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吴起、商鞅变法成效的比较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吴起、商鞅变法成效的比较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吴起、商鞅变法成效的比较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吴起、商鞅变法成效的比较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吴起、商鞅变法成效的比较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吴起、商鞅变法成效的比较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研究是一个老课题 学术界在很多问题上都达成了共 识 特别是对变法成效 学者们多引用韩非的话 认为 楚不用吴起而削乱 秦行商君法而富强 因此 鹪 研究若认为吴起变法失败了 或者说成效不 大 因而楚国失去了最后一个强盛的机会 而商鞅变法则大获成功 奠定了秦 国统一天下的基础 然而 越来越丰富的考古资料表明 吴起变法以后楚国人口增加 经济水 平提高 楚国实际上处于上升期 相反 商鞅变法并没有为秦国普通大众的生 活带来很大的改观 很可能成效有限 因此 两次变法到底成效如何 尚不能 盖棺论定 需要进一步探讨 本文第一部分探讨吴起变法的成效 认为吴起约在公元前3 9 0 年 去魏之 楚 在楚国推行了十年左右的变法 变法以后 楚国军事实力变强 对外战 争由被动转为主动 政治上废除世袭制 限制大贵族 整饬吏治 成效显著 经济上楚国人口增加 楚人生活质量提高 因此 变法获得了巨大成功 不能 说 楚不用吴起而削乱 第二部分探讨商鞅变法的成效 认为商鞅变法对秦国的主要贡献是完善了 军功爵制 以此为核心 商鞅创建了一个以高压的社会氛围 鲜明的社会 等级和快捷的上升渠道为特征的秦国社会 这个社会的几乎全部力量都被用于 加强军事 因而秦人的战斗力极强 但是 商鞅保留了世袭制 发展了奴隶制 强化了社会等级 因而政治改革不彻底 此外 考古资料显示 商鞅变法以后 秦人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大幅度提高 并不是 史记 李斯列传 所说的 民以 殷盛 硕士学位讫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s 第三部分是把这两次变法放在楚国 秦国的发展历史中进行比较 围绕变 法分析为什么吴起变法成功了 而楚国却最终灭亡了 商鞅变法成效有限 但 最终秦国统一了天下 关键词 吴起变法商鞅变法成效比较 硇 一学位讫叉 1 1 s 1 r s1 s 1 s a b s t r a c t i th a sb e e nr e s e a r c h e df o ral o n gt i n a ea b o u tt h ew u q i sr e f o r ma n dt h e s h a n g y a n g sr e f o r m m a n ys c h o l a r sh a v et h es a n l es t a n d p o i n t e s p e c i a l l yt ot h e p o l i t i c a lr e f o r mr e s u l t s c h o l a r sc i t e dt h ec o n c l u s t i o no fh a lf e i z i t h o u g h tt h a t t h e c h us t a t ew a sw e a k e nw i t h o u tu s i n gw u q i sr e f o r m h o w e v e rt h eq i ns t a t ew a s r i c h e ra n d s t r o n g e rb e c a u s e o ft h es h a n g y a n g sr e f o r m t h e r e f o r e i tw a s e x t e n s i v ea c c e p t e dt h a tt h ew u q i sr e f o r mf a i l e d a tl e a s tt h er e s u l tw a s n to b v i o u s a sar e s u l tt h ec h us t a t el o s tt h el a s to p p o r t u n i t yt ob es t r o n g c o m p a n yt h e s h a n g y a n g sr e f o r mo b t a i n e dt h eb i g g e s ts u c c e s s a n do f f e r e dt h ef o u n d a t i o no f t h e q i ns t a t e su n i t i n gt h eo t h e rs t a t e s h o w e v e r m o r ea n dm o r ea b u n d a n ta c h e o l o g yr e f e r e n c ei n d i c a t e d a f t e rt h e w u q i sr e f o r mt h ec h us t a t e sp o p u l a t i o ni n c r e a s e d t h ee c o n o m yd e v e l o p e d o n t h e c o n t r a y t h eq i ns t a t e se c o n o m yo n l yc h a n g e di n am e a s r r ea f t e rt h e s h a n g y a n g sr e f o r m p o s s i b l y t h er e s u l to ft h es h a n g y a n g sr e f o r mi sl i m i t e d t h e r e f o r e t w or e f o r m s r e s u l tn e e dt ob ef u l g h e rs t u d i e d t h ef i r s tp a r td i s c u s s e st h er e s u l to ft h ew u q i sr e f o r m t h em a i ns t a n d p o i n t i s t h er e f o r mb e g a ni n3 9 0b c p r o b a b l y l a s t e da b o u tt e ny e a r s h e r e a r e r t h e c h us t a t eb e c a m er i c h e ra n ds t r o n g e r s h ev a n q u i s h e dt h ew e is t a t e a b r o g a t e dt h e h e r e d i t a r ys y s t e m l i m i t e dt h en o b i l i t y sp r i v i l e g e a n dd e v e l o p e dt h ee c o n o m y t h es e c o n dp a r td i s c u s s e st h er e s u l to ft h es h a n g y a n g sr e f o r m t h em a i n s t a n d r o i n ti s i tw a ss h a n g y a n g se n o r m o u s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m o d i f yt h es y s t e mo f r e w a r do rp u n i s h m e n tt h eq i n sp e o p l e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i rp e r f o r m a n c eo nt h e b a t t l e f i e l do rf a r m l a n d r e g a r dt h es y s t e ma st h ec e n t e r s h a n g y a n gs e tu pt h e 1 i i o a 鼍 位 炙 h a s 丁e r s e s l s q i n ss o c i e t yw i 血a s p h y x i a n ta t m o s p h e r e s t r i c t l ys o c i a lg r a d ea n df a s ta s c e n s i o n o u t l e tf o r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a l m o s ta l lp o w e r so ft h es o c i e t yw a su s e dt oe n h a n c et h e m i l i t a r y a sar e s u l t t h eq ms t a t eb e c a m es t r o n go nt h em i l i t a r y b u ts h a n g y a n g r e s e r v e dt h eh e r e d i t a r ys y s t e m d e v e l o p e ds l a v e ss y s t e m s t f i c t e dt h es o c i a lg r a d e s oh i sp o l i t i c a lr e f o r mw a sl o c a l i z e d a n dt h ea r c h e o l o g yr e f e r e es h o wt h a tt h eq i n s t a t e se c o n o m yd e v e l o p e ds l o w l y a n dt h eq i np e r s o n sl i v i n gl e v e lh a dn o s i g n i f i c a n ti n c r e a s e s ot h en a r r a t i o no f e a c hf a m i l yo rp e r s o ni sw e a l t h y i n 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 s h a n g y a n gb i o g r a p h y i sn o ta c c u r a t e t h el a s tp a r ti st oc o m p a r et h et w or e f o r m si nt h eh i s t o r yo f t h ec h us t a t ea n d t h eq i ns t a t e a n a l y z i n gw h y w u q i sr e f o r ms u c c e e d e d b u tt h ec h us t a t ep e r i s h e d s h a n g y a n g sr e f o r mw a sl i m i t e d b u tt h eq i ns t a t eu n i f i e dt h eo t h e rs t a t e s k e y w o r d s t h e w u q i sr e f o r m t h es h a n g y a n g sr e f o r m r e s u l t c o m p a r i s o n i v 磅t 气 位讫爻 m a s l r lsl f s l s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 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 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孙脚 日期 功婢f 月陟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学 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 编本学位论文 彩 作者签名 苫 碎导师签名 群踢鲰 日期 w 哆年 月f 多日 日期 b 年 月 1 日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 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 同意将 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 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全文发布 并可 按 章程 中的规定享用相关权益 同意论文提交后滞后 圈半年 口一年 口二年发布 作者签名 占r 炜 日期 伽9 年6 月居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如 取1携肌雾 顶壬哞l j i j t 1 1 a sii m s 川i s s 绪论 在东周列国中 楚国和秦国是比较特殊的两个诸侯国 她们一居中原之南 一居中原之西 是周王室分封的诸侯国之一 但是 又和齐 鲁 晋等国不同 时不时地会被排斥在 正统 之外 她们都向往 中原文化 想进入中原文化圈 但是又经常被冠以戎夷蛮狄之名 不得不面 对自己的土著现实 因此 楚国和秦国在发展的起点 面临的问题上有很多 相同的地方 发展过程中 她们都是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中的一个 但是 战国初期 楚国已经是南方一霸 秦国却发展缓慢 处处都要比其他诸侯国 慢半拍 然而 争霸的结果却是秦国灭掉了楚国和其他诸侯国 相似的发展起点 楚强秦弱的发展历程却最后以楚亡秦王而告终 这其 中的转变 颇耐人寻味 韩非子把原因归结为变法 他说 楚不用吴起而削乱 秦行商君法而 富强 许多研究者同意这一观点 认为吴起变法在楚国的失败使楚国失去 了最后一个强盛的机会 而商鞅变法的成功使秦国强大起来 奠定了秦国统 一六国的基础 然而 考古资料显示 楚国在吴起变法以后墓葬增加 随葬品较前更加 丰富 丝毫没有削乱的迹象 而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后 墓葬数量既没有急剧 增加 随葬品也不比之前丰富 联系到文献上有诸多吴起变法成效和秦国变 法后仍然 地小民贫 的记载 可以认为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并没有失败 而 商鞅变法的经济成效似乎不能过分强调 战国晚期 秦国蚕食鲸吞 灭掉了包括楚国在内的其他诸侯国 实现了 统一 这其中 有变法的作用 但是更多的是其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韩非子 和氏 史记 秦本纪 l i 士 位论文 h i a s t e r sf 川i s s 一 研究现状 吴起变法成效不大和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似乎是不刊之论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研究是一个老课题 研究的时间长 研究的人数多 但是根据笔者对以往研究成果的统计 发现很少有文章涉及变法的成效 笔者曾经查阅张传玺主编的 战国秦汉史论文专著索引 及 续编 三编 发现研究吴起变法的文章并不是很多 主要集中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 论变法的时间长短 主要是根据韩非的记载推测吴起何时入楚 进而计 算变法的时间长短 韩非子 和氏 说 吴起变法 悼王行之期年而薨 郭沫若认为 期年 是一年 吴起变法推行了一年 吴起在楚国至少三年 固 宋公文认为变法推行了五六年 杨宽认为 期年 是十年 吴起变法推行了 十年 总之 吴起变法的时间一直在一年和十年之间摇摆 二 从不同的角 度探讨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启示 学者们虽然在变法时间上还有争论 但是大 都引用韩非的话 认为吴起变法时间短 不可能成功 因此 研究吴起变法 往往探讨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与吴起变法受关注不多不同 研究商鞅和商鞅变法的文章比较多 专门 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变法的文章中 绝大多数是研究商鞅变法的 下表是笔者 根据文章的内容 对1 9 7 8 年以来有关商鞅变法的文章进行的统计 分性作成功田赋财经 文化法时思社人其总 类质用原因制税政策 政策律间想会 口 它计 篇 数 81 51 01 651 034237559 3 表格中 田制 赋税 财经政策 文化政策 法律等都属于变法内容的 范畴 社会则是指对秦国变法以后家庭 社会形态等社会史的研究 其实也 郭沫若 青铜时代 述吴起 郭沫若全集 历史编 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8 2 年 宋公文 略论吴起变法 楚史新探 河南大学出版社 1 9 8 8 年 杨宽 战国史 上海人民出版杜 2 0 0 3 年 第1 9 6 页 2 硕士学位汜文 h s t f rs s i s 可以归入变法内容 但是从研究思路上看 社会史的角度又有别于田制等问 题 因此分别列出 从上表可以看出 近二十年来 商鞅变法研究主要集中在性质 作用 内容 成功原因等几个问题上 当然 他们的研究趋势不一样 有的是在不 同时期 观点发生变化的 如对变法性质 作用的研究 有的是长期争论 但是一直达不成共识的 如对田制 赋税等的研究 有的是在研究中不断从 各个角度进行补充的 如对成功原因的研究 至于对社会组织 家庭结构等 社会史的研究 则是到了九十年代以后才逐渐多了起来 这既是因为整个史 学界兴起了社会史研究的热潮 更得益于简牍文字等考古发现为此类问题提 供了新材料 显而易见 近年来的商鞅变法研究成绩很大 首先是涉及面广 几乎包 括了商鞅变法的所有方面 其次是及时地利用新资料转换研究角度 如对秦 国家庭 社会形态圆等的研究 再次是突破了以前的思维定势和认识窠臼 如有的学者将商鞅变法定性为 在极端君主派领导下进行的一场旨在加强中 央集权君主专制统治 又带有相当军国主义色彩的改革运动 也有学者认 为商鞅就是代表专制君主一人推行变法 因而 围绕商鞅变法所发生的矛盾 和斗争是一场君主集权与贵族分权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综上所述 研究商鞅变法的学者多 文章多 研究面广 取得的成绩也 很大 但是 如此多的文章 却很少有 甚至说没有讨论商鞅变法的成效的 大家似乎都有一个默认的前提 即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对后世影响极大 杨 宽在他的专著 战国史 第六章 战国前期各诸侯国的变法改革 的开头语 中说 楚悼王起用兵家兼法家吴起实行变法 因楚悼王去世 吴起被害 此类文章如张金光 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问题 历史研究 1 9 8 8 i 如张金光 论秦自商鞅变法后的农村公社残余 文史哲 1 9 9 0 1 o 杨师群 商鞅变法的性质和作用问题驳论 学术月刊 1 9 9 5 6 o 叶文宪 商鞅为谁变法 对一个历史定论的反思 探索与争鸣 1 9 9 9 8 3 硕士年位1 叉 州a s rs s f s 成效不大 秦孝公重用卫鞅 即商鞅 两次进行变法 可以说是变法的集 大成 因而取得显著成效 使秦国富强 奠定了秦国此后在兼并战争中不断 取得胜利和完成统一的基础 杨宽是战国史研究的权威 他的评价应该能够代表目前学术界普遍的观 点 老一辈的史学家如翦伯赞 郭沫若等也都认为吴起变法时间短因而成效 不大 有的学者认为是彻底失败了 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的集大成者 这种看法似乎已成不干0 之论 但是 他们在论述这两次变法的成效时 并没 有给予详细的论证 如杨宽论及吴起变法的成效时 说变法后 楚国 就强 盛起来 吴起曾 南收扬越 北并陈蔡 却三晋 西伐秦 但后来又 说 变法时间较短 成效不大 因为楚国的军政大权始终掌握在贵族昭 景 屈三家之手 比较腐败 圆 论及商鞅变法的成效时 说第一次变法后 秦国 在对外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次变法 从经济上和政治上进一步 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 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 使变法令得以贯彻执行 由于这一切 秦国很快富强起来 奠定了此后秦统一全中国的基础 仔细分析的话 不难看出上述评价是一种带有导向性的结论 既缺乏充 分的论证 也还有一些疑点 如说吴起变法时间短 可是又认为有十年左右 十年虽然不是很长 但是足以完成一场变法 而且既然说变法以后楚国就强 盛起来了 楚肃王 宣王 威王时代也没有江河日下 怎么又说吴起变法成 效不大呢 倒是商鞅变法以后秦惠王时期 秦国仍然被认为是 地小民贫 这是秦惠王也承认的 此外 韩非子评价商鞅变法说 其富强也资人臣而 已矣 自是以来 诸用秦者 皆应 穰之类也 故战胜则大臣尊 益地 杨宽 战国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 0 0 3 年 第1 8 8 页 o 杨宽 战国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 0 0 3 年 第1 9 6 页 杨宽 战国史 上海人民出版杜 2 0 0 3 年 第2 0 4 页 o 杨宽 战国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 0 0 3 年 第2 1 1 页 o 史记 秦本纪 4 埙 侮讫 i 引 l 1 f s ls 则私封立 商君虽十饬其法 人臣反用其资 可见 韩非对商鞅变法 也颇有微词 楚国和秦国最后的结果可能也会影响到对这两次变法的评价 毕竟 楚 国最后是被秦国灭掉的 但是 楚国国势的江河日下是在公元前3 1 2 年 楚 国被秦国大败于丹阳之后 此时距吴起变法已经有7 0 年左右的时间 而秦国 的统一也距商鞅变法有一百多年 即使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变法 其影响力也 是有限的 如李悝在魏国的变法 虽然使魏国国富兵强 盛极一时 但是魏 国后来还是衰落了 因此 楚国的灭亡和秦国的统一不能充分反证吴起变法 的失败和商鞅变法的成功 影响变法成效探讨止步不前的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资料不足 传世文献 固然提供了一些资料 但是远远不够 讨论变法的成效 就是分析变法有没 有给当时的社会带来变化 以及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这当然最好是在历史遗 留中披沙拣金 近年来 不管是楚文化考古还是秦文化考古都取得了巨大的 成就 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直接证据 充分地利用考古资料 不仅能够 越来越清晰地了解古人的生活 而且通过前后比较 可以看出他们的生活在 不同时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 楚 秦墓葬资料 丰富的考古材料再现了楚国 秦 国的社会面貌 考古学上楚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开始于2 0 世纪2 0 年代 至今已有八十多 年 秦文化稍微晚一点 约始于2 0 世纪3 0 年代 至今七十多年 两者都发 现 发掘了大量的墓葬 遗址 但是从发掘数量上看 楚墓要多于秦墓 楚 墓约有2 0 0 0 0 座 秦墓约有2 0 0 0 座 秦墓虽然比楚墓少得多 但是绝对数量 也不少 目前 楚墓 秦墓的分区 分期 分类等问题已经基本搞清 为进 o 韩非子 定法 埙 啤 jj i m a s l hs l i s j s 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在各种研究楚墓的书或论文中 郭德维的 楚系墓葬研究 的资料颇为 丰富 根据地域相近 文化内涵相同 自身特点鲜明等标准 他将楚墓分为 十二个区 纪郢区 鄢郢区 丹晰区 城阳区 东鄂区 洞庭区 澧州区 长沙区 黔中区 苍梧区 陈郢区 寿春郢区 对本文来说 纪郢区是重点 因为这是郢都江陵纪南城四周的楚墓区 包括江陵 沙市 枝江 荆门 当 阳 宜昌等县市境内的楚墓 此区墓葬数量多 类别全 时间长 保存好 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最能反映楚文化的特点 八十年代以来 考古工作者 在这一区发掘了三大墓地 江陵雨台山 当阳赵家湖 和江陵九店国 共有一 千多座墓葬 资料集中 时间延续长 非常适合用来分析楚国在不同时期的 发展变化 再一重点区域是楚国南部的洞庭区 澧州区 长沙区 苍梧区 吴起变 法变法中 吴起相悼王 南并蛮越 遂有洞庭 苍梧 洞庭指洞庭湖 苍梧当指 苍梧之山 或 苍梧之丘 即今天的湖南九疑山 变法内容中 还有 令贵人往实虚广之地 的规定 笔者认为这 虚广之地 应该在楚国 南方 因此 吴起不仅拓展了楚国的南疆 而且积极开发这些地区 变法若 有成效 一定会在这些地区反映出来 2 0 0 0 年 湖南省博物馆整理了1 9 5 2 年至1 9 9 4 年间在长沙发掘的两千多座楚墓 编成 长沙楚墓 o 一书 详细 介绍了长沙周围楚墓的情况 秦墓的资料相对少一些 也散一些 发掘报告主要有 陇县店子秦墓 郭德维 楚系墓葬研究 湖北教育出版社 1 9 9 5 年 o 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 江陵雨台山楚墓 文物出版社 1 9 8 4 年 o 湖北省宜昌地区博物馆 北京大学考古系 当阳赵家湖楚墓 文物出版社 1 9 9 2 年 湖北文物考古研究所 江陵九店东周墓 科学出版社 1 9 9 5 年 o 后汉书 南蛮传 o 吕氏春秋 贵卒 o 湖南省博物馆等 氏沙楚墓 文物出版社 2 0 0 0 年 o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 陇县店子秦墓 三秦出版社 1 9 9 8 年 6 蛳 卜 任匕文 k a s l rs l l ls 和 塔儿坡秦墓 其他发掘简报大多发表在 文物 考古 考古 与文物 文博 等刊物上 因为这些发掘报告是不同时期整理的 早先 发掘的难免会受资料所限而出现一些分期误差 滕铭予整理了2 0 0 2 年以前秦 地出土的几乎所有的墓葬 综合全部资料重新分期 比较具有权威性 因此 本文主要依据她的分期 据文献记载 秦人是自西向东发展的 考古发掘也 证实了这一点 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 滕铭予将秦墓分为六个区 天水地区 长陇地区 宝鸡地区 西安地区 铜川地区和大荔地区 这六个区自西向东 一字排开 在天水地区发现了目前最早的秦墓 长陇地区的边家庄墓地和陇 县店子墓地可能分别是秦国 开邑 的贵族墓地和平民墓地 宝鸡地区所包 括的凤翔县是秦 雍 都所在地 西安地区则是秦的另一都城 咸阳 所在 地 商鞅变法时 雍 已经不是秦的都城 但是 她一直是秦国的重要城 邑 据 史记 秦始皇本纪 记载 秦始皇的加冠礼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因 此 雍 和 咸阳 是秦国最重要的两大统治中心 商鞅变法若能给秦国 带来改头换面的变化 首先就会在这两个地区显现出来 所以 本文会特别 注重运用这两个地区的考古资料 至于铜川地区和大荔地区 比较晚才归入 秦国 发掘的秦墓葬数量并不是很多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咸阳地区的塔儿坡墓地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墓地 该 墓地发掘秦墓3 8 1 座 大多属于战国晚期 短时间内形成这样大范围的墓地 应该不是当地人所为 因为一个自然增长的墓地不可能没有其他时期的墓葬 因而 在进行墓葬数量统计的时候 笔者就没有把塔儿坡墓地的墓葬和西安 其它地区的墓葬合在一起统计 而是另行分析该墓地隐含的历史信息 考古发掘的信息量很大 墓葬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本文将要利用的 考古资料还有简牍文字等 简牍文字在秦墓和楚墓中都有大量出土 在此就 不一一介绍了 o 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 塔儿坡秦墓 三秦出版社 1 9 9 8 年 7 硕士拳位池文 sr rs 1 1r s f s 三 相关理论说附 架起用考古成剩茳行历史学解释的梯子 用考古资料解释历史问题是学术界的共识 但是找到两者之间的连接点 并科学地把两者结合起来却需要学术界长期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春秋战国时 期的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涉及到社会政治 经济 军事 风俗等各 个方面 影响所及 也会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但是 反映比较明显的 一是国家的军事实力 再就是普通大众的生活状况 文献中记载有很多诸侯 国之间的胜负战事 因此 可以清楚分析变法前后国家军事实力的变化 然 而 普通大众生活状况的表现 文献中记载的并不是很多 只能依据丰富的 考古资料 先秦时期 人们在礼制约束 鬼神观念和祖先崇拜等影响下 讲究 事 死如生 亲人去世后 要根据当地的风俗 死者生前的地位来安排丧葬事 宜 随着死者一起下葬的往往有丰富的器物 因此 当时的墓葬包含了很多 墓主人生前的信息 研究这些墓葬 并和文献记载相比照 就可以大致了解 当时的社会状况 正像张正明所说 墓群展示的虽是一个凄冷 阴沉的世 界 却能映现出墓主生前一个热闹 灿烂的世界 不仅如此 墓葬和其他 考古资料相比 时代感强 涵盖的社会阶层多 可以更充分地反映一个地区 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 墓葬的构成因素主要有墓葬形制 墓葬规模 葬具 葬式 随葬器物等 对这些资料可作如下分析 第一 根据墓葬的墓穴形制 葬具 葬式以及随葬器物的形态等 研究 埋入该墓地的人群的族属以及该墓地所反映的考古学文化的面貌 特征 结 构 并对这些墓葬进行分期 分类 第二 通过墓葬的分类可以研究墓主人生前的社会地位 并扩大到对当 张正明 刘玉堂 湖北通史 先秦卷 华中师范大学 1 9 9 9 年 第5 2 6 页 8 硕士学位讫文 m a s t f r s1 e s l s 时整个社会阶层结构的分析 第三 通过墓葬的数量和级别 研究该墓地的墓主人生前居住活动的居 址的规模与等级 第四 可以通过随葬器物数量的多少 质量的好坏分析该墓地的墓主人 的生活水平 生活习惯等 第五 根据墓葬分期 可以对这些墓葬所反映的信息进行纵向比较 从 而研究整个社会的发展情况 曾有学者指出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从遗址 遗迹到遗物以及他们之 间的关系等等 它们本身就存在着很多量的规定性 现代考古发掘报告通常 包涵了大量的量化信息 很多重要记录都是以数量来作为描述形式 适当 的定量处理 能从同样资料中获取更多的 更准确的信息 能排斥直观性 经验性和由此而发生的随意性 国本文会用大量的统计数字来比较吴起 商鞅变法前后楚 秦两国的情况 进而说明变法的成效 王奇志 龙虬庄遗址墓葬统计学分析尝试 东南文化 2 0 0 3 1 9 啦i 章 j t 文 引 1 s i 一 吴起变法的成效 一 变法的时间 约从公元前3 9 0 年开始 历时 年左右 楚国的吴起变法上承魏国李悝变法 下启秦国商鞅变法 是战国时期的 一次重要变法 讨论吴起变法的成效 必须首先讨论吴起变法的时间 因为 长期以来 学术界认为这次变法失败了 或者说成效不大的主要原因就是变 法时间短 不可能完成一场成功的变法 就目前所知 韩非子 是唯一提到过吴起变法时间长短的文献 韩 非子 和氏 记载 吴起变法 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 吴起肢解于楚 商鞅变法 孝公行之 主以尊安 国以富强 八年而薨 商君车裂于秦 楚不用吴起而削乱 秦行商君法而富强 韩非认为吴起变法只推行了 期 年 因而 楚不用吴起而削乱 据此 很多学者认为吴起变法的时间 太短 不可能成功 至于具体的时间 则有的说 期年 是 一年 因此 吴起变法只有一年 加上吴起任宛守的一年 吴起在楚国也就两三年的时间 郭沫若说 至少两三年 但是吴起在楚国又是改革变法又是南征北战 短短的一年时间是不可能做完这么多事情的 因此 杨宽说 期年 是 十 年 圆 此说遭到了其他学者的反对 期年 从来就是一年的意思 对吴 起变法时间长短的讨论转为了对 期年 的讨论 但是 闯题的关键是 韩 非说吴起变法 行之期年 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作为和吴起变法期年而败的 比较 韩非指出商鞅变法 孝公行之 八年 最后 主以尊安 国以富强 显而易见 韩非认为商鞅变法推行了八年 众所周知 商鞅变法从公元前3 5 9 年开始 到公元前3 3 8 年结束 推行了2 1 年 韩文的错误显而易见 既然如 此 怎么能根据韩非的说法认为吴起变法只推行了 期年 因而认为 楚 郭诛若 青铜时代 述吴起 郭沫若全集 历史编 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8 2 年 o 杨宽 战国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 9 9 8 年 第1 9 6 页 1 0 硕士 文 m a s 丁l r j s i s 不用吴起而削乱 昵 笔者曾经根据魏国和楚园的形势判断吴起 去魏入楚 的时问 吴起在 魏国时 担任魏国的西河守 主要负责魏国的西部边界 作为一个杰出的军 事家 吴起在西河守的任上克尽职守 秦国一直不敢也不能东向 魏武侯即 位以后巡游全国 吴起得罪了武侯身边的近臣王错 王错谮之于魏武侯 圆 因为害怕被治罪 吴起离开了魏国 走之前 吴起泣日 西河之为秦取不 久矣 果然 有间 西河毕入秦 可见 吴起的离开 使魏国的西边 门户出现了漏洞 秦国抓住时机 东侵魏国 六国年表 记载 公元前3 8 9 年是魏武侯七年 这一年 秦侵阴晋 阴晋 徐广日 今之华阴 当时属于河西郡辖区 秦国攻击此地 很可 能吴起已经离开了魏国 公元前3 8 7 年 即魏武侯九年 魏伐秦 又遭失败 次年 魏 城安邑 王垣 可见 魏国的西部边界自公元前3 8 9 年开始又 受到秦的威胁 在反击失败后加强了消极防御 这应该和吴起离开魏国大有 关联 因此 吴起离开魏国很可能就在魏武侯六年 即公元前3 9 0 年左右 吴起离开魏国后去了楚国 时值楚悼王时期 楚国是南方的大国 春秋 时期发展迅猛 曾饮马黄河 问鼎中原 进入战国以后 楚国的内忧外患逐 渐多了起来 三晋频频伐楚并败楚 面对三晋咄咄逼人的凌厉攻势 楚国缺 乏及时有效的应对策略 只有招架之功 而无还手之力 处于被动地位 因 此 楚悼王从即位之初 就想再振楚国雄风 为此 他进行了一些改革 但 被认为是 数逆天道 戾人理 孤掌难鸣的楚悼王急切地需要一个有力的 助手 吴起的到来 使楚悼王如虎添翼 楚国的变法就此展开 经由变法 o 孙炜 楚不用吴起而削乱 质疑 长江大学学报 2 0 0 4 2 o 吕氏春秋 长见 o 吕氏春秋 长见 o 史记 魏世家 记载 武侯九年 使吴起伐齐 至灵丘 似乎此时吴起还在魏国 其实 魏 世家 所记有误 六国年表 记 魏伐齐是在公元前3 7 8 年 此时吴起已死 所以 不可能是由吴 起率领魏军伐齐 详见缨文远 战国史系年辑证 巴蜀书杜 1 9 9 7 年 o 说苑 指武 1 l 硕一l 牢忙j 炙 h a s tr rs l s ls 楚国的军事形势发生了胜负逆转 楚悼王十一年 即公元前3 9 1 年楚军再一次被三晋败于大梁 榆关以后 楚国 南平百越 北并陈 蔡 却三晋 西伐秦 诸侯患楚之强 军事形 势大为好转 此后 一直到公元前3 7 7 年 才又见蜀伐楚 公元前3 7 5 年 魏国才伐取楚国的榆关 魏国在公元前3 9 1 年就已经败楚于榆关 为什么不 乘胜夺取 而要到1 7 年后才再次出兵占领呢 分析当时的形势 这应该和吴 起的行动息息相关 吴起离开魏国后 秦国进攻魏国 魏国的西界吃紧 不 得不把注意力放在抵御秦国上 同时 吴起在楚国被楚王任命为 宛守 宛 是楚国的北方重镇 吴起在这里镇守 也使魏国不敢继续南逼楚国 只得放弃即将到手的榆关 吴起变法的显著成效之一 却三晋 史无明载 也许指的就是这个时候 吴起死后 楚肃王族诛了反对吴起的七十余家贵族 导致楚国一时无将 蜀国趁机伐楚 魏国也再次攻楚 伐取榆关 因此 吴 起入楚应该也在公元前3 9 0 年左右 综上 笔者从两条线索分析吴起 去魏入楚 的时间 都是公元前3 9 0 年左右 因此 笔者把吴起去楚国的时间定在公元前3 9 0 年左右 应该大致 不错 从那时开始到公元前3 8 1 年变法结束 由吴起直接指导的变法就有十 年左右 楚悼王之后即位的是楚肃王 楚肃王登位不久 就大动干戈 借机诛杀 了反对吴起的七十余家贵戚 尽收他们的封邑 由此可见 楚肃王也是支持 变法的 不仅如此 楚肃王作为一个刚刚登上王位的新君 之所以能够一下 子杀掉七十余家贵戚大臣 背后肯定会有一个强有力的集团 这个集团无疑 也是支持吴起变法的 否则 这件足以轰动全国的大事不可能顺利完成 因此 笔者认为 吴起在楚国推行变法 由他直接领导的有近十年 有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中国大事年表 也记载 吴起奔楚是在公元前3 9 0 年 转引自宋公文 略论吴起变法 楚史 新撩 河南大学出版社 1 9 8 8 年 1 2 ir i 乏l j j 丈 m s s s 1 i 足够的时间全面制定 实施他的变法方略 安定楚国的政治 发展楚国的经 济 同时还有余力南征北战 扭转楚国军事上的劣势 楚悼王 吴起死后 楚肃王也没有废除变法 变法的各项内容得以继续发挥作用 二 变法的成效 军事强大 政治稳定 经济富裕 疆 域拓展 先秦古籍中 除了 韩非子 评价过吴起变法的成效以外 史记 战国策 吕氏春秋 等文献也谈到过吴起变法的成效 只是 与 韩 非子 认为吴起变法失败了不同 史记 范雎蔡泽列传 和 战国策 秦 三 明确记载吴起变法是一次成功的变法 吕氏春秋 的 贵卒 义 赏 等篇也肯定了吴起变法 史记 范睢蔡泽列传 和 战国策 秦三 记载的是同一件事 范睢 和蔡泽为争夺秦国的相位进行了一场辩论 当时 范睢是秦相 蔡泽想取而 代之 为此 蔡泽列举了商鞅 吴起 文种三人变法的事例 说他们应该功 成身退 以避免杀身之祸 但是他们都没有做到 因而不得善终 以此为鉴 蔡泽劝范睢功成身退 让出秦相之位 蔡泽在评价吴起时 说他在楚国的变 法 功已成矣 而卒肢解 这显然是说吴起变法成功了 范睢对蔡泽此举满 怀戒心 自称 五帝三代之事 百家之说 吾既知之 众口之辩 吾皆催之 是恶能困我而夺我位乎 范睢自认熟读百家学说 对各国的时势了如指掌 准备好了要用伶牙俐齿反驳蔡泽 保护自己的相位 但是当他听蔡泽列举了 商鞅 吴起 文种等人的事情以后 竟然心悦诚服 完全同意蔡泽的看法 让出了秦相之位 并指出吴起变法 使私不得害公 谗不得蔽忠 可见 蔡 泽和范睢都认为吴起变法获得了成功 范睢和蔡泽生活的时代比韩非子早 他们在唇枪舌战中不约而同地承认 吴起变法是一次成功的变法 自然比韩非子的政论文章更具可信性 韩文虽 i j 学忙l 正 n i s 1 r si fl s s 然文笔犀利 论证有力 但是对论据往往不加辨别 常常会出现一些史实上 的错误 这是人所共知的 因此 两相比较 范睢和蔡泽的看法应该更加接 近史实 当然 变法到底有没有成功 后人的评价固然重要 但是最终还得让史 实说话 要从变法以后楚国的变化中寻找实证 1 军事成效一实力变强 战争由被动变主动 上文已经提过 楚悼t l i l l 位的时候 楚国面临着内忧外患 屡次被三晋 打败 楚悼王急切地谋求变法 就是要改变楚国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 因此 吴起到楚国以后 首要追求的目标必然是军事上的强大 史记 孙子吴起 列传 指出 吴起变法 要在强兵 强兵 正是吴起在楚国推行变法的 核心和目标指向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也明确记载了吴起变法的军事成效 变法以后 楚军 南平百越 北并陈 蔡 却三晋 西伐秦 取得了赫赫战功 其中 西伐秦 已经无从考证 北并陈 蔡 可能遭人怀疑 因 为陈国和蔡国分别在楚惠王十一年和四十二年时 就已经被楚国灭掉了 楚 悼王时期 又何来吴起 北并陈 蔡 呢 其实 战国时期 一些小国被灭 而又复 复而又灭 屡灭屡复之事屡见不鲜 陈 蔡正是这样的国家 惠王 之前 陈国已经在庄王十六年 灵王七年 被楚国灭了两次 蔡国也在灵王 十年被楚国灭过一次 悼王之后 陈 蔡又附庸魏国 圆因此 楚宣王时 楚 国再次发兵 楚将 予发攻蔡 逾之 宣王郊迎 估计陈国也难逃此劫 在蔡国灭亡前后遭到了同一命运 所以 陈国被楚国灭了四次 蔡国被楚国 灭了三次 直到楚宣王时才最终灭亡 故而 吴起 北并陈 蔡 并不是没 考证 韩非子 真伪 谬误的专著 文章很多 主要有容肇祖 韩非子考证 商务印书馆 t 9 3 6 年 韩非子校注组编 韩非子校注 江苏人民出版社 1 9 8 2 年 等 有关资料可参考陈奇猷 张堂 韩非子导读 的有关章节 o 战国策 齐五 o 淮南子 道应训 1 4 砸士 位记正 h a s l fn si 1 s 有可能 至于 却三晋 上文在分析吴起变法的时间的时候 曾经推测 吴起 的到来遏制了三晋对楚国的军事威逼 公元前3 8 1 年 吴起再次率楚师伐魏 救赵 战于州西 出梁门 军舍林中 马饮于大河 南平百越 是吴起开拓楚国南疆的重大举措 史记 范睢蔡泽列传 记为 南收杨越 战国策 秦三 记为 南攻杨越 其实是同一个意 思 杨越 或 百越 是对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笼而统之的称呼 本没有明 确的地域概念 幸而 后汉书 南蛮传 说 吴起相悼王 南并蛮越 遂有洞庭 苍梧 这就很清楚地讲明了吴起南进的界限 洞庭指洞庭湖 苍梧当指 苍梧之山 或 苍梧之丘 即今天的湖南九嶷山 考古资料显示 楚人约在春秋早中期进入湘水下游 春秋晚期进入湘中 春秋末或战国初进入湘南 长沙楚墓 收集的两千多座楚墓中 春秋晚 期2 9 座 战国早期8 0 座 战国中期2 8 9 座 战国晚期9 0 9 座 1 9 5 3 年以来 考古工作者在衡阳苗圃和蒋家公山 公行山以及在莱阳 资兴 郴州 永州 等地 市 县的2 0 多个地点发掘战国楚墓4 0 0 余座 这说明 楚人虽然早 在春秋早中期就进入了湘水流域 但是大量涌入湖南 大力开发湖南是在战 国中期以后 吴起的变法政令中还有 令贵人往实虚广之地 的规定 笔者 推测 这 虚广之地 不可能在强邻环伺的北 东 西面 而只能在楚国 的南面 随着楚国 南平百越 的进程 向南方迁徙 贵人 长沙楚墓 收集的5 鼎或5 鼎以上的甲类墓 墓主生前地位相当于大夫级 有1 0 座 战 国中期占一半 有5 座 早于战国中期的有2 座 战国晚期的3 座 两广地 区的战国墓葬中 虽然还不能确认是否有楚墓的存在 但是已经发现了大量 战国策 齐五 o 高至喜 楚文化的南渐 湖北教育出版杜 1 9 9 6 年 湖南省博物馆等 长沙楚墓 文物出版社 2 0 0 0 年 高至喜 楚文化的南渐 湖北教育出版社 1 9 9 6 年 第1 9 0 页 1 5 硕一l 竿位池文 a s t j r i s js 楚器 这说明 楚人的势力不仅深入到了湖南南部 影响还远及两广地区 楚人军事上的强弱还可以通过楚墓出土的兵器来说明 楚墓出土兵器的特点是数量多 保存好 种类有青铜剑 戈 矛 戟 匕首 镞 弩机以及木弓 盾 剑鞘 戈秘 戈蹲等 以江陵地区三大墓地 出土的青铜剑为例 雨台山墓地有1 6 8 座墓出土青铜剑1 7 2 件 当阳赵家湖 墓地有5 6 座墓出土5 7 件 江陵九店墓地有2 0 1 座墓出土2 0 3 件 三大墓地 合计出土青铜剑4 3 2 件 除去残缺严重的1 l 件和笼统定为东周的9 0 件 笔 者将剩余的3 3 1 件按时期排列 结果是 春秋中期l 件 春秋晚期1 3 件 战 国早期6 2 件 战国中期前段8 3 件 战国中期后段9 8 件 战国晚期7 4 件 圆 显而易见 战国中期以前 楚国的青铜剑数量一路攀升 战国中期达到了最 高峰 从战国晚期开始 青铜剑的数量开始下降 青铜剑是战国时期的主要武器之一 它的多寡是国家兵力强弱的反映 战国中期以前 楚国青铜剑由少变多 战国中期增长最快 数量最多 表明 楚国的军事力量不断增强 战国中期后段发展到了顶峰 此后 从战国晚期 开始 楚青铜剑数量逐渐减少 其原因之一是铁剑的代替作用 但是更重要 的则是楚国兵力 国力衰弱所致 2 政治成效 废除世袭制 限制大贵族 整饬吏治 早在变法之初 吴起就指出楚国的症结在于 大匝太重 封君太众 若 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 又说 荆所有余者 地也 所不足者 民也 今君 王以所不足益所有余 臣不得而为也 他认为楚国政治上的主要问题是大 臣 封君的势力太大 为此 他制定了许多措施 限制楚国贵族 改革楚国 蒋廷瑜 蓝日勇 广西出土的楚文物及相关问题 江汉考古 1 9 8 6 4 o 孙炜 江陵地区楚墓青铜剑发展状况概说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论文集 2 0 0 4 年5 月 o 韩非子 和氏 吕氏春秋 贵卒 1 6 硕土 f i 1 1j sre f es f l s l s 内政 其中 令贵人往实虚广之地 回 和军事上南平百越联系在一起 不 仅削弱了楚国贵族的势力 还拓展开发了楚国南疆 可谓一举两得 虽然吴起在改革楚国的政局上颇费心力 文献中也有很多有关吴起改革 楚国政局的记载 但是 长期以来 一直有学者认为吴起变法以后 楚国的 政治十分腐败 因此变法没有成功 而所谓楚国政治腐败的证据主要有二 其一 变法以后 楚国的封君和前期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