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专业论文)中国香椿属的研究.pdf_第1页
(植物学专业论文)中国香椿属的研究.pdf_第2页
(植物学专业论文)中国香椿属的研究.pdf_第3页
(植物学专业论文)中国香椿属的研究.pdf_第4页
(植物学专业论文)中国香椿属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自18 4 6 年香椿属建立以来,不少学者对本属植物进行研究,但不曾对中国香椿属作 过系统、全面的研究。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1 首次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 e m ) 对中国香椿属开展叶部微形态研究,观察香椿属4 种l 变种的叶表皮微形态,研究结果基本上与传统分类结果一致。 2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香椿属花粉形态进行研究,观察本属4 种1 变种的花粉形态。 根据花粉形态的研究结果编制了中国香椿属的分种检索表。本实验为中国香椿属的分 类系统提供了新的分类依据。 3 从果实形态出发探讨香椿属的系统分类,对本属4 种1 变种果实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香椿属植物在果实形态、大小以及种子上存在区别,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 4 用电导法测定香椿与金华香椿的抗寒性,实验结果表明香椿具有很强的耐寒性,金华 香椿抗寒性较差。 5 系统讨论香椿属的形态学特征,其中习性、叶部形态、花冠、雄蕊、果实等方面的性 状是香椿属分类中的主要性状。 6 通过查阅标本、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对中国香椿属进行重新整理。 7 根据标本记载以及有关资料,列出了详尽的中国香椿属分布一览表。分析其分布特点。 8 对香椿和金华香椿进行栽培试验,比较两者的苗期形态特征及生长规律,研究结果表 明,香椿与金华香椿在幼苗形态及生长规律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 9 讨论香椿属植物在营养成分、活性成分、药用、木材、食用等方面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关键词:香椿属:形态研究;种类整理:地理分布;苗期生长规律 a b s t r a c t s i n c e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t o o n ai nl8 4 6 ,m a n ys c h o l a r sh a v es t u d i e dt h eg e n u s b u tt h e r e w a sn o ta s y s t e m a t i cs t u d y o nc h i n e s et o o n a t h ef o l l o c v i n gp a r t sw e r es t u d i e di nt h i sp a p e r : 1 w i t ht h eu s a g eo f s e m 。l e a f s u r f a c em i c r o m o r p h o l o g yc h a r a c t e r so f 4 s p e c i e s a n d1v a r i f i e s w e r es t u d i e d t h er e s u l t so ft h i s s t u d ya r eb a s i c a l l y s i m i l a rt ot h a t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_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2 t h es e mw e r ea l s ou s e dt 0s t u d yt 1 1 ep o l y n o l o g yc h a r a c t e r so f4s p e c i e sa n d1v a r i f i e s f o u rs p e c i e sc a nb ed i f f e r e n t i a t e d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p o l l e nf o t i n m se x p e r i m e n tp m v i d e s n e w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b a s i sf o rt h 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s y s t e mo f t h ec h i n e s et o o n a 3 n l ef r u i t so f 4s p e c i e sa n dlv a r i f i e sw e r es t u d i e di nt h i sp a p e r s p e c i e sa r ed i f f e r e n ti nf r u i t f o r m ,f r u i tw e i g h ta n ds e e d ,w h i c ha r ea v a i l a b l et ot h et a x o l o g y 4 t h ew a yo fc o n d u c t a n c ew a su s e dt om e a s u l - et h ec o l dr e s i s t a n c eo ft o o n as i n e n s i sa n d t o o n a i n h u a e n s 括n 圮r e s u l t ss h o w t h a tt o o n as i n e n s i so w n sa v e r ys t r o n go o l dr e s i s t a n c e , w h i l et o o n a j i n h u a e n s i s p o o r 5 t 1 l em o r p h o l o g i c a lc h a e a c t e r so ft h eg e n u sw e 坤w h o l l yd i s c u s s e di nt h ep a p e r , h a b i t , l e a f s h a p e ,c o r o l l a , s t a m e na n df r u i te t e a r ct h em a i nc h a r a c t e r s 6 t h e r e a r r a n g e m e n t o fc h i n e s et o o n a w a s d e v e l o p e db yc h e c k i n gs p e c i m e n sa n d c o m b i n i n gt h er e s e a r c hd a t ao f f o r e f a t h e r s 7 a t h o r o u g hg e o g r a p h i c a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t a b l eo fc h i n e s es p e c i e sw a sg i v e n n 悖d i s l r i b u f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ea n de c o l o g y p r o p e r t y w e r e a n a l y z e d 8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s e e d l i n ga n dg r o w t h r e g u l a r i t y o ft o o n as i n e n s i sa n dt o o n a f i n h u a e n s i sw e c o m p a r e db yc u l t i v a t i n gt h e m 1 1 1 e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 s h o wt h a tt o o n a s i n e n s i sa n dt o o n a f i n h u a e n s i sh a v en o t a b l ed i f f e r e n c e sf r o me a c ho t h e ri nt h ea s p e c t so f s e e d l i n gf o r m a n dg r o w t h r e g u l a r i t l 9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u t i l i z a t i o nv a l u ew e r ed i s c u s s e di nt h e a s p e c t s o fn u t r i t i o n c o m p o s i t i o n ,a c t i v ec o m p o s i t i o n , m e d i c i n eu s e ,w o o da n de d i b l e n e s se t c k e y w o r d s :t o o n a ;m i c r o m o p h o l o g ys t u d y ;s p e c i e s ;g e o g r a p h y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e e d l i n gs t a g e g r o w t hr e g u l a r i t y 致谢 本文是在导师向其柏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三年来,作者在求知道路上取得的 成绩,无不倾注着导师大量的心血;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博大的胸襟、诲人不倦的精 神和为人师表的高尚品格,使学生深受教益并将铭记于心 感谢刘玉莲教授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心,让学生倍感温暖 在论文的资料收集过程中,广西植物研究所的韦发南教授对于作者查阅香椿属植物 标本和文献资料给予了极大方便,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 感谢树木教研纽的王贤荣剐教授、成德奎老师、陈昕副教授、季春峰师兄、袁发银 老师在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中,对论文提出宝贵意见,并给予了热情的指导 感谢邓荣艳、史佑海、徐世松、刘伟龙等师兄师姐在学习、生活、为人处事等方面 的帮助和教诲,两年朝夕相处的一点一滴,是值得我珍藏的美好回忆 感谢李成忠、李昌浩、于兴娜、阎道良、易军等同学和我的师弟师妹们在求学路上 的相伴和互助 感谢身边和远方的好友们,这份友情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永远铭记我们共同 走过的日子 三年的擘习乖研究工作得以顺利完成,离不开我父母的理解和支持,籍此机会向父 母素表示澡深的谢意 在此还要感谢一位将我领八植物学王国的已故的恩师,他的睿智、光明磊落的胸怀 和对学生们无私的关怀,令我久久缅怀 最后,谨向以上老师、同学以及对苯人提供了无私帮助而又无法一一例举的挚朋好 友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周翔宇 2 0 0 5 年6 月于南京 前言 香椿属( t o o n ar o e m ) 是楝科中一个较为重要的属,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被当作洋 椿属( c e d r e l a ) 中的一部分,1 8 4 6 年m j r o e m e r 将c e d r e l a 中具短子房柄的一类分离出 来建立香椿属。其不同点为c e d r e i a 的子房柄极延长,长予子房数倍,产美洲和西印度群 岛;而t o o n a 的子房柄极短,盘状,短于子房或与子房相等,分布于亚洲和大洋州。 香椿属植物的材质优良,纹理直、具光泽,为上等家具及室内装饰用材,被称为“中 国桃花心木”,倍受人们青睐。如红椿、毛红椿等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为名贵的用材树 种。香椿的嫩叶具有浓郁的香气,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喜食的山珍名菜,早在明代徐光启 就将其作为救饥植物载入农政全书,因此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该属植物的经 济价值较高,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过去,很少有学者对中国香椿属作过系统研究,对香椿的研究也只是集中在栽培技术 方面,而对香椿属其它种类及其起源、分类、细胞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甚少。中国植物 志第4 3 卷虽然已出版,但香椿属研究在分类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种系间出现混杂 现象,迫切需要修订和改进。因此有必要对整个属作一个全面系统的研究。扫描电子显微 镜等先进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香椿属研究除宏观的形态分类外,从微观的角度 进一步深入研究成为可能。 香椿属研究的目的在于搞清该属的种质资源,为药用、食用、材用等资源的开发利用 提供依据,避免混淆:同时可探讨该属种系之间的演化关系,这不仅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而且有着重大的科学意义。 鉴于上述情况,作者在研究生期间从事中国香椿属的专题研究。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 的基础上,开展标本鉴定及实验研究工作。自2 0 0 2 年3 月至2 0 0 5 年1 月,作者对香椿和 金华香椿进行播种栽培试验,观察和记录它们的苗期形态特征和生长情况。2 0 0 3 年6 月 至2 0 0 4 年1 2 月,对广西植物研究所标本馆( i b k ) 、江苏植物研究所标本馆( n a s ) 、南 京林业大学标本室( n f ) 的馆藏香椿属植物标本进行查阅并做了详细记录。作者于2 0 0 3 年1 0 月和2 0 0 4 年6 月、1 2 月先后赴浙江金华、广西桂林进行了短时间的野外采集和调 查工作。2 0 0 4 年,利用扫描电镜等有关的实验方法,对香椿属4 种1 变种的叶部微形态、 花粉形态、果实形态进行观察研究。并用电导法测定香椿与金华香椿的抗寒性。综合以上 这些研究工作,对中国番椿属种类进行了系统整理。 1 香椿属植物系统学研究历史 1 1 香椿属( t o o n a ) 的分类学研究 1 7 4 1 年7 月,r u m p h i u s 在( h e r b a r i u ma m b o i n e n s e ) ) 中对楝科6 个属中的种进行描 述和说明,这6 个属包括:c a m u n i u m ( = a g t a _ f al o u t ) ,l a n s i u m ,s a n d o r i c u m ,a l l i a r i a ( = d y s o x y l u m b i ) ,g r a n a t u m ( = x y l o c a r p u s k o e n ) ,s u r e n u s ( = t o o n a m j r o e m ) 。r u m p h i u s 的这些命名都不是有效发表的,因而s u r e n u s 被废除。 1 7 5 6 年,p a t r i kb r o w n e 在( n a t u r a lh i s t o r yo f j a m a i c a 中描述了4 个新属:c e d r e l a , t r i c h i l i a ,b a r b i l u s 和e l u t h e r i a 。他发表的一些种名用的是多词学名而不是双命名,因此 这些种加词是无效的,但是他发表的属名并不都是无效的,其中两个属名c e d r e l a 和 t r i c h i l i a 继续沿用至今。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香椿属t o o n a 的种类一直被放在洋椿属 c e d r e l a 中作为它的一部分,或把t o o n a 作为c e d r e l a 属下的一个组。一 1 7 8 9 年,a n t o n l a u r e n t d ej u s s i e u 在他的著作( g e n e r a p l a n t a r u m 中,把更多楝科的 属归到一个独立的科,名为m e l i e a e 。该科包含1 6 个属,但真正属于楝科的只有l o 个属。 d ej u s s i e u 把当时科学上承认的s w i e t e n i o i d e a e 亚科里的桃花心木属s w i e t e n i a 和洋椿属 c e d r e l a 放到楝科后面作为其近缘属。 同年早期,c a v a n i l l e s 在他的d i s s e r t a t i ob o t a n i c a ( v i i ) 中主张建立一个群,这个 群包括1 4 个具有单体雄蕊的属,其中有7 个属是属于楝科。值得注意的是他把s w i e t e n i a 包括在这个群中,大概因为它有雄蕊管,而没有雄蕊管的c e d r e l a 则没有被包括在其中j 在这个时期,自然分类系统的权威们过于注重雄蕊管是不确切的,有一些属因为具有这个 特征而把它们归到楝科中,但它们在其他特征方面却与楝科截然不同。 1 7 9 9 年,v e n t e n a t 在他著作( t a b l e a ud ur e g n cv 6 9 d t a l 中第一次使用m e l i a c e a e 这 个科名。他对这个科的描述包括8 个属;c a n e l l a ,a i t o n i a ,t u r r a e a ,s a n d o r i c u m ,m e l i a , a q u i l i c i a ,还有两个相近的属s w i e t e n i a 和c e d r e l a 。 1 8 0 3 年,r o x b 和r o t t l 在( g e n n a t u f f f t n e u es c h l 上发表香椿属一新种红 椿c e d r e l at o o n a ,当时仍未把香椿属植物从洋椿属中分离出来。 1 8 2 3 年,b l u m e 在( c a t g e w b u i t e n z o r g 上发表桃花心木属一新种s w i e t e n i a s u r e n i 。 有些学者认为s w i e t e n i as u r e n i 与红椿是同物异名,但后来经研究发现,b l u m e 发表的该 种与红椿并非同一个种。 1 8 2 4 年,d ec a n d o l l e 在他的 p r o d r o m u s 一书中比其他学者更为清楚详细地揭示楝 科各属之间的关系。d ec a n d o l l e 第一次尝试把楝科分为族,分类依据主要是种子的数量 和结构。椿族c e d r e l e a e 包括c e d r e l a 、s w i e t e n i a 、c h l o r o x y l o n ,f l i n d e r s t a 移c a r a p a 5 个 属,特征为每室有许多带翅的种子,其中一部分具有肉质的花盘、子叶叶状、胚芽直立。 1 8 3 0 年,a d r i e nd ej u s s i e u 发表了关于楝科的更为详细的描述。d ej u s s i e u 的分类系 统以大量的特征为分类依据,它是相当完善的,他使用的这些特征以其重要性为顺序依次 为:1 胚乳的有或无;2 子房室背开裂的比例和其他花部的数量;3 幼根相对于种脐的方 向;4 花粉囊在雄蕊管内部或上部的位置;5 子房的形状。 在这个科的划分中,a d r i e nd ej u s s i e u 回到了一些前人的做法,把c e d r e l a 、b h v i e t e n i a 2 和c a r p a 排除在楝科之外,他把这些属放在独立的椿科c e d r e l a c e a 中。同年,他在( m e m m u s h i s t n a t p a r i s ) ) 上首次发表香椿这一新种c e d r e l as i n e n s i s ,在该文中他还记录洋椿 属c e d r e l a 的其它9 个种,其中有红椿c e d r e l at o o n a ,记载分布于印度。 1 8 4 6 年,m j r o e m e r 在他的第一部( s y n o p s em o n o g r a p h i c a e ,h e s p e r i d e s ) ) 中发表楝 科总论,他遵循a d r i e nd ej u s s i e u 的分类方法把m e l i a c e a e 和c e d r e l e a e 保留为两个独立的 科。有5 2 个属包括在楝科中,在以前著作的基础上增加不少。其中描述了一些新属,但 这些新属中除了香椿属t o o n a 以外,大多数都是把属分裂开,因而不被后来的作者所采用, t o o n a 却作为一个独立的属开始使用。 同年,m j r o e m e r 在( f a r o n a t r e g v e g s v l l 上发表文章,对香椿这个种进行重 新组合。他沿用1 8 3 0 年a d r i e nd ej u s s i e u 发表的种加词,将香椿的拉丁名组合为t o o n a s i n e n s i s ,该学名符合国际命名法规,一直被采用至今。他在此文中还发表了红椿的新名 称t o o n ac i l i a t a ,这应该为最早正式有效发表的。 1 8 6 2 年,j d h o o k e r 在他的著作( g e n e r ap l a n t a m mo f b e n t h a ma n dh o o k e r 中,遵 从d e c a n d o l l e 的分类系统,而不同于a d r i e n d e j u s s i e u 的观点,把m e l i a c e a e 和c e d r e l a c e a e 合并为一个科。从那时起所有学者都遵循这个做法。椿族c e d r e l e a e 的特征为:雄蕊独立, 多室,果实室轴开裂或开裂蒴果包含多枚扁平种子,该族包括c e d r e l a ,c h l o r o x y l o n 和 f l i n d e r s h 7 。 1 8 7 5 年,h o o k e r 在( f l o r ao f b r i t i s hi n d i a ) ) ( i ) 一书中详细描述香椿属中的红椿,但 当时他是把它放在洋椿属中。 1 8 7 8 年,c a s i m i r d ec a n d o l l e 在他的著作( m o n o g r a p h i a ep h a n e r o g a m a r u m ) 中,首次 发表小果香椿这一新种。拉丁名为c e d r e l am i c r o c a r p a 。 1 8 8 6 年,f r a n c h 在b i l l l s o c b o t f r a n c e ) ) 上首次发表毛红椿新种c e d r e l a t o o n a c a r p u b e s c e n s 。 1 8 9 6 年,h a r m s 在( e n g t e r a n dp r a n t l sd i en a t u r l i c h e np f l a n z e n f a m i l i e n ) ) 上发表他的 第一篇关于楝科种类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把t o o n a 作为一个独立的属。他的分类系统 与h o o k e r 和c a s i m i ed ec a n d o l l e 的相似,但包含一些重要的不同之处。他把楝科分为3 个亚科,其中椿亚科c e d r e l e a e 包括c e d r e l a 和t o o n a 。他在这篇文章中把小果香椿的学名 重新组合为t o o n am i c r o c a r p a 。 1 9 0 7 年,m e r r i n t e r p r e t 在 h e r b a m b 上发表红椿的新组合。r o x b 和r o t t l 第 一次发表的红椿种名为c e d r e l at o o n a ,t o o n a 从c e d r e l a 中分离出来后,该学名不符合命 名法规的规定,应予以废除。根据命名法规,第一次有效发表的种加词可予以保留,但种 加词与属名不能相同,因此原先的种加词t o o n a 为无效。m e r r i n t e r p r e t 保留1 8 2 3 年b l u m e 发表的种加词s u r a n i ,重新组合红椿的新种名t o o n a s u r e n i ( b i ) m e r r ,这个学名沿用很 长一段时间。但经研究,b l u m e 发表的s w i e t e n i as u r e n i 并非红椿,而1 8 4 6 年m j r o e m e r 发表的t o o n ac i l i a t a 才是最早正式发表的有效学名。 1 9 0 8 年,c a s i m i rd ec a n d o l l e 在( r e c b o t s u r v ,i n d i a 上发表香椿的2 个变种毛椿 c e d r e l as i n e n s i sp a r s c h e n s i a n a 、湖北香椿c e d r e l as i n e n s i sv a r h u p e h a n a ,以及红椿的3 个 变种滇红椿c e d r e l at o o n av a t y u n n a n e n s i s 、恩茅红椿c e d r e l a t o o n av a r h e m y i 、疏花红椿 3 c e d r e l al o o n av 日rs u b l a x i f l o r a 。 1 9 1 1 年,ep e l l e g r i n 在 f l o r 6 g 6 n 6 r a l e d e u i n d o c h i n e ) ) ( i ) 中描述香椿属的2 个种: t o o n a f e b r i f u g a 和t o o n am i c r o c a r p a ,有些学者认为t o o ”口f e b r i f u g a 与红椿是同物异名。 1 9 1 4 年,r e h d 和e h w i l s o n 在p l a n tw i l s o n ) ) 中记载香椿属的2 个种:c e d r e l a s i n e n s i s 和c e d r e l am i c r o c a r p a 。 d i e t r i c hb r a n d i s 在( ( i n d i a nt r e e s 中记载洋椿属的5 个种:c e d r e l at o o n a ,c e d r e l a s e r r a t a ,c e d r e l am i c r o c a r p a ,c e d r e l am u l t i j u g a ,c e d r e l a f e b r i f u g a 。其中c e d r e l at o o n a 和 c e d r e l am i c r o c a r p a 属于香椿属。 1 9 3 3 年,h a n d m a z z 在s y m b s i n 发表毛红椿的新组合名t o o n ac i l i a t a v a t p u b e s c e n s 。 1 9 3 7 年,陈蝾在中国树木分类学中首次记载中国香椿属的3 个种和1 个变种, 不过他使用的属名为c e d r e l a ,而不是t o o n a 。 1 9 4 9 年,l h b a i l e y 在m a n u a lo fc u l t i v a t e dp l a n t s ) ( 栽培植物手册) 中记载了 c e d r e l a 属中的3 个种,其中描述的2 个种c e d r e l as i n e n s i s 和c e d r e l a l o o n a 属于香椿属。 1 9 5 5 年,候宽昭、陈德昭在植物分类学报上发表中国楝科志,是最早对我国 楝科植物种类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使用的香椿属名为t o o n a ,并在陈蝾对香椿属总结的 基础上较详细的研究了本属,记载我国香椿属的3 个种和1 个变种,即香椿、红椿、小果 香椿和毛红椿。 1 9 6 2 年,曾沧江在厦门大学学报上发表文章福建新种植物及几种植物的学名 订正,其中发表香椿属一新种红花香椿t o o n ar u b r i f l o r a 。作者认为该种应该并到红 椿中。 1 9 7 7 年,昆明植物研究所编著的云南植物志中重新组合红椿变种的拉丁学名: 滇红椿tc i l i a t av a r y u n n a n e n s 括、思茅红椿tc i l i a t av a lh e n r y i 、疏花红椿zc i l i a t av a t s u b l a x t f l o r a 。 1 9 8 6 年,陈锡沐等在武汉植物学研究上发表广东楝科植物分类的初步研究, 其中记载香椿属在广东产3 种2 变种,即t s i n e n s i s 、zc i l i a t a 、tc z t i a t av a r y u n n a n e n s i s 、 zc i l i a t av a t p u b e s c e n s 、zm i c r o c a r p a 。并且重新组合毛香椿的拉丁学名:zs i n e n s i s 眦 s c h e n s i a n a ( c d c ) 。 1 9 9 7 年,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编著的中国植物志第四十三卷第三分 册则综合前人的研究和各地植物志,对中国香椿属进行详细研究,并对香椿属的种名进 行核实,确定个别种的种名。共记载我国香椿属4 种,同时收录香椿的2 个变种和红椿的 4 个变种。并把红花香椿列入中国香椿属的分类系统中。 2 0 0 3 年,向其柏经过近2 0 年的观察,发表产自浙江的香椿属一新种金华香椿 t o o n a 砌h u a e n s 括,由于一些原因未能正式发表。作者通过叶部微形态、花粉形态、苗木 形态及生长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认为该新种成立。 1 2 我国地方志中对香椿属的记载 1 9 7 2 年出版的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第二册) 收录香椿属的3 个种:香椿t o o n a 4 s i n e n s i s 、红椿zc i l i a t a 、小果香椿rm i c r o c a r p a 。 陈焕镛等编著的海南植物志( 第3 册) ( 1 9 7 4 ) 记载3 个种:zc i l i a t a 、zm i c r o c a r p a 、 ,s i n e n s i s 。 秦岭植物志( 第1 卷第3 册) ( 1 9 7 8 ) 记载香椿ts i n e n s 捃一种。 神农架植物( 1 9 8 0 ) 记载该地区分布的楝科只产1 属1 种,为香椿属的香椿7 = s i n e n s i s 。 丁宝章等编的河南植物志( 2 ) ( 1 9 8 1 ) 记载河南产香椿rs i n e n s i s 和小果香椿7 = m i c r o c a r p a2 种,及香椿的2 个变种( 毛香椿z s i n e n s i sv a r s c h e n s i a n a 和油香椿7 = s i n e n s i s v a r c a r m e s i n i x y l o n ) 。 江苏植物志( 1 9 8 2 ) 记载香椿zs i n e n s i s 一种。 北京植物志( 上册) ( 1 9 8 4 ) 记载北京地区只有香椿7 = s i n e n s i s 一种。 云南种子植物名录( 上册) ( 1 9 8 4 ) 详细记载3 个种和5 个变种。分别为:红椿 zc i l i a t a 、恩茅红椿zc i h a t av a t h e n r y i 、滇红椿zc i l i a t av a r y u n r t a n e n s i s 、毛红椿zc i l i a t a v a t p u b e s c e n s 、疏花红椿zc i l i a t a v a ts u b l a x i f l o r a 、小果香椿zm i c r o c c o p a 、香椿zs i n e n s i s 、 毛椿7 = s i n e n s i sv a t r s c h e n s i a n a 。 贵州植物志( 第2 卷) ( 1 9 8 4 ) 记载1 个种和3 个交种,即zc i l i a t a v 缸y u n n a n e n s i s 、 zc i l i a t av a f p u b e s c e n s 、7 = s i n e n s i s 、zs i n e n s i sv a t s c h e n s i a n a 。在该植物志中记载贵州不 产红椿7 = c i l i a t a ,后来有报道贵州分布新记录。 1 9 8 6 年,昆明植物研究所编著的 云南植物志根据云南种子植物名录,对云南 地区的3 个种和5 个变种进行详细描述。 华北树木志( 1 9 8 4 ) 只记载zs i n e n s i s1 种。 西藏植物志( 第3 卷) ( 1 9 8 6 ) 记载2 种,即zs i n e n s i s 和zc i l i a t a 。 湖南植物名录( 1 9 8 7 ) 记载2 个种和l 变种,即zs i n e n s i s 、zm i c r o c a r p a 、7 = c 甜i a t a v a r p u b e s c e n s 刘业经编著的台湾树木志( 1 9 8 8 ) 记载台湾地区栽培有rc a n l a n t h a s 与zs i n e n s i s 2 个种,其中7 = c a n l a n t h a s 是菲律宾香椿,为引进种。 安徽植物志( 1 9 8 8 ) 记载1 种i 变种,即香椿zs i n e n s i s 和毛红椿zc i l i a t av s r p u b e s c e n s 。 福建植物志( 1 9 8 9 ) 记载3 种,即zs i n e n s i s 、rc i l i a t a 、zr u b r i f l o r a 。 广东植物志( 第2 卷) ( 1 9 9 1 ) 记载3 种及l 变种,即zc i l i a t a 、7 :c i l i a t av s r p u b e s c e n s 、zs i n e n s l s 、zm i c r o c a r p a 华东五省一市植物名录( 1 9 9 3 ) 中记录4 个种:红花香椿,分布闽;香椿,分布 闽赣浙沪苏皖;红椿,分布闽沪;毛红椿,分布赣浙皖。 贵州野生珍贵植物资源( 2 0 0 0 ) 中收录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红椿zc i l i a t a 和毛红椿 zc i l i a t av a l p u b e s c e n s 。 山西植物志( 第3 卷) ( 2 0 0 0 ) 记载香椿zs i n e n s i s 一种。 1 3 木材解剖学 1 9 3 6 年,中国木材学对香椿属的木材解剖进行研究,并详细描述香椿和小果香椿 的木材结构。 1 9 9 9 年,陈铁山等进行香椿嫩枝、叶分泌结构的解剖学研究,发现香椿嫩枝和叶中 有腺表皮、腺毛、晶细胞、油细胞和分泌腔5 种类型分泌结构。嫩技为无限外韧维管束, 排列成管状。叶为二面叶主脉维管束呈环状排列。韧皮纤维在嫩枝和叶主脉中的数量因 香椿类型不同而异。 2 0 0 3 年,缪妙青等通过对不同立地条件下香椿人工林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测定和比 较分析表明:香椿人工林木材密度和干缩性随着立地级的提高而减小;木材顺纹抗压强度、 抗弯强度和硬度:i 级地 级地,顺纹抗剪强度:i i 级地 i i i 级地 i 级地。差异显著性t 检验表明:香椿 人工林木材密度i 级地、i i 级地、级地间差异不显著。香椿人工林木材干缩性和力学性 质指标i 级、i i 级、级地3 者间有的指标差异极显著,有的指标差异显著,大部分指标 差异不显著。 2 0 0 3 年,高瑞龙等通过对不同树龄香椿人工林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测定和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香椿人工林本材密度、干缩性和力学强度随着树龄的增大而增大,9 年生以后 变化趋于稳定。差异显著性t 检验表明:6 年生与9 年生、1 2 年生、1 5 年生间均差异极 显著:而9 年生、1 2 年生、1 5 年生三者间有的指标差异极显著、有的指标差异显著、有 的指标差异不显著,因此,在培育和利用香椿人工林木材时应特别考虑树龄对木材材质的 影响。研究结果为香椿人工林的定向培育和木材高效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 0 0 3 年,骆磊言等对香椿人工林和天然林木材物理力学性质和抽出物含量进行了测 定。结果表明,香椿人工林和天然林木材的密度、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强度和端面硬度均 属中等,干缩小;香椿人工林木材除抗弯弹性模量、抗劈力和冲击韧性小于天然林外,其 余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均稍大于天然林,抽出物含量均低于天然林。经差异显著性t 检验表 明,香椿人工林和天然林木材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中,抗弯弹性模量、抗劈力和冲击韧性差 异显著,其余指标差异不显著。 1 4 分子生物学 2 0 0 0 年,李淑玲等作了不同种源香椿性状遗传分析,对9 个香椿种源进行l o a 的栽 培试验,结果表明:香椿种内变异丰富,不同种源树高、胸径、材积、生长量差异达o 0 1 极显著水平,具有较大的选择潜力,并根据遗传参数、生长表现及其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选择出湖南花垣、河南泌阳、河南卢氏等综合性状表现比较好,适合河南栽培的优良种源 1 5 生理生化 1 9 9 3 年,左永忠、张淑莲等作了香椿菌氮素营养的研究,得出结论:香椿苗对氮素 敏感,合理施用氮肥促进苗木磷、氮元素吸收,生长期间叶片含磷量 o 1 4 ,含氮量 4 0 试验还对施肥后的土壤养分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 1 9 9 5 年,许慕农等首次报道了中国优良品种香椿的营养成分。分析了备品种芽的蛋 白质、脂肪、糖、纤维素、单微量元素( n 、p 、k 、c a 、m 8 、f c 、z n 、c u ) 、维生素( c 、 b 1 、b 2 ) 及氨基酸。用全距等分法给各项记分,按总分数值大小排序,确定品种营养成 分含量高低。次序是:红香椿、红叶椿、薹椿、黑油椿、红油椿、褐香椿、青油椿、绿香 椿和桃椿。 1 9 9 6 年,张子德等研究了香椿芽采后某些生理指标的变化。0 c 下,香椿芽采后的呼 吸强度很快下降;在其贮藏过程中,总叶绿索( t c h l ) 、叶绿素a ( c h l a ) 、叶绿素b ( c h l b ) 和v c 含量明显减少,过氧化物酶p o d 活性显著增强:贮藏3 0 天,总叶绿素 含量减少3 8 9 ,v c 减少9 5 4 ,p o d 活性提高4 5 倍,无纤维化和落叶现象发生。 同年2 月,袁穗波为探讨香椿不同种源问在营养元素吸收力上的差异,以北纬2 4 。4 0 一3 3 0 4 8 ,东经1 0 10 3 l r _ 1 1 90 5 4 伺的3 2 个产地种源为对象,研究了不同茁龄苗木根、茎、 叶中k 、c a 、m g 、p 、n 5 种营养元素的吸收力。营养元素百分含量及重量在各种源不同 器官中波动较大,香椿种源在对5 种元素吸收力上有明显的选择性,除7 个月苗龄叶中p 、 根中n 、k ,茎中n 、k 、m g 和一个月苗龄苗木根中n 与纬度显著相关外,其余均未表 现出明显的地理变异规律,也没有形成明显的营养元素含量上的地理种群,但在小范围内 一些区域的种源可组成一些小的类群。 1 9 9 8 年,徐坤、康立美等研究了3 年生平茬香椿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香椿初展 叶光合速率很低,约2 0 天内迅速增强,此后基本稳定,6 0 天后又迅速降低。7 月份单叶 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由于受叶龄及环境条件等影响 不同季节光合速率表现为生长前期和后期较低,中期较高。植株采用适量的p p 3 3 3 处理, 可矮化株形并提高光合速率。 2 0 0 0 年,陈铁山等采用系统预试法,对香椿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的定性检验。结果 表明,香椿嫩叶、叶中含有黄酮、萜类、蒽醌、皂甙、鞣质、生物碱等重要药用成分;香 椿种子内含有醛、酮、萜类、皂甙、甾体和挥发油等,而挥发油中含有单质硫、硫华。 2 0 0 1 年,刘忠良等首次报道了香椿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主要为烯类占8 8 9 4 ( 多为 倍半萜类) ,含量较多的为反石竹烯、y - 榄香烯、榄香烯、a 长蒎烯、白菖烯等他们 用香椿子经水蒸气蒸馏所得的油状物,运用g c m s 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化学成分 进行分析和鉴定,用色谱蜂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分离出4 0 个组分, 鉴定了其中3 9 个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 6 9 6 。 2 0 0 1 年3 月,王鹏程等对5 个不同种源5 个不同采摘时期香椿芽的营养成分进行了 分析。同一时期不同种源间氨基酸、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达极显著差异。通过对同一种 源的香椿芽在不同时期营养成分差异比较,确定在湖北省露地栽培香椿适宜的采芽时间为 4 月5 日,此时椿芽营养成分最高。 2 0 0 1 年4 月,涂炳坤等采用聚丙烯酰胺胶电泳法,对1 2 个香椿品种进行过氧化物酶 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香椿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迁移率为0 4 4 2 5 , - 0 9 0 3 8 之间,有5 - 7 条酶谱带,依染色深浅分强、中、弱三种类型;利用主成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了各 品种问的亲缘关系,为番椿的品种分类提供定的依据。 2 0 0 2 年1 月,张毅平、张伸平通过化学成分预测发现香椿叶中食丰富的原花色苷、 小分子鞣质、黄酮醇萤、皂苷、挥发油、有机酸等,通过t l c 分析发现香椿时所含黄酮 醇苷经水解后苷元主要是槲皮素、山萘酚。与银杏睁所含黄酮苷元大致相同透过高效液 相色谱法( h p l c ) 定量分析发现香椿叶中黄酮含量高出相同生长期的银杏叶,此发现为 开发、利用香椿这一古老资源潜在药用价值提供了依据。同年,他们与孙英等对香椿多酚 类化合物进行提取、分离和薄层研究。香椿叶粳粉以丙酮水f 1 :1 ) 冷浸,减压回收丙酮, 水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