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罗念庵是王门后学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念庵之学,以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的 地域划分法,属于江右王学。从罗念庵的思想主旨来看,他又可与聂双江一起被划分为 王门“归寂”派。罗念庵归寂主静之学,以良知返归寂体的过程为格物致知,就是认为 良知必须经过实地锻炼而后得。因其学说严谨、笃实,一生致力于躬行实践无欲主静工 夫,重新理解与诠释了阳明的致良知教,而备受中晚明时期不少学者的青睐,被推崇为 得阳明正传、补救王学之弊的功臣。罗念庵思想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只墨守一家一 派之言,其思想形成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本文主要剖析了罗念庵的良知观、“主 静无欲”说、“彻悟仁体 说,并比较了罗念庵、聂双江理学思想的异同,最后对罗念 庵理学思想进行了总体评价,并揭示了其现代价值。 关键词:罗念庵;主静无欲;良知观;彻悟仁体;现代价值 a b s t r a c t l u on i a n a ni sa l li m p o r t a n te x p o n e n to ft h es u c c e s s i o no f “y a n g m i n gs c h o o l ”i n a c a d e m i cb i o g r a p h y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t s 觑m i n gd y n a s t ( 明儒学案) b yh u a n g z o n g x i ,n i e b a oa n dl u on i a n a na r et a k e ni nt ot h ea c a d e m i cb i o g r a p h y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t s o fy a n g m i n g s c h o o l 切j i a n g y o u ( 江右王门学案) b e c a u s eo ft h et h o u g h t st h a th ep u tf o r w a r d ,l u o n i a n a ni se s t e e m e da st h ep e r s o nt or e m e d yt h e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o ft h ey a n g m i n g st h e o r yf o r h i sf e a s i b i l i t yo f “e x t e n t i o no ft h ei n t u i t i v ek n o w l e d g e ” l u on i a n a na n dn i es h u a n g j i a n ga r ed i v i d e di n t ot h e “q u i t e n e s sr e t u r n i n gs c h o o l ”( 归 寂派) f r o mh i st h o u g h t l u on i a n a nt h o u g h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i sr e v o c a b l e t h i sa r t i c l em a i n l y a n a l y z e d t h el u on i a n a n i n t u i t i v e k n o w l e d g e ,a d v o c a t i n gq u i e t n e s s w i t h o u t d e s i r e s ”( 主静无欲) ,c o m p r e h e n d i n gc o m p l e t e l yt h ek i n d ,a n da l s oh a sc o m p a r e dt h e t h o u g h t sw i t hn i es h u a n g j i a n g sn e o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f r o ms i m i l a r i t i e s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s ,f i n a l l y h a sr e v e a l e di t sm o d e r nv a l u e k e yw o r d s :l u on i a n a n ;a d v o c a t i n gq u i e t n e s sw i t h o u td e s i r e s ; i n t u i t i v ek n o w l e d g e ; c o m p r e h e n d i n gc o m p l e t e l yt h ek i n d ;m o d e r nv a l u e 湖北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越蕉 日期:2 0 0 9 年4 月2 0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 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数字 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学位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开学位 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诗苣 指导教师签名: 泖1 9 才刚 j 日期:耐r c ) j 日期:a 叻7 一、引论 罗念庵理学思想研究 引论 罗洪先,号念庵,王门后学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念庵之学,以黄宗羲在明儒学 案中的地域划分法,属于江右王学。从罗念庵的思想主旨来看,他又可与聂双江一起 被划分为王门“归寂”派。罗念庵因其学说严谨、笃实,一生致力于躬行实践无欲主静 工夫,重新理解与诠释了阳明的致良知教,而备受中晚明时期不少学者的青睐,被推崇 为得阳明正传、补救王学之弊的功臣。罗念庵思想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只墨守一家 一派之言,其思想形成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本文主要剖析了罗念庵的良知观、“主 静无欲”说、“彻悟仁体”说,并比较了罗念庵、聂双江理学思想的异同,最后对罗念 庵理学思想进行了总体评价,并揭示了其现代价值。 理学讨论的问题主要有:本体论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心性论问题,即人性的 来源和心、性、情的关系问题。认识论问题,即认识的来源和认识方法问题。广义的 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 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程朱理学。而本文 所说的罗念庵之理学是广义上的理解。 ( 一) 罗念庵的生平 罗洪先( 1 5 0 4 1 5 6 4 ) 字达夫,号念庵,吉水( 今江西省吉水县) 人。明世宗嘉 靖八年( 1 5 2 9 ) 进士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迁左春房赞善。后罢归,著书以终。著有 念庵集二十二卷,冬游记一卷。明史卷二八三有传。 罗念庵是官员家庭出身,自幼端重,不为嬉戏,据史载罗念庵白幼即有大志。嘉靖 四年( 1 5 2 5 ) ,罗念庵参加乡试中举人。次年,奉父命,师事同里李中( 1 4 7 8 一1 5 4 2 , 号谷平) 。嘉靖八年( 1 5 2 9 ) 己丑科会试,殿试第一中状元,授修撰。 当时明世宗迷信道教,求长生,政治腐败。罗念庵看不惯朝廷的腐败,即请告归。 嘉靖十八年( 1 5 3 9 ) ,他出任廷官,因联名上东宫朝贺疏冒犯世宗皇帝而被黜为民。 自此罗念庵离开官场,直至去世,再未出仕。 湖北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他自归家务农之后,隐居山间,更加专心致志地考究王阳明心学,闭门谢客,默坐 一榻,三年不出户。他甘于淡泊,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骑马练弓、考图观史,上至天 文、礼乐、典章、阴阳、术数,下至地理、水利、边塞、战阵、攻守,无不精心探究。 罗念庵一生的主要成就在理学、地图学和文学方面。尤以地图学贡献卓著。他精心 绘制的两卷广舆图,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分省地图集。罗念庵在绘制地图方面的建 树,不但为我国地图的绘制和地理科学做出了贡献,而且为国际的同行所瞩目,在世界 地图绘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在理学方面,罗念庵属江右王门学派,思想演变是围绕王阳明“致良知说展开的, 其理论与王阳明一样都离开人的社会性而谈抽象的人性论,但就他的整个思想倾向而 言,则具有由虚而实的特点,更强调致知的工夫。 隆庆元年( 1 5 6 4 ) ,罗念庵去世,享年6 1 岁,诏赠光禄少卿,谥文恭。 罗念庵理学思想以归寂主静、收摄保聚为主,以良知返归寂体的过程为格物致知, 就是认为良知必须经过实地锻炼而后得。念庵主静的思想并不是要做抛弃世界的隐者, 他的主静只是求得良知本体的工夫,他获得静明之本体是要以之应世,他曾说:“儒者 之学在经世,而无欲为本。夫唯无欲,然后用之经世者,智精而力巨。圆”“至五十前 后,睹时事同非,始绝意仕宦,然饥溺由己、挞市引辜之衷,未尝一日不业业也 。 如发现当地田赋有许多弊端,罗念庵便要求官府改革弊政,并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见家乡闹饥荒,便“移书郡县请赈,得谷数千石 ;当听说闽广流寇突至吉安,即“贻 书两台 ,得右辖敬所公及都司提兵来使吉地全境太平。他不仅为改革家乡政务、整饬 社会治安、发展地方经济尽了不少心力,而且在天文、地理、水利、数学等的研究方面 也做出了一定贡献。他在嘉靖二十年免官期间编写的广舆图,就是在朱思本舆地 图的基础上,根据“画方易以编简”的道理,即按行政区域划分,把大图分成小幅, 并补充了黄河、漕运、海运等图幅而绘制成的,使该图成为当时较具权威性的地理书籍, 并对后来的地图绘制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虽然罗念庵晚年仍讲“主静”,并“以病谢客, 屏居止止所( 其居室名) 中,不复窥户 ,但这已不是当年那种“孤介清洁,自守一隅 张学智:明代哲学史北京,北京大学j i 版社,2 0 0 0 年,第1 9 4 页。 回罗洪先集( 徐儒宗编) 附录一,胡直罗念庵先生行状,南京,风凰出版社,2 0 0 7 年,第1 3 8 1 页。 印罗洪先集( 徐儒宗编) 附录一,胡直罗念庵先生行状,第1 3 8 7 页。 罗洪先集( 徐儒宗编) 附录一,胡直罗念庵先生行状, 第1 3 8 4 页。 “据i 画方易以编简”,即把人幅地图分绘成小幅、多幅的广舆图二卷,得以保存下来。 罗洪先集( 徐儒宗编) 附录一,胡直罗念庵先生行状,第1 3 8 4 页。 2 一、引论 的静坐归寂了,而是一种在“济天下之务” 的同时“多言知止的有效手段。所以他 在松原志晤中说,自己因为乡里均平赋役事,从嘉靖壬戌( 15 6 2 ) 六月至今半年,“终 日纷纷,不觉身倦,一切杂念不入,亦不见动静二境,自谓此即是静定功夫。”他说: “率是寡欲者以施之身,是躬行也;推是寡欲者以加之民,是美政也。夫是之谓圣学。 “吾入当自立,身放在天地间公共地步,一毫己私着不得,方是立志。 可见,念庵是 想通过“主静知止 而“去私绝欲 ,然后再把无欲之心“施之身”、“加之民”,进而达 到“济天下之务 的目的。 ( 二) 罗念庵的思想渊源 胡庐山在念庵罗先生文集序中概括其学“凡三变”,即十五岁开始有志圣学; “既壮之后,其学一主无欲,所举主静归寂,辨答数千言,要皆不逾其旨,力践之二十 余年,然后廓然大悟,沛然真得,始自信于不惑之地”。 罗念庵思想的发展,不是一 成不变,只墨守一家一派之言,其思想形成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在其思想学说形 成过程之中,受到过很多学者的影响。笔者拟对其思想渊源作一简析。 1 、“师友成我仁” 思朋友切磋,直剖肝胆,令人不容逃闪倚籍,此生知己,可以指计。感激歌日:“父 母生我身,师友成我仁”。 在罗念庵儒学思想演变过程中,其师友不仅深刻影响了他的思想,也对其生命精神 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罗伦( 1 4 5 0 - - - 1 4 9 8 年,字彝,号一峰) 是罗念庵的乡罩先辈。念庵对他“刚介绝伦 的人格和思想推崇备至: 洪先幼闻公于人,辄有不获执鞭之叹,且欲以身私淑之。然i :叹其难能耳。固亦未知 求所得也。二_ - - - 年来,渐悔其谬。于是再读所谓一峰集者,不牵章句,不涉蹊径,不 执意象,不事雕镌。孟氏之学至公,一明其育,实天地义气之所发也。 “十一岁,读古文,慨然慕罗一峰之为人,即有志於圣学。也就是说,从念庵 罗洪先集( 徐儒宗编) 卷九答门人,第4 0 3 页。 罗洪先集( 徐儒宗编) 卷九答门人,第4 0 3 页。 圆罗洪先集( 徐儒宗编) 卷l 六松原志晤,第6 9 6 页。 罗洪先集( 徐儒宗编) 卷f 。六【l 扎,第7 0 4 页。 罗洪先集( 徐儒宗编) 附录二,胡直念庵罗先生义集序,第1 4 0 7 页。 罗洪先集( 徐儒宗编) 卷三冬游记,第6 3 - 6 4 灭。 o 罗洪先集( 徐儒宗编) 卷。卜一重刻一峰义集序,第4 8 l 页。 3 湖北人学硕+ 学位论文 幼年时就已从罗一峰身上看到了自己立志圣学的方向。 李谷平( 1 4 7 8 1 5 4 2 年) ,名中,字子庸,吉水人,属于北宋周敦颐系统的儒者, 与王阳明有交往,而在思想倾向上与阳明不尽一致。李谷平为学以“默坐证心 教人, “其大要以求仁为的,以闲邪为端,以自作主宰不致纤毫之力为功,以生生不息不与以 己为体,以正心而动自有分殊为用,以脱然无系常如太虚为乐,以遁世无闷不求人知为 至 其学与白沙之学相近,也讲求主静,有言“为学还须静坐”。谷平对念庵的影响 可以说是贯穿一生的,并且念庵把受学李谷平作为自己立志圣学的开始。 魏庄渠( 1 4 8 3 1 5 4 3 年) ,名校,字子才,昆山人,弘治十八年迸士,“私淑于胡 敬斋。其宗旨为天根之学,从人生而静,培养根基 。庄渠曾说: “圣学全在主静, 前念已往,后念未生,见念空寂,既不执持,亦不茫昧,静中光景也。 又日:“天 根天机,动静弗离;虚以精义,静为动基。 罗念庵2 5 岁举进士第一前曾在北京拜太 常寺祭酒魏庄渠为师。念庵曾说庄渠对自己影响极深:“洪先辱教,敬如蓍龟;论与考 订,事必箴规;迹虽少违,心则弗移。 魏庄渠对罗念庵人格精神和学思路向的引导 之功显而易见。念庵曾回顾师从庄渠的经历: 初及第,谒魏庄渠先生。先生日:“达夫有志,必不以第为荣。”默坐终日,绝口不 言利达事,予心为之悚然。承当此言,煞不容易。盖不容迸取,即:忘名位,忘世界。能忘 世界,始是千古真正英雄。o 嘉靖三十七年( 1 5 5 8 年) ,时居相位的严嵩“以同乡故,拟假边才起用”,罗念庵 告以“毕志林壑”,力辞不就。 其一生所显露的不求富贵、安贫乐道的人格精神,无 疑是受到魏庄渠的影响。 在王门弟子中,王畿和王艮是对晚明思想走向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思想家,他们所倡 导的良知现成论影响深远。王畿和王艮的思想倾向比较接近,明代时即以“二王 并称。 王艮( 1 4 8 3 - - 1 5 4 1 ) ,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 今江苏东台县) 人。王畿( 1 4 9 8 1 5 8 3 ) ,字汝中,别号龙溪。在念庵一生中,他们反复论学,展开了一次次富有意义的 思想交流。在冬游记中就记录了他们论学的问题。他们主要讨论了“静坐 、“慎 回黄宗羲:明儒学案卷。f 八江右于门学案二三,第3 8 8 页。 圆罗洪先集( 徐儒宗编) 卷六奉李貉平先生,第1 7 7 页。 黄宗羲: 明儒学案卷三崇f 二学案三,第4 6 贞。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崇仁学案三,第4 6 页。 凹罗洪先集( 徐儒宗编) 卷二十三祭魏庄渠先生文,第9 1 2 页。 回同卜。 国黄宗羲:明儒学案卷t 八江右卡门学案三,第4 2 6 页。 蛳黄宗羲:明儒学案卷f 八江右王门学案三,第4 2 6 页。 4 一、引论 独”等问题,又“极论无欲之旨 ,王心斋以所著大成学歌相赠,念庵对其“正己 物正 之说“洒然有鼓舞处”,并在冬游记中有“父母生我身,师友成我仁”之 句。可见,心斋、龙溪对念庵一生有莫大影响。 聂豹是对罗念庵学思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聂豹( 1 4 8 7 1 5 6 3 年) ,字文蔚,号双江, 江西吉安永丰( 今江西省吉安县) 人。关于双江思想的主要特征,欧阳南野的私淑弟子 尹台有一个简要的说明:双江之学,“以归寂为宗,以致虚守静为入德不易之极” 。 当然,念庵对聂双江思想有个认识过程,对聂双江“归寂”说的吸纳过程,也是念庵理 解阳明致良知教的过程。他与双江初次见面是在嘉靖九年( 1 5 3 0 ) ,当时念庵2 7 岁,进 士及第。丁酉( 1 5 3 7 ) 年,双江养病于翠微山。于时已有所悟。其时,念庵曾经亲赴翠 微山,造访双江,与双江相会五天。对其因静悟入之说,大为赞赏。嘉靖廿六年丁未 ( 1 5 4 7 ) ,双江被逮,念庵境上相送,含泪与之话别。而双江却从容镇静,临危不乱,“其 容俪然,其气夷然,其心渊然而素 ,神色自若,为自己的归寂说作了实践上的见证, 也给念庵极大的震撼。从此后,念庵通过静坐,对双江归寂说也有所悟。可以说,念庵 对双江归寂说是“始疑而信”。因此,“同门环起难端,双江往复良苦。微念庵,则双江 自伤其孤另矣。 固 作为阳明后学的重要代表,王阳明心学对罗念庵学思影响是不容忽略的。王守仁 ( 1 4 7 2 一1 5 2 9 ) ,字伯安,自号阳明子,浙江余姚人。黄梨洲在明儒学案中对念庵思 想给予了定位:“先生于阳明之学,始而慕之,已见其门下承领本体太易,亦遂疑之。 及至功夫纯熟,而阳明进学次第,洞然无间。天下学者,亦遂因先生之言,而后得阳明 之真。其哓哓以师说鼓动天下者,反不与焉。 由此可知,罗念庵思想于阳明门下的地 位受到了相当的肯定。 “予年有十四,未属文,龙冈时时为语东泉师举业法。其后师事阳明先生于赣,又 时时为语学问正传,及冀暗斋笃志处。予于是慨然有志圣贤之业。父母怜爱,不令出户 庭,然每见龙冈,未尝不自愤愤也。 十四岁时念庵就已倾心阳明学,并有志于圣学。 十五岁初获传习录,又“奔假手抄,玩读忘寝”。所以在思想上对他接受阳明心学 o 罗洪先集( 徐儒宗编) 卷三冬游记,第6 4 页。 o 双江聂先生文集卷首尹台序。弓l 自中央图书馆善本序跋集录集部三别集( 明) ,台北中央图书馆1 9 9 4 年版,第1 9 9 页。 罗洪先集( 徐儒宗编) 卷十一困辨录序,第4 7 2 页。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十七江右手门学案二二,第3 6 1 页。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十八江右1 :门学案二三,第3 8 9 页。 罗洪先集( 徐儒宗编) 卷f 。五别剧龙冈语,第6 5 0 页。 o 罗洪先集( 徐儒宗编) 附录一,胡直念庵罗先生行状,第1 3 7 7 页。 5 湖北人学硕 :学位论文 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 、“返诸濂洛、白沙之学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说:“先生( 罗念庵) 以濂溪无欲故静之旨为圣学的 传。念庵认为“夫圣贤莫如孔孟,而传孔孟者莫如周、程数子,即使其不由师傅,独 立无伍,亦将自量其力以其必得。”并且念庵也说:“诸儒之所宗者,濂溪也。濂溪 学圣,主于无欲。 可以看出周敦颐的“无欲 、“主静”是念庵“悟 良知的工夫论 的主要脉路。 周敦颐( 1 0 1 7 1 0 7 3 年) ,字茂叔,晚年定居于庐山莲花峰下,以自己家乡营道 的水名“濂溪 ,来命名堂l j f 的小溪和书堂,故称濂溪先生,主要著作有太极图易 说和易通。 “周子之学,以静为宗”,而师承于周敦颐的二程也是静的倡导者。北宋时期的程 颢( 1 0 3 2 1 0 8 5 年) 字伯淳,河南( 今洛阳) 人,世称明道先生,弟程颐( 1 0 3 3 1 1 0 7 年) 字 正叔,世称伊川先生,二程兄弟是河南洛阳人,他们长期在洛阳讲学,形成了一个学派 群体,故而他们的学派又被称之为洛学。 二程年轻时都受业于周敦颐,受其影响而紧随其后,明道说:帆陛静者可以为学 。 伊川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以“静”为入德之始基,认为“静能养德,“静坐”为 心性修养之最佳途径,唯有善“静坐”者方堪称“善学 。锄 念庵在跋通书说:“濂溪日:诚则无事。又日:诚无为,终之以艮。 则日艮非为也,为不止矣。夫自尧舜相传精一之秘,莫不由兢业以得之。孑lf - j 格致、 戒慎,其功若不一而足也。今日无事无为,不已悖乎? 日: 不然。无欲者,至近 而远,至约而尽,至易而甚难者也。明道得之濂溪,重其言日:所欲不必沉溺,只有所 向便是欲。夫有所向者,欲也。所以必向是者,有以为之主也。夫意之所向,随感易 动,同用动静,何往非意? 于此辨别,使意无所向,自感自应,则心体泰然,他无干涉, 静虚动直,由此而得。其于用力,不已切乎? 是无事者,乃所谓必有事,而无为者, 乃其至刚者也。 在念庵这里,濂溪的“无欲”与明道的“定性”、“识仁”具有相同的工夫论的意义。 。黄宗羲: 明儒学案卷l 。八江右i - 门学案三,第3 8 9 页。 圆罗洪先集( 徐儒宗编) 卷六答双江公,第1 8 1 页。 罗洪先集( 徐儒宗编) 卷八符岛 j 坪,第3 3 0 页。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五 沙学案l :,第8 3 贞。 、 罗洪先集( 徐儒宗编) 卷i + 六跋通书圣学章后,第6 8 3 页 6 一、引论 可见念庵对周子理论与二程思想的体见,可谓推崇矣。 念庵喜言“周程 ,常称述“濂洛”学脉,可以看出,周敦颐与二程兄弟在他心目 中的地位。而且从念庵常年静坐的“石莲洞”的命名也可看出他对濂溪可谓是尊崇备至。 念庵自题洞日:“初平一去惟留石,茂叔从来只爱莲。”这“石莲洞”的命名乃是借昔 同李初平从学周濂溪的故事而取意。由此可知念庵对濂溪的仰慕与向往之情。 念庵对周子、二程学说明显有着长期的浸润与深入地了解,并作了自我体验后 的理解与发挥,而且念庵也不只一次地提到周子与二程理论。念庵有言:“静坐澄 心,乃是一生功课。 “昔洪先所尝着力者,以无欲为主。 虽然,无欲、主静是由 濂溪提出,但却是念庵一生工夫的致力处。由此可见,濂洛之学的主静入路在实践工 夫上给了念庵极大的启发与深远的影响。 陈献章( 1 4 2 8 1 5 0 0 ) ,字公甫,号石斋。广东新会白沙里人。故人称其为自沙先生。 又白沙濒临西江入海之江门,故又称其学为江门心学。白沙之学的基本特点,即其“心 学法门”,是“以虚为基本,以静为门户,以四方上下、古往来今穿纽凑合为匡郭,以 日用常行分殊为功用,以勿忘勿助之问为体认之则,以未尝致力而应用不遗为实得。 在罗念庵早年的心目中,陈白沙的地位高于王阳明,中年以后,则把白沙的“学以 自然为宗”论与阳明的“致良知”说相提并论,对白沙的“致虚主静 学说尤为推崇, 念庵说:“白沙致虚之说,乃千古独见。今或有误认猖狂,以为广大;又喜动作, 名为心体,情欲纵恣,意见横行。后生小子,敢为高论,蔑视宋儒,妄自居拟,窃虑贻 祸斯世不小也。 足见陈白沙的“致虚”说是念庵主静思想的根源。 罗念庵在陈白沙的间接影响和李谷平的直接教育下,把自濂溪始、延平继之的宋学 “主静”、“向里 的思想倾向全盘接受了下来。 3 、“对佛、道的融摄 中晚明儒释道三教合流、士大夫与佛、道人士相交成风的大背景下,罗念庵也未 能免俗,他的特殊经历也让他的学说笼罩着神秘的色彩:他的家乡青原山一带,既是佛 教胜地( 相传是弘济禅师的道场) ,又是王阳明阐发致良知说的地方,他也与僧人保持着 o 罗洪先集( 徐儒宗编) 卷八与詹德甫,第3 5 3 页。 罗洪先集( 徐儒宗编) 卷八答李_ 二守,第3 3 l 贞。 曾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五白沙学案i :,第7 9 页。 罗洪先集( 徐儒宗编) 卷 j 吴竦山,第4 1 5 页。 容肇祖:叫代思想史,第1 4 0 页。 回钱明:阳叫学的形成j 发展,第1 8 8 页。 7 湖北大学硕+ 学位论文 良好的交往关系,同时,他有着在家乡开辟的石莲洞中闭关三年的静修经历,形式上几 乎与佛老无异。因此早在明代,就有关于念庵出家修炼、得道升仙的各种流传。 ( 1 ) 与佛教人物的交游 据说念庵前世为僧,今世父母年寿合算一百时,尚无儿子,某同到寺,斋僧拜佛求 嗣,适一病僧苦无药服,乃赠财物,厚加哀怜,因是僧感其恩,死后投生其家,命名念 庵。这是一个传说。而现实中念庵与佛家禅师也有交往。有时留宿寺院,在清风朗月下 与猿鹤同听和尚唱谒参禅:“半月高斋对鹤眠,客来无日不探玄。”若遇到熟悉佛教历 史的老僧,则与之共话禅家旧事。罗念庵曾留宿石峰寺,与住僧谈及唐朝著名宰相裴休: “石耳峰前古寺秋,逢僧留宿话裴休”。 不过,有记载的念庵与僧人交往的记录要属楚石和尚了。 明儒学案曾经提到念庵与僧人楚石的交往,所谓:“游衡岳。遇楚石僧,楚石 欲授与外丹术,念庵拒而不受。 楚石撰有遗玉集,楚石死,念庵为其作 遗玉录序。 衡游纪略中记载: 寺僧楚石来迎,自言始只枯坐十二年,无所得,后以反闻,为工至深入,不复闻声, 遂大解脱。余往居先大人丧中,观楞严至反闻白性,大有觉悟,因以意调习,虽未 深入,百念退听。如是三越月,为友人落禅之语所惑而止。楚石大惊,起立口:“山中三 十年,今日始闻公此语。”国 念庵与楚石心灵契合,彼此敬服,结为方外知交。楚石曾赠物与念庵,念庵以诗回 赠:“力峰影里独留身,白同阶前不记春。宴坐一龛形是木,反闻几岁耳无尘。省中贵 客曾留偈,方外高僧共食贫。却问扶筇并挥尘,为何翻赠出山人? 后来,楚石也前往石莲洞中看望念庵,念庵也做诗以表达对楚石的惜别情意:“垂 老空山谁与依? 独游方外证禅机。不持旧律心何住? 能返诸闻语自稀。石作青莲当座起, 楼分明月送将归。相逢问我门前径,莫道如今觉昔非。” 据南岳志载:在南岳高台寺,楚石与念庵二人共同植下一棵黄山松,至今仍矗 立在碧萝峰右侧的山坡上,此古松又名念庵松。 罗洪尤集( 徐儒宗编) 卷二十八宿龙华寺海天秋月台,第1 1 3 7 页。 罾罗洪先集( 徐儒宗编) 卷二十八峰僧,第1 1 3 9 贝。 罗洪尤集( 徐儒宗编) 附录一,胡直罗念庵先生行状,第1 3 8 1 页。 罗衫i 允集( 徐儒宗编) 卷三衡游纪略,第9 0 页。 圆罗洪尤集( 徐儒宗编) 卷二三十一楚石僧赠r 如来拂子须菩提杖答以是诗,第1 3 0 7 页。 罗洪先集( 徐儒宗编) 卷三- f 一洞中别楚石归衡山,第1 3 4 8 贞。 8 一、引论 念庵经常到“仙居寺”与方外友人谈禅,此外,石峰寺、龙华寺、天池寺、东林寺 是他常留连的佛寺。他也创作了不少禅诗,如“了无俗事卧松阴,起共闲僧访竹林。 丹药不传留塔影,白云犹在见禅心。石如佛手摩僧顶,谷啭禽言学梵音。本是化城无住 处,被谁迷妄到如今 。“如何鹿苑会,翻为鹚舟催;我问双林下,徒传一偈来。兰 熏犹满室,花落自空台;度筏今何处,因之觉性开。” 这是首抒发修禅心得的禅诗。诗中“鹿苑”、“双林”都是佛陀说法处,“度筏”喻 指佛教由此岸到彼岸的解脱道路,“觉性开”即是“开悟”。此诗表达了念庵由接触佛法, 进而修禅,最后悟得觉性的心路历程。 ( 2 ) 与道教人物的交游 “生少多病,当其未闻养生之说,而畏死之速也,问药抄方,形之梦寐,恨不能越 疆而往就其人。” 正是由于对养生的重视使得念庵很早就开始留意道教养生术,甚至一 度醉心于长生术,同时,游历山水的一个目的便是寻访高人隐士,正是这一喜好,他常 流连驻足于名山大川中的佛寺道观。念庵交游较深并且对自身悟良知工夫起到重要作用 的,便是道士方与时( 号湛一) 。 嘉靖三十四年( 1 5 5 5 ) ,黄陂山人方与时自负得息心诀,谓:“圣学者亦须静中恍见 端倪始得。 先生与龙溪偕至黄陂习静,龙溪先返,先生独留,夜坐功夫愈密。自谓: “已入深山更深处,家书休遣雁来过。”盖先生无处非学地,无人非学侣,同床各梦, 岂二氏所能连染哉。据耿天台记载: 吉州诸长老咸尼,罗先生不听,遂与王先生偕至山人里居。顷之,王先生先辞归,罗 先生独留栖道明山中,短榻夜坐。逾时,念山人无所得,愤悔至发疽,无恙乃还。既还, 其夫人又殂,不及诀,以是益恨山人。山人寻趋吉州谒先生,先生拒之峻。山人出橐金 若干,跪请愿筑室受业终身,先生以为尝己也,叱遣焉。山人邑邑不得意归。 按耿天台的说法,念庵此次的楚山习静不但从方与时那里“无所得”,而且因疽痈 之疾、又与夫人未及诀别,故悔恨不已,自此与方与时交恶,以至于后来方与时亲至吉 水念庵处以重金跪请纳为弟子,仍被念庵斥逐。 然而看念庵楚山习静时写的夜坐诗,却毫无隐瞒地体现了他对道教工夫的借取: o 罗洪先集( 徐儒宗编) 卷三十一1 叮林寺,第1 3 1 4 页。 国罗洪先集( 徐儒宗编) 卷二十九古佛常,第1 1 7 9 页。 罗洪先集( 徐儒宗编) 卷六答双江公,第1 8 2 贞。 黄宗藏:j 儒学案卷十八江右i :门学案三,第3 9 0 页。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 八江右q i l 2 学案三,第3 9 0 页。 9 湖北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连宵无寐只泠然,气象依稀未发f j 。始信古人常待旦,不缘亥子有先天,“无事闲 看调息箴,周天卦数试从今。有时测气非窥管,每夜焚香必正襟。” “杀机自有生机 在,此语伤奇且莫提。 “亥子 “先天”、“调息 、“杀机”、“生机”等是道家术语, 由此来看,念庵显然是借鉴了道家的静心术。可以说,念庵向方与时学习道家息心术是 帮助他悟得良知心体的重要体验而并不像他说的是“无所得”。 与此同时,念庵也与龙溪共同探讨有关道教的重要经典参同契的问题。龙 溪日:“生机出于杀机,不杀不生天地真机。”龙溪这里所说的“生机”与“杀机 这 对概念,出自阴符经,确是与炼丹术有关的重要术语。念庵说的“生息”与“止息”, 也与“调息法 有关。 念庵向佛、道教人物虚心学习、互相切磋,但最终在终极关怀层面上念庵还是选择 了儒家,他只是借鉴了佛、道的一些方法,并谨慎地进行了儒学意义的转化。 ( 三) 罗念庵的理学思想定位 罗念庵的学问归属或说是学术派别问题,是个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学界一般认为, 念庵思想以“主静”、“涵养心体”为主旨,与阳明学有隔膜。因此,或从义理内涵上将 念庵与双江同归于“归寂派”从而不能相应于阳明学,或从学派归属上认定念庵之学不 属于阳明学而与朱子学接近。加上在阳明年谱考订工作时,罗念庵婉拒了钱绪山 的邀请,不愿像聂双江一样,在阳明殁后而备香案追拜阳明为师而称门人的做法,而是 引用了孟子学孔子的例子,称为“后学而不称“门人”,所谓“惟其实,不惟其名。 ” 由此带给人们太多的想象而据此认为念庵不属于王学。 钱穆在罗念庵年谱中的按语认为“两人( 按,指双江、念庵) 皆未亲奉阳明之教,其 为学皆由宋儒入”,“念庵论学,重濂溪,重周易,其学脉本之朱子”。 牟宗三先生 认为念庵只是“支解阳明之义理”,“不熟于n f - ”,对阳明“知善知恶是良知”并不十 分了解,“说双江念庵亦能得其传,则非,说其独能破越中之嚣张亦非。 而认为念庵 之学并不属于王门。蔡仁厚言辞激烈,认为二人( 双江与念庵) 对“阳明良知学”“欠 罗洪先集( 徐儒宗编) 卷三十一夜坐其一,第1 3 1 6 页。 圆罗洪先集( 徐儒宗编) 卷三 一夜坐其六,第1 3 1 7 页。 罗洪先集( 徐儒宗编) 卷三十一夜坐其八,第1 3 1 8 页。 罗洪先集( 徐儒宗编) 卷十六松原忠晤,第6 9 6 6 9 7 贞。 张i i 红:罗念俺思想研究述评哲学动态,2 0 0 7 年第7 期,第5 l 页。 罗洪先集( 徐儒宗编) 卷六与钱绪山,第2 0 4 灭。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从第七册,罗念庵年谱,第2 0 6 页。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第七册,罗念庵年谱,第2 0 8 页。 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戡山,上海古籍版社,2 0 0 1 ,第3 1 0 ,3 0 8 ,2 9 9 页。 1 0 一、引论 缺相应的了解,又依附良知学而讲论,故显得扦格而不顺适”,“反而因为依附阳明一二 话头央杂以致辩,而造成不相应之牵扯,把王学讲得七零八落,面目全非 ,并认为“聂 罗归寂之旨,与良知分则两利,合则两害。 明儒学案中,黄梨洲根据出身地域划分,将念庵之学归于江右王学,并明言“天 下学者,亦遂因先生( 指念庵) 之言,而后得阳明之真”:嵇文甫在左派王学中以 社会政治分类,把念庵等人称为王门右派,认为“双江念庵使王学向右发展,事实上成 为后来各种王学修正派的前驱”;日本学者冈田武彦以学术思想的特征划分,认为念庵 与双江同属于归寂派,或归寂主静派,并认为归寂派“远离王学富有生命力的、流动的 心学,而倾向于以静肃为宗的宋代性学”; 陈来则分王学为左、中、右派。 牟宗三则分之为浙中派( 王龙溪) 、泰州派( 王心斋) 、江右派( 邹东廓) ,在江右 中又分聂双江为另一支,实际是四派。唐君毅认为:江右聂双江、罗念庵是归寂,炼金 是指江右刘师泉,已发为钱绪山早年之说,亦欧阳南野之意,无欲是指北方孟我疆,主 宰是指浙中季彭山,循序乃指泰州王心斋。后陈来认为:归寂说指聂双江,修证说指刘 师泉,未发说指罗念庵,直心说指王心斋。 黄梨洲明儒学案说:“先生之学,始致力於践履,中归摄於寂静,晚彻悟於仁 体。 现代学者多以念庵的“三游记”冬游记、夏游记、甲寅夏游记 作为其思想转变的分期代表,只是三期的大致年代不同而已。日本学者福田殖对念庵思 想转变的划分为:2 3 岁( 1 5 2 6 年) 至4 0 岁( 1 5 4 3 年) 为“初期”;4 0 岁至5 2 岁( 1 5 5 5 年) 为“中期”;5 2 岁至6 1 岁( 1 5 6 4 年) 为晚期。按福田殖的观点,以念庵4 0 岁时闻双 江“归寂 之说为标志,表明念庵开始摆脱早期所受到的龙溪的影响,遂而转向归寂主 静。吴震将念庵主静倾向的起始时间提前到嘉靖丁酉年( 1 5 3 7 年) 念庵于翠微山听闻双 江“因静悟入 之时,至冬游记时( 1 5 3 9 年) 依然有主静收敛倾向,并常常表现为坚 信“良知时时见在 与坚持“收摄保聚”两者“思想上的冲突 , 从而界定念庵的主静 思想自1 5 3 7 年始。谢金林、许斌则认为,应以1 5 4 6 年辟石莲洞静坐、1 5 4 7 年接受双江 蔡仁厚:千学流衍,第4 5 、4 6 页。 国黄宗羲:明儒学案卷7 l - k 江右一e 门学案三,中乍书局,1 9 8 6 ,第3 8 9 页。 网i u 武彦:e 阳i j 与明末儒学,第1 0 5 页。 陈束:有无之境工1 5 几i 刿哲学的精神,第3 3 3 3 3 4 页。 囝陈束:有无之境上阳明哲学的精神,第3 3 3 - 3 3 4 页。 黄宗羲:j 儒学案卷- f 八江右e 门学案三,中华书局,1 9 8 6 ,第3 8 8 页。 福f j 殖:i ;几i 玎j 学人系卷5 ,阳明门下上,东京:株式会社咧德f f j 版社,昭和4 8 年,第3 5 0 页。 毡吴震:聂豹罗洪先评传,第1 9 3 、2 0 2 页。 湖北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归寂说为中期主静转变的界限。综上所论,如果以“重视主静工夫的开始时间为判 断标准的话,念庵中期的主静转向的时间应以归田以后即1 5 4 1 年以后为开始,而以嘉 靖2 6 年( 1 5 4 7 年) 认同聂双江归寂说作为他摒弃现成良知说、确立主静工夫论的完成。 关于念庵晚期的思想变化,依据的是唐鹤征、黄梨洲以念庵“晚彻悟于仁体 之说,故 以念庵嘉靖3 4 年( 1 5 5 5 年) 于楚山悟得良知心体之实践为其为学第三变的标志。以学术 宗旨的变化为依准来划分,吴震、林月惠以念庵对双江归寂说的超出、提揭“收摄保聚” 说作为其为学第三变的标志,时间大致以甲寅夏游记的嘉靖3 3 年( 1 5 5 4 年) 为界限, 视为念庵为学第三变思想的开端。张学智明代哲学史中也是依据甲寅夏游记 和困辨录抄序的内容来判定念庵思想的第三期变化。并认为念庵的彻悟仁体,是他 的主静工夫的进一步发展,其所得超出了江右诸人。钱明的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 则把念庵一生的思想演变分为早期的致虚主静说、中期的良知现成说、后期的良知归寂 说、晚期的经世致用说四期 。 学界一般把聂、罗二人同归为“归寂派”或“主静派 ,而较少注意到念庵晚期思 想对双江归寂说的超出。因此,只有看到念庵思想发展的动态性及其独特性,才能体现 出阳明后学各依师说、千岩竟秀而开展良知学的不同面向 。念庵借鉴周程、i 白沙之学 诠释致知进路而自成一格的思考理路出发,从而突出其工夫理路的独立性以及实践印证 的可行性。加之念庵学思重工夫实践而不以理论论说见长的平实性,他的思想价值便在 现代学术视野中隐没不彰。由此,笔者认为,早在十五岁时念庵就己阅读了传习录, 至玩读忘倦的地步,一生钦服王阳明之事功与学问,相信其确为圣人之学,而且终其一 生与阳明弟子邹守益、王龙溪、钱德洪、聂豹等人交往往复切磋论辩,可以说念庵终其 一生三十八年的学思生涯,约有三十六年是一直与王门诸子保持着对话、沟通的问学管 道,其一生学问进程是长期与阳明学对话、修正的结果,念庵虽未能亲炙阳明,最终亦 未能完全消解对现成良知说的困惑,但就念庵之于阳明学的自我认同来看,应把他归入 阳明后学加以理解与考量。 谢会林、许斌:论罗念庵思想发展进程兼j 门本学者祸h 1 殖商榷, 2 0 0 4 ,第3 6 7 3 7 8 页。 罾张i i 红罗念庵思想研究述评,哲学动态第7 期,2 0 0 7 ,第5 2 页。 林月惠:良知学的转折聂双江与罗念庵思想之研究第5 章,吴震:聂豹罗洪先评传,第2 1 5 2 4 1 页;第 2 5 、5 8 0 5 8 i 页。 1 哼长学智:j 代哲学史,第1 9 9 - 2 0 3 页;第2 0 3 页。 “”钱l 刃: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第2 0 5 - 2 1 0 页。 睁张j i 红:手门后学罗念庵思想辨正,中国哲学史,2 0 0 7 年,第2 期,第5 5 页。 1 2 二、良知观 二、良知观 ( 一)“世间哪有现成良知” “见在良知”作为一种为学主张是由阳明高足王龙溪提出的。“先师提出良知二字, 正指见在而言。见在良知,与圣人未尝不同,所不同者,能致与不能致耳。且如昭昭之 天与广大之天,原无差别,但限于所见,故有小大之殊。”龙溪所谓“见在良知”即是 “现成良知 ,意味着良知立即呈现可得。 1 、“良知归寂” 念庵有云:“所谓良知者,至无而至有,无容假借,无事帮补,无可等待,自足焉 者也。“真信得至善在我,不假外求,即时时刻刻、物物种种见在,不劳一毫安排布 置。所谓无邪,原是不相粘著,不劳绝遣。”所以念庵甚至态度诚恳地向龙溪提出: “请示兄之所以学,使孤亦不至堕落阶级,庶几无愧为兄之友,无若昔日之虚交也。” 可见念庵对龙溪见在良知说的认同。在书王龙溪卷中也说:“忆壬辰( 1 5 3 2 年) 岁 与君处,是时孳孳然神不外驰,惟道之求,泛观海内,未见与君并者。遂托以身,不之 疑 。 由此来看,是时念庵对龙溪之学极为佩服,并深受影响。然而在嘉靖二十年他 三十七岁时,在写给友人的信中,察觉到阳明一传之后,良知之旨“渐失其真”,“至有 以恣情纵欲,附于作用变化之妙,而此口未始离人一语,遂为出脱私意,旁门遮饰 面目话柄,其为害乃甚于未谈学者,岂不甚可惧哉? ”说明念庵对“现成良知”总不太 放心,故龙溪劝诫他说:“吾人学问,须识真性,独往独来,使真性常显,始能不落陪 奉。 可他却回答:“吾兄好处,弟方取法不暇,何消复赞扬? 然密观所安,还觉有许多 费照管放不下处,到底脱未得陪奉缠绕。” 念庵是担心纯任良知“独往独来”,会导致 放任自流、目无礼法的恶果,所以“放不下”心,想“照管 一下这种心态。 由此,罗念庵在四十岁时对王龙溪的“良知现成 说产生了怀疑,认为少了“培养 一卜畿:l j 狮泉刘予问答,龙溪一卜先生伞集卷4 ,第3 1 2 页。 圆彭围翔:良知学的展开上龙溪j 中晚i 明的1 5 兀i 纠学,第6 7 6 8 页。 罗洪先集( 徐儒宗编) 卷七答罗岳霁,第2 8 9 页。 。参见吴震聂豹罗洪先评传第1 9 2 贞。 罗洪先集( 徐儒宗编) 卷六与一l :龙溪,第2 0 9 页。 罗洪尤集( 徐儒宗编) 卷 五书卜龙溪卷,第6 6 3 页。 o 参见吴震聂豹罗洪先评传第2 0 2 。 啦罗洪先集( 徐儒宗编) 卷三冬游i d ,第6 4 页。 1 3 湖北犬! 学硕+ 学位论文 一段功夫 。第二年他又在南玄戚君行状中进一步指出:“数年前,余以谈良知者, 过于自信,将有荡而无归之患。”此时的念庵虽然已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究竟是另 觅新路,还是重走过去的老路,他一直很犹豫,正在这进退维谷之际,聂双江的良知归 寂说使他茅塞顿开。他曾回顾道: 癸卵( 1 5 4 3 ) ,念庵与洛村黄君,闻先生( 指聂舣江) 言,必主丁寂,心亦疑之。后四年 丁朱( 1 5 4 7 ) ,而先生逮,送之境上,含涕与诀。先生日:“嘻! 吾自胜之,无苦君辈也。” 其容俪然,其气夷然,其心渊然而素,自是乃益知先生,遂为辨日 他对龙溪之说是始信而疑,而对双江之说却是“始疑而信之。直到四年以后,他 才通过对双江蒙难后的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陕西国网三批招聘已发布(59人)模拟试卷带答案详解
- 工程管理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中考语文大题试卷及答案
- 揭阳中考模拟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实习教师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
- 2025年管理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 香坊区数学中考真题及答案
- 2025广东珠海市香洲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选聘特邀调解员10人模拟试卷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白城市暨洮北区人才交流中心就业见习岗位和见习人员征集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2025年4月四川德阳第五医院医疗人才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
- 房地产一二级联动税收筹划4课
- 外科学-颈部疾病课件
- 【优选】茶叶中的化学成分PPT文档
- LY/T 1955-2011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技术规程
- GB/T 5272-2017梅花形弹性联轴器
- 水池(水箱)清洗记录
- 全封闭声屏障施工专项方案正文范本
- 一年级《劳动实践指导手册》《学习用品我整理》教案
- DB33T 2476-2022 长期护理保障失能等级评估规范
- 2018山东省东营市中考地理真题及答案
- 《人工智能概论》第5章 机器学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