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专业论文)民国时期河南戏剧演出情况考察——以开封为中心.pdf_第1页
(艺术学专业论文)民国时期河南戏剧演出情况考察——以开封为中心.pdf_第2页
(艺术学专业论文)民国时期河南戏剧演出情况考察——以开封为中心.pdf_第3页
(艺术学专业论文)民国时期河南戏剧演出情况考察——以开封为中心.pdf_第4页
(艺术学专业论文)民国时期河南戏剧演出情况考察——以开封为中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戏剧之乡,戏剧演 出历史非常悠久。近代以降,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河南戏剧演出呈现出新的发 展态势。本文以民国时期为考察时段,以开封地区为特定空间,分析民国时期河 南戏剧演出活动的情况概述、生态环境及媒体的关注。 本文主要分为如下部分来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民国时期河南戏剧演出情况概述。 第二部分:民国时期河南话剧演出发展历程。 第三部分:民国时期河南戏剧演出生态环境考察。尽管当时河南政局动荡, 社会发展缓慢,但河南戏剧一直在进行着改革。一些新型知识分子介入到戏剧改 革当中,对河南戏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官方也对戏剧演出加大 了监管力度,不仅审查改编戏剧剧本,而且对演出场所进行管理细化。 第四部分:民国时期河南报纸对戏剧演出的关注。民国时期,河南报纸对戏 剧演出活动给予了高度关注。戏剧演出广告、戏剧演出报道以及戏剧演出评论的 大量出现,使报纸与戏剧演出建立了互动关系;报纸对戏剧演出活动的关注,加 剧了戏剧演出竞争,扩大了戏剧演出效果,推动了演出观念的更新。 关键词:民国;开封;河南戏剧;演出活动 a b s t r a c t h e n a np r o v i n c e ,w h i c hl o c a t e si nm i d d l ec h i n a , i st h eo r i g i n a t i o no fc h i n e s ec i v i l i z a t i o n c h i n e s ed r a m aw a sb o r ni nh e n a np r o v i n c e 、7 i ,i t l la l o n g - s t a n d i n gh i s t o r yo fd r a m ap e r f o r m a n c e i nm o d e m t i m e s ,s o c i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h a sg r e a t l yc h a n g e dw h i c hl e a d s t oan e ws i t u a t i o no fd r a m ap e r f o r m a n c ei nh e n a n t h i st h e s i si n v e s t i g a t e sg e n e r a ls i t u a t i o n ,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t h ee f f e c t so fm e d i ao nd r a m ap e r f o r m a n c ed u r i n g t h ep e r i o do ft h e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 , 、 ,i t hk a i f e n ga r e aa sc e n t e r t h i st h e s i si n c l u d e ss e v e r a lp a r t sa sf o l l o w i n g : t h ef i r s tp a r t :g e n e r a ls i t u a t i o no fd r a m ap e r f o r m a n c ed u r i n gt h ep e r i o do ft h e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 t h es e c o n dp a r t :g e n e r a ls i t u a t i o no f s t a g ep l a yd u r i n gt h ep e r i o do f t h er e p u b l i c o fc h i n a t h et h i r dp a r t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so n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d u r i n gt h ep e r i o do ft h er e p u b l i co f c h i n a r e f o r m a t i o no fd r a m ap e r f o r m a n c ew a sn o ts u s p e n d e db yp o l i t i c a lu n r e s t n e w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i n v o l v e di nt h er e f o r m a t i o no fd r a m ap e r f o r m a n c eh a v em a d e s i g n i f i c a n t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d r a m ai nh e n a np r o v i n c e 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h a ss t r e n g t h e n e dt h es u p e r v i s i o nb ye x a m i n i n gt h er e v i s eo fs c r i p t sa n dt h ep e r f o r m a n c ep l a c e s t h ef o u r t hp a r t :n e w s p a p e r sa b o u td r a m ap e r f o r m a n c ed u r i n gt h ep e r i o do ft h e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 d u r i n gt h ep e r i o do f t h e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 , n e w s p a p e r si nh e n a np a i dh i g h l ya t t e n t i o no nd r a m a p e r f o r m a n c e l o t so fa d v e r t i s e m e n t ,r e p o r t s ,a n de d i t o r i a l s a b o u td r a m ap e r f o r m a n c ee m e r g e do nn e w s p a p e r sd u r i n gt h a tp e r i o d ,w h i c hs p e e d e dt h ei n t e r a c t i o nb e t w e e nm e d i aa n dd r a m ap e r f o r m a n c e c o n c e r n sf r o mn e w s p a p e r si n t e n s i f i e dt h ec o m p e t i t i o n ,e n l a r g e d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p e r f o r m a n c ea n ds t i m u l a t e dn e wc o n c e p t sa b o u td r a m ap e r f o r m a n c e k e yw o r d s :t h ep e r i o do ft h e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 ;k a i f e n g ;h e n a nd r a m a ;p e r f o r m a n c e i i i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中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 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洼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荻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裁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 - a 学位中请人( 学位论文作者) 釜名:壁兰型壹 2 0f 口年占月,罗日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予硕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 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住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 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 纸质文 本和电子文本) 以供公众检索、查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 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住论文( 纸质文本乖电子文本) 。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住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釜名:垡主! 墨 2 0 ,口年,月厂,1 3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釜名: e 生兰碜 2 0 ,o 年月,尹目 | ( 一) 选题意义 导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国戏剧的变革与发展,逐渐将研究视野 投向了近代,但是学界对戏剧剧种、戏剧区位、研究时段的选择并不平衡。在戏 剧剧种方面,更多的学者关注的依旧是京剧、昆曲;在戏剧空间方面,学者多选 择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发达地区,对内陆省份关注的略少;在研究时段方 面,更多的学者侧重于古代戏剧,而对近代戏曲的研究并不多。 河南省戏剧资源丰富,戏剧文化积淀深厚,自古至今戏剧演出活动都很繁盛, 尤其是民国时期,河南戏剧演出剧种增多,演出竞争激烈,演出场所扩大,演出 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河南戏剧演出活动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方面,不同剧种的 戏班为了谋生,纷纷从乡野高台走向城市剧场。同时,多剧种相互竞争、相互交 融,推动了表演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其中,豫剧的发展最为突出;另一方面,动 荡变幻的时局以及中西文化的碰撞,扩大了河南戏剧演出的题材与内容,改变了 河南戏剧的整体格局。其中,话剧的兴起与发展具有代表性。 导致这两种趋势出现的因素非常复杂,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民国 时期河南城市商业的发展,改变了包括戏曲在内的各种文化的发展途径,刺激了 市民阶层的消费观念,从而推动了戏曲演出日渐繁盛。二是随着近代民族危机的 加重,在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驱动下,“文化艺术界挣脱羁绊,眼光越过国 界去寻找新的思想方法、思想资源、艺术灵感和表现形式。于是,借助源自 西方的话剧来开启民智,成为宣传救亡图存的重要手段。 除了上述发展趋势外,在民国时期这特殊时段,河南戏剧改革的进行、知 识分子的介入、官方的监督管理以及报纸的广泛关注,都对戏曲演出活动产生了 很大影响。因此,研究民国时期河南戏剧演出活动,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o 郭富民:插图版中国话剧史,济南:济南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版。 l ( - - ) 学术回顾 研究民国时期河南戏剧演出情况,不仅要了解当时河南社会发展情况,还必 须掌握清末以来的河南戏剧的变革历程,更需要对前辈学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 梳爬。 就中国戏剧研究的整体情况来看,近年来,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 程的扎实推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研究视野投向近代,并推出了一些成果, 例如么书仪的专著晚清戏曲的变革,从宫廷演剧、民间演剧与戏曲的“环境 三个方面入手,探讨晚清社会变革中的传统戏曲。再如,田根胜的著作近代戏 剧的传承与开拓,则将近代戏剧中的古典戏曲、花部戏曲和“文明新戏”联系 起来,作为完整的戏剧体系加以整体观照。另外,日本学者田仲一成在中国进行 了大量的田野考察之后写出中国戏剧史,对中国东南地区戏曲事象进行了较 为系统的研究。 各地举办的一系列戏剧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推动了戏剧理论研究的深入,也 拓宽了地方戏研究的理论视野。尤其是2 0 0 8 年1 0 月由中山大学举办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戏剧研究 国际学术研讨会具有重要意义。会议提交 的关于地方戏的论文,质量非常高,但总的看来,国内学术界除了张大新教授的 关于豫剧祥符调历史与现状的若干思考( 该文后刊发于文学遗产2 0 0 9 年 第1 期) 以河南地方戏为研究个案外,其余论文得研究对象以南方戏曲剧种居多, 可见国内学界对河南地方戏曲研究的关注度还有待提高。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学 者稻叶明子提交的论文河南省大平调唱词与舞台表演的差异堂会 ,以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关注河南戏曲,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河南省内的一批学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们掌握了丰富的戏剧资料的同 时,在对河南戏剧历史的挖掘、对河南戏剧流派的研究、对河南地方戏剧唱腔的 归纳以及对河南戏剧剧种的考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河南戏剧演出活动有关的 研究,著作有河南戏曲史志资料辑丛( 1 一1 7 ) ,河南省各市县戏剧志, 马紫晨的河南戏曲史论文集,韩德英、杨扬、杨建民的中国豫剧,陈月 2 英、于宏敏的河南戏曲活动报刊资料辑录,韩德英、赵再生的豫剧源流考 论、冯纪汉戏曲史论集,杨建民的中州戏曲历史文物考,李国经等人 的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等。其中,马紫晨的河南戏曲史论文集介绍了民 国时期河南戏曲发展情况,而李国经等人所著的中国戏曲志河南卷,则对 河南戏剧的整体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在文章方面,吴述席的河南戏曲的地理 分布、郭克俭的新中国成立之前河南梆子演唱艺术的历史发展轨迹、李少 咏的地域文化视野中的河南地方戏等文章。其中,关于豫剧祥符调历史与 现状的若干思考一文,以豫剧的母体“祥符调 为个案进行研究,这对了解民 国时期豫剧发展情况具有重要意义。地域文化视野中的河南地方戏则将研究 视角投向河南地域文化,勾勒出了河南地方戏剧发展的脉络。另外,河南大学河 南地方戏研究所,在祥符调、目连戏、怀梆等剧种的研究上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以民国时期为研究时限,以开封地区为研究 区域,在前辈学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史料,通过整体回顾民国时期 河南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情况,对这一时期河南戏剧演出活动进行梳理和探 讨,希望能对河南戏剧的研究有所贡献,同时也为河南省当下文化产业发展提供 些许借鉴。 第一章民国时期河南戏曲演出情况概述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在古代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河南 都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以有“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的说法。 也正因如此,河南社会发展受到了一些不利影响:历代统治者为争夺中原地区, 多次发动战争,使河南的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各种天灾频繁发生,给河南人民 带来了沉重的伤害,加之“中原人民长期处于封建社会政治中心的优势地位,形 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天下观念,削弱了社会变革的动力 ,使得河南自明 清之后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极其缓慢。 辛亥革命爆发后,河南各阶层反响强烈,“农贺于野、工庆于途、商贾颂于 市 ,以为从此能够“居自由之室,衣自由之衣,食自由之食,息自由之榻,结 自由之婚,故自由之言论,行自由之行动”,但是河南社会整体面貌并未因中 华民国的建立而有太大的变化。河南政局仍旧动荡不安,先是张镇芳、赵倜在统 治期间腐败不堪,激起民愤,致使各地起义不断。后直奉战争和中原大战又相继 爆发,河南损失惨重,民众苦不堪言。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国民党才确定了在 河南的统治。然而,仅仅经历了八年相对的稳定时期,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河 南成为沦陷区,饱受日本侵略者蹂躏。另外,河南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落后, 受西方列强经济势力侵入较晚,整个社会近代化的过程非常缓慢。 然而,河南戏陆演出却在民国时期呈现出了繁荣的局面,其原因在于:第一, 河南戏剧演出历史悠久,隋代洛阳的百戏杂陈,北宋开封的勾栏瓦舍,明清时期 各种戏曲的迅猛发展,为民国时期河南戏曲演出繁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 民国时期,河南商品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尤其在开封,城市商业和金融业实 现了近代化转型,推动了戏曲商业演出市场的扩大。民国时期河南戏曲演出繁荣 主要表现在:演出的剧种众多,在激烈的演出中,本土剧种逐渐占据了上风;戏 曲班社相望若林,知名演员层出不穷;演出场所不断得到改善,演出水平得到了 。甘霖:变局一前l l 世纪以来至2 i 世纪中国区域发展与社会变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版。 o 自由报1 9 1 2 年7 月2 日。 4 很大提高。 第一节剧种竞争催生本土剧种勃兴 资料显示,“明清以来,先后存在或流行于河南境内的各类剧种约7 7 个, 其中戏曲种6 3 个。其中,仅河南本土剧种就有豫剧、曲剧、越调、二夹弦、 道情、大平调、坠剧、四股弦、大弦戏等2 0 多种,一些小的剧种如罗戏、嗨子 戏、花鼓戏等也有演出活动。如此之多的剧种存在,河南戏剧演出竞争的激烈程 度可想而知。作为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开封一直是省内戏剧演出的中心。 对此,清代的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记载: 开封地处中原,财丰物阜。同光之际,歌咏升平。以论戏剧,本处优 等地位。盖当时名优以京师为中心点,初被挤,则至山东之济南,再被挤, 则至河南之开封。故就当时之统计,开封戏剧之盛,位置实为第三。花旦 天凤名满天下,凡过开封者,无论士商,成以不见天凤为恨。时戏剧古风 未泯,昆黄并重。凡籍隶梨园者,亦必兼通昆曲,此盖开封戏剧之极盛时 代也。 民国之后,在开封地区演出的剧种主要有京剧、河北梆子、梆戏( 豫剧前身) 、 越调、河南曲剧、大弦戏、怀梆等剧种。这一时期,河南戏曲演出总体上是繁荣 的,但不同剧种演出有兴有衰,呈现发展不平衡的特征。大弦戏、怀梆等剧种的 演出开始衰落,越调、河南曲剧、豫剧等本土剧种日渐勃兴,与京剧、河北梆子 展开了激烈竞争,并逐渐占据重要地位。 民国初期,京剧和河北梆子是开封戏剧演出的主要剧种。“河南戏剧,归分 京调、梆腔、本梆三派。京调、梆腔均有剧场开演,惟本梆不过出演高台,向无 在园开演卖座者。 这一时期,京剧演出的重要场所为丰乐园,每天中午十二 点开戏,下午五点散戏,一般不唱夜戏,除非遇到“特烦”情况。1 9 1 2 年6 月, 丰乐园才开演夜戏,每晚八点开戏,十二点散戏。最初,妇女不能进戏园看戏, o 陈蔚德、王玉宝主编:河南旅游基础,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3 2 1 页。 o 徐珂: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第5 0 4 5 页。 o 强国公报河南通讯1 9 1 2 年4 月1 3 日。 直到丰乐园开业,才在河南首创妇女进园看戏先例。但是,男女必须分门进入, 且不能混坐。“女的只能坐在戏台的左边或右边的楼上或楼下,就是夫妇也得分 开坐。与丰乐园唱对台戏的是位于东火神庙的中州戏园,尽管该戏园内部设 施没有丰乐园好,但是也吸引了不少观众。如逢夜戏,这两家戏园在开戏之前总 是先唱几段垫戏,往往是一些折子戏,最后才是名角压轴,演出时间则比较长。 当时开封京剧演出比较繁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演出剧目众多, 基本上每天都要更换剧目。往往是在演出即将结束时,在戏台旁边挂出一面小黑 板,上面标出第二天要上演的剧目。演出时,戏园茶房还给观众散发戏单,上面 标明演出剧目、演员名字、看戏价钱、演出时间及地址等( 参见附录一) 。其次, 演出交流频繁,外地很多著名演员都曾在开封演出过。尤其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 一些戏园为了在演出竞争中取胜,往往奔赴外地,邀请各派名角到开封演出。例 如,广智院便曾经到北京邀请名角,然后签订合同,演员往来接送由戏园负责。 演员大都演出一个星期,赚取“包银 ,不负责演出收入赔赚。来开封演出过的 名角除了“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苟慧生外,还有谭鑫培、王瑶 卿、汪笑侬、李万春、马连良、韩世昌、李少春、小麟童、言少朋、厉慧良、李 元春等人。但是抗日战争结束后,开封京剧的商业演出已呈衰微之势。 民国时期开封京剧票房( 又称“玩会班 、“坐摊玩会 ) 也非常多。按孔 宪易开封京剧纪略记载,民国时期开封的票房有升平社、康乐社、正俗学社、 十四号剧社、新街口张家票社、民众俱乐部、新民乐、博物馆票社、丙子剧社、 阳春国剧社等。1 9 3 3 年至1 9 3 7 年之间,开封的票房进入鼎盛时期。在这些票房 中,“以博物馆票社、丙子剧社和阳春国剧社最为知名。 1 9 3 3 年1 月的河 南民报曾刊登了- n 票房消息:“近有绅商各界,京剧票友关某、乔某等多人, 就县前街茶园民众俱乐部旧址,仍以原有名义,改良内部,严订规约,添邀文武 场,纯粹以改良戏剧、提高民众娱乐为宗旨,并约定富有文学之票友,担任编演 戏词。 由此可见,票房一般以提倡艺术、研究国剧、演戏自娱、赞助公益为 。韩德三:京剧在开封,河南戏曲史志资料辑丛第六辑,第4 页。 o 孔宪易:开封京剧纪略, 河南戏曲史志资料辑丛第二辑,第4 7 页。 圆民众俱乐部编演新剧, 河南民报1 9 3 3 年1 月1 7 日。 6 宗旨,演戏的目的主要是票友之间的娱乐,尽管一些票友较之名角亦毫不逊色, 偶尔也会登台表演,但并不以演出来谋生计。除了自娱之外,如果有赈灾募捐的 义务戏,票房往往会欣然应邀,不但出资赞助,而且会通过演出以募集赈款。 越调进入城市演出,始自民国初年。1 9 1 5 年,新郑县越调演员和尚娃到郑州 平阳里搭建席棚,开辟戏园演出越调。同年,开封商人李某开设文明茶社,从舞 阳县聘请来了越调班,并于1 0 月份开始演出。1 9 1 7 年,南阳大越调班子在开封 北羊市戏院演出,“票价较土梆为昂( 池座每位二百四十文) ,坐客常满”, 在观众中引起轰动,后到丰乐园演出,所售票价比京剧都高。当时的报纸对一些 越调演员给予了很高评价,比如,有报道称赞演员筱金钩:“相貌秀丽,声调清 脆,举止优雅,出人意料,见者似梅兰芳,非过誉之言。 圆但越调中的一些剧 目,“如罗章跪楼、翠花宫等剧,淫艳异常,与风化大有关碍” ,常 被警察部门责令停演。因此,在激烈的演出竞争中,越调并不占绝对优势。抗战 爆发后,很多越调班社解散,演员被迫逃难,更加剧了越调在开封演出的衰落。 河南曲剧进入开封演出时间较晚,却在民国后期取得了很大成功。河南曲剧 虽然因唱词朴实、表演活泼生动、接近日常生活而受到观众喜爱,但演出场所多 为乡野高台。上世纪3 0 年代,河南曲剧流传到周口、开封一带。1 9 3 7 年3 月, 河南曲剧首次进入开封演出。但是,这个年轻的剧种尚处于不断完善当中,演出 影响也有限。抗战结束后,河南省政府主席刘茂恩曾以曲剧“淫词浪调,有伤风 化为由,在全省禁演曲子戏,使河南曲剧的演出受到空前打击。为了生存,李 金波等人将被迫曲子戏改名为“南平调,在开封、郑州一带演出。1 9 4 6 年1 1 月,李金波等人在开封的新林影院连续演出两个多月,每天分为日夜两场,反响 很大。演出取得成功后,李金波等将戏班改为“新生曲剧社 ,后在郑州演出。 与越调、河南曲剧演出相比,豫剧在演出竞争中异军突起,逐渐占据了河南 戏剧演出舞台的主体地位。最初,豫剧只是在开封农村乡野高台、庙宇祠堂演出, 据杞县县志和清代李绿园所撰歧路灯载,清朝乾隆年间,梆子戏( 豫剧前身) 河南晚报1 9 1 7 年2 月1 6 日。 o 河南晚报1 9 1 7 年1 月3 日。 西限制排演淫剧,大梁日报1 9 1 7 年2 月6 日。 7 已经在开封地区盛行。清稗类钞载:“土梆戏者,汴人相沿之戏曲也。其节 目大率为公子遭难、小姐招亲及征战赛宝之事,道白唱词悉为汴语,而略加以靡 靡之尾音。其人初皆游手好闲之徒,略习其声,即可搭班演唱,以供乡间迎神赛 会之传演。三日之期,不过十余千文,如供茶饭,且浃旬累月而不去矣。” 当时,梆子戏常常与罗戏、卷戏合班演出,被称为“梆罗卷 ,又因多用本 嗓演唱,而在起腔与收腔时,常常是假声翻高,尾音带“喊儿,时称“赝腔, 或叫“拐头钉 ,因此又被称为“河南讴 。豫剧唱词浅显易懂,比较贴近日常 生活,唱法比较朴实。1 9 3 4 年,张履谦在对开封相国寺的各种娱乐形式进行了广 泛调查的基础上,出版了相国寺民众娱乐调查一书,他在书中称: 河南梆子戏,系由于工农大众所发起。因为他们均系文盲,纯系师徒 以言语传习,并无剧本之编辑。考现在唱词中,仍多土语土音,颇使人不 易了解。至河南梆戏之源流,则由于干梆子。所谓干梆子,类似现在的独 角戏,以一人执三木棍,一长二短,长者挟于腰间,短者执于两手,相击 成声,以短者作板,长者作过场。 因为被官方视为“淫词浪调”,豫剧只能在民间演出。直到民国初期,受茶 社邀请,一些豫剧班社才进入开封城内演出。尽管警察部门往往借故勒令停演和 取缔豫剧,但豫剧演出却越来越有竞争力。“自是,一批名家诸如李剑云、时倩 云、王絮亭、点翠红、阎彩云、李瑞云等的表演艺术很快引起了舆论界的关注, 仅二三年时间便出现了汴省簧戏屡演屡辍,唯有梆戏颇能持久( 见嵩岳日 报语) 、帘幕末启,彩声雷动( 大梁日报等语) 、颇得般人之欢迎 的新局面。”1 9 2 7 年,河南省教育厅在开封举办了游艺训练班,邀请王镇南等 人对戏曲艺人和其他艺人进行短期训练,开始了“河南梆剧改革的第一声固。 1 9 3 0 年前后,开封市内出现了很多演出梆戏的戏院,豫剧演出更加频繁。1 9 3 5 年,河南省教育厅社会推广部成立了豫声戏剧学社。在樊粹庭等人的推动下,永 乐舞台改建为豫声剧院,除上演了大批传统剧目外,还排演了凌云志、 义 徐珂: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第5 0 2 2 页。 o 张履谦:相国寺民众娱乐调查;河南戏曲史志资料辑丛第二辑,第8 2 页。 。申畅、申少春主编: 河南文化史,郑州:中州古籍i l 版社2 0 0 2 年版,第5 9 9 页。 回王镇南:关于豫剧的源流和发展,戏剧新报1 9 5 1 年8 月1 6 日、1 8 日。 8 烈风、三拂袖、柳绿云,涤耻血、霄壤恨、女贞花等一 大批“樊戏。同时,樊粹庭等人加快了豫剧改革步伐,“对戏剧之科自、词句、 腔调、做工、化妆、行头,革除旧习,效法京剧,以为梆剧之模范。”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豫剧在河南省宣传抗战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 樊粹庭将豫声剧院改组为狮吼剧团,在商丘、开封一带演出,宣传抗战思想,募 集抗战经费,被誉为“热心救国之模范 。蒋文质还亲自编写了剧本守湖州, 由司凤英主演,以激发群众爱国抗日热情。陈素真、常香玉、司风英等演员还参 与了“保卫大河南宣传周演出,演出效果非常好。开封沦陷前后,不少豫剧班 社和演员纷纷离开开封,辗转洛阳和西安等地演出。抗战结束后,一些豫剧演员 又重新回到开封,开展各种演出活动,成为演出的主要剧种。 第二节戏曲班社培养大量演出人才 在戏曲发展过程中,戏曲班社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戏曲的演出是依靠 戏曲班社来实现的。郭汉城先生指出:“戏曲班社既是一个谋生的职业组织,又 是一个进行艺术生产的集体。特定的班社组织形式,必定受社会政治、经济条件 的制约;而特定的艺术生产发展状况,又受特定的组织状况制约。不研究戏班发 展的历史,许多艺术现象就无法解决。 民国时期,河南戏曲班社数量庞大, 相望若林。为了维系生存,这些戏曲班社往往采取各种相关措施来加强内部管理, 以确保演出的顺利进行。因此,了解民国时期河南戏曲班社的情况,对考察当时 河南戏曲演出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当然,戏曲班社有职业和业余之分,业余戏曲 班社演出较少,故下文论述,皆为职业戏曲班社。 以京剧为例,当时开封市的职业京剧班社非常多,除清末就已成立的春台班、 丹桂班、长庆班外,还有同义班、益记班、合义班、竞华班、鸣盛班等新组建的 班社。豫剧方面,按马紫晨先生的考证,仅仅是祥符调,就有封丘县清河集天兴 班、小天兴班、双盛班,开封义成班、公议班、青云街科班、卢殿元科班、朱仙 。邹少和:豫剧考略,戏曲艺术1 9 8 1 年第3 期。 圆狮吼剧团在外县代募抗敌经费节衣缩食购买救国公债, 河南民报1 9 3 7 年1 1 月1 5 日。 西郭汉城;中国戏班史序,中国戏班史2 0 0 3 年版,第2 页。 9 镇天盛班,陈留县全盛班、王建业班,杞县全盛班、顺成班,兰封同庆班,通许 公兴班,中牟县宋虎臣科班,大白庄科班等班社。不仅如此,豫东调、豫西调、 沙河调也有众多班社。越调方面,除豫东、豫北和豫南三边的2 0 多个县以外, 其他近9 0 个县均曾办有越调班社。回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年轻剧种,河南曲剧的班社原来多为业余性,但随着演 出的活跃,后来逐渐演变为职业戏班,且呈现出区域演出的特征,如以朱万明、 关云龙为首的戏班和李九常、朱六来等为首的戏班,常在洛阳、临汝一带演出; 以刘乐为首的戏班,多在孟津、新安一带演出;以胡定、刘宝才为首的戏班,演 出的区域多是漯河、叶县一带;以秦中旭、刘永治为首的戏班,则在登封、偃师 一带演出。除此之外,郭镇基的戏班在镇平演出;赵连生的戏班主要在鲁山演出。 当时,戏曲演员地位低下,在演出中往往遇到外部强权势力的滋扰,备受欺 凌。另外,演员之间也往往会因为经济和生活等方面的因素而出现矛盾。因此, 戏曲班社作为戏曲演出的职业组织,都通过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来有效地维持其正 常秩序。尽管硬件条件不尽相同,但当时的戏曲班社在日常管理、财务收支及组 织演出等方面采取的措施都颇为相似。 在日常管理方面,戏曲班社往往制定明确的班规,并有相应的惩罚措施。民 国时期,河南各地戏曲班社的行规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但多为十条,比如“行 规十禁”:“一、禁踏行欺道;二、禁灭祖忘师;三、禁忤逆不孝;四、禁私买 私卖;五、禁屙门尿户;六、禁抛茶舍饭;七、禁戏谑妇女;八、禁卧巷躺街; 九、禁私闯民宅;十、禁偷摸拐骗。”一些班社规定了“演出十不准 :“一 不准坐班邀人,二不准见班辞班,三不准临场推诿,四不准错报错唱,五不准 无故闹戏,六不准吃酒误场,七不准无袜上场,八不准演间中断,九不准扒场外 视,十不准瞟台笑场。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后台坐规 、“宿规 、“餐 规 等一系列规定。班社成员违犯了规定,如果情节不重,或者是有人具保,在 受到严厉的责骂后,一般会被罚除俸禄;若是严重违犯规定,一般会暂停演出, o 马驰、苏柳编著:河南戏曲知识问答1 0 0 0 题,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2 4 页。 o 马驰、苏柳编著:河南戏曲知识问答1 0 0 0 题,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1 页。 。高其才著:中国行业习惯法论( 修订版)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 0 0 8 年版,第1 1 9 页。 l o 在舞台上当着观众的面责打犯者,甚至将铁锁链套住犯者脖颈,牵引其上下场。 若是小戏班中有人犯错,班主往往会惩罚所有的成员。 戏曲班社最重要的作用是组织戏曲演出,因此,一旦接受演出邀请,班主必 须与主持演出事务的会首在演出前签订契约,约定演出时间、地点、场次、剧目、 价钱。除此之外,还须在契约中说明用什么交通工具接送演员和道具、演出期间 演员的生活条件等事项,甚至连演出中遇到天气不好的情况是否停演、续演也需 要说明。一般情况下,戏班到达演出地点后,第一场戏必定派出最佳阵容,身着 最好的戏装,以展示戏班的实力,这被称为“亮箱戏 。在演出结束时,往往要 再唱一些小戏或者大戏中的精彩片段,以酬谢邀请方,这被称之为“送客戏 或 者“捎出戏”。 除了公开的商业演出外,戏曲班社也经常唱“堂会戏。所谓“堂会戏 , 就是当时一些权势人物邀请戏曲演员到私宅演出,目的多为祈福、庆贺、志喜、 宴宾等。因为是小范围演出,演出报酬大都非常丰厚,但是这种演出非常不容易。 一方面演员演出任务繁重,常常从下午开始一直演到凌晨。演员不仅要演出全 家福、八仙庆寿等应景吉祥戏,还要接受主人“点戏 。如果唱不出,轻 则遭到责骂,重则扣除薪水。另一方面,有些权势人物会借机凌辱演员,比如常 香玉在唱“堂会戏 时,就遇到过一位姓阎的参议员的凌辱。所以,尽管“堂 会戏”的戏价比一般演出高出很多,很多演员也不敢掉以轻心,甚至不愿演出。 戏曲班社的班主非常重视演出收入分配,往往在演员搭班时,就将其收入额 度与分配方式写入契约中。一旦演员确定了身价,就要严格实施,不得违约。一 般情况下,戏班总收入的十分之一或者十分之二当作衣箱钱划归班主,其余的钱 用于支配演员的收入。在演员收入分配方面,戏班往往把用于支配演员收入的钱 分为十份,然后根据艺人的技艺高低制定份数,总额除以份数即为演员的收入。 如果演员非常知名,则使用“包银 的办法,不仅包吃包住,还要送“包银 。 若是戏班的名气不大、水平不高、演出收入较少,则往往实行平均分配的办法, 以便稳定演出阵容。但是,刚出科演员的演出多为实习性质,因此没有收入。 详见常香玉口述、张黎至整理、陈小香纪录:戏比天大,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1 9 8 页。 l l 一些戏班为了生存,不得不依附于地方势力。例如,1 9 3 3 年,通许县县长张 士杰拨款建成醒民大会场,并设立了醒民社。公兴班归属醒民社管理,“在醒民 社的组织下,每日在社内演戏,结束了昔日庙内吃住,演戏无着的局面,首次实 行了有组织的售签( 票) 和定时演出,收入分成。戏班的演戏收入归己所有,其 大项开支则由商务会组织各商户捐兑。 与公兴班不同的是,民国时期河南大部分的戏班都有强势背景。以卢殿元科 班为例,其创办者卢殿元是开封杜良乡人,他不但加入过青帮,而且还曾在官府 任职。从1 9 2 8 年开始,卢殿元先后聘请于得水、王大成、张芳金、杨喜顺、石 宝生等教师,创办豫剧科班。最初,戏班招收学徒三十余人,最多时接近百人。 卢殿元科班制定了非常严格的十大班规:“不结党营私,不无故跳班,不吃酒行 凶,不外宿,不临场推诿,不夜晚串铺,不吃里扒外,不互起绰号,不错报家门, 不临场嬉戏。 为了防止学徒滋事,还制定了“满堂红 制度。所谓“满堂红 , 就是要打所有的学徒。按照规定,三天一个“小满堂红”,五天一个“大满堂红”, 也就是说,每隔三天五天,所有的学徒都要挨打,足见卢殿元科班管理之严格。 在培养演员方面,卢殿元科班实行“边学边演 的方式。学徒在学戏期间, 每天从早到晚,除了吃饭外,其余时间基本上都在练功。教师多采用口传心授的 方式,教学徒如何演唱、做功、上下场,并将戏目从头到尾教给学生。一般情况 下,学徒在学戏三个月后,就要登台演出,第一次演出打金枝,然后是渭 水河、南城头、三骑驴,以便检验学习效果。如果学徒学得不好,就 不能登台演出。学徒学戏两年后,先在周围村庄演出,不过这些演出不是商业演 出,一般不会收费,只需提供饭食即可。经过这样的演出,戏班才能到开封市内 及周边县城跑高台,开始商业演出,基本上每台会三天九场戏,一般的戏价为四 十串至六十串铜钱不。 卢殿元科班的财务分配制度和其它戏曲班社的差不多。学徒三年出科,但第 一年要为戏班效劳,而且没有报酬。一年过后,演员通过评股来分账。每次演出 后,戏价收入首先由卢殿元提取一部分所谓的“衣箱钱”,然后他和演员们再进 。潘国循、李福聚:通许公兴班,河南戏曲史志资料辑丛第十二辑,第2 3 3 页。 1 2 行分配。此外,如果在演出中有“红包等额外收入,就不用再通过评股来分账, 而是直接按人头平均分配。若给熟人或者是比较有权势的人家唱戏,卢殿元往往 会卖人情,收取少量戏酬,将收入平分给戏班的演职人员,自己不收报酬。 民国时期,河南戏曲班社培养出了大量的演员,为演出提供了人才保障。仅 以开封的豫剧戏曲班社为例,如封丘县天兴科班连续办班八期,出科艺徒二百多 人,每科均为三十余人。民国时期一些知名的豫剧演员多出自该班:旦行有李剑 云、时倩云、林黛云、阎彩云、王秀亭、刘荣鑫、聂良卿等;生净行有筱火鞭等, 丑行有李德魁等。而卢殿元科班,也先后培养出了马金风、侯秀真、邓银枝、郭 富春、合义、王根保等演员。除此之外,还有豫东调的唐玉成、赵义庭、王润枝、 马金风等,豫西调的“四大名旦 ( 张庆官、翟彦身、苌江、燕庚) 、“三张一 周”( 张福寿、张同庆、张小乾、周海水) 、“二贾 ( 贾宝须、贾福正) ,沙 河调“淮北三杰 ( 朱季林、王登科、顾锡轩) 等名家。单是活跃在开封的舞台 上,就有“三鼎甲 ( 陈素真、司凤英、常香玉) ,“杞县三亭 ( 陈玉亭、刘 金亭、程兰亭) 等众多著名演员。 当时,开封其他剧种的名角也非常多,如京剧名角葛文玉、刘奎官、范宝亭、 云金红、王福宝、贾润仙、鑫筱谭、高媚兰、宛评秋、锦遇春、筱艳秋、于慧卿、 于霈霖等,都曾名噪一时。尤其是刘奎官,他学了通天犀、九江口、拿 高登、宋锦诗、塔子沟等真刀真枪的戏后,带着十几个人的班底,除 在开封演出,还到北京、汉口、太原、上海等地搭班演出并逐渐走红,二十几岁 已驰誉全国。越调的著名演员包括主要有筱金钩、冠耀、刘恒培、老玉喜、罗 金章、刘玉枝等,而河南曲剧虽然形成不久,但也涌现出来了朱六来、朱天水、 朱双奇、朱万明、李久长、张五魁、周富须、李永智、秦中旭、李金波、张新芳 等名角。 第三节演出繁荣推动表演水平提升 民国时期,开封市为戏曲提供了广阔的演出市场,为演出呈现出繁荣局面创 。韩德三:京剧在开封,河南戏曲史志资料辑丛第六辑,第4 页。 1 3 造了良好条件,这可以从“软件”和“硬件 两方面加以分析。从“软件 上来 看:其一,开封戏曲演出氛围浓厚。宋代的勾栏瓦舍,为开封后世戏曲的演出氛 围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明清时期,开封依旧是河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当然也一直是河南戏曲演出的集中地。正因如此,到了民国时期,随着城市商业 的发展,开封的戏曲演出氛围更加浓厚;其二,开封戏曲演出市场较大。作为省 会城市,开封比省内其它城市富庶,娱乐业较为发达。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 市民,都非常喜欢看戏,这就为戏曲演出提供了庞大的观众群体。 从“硬件”上来看,民国时期开封戏曲演出场所的改善,是戏曲演出繁荣的 重要原因。早在清末,开封就出现了由酒馆茶社发展而成的戏园,如聚仙园、丰 乐园等。这些戏园,内设包厢、楼座、池座及边座,边演戏边卖茶,被戏称为“茶 馆似的戏园 。民国初期,开封先后建成了普庆茶社、红怡茶社、忠和茶园、桂 仙茶园。1 9 2 2 年,冯玉祥将相国寺改为中山市场。1 9 2 6 年前后,中山市场内建 成四个演出场所,分别为同乐舞台、永安舞台、永乐戏院和国民舞台。这些演出 场所,尽管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改善,但都是舞台和观众席连为一体,台前沿突 出为舌型,多为草棚板座,并设两侧站席,仍旧比较简陋。1 9 2 8 年,在冯玉祥第 二次主政河南期间,开封建成了新式的人民会场。人民广场共三层,可容纳万人, 其舞台非常宽敞,而且是转台。舞台后面为长形套房,为演员化妆室和休息室, 室内设有暖气管和电扇,是当时河南最好的剧场。另外,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 封南关还有新华舞台、大成戏院、蝉宫戏院、长春舞台、同乐戏院等戏园。演出 场所的改善,一方面有助于更多的人参与到戏剧活动中,扩大了观众群体;另一 方面为戏曲班社提供了固定的演出舞台,对演出的繁荣提供了场地保障。 民国时期,河南戏曲演出的繁荣,推动了表演水平的整体提升。 首先,角色行当得到完善。进入城市演出后,豫剧、越调、河南曲剧等剧种 的角色行当不断得到发展。比如,早期豫剧以“外八脚 戏为主。“外八脚 包 括“四生 、“四旦 、“四花脸 :“四生 为正生、二生、小生、武生;“四 旦”即正旦、小旦、老旦、丫鬟旦;“四花脸 指的是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 黑脸。其中,生行戏占重要地位。后来,“四生”、“四旦 、“四花脸 扩展 1 4 为“五生、“五旦 、“五花脸 。生行多了二生,旦行增了武旦,花脸添了 二补三花脸。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女性演员大量出现,“四旦”又分出了花 旦、帅旦、刀马旦、彩旦,与原有的旦角一并谓之“内八脚 。“内八脚的形 成,使得豫剧行当开始以“# - a 脚 为主,“内八脚为辅,从而使豫剧表演不 但具有粗犷奔放的风格,而且增加了温婉柔和的特色。 其次,表演手段逐渐增多,演出品味不断提高。众所周知,戏曲表演手段由 “四功( 唱、念、做、打) 和“五法 ( 手、眼、身、法、步) 构成,这是戏 曲表演艺术的根基。“在戏曲舞台所展现的千姿百态的人物、瞬息变幻的景象, 无一不是由于戏曲演员巧妙地运用唱、念、做、打多种功能的表演手段,创造完 成的艺术作品。 河南戏曲表演手段大都来源于日常生活,如豫剧的抬轿、盘 椅子、盘绳、滚棚、滚刀、吃火、撒火等表演程式,具有较高的技艺性,呈现出 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演出时能够很好地烘托舞台气氛。但正因为来源于民间,早 期豫剧的唱词念白显得有些粗俗,往往为人所诟病。徐慕云就曾引用一些剧目中 的唱白,对早期豫剧表演提出批评: 打金枝剧:当公主被郭子仪之子郭瑷所殴,哭诉于唐王驾前时, 曾唱四句妙词。即“小郭瑷太无理,他不该把咱爷们欺。打了为奴还不算, 不该骂为奴是狗口的。”又,有陈州放粮一剧:宋王出场时念引子: “孤王生就个朝廷命,二十三岁我就坐朝廷。 白:“宣包黑上殿。”包 白:“臣包老爷见驾。”王白:“黑啦,叫你陈州放粮,你去是不去? ” 包白:“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只要管臣盘缠,怎着不去! ”王白:“你要 去,千万不要苦害孤的百姓。一包白:“要害百姓,是个鳖羔。”。 类似对豫剧的批评,在当时一些报刊上经常出现。针对这些情况,豫剧改革 家樊粹庭先生力亲自创作了大量内容健康、文学性较强的新剧目,着力提升豫剧 的品味。他创作的剧目凌云志、涤耻血、霄壤恨、女贞花,经 陈素真演出后,获得了巨大成功,无论是剧本质量还是演出水平都达到了新的高 度,改变了豫剧在国内剧坛的落后局面。1 9 3 6 年,上海百代公司为陈素真灌制了 。涂沛:中国戏曲表演史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6 6 页。 口徐慕云:中国戏剧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1 1 5 页。 1 5 三上轿、霄壤恨、义烈风、柳绿云涤耻血、三上关和 春秋配等剧目共十张唱片,这正是对豫剧演出品位提高的高度肯定。 激烈的演出竞争,使不同剧种的表演手段得以互相借鉴,艺术风格得到了融 合。一些演员如王润枝、马双枝、陈素真、司风英、常香玉、筱金钩、李金波等, 在演出中不断借鉴其它剧种的长处,以完善表演手段。例如,陈素真便主动从京 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