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学设计_第1页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_第2页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1、熟读课文,理解全文感情基调以“喜”“悲” 统摄全篇的组织方法。2、理解“事细而情深”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3了解文中所抒发的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及对人事沧桑的感慨。重点: 探究细节描写的方法。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导入: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对项脊轩志中的文言知识进行了梳理,并大致了解了文意。那么,今天让我们走进文本的深处,细细品味归有光散文 “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的“欢愉惨恻”的情思。设计意图:(开门见山把学生引人探讨的重点。)教学过程:一、 重视诵读,理清脉络。1、导读:散文往往以情取胜,描写能寓情于景、景中含情,叙述能娓娓道来,情蕴浑然,说理能不紧不慢、情理交融。作者用一句话、一个词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调,我们称之为“文眼”,自读课文找出文眼,并指出本句在文中的作用?讨论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这句在文中作用是承上启下,实现过渡 。2、那么,文章围绕喜悲写了哪些内容?师生交流: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写了大家庭的衰落,写了母亲、祖母、妻子三位至亲的离去。(设计意图: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准切入点。寻找文本切入点特别关键,如果切入点找的好、找到准,就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这一问题能够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文章,而不是一读文言文就纠结在一字一词上。)3、导读:指明朗读课文的第一节,我们来看一下文章中写了哪些可喜的事情?师生交流:变化之喜,独处之喜,景色之喜4、这些可喜之处在文章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再次有感情朗读此段。师生交流:“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明亮之美 “万籁有声” “庭阶寂寂”恬静之美植兰桂竹木于庭气节之美偃仰啸歌人至不去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优雅之美(这是美的极至,是人与景的融合)教师小结: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现了出来。作者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陶醉于 “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作者借助细节描写,把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和小屋的客观环境融为一体,充分流露出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设计意图:初探重点。)5、导读:用自己的话描写项脊轩修葺后的景色之美,思考作者为何要写修葺后的景象呢?体会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师生交流:作者渲染如此清幽的境界,体现作者幽静、恬适甘于清贫自的情操,同时也反衬作者对百年老屋的喜爱之情。也为后文屋坏不修形成对比,突出对爱妻的思恋之情。(设计意图:体会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自己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6、既然写项脊轩修葺后呈现的美好景象,为什么还要写项脊轩的“旧”呢?师生交流:渲染衰败、阴冷的凄清氛围,为写“可喜”作反衬,说明者对它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作者对项脊轩修葺整理透露作者对小轩的喜爱之情。)7、导读:作者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一个人独坐书房,想起阴阳两隔的亲人又是何其悲痛啊。写喜的目的是为了给下文写悲做铺垫。作者又写了哪些“可悲”之事?师生交流: 一悲: 诸父异爨 家道衰落 颓败零乱 (细节描写)二悲: 回忆母亲 幼年丧母 痛失母爱 (侧面描写)三悲: 回忆祖母 殷殷期盼 终望成空 (细节描写) 教师小结:如果说写“可喜”是借景抒情的话,那么写“可悲”就是借事抒情,通过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展现了作者“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的悲慨。亲情是我们最熟悉、最珍贵、最朴实也是最易被我们忽视的。作者用最平常的生活小事来表现最真挚的亲情,让简短平常的句子有了如此强的感染力。(设计意图:明确悲的主要内容。由“喜”转入到“悲”的探讨。)8、导读:文章“不言情而情无限”那作者的悲情又是怎样体现出来的?请从文章中找出几处细节细细品味。 师生交流:写家庭衰落时用了“内外多置小门墙-凡再变矣”从中可以看出原先的钟鸣鼎食之家变成四分五裂,乱七八糟的样子,其中也许有争吵、打骂,作为一个有志向、有责任感的他来说内心是何等沉痛;写他母亲时“以手扣门”写出了母亲温柔宽厚的性格,慈祥和蔼的态度、“吾儿久不见若影,和竟日在此,大类女郎也?”这一句是写他祖母的,表现了她对孙子的关爱。充满了疼惜之情。(设计意图:每个学生对亲情感悟不同,触动也不同,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是对文本的一种解读,学生会很快找出文章中一些细节描写,很好的体会细节描写的妙处。明白悲的主要内容后进一步探讨写作方法。)9、诵读文章最后两段思考:最后两段是补写的,细节描写尤为感人,文中写了哪些细节?师生交流:“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凭几学书”“归而述诸小妹语”平常至极,可见妻子留给作者的印象是极其深刻。(设计意图:寥寥数语,不加修饰,委婉动人,体会夫妻情深,这一处细节描写是文章进一步写“悲”)10、导读:好景不长,曾几何时,妻子也离开了人世,妻子的早逝给作者留下了极大的愁苦和哀思,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呢/师生交流:作者只用了七个字“吾妻死,室坏不修”,就这一句淡淡的交代,就把作者对亡妻的无尽的哀思表达出来了。当年的项脊轩是如此的窄小破旧,但作者亲自修葺美化,怀有极大的乐趣,而今室坏却不修,自然是物在人亡,睹物思人,无限伤感。(设计意图:品味细节描写的精妙,体会到一个早失母爱,政治失意,妻子早逝的人内心的哀婉和沉痛。)11、导读:文章中最使阴阳两隔的断肠人“无处话凄凉”的是哪一句?请大家细细品味。 师生交流:“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以亭亭如盖矣”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在而人已去,只留下一片怅惘之情。(设计意图:明确文章之前是借物抒情,现在是借景抒情,把抒情与细节描写巧妙结合起来,再次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及对人事沧桑的感慨,把握文章的学习重点。)三,总结全文归有光的散文多写日常琐事,在文字上不加雕琢,只是让感情在朴素的语言中真实而自然的流露,有人称赞他的文章“不饰雕琢而自有风味”。文章以项脊轩为感情的触发点,以“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感情为主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的叙述,表达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全文言近旨远,琐而不碎,淡而味浓,实属抒情文之珍品,不愧为归有光压卷之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