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7 7 一 学位论文原创陛声明y 17 8 9 9 0 0 。 j 胛脚脚脚删4 f | 删删f | 删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道法自然”对中国法意识的影响,是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 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 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注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 签名) :;j j 靳 勿易年多月舅同 指导教师确认( 签名) : 7 纠p 年多月男r弧琅- 司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经贸大学有权保留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 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经贸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 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 编汇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 签名) :瑚始 指导教师( 签名) :办寸蓖l 司 州9 年 多月苫同2 夕f 口年5 月苫闩 _ o 。一 r 一 摘要 道家作为中国本土文化中最为灿烂的一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品格以及民族心 理意识( 抽象思维能力、世界观) 的培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即使到了在西方法律思 潮的冲击之下的今天,道家思想影响下的传统意识仍然对中国人的意识产生着重大影 响。我们要研究中国人的法意识就不可能抛开传统只谈现今西方对于中国法意识的影 响。在现代社会传统的法意识对于人民的法意识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而道家作为中国 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对于现代人的法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道家对于中国古代帝王、封建官吏、普通百姓的法意识所产生的影响, 来看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如何影响中国人的法意识,同时通过分析在现代社会道家对中 国人法意识的影响。并对比研究道家传统的法治观念与现代法治理念的相通之处,以希 望能通过对道家法律思想的研究来引导现代中国的法治理论,为中国的法治找到本土文 化根基,使法治理论更加适合中国的法治要求,而不是完全照搬西方的法治理论。 本文分为三章,即第一章:“道法自然”的法律观;第二章:“道法自然”对于法意 识的影响;第三章,“道法自然”对于中国现代法治的影响及借鉴意义。 其中第一章主要阐述了“道法自然”所产生的三种道家法律观,以及“道法自然 的“无为”思想中所隐含的对于人们意识的要求。道家的法律观主要包括以道统法的法 自然观、虚静无为的统治观、法律虚无主义和黄老的法治观。而“道法自然”的“无为” 对于人们意识的要求主要是“贵静 、“守柔”、“寡欲”。 第二章主要从帝王、封建官吏、普通百姓三个方面分析了“道法自然 对于人们的 法意识所产生的影响。每一部分又分别从自由、平等、法意识等不同的方面进行具体的 分析在道家思想影响下人们法意识的变化。 第三章主要分析了“道法自然”对于现代人法意识的影响,及“道法自然 对于中 国现代法治的借鉴意义。主要从立法、守法、执法、法治等几个方面分析了道家的法治 观念与现代法治的相通之处。 关键字:道法自然法意识无为寡欲法治道家 i i i ,_ 一 a b s t r a c t t a o i s ma so n eo fc h i n a sl o c a lc u l t u r e si sv e r ye m p h a s i sf o rt h ec u l t u r eo fc h i n a ss e n s eo f n a t i o n a lp s y c h o l o g y ( a b s t r a c tt h i n k i n ga b i l i t y , a n dt h e w o r l d v i e w ) 一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s e n s eo f t a o i s mi sv e r ye m p h a s i sf o rt h ec h i n a sl a wa w a r e n e s si nt o d a y a l t h o u g hi th a sr e c e i v e dt h e i m p a c to ft h ew e s t e r nl e g a lt h o u g h t 一w en e e dt os t u d yt h ef r e n c hs e n s eo f t h ec h i n e s ep e o p l e c a nn o tb es e ta s i d ef o r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t a l ka b o u tt h ec u r r e n tw e s t e r ns e n s eo ft h ei m p a c to f c h i n e s el a w _ o fl a wi nm o d e ms o c i e t y ,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s e n s eo fa w a r e n e s sf o rt h ep e o p l eo f f r a n c es t i l lh a v ea ni m p o r t a n ti m p a c t t a o i s mi sa l s of o rt h es e n s eo fm o d e mf r a n c eh a sa l l i m p o r t a n ti m p a c t t h i s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i st h el e g a lc o n c e p to ft a o f o l l o w sn a t u r e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i st a of o l l o w sn a t u r ef o ra w a r e n e s so ft h el a w ;t h e t h i r dc h a p t e ri st h er u l eo fl a wf o rt h em o d e mc h i n e s ei n f l u e n c ea n dl e a r nf r o mt a of o l l o w s n a t u r e ,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f o c u s e sp r i m a r i l yo nt h el e g a lc o n c e p to ft h r e ek i n d so ft a o i s mt h a t p r o d u c ei nt a of o l l o w sn a t u r e i n a c t i o ni nt h es e n s ei m p l i e db yt h er e q u i r e m e n t sf o rp e o p l e t a o i s mi n c l u d et h el e g a lc o n c e p to fl a wi no r d e rt oo r t h o d o x yl a wo fn a t u r e ,t h er u l eo f i n a c t i o ns t a t i cc o n c e p to fl e g a ln i h i l i s ma n dt h et a o i s mc o n c e p to ft h er u l eo fl a w i ti sm a i n l y r e q u i r e dt o ”e x p e n s i v es t a t i c ”,”s h o u s o f t ”,”f e w d e s i r e s t h a ti n a c t i o nf o rt a of o l l o w s n a t u r e c h a p t e ri im a i n l yf r o mt h ee m p e r o r , f e u d a lo f f i c i a l sa n do r d i n a r yp e o p l ea n a l y s i so ft h r e e a s p e c t so f ”i m i t a t i o no fn a t u r e ”f o rt h ep e o p l e sa w a r e n e s so ft h ei m p a c to fl a w e a c hp a r t a l s os e p a r a t e l yf r o mt h ef r e e d o m ,e q u a l i t y , l a wa w a r e n e s so fd i f f e r e n ta s p e c t so ft h es p e c i f i c a n a l y s i su n d e r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t a o i s tt h o u g h t t h ec h a n g e si np e o p l e sm i n d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m a i n l ya n a l y z e st h ei m i t a t i o no fn a t u r ef o rt h ea w a r e n e s so ft h e i m p a c to fm o d e r nf r a n c e ,a n dt h ei m i t a t i o no fn a t u r el e a r na b o u tm o d e m c h i n e s em e a n i n go f t h er u l eo fl a w m a i n l yf r o mt h el e g i s l a t i v e ,l a w - a b i d i n g ,l a we n f o r c e m e n t ,t h er u l eo fl a w a n a l y s i so fs e v e r a la s p e c t so f t h et a o i s tc o n c e p to ft h er u l eo fl a wa n dt h em o d e mr u l eo fl a w i nc o m m o n i v k e yw o r d s :t a of o l l o w sn a t u r e ;l a wa w a r e n e s s ;i n a c t i o n ;f e wd e s i r e s ;t h er u l eo f l a w ;t a o i s m 目录 中文摘要i i i 英文摘要i v 引。言1 1“道法自然 的法律观3 1 1 “道法自然 的法律观主要内容3 1 1 1 以道统法的法自然观3 1 1 2 虚静无为的统治观4 1 1 3 “法律虚无主义”和道家黄老学派的法治观5 1 2 “道法自然”的“无为”对人们意识的要求6 1 2 。l “贵静”7 1 2 2 “守柔”7 1 2 3 “寡欲8 2“道法自然 对于法意识的影响9 2 1 “道法自然”对帝王法意识的影响9 2 1 1 “道法自然 对帝王权力意识的影响1 0 2 1 2 “道法自然”对帝王法意识的影响1 2 2 1 3 “道法自然”对帝王自由意识的影响1 5 2 2 “道法自然”对封建官吏法意识的影响1 6 2 2 1 “道法自然”对封建官吏权力意识的影响1 6 2 2 2 “道法自然”对封建官吏法治意识的影响1 8 2 2 3 “法者为公 对封建官吏平等意识的影响1 9 2 2 4 “贵静”、“寡欲 对封建官吏自由意识的影响2 0 2 3 “道法自然”对普通人法意识的影响2 1 2 3 1 “道 与“天道 、“人道”观念的统一对普通人法律的权威性意识的影响2 1 2 3 2 “道法自然 的“无为”、“无欲 观念对于民众权力意识的影响2 2 2 3 3 “清静寡欲”对于自由意识的影响2 3 2 3 4 “守柔 、“不争对于“无诉”、“厌诉”法律意识的影响2 4 v 2 3 5 “道法自然 中的平等意识2 5 3“道法自然对中国现代法治的影响及借鉴意义2 7 3 1 “道法自然 对现代人法意识的影响2 7 3 1 1 “道法自然”对于现代人权力意识的影响2 7 3 1 2 道家的平等思想对于现代人平等意识的影响2 8 3 1 3 “道法自然”对于现代人自由意识的影响2 9 3 2 “道法自然 对于中国法治的借鉴意义2 9 3 2 1 “道法自然”对于立法的指导意义3 0 3 2 2 “民本”思想对于法治政府的指导意义3 1 3 2 3 “无为而治 与“法治 相通3 1 3 2 4 “无为”、“清静 、“寡欲”对于执政者素质的影响3 2 总结3 3 参考文献3 4 后记3 5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3 6 v i 引言 道家是先秦时期以老子和庄子为主要代表的一个学派,是以“无为而无不为”的“道 这一概念作为万物的本源和自然界与人类的最高行为准则而得名。道家是中国自古以来 最有名的学派之一,道家与儒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法律学说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的 法律意识、法律思想和法律理论的基础。中国封建官方统治思想中的法律思想自形成以 来,就一直由道家和儒家的法律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而道家法律学说与儒家等学派的 法律学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与相互斗争,又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对中国历代的法 律制度、法律运作和法律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于中国古代人民的法律意识的 产生与形成具有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战国后期,道家一部分学者将道家的基本理论与法家的刑名之学结合起来, 吸收法家的法治理论,形成著名的“黄老之学”。黄老学说在中国的封建官方统治思想 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汉初的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以“黄老学说的“无 为而治”作为政治方针的汉朝形成了著名的“黄老之治”,在这一时期黄老学说得到了 广泛的传播,对于人们的行为与意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将道家学说的精髓深入到人 们的意识之中。汉武帝后,道家学说对中国古代政治实践的影响日渐衰微,但是在社会 心理意识层面,道家学说一直发挥着堪与儒家相媲美的重要影响,尤以魏晋、李唐和两 宋等时期为盛。 总体而言,道家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品格以及民族心理意识( 抽象思维能力、 世界观) 的培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即使到了今天在西方法律思潮的冲击之下,道家 思想影响下的传统意识仍然对中国人的意识产生着重大影响。我们要研究中国人的法意 识就不可能抛开传统只谈现今西方对于中国的法意识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传统的法意识 对于人民的法意识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而道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同样对于现代人的法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道家思想中包含着众多与现代法治相通 的因素,因而对于现代中国的法治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道家思想主要是从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一观点而 来,即使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家思想吸收了儒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观点,但是 也没有脱离“道法自然这一基本命题,整个道家思想无论如何变化都是围绕“道法自 然 这一基本观点而展开。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以“道法自然 为基本命题的道家思想 进行研究,来阐述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人法意识的影响,以及道家思想对于现代人法意 识的影响,并希望通过对人们法意识的研究和对道家思想与现代法治的比较,能够对中 国的法治建设提出有效的建议,使传统的道家法律思想与现代法治理论相结合,从而更 好的完善中国的法治理论。 2 1 “道法自然的法律观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这本书的问世标志着道家学说的肇始。春秋以前 的统治思想一直以天命观为主,认为世界上存在一个人格化的神,世间的一切行为都是 在神的意志之下,将法律看作是神的意志的体现,“道 多用来指根据人的意志所制定 的伦常道德和治国安邦的策略等。老子改造了这种天命观,重点探寻天人关系,把 原来限于纯粹的伦常道德和治国安邦的道的内涵扩大到宇宙本体和自然、社会发展总规 律的领域,从而大大深化了道的内涵,将“道”转化为宇宙的本体和本源、自然和社会 的发展的总规律。在“道 的基础上,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将“道法自然”的以道为本,唯道是从作为道家法律观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老 子提出了著名的“无为而无不为 的命题,成为道家学派所主张的法律运作观。但是 老子的学说在流传的过程中分化为了两种:一种是老子自然无为、否定礼法的 思想,沿着庄子的绝对精神自由和法律虚无主义的消极方向发展;另一种,源于老子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吸收了法家的法治理论,演变成积极有为 的黄老学说。 1 1“道法自然 的法律观主要内容 1 1 1 以道统法的法自然观 “道”是道家理论的最高范畴,它产生了世界万物,同时也决定了法律的基本性质 和特征。因此,老子说君主必须“以道莅天下”,制定法律应当服从于道。老子 所说的道,虬准恍惟惚”,没有固定的形状:“大象无形”,“视之不见”,“听之不闻”【1 】; 并且在不停地循环运转:“周行而不殆”,极端地神秘莫测;并且道具有规范性,“似万 物之宗”,“可以为天下母 ,也就是说道是玄虚不可捉摸的,而这种玄虚不可捉摸的道 又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依据。一切物质形态、社会形态,包括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 度及其地位、效力的确定,都是以道为依据的,道是一切事物的最高规范。因此,法律 的产生、发展和变化也是“顺乎自然”的,是位于“道 的统治之下,也即道家的以道 统法的法自然观。 道家的法律思想的中心为“以道统法”,反对人们承袭自商代的天命观思想。天命 观是指,人们存在着一个人格化的至上神,帝王取得政权即由上天所授命,如说“丕显 文王,受天有大命 乜3 ,又称虬准恭行天之罚 嘲,“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n 3 ,把法 律说成是天的意志。而道家的“道 出现于天地之前,并且培育出万物,是事物发展的 客观规律,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依据。一切社会形态,包括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及其地位、效力的确定,都可以追溯到道。它否定了天命说中神权和天罚观念,否定了 上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将法律从神权之下脱离出来,将法律置于皇权、神权之上,将“道” 作为了法律的中心思想,以道统法,由“道”来统领法律,决定法律的内容、变化。 1 1 2 虚静无为的统治观 根据老子的观点,道法自然,也就是说顺其本来状态,排除外来的干预,也就 是说“道常无为州引。“道 是世界的本体,具有最高的地位和效力,天地万物都要服从 道,也就是说作为天地万物一部分的人类社会也应该服从于道。因此,人类社会也应该 服从道,顺其自然,无所作为。所以,法律也必须顺从于道,用道来制定法律,决定法 律的性质。由此可以推知维持社会秩序的最好办法,就是像“道”那样“无为”。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白化。 1 也就是说,君 王统治国家就要像“道”那样“无为 ,顺其自然,才能达到“无不为 。老子认为 对于统治者而言,要实现“无为”的前提条件是统治者要具备“静”的品德。也就是老 子所说的“去甚,去奢,去泰 ,“不贵难得之货”口1 ,对于财物保持一种平淡的心态, 以及“长而不宰 ,“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的高尚品德。老子又说“重为轻根, 静为躁君 跚,指出无为的前提是“静”,即清静谦虚的个人品格,只有“静 才能对准 目标,把握方向,积蓄力量,最终战胜“躁”,立于不败之地。 而要做到“静 ,就要做到老子所说的“绝巧弃利”、“绝圣弃智”、“绝仁弃义” 三个要求,从物质、文化、政治三个方面去除欲望。如果做到了这三点,就是实现了虚 静无为,消灭一切邪恶、奸诈与犯罪,统治者就可以“垂衣裳而治天下 。老子说: “我无为而民白化,我好静儿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川钔由此可以 看出“无为”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老子对统治者所提出的治国理念,“无为”、“无 事”、“无欲”是老子对统治者的具体治国要求。 庄子将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具体化为“君无为而臣有为 ,庄 子说:“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n0 | ,明确规定了君 臣在实现无为而治过程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同时庄子在“无为而无不为 的 命题中将“静 与“无为”联系在一起,其从虚静的角度说,富贵功名等“不荡胸中则 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口,因此要做到“无为也必须 先要以“虚静”为前提。 4 黄老学派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与道家的“无为”思想一脉相承,相对于早期的 道家思想而言,其又有明显的发展,黄老的“无为而无不为”不再仅仅确定些原则, 而提出了若干具体的统治方略和方案。如: 管子的“抱蜀不言而庙堂既修”之说,它指出,“无为之谓道 n 引,遵循道的 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在政治上和法律上遵循无为而治,与老子的学说是一脉相承的。 但是管子将无为具体化为“因 ,“因者,无益无损也 n3 j ,无为就是要求沿袭前朝 的方针或政策而不作改变,在法律上就是继承前朝的法律不作改变。“道贵因,因者, 因其能者言所用也”n 郇,这就要求君主注重“静因之道 ,遵循前朝约束而无所变更。 在庄子提出的“君无为而臣有为 的基础上,管子提出的政治统治模式要求“有 道之君者执本,相执要,大夫执法,以牧群臣,群臣尽智竭力以役其上 ,从而达到“上 下之不同任,而复合为一体”n5 j 。这样君主就可以从繁琐的政务中脱身出来,做到逍遥 快乐,“驰骋戈猎,钟鼓竽瑟,宫中之乐,无禁圉也;不思不虑,不忧不图,利身体, 便形躯,养寿命,垂拱而天下治。”n 6 1 同时管子的“无为”要求“明主之治天下也, 静其民而不扰,佚其民而不劳 ,“莅民如父母,则民亲爱之”,“虽不言日吾亲民,而民 亲矣。 n 7 3 也就是要求君主治理天下应当尽可能地少颁布法令,少骚扰人民,减轻人民 的沉重徭役和苛刻律条,以“无为”的方式来“莅民如父母”。 1 1 3“法律虚无主义”和道家黄老学派的法治观 老子的“道法自然 主张一切都顺其自然,因此老子主张“无为”,像“道” 一样对任何事情都不加干涉,在法律方面就表现为反对制定繁琐苛酷的法律条文。老 子指出:“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法律制定得越严密,禁忌 越多,人民就越容易触犯法律,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指定什么法律,也不要什么人为 的道德规范,也就是老子反对礼法的思想。但是老子并没有完全否定法律的作用, 老子说:“法网恢恢,疏而不失 n 副,从正面肯定了法律的作用。但是老子反 对成文法,“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n 钔老子认为法律应该只由君主掌握,不可以 公布于众,不能为人民所认识。老子又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 缺缺。 政治宽厚,人民自然纯朴,犯罪也自然减少;法律苛刻,人民自然心怀不满, 就会违反法律,产生犯罪,也就是说明确的法律是导致人民犯罪的主要原因。老子 认为,成文法一旦制定和公布出来,一方面会使人民得以了解法律这一“利器 ,人民 了解了法律,就容易产生欲望失去纯朴,就有可能产生犯罪;另一方面成文法容易导致 统治者乱用手中的权力,制定繁琐苛酷的法律条文。法律应该像“道 一样,即使是必 5 须的,也应该是简而又简的,像天网那样疏而不漏,用刑应当轻缓、谨慎。并且人民不 了解法律,就会按照自然地方式方法淳朴的生活,就不会去追求法律所给予的或者没有 给予的利益,自然就不去犯罪,即使偶尔有人犯罪,也是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的,因为 天道之下“法网恢恢,疏而不失”。 ( 1 ) 庄子的“法律虚无主义 。庄子继承了老子思想中消极方面的反对礼法思 想,并且发展成为全盘否定法律的法律虚无主义思想。庄子主张绝对的无为和绝对 的自由,反对任何约束与限制,庄子认为儒家的仁义和法家的法治主义,都是违背 人性的,庄子鼓吹绝对精神自由和法律虚无主义,企图否定一切礼法,主张回到极 度野蛮蒙昧的自然状态。根据庄子的观点,理想社会应当是“绝圣弃知”不要知识 和智慧的。因为人民一旦掌握知识,就会变聪明,变聪明就会产生欲望,进而产生犯罪, 庄子说:“天下每每大乱,罪在好知”啪1 。因此,庄子提出要毁弃一切物质财富 和知识财富,“绝圣弃知,大道乃止;搪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 斗折衡,而民不争。”乜钉此外,还要“殚残天下之圣法 ,“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 旷之耳,“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 ,“毁绝钩绳而弃规矩,俪工佳之指”,蚴将 人类创造的文明包括法律制度全部毁弃,将人类社会拉回“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 “上如标帜,民如野鹿 的原始状态。 ( 2 ) 黄老学派的法治观。早期道家反对法治,而黄老学派为适应统治者的现实需 要,继承齐国“修法律而督奸吏 的传统,发挥老子学说中“无为而无不为的积 极因素,并批判吸收商鞅等人的法家理论,较为全面而明确地提出了其“道法自然,明 法守法法治观。同时在此基础之上,道家吸收儒家的仁义教化、胜残去杀的观点形成 了“约法慎刑 学说。但是黄老学派在主张法治的同时,并不像法家那样冷峻严酷,而 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与生命力,并被中国历代统治所接受。而黄老学派法治观的“无为而 治 、“明法守法 、“约法慎刑 的思想也被历代统治者确立为其封建官方法律思想之中 的重要内容。 1 2“道法自然 的“无为”对人们意识的要求 道家对“道 的认识处于不断演变的过程,老子之后,庄子把道引申到虚无 的境地,黄老则认为道是“气 或“精气 ,吕氏春秋认为道是“太一 、“混沌”。 可见,在不同的阶段,道家对道具有不同的阐释,但认为道是一种自然状态的法的本质, 是一脉相承的。道家的法观念也总是以“道法自然”这一观点为基点展开,因此无论道 家的法律观如何变化,都无法脱离其观念的基础“道法自然,唯道是从 。而在老 6 子看来做到“道法自然”也就是要做到“无为”,而如何做到“无为 ,老子对于 人们的意识提出了以下要求: 1 2 1 “贵静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归根日静,是谓复命;复 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 乃久,没身不殆。 拉3 3 这世间,一切原本都是空虚而宁静的,万物也因而能够在其中生 长。因此要追寻万物的本质,必须恢复到它最原始的虚静状态中去,万物的生长虽然蓬 勃而复杂,其实生命都是由无到有,由有再到无,最后总会回复到根源。万物的根源都 是最虚静的,虚静是生命的本质,这种生命的本质也是自然的常道。合乎这种自然常道 的,是明智法的,也就能够得到生存,不能合乎这种自然常道的,就会招来祸端,最终 无法长久。知道常道的人,就会有一颗包容的心,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包容世间万物。 一切都能包容的,才能大公无私,能够大公无私的,才能作到全然不偏颇,全然不偏颇, 才能得天命,得天命才能合乎大道,合乎大道才能永垂不朽,终其一生都不会有什么危 难。也就是说,只有认识了“静才能真正的认识“道 ,认识“静 是认识“道”的 前提,“静”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平静就是事物恢复了本性,恢复本性才是事物的常态。 只有做到了“静 才能做到合乎于“道”,才能“没身不殆”。黄帝四经说:“至正者 静,至静者圣”乜4 i ,“静则安”瞳引,“圣人正以待天,静以须人 位阳可见“静”是对人的 个人修养的基本要求,但是静并不是绝对地静止不动,而是要合乎于道,“静作得时, 天地与之;静作失时,天地夺之。 嘲 1 2 2 “守柔 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道 之所以能循环不息,因为“道”具备了柔弱的特质,因此说“弱者道之用。 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过於水,而攻坚胜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又谓:“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强调以柔制刚,认为“强 梁者不得其死 ,目的在教人谦卑逊让,以退为进。人只有做到谦虚退让才能明哲保身, 故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豁;为天下豁,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意思是说 人可以有雄心壮志,但不能逞强好胜,应该抱持柔弱谦下之道,以保持自我质朴的本性。 老子强调“守柔”,是因为老子认为除了“道之外,世间万物总有没落的一天,所以 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同时老子又认为世事难测,所以说:“福兮祸所倚, 7 祸兮福所伏。”老子强调“守柔 ,要求人要学会清虚自守,不要刚强好胜,否则不得 善终。也就是老子所一直强调的“道法自然 观念,“守柔 要求人们要适应身边 的环境与社会制度,当处于弱势之时要学会保持自己的本心,并顺从于外部环境,也就 是“弱者道之用”,学会谦卑逊让,以退为进,明哲保身,不要一味逞强。 1 2 3 “寡欲 老子的理想社会是指“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 的 社会状态,一切都处于自然状态之下,主张人民要像婴儿那样无知无欲,淳朴善良,每 天在自己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简朴而温饱的生活,君主垂拱无为,不制 定什么法律,也没有仁、义、礼等规范。 为了实现这种完全自然状态下的“小国寡民 理想社会,老子提出了“寡欲”, 要求统治者“去甚、去奢、去泰”,因为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 以饥”乜钔,要求统治者“寡欲”,不要向人民提不合理的物质要求,给人民提供基本的 生活条件。老子的“寡欲 不仅仅是针对帝王而言的,对于普通的百姓也同样是有 寡欲的要求的。老子说“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凹1 ,同时又提出一个“为腹不为目 的标准,就是对百姓“清心寡欲 的具体要求标准。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 音令人耳聋,五昧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啪3 ,奢欲使人 眼花缭乱,就会使人心性动摇,从而跌入欲望的深渊而犯罪,因此“为腹不为目 使百 姓只追求基本的生活要求,而不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准,从而消除欲望,消除犯罪,“不 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r 3 1 可见老子提倡人清心寡欲,从 去除欲望来消灭犯罪。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法观念深入人心的同时,也对人们 的行为、观念提出了“贵静 、“守柔 、“寡欲”的要求,实际上是道家为人民提供了一 条所谓的体会“道”的方法。道家主张“道法自然 ,要求人民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道, 而“贵静”、“守柔、“寡欲”等道之“无为 的这些要求,随着“道这一概念一同深 入了人们的意识之中。 8 2 “道法自然对于法意识的影响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理论基础,一切道家思想的 演变都离不开“道法自然”这一基本观点。中国道家的法观念都由“道法自然”衍生而 来,历史上道家的法观念都受到“道法自然”的影响。而历史上,随着道家学说的传播, 尤其是“黄老学派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一度被统治者确立为指导学说,更是加大了道家 对于人们的法意识的影响。尤其是道家黄老学派的“无为而治 、“明法守法、“明法慎 刑等学说即使在西汉中期以后,儒家学说受到尊崇之时,仍然被统治者所接受,其封 建官方法律思想的地位一直未被动摇。而道家中从庄子衍生出来的消极无为、养生 保真、否定礼法的学说,或流传于民间或被统治阶层所利用,经常被“异端 学者运用 为抨击儒学和封建统治的武器。道家的不同流派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时期影响着中国 历史上各个阶层的人们的法意识。 2 1“道法自然对帝王法意识的影响 下面让我们先来看史记中的一个故事,根据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参子 茁出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矣”? 乃谓茁日:“若归,试私从容 问而父日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 然无言吾告若也。 既洗沐归,闲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茁二百,日:“趣 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日:“与茁胡治乎? 乃者我使谏君也。” 参免冠谢日:“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 ”上日:“朕乃安敢望先帝乎! ”日:“陛下 观臣能孰与萧何贤? 上日:“君似不及也。 参日:“陛下言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 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惠帝日:“善。君休 矣! ” 曹参的儿子曹茁做中大夫,汉惠帝埋怨曹相国不理政事,觉得相国是否看不起自己, 于是对曹茁说:“你回家后,试着私下随便问问你的父亲,高帝刚刚永别了群臣,皇上 又非常年轻,您身为相国,整天喝酒,遇事也不向皇上汇报,根据什么考虑国家大事呢? 但这些话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曹茁假日休息时回家,闲暇时陪着父亲,把惠帝的意 思变成自己的话规劝曹参。曹参听了大怒,打了曹茁二百板子,说:虬陕点进宫侍奉皂 上去,家大事不是你要说的。”到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曹参说:“为什么要惩治曹茁? 上次是我让他规劝您的。 曹参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 9 上您和高帝谁强? 惠帝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 ”曹参说:“陛下看我跟萧何 谁更贤能? 惠帝说:“您好象不如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这番话很对。高帝与 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 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吗? 惠帝说:“好,您好好休息吧! ” 这则故事可以说是汉朝推行“无为而治”的证据,在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道家 黄老学派的法治思想对于帝王权力的限制。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于帝王 的权力观念、立法观念、守法观念、司法观念等方面的影响。从历史来看,道家思想对 于帝王的法观念影响最深的应属黄老学派。黄老学派源于在早期道家观念中的以柔克 刚、以弱胜强、无为而无不为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吸收法家理论演变而来。黄老学派继 承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观念,迎合封建统治的要求,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并在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历史的进步趋势。黄老的“无为而治”、“明法守法”与“约法慎刑 等学说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并被运用到立法、司法实践中去,对历代帝王的法意识都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在不同的方面对于帝王法意识的影响。 2 1 1“道法自然”对帝王权力意识的影响 在上文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无为而治”推行的汉朝,受道家思想的影响的 帝王权力是受法的限制。“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法令既明 将帝王的权力进行了限制,帝王的权限被限定在了“垂 拱”的范围之内。而最后,惠帝对曹参所说:“善。君休矣! 则表明了惠帝也认为自 己的权力是应当受到法的限制的。 ( 1 ) “无为 、“寡欲”对帝王权力追求的影响。在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实行“无 为而治”的汉朝,帝王的权力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行使的。惠帝希望曹参向自己禀报政事, 显然帝王在意识之中是希望自己能够掌握权力的,但是帝王的这一愿望并没有实现,因 为当时的“法规定处理政务的权力并不是由帝王来行使。而在故事中,最终惠帝在“法 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守职,遵而勿失”这一理由之下,也没有责怪曹参,可见帝王 的权力欲望受到了法的限制,在帝王的意识之中帝王的权力是受法的约束的。 老子由其“道法自然”,要求应当顺应事物本来的状态,排除外来的干扰,强 调“道常无为口2 1 。但是,老子的“无为”最终目的是要做到“无为而无不为,要求 帝王领悟“无为而无不为”的含义。“无为就是要求帝王做到“无为 、“寡欲”,“欲 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 1 0 成而不居。”实际上就是要求帝王不干涉人民的行为,不随意制定约束人民行为的法令。 在老子所处的特殊时代,老子所讲的帝王无为在行使法的权力方面主要是不制定繁 琐苛酷的法律条文,强调“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黄老学派 产生于战国中期,在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君无为而臣有为 的观点,并将其作为统治者制定统治秩序的准则。秦朝灭亡以后,汉初统治者总结秦朝 灭亡的经验教训,强调统治者要加强道德修养,力求做到淡泊寡欲,从而达到“无为而 治”。 道家的这种“法自然”的“无为”、“寡欲”观念深入帝王的意识之中,直接影响就 是导致帝王淡泊寡欲,从意识之中加强对其自身修养而淡化对权力的追求。“垂拱而治 观念的提出更是直接要求帝王放下手中的权力,除了选拔官吏之外不再管理其他具体的 政务。“无为”、“寡欲”观念直接限制了帝王的权力欲望,将帝王的欲望转向追求自身 修养的方向。 ( 2 ) “道生法”对于帝王权力认识的影响。上文故事中在“法令既明 而臣子“遵 而勿失”的情况下,使得帝王也不得过问政事的情形表明,在帝王的认识之中,帝王的 权力位于“法令之下,帝王的行为要受到“法令 的约束。 黄老帛书中说:“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 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夫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也就是说 法是从天道中产生的,法的准则就是天道,法的权威是建立在天道之下。因此,法一旦 产生就必须严格遵守不能违犯,法具有最高的威严,不能废止,法是天道之下的最高准 则。这样道家黄老学派将法确立为判断对错得失的准绳,是辩明是非曲直的标准。老 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天地万物皆来源于道,因此帝王的权 力也是来源于“道”,而“道生法”法也是产生于“道”,法的准则就是“道 ,所以“道 所赋予的帝王的权力是要受到以“道”为准则的“法 的约束的,所以帝王的权力是要 受到法的约束的。“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夫能自引以绳,然 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 即使是身为最高统治者的帝王也是不能违背“法”的,违背了 “法就等于违背了“道 。因此在上文的故事中惠帝听从了曹参的建议,没有在过问 曹参的事物,而唐太宗则进一步强调法律的本质是“公”。他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 乃天下之法 ,“知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 ,“圣人之于法也公矣! 口列法律为 公意味着统治者也必须服从地主阶级的整体利益,接受法律的约束。所以在道家思想的 影响下,帝王的权力是来源于道,是要受到法的约束与限制的。 1 1 ( 3 ) “无为而治”、“垂拱而治 对于帝王权力范围的影响。在上文中“法令既明, 今陛下垂拱,参守职,遵而勿失”提到的统治模式既是黄老学派的“无为而治 ,也就 是“垂拱而治”,唐太宗与魏征的“名琴垂拱 论的治国思想既是脱胎于此。“无为而治 要求帝王“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既是要求帝王不要干 涉人们的行为,顺从道的运作规律,顺乎自然。黄老学派的“无为而治 进一步转化为 “君无为而臣有为”理论,管子将其描绘为君主无为臣下有为,将帝王的职责具体 为选拔人才,“论材、量能、谋德而举之,上之道也;专意一心,守职而不劳,下之事 也。”略4 1 也就是说帝王只要选择好官员,就可以做到“无为而治”。在这里,黄老学派将 帝王的权力限定在了选拔官员的范围之内,对帝王的权力从分工方面进行了限制。帝王 的权力限定在法的准则之下,在“无为而治 这一最高准则知道之下,帝王的权力又被 “君无为而臣有为”限定在了选拔官员方面,帝王只能选择合适的官员,而不能干涉官 员的具体的行为。“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无为而治 、“垂拱而治的具体制度模式从 权力的划分上进一步限制了帝王的权力。 2 1 2 “道法自然”对帝王法意识的影响 上文故事中讲“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惠帝最后仍然遵从了“法令 同意曹参的建议,不在干涉曹参管理政事,正是帝王在道家思想影响下遵守法令的体现。 这一事实证明在以道家黄老思想为指导的汉朝,道家所提倡的“明法守法”思想已经深 入帝王的法意识之中。 ( 1 ) “道法自然 对帝王的法权威性认识的影响。黄老帛书中说:“道生法。法 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夫能 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也就是说法是从天道中产生的,法的准则就是天 道,法的权威是建立在天道之下。因此,法一旦产生就必须严格遵守不能违犯,法具有 最高的威严,不能废止,法是天道之下的最高准则。这样道家黄老学派将法确立为判断 对错得失的准绳,是辩明是非曲直的标准。道家一方面强调法的权威性,“道生法 ,法 律是符合于道的人们的最高行为准则,“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 “夫能自 引以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 含答案1 沁园春 长沙
- GB∕T 33000-2025《 大中型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要求》之14:“7安全风险分级管控-7.1危险源辨识”专业深度解读和应用指导材料(雷泽佳编写2025A0)
- 2025年条形码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山西省公务员考试笔试模拟试卷
- 2025年骨与关节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高校教辅笔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陕西省公务员面试真题解析汇编卷
- 2025年四川省公务员考试法律专业知识试卷
- 高处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 2025大连合同解除证明书(标准版)
- 校园不文明行为实训记录
- 无人机在野生动物保护中的监控与追踪可行性分析报告
- 2025年中远海运招聘1189人(含社招)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件第六章
- GB/T 40236-2021硼硅玻璃管道
- GA/T 487-2020橡胶减速丘
- 中宫格练字模板
- QC成果提高悬挑梁施工质量合格率(共52图文详细)
- 禾川x3系列伺服说明书
- 企业培训5W2H分析法(31P PPT)
- 《风电防雷接地》word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