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论文)西部中小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相关性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论文)西部中小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相关性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论文)西部中小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相关性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论文)西部中小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相关性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论文)西部中小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相关性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信用是个古老的话题。 信用风险自从古老的银行业诞生那天起就从未消失过, 直至今天成为现代中外银行经营中面临的首要风险。然而,信用风险管理作为一 门严谨学科的地位,是最近几十年才得以确立的。近几十年,一些新型的信用风 险管理工具不断涌现,人们可以在更高层次上、更广范围内管理信用风险。 2004 年 6 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正式公布,确立了内部评级法作为信用风险 的分析工具和技术平台, 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内部评级在发展过程中, 涉及到许多理论问题,国际先进银行在内部评级体系的实践方面,已经形成了系 统的运作模式。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在内部评级体系建设方面发挥自身的优势,努 力保持具有国际竞争力银行的形象,推进体系建设,而西部中小商业银行则面临 种种困境;建立内部评级体系,是国际化竞争的发展趋势,是银行开展全面风险 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西部中小商业银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分析 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相应的对策,正是本文的落脚点。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论述本文研究意义、 国内外相关研究、 研 究内容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介绍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与内部评级法,主要对商业 银行内部评级制度进行理论分析,提出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对内部评级体系的基本 要求,并论述内部评级法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的地位。第三章着重对我国西部 中小商业银行内部评级现状进行分析,结合 a 银行的实例,分析了西部中小商业 银行内部评级建设所面临的困境,揭示其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强调完善西部中小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结合国内各大商业 银行建立内部评级体系的进展情况,提出建设西部中小商业银行内部评级的对策 及进行前景展望。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面对新协议对我国西部中小商业银行可能产生的影响, 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由全面到具体,分层次、分体系地提出了应对措 施。从西部中小商业银行管理和监管的综合改革,到其内部评级系统的建立,逐 步深入细化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能够对西部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一定 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信用风险;中小商业银行;内部评级;巴塞尔协议 西部中小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相关性研究 ii abstract credit has always been an old topic ever since ancient time. credit risk has never disappeared since the emerging of ancient banks. nowadays it even becomes prime risk that threatens global banks in their daily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however, credit risk management really built up its position as a social science subject several decades ago. in deed, the past decades saw a number of new credit risk management tools, which allow people to effectively manage credit risks in a large area. the new basel capital accord was published in 2004 june, which clarifies internal ratings-based approaches as credit risk analysis tool and technical platform. since then, bank internal rating system has been playing a significant role in a banks risk management system. several theories are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l ratings-based approaches. most international banks have put the theories into practice and now they have formed systematic operation mode. to keep up with international step, chinas incumbent commercial banks are actively constructing their own internal rating system in a way to fully exert their advantages. however, the medium-/small-scale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west of china are encountering many difficultie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their own internal rating-based systems. as far as we know, the internal rating-based system becomes inevitable for a bank to cater for intensiv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meanwhile, it also gives an opportunity for the medium-/small-scale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west of china to carry out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system and strive for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existing problems faced by the medium-/small-scale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west of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internal rating systems, finally some practicable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this article mainly divides into four chapters, chapter one mainly introduce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article, the research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the content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innovation place. chapter two will introduce the new basel capital accord and present how internal ratings-based approaches play a significant position in a banks risk management system. a banks risk management system. it also analyze the theory of internal rating system from the aspects of concept. chapter three will discus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nternal rating system in the medium-/small-scale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west of china. and it will take a bank as example and discuss som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medium-/small-scale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west of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china .chapter four will discuss the importa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dium-/small-scale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west of china and introduce the progress of internal rating system built by chinas incumbent commercial banks. it will propose problem-solving strategies and prospect the future of internal rating-based system in the medium-/small-scale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west of china banks. 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lies in this: fac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new agreement, viewing from macroscopic and microcosmic aspects, it levelly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 from overall to concrete. from management and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supervision to the setting-up of internal grading, the paper puts forward its suggestions thiningly and progressively. it hopes to be of certain positive meaning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dium-/small-scale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west of china key words: credit risk the commercial bank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internal rating system the new basel accord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 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 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概 述 一、问题的提出 金融业和风险两者形影相随。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和金融全球化、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资本在各国间的流动规模愈来愈大、速 度越来越快,金融风险的累积速度加快,金融危机频频爆发。 80 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对西方银行产生了巨大冲击, 促使银行监管理 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以资产大小为实力象征的观念受到挑战,取而代之的 是“资本是上帝”的新理念, 巴塞尔协议 (1988)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90 年代中后期,国际银行业的运行环境和监管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金融领域 的竞争尤其是国际跨国银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银行的业务 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基于上述背景,巴塞尔委员会开始着手制定新协议,正式 稿于 2005 年底前完成,并于 2006 年在成员国开始实施。新协议适用于世界各国 银行体系。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官方观点,实施新协议是自觉自愿的,而事实上 却并非如此。不执行新协议的国家将在各个方面受到限制:一是国际货币基金组 织(imf)和世界银行(wb)的贷款条件与新协议的执行情况挂钩;二是发展中国 家若不能达到新协议的要求,这些国家的银行就难以在发达国家开展业务或开办 新机构。新协议一旦形成,就将被视为国际金融业的神圣公约,成为评价各国银 行业资本水平和监管能力的国际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讲,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将 是各国银行业必须执行的准则。 2004 年 6 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正式公布,确立了内部评级法作为信用风险 的分析工具和技术平台, 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内部评级在发展过程中, 涉及到许多理论问题,国际先进银行在内部评级体系的实践方面,已经形成了系 统的运作模式。根据银行家统计,2002-2003 年度已采用内部评级系统的 50 家大银行,其综合竞争实力的平均增长率高达 6.1%;未建立内部评级体系的同类 型银行,其综合竞争实力的平均增长率仅为 2.3%。可见,内部评级系统已经成为 银行业开展集约化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是银行现代化水平的显著标志。 对于我国来说,国内发达地区各大商业银行在内部评级体系建设方面发挥自 身的优势,努力保持具有国际竞争力银行的形象,推进体系建设;而西部中小商 业银行则面临种种困境,内部评级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内部评级体系的建设还处 于起步阶段。建立内部评级体系,是国际化竞争的发展趋势,是西部中小商业银 行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西部中小商业银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 重要机遇。本文选题正是基于这个目的,力图通过比较分析西部中小商业银行内 西部中小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相关性研究 2 部评级体系方面与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存在的差距,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提出相 应的对策,实现西部中小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完善。 二、本文研究的意义 新巴塞尔协议已经在 2006 年开始实施,它取代了 1988 年巴塞尔协议,成为 国际银行监管界新的 “神圣条约” 。 协议的修改将影响到不同经营环境银行的风险 管理和资本配置要求,对国际银行监管和银行的经营方式将产生广泛的影响。虽 然新协议的侧重对象是十国集团国家的国际知名银行,但新资本协议的各项基本 原则普遍适用于全世界不同类型的所有银行,并对地区金融业发展起到举足轻重 的作用。积极研究借鉴新资本协议,对建立健全我国西部中小商业银行内部评级 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按照新协议要求保持银行合理资本充足率,是维持我国金融体系稳定、商 业银行自身稳健经营的客观要求。长期以来,我国银行特别是西部中小商业银行 资本充足水平达不到巴塞尔协议要求的标准, 低下的资本充足率不足以抵御风险、 保护存款人和股东的利益,进而无法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 2.实施新协议是我国西部中小商业银行自身国际化发展目标的要求。随着国 有银行向有实力、有效益的国际化大银行方向不断发展,在全球化的国际金融市 场上,有序的竞争需要统一的游戏规则。我国成为 wto 成员国后,将对外资银行 全面开放人民币金融业务,实行同等国民待遇,也就意味着国内各种体制的商业 银行将与一些国际大银行同台竞争。西部中小商业银行在国内商业银行体系中尚 处于中下等水平, 由此受到的冲击可想而知。 这对西部中小商业银行在经营机制、 综合实力及人才素质等多方面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3.基于新协议设计完善我国西部中小商业银行内部评级系统,将有助于提高 我国银行系统自身的内部风险管理水平,使监管资本和银行经济资本趋于一致, 防止银行通过证券化和监管资本套利,从而保证整体金融体系的稳定。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国外研究文献 根据本文研究的重点,国外相关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银行内部 评级体系运用的经验研究;二是关于内部评级体系的规范研究;三是内部评级体 系的风险因素研究。 美联储的研究人员 treacy 和 carey(1998)通过对美国 50 家最大银行控股 公司内部报告、信贷政策、会谈采访等方式的调查,对其内部风险评级体系包括 评级体系架构、评级体系操作设计、通过级别来衡量的损失特征以及内部风险评 级的主要用途等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内部评级与外部评级机构所采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用的评级哲学不同,内部评级属于“时点评级” ,而外部评级是“时期评级” ;作 为衡量信贷风险暴露的重要手段,不同银行内部风险评级体系架构存在着较大差 异,二维评级较一维评级更能提高评级的一致性和准确度;不存在一个对所有银 行都最好的唯一的评级体系,评级体系的不同来源于不同的业务重点和评级运用 范围,关键是建立一个“适合的”评级体系;评级考虑的风险因素包括借款人的 财务状况、规模、行业地位以及管理质量、交易结构等方面;良好的检查和控制 程序可以限制评级中的偏差,并维持评级体系的真实性;虽然许多银行都将统计 模型作为评级过程的一个要素,但是由于模型本身能否产生准确的评级结果仍然 值得怀疑,因此基于经验基础上的主观判断对于风险的准确评估依然十分重要。 machauer 和 weber(1998)探讨了银行贷款条件与内部信用评级所定义的借 款人风险之间的联系,指出高风险借款人支付更高的贷款利率溢价,也更多地依 赖银行融资;在高市场利率时期由货币幻觉所引起的贷款利率溢价相对低,而在 低市场利率时期,这一利率溢价相对高。 crouhy 等人(2001)对内部评级体系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指出大多数评级 体系都是建立在定性与定量评估基础之上的, 最后的决策也考虑了许多不同特征, 但它通常并不采用展现如何以一种规范方法衡量所有因素的模型来进行计算,本 质上评级体系是基于综合的考虑和经验判断,而不是数学模型;外部机构评级包 括“发行人信用评级”和“特定发行信用评级”两类,评级过程包括对国家和宏 观经济、行业前景、管理水平、财务状况等定性与定量因素的分析;crouhy 等人 的建议是采用二维评级体系,一是对应违约概率的债务人评级,二是决定违约损 失率、违约使用率等违约损失参数的债项评级。 krahnen and weber(2001)根据德国全能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经验,提出了 一个评估标准评级体系质量的全面框架,建议了一个“好的评级实践”的原则, 从而第一次回答了“好的评级实践的标准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他们从评级体 系是一种映射、评级体系映射违约概率、评级体系是否真正映射违约概率、好的 评级体系考虑激励问题等四个方面提出了 14 项要求, 为金融机构改善现有的评级 体系指明了方向, 但其中仅对借款人评级进行了讨论, 没有提到债项评级的问题, 同时也没有探讨评级体系的风险因素、要素权重等方面。 此外,treacy 和 carey(1998)在对美国 50 家最大银行控股公司的调查中曾 经指出,几乎所有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在划分风险级别时,除了考虑公司借款人 的财务指标外,还会考虑诸如财务信息质量、管理水平、市场地位等非财务因素。 brunner(2000)等人通过对德国银行信贷数据所作的定性与定量评级分析显示, 定性评级以较小的离差表现出更好的评级结果, 定性评级的变动要小于定量评级。 还有其它一些相关性研究都对银行内部评级问题进行了阐述。 西部中小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相关性研究 4 (二)国内研究文献 近年来,我国金融开放步伐的加快促进了我国银行业对外交流的扩大,国有 银行改革目标向着国际大银行的方向推进,金融监管逐步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等 国际监管要求接轨,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银行业的改革步伐。特别是巴塞尔 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的提出使得国内银行建立内部评级体系、加强风险管理的 需求日益迫切。关于内部评级体系和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 究范围逐步拓宽,研究内容也趋于深入。 陈建华、唐立波(2002)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2001 年)中 提出的内部评级法要求,分析了银行以资产分类为基础的风险管理体系与以内部 评级法为基础的风险管理体系之间的差距,提出我国银行通过改造和完善贷款风 险分类制度来逐步过渡到内部评级法的途径。罗平(2003)对贷款五级分类制度 的缺陷进行了评述, 指出内部评级法是银行资产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应鼓励商业银行开发和使用内部评级法。叶耀明、王鹏(2003)在介绍巴塞尔新 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内部评级法的基础上,比较了内部评级法与贷款五级分 类法的区别,提出我国银行应在与国际接轨、兼顾国情的基础上逐步运用内部评 级法,并通过加快信息数据库建设、获取国际组织的技术支持、加强人才培训力 度等措施,为实施内部评级法做准备,提高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申俊华、 赵晓英(2005)指出我国内部评级体系存在着诸如借款人评级和债项评级无数据 跟踪,低风险评级级别少、风险可辨性差、评级方法偏定性、指标设计有待完善, 评级结果不准确、缺乏时效性等问题,提出进一步细分贷款风险分类、运用数据 仓库技术、完善外部评级机构等措施来构建内部评级体系。郑纯毅(2005)在借 鉴国际银行业内部评级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贷款分类与国际银行业评级体 系的差距,提出通过事前分类、客户分组评级、考虑行业和区域因素等来改进我 国贷款分类体系。赵银祥、刘瑞霞(2003)同样对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进行了 解析,并借鉴国外银行内部评级体系设计原理和方法,提出了构建工商银行内部 评级体系的初步设想,包括重整风险管理流程、开发风险计量模型和风险管理系 统等。孙孝坤(2003)侧重对政策性银行评级体系进行了研究,包括地区评级和 行业评级的方法、风险因素的测算、内部评级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等方面。巴曙 松、林子懿(2003)探讨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的理论框架及其演变, 指出内部评级法吸收了现代信贷风险管理理论与工具,对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 进行度量,并在此基础上得到风险权重函数。 总的来看,我国学者在解读和分析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的基础上, 提出了银行建立内部评级系、实施内部评级法的目标。其中重点探讨了我国银行 业建立内部评级体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实现路 径,试图以此推动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增强其在国际金融市场的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竞争力。但是,由于内部评级实践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多数研究都侧重 于介绍评级理论、内部评法要求和国外银行评级实践,虽然也对如何构建我国银 行的内部评级体系提出了一些建议,但是都缺乏更深入、细致的探讨,还没有形 成完整的关于构建我国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理论研究成果,更没有专门对西部地 区中小商业银行评级的研究,这就需要我们在此方面做更多的努力。 四、研究内容 建立内部评级体系,是银行国际化竞争的发展趋势,是西部中小商业银行开 展全面风险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本文力图通过 理论分析加之实例证明,找出西部中小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方面与发达地区商 业银行存在的差距,提出相应的对策,实现西部中小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完 善。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论述本文研究意义、 国内外相关研究、 研 究内容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介绍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与内部评级法,主要对商业 银行内部评级制度进行理论分析,提出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对内部评级体系的基本 要求,并论述内部评级法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的地位。第三章着重对我国西部 中小商业银行内部评级现状进行分析,结合 a 银行的实例,分析了西部中小商业 银行内部评级建设所面临的困境,揭示其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强调完善西部中小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结合国内各大商业 银行建立内部评级体系的进展情况,提出建设西部中小商业银行内部评级的对策 及进行前景展望。 五、创新之处 本文以西部中小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 结合的研究方法,将现有理论评级模型与我国西部中小商业银行实际采用的评级 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分析西部中小商业银行体系的不足,以建立适用于我国西部 中小商业银行实际发展现状的内部评级体系。此外,文章还提出完善我国银行内 部评级发展的政策建议。本论文拟在以下两方面进行创新: 1.面对新协议对我国银行业可能产生的影响,从宏观、微观角度,对西部中 小商业银行在内部评级体系建设方面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分层次、分体系地提 出了应对措施。 2.借助于实例数据分析,进而揭示西部中小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不足, 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办法。 3.希望能够通过对西部中小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分析,找出不足,积极改 进。从而对西部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西部中小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相关性研究 6 第二章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内部评级法 2004 年 6 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正式公布。新协议对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强调了风险计量的精确性、敏感性和标准化,突出了内部评级法的地 位和作用。正如巴塞尔委员会主席卡如纳所说,内部评级法作为巴塞尔新资本协 议的核心技术,代表着未来 10 年银行业风险管理和资本监管的发展方向。 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概述 长期以来,巴塞尔协议形成了基本的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和框架,被视为银行 业的 “基本法” 。 尽管巴塞尔委员会并不是一个超越其成员国十国政府的监管机构, 发布的文件也不具备法律效力,但各国的监管当局,包括非成员国在内,都愿意 以协议的原则来约束本国的商业银行。近年来,随着全球日益剧烈的经济波动和 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国际银行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复杂,1988 年通过的巴塞尔协 议在其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诸多的局限性,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 巴塞尔委员会决定对 1988 年 7 月通过的协议进行彻底的修改。1999 年 6 月公布 了第一次征求意见稿; 2001 年 1 月公布了第二次征求意见稿; 2003 年 4 月公布了 第三次讨论稿。2004 年 6 月,新资本协议最终定稿。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安排, 新协议已于 2006 年 12 月底开始正式实施。 新协议制定了以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为三大支柱 的监管框架,确立了更精确、更全面、更敏锐的风险评估体系,对银行的风险管 理与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更精确:原协议中对所有的企业,无论其信用如何,风险权重均为 100%, 粗线条的风险权重不能精确地把资本与银行面临的风险密切结合在一起,未能从 监管上为银行改善自己的风险管理水平提供激励;新协议最大的创新在于允许银 行通过内部评级将风险与资本要求紧密结合起来 1,倡导使用内部评级法,并对银 行内部评级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使资本水平更真实地反映银行面对的风险,各 国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重点从单一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转向银行内部评级系统和管 理体系。 2.更全面:原协议中仅涉及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对除此之外的风险甚少提 及。 新协议使资本更全面地反映银行面对的风险, 银行资本除要反映信用风险外, 还要反映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确定资本水平要充分考虑各种风险缓解技术(抵 押、担保、表内冲销、信用衍生工具等)的影响,体现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 3.更敏锐:原协议中由于未能区分监管资本与经济资本不一致,导致银行通 1 见章彰.解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第 27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过资产证券化进行监管资本套利,不能敏锐地反映银行资本的真实风险和所配置 的经济资本。新协议区分开了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的概念。 二、内部评级法是新资本协议的关键环节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基于内部信用评级的资本金计算方法, 这表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于内部评级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和银行监管中 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巴塞尔委员会认为使用内部评级方法,能减少 20%-30% 的监管资本,因此将会为大多数国际化的商业银行所采用。巴塞尔委员会也希望 通过鼓励有条件的大银行发展先进的内部评级系统以此作为信用风险管理的核 心。 该方法允许银行通过对自身数据的统计分析, 得到信用风险计量的相关参数。 内部评级法分为初级法和高级法,初级法仅要求银行计算出借款人的违约概率 (pd),其他风险要素值由监管部门确定,高级法则允许银行使用自己计算出的各 项风险要素值。 内部评级法能更加准确地反映资本与银行风险之间的内在关系,其在资本要 求方面的激励机制将鼓励银行不断提高风险计量与管理能力。在采用内部评级法 时,对于初级法,总体风险加权资产下降 2%-3%;对于高级法,最初实施的两年下 线为初级法资本的 90%,这就为进一步改善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体系提供了契机。 之所以内部风险评级在全过程风险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因为它是其他各 后续环节的前提条件,是制定信贷政策、信贷授权管理、贷款审批决策、客户额 度授信以及资产组合的重要基础。正是由于内部风险评级系统提供的违约概率 (pd)、违约损失率(lgd)、预期损失率(el)等指标,成为产品设计、贷款定价、准 备金计提、经济资本分配的基本依据,所以经过多年实践,世界著名的国际化银 行都建立了适合自身业务特点的风险评级模型和软件应用系统, 其风险计量水平、 参数质量和数据库的完备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估计。 三、内部评级的理论分析 风险管理理论作为一门严谨学科的地位,是最近几十年才得以确立的。银行 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风险管理的战略、偏好、政策、过程及组织形 式等要素。内部评级法作为信用风险的分析工具和技术平台,在银行风险管理中 处于核心地位,同时又是立足于风险管理理论发展起来的,所涉及的理论架构和 运作模式均以风险管理的要素为基础。 (一)内部评级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1.内部评级的概念 所谓银行内部评级是由银行专门的信用评估部门和人员,运用一定的评级方 西部中小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相关性研究 8 法,对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按时、足额履行相关合同的能力和意愿进行综合评价, 并用简单的评级符号表示信用风险的相对大小。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倡导的内部 评级法实质上是一套以银行内部风险评级为基础的资本充足率计算及资本监管的 方法。新资本协议对银行业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风险计量的精确性、 敏感性和标准化,突出了内部评级法在银行风险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实施内部 评级法后,从建立的模型中可以提供银行客户违约的可能性(违约概率) 、各类贷 款在违约后的损失比率(违约损失率) 、违约时的风险敞口(违约风险暴露)以及 预期损失等信息,从而提高银行的风险计量水平。 2.内部评级模式的发展历程 信用风险管理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兴科学,从传统的信用风险分析专家 系统,演变到今天作为一门自成体系的严谨学科;而内部评级模式的变化过程正 是风险管理理论发展历程的最佳体现。据巴塞尔委员会的研究,自 1950 年以来, 银行的内部评级模式大致经历了经验判断、分析模版、计分卡、模型化四个发展 阶段。无论从评级方法、评级对象、评级范围还是评级效率来说,都有了长足的 进步。 当前的内部评级模型化阶段是在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开始倡导并建立 的。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国际银行业开始重视信用风险的量化分析,普遍加强 了定量模型在风险分析和管理中的作用,内部评级从此进入了模型化阶段。即风 险评级系统建立在历史数据库基础上,应用统计分析模型直接生成系统参数,可 准确计算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违约概率 (pd) 、 违约损失率 (lgd) 、 风险敞口(ead)、 预期损失率(el)等关键指标,这也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达到的内部评级法基 本标准。 当前,国际先进银行的内部评级水平普遍较高,已经进入模型化阶段,具备 了比较成熟的内部评级技术,有些银行甚至有条件在短期内实现巴塞尔新资本协 议规定的内部评级高级法。相比之下,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评级水平差距较大, 西部中小商业银行大多处于计分卡阶段,而发达地区某些大银行正处于向模型化 迈进的进程中,但最多也只是刚刚入门。 (二)内部评级的基本要素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2002年对经合组织近50个国际性大银行的一份调查报告, 有效的内部评级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1.内部评级对象 商业银行被认为是一种“风险机器” ,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首要风险,信用 风险管理的对象自然是信用风险;而借款人和债项作为信用风险的载体,正是内 部评级的对象。 长期以来,银行大多采用一维的评级系统,即仅对借款人或交易对手进行评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级。有些银行则使用二维的评级系统,既对借款人评级,又对债务工具评级。前 者是对借款人偿还非特定债务的能力的综合评估;后者则需要根据不同债务工具 的具体特点,如抵押、优先(次级)结构等,对特定债务的偿还能力进行评价。 2.信用级别 按照信用风险的大小划分级别,即形成信用级别;一个功能良好的评级系统 应有能力将不同的风险进行区分。按照国际标准,银行的内部评级信用风险等级 可以分为 10 级:最佳级(aaa)、很好级(aa)、较好级(a)、一般级(bbb)、观察级 (bb)、预警级(b)、不良级(ccc)、危险级(cc)、损失级(c)和严重损失级(d) 。一 般级(bbb)以上(含)是可贷款等级。 银行不应批准信用等级在观察级(bb)以下(含) 客户的贷款申请。贷后检查发现借款客户信用状况发生变化,银行可以变动借款 客户的信用等级。当借款客户的信用等级下降到观察级以下(含)时,银行应该采 取措施,保证银行贷款安全。 3.内部评级方法 国际性大银行的内部评级方法大体可分为三类:以统计为基础的方法、有约 束的以专家判断为基础的方法、以专家判断为基础的方法。以上分类可被看作从 依靠定量技术为一端到依靠经验和定性分析为另一端的连续过程中的不同点,银 行使用以统计为基础的方法,如违约概率模型作为评级的基础。以专家判断为基 础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专家的判断。在使用这种方法的银行中,有的完全不 使用统计模型,有的则利用统计模型的结果作为评级的基点。而大多数国际性银 行采用了界于两者之间的评级方法,即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4.内部评级所考虑的因素 由于影响借款人偿债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多数国际性银行在评级时除 了考察借款人财务状况,包括资产负债情况、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充足性等因素 以外,还会考虑经济周期的影响、行业特点、市场竞争态势、管理水平、产权结 构等对借款人偿债能力的影响。行业分析在以定性分析为主的评级过程中发挥着 重要作用,因为不同行业的发展前景、市场结构和主要风险因素各不相同,只有 通过行业比较,才能比较客观地估计不同行业借款人的信用风险水平,并使不同 行业的信用评级具有可比性。为此,一些国际性银行非常重视对行业的研究和跟 踪分析,并按不同的行业分别设立机构,每个行业机构下设置客户经理部、行业 评估专家组、风险评估专家组和业务处理组。 5.统计检验 在长期的业务开展和内部评级过程中,国际性银行积累了有关借款人和交易 对手比较丰富的数据资料,包括特定借款人或交易对手的历史违约情况,从而可 以根据这些历史数据对每一信用级别的实际违约率和损失的严重程度进行估计, 检验内部评级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不断提高评级质量。 西部中小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相关性研究 10 (三)内部评级的关键指标 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风险暴露、期限等参数,既是内部评级的关键指标, 也是银行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数据。 内部评级的关键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 1、违约概率(pd) 违约概率是指借款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发生违约的可能性。巴塞尔委员会认 为:银行认为借款人不可能全部偿还对银行集团的债务,银行对清算抵押品(如 果有抵押品的话)的行动无追索权,即视为违约;违约概率是债项所在信用等级 一年内的平均违约率;违约概率必须是通过对该级别的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 实证研究得到的,而且是保守的、前瞻的估计。违约概率模型的构建和测算是内 部评级法的核心,也是许多技术问题的焦点。典型的违约概率模型,除经验违约 分析法外,大致包括:altman 教授创立的 z 模型、以 cart 为代表的决策树模型、 kmv 公司的 edf 模型、 麦肯锡公司的宏观迁移模型及 iq-financial 公司成功开发 的“违约过滤器”等。 2、违约损失率(lgd) 违约损失率是指一旦债务人违约,预期损失占风险敞口总额的百分比。此处 的损失指经济损失而非会计损失。 调查表明,目前全球只有很少的银行能够提供可靠的违约损失率估计值,于 是,在初级法下要求违约损失率由监管当局确定,在高级法下,银行可以自己估 计风险敞口的违约损失率。 3、违约风险暴露(eda) 风险敞口是指由债务人违约所导致的银行可能承受风险的信贷业务余额。所 有风险敞口按扣除专项准备和特别准备金后的净值计算。初级法采用标准法提供 的信用转换系数(ccf)估算风险敞口,其风险敞口为承诺名义金额的 75%;高级 法则采用内部测定的风险敞口估计值。 4、期限(m) 一项金融工具的有效期限取一年和实际期限中的最大值,但不得超过 7 年。 5、预期损失(el)和非预期损失(ul) 预期损失是信用风险损失分布的数学期望,它代表大量贷款或交易组合在整 个经济周期内的平均损失,是银行已经预计到将会发生的损失。由于能够预计, 银行可以在事前提取损失准备来抵御预期损失,或在贷款定价时就将预期损失列 入成本。它是信用风险损失分布的数学期望,是商业银行在信贷活动中已经预计 到将会发生的损失。其计算公式为 elpd*lgd*ead。由于能够预计,银行可以在 事前提取损失准备金来抵补预期损失,或在贷款定价时就将预期损失列入成本予 以考虑。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非预期损失是指因经济环境或市场状况波动造成的信用风险损失偏离预期损 失的幅度。这种损失由资本弥补,是银行经济资本配置的基础。 (四)内部评级的分析方法 内部信用评级采用的基本方法即功效系数法,辅以综合分析判断法,即定性 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内部信用评级采用以定量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 相结合的方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普遍采用“打分法” ,即通过选 取一定的财务指标和其他定性指标,并通过专家判断或其他方法设定每一指标的 权重,由评级人员根据事先确定的打分表对每一个指标分别打分,再根据总分确定 其对应的信用级别。 定量分析采用功效系数法, 即将所要考核的各项指标分别对照不同的标准值, 通过功效函数转化为可以计量计分的方法。按照统一制定的多层次指标体系,以 客户经营期间的各项指标的实际水平,对照全国统一测算和颁布的信用评级标准 值,分步得出对客户信用评级的定量评价得分。其主要指标包括企业偿债能力状 况、财务效益状况、资金营运状况、发展能力状况等。 定性分析采用综合分析判断法,指综合考虑客户经济效益和经营者业绩的各 种潜在的或非计量的因素,参照评议参考标准,对评议指标进行专家印象比较分 析判断的方法。其主要指标包括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管理水平、经营状况、信誉 状况、发展前景等几个方面。 定性与定量分析参照的评价标准值是对评价对象进行客观、公正、科学分析 判断的标尺。企业评价标准值是依据客户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 财务报表的数据及有关资料,按照国家标准划分的企业所属行业、规模等类型, 由总行统一测算和颁布。企业评价标准值在不同的行业、不同规模(大型、中型、 小型)客户中均分为五档,即:优秀值、良好值、平均值、较低值、较差值。 四、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内部评级体系的基本要求 为确保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稳健性和有效性,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内 部评级体系设计包括评级维度、评级结构、评级标准、评级模型以及评级体系的 运作、评级的使用、风险量化、评估验证、组织机制和管理制度等都作了明确的 规定。实施内部评级法需要满足相应的最低标准,同时对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 体系提出了更高的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建立以计量模型为基础的风险评级体系。根据内部评级法有关规定,银行 首先要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评级体系,该体系应包括从评级方法、数据收集、数 据清洗、风险评估、损失量测算等全部过程。同时,银行应具备一套完整的评级 标准,并证明其使用的标准涵盖所有与借款人风险分析相关的因素。 西部中小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相关性研究 12 2、 实现信用风险的有效细分。 对客户进行分类的目的是为了对信用风险进行 动态监测和管理,合理细分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银行对正常类贷款的客户至少 要划分为 69 个等级, 不良贷款客户至少要划分为 2 个等级。 对于每一等级客户, 都要单独测算其 pd 等基本的信用风险指标, 这不仅可以使银行更加准确地测算银 行所要承担的风险和所需要的经济资本配置,而且还可以使风险分析及评价结果 具有一致性。 3、 确保信用风险评级的完整性。 信用风险评级的完整性是指银行对其所有借 款人都必须进行风险评级。 同时, 必须确保不同类别借款人的评级结果的可比性。 这也是银行必须摒弃传统的定性分析方法,建立信用风险计量模型的一个重要原 因。 4、建立独立的风险评级或评审机制。巴塞尔委员会要求,每项评级的确定都 必须经过独立评审, 或得到不会从风险暴露具体等级中获益的个人或单位的批准。 风险评级应由一个独立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确定, 或者经过其评审或批准。 因此, 需要完善的风险评级流程和组织结构来保证评级的独立性。 5、科学测算违约概率(pd) 。违约概率的测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