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专业论文)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与身份认同——以沈阳市sn大学为例.pdf_第1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与身份认同——以沈阳市sn大学为例.pdf_第2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与身份认同——以沈阳市sn大学为例.pdf_第3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与身份认同——以沈阳市sn大学为例.pdf_第4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与身份认同——以沈阳市sn大学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与身份认同 以沈阳市 sn 大学为例 中文摘要 上个世纪末,我国社会开始了以体制转变为主的社会转型。人作为社会转型 的主体,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等方面也都随之产生巨大的变化。大学 生群体作为一个极具变动性、多元性及可塑性的群体,认知、情感、心理等方面 本身就尚未发育成熟,这场剧烈的变革带给他们的不仅有机遇,还有困惑与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考察大学生的身份认同情况是否出现了变化以及出现何种变化就 是一个十分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 本文选取了消费这样一个日常活动中最常见的行为为视角,通过与大学生的 深入访谈对大学生身份认同情况进行研究。这种视角的选取不仅仅是因为消费行 为的普遍性,更主要的是由于消费与认同是一个典型的社会学分析框架,二者之 间可以相互解释。消费行为表达着身份的构建与认同,身份制约着消费行为,消 费行为是进行身份建构和维持的重要手段。 本文以沈阳市 sn 大学为例,通过与众多大学生进行的深入访谈,分析了大学 生的身份认同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推论出大学生身份认同困境产生的原因以及带 来的影响和后果。文章以认同理论为主要的理论背景,以参照群体为理论依据, 以访谈法、文献法为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的身份认同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透 视出转型时期人们主体意识的变化。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一、在社会转型时期, 大学生的自我认同不仅表现为对目前学生身份的认同,也表现出对其即将扮演的 社会成员角色的接受,即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呈现二元特点。二、大学生的社会认 同呈现延时性的特征,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以及大学教育体制的改革。三、大学生 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之间存在矛盾与偏差,这种矛盾和偏差导致了大学生身份 认同困境的出现。四、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制度规范认同,制度性认同几乎出现真 空状态。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包括问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相关的 文献综述、理论基础,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第二部分从消 费行为入手,分析了大学生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第三部分是大学生身份认同 的困境,即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矛盾,并考察了这种矛盾产生的原因及后果; 最后一部分是结论。 关键词:关键词:消费行为 ,身份认同 ,大学生 ii the consumer behavior and the identity crisis of college students abstract at the end of last century, the society of our country began to make the transition in the society specializing in institutional change,and this transition will inevitability cause the changes in ideas, values, codes of conduct and other respects. college students, as a colony that has change nature, pluralism and plasticity very much, their cognition, emotion and psychology have not reached maturity yet. this violent transition brings college students for not only opportunities, also puzzled and challenge. in this context, there is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problem to study whether and how the identity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changed. in this paper, the writer has the researching of the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having the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the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consumer activity in day-to-day act of the most common perspective. the selection of this perspective is not only because of the universality of consumer behavior, but more important because of there is a typical framework of sociological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sumption and the identity. consumer behavior as an important means to build and maintain the identity expresses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admission of identity which restricts consumer behavior. in this paper, sn university in shenyang as an example, with the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many college students, the writer analyzes the identity of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causes, the impact and consequences of it on the basis in the analysis of the plight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to recognize the article as the main theory of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to use the light of the group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to use interviews and literatures as the research methods, the writer analyzes the identity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main body consciousnes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in the identity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is paper,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the first, in the social transition, students not only have the self-identity of the current students, but also have the demonstration for the coming playing-role. there is a dual characteristics of self-identity showed in the college students. the second, there is a time delay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al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which is behind times change and the institutional reform iii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the third, college students is lack of the necessary recognition of the system of norms which is almost vacuum. the fourth, the plight of college students which have a sense of identity is caused by the lack of institutional recognition, of the different groups in the light, of the different lives between in campus and in society.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in the first part, introduction, there are background and the meaning of the question raise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the rationale of theory, the definition of related concepts,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sources of information. in the second part, the writer analyzes the problem of social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outside attitude of consumer behavior. in the third part, the writer analyzes college students self-identity problem through the consumption behavior of themselves. the fourth part is the identity of the pligh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ere is an analysis of the contradictions of self-identity and social identity, and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such conflict. the last part is the conclusion. keywords: consumer behavior, identity, college students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与身份认同以沈阳市 sn 大学为例 1 第一章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时期。在这种时代宏观背景的剧烈变 迁中,微观的社会生活层面必然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 方式、价值体系、思想观念等都会随之转变。从吃穿住行、言谈举止到行为准则、 价值取向,社会转型的影响无处不在。这个时代通过它特有的方式冲击着社会的 每一个角落,而这种剧烈的冲击必然会带来一系列问题,这其中,人们思想观念 的转变特别是人们在这种时代变迁中主体意识的变化就成为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 题。 大学生作为一个极具变动性、多元性及可塑性的群体,对这种社会转型的刺 激必然会先于其他群体产生反应。报纸、电视和网络上,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或看 到这样的报道:大学生军训时着装怪异,男女生当众亲热,大学女生被包养 当然,也有这样的报道:大学生读书期间创业,高价出卖自己的下半生,逃课现 象严重本应“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大学生们为什么会出现 这些现象和变化?大学生们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是社会的变迁改变了他们,还 是由于我们无法接受才觉得这种改变刺眼?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中, 笔者发现 “身 份认同”这个概念似乎可以解答这些问题。因为, “认同”体现了人们的主体性, 而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人的主体意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并影响人们的行为方 式。因此,本文试图从身份认同的角度对这些问题做出适当的解答。大学生在社 会转型时期身份认同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何种变化?他们的社会认同与自我 认同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那么矛盾产生于什么方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开 始了本文的思路梳理。 之所以选择消费为视角对身份认同进行分析,不仅因为消费是日常生活中最 常见的行为,也是因为它与认同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分析框架。在现代社会中, 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联结经济与文化的社会活动”1,它是“社会 学意义上的消费者进行意义建构、趣味区分、文化分类和社会关系再生产的 1王宁, 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 6 月,绪论第 1 页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与身份认同以沈阳市 sn 大学为例 2 过程。 ”2因此,消费行为与身份认同是可以互相解释的。身份可以通过消费行为 表达出来,消费行为是进行身份构建和维持的重要手段。也可以说,消费行为不 单是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同时,身份也对消费方式具有约束功能,个人的消费 行为总是与其身份相符合。就像王宁所说的, “认同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产物, 而是人们主动选择和创造的结果,并通过特定的行为和产品符号来表现、传达和显 示。消费既构成塑造认同的“原材料”,又构成人们用以显示认同的符号、象征和 社会交流的工具。因此,消费既是一种行动(即花费行动),又是一种文化(即消费文 化)。 ”3从消费行为入手,研究身份认同以及身份认同困境可以说是从生活中一个 最常见、最细微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侧面反映了人们在社会变迁中主体意识的变 化,这种解释力在社会转型背景下显得尤为明显。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1.理论意义 首先,本文以消费行为为视角,对大学生身份认同进行研究与探讨,可以说 是对身份认同理论另一种视角的应用和讨论,也是对消费认同框架解释力的 验证。其次,以往关于转型时期的身份认同研究主要以农民工、农民、市民为主, 而较少关注到大学生这样一个活跃、多变、多元性的群体,本文选取大学生为研 究对象,也是对身份认同危机方面研究的有益补充。另外,本文将大学生的身份 认同研究置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中进行讨论,也是对这一理论的扩展。 2.现实意义 2.现实意义 自我国普通高等院校 1999 年扩招以来,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其招生人数便由 1998 年的 108 万,增至 2001 年的 260 万,2002 年的 290 万,到 2008 年达到 599 万。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数据,我国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总规模从 1998 年 的 643 万人,增加到 2007 年的 1738 万人,净增 571 万人,将近翻了两番。高等 教育在我国已经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 走进了大学校园,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一旦出现问题后果可想而知。另外,大学 生即将迈入社会,成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那么对他们的关注就具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首先,以消费行为为着眼点,对大学生群体的身份认同进行研究,可以了 解到目前大学生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状况, 使外界对这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通过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对比,发现二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挖掘出当 代大学生身份认同困境出现的根源,有助于家长、学校、社会教育和引导大学生 2王宁, 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 6 月,绪论第 1 页 3王宁, 消费与认同对消费社会学的一个分析框架的探索 , 社会学研究 ,2001 年第 1 期,第 13 页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与身份认同以沈阳市 sn 大学为例 3 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最后,本文虽然仅仅是对大学生这个特定群体 的研究,但从某种层面上说,也可以折射出社会转型时期人们主体性意识的变化。 因此,本文的关注体现了转型时期社会不可或缺的人文关怀。 二、相关的文献综述二、相关的文献综述 因为本文是以“消费认同”框架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研究,因此,本文梳 理了大学生消费行为与大学生身份认同方面的研究,并在先前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梳理出本文的思路。 (一)关于大学生身份认同的研究(一)关于大学生身份认同的研究 目前,学界关于大学生身份认同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有限的。学者们主要集 中在对大学生整体和大学生特殊群体的身份认同的研究上,还有些研究分析大学 生的认同危机,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首先是关于大学生身份认同方面的研究。邓治文、卿定文 2006 年在长沙理 工大学学报发表的大学生的社会认同状况研究以某高校为例 4一文中, 对大学生身份建构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 发现无论是个人认同还是社会认同,当代 大学生认同中的积极成分要高于消极成分;影响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因素由强到弱 依次是政治身份、民族、性别、专业、生源、年级,但其各自的影响力度不大;政 治身份、专业、生源、年级对社会认同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其次,有 些研究对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进行研究,即对大学生中的党员、聋人、基督教徒 做了细致的考察和分析,认为这些特殊群体具有独特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岳 丽英 2008 年的硕士论文大学生党员的社会认同研究 5着重对大学生党员的价 值观、修养、素质、政治信仰、思想状况以及党员形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胡雅 梅 2005 年的博士论文聋人大学生身份认同的研究 6对聋人社会和文化以及个 体聋人文化身份展开了分析,在我国聋人心理研究中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华桦 2007 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上海大学生基督徒的身份认同及成因分析 7一文主要研 究了大学生逐渐构建基督徒身份认同的过程。 另外,一些研究着重于大学生认同危机的分析及对策的提出。这些研究表述 了大学生认同危机的现象特点,并且分析出原因,他们认为大学生认同危机出现 4邓治文、卿定文, 大学生的社会认同状况研究以某高校为例 ,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2006 年第 2 期, 第 120 页 5岳丽英, 大学生党员的社会认同研究 ,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08 年 6胡雅梅, 聋人大学生身份认同的研究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5 年 7华桦, 上海大学生基督徒的身份认同及成因分析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年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与身份认同以沈阳市 sn 大学为例 4 的外在原因主要是由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剧烈变动以及以往教育不注重能力培养 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内在原因即是主体的迷失、与他人相处出现问题以及对社会 的陌生等。江琴 2007 年的硕士论文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危机研究以广东高 校为例 8一文认为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危机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对自我的否 定、对他人的疏离、对社会的漠视,并详细阐述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危机的预防 机制和应急策略。施晶晖 2003 年在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第 6 期发表的大 学生自我认同危机析因 9一文对大学生自我认同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同 时对如何塑造大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以及调整自我认同危机进行了探讨。梁玉晶 2007 年在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第 4 期发表的析当代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及其 对策 10一文对当代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的表现进行了描述,并且从社会、学校、 家庭三个方面分析了当代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的原因。风笑天等学者对虚拟社会 化与青年的角色认同危机进行了研究,指出虚拟社会化与真实社会化的非连续性 是青年社会化角色认同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并就深化青年社会化研究提出了基本 思路。在此基础上,这些研究也普遍认为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共同为大学生营 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才能最终化解大学生身份认同的危机或困境。 (二)关于消费行为的研究 国外社会学者对消费的研究开始较早,并产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学术成果。 20 世纪初,美国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 11中提出了著 名的“炫耀性消费”理论,认为炫耀性消费成了少数人表现地位身份的手段,也 是出人头地的标志。对有闲阶级来说,消费(尤其是对特殊物品的消费)是金钱力 量和财物的证明,是消费者身份地位和荣誉的体现。 “明显有闲”和“明显浪费” 是获得较高地位的必要条件。人们正是通过展现社会差距来维护和实现自己对商 品的满足以及获得相当的社会地位。人们为了建立社会联系或展现社会区别,会 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消费行为。 迪尔凯姆和布迪厄从社会分析角度探讨了消费行为的文化方面。迪尔凯姆使 用了拜物教来对消费进行分析,他将拜物教看作是一种意识,这种意识在原始部 落维系和巩固各种社会关系。 “他们认为,在现代社会我们主要通过物的使用来确 定意义。我们通过对物进行比较和分类,通过赋予我们所拥有和使用的物以秩序, 来组织我们的社会关系。 从这个角度观察,物品就是仪式的附件,而消费就是一 8江琴, 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危机研究以广东高校为例 ,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年 9施晶晖, 大学生自我认同危机析因 ,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3 年第 6 期,第 102 页 10梁玉晶, 析当代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及其对策 ,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2007 年第 4 期,第 71 页 11凡勃伦, 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 ,商务印书馆,2004 年 4 月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与身份认同以沈阳市 sn 大学为例 5 场仪式,主要的功能是让一系列进行中的事件产生意义。 ” 12 法国著名文化社会学家布迪厄在其代表作区分:鉴赏判断的社会批判一书 中认为“人们在日常消费领域中的文化实践表现和证明了行动者在社会中所处的 位置和等级。品位是形成区分的手段,人们通过不同的消费模式选择来树立自己 的风格,展现自己的品位,并与其他的社会群体区分开来。 ” 13 中国现代学者对消费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比较少,研究也比较分散, 还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但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 到消费行为理论的研究中来,以王宁为代表的社会学家们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 研究成果。 王宁在 2001 年发表的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 14一书中,将消费 行为学和消费社会学的主要观念融合在一起,他认为,消费可以、也有必要从行 为学角度来加以研究。他指出,从消费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消费行为本身就是文 化,因为消费及消费品均是表达意义的符号体系和象征体系,而这种在消费活动 中呈现出来的行为和物品符号体系,就是我们在这里所讲的消费文化。 另外,一部分研究从文化入手对消费行为进行研究。杨魁、董雅丽 2003 年出 版的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 15一书,分别对消费文化、现代与后现代进行 了理论界定,并着重从前现代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到前现代时期消费文 化的总体特征进行了分析。尹世杰 2002 年出版消费文化学 16一书从一个崭新 的视角对消费进行分析,他试图将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以 探索其中的规律性,它认为文化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一个民族本质性的东西, 增加消费中的文化因素,就提高了消费层次和质量,也就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的素 质。 (三) 关于我国大学生消费方面的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消费行为发生了很 多变化,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 首先,一部分研究着重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现象描述和特征分析上。张志祥 2002 年在中国青年研究17上发表的文章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特征及趋势 一文中,描写了当代大学生消费的基本状况,分析了大学生的消费特点,并在此 12张路, 从消费文化思想看社会分层 , 导刊消费市场 ,2007 年第 6 期,第 33 页 13王辉, 消费文化与社会分层的相关性研究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年,第 25 页 14王宁, 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 6 月 15杨魁、董雅丽, 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 12 月 16尹世杰, 消费文化学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年 6 月 17张志祥, 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特征及趋势 , 中国青年研究 , 2002 年第 5 期,第 33 页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与身份认同以沈阳市 sn 大学为例 6 基础上预测出大学生的消费趋势;张干群 2004 年的硕士论文大学生消费行为的 研究 18通过实证的方法了解了大学生消费的结构,并建构出消费行为的模型;郑 军的硕士论文 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大学生消费形态研究 19通过实证的方法了解了 大学生外在的消费现状,并证实了大学生消费者具有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 其次,一些研究关注到大学生消费行为中的非理性因素。董玉刚 2007 年在沈 阳大学学报上发表的文章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原因分析及其引导对策 20指出大学 生普遍存在盲目消费、攀比消费、浪费消费和近视消费等非理性消费行为;刘阳、 周东立 2006 年在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上发表的文章传统节俭美德与当代 大学生消费观的冲突与调和指出由于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炫耀和攀比等 非理性的消费方式对传统的勤俭节约美德形成了冲击。 另外,还有些研究侧重于大学生消费文化与消费理念的分析。于影的当代 大学生消费文化问题研究 21一文中列归纳了当前大学生主流的消费文化, 并在此 基础上分析出这种消费文化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刁志萍、吴静 2003 年 发表在北方交通大学学报上的浅析雅皮士现象对中国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 的影响 22一文认为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大学生受“雅皮士”文化的影响产生了 “炫耀消费”等负面的消费文化。 通过上述简单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消费与认同是“沟通社会学研究 中的行为范式和文化范式的框架性概念” ,但少有文章将此作为研究框架 进行研究,特别是对大学生群体的这一研究少之又少。另外对于大学生身份认同 分析主要停留在表面现象的分析和描述上,研究分散,上升到理论层面研究不多。 本文正是基于这些研究不足,以消费行为为视角分析当代大学生在社会转型背景 下的身份认同情况以及身份认同困境产生的原因,旨在通过特定群体在社会转型 时期的身份认同变化的分析,折射出特殊时代背景下人们主体意识的变化,希望 可以为这方面的研究尽一点微薄之力。 三、理论依据 本文的研究主要建立在身份理论与参照群体理论的基础之上,所以首先将这 两个理论进行简单的介绍。 18张干群,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 ,苏州:苏州大学,2004 年 19郑军, 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大学生消费形态研究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年 20董玉刚,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原因分析及其引导对策 , 沈阳大学学报 ,2007 年第 5 期,第 12 页 21于影, 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问题研究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年 22刁志萍、吴静, 浅析雅皮士现象对中国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 ,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3 年第 2 期,第 75 页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与身份认同以沈阳市 sn 大学为例 7 (一)身份理论 认同,一般意义上包括个人认同与社会认同,个人认同是说明个体具体特点 的自我描述,是个人特有的自我参照;社会认同是由一个社会类别的全体成员得 出的自我描述。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认同概念又表现为不同而又具体的社会行 为,如社会成员对国家的认同,对工作单位的认同,对生活社区的认同等等。正 是因为“认同”的概念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学术界在对其性质的研究 中一直存在着两种分析视角不同的争论。 本质主义认为身份就是“某人或群体标示自己为其自身的标志或某一事物独 有的品质,也可以说是一种常驻不变的“人格状态” ,是赖以确定人们权利和行为 能力的基准,人们一旦从社会获得了某种身份,也就意味着他获得了与此种身份 相适应的种种权利。 ” 23这种观点认为个人的认同是自然拥有或生成的,是通过个 人的意志和理性获得的,因此人们对自身的存在有清楚的认识和理解,人们可以 团结起来,以群体斗争的方式进行抗争,改变人为的统治制度结构,实现大家共 同的利益和目标。这也就是经典的身份认同理论。 但现代建构主义对静态的经典身份概念提出了质疑, “认为身份是由社会所建 构的、决非静止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为建构的历史、社会、学术和政 治过程。 ” 24人之所以成为他自己,是社会通过一系列的知识教化机制和权力惩罚 机制而强制建构的,因此个人和群体的“认同”是强加的、分裂的、流动的和开 放的,人们在一套完整的机制下,按照既定的社会期待被模式化并批量生产出来。 建构主义认为,身份是由行为者在互动中所形成的结构决定的, 但反过来又影响着 建构的进程。建构意义上的身份专指有意义行为体的属性,尤其是社会属性,它 排除了无意识行为体的表面特征。另外,身份的确定是一个认同过程,它必须得到 与之相反的“他者”的认可才得以解决。福柯曾说过: “个体不是给定的实体,而 是权力运作的俘虏。个体,包括他的身份和特点,都是权力关系对身体施加作用 的结构。 因此,对身份的形成和建构, 要从两个方面去把握, 一个是过程的互动性, 在互动中,行为体将自我身份的定位和对他者身份的期望赋予对方,他者根据自 身的方式做出相应的反应,这种反应又加强了自我对习得而来的身份和利益的定 位” 25;另一方面,身份是自我认同身份和他人认可身份的统一。身份必须由互动 所产生的结构建构起来,而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可能实现建构的,它必须依赖自我 和他者在互动中的共同作用。 23张秀仕, 契约文化与中国现代法治建设 ,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3 年第 7 期,第 28 页 24爱德华赛义德, 东方学后记 ,北京:三联书店,1999 年,第 426 页 25胡学雷, 身份建构与利益转变明治维新后日本身份变化的建构主义分析 , 东北亚论坛 ,2002 年第 2 期,第 62 页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与身份认同以沈阳市 sn 大学为例 8 综合以上两种观点,笔者认为,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 吉登斯用“反思性”概 念来解释社会成员的认同观,比较适中的融合了关于“认同”的分歧与争论。他 认为, “自我认同并不是个体所拥有的特质,或一种特质的组合,它是个人依据其 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 ” 26西班牙社会学家曼纽卡 卡斯特也 同意这个解释,认为认同是行动者自身的意义来源,也是自身通过个体化过程建 构起来的。他在认同的力量一书中曾经这样写到: “一般而言,谁建构了集体 认同,大致上便决定了这一认同的象征性内容,以及它对于那些接受或拒绝这个 认同的人的意义。 ”于是,拥有合理稳定社会认同感的个人,会反思性的掌握其个 人经历的连续性, 进而可以正确的理解和重构自身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身份认同, 并且在此意义上建立与他人良好沟通的渠道。 后现代主义又重新瓦解了建构主义的主体整体意识,呈现出后中心的特点。 斯图亚特 霍尔说, “主体在不同时间获得不同身份, 再也不以统一自我为中心了。 我们包含相互矛盾的身份认同,力量指向四面八方,因此我们的身份认同总是一 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 27 “总之,西方的身份认同理论认为,个体在互动中的角色认同有多种选择, 这些选择就如同一个菜单,由主人排出了一个显要性序列。这种排序取决于多种 因素,其中之一是个体在认同的角色的执行中所获得的报酬。这种报酬可能是精 神的报酬,也可能是物质的报酬,还可能是角色支持的报酬。个体在互动中越多 地对某一认同给以责任担当,就越可能从这种责任承担中获得自尊,这一认同就 越可能在序列中居于较高的位置。层级较高的认同对个体的行为具有较大的支配 能力。 ” 28 (二)参照群体理论 大学生作为一个具有多元性、可塑性、多变性的青年群体,对社会上各种资 讯与信息有着超乎他人的敏锐触感。他们对于新事物、新思想、新理念接收能力 强,而且很容易受他人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的影响。正是由于本文研究对象的这 种特殊性,笔者采取“参照群体”作为本文的又一个理论依据。美国社会心理学 家 h海曼在 1942 年研究个人对自身所处地位的看法时,首先采用了参照群体这 一术语来表示个人在确定自己的地位时与之相对比的人类群众。 “参照群体就是 一个人没有加入但又按照其价值规范来评价与指导自己的行为的群体。 随后这 26李强, 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年,第 58 页 27张继平, 军队现代化与军人身份认同的矛盾与调适以地方大学生警官群体的军人身份转换适应为研究 基点 ,吉林:吉林大学,2007 年,第 33 页 28张继平, 军队现代化与军人身份认同的矛盾与调适以地方大学生警官群体的军人身份转换适应为研究 基点 ,吉林:吉林大学,2007 年,第 40 页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与身份认同以沈阳市 sn 大学为例 9 一概念演化为负非所属参照群体、正非所属参照群体、负所属参照群体、正所属 参照群体四大类参照群体。所谓负非所属参照群体是指我们并不属于它,并且希 望回避的群体;所谓负所属参照群体是指我们属于它,但不愿意承认,希望摆脱 的群体;所谓正所属参照群体是指我们属于它,并且主观上认同的群体;所谓正 非所属参照群体是指我们不属于它,但是渴望加入或者渴望模仿其成员的群体。 这种对于参照群体概念的延伸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细化了主体对于参 照群体的主观感受。 ” 29参照群体是个人在行为中以其规范、价值观和意见为准绳 的群体。参照群体基本上起两种作用:规范作用和比较作用。本文认为,之所以当 代大学生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会出现大的偏差与矛盾的原因在于参照群体的不 同。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群体的人对于大学生该有何种方式的消费行为都 有不同的理解和标准,而作为大学生本身,他们的消费又有着独特的参照群体, 由于参照群体的不同,才会产生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矛盾。 四、几个相关的概念 (一)消费行为 经济学认为消费行为是消费者的需求心理、购买动机、消费意愿等方面心理 的与现实诸多表现的总和,其主要行为表现是购买行为。 30消费行为也被解释成人 们的消费活动,指人们通过货币信用的支出,从而获得并享用自己生存、享受和发 展需要之产品与劳务的行为。消费行为的核心问题是购买动机问题。而在社会学 的角度,消费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上的物品使用过程,而且是一个涉及到文化符号 与社会意义的象征过程,反映了消费主体的收入水平和现代化程度。 (二)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是指对个人的认同作用,或通常说明个体具体特点的自我描述,是 个人特有的自我角色定位,即个体对“我是谁”的界定,是个人自我界定的一部 分,源于个人对他所属群体中成员地位的认识以及赋予这种成员地位的价值观与 情感上的重要意义。自我认同是人们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一个定位。 29 30 负面影响个体性身份认同。 ” 33 本文中社会认同主要指外群体对大学生群体的界定 与划分,即其他群体对大学生群体的角色认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 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接受能 力强、具有活力的年轻群体思维与行为方式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化。虽然这种群体 性的变化未必会发生在每个个体成员的身上,但群体性的变化是必然的。在群体 32郁晓辉,张海波, 失地农民的社会认同与社会建构 , 中国农村观察 ,2006 年第 1 期,第 65 页 33张继平, 军队现代化与军人身份认同的矛盾与调适以地方大学生警官群体的军人身份转换适应为研究 基点 ,吉林:吉林大学,2007 年,第 64 页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与身份认同以沈阳市 sn 大学为例 13 自身发生变化的同时,外部群体将怎样看待这种变化,又会产生怎样的社会认同, 这些问题我们将从消费行为为着眼点进行实证分析。由于大学生消费方面的特殊 性,因此本文将从饮食消费、外表消费、娱乐消费与学习消费几个方面对大学生 社会认同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饮食消费 饮食消费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为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在食物方面的消费 情况。不过由于目前社会的发展程度较高,食品种类较多,加之大学生这个年龄 阶段对零食的喜好,因此,本文中的饮食消费不仅包括为满足最基本生理需要的 饮食消费,还包括对零食等其他食品类的消费。 饮食消费是每个人最基本的消费内容。大学生普遍没有固定收入,他们的生 活费来源基本都是所在家庭的供给,那么在人们的固有观念中饮食消费在所有的 消费内容里就会占有较大的比例。 被访者:n 先生,43 岁,中学文凭,工人 被访者:n 先生,43 岁,中学文凭,工人 问:你觉得大学生每个月生活费多少比较合理? 答:这可说不好,人家条件好的一个月两千、三千也是他,那下岗的书都念 不起,这就看条件,有条件就多花,没条件就省着点。 问:你觉得每个月吃饭花多少钱合理? 答:现在的生活怎么的还不得三四百,四五百呀。这现在物价涨得多快,自 己家吃饭都比原来贵了,那搁外边吃不更得贵了。都是年轻人,本来就能吃。 被访者:g 女士,32 岁,大专文凭,文员 被访者:g 女士,32 岁,大专文凭,文员 问:你觉得大学生每个月的生活费多少比较合理? 答:现在生活条件挺好的,特别是许多家庭都挺舍得给孩子花钱的,现在的 大学生好像业余活动还挺多的,吃饭呀交际呀这些,所以我觉得大学生的生活费 肯定不会少,也许会在七、八百元左右吧,有的会一千多,当然这就是普通的, 特殊有钱的那种就不一定了。 问:你觉得大学生在吃饭、零食这些吃的方面应该花费多少钱? 答:这个呀,女生吃零食肯定会多一点,我记得我读书的时候我们寝室每个 人的柜里除了衣服就是吃的,都不存在没吃的的时候,不过现在小女生都好美, 减肥不吃饭,花的少也说不定。男生吃饭吃得肯定比女生多,花销就得大,再加 上抽个烟,花得也不能少。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与身份认同以沈阳市 sn 大学为例 14 问:你觉得在吃的方面消费占生活费的比例多少比较合适? 答:一大部分,要说比例,估计得在百分之六、七十吧。 上述的访谈内容表明,人们还是认为饮食消费应该占据大学生消费内容的较 大比例。由于物价的上涨,且年轻人对食物的需求量较大等原因,人们可以接受 大学生在饮食方面的消费偏高。这种认同的由来,虽然有固有观念的影响,但也 存在着自身经验的限制。人们通过自己周围的环境或以往的经历来想象当前大学 生的消费行为。姚建平也认为, “很多人实际上是在根据自己的境况在推想他 人除了经济收入、文化程度和职业之外,个人生活状况中的很多其他因素都 有可能影响被访者对他人消费方式的解释和想象” 。 34比如 n 先生根据“物价涨得 多快,自己家吃饭都比原来贵了”来推论大学生“搁外边吃不更得贵” ;而 g 女士 则通过自己读书时对零食的大量消费来推论女生吃零食会多一点。由此我们可以 发现,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推论他人的消费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塑造它 群体的理想类型。那么,这种理想类型必然会与角色扮演者所扮演出的形象有一 定的差距。 (二)外表消费 除了饮食消费,人们最关注的莫过于外表消费。在物质极度丰富的时代,外 表消费已经不仅仅是对保暖和遮羞的满足,而是对个人身份、地位的一个外在体 现方式。个人通过外表表达出个体认同,也可以说是根据自身的认同来塑造各自 的外表。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认同,就会塑造什么样的外表。王宁也认为个人的外 表对个体认同有重要意义。 “吉登斯认为, 随着现代性的出现,某种类型的身体 外貌和行为举止,明显地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 ” 35人们通过外表消费来获得群体中 的归属感,同时也获得想要的社会认同,可以说外表的塑造是人们自我认同和社 会认同的重要手段。 被访者:n 先生,43 岁,中学文凭,工人 被访者:n 先生,43 岁,中学文凭,工人 问:你觉得大学生应该穿成什么样? 答:学生就该学生样呗,还能什么样?有的学生也不知道是不是大学生,跟 社会小青年似的,头发红的黄的,身上沥了郎当的(许多装饰品) ,男的头发长的, 女生那裙子短的跟什么似的,一看就不像学生,就该有个学生样学生,不说让他 们像以前吧,怎么也得差不多,穿的干净立整地,一说话不说怎么的也得像个样, 34姚建平, 消费认同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 3 月,第 233 页 35王宁, 消费与认同对消费社会学的一个分析框架的探索 , 社会学研究 ,2001 年第 1 期,第 65 页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与身份认同以沈阳市 sn 大学为例 15 一看就有知识的。现在的学生可不行,你也看不出来哪个是大学生还是社会上的。 问:你觉得什么样是学生样? 答:这个,就是穿得干净立整的,规规矩矩的,不说穿的朴素吧,也得差不 多。 问:你觉得大学生每个月花在外表上的钱应该占生活费的多少?比如说买衣 服、化妆品,弄头发什么的? 答:那不是我觉得应该的事。我觉得他得少花点,他能少花么?衣服能穿就 行呗,非得穿什么名牌,那名牌就是卖牌子呢,没看出衣服多好,就看出价钱好 了。你看看现在,他们才讲究穿呢,都拿父母的钱讲究呢。 被访者:先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