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是中世纪社会秩序和思想意识形态重新改 编的时期 由于受长期分裂与战乱的影响 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了一些 独具特色的时代特征 最突出的一条就是当时的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 过程中 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着多元化的倾向 道教结合原始宗教 谶纬巫术和神仙方术思想 正式演变成具有信徒广泛 派别众多和仪 式庞杂的本土宗教 佛教在传译的过程中逐步中国化 成为当时社会 最主要的宗教信仰之一 释 道二教的迅速兴起并与儒学并驾齐驱 使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领域从此形成了一种儒 释 道三足鼎立 彼 此既互相斗争又互相融合的新的发展格局 由于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 史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最为尖锐复杂的时期 故儒 释 道特别是 释 道二教在此期数百年问的不同朝代 种族及地域中 统治者对其 信仰的情况就不一致 而它们自身在当时社会思想文化中的地位与作 用亦不尽相同 由于儒学在理论上为解决国家形式 社会秩序 统治阶级内部权 力占有与分配乃至民族关系等问题提供了最系统的思路 并在实践上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它所具有的治国安邦 建功立业 积极向上 不 断进取的文化精神 是释 道两种文化所不具备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 稳定和统一趋势的形成 这种精神日益显得不可或缺 玄学的风行 佛教的兴盛 道教的生长都没有完全取代儒学的地位 只是打破了从 汉武帝时确立的儒学独尊局而 演变为以儒为首 儒 释 道并存的 新格局 在这个过程中 各个政权不断探讨儒 释 道不同的社会文化功 能以及它们所发挥的不同作用 一方面推崇佛教 另一方面从国家政 治利益出发 大都做过复兴儒学的尝试 至北周时 周武帝总结了以 往统治者的经验与教训 明确表示要回到以儒学为主的统治态度 强 调儒 释 道三教要以儒学为主 最后明确宣布 三教当以儒为先 道为次 佛为末 本文试图以史传文献和佛教文献为中心 以六个章 节的篇幅勾勒出从南朝的梁武帝到北朝的太武帝 孝文帝和周武帝这 一时期儒 释 道相互消长的过程 第一章到第四章依次论述从十六 国到梁 周 齐的思想发展 第五章 第六章对历史上著名的周武帝 灭佛朝廷进行阐述 从而得出最后的结论 需要说明的是 本文所说的儒 释 道 主要不是指原始形态意 义上的儒释道 而是指随着历史的前进 不断吸收其他学派思想 并 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发展了的儒 释 道 关键词 南北朝 儒释道 走向 a b s t r a c t i n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 t h es o u t h e r na n dn o r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a r eap e r i o d i nw h i c ht h es o c i a lo r d e r sa n dt h ei d e o l o g ya r er e p r o g r a m m e d i n f l u e n c e d b yt h ea b r u p t i o na n dc h a o sc a u s e db yw a r t h i sp e r i o dh a si t sp a r t i c u l a r f e a t u r e s a n dt h em o s to u t s t a n d i n go n ei st h a tt h ed o m i n a t o r si nt h a t p e d o dt o o kat e n d e n c yo fm u l t i i d e o l o g yi nt h ep r o c e s so fm a n a g i n gt h e s t a t e a f f a i r s b yc o m b i n i n g w i t ht h e a b o r i g i n a lr e l i g i o n a n dt h e n e c r o m a n c y t a o i s mb e c a m et h ei n d i g e n o u sr e l i g i o n w i t he x t e n s i v e a d h e r e n t s n u m e r o u sj u n t a sa n dc o c k a m a m i ec e r e m o n i a l s b u d d h i s m t u r n e di n t oo n eo ft h em a i nr e l i g i o n si nt h ep r o c e s so ft r a n s m i s s i o na n d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t h e r e f o r e w i t h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m t h e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 i d e o l o g ya n dc u l t u r ef o r m e dan e ws t r u c t u r ew i t ht h es t r u g g l ea n d a m a l g a m a t i o nb e t w e e nc o n f u c i a n i s m b u d d h i s ma n dt a o i s m f o rt h e w e ij i ns o u t h e r na n dn o r t h e md y n a s t i e s t a k i n g t h em o s ti n t r i c a t e c o n f l i c tb e t w e e nt h er a n k sa n dp e o p l e si n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 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 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m b u d d h i s ma n dt a o i s ma l s oa r ed i f f e r e n ti nd i v e r s e d y n a s t i e s r a c e sa n dr e g i o n s o w i n gt o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mc o u l dt h e o r e t i c a l l yp r o v i d eas y s t e m i c f r a m e w o r kf o rt h es t a t ef o r m s s o c i a lo r d e r s p o w e rd i s t r i b u t i o nb e t w e e n d o m i n a t o r s a n de v e nt h en a t i o n a lr e l a t i o n s a n da l s oh a v ea b u n d a n t e x p e r i e n c e s t h e i d e a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i sm o r e i m p o r t a n t t h a n b u d d h i s ma n dt a o i s m m o r e o v e r t h ef l o u r i s ho f m e t a p h y s i c s b u d d h i s m a n dt a o i s mc o u l dn o t r e p l a c ec o n f u c i a n i s mt o t a l l y b u tb r e a kt h eu n i t a r y s i t u a t i o na n ds h a p ean e ws t r u c t u r ew i t hc o n f u c i a n i s m b u d d h i s ma n d t a o i s m d u r i n g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e a c hg o v e r n m e n tc o n s t a n t l yd i s c u s s e dt h e d i h j r e n ts o c i a lc u l t u r a lf i m c t i o n s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 b u d d h i s ma n d t a o i s m o no n eh a n d t h e yc a n o n i z e db u d d h i s m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m o s t o ft h e mh a v et r i e dt or e c o n s t r u c tc o n f u c i a n i s mf o rt h e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o f n a t i o n a lp o l i t i c a li n t e r e s t u n t i ln o r t h e mz h o ud y n a s t y b a s e do nt h e f o r m e rd o m i n a t o r s s u c c e s sa n df a i l u r e e m p e r o rz h o u w uc l a i m e dt h a t c o n f u c i a n i s ms h o u l d b et h ep r i m a r yo n eo t h e rt h a nb u d d h i s ma n d t a o i s m a n dh ea n n o u n c e dt h a tc o n f u c i a n i s ms h o u l db ei nt h ef i r s tp l a c e a n dt h e nt a o i s m t h el a s ti sb u d d h i s m c e n t e r e do nt h e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a n d b u d d h i s t d a t a t h i s t h e s i st r i e st od e s c r i b e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b u d d h i s ma n dt a o i s mf r o m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yt on o r t h e m d y n a s t yi n s i xc h a p t e r s w ed i s c u s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i d e o l o g y i n c h a p t e ro n et oc h a p t e rf o u r a n dt h e nc h a p t e rf i v ea n dc h a p t e rs i x e x p o u n dt h ee x t i n g u i s h i n go fb u d d h i s mb ye m p e r o rz h o u w u ia n dm a k e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f r o mi t o n et h i n gn e e d st om a k ec l e a ri st h a tt h et e r m s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b u d d h i s ma n dt a o i s m i nt h i sr e s e a r c ha r en o tt h eo n e sw i t ho r i g i n a l m e a n i n g b u tt h eo n e sw h i c ha b s o r bt h eo t h e rs c h o o l si d e a sa n df o r m t h e i ro w nf e a t u r e sa st h eh i s t o r yd e v e l o p i n g k e yw o r d s s o u t h e r na n dn o r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b u d d h i s m a n dt a o i s m d e v e l o p m e n t 引言 引言 淝水之战后南北分裂 儒学 佛教和道教亦由此形成南北不同的学风 儒学处 于 经学分立 时代 佛教分为南统和北统 道教亦分为南宗和北宗 儒 释 道 三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不同的统治集团所利用 其利用的重心各有不同 永嘉之乱后玄学随士族南渡 主要兴盛于江左 儒学则在北方长足发展 南北 朝时期不论形势如何 各国君主都做过振兴儒学的努力 南朝以梁武帝为代表 北 朝以北魏孝文帝 北周武帝为代表 梁武帝会同儒 释 道三教 在佞佛的同时不 废儒学 其重儒风气一直影响到陈朝 不过儒学在南朝由于受玄学化的影响 加之 又与佛 道二教关系微妙 其地位并不显赫 就儒学内容来说 南朝儒学关于 礼 的学说颇受重视 说明当时人们较关注实际的应用 而在高层次的精神方面鲜有发 扬 北朝儒学本来就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加之少数族入主中原后急需改变游牧民族 习俗 建立新的统治方式和生活方式 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加快封建化进程 因而 对儒学表现出极大兴趣 这些双重因素促成了儒学在北朝基本上处于主流地位 南北朝时期也是道教产生并逐步脱离原始形态的时期 道教在魏 晋以后有较 大的发展 大量援儒入道 以儒家学说充实道教理论 逐步使理论体系化 戒律规 范化 一般地说 道教在理论上较佛教要贫乏一些 宗教戒律也较为粗糙 在其成 长过程中总是在吸收中国传统儒学和佛教的东西对自身加以充实 从文化发生的角 度看 由于道教和儒学根源于同一文化土壤 二者联系较深 因而它一度虽十分倡 兴 但基本上不与儒学相抵触 对儒学的吸收常常表现为一种同根文化的自觉认同 在儒 释开展夷夏之辩时 道教往往站在儒家一边 佛教虽能满足某种精神需要 但却短于政治统治术 亦乏于社会伦理学 对治 世无直接助益 因此无法取代儒家思想在官方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 正如佛教徒 讲习儒经道书不能谓其信仰儒道 同样 君主士大夫讲习佛法亦不能简单地目之为 崇佛佞佛 既使确有崇奉者 亦不能简单地视其为单一的信仰选择 如果理解当时 的社会风尚与思想背景 就不难理解这一点 秦 汉以降 法家 道家 儒家均 曾为帝王所用 成为统治国家的理论 魏 晋之后 佛教亦为帝王所用 但正如佛 教不能成为民问宗教信仰之唯一归趋 佛法亦不能为王法或王政之唯一依据 南北 朝诸帝实质上仍多少倚赖儒学为治 从儒释道三教结构来说 三者是一种多元互动的良性机制 第一 向心性 即 见皮锡瑞 经学历史 2 0 0 4 北京 中华书局 第1 1 8 页 见郭应传 魏晋南北朝儒学发展及其与佛道的关系 船山学刊 2 0 0 4 0 l 见刘莘 南朝君土的思想倾向与意识形态的多文化 重庆师院学报 1 9 9 7 0 3 1 试论南北朝时儒释道的走向 三教之中以儒为主干 以佛 道为辅翼 形成有主次 有核心 有层次的立体化格 局 有巨大的凝聚力和辐射力 以儒为主即是以礼义文化为主 符合农业民族的性 格和家庭社会的需要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和基础 其它宗教必须向它靠拢 与它相协调 而不能与它的基本原则相违背 第二 多元性 即容许异质文化存在 和发展 以人文化为特征的儒家 以返朴归真为特征的道家 以慈悲解脱为特征的 佛教等三家都有自己各自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第三 互动性 即不仅和谐共处且互 制互补 相反相得 其中儒道互补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脉络 一阴一阳 一虚一实 既对立又统一 推动着中国文化的发展 北朝儒学受佛教影响极大 其面貌与汉儒之学实有不同 吕思勉先生在其 两 晋南北朝史 中说 释老之震撼一世 儒家非极专固者 皆不容固步自封矣 圆其 言外之意是儒学与佛教已有会同之势 有论者将南北朝三教会同分为平行的两个部 分来论述 即南朝系统和北朝系统 南朝表现为道 佛之间的会同 其主要成果是 义理之学 北朝表现为儒 佛之间的会同 其主要成果是对礼制体制的贡献 关于儒 释 道三家在南北朝的偏重问题 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有论者认为 这一时期佛教占主导地位 也有论者认为儒学占主导地位 考察历史细节 从儒 释 道发挥作用的角度来讲 实际上儒学仍然被认为是文化正统 是官方思想唯一 的意识形态 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其一 儒学基本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伦理名教 由于当时社会宗法性结构尚未改变 因此儒家的这套理论实际上仍发挥着它的主导 作用 其二 儒学始终是国学 是官方教育的法定内容 佛教与道教 尽管在社会 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但是他们都没有能够进入国家教育领域及机构 就是在 社会上 一般人所尊奉的社会道德规范也仍然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 南北朝时儒学 也发生了变化 具有一些不同于汉代儒学的特点 其表现是 儒学在同佛教的撞击 中对佛教的态度有所改变 从最初的排斥到逐渐协调并最终默认了佛教的合法地位 这意味着儒学本身已不能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而是与佛教并重 尽管统治者在 治国方略上仍尊崇儒学 但在精神追求方面大多已倾向佛教 梁武帝虽倡三教 但 把佛教看得高于儒家便是明证 另一方面 佛教对儒学的挑战更激起了儒者对儒家 经典的进一步研究 儒家经学又有回复的势头 南北朝时期 一些入主中原的少数 族统治者 为了加速其民族汉化和封建化进程 大都不同程度 不同规模地受到儒 见牟钟鉴 儒佛道三教的结构与互补 南京大学学报 2 0 0 30 6 吕总勉 两晋南北朝史 1 9 8 3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1 3 8 0 页 见李书吉 北朝礼学和佛教心性学 北朝史研究 2 0 0 4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商务 印书馆 2 十六国君主对儒释的选择 家文化的洗礼 儒家思想仍发挥着思想的社会统治功能 艰难地保持着社会思想的 正宗地位 经由南北朝二百多年的发展 至北周末年 三家经过多年较量 终于在周武帝 建德年问被强行排定了位次 儒为先 道为次 佛为末 并由此开创了中国历史上 教权始终服从于皇权 教徒内守教戒 外遵国家法令的先河 它标志着南北朝时期 统治者与思想家对儒学正统地位的重新认定 从而为隋唐时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奠 定了基础 由于学养的原因 本文无法致力于纯粹理论意义上的儒 释 道辨析 仅就南 北朝这一历史阶段三教发展的大致脉络作一梳理 力图从中找出儒学取得最后胜利 的契机 第一章十六国君主对儒释的选择 东汉末年以来 周边少数族不断内徙 北方形成华戎杂居的局面 十六国君主 虽然是没有文化的赳赳武夫 但他们一旦自居华夏正统 统治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原 地区和占北方人口大多数的汉族人民 就不得不放弃 马上得天下 马上治之 的 手段 以适应被征服地区比他们高得多的经济文化 从而获得汉族人民的认同 要 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利用汉族王朝传统的思想武器和治世法宝一一儒学 因为儒学 不但有 以笃父子 以正君臣 开政化之本源 凿生灵之耳目 的作用 还宣扬了 夷狄 若能按礼义行事即可以被拥戴为君主的观念 少数族君主借此可以作为非 华夏族也可以受天命而王天下的理论依据 儒学于是在此条件下复兴 十六国北朝统治者对汉族主导文化的选择有三个原因 其一 永嘉之乱后 盛 行于首都洛阳地区的玄学随南渡士家大族转移到南方 保留在河北 河西等地的主 流文化是以郑玄为宗的儒学 其二 儒学在理论上为解决国家形式 社会秩序 统 治阶级内部权力占有与分配乃至民族等问题提供了系统思想 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 富的经验 儒学中治国安邦思想及纲常伦理大义 既有利于把握精神实质 又适合 建立政权之需 故受到少数族上层人士的欢迎 其三 北方士人希望通过儒学 以 夏变夷 施展才干 以求发展维护家族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在这些因素的交错作用 下 十六国时期儒学在北方呈现复苏现象 在多数割据政权那里 以儒学为核心的 太学纷纷设立 除了官学之外 私学也有发展 有些硕儒的门徒多至万人 随着时 间的推移 辽西 河北 关中 河西等地先后出现了以儒学为主体的多个区域性文 北史 卷8 l 儒林传序 参见刘泽毕 中国政治崽想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浙江人民 版社 1 9 9 6 年 3 试论南北朝时儒释道的走向 化中心 北魏统一北方后 这些文化先后汇聚到平城和洛阳 既为以后儒学的全面 复兴创造了条件 又为汉文化自上而下对少数族君主进行渗透发挥了作用 后赵石勒称王后 建社稷 立宗庙 起明堂 辟雍 司礼乐威仪 并署汉族士 人为经学祭酒 律学祭酒 史学祭酒 以吸取汉族封建政权的礼乐法制 石勒 亲 临大小学 考诸学生经义 尤高者赏帛有差 又 典定九流 始立秀 孝试经之制 命郡国立学官 每郡置博士祭酒二人 弟子百五十人 三考修成 显升台府 这 是用儒学为后赵培养人才 十六国后期 各少数族政权更是重用汉族士人 不同程 度地吸收汉人的政治 经济 文化制度 尤其重视 汉化 的指导思想儒学 前燕 鲜卑慕容氏各代君主都注重儒学教育 慕容隗 览政之暇 亲临听之 于是路有颂 声 礼让兴矣 慕容鼽 赐其大臣子弟为官学生者号高门生 立东庠于旧宫 以 行乡射之礼 每月临观 考试优劣 鱿雅好文籍 勤于讲授 学徒甚盛 至千余人 又 亲临东庠考试学生 其通经秀异者 擢充近侍 后秦姚兴尊崇儒学 于是学 者咸劝 儒风盛焉 苻坚八岁便主动 请师就家学 成年之后 博学多才异 有 经济大志 要结英豪 以图纬世之宜 他对汉族经典十分熟悉 每与群臣论对 常随口引用历史典故 并深得其意蕴 他经学造诣很深 曾巡视太学 问难五经 博士多不能对 苻坚即位后不但表示要对西域诸胡 示以中国之威 导以王化之法 而且将东晋也称作 未宾王化 的一隅之地 史称其 雅量壤资 变夷从夏 遵明王之德教 阐先圣之儒风 抚育黎元 尤勤庶政 隽贤效足 杞梓呈才 文 武兼施 德刑具举 虽五胡之盛 莫之比也 苻坚最后虽然由于多种原因国破 身亡 但他在即位后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兴办学校教育 制礼作乐 劝课农桑 国 内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这在当时北方乱世中是极其不易的 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也 儒学对他施政的影响 从北魏起 南方汉人政权把北方胡族政权贬为 索虏 但是汉人政权已不能忽 视少数族文化的进步 梁人陈庆之从魏都洛阳回到南方后讲 自晋宋以来 号洛阳 为荒土 此中谓长江以北 尽是夷狄 昨到洛阳 始知衣冠士族 并在中原 礼仪 富盛 人物殷阜 目所不识 口不能传 梁武帝钦羡北方人才辈出 曾有 曹植 叫 晋书 卷1 0 5 石勒载记 下 晋书 卷1 0 8 慕容隗载记 上 晋书 卷1 0 9 幕容鱿载记 下 晋书 卷1 0 5 石勒载记 下 晋书 卷1 1 4 苻坚载记 下 晋书 卷1 1 4 苻坚载记 下 杨街之 洛阳伽蓝记 十六国君主对儒释的选择 陆机复生于北土 恨我辞人 数穷百六 之叹 许多少数族上层人士汉文化修养很 深 孝文帝和他弟弟元勰皆能七步赋诗 且音义俱佳 著名音韵学家 切韵 一书 的作者陆法言即是拓跋人 其七世祖步六孤突是帮助拓跋硅打天下的部落酋帅 北 周时 北周明帝宇文毓 腾闻王字文迪 赵赞王宇文招的诗文颇为当世称道 并称 为 宇文三才子 四世纪时建国于华北的少数族君主己多信奉佛教 如后赵 后燕 前秦 后秦 北凉等 后赵时佛图澄等人盛弘佛教 民多奉佛 营造寺庙 相竞出家 真伪混淆 多生愆过 不仅使僧团芜乱 也影响了国家的政治与经济 后赵国王石虎不得不下 令简汰沙门 匡正僧团 著作郎王度乘简汰沙门之机 从华夏本位立场出发 认为 佛为外国之神 奏请石虎不应听国人出家 晋书 记载 著作郎王度奏日 佛 外国之神 非诸华所应祀奉 汉代初传其道 惟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 以奉其神 汉人皆不出家 魏承汉制 亦循前轨 今可断赵人悉不昕诣寺烧香礼拜 以遵典礼 其百辟卿士下逮众隶 例皆禁之 其有犯者 与淫祀同罪 其赵人为沙门者 还服 百姓 朝士多同度所奏 季龙以澄故 下书日 朕出自边戎 忝君诸夏 至于飨 祀 应从本俗 佛是戎神 所应兼奉 其夷赵百姓有乐事佛者 特听之 石虎 认为佛陀和自己一样 均非华夏之人 外族之人礼遇外国之佛理所当然 佛教之所以在十六国时渐兴 与所谓的胡汉之争 华夷之辨有直接的联系 佛 教是舶来品 被认为是 胡神 非汉族的君主往往通过佛教来为自己的统治制造合 法的根据 少数族政权与外来佛教相结合 有助于政教事务的合理化与权威化 也 因此形成了北方所遵循的政教结合政策 石虎推崇龟兹僧人佛图澄 他对佛教的态 度自然受其影响 但其中亦有政治上的考虑 他自豪于君临诸夏 不能完全接受王 度等人以华夏为正统文化的观点 佛既是戎神 当时又已流行民间 正可作为结合 胡人汉民 共载少数族君王的宗教信仰 佛教在少数族统治的北朝历代中遂扮演了 辅翼王政的重要角色 第二章北魏时期儒释势力之消长 北魏王朝是由属于当时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之一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 拓跋氏本 与西域殊绝 不知佛教 后来在经略燕赵 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才逐渐接触到中原 魏书 卷8 5 文苑传 宇文毓即位次年巡幸同州 途经故宅 赋 过旧宫诗 一首 玉烛调秋气 金舆历旧宫 还如过白水 更似 入新丰 霜潭渍晚菊 寒井落疏桐 举杯延故老 夸闻歌 大风 该诗风格阔大 眼界开朗 将历史与现实 联为一体 可见其已具有相当的汉学修养 见 周书 卷4 明帝纪 晋书 卷9 5 佛图澄传 又见 高僧传 卷9 佛图澄传 c 试论南北朝时儒释道的走向 文化和佛教 将佛教有系统地纳入帝王统治之术的首推北魏道武帝拓跋硅 登国元 年 3 8 6 年 道武帝经略燕 赵 大批佛教信徒纳入其治下 魏书 载道武帝 好 黄老 颇览佛经 说明此时他对儒道释并未作最后的选择 不过道武帝很善于运 用征服地区原有的制度文化与宗教 他一方面接受儒教 如立学校 安抚博士与儒 生 用汉人为官 采官僚体制 另一方面对于民间流行的佛教也十分重视 皇始三 年 3 9 8 年 建都平城时 便下令在城内兴建佛寺 并任命僧人法果为道人统 统摄 僧徒 这是北魏任命的第一位僧官 法果最重要的贡献是奠定了北魏立国的宗教性格 确定了教权隶属于君权之下 的政教结合政策 初 法果每言 太祖明毅好道 即是当今如来 沙门宜应尽礼 遂常致拜 谓人日 能弘道者人主也 我非拜天子 乃是礼佛耳 法果强调沙门应该致拜皇帝 理由是皇帝明教好道 是现在的如来佛 而且能 弘扬佛道的只有皇帝 所以拜的不是天子 而是能宏扬大法的现在活佛 这种观念 的形成 显然与时代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五胡十六国近两百年兵荒马乱 生民涂炭 只有强有力的君主才能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 道安在石虎死后曾沉痛地说 今遭凶 年 不依国主 法事难立 9 佛教在乱世里迫切地需要奉佛的帝王大力保护 法果 这种礼拜皇帝的做法 虽然破坏佛典规矩 违背了 沙门不敬王者 但他把天子视 为 当今如来 来礼拜 透露出时代不得不然的苦衷 法果称道武帝为当今如来 沙门礼拜皇帝便如同礼佛 这显然与道安所说的 今 遭凶年 不依国主 则法事难立 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皇帝既取得了 当今如来 的尊号 他的地位亦提升至胡汉人民共同拥戴的 佛王 不仅可以掌握当时已流行 于民间的佛教 而且有助于政权的稳固 明元帝继位后 亦好黄老 又崇佛法 但他推行佛教区别于道武帝之处在于 认识到僧官 僧侣的社会教化的作用 明元帝于 京邑四方 建立图像 仍令沙门 敷导民俗 佛教似乎取得 国教 的地位 至于由沙门敷导民俗 则可见这时佛 寺已广泛修建 从首都平城一直到地方广为分布 配合道武帝及明元帝在中央设太 学 在地方设乡学以养成儒士的措施来看 北魏初年似以佛 儒二教并为教化天下 o 魏书 卷1 1 4 释老志 魏书 卷1 1 4 释老志 o 高僧传 卷5 释道安传 魏书 卷1 1 4 释老志 参见 魏书 卷8 4 儒林传 6 北魏时期儒释势力之消长 之用 第一节太武帝灭佛 太武帝是北魏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皇帝 他一生的主要功绩就是通过武力重 创柔然 大败刘宋 消灭北方各割据势力 使长期分裂的黄河流域重新统一 史载太武帝即位时 锐志武功 每以平定祸乱为先 虽归宗佛法 敬重沙门 而未存览经教 深求缘报之意 只不过是遵循前两代的佛教政策 礼遇高僧 爬 梳史料 可以发现太武帝对佛教的态度有一个明显的变化过程 起先他崇信佛法 礼敬沙门 世祖初继位 亦遵太祖 太宗之业 每引高德沙门 与共谈论 而且 还大力支持 积极参与佛事活动 于四月八日 舆诸佛像 行于广衢 帝亲御门楼 临观散花 以致礼敬 其次是礼敬僧人 太武帝在平定赫连昌时 得到高僧慧始 并把他带回京城 慧始于太延年问圆寂 出殡时送葬者多达六千多人 其场面之大 仪式之隆重可见一斑 这一阶段是太武帝对佛教崇信和礼敬时期 其宗教态度是以 军国为重 对佛教深意并未探索 始光三年 4 2 6 年 北魏军队攻占长安 太延五年 4 3 9 年 灭北凉 统一华北地区 以鸠摩罗什所译诸经为主的 长安系佛教 以 昙无谶所译诸经为中心的 北凉系佛教 和原在北魏统治地区的佛图澄 道安所领 导的 中原地方佛教 交流无碍 但随着北魏建国以来朝廷中汉人士族力量的增强 以正统自居的儒学及成长于本土的道教 早在太武帝即位初年便联合起来反抗日益 兴盛的佛教 在崔浩和寇谦之的影响下 太武帝弃佛尊儒敬道 使北魏的宗教政策 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时可以说是太武帝对佛教疏远和冷淡时期 再后来 太武帝对 佛教的态度日益严厉和冷酷起来 直到实施灭佛政策 这是打击和取缔佛教时期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 它在东汉末年开始形成 由民间宗教逐渐上 升为官方宗教 北魏初年 寇谦之宣称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 赐以 云中音诵新 科之诫 命他宣此 新科 顿整道教 整顿的重点是调整天师道与封建制度的关 系 制止天师道道徒利用天师道犯上作乱 使之与封建制度相适应 经过寇谦之的 改造 天师道摒除了它原来所包容的某些反映下层群众要求 有违封建礼制的成分 增加了儒家伦理纲常的内容 使它由一个民间宗教变成符合封建统治阶级需要的士 族宗教 与葛洪 陆修静相比 寇谦之在道教理论的建树上相对欠缺 其主要原因 在于他创建新天师道的主要动机是为了使道教摆脱因张角 李弘等宗教起义在统治 者上层所酿成的恶感 因此他援儒入道 以建立一个以道兼儒 政教合一的政治体 魏书 卷1 1 4 释老志 同上 参见韩府 太武灭佛新考 佛学研究 2 0 0 3 年第2 期 7 试论南北判时儒释道的走向 系 而非完善一个宗教理论 仪式及方法体系 汤一介先生曾指出 道教和其他宗 教派别相比 从一开始就有十分显著的特点 有十分强烈干预政治的愿望 国始 光元年 4 2 4 年 寇谦之来到平城 经崔浩引荐 甚得太武帝器重 翌年太武帝于 平城营建天师道场 供养1 2 0 名道士 其后又建造静轮宫 4 4 0 年太武帝改年号为 太平真君 道教成为国教 崔浩之所以对新天师道感兴趣是由于它儒 道合一的特点 赞赏寇谦之的 法 术 亦与崔氏自身的情况有关 崔浩作为北方第一高门清河崔氏的后人 其家族自 汉以来不仅历代冠缨满朝 倍受宠信 而且实为儒学世家 崔浩也素以当时北方儒 学正宗自居 对身为戎神的佛教大加排斥 其次 崔浩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是 齐 整人伦 分明族姓 以复五等为本 企图直追孔夫子 甚至是周公 恢复严格 的士族等级标准 实现儒家五等分封制度的门阀政治 而佛教所宣传的平等思想自 然与崔浩的理想相抵触 因此 他一方面对佛教深恶痛绝 主张以儒家思想排斥佛 教 另一方面也深知儒学的力量不足以将佛教彻底排斥 因而他虽不喜老庄之书 却又对方术具有相当的兴趣 据 魏书 卷3 5 崔浩传 世祖即位 左右忌浩正直 共排毁之 世祖虽知其能 不免群议 故出浩 以公归第 及有疑议 召而问焉 浩纤妍洁白 如美妇人 而性敏达 长于谋 计 常自比张良 谓己稽古过之 既得归第 因欲修服食养性之术 而寇谦之 有 神中录图新经 浩因师之 可见崔浩之所以答应帮助寇谦之攻击佛教 实在有自己的考虑 其目的就是要 建立儒道合一的政权 崔浩联合寇谦之 以长生仙化之术结合圣王三统五德之说来打动太武帝 并用 谶纬 图录来征兆预言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寇谦之给太武帝所上 太平真君 的头 衔 寇谦之自称曾由牧土上师李谱文处取得 录图真经 六十余卷 李谱文告诉寇 谦之 持此真经去辅佐北方太平真君 可以成就天宫静轮之法 以成真仙 录图 真经 又云 佛者 昔于西胡得道 在三十二天 为延真宫主 勇猛苦教 故其弟 汤一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p 8 9 页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 9 8 8 年 参见 魏书 卷1 1 4 释老志 魏书 卷3 5 崔浩传 浩 f 毁佛法 而妻郭氏敬好释典 时时读诵 浩怒 取而焚之 捐灰于厕中 见 魏书卷3 5 崔浩传 另 件事与崔浩的本家兄弟荥阳太守崔模有关 释老志 记载 浩既不信佛道 模深所归向 每虽粪土之中 礼拜形象 浩大笑之 云 持此头颅不狰处跪是胡神也一 崔浩 性不好 老 庄 之书 每读不过数十行 辄弃之 日 此矫诬之说 不近人情 必非老子所作 老聃习礼 仲尼所师 岂殴螋法之书 以乱先王之教 川见 魏书 卷3 5 崔浩传 魏书 卷1 1 4 释老志 8 北魏时期儒释势力之消长 子皆髡形染衣 断绝人道 诸天衣服悉然 重弹老子化胡的老调 说佛还未修行到 道教的最高境界 言外之意是佛不如道 始光元年 4 2 4 年 寇谦之入平城晋见太 武帝陈述此说 随后太武帝 遂起天师道场于京师之东南 重坛五层 遵其新经之 制 后又造静轮天宫 改元太平真君 显然是以真君自居 寇谦之一方面迎合了 少数族君主想将帝位神圣化 正统化的愿望 一方面也利用了民众在乱世中期待神 仙出世 期望理想圣王来救济天下的想法 将道教改造成 皇帝即真君 这一结论 和佛教的 天子即如来 如出一辙 寇谦之的新道教实为儒 释 道三家思想的产 物 其形式虽为道教的形式 但其内容多儒家的礼法 佛教的戒律 并且吸收了某 些当时流行的以老庄思想为中心的玄学思想 天师道是汉人自创的宗教 所奉的 神是汉族人认为本族的神 不同于外来佛教的胡神 因此 太武帝以后的北魏诸帝 不管怎样崇奉佛教 即位时总要举行受符篆仪式 作为鲜卑拓跋部统治汉族的一种 依据 太武帝渐渐偏向道家 除了眩于长生仙化之法 图谶术数之外 显然对 真君 在政治及宗教上的含意也相当满意 真君 之地位 既为天神 复为人王 其义 渗合了儒家和道教教义 可警世劝善 教化天下 发挥辅翼王政的功能 而佛教则 被视为 夸诞大言 不本人情 将导致 礼义大坏 甚至 视王者之法蔑如也 使王法废而不行 严重侵害了王权 在太武帝锐志武功的心志下 佛教之地位 受到否定 太延四年 4 3 8 年 太武帝 诏罢沙门年五十以下 资治通鉴 胡注云 以 其强壮 罢使为民 以从征役 表明太武帝已对影响其军国大业的日益增多的僧 侣不满 太平真君五年 4 4 4 年 下诏禁民间私养沙门 巫觋 并斥佛教为 西戎虚 诞 妄生妖孽 第二年 盖吴在陕西杏城发动叛乱 太武帝亲征至长安 见一佛寺 中藏有大量兵器 疑与盖吴相通 遂接受崔浩建议 全面禁废佛教 从太武帝灭佛 诏书上看 太武帝灭佛是以传承华夏传统 奉行儒家政教 礼义为标榜 以恢复汉 族传说中的古代治世为号召 他在诏书中表明他是汉民族文化的维护者 华夏正统 王权的传承者 这与石勒所说 戎神 乃 正所应奉祀 恰成强烈对比 魏书 卷1 1 4 释老志 汤一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1 9 8 8 西安 陕西师大出版社社 第2 2 9 页 魏书 卷1 1 4 释老志 o 魏书 卷1 1 4 释老志 资治通鉴 卷1 2 3 元嘉十四年 见 魏书 卷1 1 4 释老志 试论南北朝时儒释道的走向 前贤论及此次灭佛的原因有宗教况 经济说 民族说几种 侯外庐先生认为 发 动太武毁佛则是土著宗教对于外来宗教的联合进攻 王仲荦先生认为灭佛是由于 搀入了佛道之争的因素 元魏太武因寇谦之大行其道 以致佛法毁灭 此为 宗教说 经济说则为金家瑞先生所主张 他认为太武灭佛的原因是代表封建农奴生 产方式的寺院经济 与北魏初期占统治地位的奴隶生产方式的游牧经济争夺劳动人 口的斗争 汤用彤先生则采民族说 认为 毁谤胡神则具有张中华王道正统之义 其事又非一简单之佛道斗争也 分析史料可以发现 寇谦之和他的道教在这次灭 佛事件中是佛教的敌对力量 除道教的原因外 在这次法难中 儒家的势力在其中 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包括着儒道联合 共同反对佛教的斗争 任继愈先生认为 在 太武帝灭佛事件中 道教站在儒家士族一边 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 太武 帝灭佛的原因是儒学化的道教与佛教争夺主导地位的结果 寇谦之因此对崔浩借天 师道兴儒灭佛十分不满 对崔浩说 卿今促年受戮 灭门户矣 9 灭佛三年后寇谦 之去世 不久崔浩因胡 汉间的冲突遭到族诛 这使得寇 崔连手建立的儒道混合 的政教理念遭受巨大打击 公元4 5 2 年文成帝拓跋溶即位后 下令复兴佛教 文成帝的复佛诏令明显地表示了国家对僧团与佛寺的限制 只许良家出身 性 行素笃者出家 人数为大州五十 小州四十 各州郡县人口稠密处仅准立建佛寺 所 太武帝的废佛 给予文成帝一个重新整建佛教的机会 即中央政府可以控制沙 门的数量与质量 使其能 助王政之禁律 益仁智之善性 文成帝认为 佛教与 儒家思想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佛教完全可以作为儒家王道政治的补充 分析太武帝灭佛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到 在 为国行道 的主要考虑之外 帝王 个人的宗教信仰对国家当时所盛行的宗教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大体说来 对佛教 教义了解不深而又非笃信的帝王 比较倾向于接受 皇帝即如来 的笼统观念并严 格控制僧团 如道武帝 至于那些与佛教关系更淡的帝王 就可能重新估量对佛教 支持的政策 而思以儒 道代之 如太武帝 但太武帝又接受道教 太平真君 的 尊号 可见他仍欲兼领宗教 应用宗教 君主本身的宗教信仰愈是淡薄 愈能充分 地视当时的政治 经济的利弊得失来运用宗教 但就北魏君主而论 欲从宗教中取 侯外庐 中国崽想通史 卷3 1 9 5 8 北京 人民出版社 第3 5 8 页 王仲荦 魏晋南北朝史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8 6 8 页 金家瑞 北朝的寺院地主 历史教学 1 9 5 3 年第7 期 汤用彤 魏晋南北朝佛教史 1 9 8 3 北京中华书局 第3 5 7 页 任继愈 中国道教史 1 9 9 0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魏书 卷1 1 4 释老志 o 魏书 卷1 1 4 释老志 魏书 卷1 1 4 释老志 1 0 北魏时期儒释势力之消长 得神化地位的用心是相同的 第二节孝文帝儒释并用 孝文帝时 北魏国家和拓跋族的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汉民族的封建政治 经 济制度来维持 摒弃鲜卑族旧的落后习俗 进一步加强与汉族士族的联系与合作成 为当务之急 孝文帝继承太武帝汉化改革成果 对以儒学为主要代表的中国文化和 传统的了解更加深刻 对 五经之义 览之便讲 汉文化素养相当高 据 高祖纪 载 孝文帝 雅好读书 手不释卷 学不师授 探其精奥 史传百家 无不 该涉 善谈 老 庄 尤精释义 才藻富赡 好为文章 诗赋铭颂 任性而作 有大文笔 马上口授 及其成也 不改一字 自太和十年以后诏册 皆帝之文也 自余丈章 百有余篇 听览政事 莫不从善如流 雄才大略 经纬天地 哀矜百姓 恒思所以济益 爱奇好士 情如饥渴 随着汉化的加深 北魏贵族的文化修养和儒学修养也得到相应提高 彭城王元 勰 敏而耽学 不舍昼夜 博综经史 雅好属文 清河王元怿 博涉经史 兼综 群言 有文才 善谈理 元晖 少沉敏 颇涉文史 他爱好文学 曾 招集儒士 崔宏等撰录百家要事 以类相从 名为 科录 b 百七十卷 上起伏羲 迄于晋 宋 凡十四代 贺狄干 习读书史 通 论语 尚书 诸经 举止风流 有似 儒者 由此可知 为后世所称道的北魏儒学是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兴盛起来的 他们改掉了因跃期游牧生活而形成的民族习性 变得更符合汉族儒学文化了 为了确立儒学在教育中的地位 北魏几代君主纷纷尊孔读经 泰常八年 4 2 3 年 明元帝拓跋嗣到洛阳 观石经 始光三年 4 2 6 年 太武帝到太学 祀孔子 到孝 文帝当政时 更是将儒学中的礼教作为治国之本 孝文帝曾对陆睿 元赞等人说 北 人每言北人何用知书 朕闻此 深用怃然 今知书者甚众 岂皆圣人 朕自行礼九 年 置官三载 正欲开导北人 致之礼教 朕为天子 何假中原 欲令卿等子孙 博见多知 若永居恒北 值不好之主 卿等子孙 不免面墙也 孝文帝的认识十 分清醒 北方少数族若想融入汉文化圈就必须 致之礼教 学习汉族的文化 因此 太和十一年孝文帝下诏日 孟冬十月 民闲岁隙 宜于此时导以德义 可下诸州 魏书 卷7 高祖纪 魏书 卷2 1 彭城王勰传 9 魏书 卷2 1 清河乇怿传 魏书 卷1 5 昭成了孙列传附元晖传 魏书 卷2 8 贺狄干传 9 魏书 卷2 l 广陵王羽传 试论南北朝时儒释道的走向 党里之内 推贤而长者 教其里人 父慈 子孝 兄友 弟顺 夫和 妻柔 太 和十三年 4 8 9 年 孝文帝 立孔子庙于京师 太和十六年 4 9 2 年 改谥宣尼日 文圣尼父 告谥孔庙 太和十九年 4 9 5 年 四月庚申 孝文帝又 行幸鲁城 亲祠 孔子庙 诏拜孔氏四人 颜氏二人为宫 沼选诸孔宗子一人 封崇圣侯 邑一百 户 以奉孔子之祀 诏兖州民为孔子起园柏 修饰坟垅 更建碑铭 褒扬圣德 固 孝明帝熙平年间二次至国学行 释奠礼 并为皇子讲 孝经 或听大儒讲解 孝 经 等书 在中央下设的地方官学中同样是以儒学教育为主 这样上行下效 社会 上兴起尊重教的风气 这些作法使作为少数族的鲜卑统治集团在汉人 特别是在汉 族士人眼中更具亲和力 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从官学到地方学校 提供 儒学教育的绝大多数是儒学大师 孝文帝时 刘芳因 特精经义 博闻强记 兼览 苍 雅 尤长音训 辨析无疑 而超迁国子祭酒 冯元兴 少有操尚 随 叔 父 僧集在平原 因就中山张吾贵 常山房虬学 通 礼 传 颇有文才 年二十 三 还乡教授 常数百人 后 为侍读 授肃宗 杜氏春秋 于式乾殿 元 兴常为摘名 儒者荣之 高允 性好文学 担笈负书 千里就业 博通经史天文 术数 尤好 春秋公羊 府解 还家教授 受业者千余人 这些汉族学者 在儒学教育中的作用中是不容忽视的 他1 l j i j 快了鲜卑人的儒学进程 客观上促进 了民族融合 从教育的接受者来看 鲜卑统治者十分重视对宗室的儒学教育 培养本民族的 统治人才 孝文帝曾对咸阳王元禧说 汝等国之至亲 皆幼年任重 三都折狱 特 宜用心 夫未能操刀而使割锦 非伤锦之尤 实授刀之责 皆可修身慎行 勿有乖 爽 值得一提的是 孝文帝创建了皇子学校皇宗学 这是历史上第一所专门为皇 室成员办的学校 太和十六年 4 9 2 年 孝文帝亲临皇宗学 问博士经义 反映 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 新高考政策效果评估-洞察及研究
- 2025年康复护理学康复护理方案制定与实施考试答案及解析
- 兵团安全培训班课件
- 八角楼课件教学课件
- 滨海旅游景区管理办法
- 2025年垃圾焚烧发电行业补贴政策实施效果跟踪报告
- 储备地巡查培训课件
- 2025年氢能重卡在物流运输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
- 跨国企业海外人才聘用与派遣服务合同
- 2025年成人高考政治试题及答案
- 2025上海市食品药品包装材料测试所公开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Unit 1 What's he like Part B Read and write英语教学课件
- 湘少版(三起)(2024)三年级上册英语全册教案
- 小屁孩日记阅读课件
- 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2025年版)全文培训课件
- 2025年新生儿误吸(呛奶)应急预案演练脚本
- 2025年职业指导师中级专业能力试卷:就业指导实务操作技能
- 产业园区建设汇报
- 保健公司客户服务流程规定
- 2025 整形外科面部痤疮瘢痕修复外科查房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