳动获取生活 的必需品,没有任何剥削与压迫,这种体验在旧的社会环境中是不可能有的;献 给乡村的诗则反应了对旧农村的回忆和对新农村的期待。由此可知,艾青在延安 时期的创作以对比性生活经历为基础,热情的赞颂了延安抗日根据地。 ( 二) 毁灭与新生:1 9 4 8 年1 9 5 8 年 新中国成立后,艾青怀有强烈的喜悦之情。但他也看到了客观现实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艾青清醒的意识到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尤其是非洲和拉美国家,仍受帝 国主义的剥削和压迫,种族歧视造成的不平等还很严重。想要消灭黑暗势力创造新 世界的念头时刻鼓动着他;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使他看到祖国的光明与未来,同 时也没有忘记祖国还属于落后的不发达国家,全中国人民必须奋起直追。因此这期 间他的诗歌世界具现为四个方面:首先,暂时抛弃了心灵中惯有的土地的忧郁,唱 起了对新农村的赞歌,如播谷鸟集、双尖山等。在播谷鸟集中,诗人甚 至直接用到了中国人眼中带有吉祥寓意的“春雨”和“喜鹊两个意象为题,将理 想社会到来的那种喜悦之情跃然纸上;其次,面向世界格局,以宏大的世界视野, 对殖民统治的罪恶、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斗争和站起来的中国一片光明进行呼应的交 错抒情,或赞颂或批判。如我的阿非利加、我想念我的祖国、一个黑人姑娘 在唱歌、黑人居住的地方、在世界的这一边、在智利的海岬上、大西洋 等,这部分内容也是此阶段艾青诗歌最重要的内容;第三,对社会主义大建设的真 二、艾青体的诗歌世界 诚礼赞,如垦荒者之歌、烧荒、帐篷等;第四,对和平安定的社会生态的 抒情,如西湖、玉泉山等。 艾青本人并不讳言这个时期他的诗作在反映社会生活上存在弱点,在诗集春 天的后记中说:“我的作品并不能反映这个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是要用许多的 大合唱和交响乐来反映的,我只不过是无数的乐队中吹笛子的人 客观政治作 用和主观个人因素的影响导致艾青在这个阶段的创作无论从数量或是质量上都属 于相对低潮期,但艾青始终是一个有独力思想见解的人,他有自己把握世界和反映 生活的独特方式,在不断的挣扎摸索中,找到了与过去成功作品在艺术上的衔接点, 写出了具有世界性视野和较高精神内涵的作品,如我的阿非利加、大西洋、智 利的海岬上等。 以我的阿非利加为例,这首诗初写于1 9 5 4 年,重写于1 9 5 7 年。从时间上 来判断,那时非洲的许多国家还没有解放,自由还没有真正属于那片黑土地上的人 们。达喀尔机场的候机室里,艾青看到了很多黑皮肤的非洲兄弟,他们要么是杂货 店的佣人,要么是装卸工人,但共有的特征是瘦弱而疲惫异常。除了这些本该是“主 人 却变成“佣人 的人,诗人还看到了那些戴着钢盔挎着手枪眼露“狰狞 目光 的侵略者,这些殖民主义者从非洲攫取的是财宝和资源,留下的却是皮鞭和耻辱, 甚至“连湖水也被捣浑什么叫维多利亚湖 。好在为了洗净这些污垢和耻辱, 阿非利加的人们在努力抗争着,他们要用鲜血和牺牲换来新世界彻底的自由和解 放。诗的最后诗人发出“阿非利加是阿非利加人的! 我的黑色皮肤的兄弟呀,你 们的刀都磨快了么? 你们的剑都磨尖了么? ”,鼓励非洲人民积极反抗,赶走侵略 者,争取光明和自由的新世界。由此可见,艾青的“红色追求 不单体现在对国内 民! 卜的关注上,更以博大的世界视野关照全世界,以诗为武器,表达对帝国主义殖 民者的憎恨和对受欺压民族的同情。 大西洋是诗人途径大西洋时所作,多用铺陈长句包裹意象进行密集抒情, 以新旧世界的不同对比、从古到今的巨大变化描绘了大西洋周边发生的一切状况, 并直言“给旧世界挖掘坟墓”,寄希望于“新世界”,以打造和平、友好的地球新 环境为最大心愿,对未来充满坚定的信心:在智利的海岬上全诗六节,无刻意 押韵,以诗人对聂鲁达深厚的内在情感为基础,把聂鲁达在海边的家设想成驰向新 世界的航船,以船长聂鲁达带领世界各地来的作家向世纪新岸航去来结构全篇。这 1 2 二、艾青体的诗歌世界 首诗与大西洋有相似之处,都是从充满象征寓意的诗行中借“海”传达希望与 世界人民和平相处、达成友谊的思想感情。 艾青这类具有世界视野的诗在这十年的创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但摒弃了客 观的政治影响,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开始重新认识整个世界,还将原来一以贯之的对 民主、自由的追求再次融入这些诗歌创作中,使诗歌不再因欠缺蕴藉而显得直白, 呈现出较高的诗美水准。 ( 三) 黑暗与光明:19 7 7 年19 8 4 年 回归之后的艾青,高举现实主义旗帜,从过去听命于将令的呐喊,转向以自我 主体意识为核心,对社会历史和人类命运进行了全面而深沉的思索,诗歌世界由此 显示为光明与黑暗相互交错这样一种特殊的结构。 1 9 7 7 年一1 9 8 4 年的诗歌创作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对黑暗的封建恶势力复辟的控诉和对革命者坚持真理追求光明的赞颂。 这类诗篇的代表作有鱼化石、东方是怎样红起来的、在浪尖上、听,有 个声音等。 文革带给新中国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物质方面的缺失暂且不论,精神上的重 创才是最该发人深省的。在那样一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里,人们有口不能言,有理不 能讲,恶势力打着“革命 的旗号横行无忌,完全颠倒黑白的社会现实让人民群众 敢怒不敢言。回顾这段历史,诗人用犀利的笔发出了愤怒之音,强烈的表达了对那 些道貌岸然的伪革命者的蔑视,更从另一个方面表达了对在文革中依旧坚持真理, 坚守信仰的真正的革命者的赞颂,听,有一个声音就是这样一首振聋发聩之作。 它以革命者之声直接控诉了恶势力在文革中的暴虐与丑恶、疯狂与胆怯。张志新是 一个女共产党员,被关进监狱的主要原因是“坚持真理 ,六年的严刑拷打之后被 判枪决,死时年仅四十五岁。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被帝国主义的枪炮打死,没有让步 于土匪特务的暗杀,没有被极端的物质贫困压倒,却死在了自家所谓的“文化革命 斗争 中,这本身就是一个讽刺。诗人借张志新之口控诉了那些在文革中假借“革 二二、艾青体的诗歌世界 命 之口,将真理、自由、光明统统从人们身边夺走的如豺狼虎豹、牛鬼蛇神般的 敌人。在诗人眼里,这些敌人才是真正可怕的,因为他们潜藏于革命队伍中,伪装 着自己,打着“一切为了革命”的旗号,疯狂的迫害一切坚持真理的人。拳打脚踢 皮鞭抽,手铐脚镣一起上,甚至荒唐的用敌特分子来审问真j 下的共产党员“把 我判了徒刑,她却得到释放 ! 在暴力的威胁下,张志新没有丝毫的动摇,她坚信 “不是死于监狱,就是死于战争”,于是敌人害怕了,要她死,为了防止她发出“反 动言论”甚至割断了她的喉管,而且“你们割得很熟练我是第四十六名你们还要 割下去让人间没有声音 张志新只是众多在文革中受到残酷破害的一员,她 既普通、又典型,诗人在恢复自由之后不久就以她为代表写出这首听,有一个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