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dy bridge.docx_第1页
sandy bridge.docx_第2页
sandy bridge.docx_第3页
sandy bridge.docx_第4页
sandy bridge.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代Core i3/i5/i7的看点Intel在2010年初刚发布的全新酷睿家族Core i3/i5/i7,现在无疑已成为市场上热门、主流的CPU,其中是Core i5和Core i7在与对手AMD的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至今AMD仍没有产品能完全超越它们。没有等待Core i3/i5/i7的全面普及,也没有等待对手的追赶,Intel仍坚持“Tick-Tock”钟摆模式来更新CPU,并将于2011月1月6日,也就是Core i3/i5/i7发布的一周年,发布第二代智能Core i3/i5/i7,那么第二代产品有什么看点呢?Sandy Bridge!全新的CPU微架构:Sandy Bridge是全新的CPU微架构根据Intel的“Tick”-“Tock”钟摆策略,在今年年初推出的32nm Westmere(Core i3、Core i7 980X)后,现在进行着“Tock”阶段,即更新CPU的微架构,全新微架构命名为Sandy Bridge。相比上代的Nehalem微架构(即Core i5/i7),Sandy Bridge有几大重要革新:1、内置高性能GPU(核芯显卡)。2、第二代睿频加速技术。3、在CPU、GPU、L3缓存和其它IO之间引入全新RING(环形)总线。4、全新的AVX指令集。在介绍这些技术之前,我们不妨先看看Sandy Bridge的正式命名。第二代智能酷睿家族,Core i3/i5/i7 2000系列登场:Sandy Bridge系列CPU仍会命名为Core i3/i5/i72010年初,Intel发布的智能处理器Core i3/i5/i7,三大品牌现在已深入民心,从市场角度考虑,Sandy Bridge自然不会采用新品牌,仍会沿用Core i3/i5/i7三大品牌,并用“第二代”加以区别,继续主打“智能”的概念,命名为“第二代智能酷睿处理器”。而第二代Core i系列处理器已经采用全新LOGO了。第二代Core i3/i5/i7的命名方式在命名方式上,第二代Core i3/i5/i7仍会沿用当前的命名方式,以第二代Core i7 2600为例子,“Core”是处理器品牌,“i7”是定位标识,“2600”中的“2”表示第二代,“600”是该处理器的型号。至于型号后面的字母,会有四种情况:不带字母、K、S、T。不带字母的是标准版,也是最常见的版本;“K”是不锁倍频版;“S”是节能版,默认频率比标准版稍低,但睿频幅度与标准版一样;“T”是超低功耗版,默认频率与睿频幅度更低,主打节能。第二代智能Core i家族采用全新接口,搭配全新主板:第一代Core i3/i5/i7 800采用LGA 1156接口第二代Core i3/i5/i7采用全新的LGA 1155接口CPU的更新换代,接口和搭配主板的改变是很常见的事情,而第二代Core i3/i5/i7将采用全新的LGA 1155接口,相比当前的LGA 1156接口,两者外观上差别不大,虽然仅有一个触点的差别,但两者并不兼容,是的,很遗憾,对于购买LGA 1156平台的用户而言,要用第二代Core ix,只能更换主板了。第二代Core ix搭配的主板根据Intel公布信息来看,第二代Core ix搭配的家用主板只有三种,分别是P67、H67和H61,其中P67和H67类似当前P55和H57的关系,前者支持双卡互联、但不支持显示输出,后者支持显示输出但不支持双卡互联。至于H55继任者,很可能是H61,不支持磁盘阵列、不支持双卡互联、甚至不支持SATA 6.0Gb/s。支持双卡互联,不支持显示输出:P67主板支持显示输出,不支持双卡互联:H67主板无论是P67、H67还是H61,Intel官方都放弃了沿用近20年的PCI接口,不过主板厂商应该都会通过第三方芯片进行支持该接口,可以看到上面的微星P67和精英H67主板均是如此,让用户有一个过渡时间。第二代智能Core i处理器的主要看点核芯显卡第二代Core i3/i5/i7原生集成GPU在第二代Core i3/i5/i7发布后,“CPU是否应该集成GPU的言论”应该画上句号了,因为它们将原生集成GPUCPU和GPU真正封装在同一晶圆上,而当前的Core i3 500和Core i5 600是由CPU和GPU两个核心封装而成的。简单来说,GPU就像内存控制器、PCI-E控制器一样,已成为第二代Core i3/i5/i7内部的一个处理单元,Intel称之为“核芯显卡”。无论你是否接受,从下一代Intel CPU开始,入门到高端都会集成GPU,CPU整合新时代全面到来!根据Intel的资料显示,核芯显卡将支持DX10特效,支持OpenCL运算,支持3D技术,性能相比上代产品大幅度提升。第二代智能Core i处理器的主要看点第二代睿频加速技术第一代睿频加速技术睿频加速技术(Turbo Boost)是Core ix家族中的最重要技术之一,它能根据CPU的负载情况智能调整频率。这点很重要,因为目前真正支持多核、多线程的软件和游戏相对来说仍是少数,普通多核CPU跑单/双线程的任务时,会造成性能浪费,而睿频加速能改变这个现象,它会关闭闲置核心、提高负载核心的频率,保证CPU有最佳的性能表现。第二代睿频加速技术第二代睿频加速技术给CPU加速第二代睿频加速技术还可以给GPU加速第二代Core ix家族会带来第二代睿频加速技术(Turbo Boost 2.0),按照惯例,同样只有Core i7和Core i5支持该技术。相比第一代睿频加速,第二代有两个很大的改进:1、CPU和GPU都可以睿频,而且可以一起睿频。2、更加智能,第二代睿频不再受TDP热设计功耗限制,而是受内部最高温度控制,可以超过TDP提供更大的睿频幅度,不睿频时却更节能。简单来说,第二代睿频加速技术更智能、更高效!第二代智能Core i处理器的主要看点环形总线第一代Core i3 500和Core i5 600内部通讯方式第二代Core i3/i5/i7内部引入环形总线前面提到,第二代Core i3/i5/i7将原生集成GPU,CPU各核心、GPU、L3缓存以及其他I/O如何进行通讯成为CPU工程师首要解决的问题,为保证低延迟、高效率的通讯,工程师引入环形总线(RING)。环形总线能使CPU与GPU共享L3缓存,将大幅度提升GPU性能。第二代智能Core i处理器的主要看点AVX指令、AES指令第二代Core i3/i5/i7支持全新的AVX指令,Advanced Vector Extensions ,AVX指令支持256bits的SIMD(单指令多数据流)单元,相比之前的128bits带来2倍的浮点性能提升。对于未来大型的运算,AVX指令会有明显的帮助。AES指令,即AES加密解密指令,其实在Westmere微架构的CPU上已经支持,现在Sandy Bridge将全面支持,AES指令集用途较广,提供了快速的资料加密及解密运算功能,大大提高了资料的安全性及保密性,在未来的家用与商用PC上,AES将派上用场。第二代智能Core i处理器详细规格:CPUCore i3 530Core i3 2100Core i5 2400Core i7 2600微架构WestmereSandy BridgeSandy BridgeSandy Bridge核心代号ClarkdaleSandy BridgeSandy BridgeSandy Bridge核心/线程2/42/44/44/8GPU频率 / 睿频733MHz850MHz / 1.1GHz850MHz / 1.1GHz850MHz / 1.35GHz制作工艺32nm+45nm32nm32nm32nm主频 / 睿频2.93GHz3.1GHz3.1GHz / 3.4GHz3.4GHz / 3.8GHzL3缓存4MB3MB6MB8MBTDP热设计功耗73W65W95W95W接口LGA 1156LGA 1155LGA 1155LGA 1155主板P55/H57/H55P67/H67/H61P67/H67/H61P67/H67/H61新指令n/aAES、AVXAES、AVXAES、AVX预计售价800元800元1400元2100元第二代Core ix家族仍是通过超线程技术、睿频加速技术和核心数来划分CPU等级,Core i3 2000采用双核设计,通过超线程支持四线程,不支持睿频加速;Core i5 2000采用四核设计,不支持超线程,但支持睿频加速;Core i7 2000是全能型,四核八线程,支持睿频加速。至于频率方面,得益于先进的32nm工艺,第二代Core ix家族基本频率都在3GHz以上,睿频甚至达到3.8GHz!PConline评测室总结:第二代Core i3/i5/i7,2011年1月6日发布第二代Core i3/i5/i7全系列CPU均内置核芯显卡,这是新一代CPU最大的特点,可以预见它必然会对整个PC市场、笔记本市场产生重大影响,使NVIDIA和AMD的入门显卡受到重大威胁,进一步改变现在微妙的竞争格局。还是那句话:无论你是否接受,CPU集成GPU的时代即将全面到来!如果说日新月异的处理器技术是拓展应用模式、改善用户体验的助推器,那么英特尔的“Tick-Tock”战略就是牵动整个半导体行业飞速前进的火车头。每两年更新一次硅制程技术(单数年),每两年更新一次处理器架构(偶数年),使得英特尔每年都能为这个行业带来惊喜和活力。在经历了里程碑式的45nm制造工艺和Nehalem架构后,09年问世的32nm制造工艺则相对低调,一年的默默耕耘让2010年1月发布的英特尔新酷睿处理器家族在主流市场迅速站稳脚跟,同时亦进一步扩大了其在处理器技术端的领先优势。不过,在竞争对手还未来得及喘息之际, 2011年1月,新一代英特尔处理器架构(研发代号为Sandy Bridge)不出意料翩然而至,个人计算领域的又一场革命一触即发。 浑然天成的CPU+GPU融合 Nehalem架构之所以被称为工程美学的里程碑,缘于其全新的QPI总线和高度整合架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数据通讯能力和高效指令执行效能。不过,纪录本就是用来被打破的,Tick-Tock的钟声不断宣告着新的王者,并让曾经的辉煌作古,英特尔乐此不疲。Sandy Bridge,这个被翘首以盼数年之久、终于莅临天下的王者,正是集目前英特尔之大成的巨作:拥有业界领先的32nm制造工艺和顶尖的融合微体系架构,无论从性能表现、处理器集成度、功耗平衡还是执行效率方面都再一次实现了飞跃。英特尔新酷睿处理器家族已经为我们带来了惊喜,而基于Sandy Bridge核心的第二代智能英特尔酷睿处理器家族,凭借其强悍的智能表现和视觉体验,将带来更多令人激动人心的亮点。 2010年初发布的英特尔新酷睿处理器首次实现了处理器内置高清显卡,极大扩展了处理器的职能范畴,同时也为高度整合的新酷睿平台带来了更多机会。美中不足的是,由于英特尔第一代高清显卡依旧采用45nm制造工艺,并未实现与32nm的Westmere核心的彻底融合,只是同时封装在同一块处理器中。 Sandy Bridge的问世,彻底革新了这一做法,为我们呈现了一颗在技术上几近无暇的作品:新一代32nm图形处理核心被完全融合到了处理器之中,传统处理器的概念被重新定义。由于图形处理核心与处理器内核共享最后一级缓存Last Level Cache(由于可被显示核心访问,因此过去的三级高速缓存也称为LLC),全新设计的高速环形联通架构实现了处理器内核、核芯显卡、LLC缓存和内核管理中心的完全互通,高速双向环形数据访问令处理器内部执行效能大幅提升;借助Sandy Bridge一系列独特的智能特性,如高速视频同步技术、高级矢量扩展指令集 、无线显示技术、InTru3D技术、清晰视频技术、睿频加速2.0、等创新技术助拳,令第二代智能英特尔酷睿处理器家族在智能表现和视觉体验方面更加如鱼得水。 第二代英特尔智能酷睿处理器家族携高性能显示核心降临,大幕虽尚未拉开,一场关于应用模式和娱乐体验的革命已经开始悄然酝酿。 玩转PC,智能与视觉相得益彰 尽管英特尔第一代新酷睿处理器家族在现今零售市场上拥有足够的号召力,但依旧有部分用户对其存在疑问,其根源就在于那颗双芯片封装的高清显卡。第一代英特尔高清显卡虽然拥有令人满意的高清视频解码能力,但在应对3D计算要求苛刻的3D密集型游戏仍略显尴尬。随着Sandy Bridge和新一代图形处理核心的问世,处理器“偏科”的现象得到了明显改观。新一代英特尔核显拥有更先进的制造工艺和多项改良技术特性,其3D游戏性能虽无法匹敌千元以上的高端独立显卡,但性能表现绝对可以挑战中低端的独立显卡。对于大部分用户而言,如果不是玩3D运算密集型的3D第一人称设计类游戏,第二代智能英特尔处理器无缝融合的图形处理核心便可完全满足他们的游戏需求,即使是在面对星际争霸2:自由之翼这样的热门3D即时战略游戏时,Sandy Bridge的表现也相当令人满意。 相对于桌面平台,Sandy Bridge出众的图形处理性能在移动平台的影响更加显著。游戏性能和电池续航能力向来是令笔记本用户左右为难的两个重要指标。低端集显性能的孱弱往往让中高端游戏用户不堪忍受,但独显的功耗和发热量问题又迫使用户不得不对笔记本的电池续航能力作出妥协。这个看似无法权衡的问题,随着英特尔Sandy Bridge的到来迎刃而解:处理器所提供的核显拥有匹敌主流独立显卡的3D游戏性能表现,可轻松胜任时下各类主流3D游戏(益智类的2D游戏自然更不在话下)。用户在采购笔记本时,需要关注笔记本配备的是低端独显,还是配备了英特尔Sandy Bridge的新一代CPU,其含有的核芯显卡已经超越了低端的独立显卡和一部分中档独立显卡。更为重要的是,Sandy Bridge所提供的核显完全整合于处理器之中,无论资源调用还是功耗调控都不再受到任何制约和影响,能最大限度为系统提供均衡的能效表现,从而保证持久的笔记本不插电续航时间。 Sandy Bridge在能效表现上的突出不仅为用户带来更多利好,同时也为厂商的产品设计开发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从第一代英特尔迅驰移动平台问世至今四核笔记本凤毛麟角,且大多是体型笨拙售价高昂的“台式机替代型”笔记本。当然,出于功耗和散热方面的考虑,这种设计无可厚非。Sandy Bridge的到来,为移动平台的多核化发展拓宽了道路:更加智能的功耗调控机制和节能特性扫平了厂商在笔记本功耗和散热方面的顾虑,搭载四核Sandy Bridge处理器的笔记本产品将无需对体积进行妥协,同样可以做到小巧轻便。当笔记本和台式机之间的性能鸿沟逐渐消失,还有谁会质疑笔记本在便携和性能方面日益凸显的优势呢? 当然,Sandy Bri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