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历代文人题大庾岭诗——兼论大庾岭的旅游价值.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历代文人题大庾岭诗——兼论大庾岭的旅游价值.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历代文人题大庾岭诗——兼论大庾岭的旅游价值.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历代文人题大庾岭诗——兼论大庾岭的旅游价值.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历代文人题大庾岭诗——兼论大庾岭的旅游价值.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b s t r a c t d a y u u n g is t h e b o u n d a 卿o f j i a n 群i a n d g u a n g d o ngp ro v i n c e s , s i n c e z h a n g j i u l i n g oft a n g o p e n e d anc i e n t n a m e , a l m o s t a l l th e fo r e i gne x c h a n ge s h a d 五 a p p e n e d h e re, w h e re m os t p ro sp e re d a t t het im e, p e akd a y , ” h e a v y ttaffic , m a n y g o o d s , 加 。 t fu l fi l l m e n t , w a rm s o i l . “ y u l in g w a s 比 ga记 e d ast h e , m a r i n e s i l k r o a d ” , whi chw a s a t h ro a t t h at c o n n e c t e d t h e c e n t ra l p l a i n s and li n gna n , and w ars h a d al w a y s fo u ght fo r . it w a s a i m p o rt a n t c h ann e l ofth e e con 倾i c and cul t u ra l e x changes a n d m o v e m e n t r i d g e s i k a h asb l o o m e d onl y v e ryo d a yu l i n g e nj o y s ” m e i guo , re p u t a t i o n , ” s o u t h s h o o t s wh i s per, nort h s t i c k s o p eu, isa gr e ats p e c l a c u l ar . hidi ffer e n t d yna s t i e s , y u un g h ash a d a d i ffer e nts t a t u s , s i gni6 c anc e and v al 此, s i k a h a s b e e n a s ymb o l o f s e n t i m e n t a l 、l y ricand n o s t a l gi c w ri t e rs , w h o l e ft” s i k a w ayp o e try, wi t h th e d eve l o p m e n t o f t o uris m , i t is con s i d e re d a s ani m p orta n t e conom i c 1 苗 t i a ti v e s ; m in in g h i s to ryand cu 1 tutal con n o t a t i o n s b e tt e r s e rv e s fo r th e d e v e l o p m e nio f t o u ri s m,w hi c h i s t h i s goa l o f t h i s p a p e r. grad u ates t u d e n t :hul a i b i n ( 彻d 即t l i t e ra t u re ) d i r e ct e d b y p r o f. :yu yue w心 rds :th e s chof a r oft h e d i ffer e n t e p oc h ; th e poe try o f d a y u li n g ; to u r i s m v a l u e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 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 据我 所知, 除了文中 特别加以 标注和致谢的 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己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 包含为获得 南昌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 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 工作的同 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 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朴 下 翻 得 命晚艺日期 : 呻 年 丁 一 肠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 解南昌大李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 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 。 本人 授 权南昌大学可以 将学 位 论 文的 全 部 或 部 分内 容 编 入 有 关数 据 库 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手 写 ):一称 碳 入导 二(手 写 ) 签字 晰 个一 滋 看 祝 洲 签 字 日 期 :钟 电话: 邮编 : 年 少 月 ( 暑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 第 1 章绪论 第 1 章 绪 论 东晋以 前,我国 历代政权多在西北和北方,自 东晋建都南京以后,长江流 域继黄河流域之后逐渐发展和繁荣起来。位于赣江和珠江之源的南安府,因其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它成为经济、文化、政治和军事等重镇。在水上交通比 较发达的古代, 人们都是沿长江或都阳湖逆水而 上, 度过大 庚岭,前 往岭南, 当 时到南安 府任地方官的也有很多风雅的文人 学者。因 此, 耸立在中原与 岭南 之间的独秀灵山一一 大庚岭,就成为 文人们 度岭畅 游和感 怀的理想之所了。 本文 选择了 从先秦至近现代前后二千年间的 近一百 五十余位文人中的 部分 作品,通过他们在过岭时所做的诗,分析和论述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历史文 人在途径大庚岭时的经历,从不同侧面描述和发掘大庚岭丰富多彩的名胜古迹 和深厚历史文化,力求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一起。 大庚岭的历史地理沿革和在古代所处的 重要地位 “ 大江东去几千里,庚岭南来第一州” 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对大余的盛赞。 大余 ( 古南安 府) , 与 广东交界,是中 原与 岭南的分界 岭, 南面连通百粤, 北与 中原相 连, 是 江西和中原 疆土之屏障。 在不同 朝 代, 大余分 属不同地域管辖, “ 大 庚县即南安府附郭,古为扬州域,春秋属吴越,战国属楚。(史记载:周显 王之四十六年楚威王兴兵伐越,大败越, 杀王无疆, 尽取吴故地 。 ) 秦属九江郡, 西汉属豫章郡,东汉属庐陵郡,隋唐属虔州,宋属南安军,明属南安府。 ”2 大余的得名, 是因为其县城内西南的山脉一 大庚岭而得名的。 据记载: “ 大 庚岭,在城南二十里,为 郡之镇,山形 似康庚,名因之。顶有石,平如台 ,亦 名台。 汉志 所云: 台岭即此。 又曰: “ 梅捐其将庚胜兄弟守梅关,故又 题谁楼诗 . 苏轼诗集卷四十五 中国地方志集成 江西府县志辑 民国大庚县志地理 沿革之于二 江苏古籍出版社 1 的6年 第 1 章绪沦 称 大 庚岭 , 舆 地志曰 : 台 岭 亦名” 。 它是赣粤 两省的天然屏障,是赣粤两 省南北之分界 岭, 岭南是侦水之源,汇北 江而 入珠江; 岭北为 章水之源, 汇赣 江而入长江。 大庚岭建于战国末年,兴于盛唐。唐朝开元四 年,内供 奉左拾遗张九 龄奏 请朝廷修复大 庚岭通道, 是年冬天就修成了一条 新的 蜂道。 宽阔平坦的骚道, 使当时中国南北交 通通畅起来, 一时间, “ 庚岭两广, 往来 襟喉,商贾 如云,货 物如雨, 万足践履,冬无寒土” 2 的鼎 盛岁月, 中原的 丝绸、 瓷器、茶叶等途 经 此道远销他帮; 海外的 贡使和商人, 多经此道进入中原,能 与当 时西部的“ 陆 路丝绸之路” 的繁荣 相媲美,人们习 惯称之为 “ 海上丝绸 之路” 。 大庚岭是 江西 西南上游之屏 障, 犹如九江为 江西北面之门户。 大庚岭 蜿蜒 向前,形似天堑,有一夫当关, 万夫莫 敌的 气势。因 其特有的地理位置, 成为 沟通中原与岭南之咽喉, 历来为 兵家必争之地。古 代兵学家 称之为为赣南 之门 户,岭北之锁禽。 梅岭,又是大庚岭之要隘, 位于大咦岭中段,其峰独秀, 据 大庚县志 载: “ 今 考 史记 吴丙传 , 只载沛公攻南阳, 乃遇丙 之将梅捐,与 偕攻析邮, 降之及项羽,项王以钥功多, 封十 万户为列侯,原未当 有台侯之称,可徽旧志 之谬。但志中尚有延 误处, 如谓 梅岭 ,以梅捐得 名。 ” 3 后人遂把梅岭当 成大 庚岭。 “ 横浦有关, 大 庚有岭, 道通 交广, 此为襟喉. ” 梅岭 筑关始于秦, 秦 统一 天下后, 对北筑长 城, 对南开关辟道, 凭借海上 天然屏障, 积极经营岭南,公 元前 213年,在五 岭开山 筑三关, 即横浦关, 筑于 梅岭 之上:阳山关, 筑于骑 田岭上;涅溪关, 筑于萌 诸岭上; 打开 沟通五 岭南北的三条通道。 秦时横 浦关主要用于军事和开 展边境贸易,为南 越国与中原交往的重要边 几 中国地方志集成 江西府县 志辑 民国人灰县志地理 山川 之于 二江苏古结出版社 19肠年 之 中国地方志集成 江西 府县志辑 民 国人皮县志 地理 气候 之t 一 九,明. 桑悦重修岭路记 江苏古 籍出版社 1996 年 , 中国地方志集成 江西府县志 辑 民 国大 庚县志,地理 山川之十 二 江苏古籍出版社 1 996 年 令 中国 地方 志集成 江西府县志 辑 民 国人皮县志地理 气候 形 胜 引 日 志江苏古籍出 版社 1 的6 年 第 1 章绪论 关,是中 原与 岭南物质 交流的主要通 道。 汉元鼎五年 ( 公元前1 12年) ,南越 相 吕嘉反,武帝令兵讨之,平定南越之乱, 废南越王,置 九郡, 横浦关在 此役中 毁于战火,不复存在。 唐开元四 年 ( 公元7 16年) , 张九 龄奉命开凿大 庚岭 骚道, 路修成后 “ 坦坦 而方五 轨,闻闻 而走四通, 转输以 之化劳, 高深为之失险。 ” 当 时并没有在岭 上 筑关,只 在岭上 设卡;宋时全国 经济中心由黄河流域南移到江南地区, 尤其是 南宋,更加依赖南方及岭南地区的经济,商业交往以赣江一 大庚岭路为中心, 领路繁荣,商贾 众多,多走大庚岭骤道,当时岭南私盐贩卖盛行,而且大多武 装护送, 时任广东 转运使蔡抗 与其任江西 祥刑 之弟蔡 挺于嘉 枯八年 ( 1063年) , 共同 在梅岭筑关,再次 修整大庚岭骤道, “ 课民 植松夹 道,以 休行者。 ” : 即 加强 私盐缉私,又方便商旅往来。 明代,随着五岭南北社会的发展,梅关在军事,经济方面的地位日益显要, 梅关因其居五岭 之东 首, 踞于梅岭之颠. 明成 化十九 年 ( 1 4 8 3 年) , 南 雄知府江 璞重修关楼时, 把梅关冠名为 “ 岭南第一关。 ”明 才子解绪也曾 上奏将 大庚岭凿 通,使章江和项水相连。明清之际,商品 经济更加繁荣,但当时统治 者对外采 取闭关政策,开放港口仅限于广州一地,赣江一 大庚岭商道就更加重要,“ 江 西水路乃南北 通衙、 商贩往来, 络绎不绝。 ” ,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尤其是长江对外通航和南得铁路通车后, 对外贸易由南改为东南,中国出现了第二次商路大转移,由大庚岭的商贩日 见 减少。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九江开埠通商,出口 的商品经由长江直接进出, 来 往商旅都乐于搭乘江海轮船,简单而且快 速。于是大庚岭逐渐沦落为 “ 僻处一 隅,富商巨 贾绝迹不 至。 ” 至此, 赣江一 大 庚岭商 道完全衰弱。 大庚岭,古时是中 原与 “ 南蛮”在地理和文化上的分水岭,尤其在唐宋时 期更是官员贬 滴南迁和北归的 必经之路。 对他们而言 这座山 岭具有 特殊的 含义, . 张曲 江集卷一 七 开大皮岭路记, , 全唐文卷二 九一 2 宋史 蔡 挺传 中华 书局,1 仍乃页 3 清朝文 献通志,卷27征榷 同治 版 赣州 府志卷二十 典地志风俗 第 1 章绪论 一旦贬滴岭南,就意味 着政治 生命的 结束, 很少有北归的希 望。有 所谓 “ 春、 循、 梅、 新,与 死为邻;高、 窦、 雷、 化, 说着也怕。 ” 的民 谚, 对任 何人来说 , 都是一种心灵的震撼与 恐怖的威胁。 对贬臣而言, 只有穿 越 “ 岭南第一关” 的 梅关,踏上梅岭, 才能算是真 正意义 上踏上了 北归 的旅途。 其后,随着南北经 济和交通的发展,大庚岭在政治、 文化方面的意义逐渐减弱,南北的交往逐 渐 频繁。南朝有陆 凯;唐 有宋之问、 沈侄期、 刘长卿、张说、 张话、 许浑;宋有 黄 庭坚、张九成、苏 轼、朱熹 ;元有吕 思诚;明有解绪、黄 仲昭、 刘节、 戚继 光、汤显祖;清有魏礼、王士祯、魏际瑞、朱彝尊、郎廷极、袁枚、李级;近 现代陈毅、刘伯坚、何香凝、田汉等都曾经过于此。 2历代题大庚岭诗及大庚岭研究现状 根据查阅的文献,自 张九龄奉诏 重新开 辟大庚岭,修建 骚道,筑梅关起, 历代文人途经于此,多有咏诗作赋、刻 石题碑,留 下许多文人的足迹,富有深 厚的文化积淀。直到近现代, 陈毅、 刘伯坚、 陈王 显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经过 艰苦斗争, 还题诗留咏。 其中最著名的就 是陈毅元帅的 梅岭三章 , 气势磅礴, 豪气万丈。 大庚岭也是南北氏 族迁徙 的重要 通道, 据 史 记 、 汉书记载,古代越 人 ( 今岭南人始祖)南 迁,翻 越大庚岭,在岭南建 立起自 己的家园, 这是自 战 国末年以 来大庚岭最早的文献记载。开发岭南的先驱是战国末年的大禹之后梅 娟, 直隶南雄州 志 梅捐传记载: “ 梅锅.其先越王勾践子孙,避 楚走丹阳 皋乡 ,更 姓梅, 因名皋乡为梅里 。秦末,散居 沉湘。秦并六国,越复 称王,自 皋乡 遂逾零陵往 海南, 绢从之,至台 岭家焉, 筑城侦水上, 奉王 居之。 ” 汉楼 船 将军杨仆度梅 岭,平南 越之乱;南 朝陈武帝陈霸先度梅岭.建立陈王 朝. 其后 历代文人墨客、达官逐臣路过此处多有咏诗作赋、刻石留碑。 北魏陆凯路经大庚 岭,正值岭上 梅花盛开,即景 生情题咏梅诗 赠范哗 , 1 和陶九日 闲居 , 苏 轼诗 集卷四卜 一 第 1 章绪论 此首诗也成为流传至今 “ 梅国”诗中 最早的一首。其后,题大庚岭诗中多有写 大庚岭梅花:文天祥 赠南安黄梅峰 、刘敞 梅花 、聂古柏 梅岭题知事手 卷 、 黄仲昭 南安行台赋古梅 、 邱睿 题大庚岭红梅三首 、 刘节 庚岭红梅 、 薛雪 庚岭红梅等;有写大庚岭各景点的秀丽壮美:蒋士锉 高冈鸣鹤 、张 维奎 梅山即景 、刘节的 南安十景 、戴第元 君子泉等;有感慨不得志 的郁闷或得意的偷悦情怀:宋之问 题大庚岭北骚 、沈侄期 邀同杜员外审言 过岭 、 郑康斗 苏轼 过大庚岭 、 张九成 三月晦到大庚 、 吕思诚 大庚岭留题二首 、 过梅关等;有抒发为国奔走、忧国忧民的雄心壮志: 兴溪夜上赴岭 、朱子 南安道中 、刘秉忠 守仁 过峰山 城 、 陶铸 梅岭二首 戚继光 入梅关 、陈毅 岭北道中 、伯颜 梅岭三章 、刘伯坚 张九龄 自 始 度梅关 、王 狱中月夜 、 等;有对前人功绩的凭吊和缅怀:杜甫 故右仆射相国张公 九卿 、解绪 重过南安二首 、湛若水 题梅国书院三首 、魏际瑞 梅岭 、 王士祯 归度大庚岭 、朱彝尊 度大庚岭 、迟维玺 登梅关 、武承漠 怀欧 溪先生 、袁枚 过梅岭 、游绍安 庚岭劝农口占 、刘厚巷 游庚岭渴张文献 公祠用壁间原韵 、张肇基 辛亥壬子之间,权守南安,两至梅岭,和张文献公 祠原韵 、何香凝 重游大庚岭 、陈王显 重访梅关 、田 汉 登梅岭等;有 描写离别思乡的情怀:徐寅 依韵曾南按方处士 、蒋吉 大庚岭有怀 、刘长 卿 却赴南邑留别苏台知己 、许浑 抵命岭外路逢表兄却寄 、黄庭坚 戏赠 南安悴柳朝散 、汤显祖 秋发庚岭等,约留有近四百余篇诗歌。 此外, 还有叙述和记录大庚岭的序、记、 铭、赞、 赋、文等,总计约二百 余篇。 近现代由于公路和航空的发展,大 庚岭已 经失去了 它作为交通要塞的地理 优势,大庚岭的发展和研究基本上陷入停 滞和荒 废时期。 直到近20 世纪80 年 代以来,方才有人提及。但这些文章主 要还是突出大庚岭在古代地理上的优势, 或是大庚岭所处 地位的重要性,或是对某 些个别文人 咏大庚岭诗歌进行分析等, 对大庚岭的发展与兴衰作整体研究的文章和论文非常之少,几乎为零. 第 1 章绪论 近 2 0多年来,提到大庚岭的文章与作品,以及 研究类型主要集中在以下 三个方面: 一是研究历代文人咏大庚岭的文学作品: 万陆 试谈苏东 坡晚年诗作中的 现实主义 倾向 赣南师范 学院学 报19 81/ 0 3 ; ( 清) 冯应榴辑注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 9 82年:王水照选注 苏轼选集上 海古籍出版 1984 年;林瑞生 ( 开凿大庚岭路序)作者问 题析疑南昌大学学 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1 9 9 0 / 03:唐玲玲 东坡乐府研究巴署书社出 版 1 9 93 年; 刘晓林 迁滴诗歌 创作的医学心理分析 中国文学研究1 9 9 9 / 02; 章继光 宋 之问贬流岭南诗论求索 1 9 9 9 /05 ;顾建国 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一 张九龄个案 补证唐都学刊2 0 01;陈小芒 梅岭题咏与贬滴文化社会科学辑刊2 0 0 3 / 05; 陈小芒 唐宋贬滴文人与江西文学 江西社会科学2 0 0 4 / 08; 章文清 唐诗中思 乡情结及其艺术表现方法浅析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等。 二是研究某一作家或大庚岭某一方面的作品时,顺便提及大庚岭 马斗全 宋之问的籍贯及 ( 渡汉江诗中州学刊 1 982 / 06; 贺蔚颖 张 九龄与大咦 岭 道路的开凿广州师院学报 ( 社科版)1 9 8 4 / 03:萧高洪 唐五代 北人迁赣及其 社会效果江西社会科学 1 9 9 2 / 06;刘纶鑫 江西省大余( 南安 ) 方言音系方言1 995 / 01: 林立芳 南雄珠矶方言与珠江三角洲诸方言的关系 韶关大学学报( 自 然科学版) 1 9 9 6 / 01;张双庆 南雄 ( 乌径)方言童系特点方 言1 996/04: 赖永海主编董群著 祖师禅 浙江人民出版社1 9 9 了 年; 刘纶鑫 论 客家先民 在江西的南 迁南昌大学学 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8 / 01;段塔丽 试论 三 国时期东吴对岭南的开发与治理南京大学学报:哲学, 人文. 社科 版1 9 99/ 01; 曾飘 海上丝绸之路体育文化研究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 9 9 9 / 03; 朱红霞 宋之 问贬滴的心路历程及逐臣心态研究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4 / 01; 梁珍明 郁郁然与骚人同风一 浅论张九龄对屈原的继承和发展广西师范学院 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4;田 彩仙 宋之问诗歌在初唐诗坛上的 创新意义 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许怀林 赣南文化的传统与客家的土著性质客 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饶伟新 赣南地方文献与大咦 第1 章绪论 岭梅关的文化象征意义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等。 三是从历史、地理、经济等角度研究开辟大庚岭古异道的作用 祝鹏 古都庞岭考社会科学197 9 / 02;徐俊鸣 韶关城市发展的历史地理 背景中山大学学报( 自 然科学版) 1 9 81/ 04;晓旭 梅岭路和梅关南方文物 1 9 8 3 / 0 3 ;郑文 梅关古释道的兴衰南方文物 1 9 8 4 /0;叶显恩 ( 明清广东社 会经济研究 序中国 社会经济史研究19 8 5 / 03:于光远 在江西省考察过程中 的思考江西社会科学 1 9 8 5 / 06;陈景元 国土经济学研究会考察团考察江西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198 6 / 01; 薛翘 古发现与赣南古代史 南方文物 1 9 8 6 / 51; 李桂森 赣江山 地丘陵荒地资源的特征与开发利用方向 山 地学报 1 9 8 7 / 03: 李飞 南岭山区 森林资 源评价与林业发 展战略研究 资 源科学1 9 9 1 / 06; 蔡良 军 唐宋岭南联系内地交通线路的变迁与该地区经济重心的转移中国社会经济 史研究1 9 9 2 / 03: 蔡良 军 唐宋岭南联系内地交通线路的 变迁与该地区经济重心 的转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 9 9 2/03;施民 明清时期赣南客家与山区经济的 发展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 9 9 2 / 04; 薛翘 从赣南出土文物看明清之际景德镇瓷 器外销路线的变迁南方文物 1 9 9 3 / 03;蔡世和 西华山钨矿有色金属工业 1 994/06;梁洪生 吴城商镇及其早期商会中国经济史研究 1 9 9 5/01;万竟君 秦汉象郡问题的再讨论东南亚纵横1 9 9 5 / 04;梁国昭 汉初南越国北界及有 关问题热带地理1 9 9 5 / 04:罗耀辉 梅岭得名小考广东史志1 9 9 5 / 21;黄尊 辉 从秦至隋唐岭南行政区域的建制看广信的历史地位 岭南文史199 6 / 04: 葛 剑雄 南雄珠矶巷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四寻根 1 9 9 7 / 04: 南雄珠 矶巷与鹤山 人炎黄天地1 9 9 7 年第2 期, 2 0 00年修订;李文生 京九铁路对江 西城镇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江西社会科学199 7/05; 许擅 明清时期江西的商业 城镇中国经济史研究 1 9 98/ 03;范玉春 古代过岭交通的变迁及其原因 一 兼 论灵渠对桂东北发展的影响广西民 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 9 9 / 01: 程喜霖 论唐代关津与过所的关系及 其国防治安功能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1 9 9 9 / 0 2 : 华林甫 ( 元和郡县志的 地名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199 9 / 02; 杨志 坚 梅岭、 梅关、 古道与梅花资源调查与环境1 9 9 9 ; 黄志繁 大痪岭商路 山 第 1 章绪论 区市场边缘市场. 清代赣南市场研究 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 0 0 0 / 01; 黄伟宗 南 雄雄根 岭南文史2 0 0 0 / 03; 许檀 明清时期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 成及意义 中国 社会 科学2 0 0 0 / 0 3 ; 陈习刚 黄巢起义大军自 岭南北伐始发今桂 林市区考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1/02 ;张海英 明清江南与江西 地区的经济联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1/ 03;蒋祖缘 明代 广东水陆交通建设及对商贸发展的作用广东史志2 0 0 1 / 03;廖声丰 清代赣关 税收的变化与大庚岭商路的商品流通 历史档案2 0 0 1 / 04;任放 学术规范与中 国经济史研究以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为例( 上) 中国传统文化研 究中心武汉大学 2 003 ;许新民 晚清江西商道与社会变动述略历史教学 2003/07 ;叶显恩 移民与珠江三角洲海洋经济化( 1) 中国经济史论坛 2003一 7 一 30; 广州对外贸易与对外交通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2 0 03:王元林 唐开元后的 梅岭道与中外商贸 交流暨南学报 ( 人文 社科版) 2 0 0 4 / 01; 陈晓 鸣 九 江开埠与近代江西社会经济的变迁史林2 0 0 4 / 04; 徐苹芳 赣都流域古 代 文明的展示中国文物报 2004八1 / 1 0 ; 吴启文 赣商,曾经的辉煌浅谈 “ 江右商帮” 的 兴衰 上饶之窗2 0 0 5 一 1 1 一 25; 廖声丰 黄志繁 清代芜湖关的设 置及其管理体制的演变民国档案等。 1 . 3研究题大庚岭的诗的角度和方法 从秦汉到唐以 前,大庚岭的价值和意义主要是集中在经济和军事地位上: 在唐宋时期,它的军事意义逐渐淡化,越来越多的人把大庚岭作为人生宦海沉 浮的晴雨表;在元明清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它的经济地位日益显 赫,成为中原 走向 海外的门户之一; 近现代, 航空和公 路的发展,大庚岭逐渐 失去了 往日的 地位,逐渐走向衰落;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老一辈革命家在此经 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共有一百五十余位文人在此留 下近四百余首诗歌。 从历代文人题写大庚岭的诗来看,首先,题材多样,有的是描写大庚岭的 第 1 章绪论 自 然风光;有的是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有的是咏史 怀古;其次,诗歌取材广 泛, 描写的不仅仅是大庚岭这一个点,而是含盖了大庚岭两侧大部分 地区- 一 包括岭北古南安府所在地,以及岭南南雄 等广大地区的 人物风貌、 历史 遗迹、 民俗传奇等。 本文在时间上以 历代名人咏大庚岭诗为出发点研究大庚岭,空间上还把古 南安府和岭南的部分地方容入到整个大庚岭的研究范围,因为不同时代大庚岭 的地位和价值不同,反映在文人们在写作诗歌时的心境和情感肯定也不相同, 在诗中反映出来的诗人们的文化品味当然也就不尽相同。同时,从诗歌中 还可 以折射出大庚岭在不同时代的地位、价值和兴衰。 本文重点分析历代文人咏大庚岭的诗歌, 将它们综合起来加以归类, 相互 论证,找出共同的相似之处.在横向上,力求展现不同时代的诗人题大庚岭诗 的性情、感受、品味等多方面的心理变化和价值变化,在纵向上,尽可能把不 同时代诗人题大庚岭诗的相同或相似的人生经历、 人生态度、审美风尚等加以 论述。同时,从历代文人咏大庚岭诗歌的文化蕴藉中,发掘大庚岭的文化能给 , 今天大庚岭的旅游开发带来的作用和价值,对于提高大庚岭的旅游文化品味, 繁荣大庚岭的旅游事业等都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这也是本文所期望达到的目 标。 菇2 章 题大庚岭诗作者群的特殊性 第2 章 题大庚岭诗作者群的特殊性 大庚岭在不同朝代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从历代途径大庚岭的文人题诗来 看, 因不同时代文人所经历的生活环境、 人生道路、 思想感情、 理想抱负等都相 距甚远, 反映在题诗牛所蕴涵的道理、 意义、文化价值等也就相差甚 远.本章拟 从不同时代途径大庚岭的文人加以归类,找出他们的共同之处。 2 . 1被贬南迁及北归的文人 唐以前, 大庚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是用于军事上和经济上, 而且当时岭南也 是属于尚未开发的蛮荒之地, 中原统治者几乎把它作为弃地, 仅在岭上派兵驻守, 以防越人入侵: 唐以后,随着全国的政治、 经济、 文化中心的发展, 加之国力昌 盛, 对外交流的拓展, 四 海之内都来朝服, 这就使得海外诸国要途径大庚岭前来 朝拜, 同时为了打开通往海外的贸易往来,自 唐开元四年, 张九龄奉命开凿大庚 岭起, 以后历代逐渐开发与发展素有“ 海上丝绸之路” 的这条古骚道。 但是即使 是这样, 在唐宋时期的大庚岭仍然是偏僻落后的不毛之地, 官员都不愿意到此为 官,多是因犯错被贬才会流放于此地,这就形成了独特的贬滴大庚岭文学。 唐宋时期 被贬途径于此的文人有两次被贬岭南的宋之问,唐上元二年 ( 6 7 5 年) , 宋之问 进士及第, 踏上了 仕进正途;神龙元年 ( 7 05 年)正月,宋之问 第 一次被贬咙州 ( 今广东罗定县)参军,恶劣的环境给他带来诸多的困难和烦恼, 使他非常怀念昔日 的荣耀和舒适的生活, 于第二年春天便秘密逃还洛阳, 因向 宰 相武三思( 时张柬之被贬) 告密, 摧任鸿护主簿; 后于景云元年 (710年) 六月, 以宋之问尝附二张及武三思诏流钦州 ( 今广西钦州市东北) ,后以赦改桂州。先 天元年 ( 7 12年) 八月,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 宋之问 被赐死于徙所, 结束了 最 后的人生旅程。 第二次被贬, 在度大庚岭时作 题大庚岭北释 , “ 阳月南飞雁, 传闻 至此回。 ”诗中借南飞的大雁飞到此地而回头,而自 己被贬的征程却还是遥 遥无期,落魄悲凉之心,顿觉自己的命运还不如大雁。 “ 明朝望乡处, 应见陇头 梅。借用典故表达自 己的思乡 之情。 过大庚岭后又作 度大庚岭 , 此时诗中表 达的不仅仅是思乡了, “ 魂飞南 霭鸟, 泪尽北枝花。 ” “ 但令归有时, 不敢恨长沙。 第2章题大负岭诗作者群的特殊性 以贾谊贬长沙后的命运和行为, 来表露自己的心声, 希望有招一日能度岭返回中 原, 从此再也不敢报有任何怨恨, 只盼望能早一日回到中原。 与宋之问同时被贬 的还有沈侄期和杜审言, 他们都是因为馅媚张易之, 被贬南方的。 沈、 宋走的是 大庚岭, 杜审言是顺湘江而下, 沈、 宋过岭都留下诗, 都同样是悲伤失意, 孤凉 凄惨。 沈侄期是被贬流放到罐州, 中宗时期北归, 他在度过大庚岭时 想起了杜审 言,同是天涯沦落人,同病相怜之情油然而生, 作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 “ 天 长地阔 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同样的遭遇,同样的感伤;长安三年( 公元 703年) , 因不与张易 之兄弟 合伙陷害御史 魏元忠, 违反武后意志, 流配钦州, 有号 称 “ 燕许大手笔”的张说在过岭时作 度大庚岭 “ 日 照居重译,天星巳再周。 乡关绝归望, 亲戚不相求。 ” ; 张话 度大庚岭 “ 万里南边客, 辛勤岭路遥。 溪 行防水弩,野店避山 魁。 ” 含 ; “ 性刚多件权贵, 故两遭迁斥, 人悉冤之” ,说的是 已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刘长卿在大历年间受鄂岳观察使吴仲孺陷害再次被贬为 睦州司马,最后官终随州刺使。度大庚岭时作 却赴南邑留别苏台知己“ 又过 梅岭上,岁岁北枝寒。 ” “ 已料生涯事, 惟应把钓竿。 ” 绍圣元年,革新派再起, 己从贬所召还回京任中书舍人、 翰林学士兼侍读、 礼部尚书等职的苏轼再次被贬 到岭南的惠州、 澹州, 苏轼一向乐观豁达, 从他的诗和词中都能看出他的这种性 格和特点, 但是在他两次度大庚岭时作 过大庚岭 、 度梅岭寄子由 、 南还一 首等诗中, 可见大庚岭在当时人心中的地位和震撼, 虽然两次过岭时作的诗有 所差别, 但仍然很难看的到往日的气魄, 诗中没有一点灵气,让人读来干瘪、 乏 味:张九成 癸亥初到岭下寄汪圣锡 “ 怜我窜庚岭,色惨颜不欢” ; 三月晦到 大 余 “ 归路复何如, 江声寒玉碎” ; 食 苦笋 “ 渴 来 庚 岭 下, 岁月 去 何 处” ; 读书 “ 饥寒何以 遣, 唯以文字消”等。 元明以 后, 大庚岭逐渐失去它在政治上的意义, 经济上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 突出,尽管如此,仍然还有象吕思诚 大庚岭留题二首 “ 一水南来分百粤,大 江东下入三吴” 、 “ 西风百里南雄道, 绿树丹枫满意香” ; 洪武辛亥南归, 重度梅 关二首“ 南入西州天一发,香炉长绕九江青厅 、“ 今朝又向梅关度,此是江南第 一程” : 解绪 重过南安二首 “ 少年见说张横浦,曾访南安旧滴居。 ” “ 为有东坡 1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上海书店印. 2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上 海书店印, , 辛文房 唐才子 传,卷二 4 中国文 学家大 辞典上 海书店印, 1 蛇1 年3 月 1 9 8 1 年3月 1 9 8 工 年 3月 第2章 题大吹岭诗作者群的特殊性 两行竹,每看南斗迎谁楼” ;黄仲昭 渴南安道源堂 “ 数卷图书探道妙, 一襟风 月悟心传” 、 南安行台赋古梅 “ 浮生莫叹容颜改,铁干冰姿亦半摧。 ” “ 独怜不 改坚贞操,依旧寒花冒雪开。 ”等;因上书弹勃大学士申时行被贬广东徐闻典史 的汤显祖 秋发庚岭 “ 岭色随行掉,江光满客衣。徘徊今夜月, 孤鹊正南飞” 等被贬文人; 清乾隆以后, 大庚岭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地位和繁华, 途径此地的文 人再也没有前人那种郁闷之气了,有的只是感伤怀古了. 2 . 2南下任职的文人 古时大庚岭虽然比较偏僻、 落后, 中央仍会派官员到南安或南雄府任职,以 维护国土疆域的完整和统一, 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岭南经济发展的 瓶颈问 题, 直到唐开元四年, 已辞官回家的张九龄向玄宗现见, 主动请缨开发大 庚岭, 为家乡百姓造福。 在此之前, 有秦代开凿的主要用于军事的山道, 历经时 代变迁,战火洗礼,损坏严重, 不堪行走。 “ 岭东废路, 人苦峻极。 ” “ 以 载则曾 部荣轨,以 运则负之以背。 ” 当时的唐王朝经过近百年的励精图治,商业己相当 发达, 与海外通商日 益频繁, 在此情况下, 开凿梅关古骚道以利于中原与岭南及 海外的经济往来, 尤其重要。 “ 缘瞪道, 披灌丛, 相其山 谷之宜, 革其坂险之故。 ” “ 役匪逾时, 成者不日, 则己 坦坦而方王轨, 闻闻而走四通, 转输以之代劳, 高 深为之夫险。 ” , “ 文献凿庚岭, 功与九河同。 ” , 盛赞张九龄开凿 大皮岭之功绩。 历史证明, 梅关古骤道的开通, 对促进中原与 海外的交往, 以及岭南的开发都起 到重要作用。 张九龄之后,历朝历代来此任职的官员都注意对大庚岭铎道的保护和修复, 其中以宋代的蔡挺和蔡抗两兄弟、 明代的张弼为重要, 他们对古 骚道进行大规模 的修整和栽植梅花。 自 宋代知军蔡挺在岭上设置梅关后, 大庚岭释道便改称为梅 关骚道。 从此梅关骚道承载着往来的人群车马, 过往商旅络绎不绝, 至明清时期, 梅关骤道的繁荣达到了顶峰。 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途径梅关时见到岭上的繁 荣,在他的 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写到: “ 这种不断的交流的结果使山两侧的两 座城市( 指南安和南雄) 真正成为工业中心, 而且秩序井然, 使大批的人连同无 笼 中国 地方志 集 成 2 张曲 江集 卷 一 七 3明湛若水 文 献祠 江西府县志辑 民国大 庚县志,地理 山川 之十 二 江苏古掩出 版社 1996 年 开大咦岭路记 。 全庸文 ,卷三九一 中国地方志集成 江西府县志辑 民国人 灰县志江苏古徐出 版社 1 ”6 年 第2章题大戍岭诗作者群的特殊性 穷无尽的行李,在短时间内 都得到输送。 即 梅关骚道的繁华带动了“ 水上丝绸之 路” 的发展, 给唐以后的历代都带动了强大的经济发展, 大余一举成为重要的政 治、商业、文化中心。 宋元丰四年( 1081 年) ,黄庭坚受朝廷委派,赴南安主考,考察地方教育, 乘兴与好友柳朝散登上梅岭, 远眺南安,近观山梅,诗兴勃发,脱口 吟出 戏赠 南安悴柳朝散 , “ 柳侯风味晚相见, 衣袂颇薰荀令香。 桃李能言妙歌舞, 蹲前一 曲断人肠。 洞庭归客有佳句, 庚岭梅花如小棠。 乘兴高帆少相待, 淮湖秋月要传 筋广诗中透出了自己的春风得意之势。 宋明理学是中国儒学发展的重要部分, 经过周敦颐、 二程、朱熹、王阳明的 发展, 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 而这几位理学大师都曾 经先后到过大余。 北宋 理学开山鼻祖和奠基人周敦颐的理学开始是在大余。 庆历五年 ( 1 0 45年) , 周敦 颐就任南安军司理参军,当 他来到梅岭时, 被眼前秀美山川 所迷。自 此也开始潜 心研究理学。 在南安其与弟子程撷、 程颐创立南安军学学堂, 后改为“ 周程书院, “ 道源书院, 有“ 道在孔孟, 源在南安” 之说。 宋淳枯 元年 ( 12 41 年) , 理宗 亲书“ 道源书院” 匾赐之,以 表彰周程在大余发 扬理学之功绩。 “ 道源书院”也 有“ 胜甲江右” 之称。 宋明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在大余探寻理学之源,在书院讲学, 传授弟子。宋乾道四年 ( 1 168 年) ,迁任江西茶盐公事的朱熹赴赣州视察旱灾, 当看到昔日 繁华的南安一片荒凉, 秋风萧瑟的 景象, 怀着沉痛凄凉的心情, 他在 大余写下的 南安道中诗: “ 晓洞涂流急,秋山寒气深。高蝉多远韵,茂树少 余萌。 烟火居民少,荒戏草露侵。 悠悠秋稼晚, 寥落岁寒心。 ” 所抒发的是一 个 理学家和一个具有深厚传统思想感情官员的忧国 忧民的感情的表达, 表达了 对百 姓的怜悯和痛心之情。他考察了“ 道院书院” ,所到之处虚 心请教, 探寻理学之 根本, 并乘兴登上梅岭, 当时正值腊月, 岭上梅花绽放, 遂即兴赋 登梅岭 诗: “ 去露霜威劲, 归程雪意深。 来此无几日 , 景物变千林。 晓瞪初移屐, 晚云欲满 襟。玉梅疏半放,犹足慰幽寻。 ” 明成化进士, 南安知府张弼任职期间, 扩修释道, 修复垂相祠, 玛掌教 投替气 “ 梅关明日频回首,醉墨留香在翠微” 、 “ 莫问元都痴道士, 作 别东山 红尘回首欲 张垂相祠 “ 压相祠前荐浮蚁,将军岭上望高鸿, 、 “ 李猫耸耳青骡远, 独立西风慨古今” 、 红梅赠翁俭事 “ 庚岭小红梅, 风标天下绝” 、 “ 玉笛两三声, 第2章 题大庚岭诗作者群的特殊性 吹落胭脂雪” ; 景泰进士,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丘浚作 题大庚岭红梅三首 “ 花神昨趁瑶池宴,一夜春风与换胎” 、 “ 怪得风标异凡品, 托根今在蕾珠宫。 ” “ 化日 调羹如见用, 故 家风味一 般暖 ,; 袁州知府徐琏作 岭北早 行 “ 碧天星渐 落, 沧海日初生。 ” “ 尘埃筹世事, 顿觉利名轻”等。 清顺治进士, 刑部尚书, 创立“ 神韵说” 的王士 祯在度大庚岭时作 归度大 庚岭 “ 桥水流言 海, 榕萌数异亭” 、 抵南安 “ 暂借西楼看山 色, 蜡花如雪寺门 前。 ” 康熙进士, 内阁学士 陆袭 作 南安道中 “ 往事凄然成记 忆, 浮云天地老孤 踪” : 朱彝尊作 度大庚岭 “ 雄关直上岭云孤, 骚路梅花岁月 祖。 压相祠堂虚寂 寞, 越王城胡总荒芜。自 来北至无鸿雁, 从此南飞 有鸥鸽。乡国 不堪重伫望,乱 山落日 满长途” 、 庚岭三首 “ 径夫 念独宿,徒御方相尤。 ” “ 言旋虽云乐,翻使 我心悲”等。 23为国奔走的文人 梅岭因其特有的地理位置, 成为古代沟通南北之咽喉。 梅岭地势险要,古来 一直为兵家必争之地。 在战火的硝烟中, 一幕幕英雄事迹永载史册。从秦末, 十 万户侯梅捐举兵梅岭, 入关破秦, 战功卓著, 一说大庚岭之所以又叫梅岭, 就是 后人为纪念梅绢才改名的。 汉楼船将军杨仆率师度梅岭, 下演水, 平定南越之乱。 南朝开国皇帝陈霸先 驻兵梅岭, 沿赣江、 都阳湖挺进中原, 定都建康, 建立陈王朝, 大余及梅岭为他 成就霸业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 唐开元四 年, 张九 龄在梅岭劈山 开道, 修建古释道, 贯穿 南北, 把中原与岭 南, 长江与珠江连接起来, 而且梅岭也成为“ 陆上丝绸之路” 和“ 海上丝绸之路” 的连接枢纽。 禅宗六祖慧能为继承五 祖的法衣, 逃到大庚岭躲过追杀。 至今岭上 还留有卓锡泉、 六祖寺等遗址。 宋狄青为征讨侬智高, 曾取道梅关. 南宋末年, 元军渡江南侵, 经双方和谈 不成, 文天祥在江西福建督师度大庚岭, 在激战中, 文天祥不幸被俘, 元军知其 忠孝贤能, 是难得的人才, 想招降他利用他的声望去招抚其他部属, 遭到文天祥 的严词 拒绝,于是元军押送文天祥度梅岭赴京师,度梅岭时, 文天样举目 远眺, 满 目疮痪,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祖国的河山沦为异族之手, 百姓陷入水生火热 第2 章题大庚岭诗作者群的特殊性 之中,心中满腔愤意,悲苦涕泣,遂作 至南安军第七十八 “ 短日 行梅岭,天 们郁磋峨。江南万里船,归期无奈何。 ” 南安军“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谁同出, 归乡如不归。 山 河千古在, 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 梦中行采薇。 ” 作者自 知抗元失利,归期无望, 留 给自己的时日 也不多了, 并向 世人明志, 要向 周武王灭殷时的伯夷、 叔齐一样, 遂以 绝食来表达自己的心志, 写下这两首慷慨 激越,光照千古的诗篇。 元初任中书左承相、 率兵南下灭宋的主帅伯颜在度梅关时, 也曾赋 度梅关 诗一首“ 马首径从梅岭归, 王师到处即平夷。 担头不带关南物, 只插梅花一二枝。 ” 表达他平定南方的胜利喜悦之情, 所有一切都不所值, 唯独对大庚岭上的梅花情 有独钟。 明代理学大师王阳明却与大余结下了深厚之缘, 他曾 三次途径南安。 对王阳 明来说, 三经南安对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尤其是对他的理学体系的发展, 他也 是继周敦颐、二程、朱熹之后的理学集大成者。明正德十二年 ( 1 5 17年) ,以右 俭都御使之职, 巡抚赣南, 率三十万大军平息了舍民 起义。 利用军务之余, 走访 了周程遗迹, 拜渴”周程书院”, 在道源书院讲学, 传播他的理学思想: 二经南 安时,王调任南京兵部尚书兼两广军务,在经过南安新城好时,作 过峰山 城 诗一首;嘉靖八年 ( 1 5 29年) ,已是兵部尚书兼两广军务的王阳明,因病从南宁 回故乡浙江余姚, 途径大余, 取道梅岭, 在道院书院讲授他的心学,在参观丫山 寺后,因揭开寺中高僧的渴语, 连惊惶带恐俱, 最后病逝在船上。至今在大余仍 保留有王阳明落星亭和王阳明祠。 抗侨名将戚继光在度梅岭赴广东任职时, 看到蜿蜒骚道, 山势巍峨, 树木苍 翠,诗情大发,写下 度梅关“ 溪流百折绕青山,短发秋风夕照间。身入玉门 犹是梦,复从天末出梅关。 ” “ 玉门”在此处指梅岭,将军在京城遭遇奸臣低毁, 被调往广东, 心中很是气愤, 到达此处, 恍如从天外漂到梅关。 乘着月色, 踏上 梅岭, 环顾幽静的山林, 顿时觉得心情愉悦, 想起白天熙熙攘攘的人群, 不免感 慨万千,乘兴又作 入梅关一首,诗云 “ 五岭山头月半弯,照人今古去未还。 青袍芒履途中味,白简朱缨天上班。 烟水情多鸥意惬, 长林风静鸟声闲。 依稀己 觉黄梁梦,却把梅关当玉关。 ”站在岭上 的百姓,思绪起伏,随口吟出 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