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明代山西灾荒研究.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代山西灾荒研究.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代山西灾荒研究.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代山西灾荒研究.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代山西灾荒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代山西灾荒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代山西灾荒研究 专门史硕士研究生:张丽芬 指导教师:张明富教授 内容摘要 明代灾荒是近年来明史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而山西区域灾荒研究则甚为薄弱。 本文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灾害学、地理学等学科的方法,对明代山西的灾荒进行了系统的 研究。文章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对发生在明代山西的自然灾害进行了统计与分类,统计结果表明明朝山西各 类自然灾害共计6 0 1 次。种类则主要有气象灾害、洪水灾害、地震灾害和农业灾害几大类型, 其中尤以气象灾害为最。 第二部分从时间、空间的二维角度分析论述了明代山西自然灾害分布的时空特征,指 出在明代初期山西灾荒呈现出频率低、范围小、单一灾害为主、影响小的特征,到了明中后 期不仅各类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明显上升,而且范围扩大到全省,带来的影响也迅速扩大加 深。 文章第三部分则从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生态破坏等方面分析论述了明代山西自然灾 害分布的时空特征的形成原因。认为,明朝初年山西气候较为温和,水、早、虫等气象和农 业灾害发生频率较低:社会安定,朝廷推行减免赋税等优惠政策促进了山西经济的进一步发 展。明中后期则由于气候转冷使气象和农业灾害明显增多,而蒙古族的不断入侵和农民起义 的频繁爆发、大规模的森林破坏和土地过度开垦等对灾荒的发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地震 灾害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台区的汾渭地堑,这与其地质基础有关;在地质活动方面,明代跨越 了一个宁静期和活跃期,故而初期地震灾害较少,中后期逐渐增多且强度增大。 第四部分则论述了朝廷与地方官府对灾荒的救治措施。认为,面对灾荒的侵袭,朝廷 与地方政府虽然采取了蠲免税粮田租、拨款救济、煮粥赈济、以工代赈、祈神斋醮、施衣送 药、解救妇女儿童、发动民间力量等多种形式的救灾措施,但是由于灾荒的严重,杯水车薪 的救灾物资,再加上救灾过程的不及时等存在的弊端,虽多方拯救仍然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文章最后分析了明代山西灾荒对山西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指出连年不断的严重灾荒 与战乱等给山西造成了巨大的人口损失,同时对山西自然环境、社会安定等都带来了深刻的 影响,尤其是在经济方面,不仅使明末山西经济衰退,而且使清初山西经济建立在一个极其 残破凋敞的基础上,直接影响到了清初山西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山西灾荒时空分布形成原因 官府救治 社会影响 r e s e a r c h e so ns h a n x if a m i n e i nm i n g d y n a s t y s p e c i a l i z e dh i s t o r yp o s t g r a d u a t e :z h a n gl i f e n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lz h a n gm i n g f u a b s t r a c t t h er e s e a r c ho nf a m i n ei nm i n gd y n a s t yi sam a j o rh i s t o r i c a li s s u ei nr e c e n ty e a r s m i n g s t u d i e s ,a m o n gt h er e s e a r c h ,r e g i o n a l f a m i n er e s e a r c hi st h eo n et h a ti sc o m p a r a t i v e l yl e s s c o n c e r n e di ns c h o l a r s h i p u s i n gt h es y n t h e s i s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o fh i s t o r y , s o c i o l o g y , c a t a s t r o p h o l o g ya n dg e o 伊a p h y , e t c ,t h i st h e s i sw i l le x a m i n es h a n x if a m i n ei nm i n gd y n a s t ya n d 时t od r a wac o n c l u s i o no ft h ei n f l u e n c eo ns h a n x i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d u et ot h ef a m i n e t h e r e a r ea l t o g e t h e rf i v ep a r t si nt h i st h e s i s t h ef i r s tp a r to ft h i st h e s i sw i l lm a k eas t a t i s t i c so nt h en a t u r a ld i s a s t e r sh a p p e n e di ns h a n x i i nm i n gd y n a s t ya n dc l a s s i f yt h e m t h es t a t i s t i c ss h o w st l m tt h e r ea r e6 0 1n a t u r a ld i s a s t e r s h a p p e n e di ns h a n x i ,i n c l u d e dm e t e o r o l o g i c a ld i s a s t e r s ,f l o o d s ,e a r t h q u a k e s ,a n da g r i c u l t u r a l d i s a s t e r s o f w h i c ht h em e t e o r o l o g i c a ld i s a s t e r sc a u s e dt h em o s ts e r i o u sf a m i n e s s e c o n d l y , i tw i l la n a l y z et h ef e a t u r e so f s h a n x if a m i n ei nt i m ea n dp l a c e s ,s h o w i n gt h a tt h e r e e x i s t sa g r o w i n g t r e n d o f s h a n x i f a m i n e i n f r e q u e n c y , t h er a n g eo f d i s a s t e r a r e a sa n d t h e i n f l u e n c e f r o mt h ee a r l yt ol a t em i n gd y n a s t y t h i r d l y , 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f e a t a r eo fs h a n x if a m i n ei nt i m ea n dp l a c e sw i l lb ed e m o n s t r a t e d w i t h i nt h es c o p eo f n a t u r a la n ds o c i a lc o n d i t i o n s i nt h ee a r l ym i n gd y n a s t y , t h ef a m i n eh a p p e n e d i nal o wf r e q u e n c yb e c a u s eo ft h ec o m p a r a t i v e l yn i c ew e a t h e ra n dt h ec o u r t sp o l i c i e sw h i c h f a v o r e dt h ep e a s a n t sa n d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l yt h ee c o n o m yd e v e l o p e dr a p i d l y b u ti nt h em i da n dl a t e m i n gd y n a s t y , f a m i n e sb e c a m ec o l y t r n o nb e c a n s eo ft h ec o l dw e a t h e r ,l o n gw a r sw i t h t h e m o n g o l sa n dt h eh u g ep e a s a n tr e b e l l i o na sw e l la st h ed e v a s t a t e dl a n da n d f o r e s t s f o u r t h l y , i tw i l lf o c n so nt h eg o v e r n m e n t a lf a m i n er e l i e f :t or e l i e v e 血ef a m i n e ,t h ec o u r ta n d l o c a lg o v e r n m e n t sd e v e l o p e dm a n yp o l i c e sa n dp r o g r a m ss u c ha st a xe x e m p t i o n so rr e d u c t i o n s ; a l l o c a t i n gf u n d sf o rf a m i n er e l i e f ;d i s t r i b u t i n gp o r r i d g e ,c l o t h e sa n dm e d i c i n e ;p r a y i n gf o rr e l i e f a n dm o b i l i z i n gn o n g o v e r n m e n t a lc o n t r i b u t i o na n ds oo n b u ta 1 1t h o s em e a s u r e ss e e m e dt od o 1 i t t l ea b o u tt h ef a m i n e ,i nt u r n , g r e a tl o s sr e m a i n e d l a s t l y , t h et h e s i sw i l lm a k eac o t n l l l e u to rt h es o c i a li n f l u e n c eo fs h a n x if a m i n e y e a r so f f a m i n e sa n dw a r sc a u s e dg r e a tl o s so fp o p u l a t i o n d e s t r o y e dt h en a t u r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sa sw e l la s s o c i a ls t a b i l i t y i nt h el a t em i n gd y n a s 嗷t h es t a t ew a sb e g i n n i n gac o m p l i c a t e de c o n o m i cs l i d e a n di td i r e c t l yh i n d e r e dt h ee c o n o m yo f s h a n x if r o mw e l ld e v e l o p i n gi nt h ee a r l yq i n gd y n a s 吼】 k e y w o r d s :s h a n x if a m i n e ,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t i m e a n dp l a c e s , c a u s e so ff a m i n e ,g o v e r n m e n t a lf a m i n er e l i e f , s o c i a li n f l u e n c e i i 独创性声明 飞j9 0 1 5 2 7 学位论文题目:笪蛆毽出题塞盏壁塞捷 本人声鞠所童交的学位论文憝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联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连穗致谢麴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园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西南大学或其稳教育机构的学位缄证书而使厢过的材料。与我 周工作的同志对本磺究鼹做的任何贡献均汪在论文中作了骥确的 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稽:张丽芬嫠字日期:2 0 0 6 年4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翔国家有关部门或褫构送交论文静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懑大学研究生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撼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缆论文。 。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 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彩乙丽蓊 导师签名:气么。删 签字基期:2 0 0 6 年4 月 霹 签字器期:二一- g 年簪月誉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活:f2 邮编 绪论 一、选题缘起 “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西安,五千年中国看山西。” 虽是旅游界为发展山西旅游业推出的广告词,却也道出了山西在中国历史上的特 殊地位。山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中华民族的祖先尧、舜、禹 都曾在山西建都,留下了活动遗迹,今天的山西仍保存着大量珍贵的地上文物与 历史遗迹,成为山西丰富的旅游资源。然而历史上的山西却也是各种自然灾害频 频光顾的地方,一次又一次自然灾害的侵袭对山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产 生了深远影响,而明代山西灾荒发生的次数与频率则大大超过了以往各代,如此 之多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原因何在,有何影响,寻着这个疑问,笔者试图从明 代山西灾荒与社会变迁角度入手,考察明朝时期山西灾荒的时空分布、发生原因 以及社会影响等。 二、研究现状与本文目标 灾荒研究历来为史学界所重视,多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如 w h m o n o r y 中国灾荒原因,邓拓中国救荒史 ,孟昭华中国灾荒史 记 等。明代灾荒也是明史学界研究的重要的课题之一,不仅前述综合性论著 中都对明代灾荒进行了相关研究,近年来相关成果更是不断涌现,如陈关龙明 代荒政简论 ,叶依能明代荒政述论 ,洪书云明洪武年间的蠲免与赈 恤 ,张兆裕明代万历时期灾荒中的蠲免。,段自成、张运来明后期煮 赈浅探 ,龚小峰论明代的赈粥 等等。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虽取得了重 大突破,但视点主要集中在明代灾荒与救荒政策和具体措施上,且大多注重总 体考察,区域灾荒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仅有关于西北、淮河流域、苏松地区、 广东、福建等地区为数不多的著作或论文。而对明代山西灾荒的研究成果极少, ow hm o n o r y 著,俞佑世译:中国灾荒原因东方杂志1 9 2 9 年第5 卷。 o 邓拓:中国救荒史,北京出版社,1 9 9 8 年。 o 盂昭华:中国灾荒史记,中国社会出版社,1 9 9 9 年。 o 陈关龙:明代荒政简论中州学刊1 9 9 0 年第6 期。 o 叶依能:明代荒政述论,中国农史1 9 9 6 年第4 期。 o 洪书云:明洪武年间的蠲免与赈恤,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 9 8 7 年第3 期。 o 张兆裕:明代万历时期灾荒中的蠲免,中国经济史研究1 9 9 9 年第3 期。 。段自成、张运来:明后期煮赈浅探,殷都学刊1 9 9 1 年第3 期。 o 龚小峰:论明代的赈粥,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 0 0 3 年第4 期。 目前笔者所见的相关成果仅有张杰山西自然灾害史年表( 含明代部分) 回,李 心纯黄河流域与绿色文明明代山西、河北的农业生态环境研究。张正明 明清时期山西的旱涝灾害和明清时期山西的地震灾害。,山西水旱灾 害固,山西自然灾害 等。但是从整体看,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 ) 大多 侧重于对古代资料的整理,相关分析论述较为薄弱;( 2 ) 山西水旱灾害山西 自然灾害主要分析近代以来山西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以及后果,对古代部分论 述分析较为简略。本文以明代山西自然灾害的发生为切入点,详细论述其时空分 布特征、形成原因、政府对灾荒的救济和灾荒对山西社会带来的影响,从而为今 天的防灾救荒提供历史借鉴。 三、研究方法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在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历史 学、社会学、灾害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来分析明代山西灾荒与其造成的 社会影响。笔者对灾荒在山西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作用和影响的研 究,意在弥补区域灾荒研究这个相对薄弱的环节。 。张杰:山西自然灾害史年表,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 9 8 8 年。 。李心纯:黄河流域与绿色文明明代山西河北的农业生态环境研究,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 o 张正明:明清晋商及民风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 o 山西省水利厅水旱灾害编委会编:山西水旱灾害,黄河水利出版社,1 9 9 6 年。 o 山西自然灾害编辑委员会:山西自然灾害,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1 9 8 9 年。 2 引言 灾荒释义。我国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了灾荒的发生与影响,并对 其进行了一定的阐释。孟昭华在中国灾荒史记中总结了古人对“灾荒” 的看法,指出古人所谓的灾实即天灾,是泛指水、火、旱等自然破坏力给人类社 会生活或生产造成的祸害如水灾、旱灾、风灾、虫灾、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而言 的。荒则主要是由于自然灾害而致的土地荒芜与谷蔬瓜果失收减收的民不聊生状 态,实即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社会现象。而许多近代学者在研究灾荒的过程中也 分别对灾荒的定义做了不同程度的阐述。如华洋义赈会马罗利对灾荒的定义是 “灾荒者,基于天然原因而致食粮供给之失败也。” 袁林在西北灾荒史中对 “灾”和“荒”则做了区分,认为“灾”一般指自然灾害,“荒”多称为饥荒, 或仅为饥,它是指天灾人祸之后生产萎缩衰退,社会物质缺乏,特别是粮食奇缺, 经济活动紊乱,人民生活资料极度匮乏,甚至因饥饿造成人口死亡的社会现象。 邓拓认为“灾荒乃是由于自然界的破坏力对人类生活的打击超过了人类的抵抗 能力而引起的损害;而在阶级社会里,灾荒基本上是由于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失 调而引起的人对于自然条件控制的失败所导致的社会物质生活上的损害和破 坏。” 上述诸概念对灾荒的阐释虽在表述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共同点都包 括了“灾”和“荒”两个方面,认为“灾”是自然事件与过程,“荒”则是与“灾” 紧密相关的社会问题,是自然灾害导致的社会后果,核心问题则是粮食问题和由 此而造成的人口伤亡等后果。因此,灾荒与灾害并不相同,灾荒不仅指自然灾害 的破坏力,而且还强调自然灾害造成的社会影响。 一、明代山西灾荒的统计与分类 明代是我国自然灾害活动比较频繁的时期,邓拓先生据各类正史统计:“明 代共历二百七十六年,灾害之多,竞达一千零十一次,这是前所未有的记录,计 当时灾害最多的是水灾,共一百九十六次;次为旱灾,共一百七十四次;又次为 。孟昭华:中国灾荒史记,中国社会出版社1 9 9 9 年,第1 页,1 4 页。 o 马罗利:饥荒之中国,转引自邓拓中国救荒史北京出版社1 9 9 8 年,第5 页。 o 袁林: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第3 页,9 页。 。邓拓:中国救荒史,北京出版社1 9 9 8 年,第5 页。 地震,共一百六十五次;再次为雹灾,共一百十二次;更次为风灾,共九十七次; 复次为蝗灾,共九十四次;此外歉饥有九十三次;疫灾有六十四次;霜雪之灾有 十六次。”o 由上述统计数据即可看出明代灾害发生之频繁与剧烈。但是各地自然 灾害的记载多散见于各地方志、文集等史料中,正史记载的仅是其中一部分,如 果以方志等作为统计依据,结果必然会大大超过上述数字。本文对明代山西灾荒 的统计即是根据以方志为基础的山西自然灾害史年表。对明代二百多年中山 西的自然灾害以及发生的频度统计,结果如下( 统计附表见后) : 表1 灾别年代 1 3 6 8 1 4 4 81 4 4 9 一1 5 8 11 5 8 2 1 6 4 4小计年均 旱灾 1 99 95 61 7 4o 6 3 水灾 1 17 2 3 0 1 1 30 4 0 雹灾5 73 6 9 30 3 3 虫灾 52 62 25 30 1 9 霜灾 11 82 03 90 ,1 4 地震 21 61 93 70 1 3 疫灾 1 61 93 50 1 2 风灾 12 11 43 6o 1 3 雪灾 4 1 31 63 30 1 1 小计 4 63 2 12 2 46 0 12 1 7 年均0 5 7 2 4 1 1 6 8 2 1 7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繁多,从类型上可以划分为气象灾害、洪水灾害、海洋灾 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业灾害和森林灾害等七大类。山西地处内陆,除 海洋灾害、地质灾害和森林灾害没有对山西造成太大的影响外,其它各类灾害几 乎都对本省造成了影响,其中尤以气象灾害为最,干旱、冰雹、霜冻、风雪都属 于气象灾害。统计结果表明,各类自然灾害中以旱灾的频度和烈度最大。旱灾由 史至今都是影响本省的主导灾害,在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共发生1 7 4 次,可以 说是十年九旱,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其它各类灾害的发生都占 有一定比例,而且正如邓拓先生所说“当时各种灾害的发生,同时交织,表现为 极复杂的状态。”。 。邓拓:中国救荒史,北京出版社1 9 9 8 年,第3 3 3 4 页。 o 张杰:山西自然灾害史年表,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 9 8 8 年。 o 丁原章、袁兵:论减轻自然灾害工作,华南地震1 9 9 1 年第1 期。 o 邓拓:中国救荒史,北京出版社1 9 9 8 年,第3 4 页。 4 :、明代由西自然灾害发生的时象分布特征 据统计缡果( 见附表) 我们可以对山西自然灾寄发生的时空特征进彳亍分析。 时间上,包括各种灾害在一年网孥中约分布和明代备历史时期中的分布掰种情 援。空瘸上羯及全霉莛蚕纛嚣帮菠强嚣拿囊度分褥。 ( 一) 漪阏分布特征 1 四零分布 我国古代媳籍中关于时间的记载主要采用传统历法,即一、二、三周为春 季,四、五、六月为夏季,七、八、丸胄为秋季,十、十一、十二月为冬攀。所 鞋在努辑灾密瓣翅季分毒将征辩魄璐传统委法为菰港。 旱灾。翠灾主要发生在春、凝、秋三季,其中又以眷阜,夏旱,春疑避旱, 夏秋连旱和释疑秋连旱危害最大。“日之计始于晨,一年之计始于春”。眷天是 万物苏醒,百谷播种的时期,气候的变让对农业生产黧关重要。于旱的气候导致 农整撂静擦逡,没藏城乡;瑟螽袋磐单一妻籍续蘩爱攀影戎誊爱连旱戆弱瓣,那 么就不仅仅魑收成减少的问题,丽是年的灾荒已成定局,到了无可挽回鹃局面 如正德十六筇傈德州“春夏不雨,斗米三钱,人有浆甑,野无完树,积者枕籍, 自来荒年奠此为甚。”o 万历十四年简平“春不雨至夏六月,大旱,民剥树皮以食, 疫病太兴,獯喾拨籍。”。夏旱主凝聚扶旱,出珏敬佟甥耱接院镪较大,饺警对歌 佟窃款生长幂疆收成至关重要,农谚豳“茯墼无雨,锅麓无米。”较季楚农俸物成 熟和收获的辫节,如果夏季风调雨顺,秋季雨水稍少些对庄稼的收成不会造成 很大影响,农谚“收不收,吃一秋”即是对此而言。假是如果夏秋连旱那么对农 业的收成将会遗成很大的危害,往往导致麦萤尽桔,券撼千里,形成哀鸿遍野的 渗景。熟残纯二卡年蔫辘“获不瓣,至次年六嚣媲黎,後殍委驽,入稳食。” 水灾。水灾多数发生在夏零和秋季,冬春较少。裁豳是传统的农业大戮,风 调雨顺是农民发自内心的渴望。然而场突来的大水,往往将百姓一年的辛勤劳 作化为乌有。如,弘治十四年太原“七月汾水泛涨约圆丈许,将滨河村辫房屋及 象黍漂没聚尽,楚岁丈瓿。”窜嘉游秘卡五年“致丸月禾稼已残,洪浞、赵城醚敛 。乾隆保德州虑卷3 风土祥异。 o 乾隆高平县虑卷1 6 祥异。 o 民国重修芮城县志卷1 4 祥异考。 o 道光太原县惑卷3 祥异。 雷雨,其色墨,一昼夜方止,沟浍皆盈,禾稼沮烂,次年大饥。”o 水灾虽然在次 数上位居第二,但是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说,并非次次成灾。山西地处黄土高原, 年降雨量较少,农民历来“喜雨苦旱”,甚至可说是小涝小稔,大涝大稔,除了 特大的水灾会对农业生产带来危害以外,一般的降雨对农业收成来说是非常有利 的。如弘治九年,晋东南正常偏涝,结果长治、潞城、壶关等地在当年都获得了 大丰收。 雹灾。雹灾的发生从史料记载来看,山西的雹灾不仅雹期长,除冬季三个月 外,其它月份均有降雹记录,且六、七、八、九月比较集中,而且雹粒大,史书 中“如卵如拳”“如碗”“如杵”的记载均属常见,甚至有“如碌轴如象” “如牛”的记载。同时冰雹天气出现时常常伴随大风,暴雨等同时发生,因而成 灾较重。如嘉靖十年岢岚“雨雹大如掌,甚如碌轴者,房屋破毁,牛羊击毙,树 无遗枝,赤地千里。” 崇祯十年沁源、武乡“四月大雨雹,大者如象如牛,禾尽 伤。” 虫灾。与其它灾害相比,史料对虫灾的记载相对比较简单。山西的虫灾有蝗、 蝻、螟、好妨等,其中蝗灾最多。蝗灾一般与旱灾相伴生,故其发生多数是在早 年,季节也以夏秋两季为主。蝗灾发生时“飞蝗蔽日,禾稼一空”。明朝历史上 山西蝗灾最严重的一次是1 5 2 9 年,这次的蝗灾当时一位官员在奏疏中说“嘉靖 八年山西旱蝗大饥。”山西等处地方当禾苗成熟之际,蝗蝻盛生,弥空蔽日, 积于地者厚至三四寸,食禾苗殆尽,居民往往率妇子望禾痛哭,收割以为草捣之 用其他。蝗蝻稍少之地,禾苗食未尽者,尚望秋成,乃未及成熟,严霜大降,一 时尽皆枯槁,民所资以为食者,皆其先时所捕晒之蝗蝻与木叶皮草等物。去年经 行过此见民之形色憔悴,死于道路者尚未多有,今春复经此地,饿死尸骸积于道 路,行者往往割死者之肉,即道旁烹食之,又闻有父子相食者,令人目不忍视, 食不下咽山西屡遭旱蝗,饿殍盈野。”固 霜灾。霜冻一般发生在秋季,春夏较少。据统计,明代山西霜冻灾共三十九 次,除了四次时间不明外,其中秋季就有二十五次,占到总数的百分之六十四, 夏季九次,占百分之二十三,春季则只有两次。霜冻灾虽然在所有灾害种类中位 。乾隆平阳府志卷3 4 祥异。 。万历太原府志卷2 6 灾祥。 o 参见统计附表。 。( 清) 康基田:晋乘蔸略卷3 0 上,四库未收书籍辑刊第6 辑第9 册。 6 居第五,但是其成灾面积和受灾程度往往很大,如永乐七年“静乐七月初三严霜 杀禾殆尽。”。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二十六日保德霜甚,禾尽萎,城中无市九日, 民多流亡,鬻妻儿女者甚众,僵尸载道,夫妻不相顾。” 等。 疫灾。疫灾多数情况下也是一种伴生灾害,单独成灾的情况较少。从季节上 来说,主要是在春夏秋三季,尤其是夏秋两季。疫病的爆发和流行常常在短时期 内引发人口的大量死亡,甚至有“全家殒疫者”,如交城县“万历九年辛巳自春 徂夏大疫,至有举家毙绝者。”。万历十四年“太原、平阳、汾阳、汾、泽、潞安 等属大旱,赤地千里,饿殍盈野,疫疠死者枕籍。”回崇祯六年阳城县大疫“有一 家尽死者。” 风灾。山西大风天气经常出现,但是不一定每风必灾。成灾的大风一般是在 夏秋期间,而且是在伴随雷雨、冰雹等综合影响下形成,这种天气形成的灾害造 成的损失也很惊人,如正德八年“秋八月,沁州、沁源、泽州无云而震,既而大 风雨,平地水深丈余,漂没民田四千顷” ,嘉靖三十七年“六月屯留大风拔木, 雹如卵杀稼。”。单独成灾的大风一般是春冬期间的寒潮大风并且数量较少,春季 的寒潮大风会影响到农业生产,如崞县“成化十八年大风折田,大饥。” ,而冬 季的寒潮大风主要是对树木造成的影响较大,农作物处于休眠时期所以几乎不会 造成影响。 雪灾。降雪是冬季特有的气候现象,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说,正常的冬季降 雪有利于来年的农业播种和收成,而特大降雪则会对牲畜造成一定的伤亡。但是 山西历史上除了冬季降雪带来的一些灾难和损失之外,夏秋季节降雪的反常天气 也不少见。据附表统计明代山西由于降雪造成的灾害共三十三次,其中在冬季的 降雪七次,春季五次,夏季四月八次, 五、六月各一次,秋季十次,其中八月 七次,九月三次,可见降雪造成的灾害主要是以夏秋季节的反常天气为主。 总体而言,各类自然灾害在一年四季当中的分布主要如下,春季主要是旱灾、 风灾和疫灾,夏秋季节则是各类自然灾害的高发期和易发期,旱蝗水疫霜雹风雪 。万历太原府志卷2 6 灾祥。 o 乾隆保德州志卷3 风土样异。 o 康熙交城县志卷1 星野祥异附。 。雍正山西通志卷1 6 3 祥异。 o 同治阳城县志卷8 杂志。 o 雍正山西通志卷1 6 3 祥异。 o 雍正山西通志卷1 6 3 祥异。 o 乾隆崞县志卷5 祥异。 等各类自然灾害在这两个季节内不仅频频发生而且常常引发连锁效应,大大增加 了数灾并发的可能性,因而夏秋季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当年的农业收成和百姓 的生活。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旱灾和水灾虽然在数量上接近并且高发期都是在夏 季,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二者互相矛盾。方面统计之时不论当年水旱灾发生的地 域大小只要有一地发生则视为一次,故而当年某地旱灾,另一地则有可能是水灾。 同时某一地在一年当中也可能是先早后涝,形成旱涝交错,旱中有涝的局面。另 一方面则如前文所述,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说,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农民历来喜 雨苦旱,应当说除了特大水灾对当地人的生命财产和农业收成造成危害带来损失 之外,其余水灾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则非常之少,所以水灾的影响不能单纯从 数字上理解,应当予以客观公正的分析。冬季自然灾害较少,只有较为严重的降 雪和严寒天气会对牲畜等造成影响,而冬季的寒潮大风则主要是对树木和房屋带 来危害,农作物则由于处于休眠状态,所以不论是降雪或严寒天气或是寒潮大风 对农作物的影响都非常小,故而冬季是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最少和影响最小的一个 季节。 2 历史分布 历史分布是指各种自然灾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分布情况。按照南炳文先生在 明史。中明代历史的划分,我们将明代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洪武元年( 1 3 6 8 年) 至正统十三年( 1 4 4 8 年) 为明朝初年;正统十四年( 1 4 4 9 年) 至万历九年 ( 1 5 8 1 年) 为明中期,万历十年( 1 5 8 2 年) 至崇祯十七年( 1 6 4 4 年) 则为明朝 晚期。各种自然灾害在每个历史时期的次数与频度如表1 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 各种自然灾害在明朝初年的次数与频度都不高,以次数最多的旱灾为例,在这八 十年的历史当中也只有十九次,平均四年左右出现一次,远远低于整个明朝时期 旱灾的频度,但是到了明朝中期,各种灾害发生的次数和频率急剧上升,并且在 明初没有发生的灾害如雹灾和疫灾在中期不仅出现而且为数也不少,这一点固然 与明朝中期历时较长有关,但如果将明初和晚期相比就不足为奇了。明初历时八 十年,中期一百三十三年,晚期则六十二年,是中期的一半尚且不足,而各种自 然灾害的发生的次数与中期相比除水、早、雹灾相差较大外,其余各类灾害有的 与中期相差无几,有的则甚至超过了中期的次数,与明初相比则更是成倍或数十 。参见南炳文,汤剐: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r1 9 8 5 年,第2 0 6 页a 8 倍的增长。所以各个历史时期灾害频次的增长幅度不能单纯的从历史时段长短上 分析,而应该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予以分析,这一点将在下文详细论述,在此 不再赘述。 ( 二) 空间分布 “灾情、灾期和灾区为灾害的三个基本要素。”上述从灾期的角度分析了明 代山西自然灾害的发生,接下来将从灾区的角度来分析,即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 明朝初年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不论从范围广度还是龙隋程度,与中后期相比 都要小的多。在明初的八十年当中,旱灾十九次,涉及太原、平阳、大同、汾州 四府和辽州共二十六县。水灾十一次,涉及太原、平阳、大同三府和泽州、辽州 两州共十六个县。蝗灾四次,涉及太原、平阳、大同和汾州府四府三县。雹灾一 次,疫灾则没有发现相关记载,可视为零。在这段时期内各类自然灾害一则持续 时间短,二则就单独每次的灾情而言,范围并不大。以这段时期内最严重的宣德 三年和正统六年的旱灾为例,宣德三年的旱灾据工部侍郎李新在从河南返回京城 的途中亲眼目睹了山西的灾情“山西民饥,流徙至南阳诸郡,不下十余万。有司 遣人捕逐,民死亡者多” ,这次旱灾主要发生在平阳府。正统六年的旱灾则共 覆盖了太原、平阳二府和辽州的共十七个县,除这两次灾情范围较广外,其余灾 害每次发生范围并不大,多是在个别府县,如果从地域范围上来说则太原府和平 阳府相对较多。同时在这个时期的灾害几乎每次都是单一种类的灾害,灾害史上 常见的数灾并发现象仅有洪武七年平阳、太原、汾州等地旱灾和蝗灾的一次并发。 所以明初山西自然灾害发生的空间分布特征是,虽有灾害发生,但多数是个别府 县小范围内的灾害,并且以单一灾害为主,全省性的大灾较少,成灾面积与受灾 程度并不大,对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影响较为有限。 正统十四年英宗在太监王振的蛊惑下,终于进行了御驾亲征,由此而引发了 明朝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这次的战争使整个朝廷的政治、军事、财政 受到很大的消耗,国家实力下降,从此进入了明朝发展的中期,至万历九年共历 时一百三十三年。在这一百三十三年中,旱灾九十九个年份,遍及全省各个州县。 水灾七十二次,遍及五十五州县。虫灾二十六次,遍及三十五州县。雹灾五十七 次,遍及五十二州县;霜灾十八次,除大同府外,共有十八个县发生;疫灾则由 。张建民、宋俭:灾害历史学,湖南人民出版杜1 9 9 8 年,第6 5 页。 o ( 清)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2 8 4 - 宣致治,中华书局1 9 7 7 年。 9 初期的零骤然上升为十六次,疫区涉及三十三个州县;风雪灾害分别波及到十九 和十二个州县。从统计表可以看出,与明朝初年相比,在这一百三十多年中,各 种灾害发生的频度、烈度和广度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升和扩大的趋势。旱灾、水灾、 蝗灾和疫灾由原来的4 4 年、7 3 年、2 0 年、8 0 年一次的频率上升为1 3 3 年、2 1 年、5 3 2 年、8 3 1 年一次,不仅如此,灾区由明初的个别府县的小范围逐渐扩大, 局部干旱、全省性大旱和连续两年的全省性旱灾也已经出现,数灾并发的现象与 明初相比不仅次数增多,而且也不仅是旱蝗并发,旱蝗水疫霜雹风雪地震等多种 灾害并发或交叉并发逐渐在局部地区出现。如嘉靖二十三年“灵石汾河溢坏城。 大同、阳高雨雹。文水疫。广灵大风拔木。黎城山水骤发,伤民庐舍。汾阳、孝 义、文水、榆次、祁县、灵邱大水伤稼。广灵饥。”。一年之内,水涝、冰雹、瘟 疫、大风等相继发生,给当地人民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损失。 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万历皇帝亲掌朝政,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政策出现了 巨大的变化,明朝从此进入了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一历史时期从时间上来说 仅是中期的一半,但是在这短短的六十多年中各类灾害所发生的频度、广度和烈 度与中期相比毫不逊色,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局部旱灾与全省性旱灾共有 五十六次,其中全省性的大旱和特大旱就有十八次,并且在地域上覆盖了全省。 水灾三十次,波及五十四州县;雹灾三十八次,波及四十六州县:虫灾有二十二 次,涉及五十五州县;霜灾二十次,遍及二十九州县:疫灾十九次,疫区波及四 十四州县;风灾十四次,波及十五个州县;雪灾十六次则发生在十九个州县。各 类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与相互之间的连锁反映给整个山西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 响。 上文大略的叙述了各类自然灾害在明朝时期山西的分布,而旱灾一直以来都 是本省的主导灾害,而且旱灾常常引发虫灾、瘟疫、饥荒等,所以我们重点分析 明朝中后期旱灾在山西的地区分布情况。为了便于统计,笔者根据统计附表中的 省情概况( 从成化六年开始) 一栏将山西划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大部分, 并将南部划分为西南、东南两部分,北部划分为东北、西北两部分,中部划分为 中南、中北、中东三部分。同时由于古今区域划分的不同,将表中出现的局部地 区做如下归类:吕梁地区归入中部地区;太原以东归入中北部;大同及大同以北、 。雍正山西通志卷1 6 3 祥异 大同地区、雁北地区等归入北部地区;长治及长治以东、长治地区一概划归东南 部;临汾以西归入西南部分。根据上述原则,明中期山西旱灾空间分布如下图所 不: 图表1 从上图可以看出山西北部是旱灾最容易发生的地区,中南、中北部次之,西 南部再次之,东部最少。依据同样原则,明朝后期旱灾的空间分布如下图: 图表2 从上图可以看出,明朝末年旱灾以山西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地区发生的最 多,南部整体与北部地区相当,东部最少。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从全省范围内来 说旱灾的易发地集中在山西的南部、北部和中部地区,东部和西部相对较少。 上文从全省范围对旱灾的易发地进行了分析,下文则从局部地区进行分析。 同样因古今地域的差异,为统计方便特做如下技术上的处理:明中期全省早和 大早2 3 次,后期1 8 次,故各地基数分别为2 3 和1 8 。凡全省旱和大早,某地 或某区偏旱的记载,则某地不记旱灾一次;凡全省早和大旱,某地尤旱或类似 记载,则某地记旱灾一次;大同及大同以北、大同地区、雁北地区等地旱灾记 入大同府:太原及太原东西部地区旱灾记入太原府和今吕梁地区旱灾则太原府 和汾州府各记一次;临汾、运城地区旱灾记入平阳府:长治地区记入潞安府: 中条山以北主要包括长治和晋城市,所以潞安府与泽州各记一次。据此可知明 中后期局部地区旱灾如图3 ,图4 : 图表3 图表4 图中显示中期旱灾以大同府为最,太原府次之,平阳府再次;后期则以平阳 府为最,大同府次之,太原府再次。可见,从局部地区来说旱灾易发地主要集中 在太原、大同和平阳三府。这一点与全省范围旱灾空间分布的结论一致。 灾情是衡量灾害轻重程度的又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从人口死亡的角度来 说,明中期灾荒时期山西共损失人口约二百三十万,后期则有四百二十多万人在 灾荒中丧生。,可见明后期灾荒的严重程度远远的超过了明中期。 。葛剑雄主编, 曹树基著:中国人口史第四卷,复旦太学出版社,2 0 0 5 年,第4 3 0 页 1 2 三、明代山西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形成的原因 ( 一) 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是灾荒不断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 技术水平落后的时代,自然条件的支配力就更加显著,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也就更 加严重。自然条件对灾荒发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变迁和地理环境的变动两个 方面。 1 气候变迁 气候作为自然条件之一,它的变动对风霜雨雪、水旱地震、瘟疫、病虫害等 有着重要的影响。明清时期我国的气候变化经历了较大的变化。竺可桢教授将我 国近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划分成四次温暖期和四次寒冷期,其中明清时期( 1 4 0 0 1 9 0 0 年) 即处于第四次寒冷期,这段时期与欧洲的小冰期大体一致,气温 比较偏低,竺可桢教授根据这段时期内气温的变化分为三次寒冷期和两次温暖 期。寒冷期分别是公元1 4 7 0 年( 明成化六年) 1 5 2 0 年( 明正德十五年) , 1 6 2 0 年( 明泰昌元年) 1 7 2 0 年( 清康熙五十九年) 和1 8 4 0 年( 清道光二十 年) 1 8 9 0 年( 光绪十六年) ,温暖期则是公元1 5 5 0 ( 明嘉靖二十九年) 1 6 0 0 ( 万历二十八年) 年和1 7 2 0 年( 清康熙五十九年) 1 8 3 0 ( 道光十年) 年。而清顺治七年( 1 6 5 0 年) 至康熙三十九年( 1 7 0 0 年) 是这五百年中最寒冷 的时期。o 而于希贤教授则认为十七世纪寒冷期出现的时间,比竺可桢教授研究 的结论约早半个世纪。 也就是说,这一冷期的到来应该往前推半个世纪,即万 历初年就开始了。从有关记载来看,于希贤教授的结论比较符合山西的实际情形, 方志中多处记载万历初或是在此之前黄河多次冰封的现象。如正德十年“偏关西 南九十里唐家渡从是年后,每冬必遣士族凿冰,以防套虏”,隆庆三年、四、五 连续三年入冬黄河冰坚,致使“鞑靼俺答由刀窝咀乘冰渡河劫掠偏关城。”。寒冷 期到来,气温降低,气候转冷,导致了降雨区域的向南移动,因而从这个时候开 始,华北地区成为一个干旱地带,地处华北的山西省自然也难逃此劫,进入干旱 时期,这也是明中后期山西旱灾特别严重的原因之一。上文曾提到各种灾害之间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竺可桢文集,科学出版社,1 9 7 9 年。 o 于希贤:近四千年来中国地理环境几次突发变异及其后果的初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 9 9 5 年 第2 辑。 o 乾隆宁武府志卷1 0 事考。 1 3 并非孤立进行,一种灾难往往可能诱发一种或数种其它灾害的发生,而且继发灾 害所造成的危害有时甚至大大超过始发性灾难,从而呈现放大效应。如“大早之 后必有大蝗”“大涝之后必有大疫”“大兵之后必有大疫”等即说明了这一点。干 旱的发生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虫灾中以蝗灾居多。蝗蝻螟好发生的前提 条件之一就是干旱高温。在酷热少雨,连续高温的夏季,蝗螟幼虫的发育之快是 惊人的。如果连年亢旱,那么蝗灾就会继续蔓延扩大,成灾更加严重,明中后期 连续几年的大旱灾不断出现,这也是明中后期蝗灾频度、烈度和广度远远超过初 期的原因之一。瘟疫的爆发流行一种是单独发生,另一种则是由于其他灾害诱发, 而以后者居多。无论是水旱地震或是风霜雨雪病虫害等都有可能引发一个共同的 后果,那就是饥荒。饥荒发生后粮食不足,导致许多人饿死街头,而饥荒之年生 者尚且不顾,死者又有多少人去理? 许多饥饿而死的人无人处理,干旱酷热的天 气加速了尸体的腐烂蒸发,各种病毒细菌逐渐滋生并在空气中蔓延开来,使瘟疫 向更大范围扩散。 冰雹霜冻都属于低温灾害,它们的发生往往是气温骤然降低而导致的。明朝 初年山西地区气温较为温和,相应的低温灾害也较少发生。随着寒冷期的到来低 温灾害也渐趋增多,明中后期冰雹霜冻灾害明显的高于明朝初年。 2 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和地质两方面,水灾的形成一是与降雨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