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理宗朝宰执群体基本特征初探.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理宗朝宰执群体基本特征初探.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理宗朝宰执群体基本特征初探.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理宗朝宰执群体基本特征初探.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理宗朝宰执群体基本特征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理宗朝宰执群体基本特征初探.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宋理宗朝自宁宗嘉定十七 1 2 2 4 年闰八月到理宗景定五年 1 2 6 4 十月共 三十九年零三个月 共有宰执6 4 位 其中宰相1 6 位 未任宰相的执政4 8 位 实际 任职的宰执共5 4 位 其中宰相1 4 位 执政4 0 位 本文将宋理宗朝所有宰执的籍贯 出身 师从 任职时间等情况通过表格汇 总 并进行比较 通过分析宋理宗朝宰执的出身 解职原因 任职时间 来源籍 贯 探讨宋理宗朝宰执群体的结构性特点 和战是南宋国是的首要问题 宋理宗朝的和战政策随着主政的宰相的不同而 转换 故本文以 和战 态度为切入点 探讨宋理宗朝宰执的动态特征 史弥远 持政时期宋廷对外以主和为重 执政多为史相亲信 史弥远死主战的郑清之短期 为相 南宋冒然北进 导致 端平入洛 的惨败 此时的执政们都反对轻启兵端 入洛 失败后主和的乔行简 史嵩之先后为相 但是南宋与蒙古的和议终不得 行 此时的执政中有主战守者 也有倾向史嵩之者 史嵩之去国后主和的势力大 措 主战守的宰相相继主政 然而南宋的边防军事并没有好转 此时期和战的争 议少 而人事斗争多 史嵩之柄国后对内排除异己 培植亲信 对外消极对待蒙 古 南宋从此迅速衰落 关键词 宋理宗 宰相 执政 和战 国是 a bs t r a c t t h er e i g no fs o n gl i z o n gs i n c et h el e a pa u g u s t1 2 2 4t oo c t o b e r1 2 6 4 at o t a lo f t h i r t yn i n ey e a r sa n dt h r e em o n t h s 6 4p r i m em i n i s t e r sa n dd e p u t yp r i m em i n i s t e r s t o t a l w h i c hi n c l u d e d16p r i m em i n i s t e r sa n d4 8d e p u t yp r i m em i n i s t e r s t h en u m b e r o fa c t u a ls e r v i n gw a s5 4 i n c l u d e d14p r i m em i n i s t e r s a n d4 0d e p u t yp r i m em i n i s t e r s n l et h e s i su s e dt a b u l a t i o na n dc h a r tt os h o wt h eo r i g i n h o wt h e ye n t e r e dt h e p o l i t i c a ls t r a t u m t h e i rt e a c h e r s a n dt h ed u r a t i o n a n dt h e na n a l y z e dh o wt h e ye n t e r e d t h ep o l i t i c a ls t r a t u m t h er e a s o n sf o rd i s m i s s a l t h ed u r a t i o n a n dt h eo r i g i n s oa st o e x p l o r et h es t r u c t u r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p r i m em i n i s t e r sa n dd e p u t yp r i m em i n i s t e r s g r o u p p e a c ea n dw a rw e r et h ep r i m a r yi s s u eo fn a t i o n a la f f a i r si nt h es o u t h e r ns o n g t h e p o l i c yo fp e a c ea n dw a rc h a n g e dw i t ht h ec h a n g i n go ft h ep r i m em i n i s t e r s t os t u d y t h ed y n a m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p r i m em i n i s t e r sa n dd e p u t yp r i m em i n i s t e r s t h e t h e s i sm a d et h ea t t i t u d eo fp e a c ea n dw a ra s t h eb r e a k t h r o u g hp o i n t w h e ns h i m i y u a nh e l dt h ep o w e r t h ep e a c ea n dw a rp o l i c yo fs o u t h e r ns o n gt e n d e dt o c o m p r o m i s e a f t e rs h it h ep r i m em i n i s t e rt e n d e dt oc o n f l i c t a n dw h e nt h en o r t h e m e x p e d i t i o nf e l l s o n gl i z o n ga s s i g n e ds h is o n g z h i w h ot e n d e dt oc o m p r o m i s e a f t e r s h is o n g z h iw a so p p o s e d t h em i n i s t e r sw h of o u g h ta g a i n s tt h ec o m p r o m i s eh o l dt h e p o w e r a n dw h e nj i as i d a op o w e r e d t h ep o l i c yb e c a m ea m b i g u o u s a n dt h ed y n a s t y r a p i d l yf e l l e d k e y w o r d s e m p e r o rs o n gl i z o n g p r i m em i n i s t e r d e p u t yp r i m em i n i s t e r p e a c ea n dw a r n m i o n a la f f a i r s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 保存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本人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机构将本学位论 文收录到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或其它相关数据库 保密论文待 学位论文作指导教师签名 多7 年堂其 6 日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西 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 访 舞参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第一节研究意义及目的 中国古代官僚体制中 宰相负责辅佐天子 总治百官 是王朝统治集团的核 心成员 民间常用 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 来形容宰相 即从一定程度反映出宰相 的重要地位 副宰相作为宰相的左膀右臂 他们协助宰相 联系百官 在权利中 枢的作用同样非常重要 宋代以中书为最高权力机关 另有枢密院掌管军事 中 书与枢密院并称二府 中书的长官即为宰辅 除去宰相 剩下的人员称为执政 宰相与执政又合称 宰执 宋史 宰辅表 中所录宰辅 都是二府长贰 宰相制度发展到宋代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最明显的一点是对宰相的限制进一 步加大j 设参知政事以分宰相行政权 设枢密使以分宰相军事权 设三司分宰相 财权 如此 宰相的权利便受到制衡 同时 宰相和执政即形成了一个在日常政 务上互相协调 在权利分配上互相制衡的群体 北宋这一限制宰相的制衡体系到南宋时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 南宋战争频 仍 宰相常兼任枢密使 后逐渐成为定制 同时 由于南宋政局不稳 制度建设 已不如北宋时完善 政治权力的制衡被打破 宋宁宗朝 韩佐胄开权相之先河 遂出现终晚宋而无法消弭的权相现象 权相主政时期 台谏常沦为其鹰犬 而副 宰相也多是其心腹 如此则朝纲大坏 人心涣散 新即位的皇帝即使有铲除权相 之心 也多无与其对抗之力 而即便恢复到没有权相的 常态 则似乎整个朝政 已经不适应这种 松散 的状态 而必须要一位强有力的人物出现 统领朝纲 到了南宋晚期 整个国家的主流阶层都处在一种奢靡懒惰的状态而不自知 官员们腐败无耻圆 政治体系涣散无力 在这样的国势之下 权相成为遭人不满 却被朝廷的需要所呼唤的怪胎 宋理宗的前半生 都在努力与权相政治的弊端作斗争 史弥远死前 这种斗 争是隐形的 甚至可以说是在权相压制下为保全自我的一种挣扎 史弥远死后 宋理宗终于可以亲自主持政务 他试图恢复祖宗二相并任的传统 启用知名人士 o 法 谢和奈著 刘东译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同常生活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 o 张金岭 晚宋士大夫无耻考论 中华文史论坛 2 0 0 0 年第4 期 绪论 担任副宰相 更新言官 欲有一番作为 然而 朝臣们表面宣扬的空泛大道理和 他们实际行为上的自私利己让理宗对人心失去信心 外交 军事上的屡次失败更 是打击了理宗励精图治的雄心 同时 宋理宗与朝臣们制定出的更化措施又多流 于表面 对于病入骨髓的晚宋朝政和社会根本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 而更化的弊 端和过失又给国家带来了新的问题 几经挫折之后 宋理宗终于选择向现实投降 宋理宗的后半生 是一个逐渐放弃理想 放逐自我的过程 对整个朝政乃至国家 失去了根本信心的皇帝 只能怠于政事 让自己沉浸在物欲中得过且过 实际上 终宋理宗一朝 朝政中权相的意味始终没有散去 郑清之 史嵩之 丁大全都曾有过 权相 的苗头 经过一番挣扎和阵痛 虚弱的南宋政治还是不能 摆脱它对强权宰相的依赖 贾似道的上台迎合了这种需要 心灰意冷 无心政事 的理宗需要他 涣散虚弱 腐化无力的朝政需要他 摇摆不定 争论不休的外交 需要他 宋理宗朝可分为权相时期和非权相时期两个大的阶段 宋理宗朝的宰执群体 也可以这两个时期划分为两类 宋理宗朝初期史弥远专权和后期贾似道专权时 副宰相即便不全是宰相的心腹 也大部分是权相的党羽 宋理宗朝的中期是非权 相时期 这个时期的宰执群体特点不明显 构成也比较复杂 但总体来讲可以以 主和 和 主战 这一大线索来进行分析 本文的立足点是宋理宗朝的宰相和执政这一权力中枢的群体 由于篇幅和水 平有限 本文试图从以下两方面对宋理宗朝宰执群体进行考查和分析 其一 对 这一群体内的人员构成进行分析 其二 以上述研究为基础 以 和 战 态度为 主线 以党派及其它纷争为辅线 纵向考查宋理宗朝宰执的分歧和斗争 本文通 过以上对宋理宗朝宰执群体基本特点的把握 试图对宋理宗朝乃至晚宋政治有一 更深的认识 很明显 对于宋理宗朝的宰执群体这一庞大复杂的课题 从以上两 个切入点研究是远远不够的 本文所尝试的 是从两个最基本的角度入手 对理 宗宰执群体做一些基础研究 第二节研究现状 目前 学界尚没有关于宋理宗朝宰相和执政群体的专篇研究 笔者尽力搜集 与本文有关的现有研究成果 但由于个人能力有限 台湾 港澳及海外的研究成 2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果搜集的不足 笔者参考的现人研究成果大概有四类 它们是本文论述得以展开 的基础 第一 研究南宋史的通论型著作 何忠礼 徐吉军的 南宋史稿 对南宋 一朝的各个方面都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 其中详细叙述了南宋政治史 外交军事 史的发展演进 对南宋政治制度的演变 经济 文化 宗教等各个方面都有较深 入的研究 另外何先生的 宋代政治史 圆也涉及到南宋 但其基本内容不脱 南 宋史稿 胡昭曦主编的 宋蒙 元 关系史 一书 研究了宋朝和蒙元外交 战争的关系史 台湾三军大学 中国历代战争史编撰委员会 编著的 中国历代 战争史 第十三册 对晚宋与蒙古的外交和战争也有详细的论述 与 宋蒙 元 关系史 一书的角度不同 使笔者较全面地把握宋理宗朝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第二 1 有关宋代政治制度史 宋代宰相或宰相制度的相关研究 朱瑞熙 中 国政治制度通史 宋代卷 为笔者从制度层面对宋理宗朝宰执的思考提供了基 础 诸葛忆兵 宋代宰辅制度研究 论述了两宋宰相和执政制度的沿革 内容 及特点 同时论述了宰辅与三司 台谏的关系 邓小南先生的论著 祖宗之法 o 分析了 祖宗家法 在宋代的发展变化 其中涉及到宋理宗朝的部分 让笔者 对晚宋政治有了更深的认识 李裕民 两宋宰相群体研究 一文 分析汇总了 宋代历任宰相的地域分布 出身 年龄 寿命 任期 婚姻 素质 以及宰相任 职前后状况 对本文第二章的写作有所启示 倪士毅 宋代宰相出身和任期的研 究 一文 也对本文有所帮助 另外 还有一类研究 从宰相权力入手 讨论 宋代相权的强化 弱化 以及相权和君权的关系 涉及到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较 多 在此不一一赘述 仅列出部分重要的 与本文关系较为密切的成果 王瑞来 论宋代相权 一文 反驳了之前学界中认为宋代相权减弱的观点 认为宋代 何忠礼 徐吉军 南宋史稿 杭州 杭州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 o 何忠扎 宋代政治史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 0 0 7 年版 o 胡昭曦主编 宋蒙 元 关系史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版 o 台湾三军大学 中国历代战争史编撰委员会 编著 中国历代战争史 第十三册 台湾军事译文出版社 1 9 8 3 年版 o 白钢主编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朱瑞熙著 第六卷 宋代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1 9 9 6 年版 诸葛忆兵 宋代宰辅制度研究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 o 邓小南 祖宗之法 北京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 0 0 6 年版 o 李裕民 两宋宰相群体研究 漆侠 王天顺主编 宋史研究论文集 银川 宁夏人民出舨社1 9 9 9 年 版 o 倪士毅 宋代宰相出身和任期的研究 杭州大学学报 1 9 8 6 年第4 期 叠王瑞来 论宋代相权 历史研究 1 9 8 5 年第2 期 绪论 是相权全面强化的滥觞 张邦炜 论宋代的皇权与相权 一文 认为皇权与相 权是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 在宋代二者都有所加强 上海师范大学武纯初的硕士 学位论文 宋理宗亲政时期的君权与相权关系探析 与本文的关系最为密切 他探讨了史弥远死后 理宗亲政时期历任宰相与皇帝的关系 第三 涉及到宋理宗的相关研究 胡昭曦 蔡东洲著 宋理宗 宋度宗 论述了南宋最后两位皇帝宋理宗 宋度宗朝的政治史 其中有许多很有价值的探 索 如书中打破学界一直沿用的 端平更化 一说 改称为 端平 淳祜更化 张 金岭 宋理宗研究 一书是迄今对宋理宗本人即理宗朝研究最为详细的著作 其书详细考查了宋理宗皇帝的一生 并在叙述中穿插进大量宋理宗朝的政治 经 济 文化等内容 对于本文所要讨论的人物也多有论述 如史弥远 贾似道 郑 清之 乔行简 吴潜等 另外 此书汇集了张金岭之前的很多学术论文 在此不 再另外列出 胡昭曦 论宋理宗的 能 与 庸 一文 以时间为线索 考证了 宋理宗从年轻时的 韬晦 到亲政时的 才略 再到晚年 昏庸 怠政的过程 认 为对宋理宗其人应作具体的 分阶段 分方面的评价 而不应片面地认为理宗是 个 昏君 廖寅 论宋理宗继位与四明集团的关系 一文 分析了朝中四明集 团对宋理宗的影响 四明 即指明州 庆元府 是宁宗潜邸 史弥远 郑清之 宣缯等都是四明人 第四 对宋理宗朝宰相或执政中的某一特定人物 曾有学者进行研究 何忠 礼 南宋名臣崔与之论述 一文 考述了崔与之的一生 史美珩的 史嵩之起 复问题探 o 一文 考查了史嵩之起复问题的具体经过 徐明德 论十三世纪中 国江万里崇高的历史地位 论述了江万里的一生及其历史功绩 耿少将 羌族 宰相谢方叔 详细叙述了谢方叔的经历 明见 刘克庄与贾似道 一文 辩驳 了刘克庄曾讨好贾似道的说法 o 张邦炜 论宋代的皇权与相权 四j i i n 大学报 1 9 9 4 年第2 期 o 胡昭曦 蔡东洲 宋理宗 宋度宗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1 9 9 6 年版 第1 0 3 页 廓张金岭 宋理宗研究 北京 人民出版社2 0 0 8 年版 胡昭曦 论宋理宗的 能 与 庸 中国史研究 1 9 9 8 年第1 期 o 廖寅 论宋理宗继位与四明集团的关系 求索 2 0 0 4 年1 1 月 o 何忠礼 南宋名臣崔与之论述 广东社会科学 1 9 9 4 年第6 期 o 史美珩 史嵩之起复问题探 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2 0 0 3 年第4 期 徐明德 论十三世纪中国江万里崇高的历史地位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8 年第 l 期 耿少将 羌族宰相谢方叔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 0 0 7 年第4 期 o 明见 刘克庄与贾似道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8 年第1 期 4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除了以上四种类型之外 沈松勤 南宋文人与党争 一书 从党争的角度 解读南宋政治史 对本文启发很大 黄宽重先生在台湾大学的硕士学位论文 晚 宋朝臣对国是的争议 理宗时代的和战 边防与流民 圆 从晚宋朝臣们对国 是的争议为立足点 考查了晚宋的政治和外交 黄先生的切入点有三个方面 一 是朝臣对和与战的争议 二是在边防政策上的争议 三是对是否接纳流民 以及 流民政策的争议 法国学者谢和奈先生的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回一 书 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研究了蒙元入侵前南宋临安城的生活 开拓了笔者的思 路 第三节本文创新之处 研究方法及结构 笔者从前人已有的研究中汲取很多营养 获得不少启发 不过对于本文设想 要研究的 宋理宗朝宰执群体 这一课题 前入论述有所不足 武纯初的硕士论文 宋理宗亲政时期的君权与相权关系探析 与本文关系密切 但其不论是研究对 象 还是出发点都与本文有很大的不同 它的研究对象是理宗亲政后的宰相 出 发点是君权和相权的关系 本文最初的设想是对宋理宗朝的宰相和执政群体进行较系统的研究 但由于 篇幅有限 最终只能对宋理宗朝宰执群体的基本特征进行初步的探讨 虽然宰执 群体的构成复杂 人员流动较快 政治思想和行为都有很大不同 存在很多分歧 但是笔者认为 以 群体 为研究对象 讨论作为政治中枢的宰执 能更好地把握 当时朝政的特征 了解晚宋政治的走向 文章的主体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章为背景交代 这一部分内容是对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的综合 总结 第一节概述宋代宰相 执政制度的演变 第二节交代南宋晚期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这一环境决定着晚宋政治的主导 外交和军事 第三节叙述在面临蒙元这样一 个外部强敌的背景下 晚宋内部的政治演进过程 第二章 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和创新之处 分别探讨宋理宗朝宰执群体的结 构 特点 及其内部争斗 o 沈松勤 南宋文人与党争 北京 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版 黄宽重 晚宋朝臣对国是的争议 理宗时代的和战 边防与流民 台北 台湾大学文学院印行1 9 7 8 年版 国 法 谢和奈著 刘东译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 绪论 第二章是对宋理宗朝宰执群体的结构性分析 第一节是在图表分析基础上的 概述 以及对于图表不能表现的内容的补充 第二节论述了宋理宗朝宰执群体的 不同出身 以及不同出身者对朝政的影响 第三节讨论了宋理宗朝宰执的不同解 职原因 第四节是对宋理宗朝宰执任职时间长短的考查 第五节对宋理宗朝不同 地域的宰执进行分析 并讨论的他们各自的影响 本章的论述大多基于对资料和 数据的分析和汇总 故大量地依靠表 图来说明问题 为了文章的清晰和阅读的 方便 将表格插入文中 而将图表统一附于文后附录 第三章分析宋理宗朝宰执的动态特征 选取宰执们不同的 和 战 态度为切 入点 并以之为主线 以人事斗争为辅线 对宋理宗朝宰执群体内部的权利更迭 斗争状况进行论述 本章按照时间顺序展开 第一节论述宋理宗亲政之前的和战 之争 宋理宗亲政前的朝政完全由史弥远把持 同时 因理宗继位初期和宁宗末 年的政治无法割裂 故本节的论述延伸到宋宁宗朝 第二节论述史弥远死后主战 一方短期执政时期的宰执群体 第三节讨论主战方失势后主和的宰执再次得势与 失势的情况 第四节分析宋理宗朝后期宰相的频繁更迭和和战略的变化 第一部 分讨论主和的史嵩之起复不成后 主战守者重新主政时的宰执群体 第二部分探 讨理宗晚期以贾似道为核心的主和者持政时的宰执群体 南宋晚期政治斗争形式 非常复杂 朝臣的分歧也不仅仅是 和 与 战 的问题 故不能以简单的 主和派 或 主战派 来区分朝中大臣 所以本文尽量避免使用传统的 主战派 主和派 这样的词汇 笔者不揣浅陋 对宋理宗朝的宰执群体这一复杂的课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本 文所面临的困难有两点 其一为学界晚宋史研究较为薄弱 可供参考的前人成果 有限 不过这也从另一方面给本文的写作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其二 晚宋史料支 离分散 给论文写作增加了难度 宋理宗朝的外部形式严峻 边疆战争频繁 外 交政策摇摆不定 内政几经起伏 权相更迭 朝臣斗争复杂多变 作为一名未出 茅庐的研究生 笔者能力有限 有对历史把握不当 或论说不成熟 不完善之处 还请各位师长 同学多多批评指正 以待日后完善 6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背景 第一节宋代宰相 执政制度的演变概述 宋史 职官志 载宰相 佐天子 总百官 平庶政 事无不统 宋人黄震 语 宰相职在进贤退不肖 以佐天子 而宰相非人 至以公朝之官爵为私门之 商货 使请价而布满中外者 皆次第取货之小人 宋代宰相的名称经过多次变 更 宋初沿用唐制 以同平章事为宰相 神宗元丰改制 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 郎 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宰相 宋徽宗政和年问 又以左辅 右弼 太宰 少宰为宰相 并仍兼两省侍郎 靖康年间 曾又改回左右仆射 宋室南渡 高宗 建炎三年 以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丞相 孝宗乾道八年 改为左右 丞相 宋代设参知政事 是为副宰相 以辅佐宰相 掌副宰相 毗大政 参庶务 太祖乾德二年 9 6 4 始置 神宗元丰改制 废除参知政事 以门下侍郎 中书 传郎 尚书左丞 尚书右丞以代其任 高宗建炎三年 1 1 2 9 又改称参知政事 虽然参知政事的称谓来回变动 但其执掌大致不变 宋代枢密院是宰辅机构的组成部分 枢密院正副长官与副宰相一起并称 执 政 枢密院分掌军政 与中书并称 二府 枢密之任 秉国大权 国家恩 礼益隆 委任尤重 本天下之兵柄 代天子之武威 势均中书 号称两府 枢 密院设枢密使 知院事 枢密副使 同知院事 签书院事 同签书院事 枢密使 和知院事是枢密院长官 佐天子执兵政 而同知 副使 签书为枢密院长贰 北 宋宋夏战争时 因战争的需要 宰相曾在一段时间内兼任枢密院之职 南宋长期 面临金的威胁 到了宋理宗朝又面对更加强大的蒙古 宰相兼任枢密使遂成定制 故任枢密院执政之职的有知枢密院事 同知枢密院事 签书枢密院事 同签书枢 密院事 这些职务基本由文臣担任 或以武臣为之 亦异典也 这样便逐渐 o 元 脱脱等 宋史 卷一六一 职官一 中华书局1 9 8 5 年点校本 第3 7 7 3 页 o 宋 黄震 古今纪要逸编 理宗 条 清 鲍廷博辑 知不足斋丛书 第七册 北京 中华书局1 9 9 9 年版 第6 7 2 页 曲 元 脱脱等 宋史 卷一六一 职官一 第3 7 7 5 页 o 宋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一二四 宋仁宗宝元二年九月丁巳条 中华书局1 9 9 2 年点校本 第 2 9 3 2 页 鸯 元 脱脱等 宋史 卷一六二 职官二 第3 8 0 1 页 7 第一章背景 形成一种潜规则 即 同 知枢密院事 同 签书枢密院事与参知政事经常互 迁 如某人任职签书枢密 他可转任为参政 而参政亦可改任知枢密院事 故本 文中将知枢密院事 同知枢密院事 签书枢密院事 同签书枢密院事 参知政事 统称执政 不再单独叙述 第二节宋理宗朝面临的外部环境 南宋以降 宋金之间先后签订 绍兴和议 隆兴和议 宋与金的关系由 君臣变为 叔姬 同时也换来了四十年的相对和平 到宋宁宗朝时 韩伲胄当国 为立功以自固 倡议伐金 开禧二年 金章宗泰和六年 1 2 0 6 五月 宋宁宗下 诏伐金 宋军初战告捷 然而终致大败 于是史弥远密谋杀韩伲胄 函送韩伲胄 和苏师旦之首以谢金人 并重订和议 是为 嘉定和议 就在宋宁宗开禧二年 1 2 0 6 北方蒙古建国 势力渐强 成为金的巨大威胁 嘉定三年 1 2 1 0 以后 金连年为蒙古所侵 岌岌可危 理宗绍定四年 金正大八年 蒙古窝阔台三年 1 2 3 1 蒙古遣使来宋商议 假 道伐金 之事 沔州统制张宣杀其使者 于是 蒙古入侵兴元 今汉中 诸县 直趋金之唐 邓 第二年 1 2 3 2 蒙古复遣使至宋 议合军以攻金 宋廷内部 经过激烈争议之后 最终同意蒙古假宋道以伐金 并出师相助 蒙古答应灭金之 后 以河南之地归宋 绍定六年 1 2 3 3 宋蒙联军攻取金唐 邓二州 随后合 兵围金哀宗于蔡州 明年 理宗端平元年 金哀宗大兴三年 蒙古窝阔台六年 1 2 3 4 正月 宋蒙联军破蔡州 金亡 蒙古灭金后 并无力经营诸多新得领土 而以汉人刘福总管河南 撤军北还 这引起了宋朝君臣的侥幸心理 此时的宋理宗刚刚亲政 励精图治 时郑清之为 右丞相兼枢密使 他与赵范 赵葵兄弟都主张乘此时抚定中原 守河据关 收复 三京 虽然大部分官员不主张轻启兵端 但刚掌实权的宋理宗欲建盖世功业 不 听以史嵩之 乔行简为首的反对者的意见 端平元年 1 2 3 4 夏七月 南宋出兵 河洛 因粮草匮乏 援兵不济 再加蒙军出其不意 宋军惨败 损失惨重 从此 元气大伤 与此同时 蒙古也在准备大规模南侵 端平入洛恰给蒙古以挑起战端的口实 端平二年 蒙大汗七年 1 2 3 5 窝阔台汗开始遣将南侵 分东 中 西三路攻 8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宋 在南宋军民顽强的抵抗之下 三路蒙军皆被困 双方陷入僵持 宋理宗嘉熙 三年 1 2 3 9 宋帅孟珙遣师与蒙军战 三战三捷 宋得以收复部分失地 四年 1 2 4 0 蒙古意欲与宋议和 然和议未成而窝阔台汗死 蒙军北撤 自此之后 若干年 宋蒙只有零星的局部战争 大体成休战状态 淳祜十一年 元宪宗元年 1 2 5 1 蒙哥即汗位 稳定蒙古内部 谋图第二次 大规模侵宋 淳祜十二年 元宪宗二年 1 2 5 2 始 忽必烈进攻大理 欲对南宋 从西边进行包围 翌年 1 2 5 3 大理灭 宋宝祜五年 元宪宗七年 1 2 5 7 蒙 哥开始调集军对 欲发动大规模侵宋战争 宝祜六年 元宪宗八年 1 2 5 8 元 军渡过黄河 兵分三道攻宋 而南宋此时虽然内政和军事都十分混乱 但仍有一 定的实力 蒙哥亲帅的西路大军与宋军相持不下 蒙哥汗又死于钓鱼城前线 蒙 军遂北归 贾似道时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领军驻汉阳以援鄂州 眼见南宋军队在 蒙古铁骑下不堪一击 贾似道遂接连向蒙古求和 许以称臣 划地 纳币 蒙古 东路军统帅忽必烈因急于北归争夺汗位 遂接受合约 是为 鄂州和议 然而此 和议乃是贾似道和忽必烈定下的口头协议 忽必烈北返后其事遂不行 到了景定 元年 1 2 6 0 三月 蒙古在长江流域的诸路大兵全部北撤 贾似道喜出望外 然 而又深以私行求和 称臣纳币之事为耻 于是向朝廷隐瞒曾许约之事 谎报以大 捷 宋理宗不察 以似道有再造之功 拜为少师 因蒙古内部汗位争夺激烈 无 暇南顾 南宋与蒙古遂保持相对的缓和状态 直到宋度宗成淳八年 1 2 7 2 而 宋理宗已于景定五年 1 2 6 4 去世 待到忽必烈再次发动大规模侵宋战争 已到 度宗时期 而此时的宋室便连苟延残喘之力也没有了 第三节南宋晚期朝政的演进 宋室自偏安南隅后 历高 孝 光三朝近七十年 至宋宁宗即位 宋宁宗智 力不高 能力低下 史书载 或谓宁宗不慧而讷于言 每北使入见 或阴以宦 者代答 既然皇帝没有能力有效地治理国家 大权旁落便不可避免 宋宁宗朝 先有韩伲胄弄权十有四年 后有史弥远权大摄主十六年 史弥远发迹于宁宗开禧 三年 1 2 0 7 时韩惋胄力主的 开禧北伐 惨败 南宋深陷泥潭而不可自拔 举 国上下对韩健胄极为不满 史弥远遂与杨皇后 皇子赵嘬等里应外合 阴谋杀害 o 宋 周密 癸辛杂识 续集下 宁宗不慧 条 北京 中华书局1 9 8 8 年版 第1 9 0 1 9 1 页 9 第一章背景 韩健胄 并送其首于金人以议和 自此南宋进入晚期o 由是史弥远遂得相位 于是乃悉罢理学党禁 启用理学人士 提倡道学 两宋道学正是在史弥远独相时 期 才开始确立正统地位 史弥远也借此捞取政治资本 巩固其相位 史弥远 自宋宁宗嘉定元年 1 2 0 8 起为宰相 他在朝廷和地方四处安插心腹爪牙 勾结 杨皇后 权倾朝野 宋宁宗无嗣 所立宗室子赵嘬又在嘉定十三年 1 2 2 0 病故 宋宁宗被迫再次从宗室中挑选皇子 嘉定十四年 1 2 2 1 立宗室子赵贵和为皇子 赐名 姚 赵弦对史弥远非常不满 被史弥远得知 弥远大惧 日夕思以处弦 而兹不知也 宋理宗赵昀便是在这一背景下登上政治舞台的 宋理宗原名赵与莒 是太祖十世孙 属于德昭一系的后人 史弥远为确保宋 宁宗死后自己的地位 欲寻觅一位由自己扶持的皇子嗣位 嘉定十三年 1 2 2 0 史弥远托付与史家有世交的家庭教师余天锡为他暗地寻找合适的人选 余天锡遂 以回乡应乡试为名于沿路物色合适人选 一日行至绍兴府西门 忽然天降大雨 遂到一位全保长家中避雨 保长对他盛情款待 并于席间引荐他的两位外孙与余 天锡相见 其中年纪较长的一位 即后来的宋理宗 几经周折之后 史弥远于嘉 定十四年 1 2 2 1 托付余天锡将赵与莒接到家中抚养 由余天锡的母亲朱氏负责 照料他的生活和学习 并教他识字和礼节 与莒天资聪颖 进步很快 嘉定十四年 1 2 2 1 六月 就在赵弦被立为皇子的当月 赵与莒补秉义郎 八月 授右兼门卫大将军 赐名 贵诚 同月 又授果州团练使 立为宁宗皇弟 沂王嗣 嘉定十五年 1 2 2 2 赵姚进封齐国公 任检校少保 同时赵贵诚 理 宗 也加封为邵州防御使 嘉定十七年 1 2 2 4 闰八月 宁宗病重 不省人事 史弥远矫诏立赵贵诚 理宗 为皇子 赐名 昀 自此 赵昀与赵弦地位相等 登帝位只待时机了 是月 宁宗病逝 史弥远一边勾结外戚杨谷 杨石劝说并威 胁杨皇后 一边派遣他的心腹郑清之说服赵昀 并拉拢知制诰程珑等人 共同上 演了一幕矫诏立赵昀为帝的阴谋 皇子赵昀即天子位 是为宋理宗 宋理宗既是史弥远一手扶持并培养起来的 便对史弥远感恩戴德 尊崇备至 宝庆元年 1 2 2 5 六月 拜史弥远太师 依旧右丞相兼枢密使 迸封魏国公 此 胡昭曦 略论晚宋史的分期 四川i 大学学报 哲社版 1 9 9 5 年l 期 第1 0 3 页 o 沈松勤 南宋文人与党争 北京 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版 第1 3 4 1 3 5 页 o 元 脱脱等 宋史 卷二四六 镇王兹传 第8 7 3 5 页 回 元 脱脱等 宋史 卷四一九 余天锡传 第1 2 5 5 1 1 2 5 5 2 页 o 元 脱脱等 宋史 卷四一 理宗一 第7 8 4 页 以上综合 宋史 卷二四六 镇王兹传 卷二四三 杨皇后传 卷四二二 程班i 传 1 0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后直到史弥远去世 宋理宗对史弥远都极尽赏赐和恩宠 立理宗 弥远 又独 相九年 擅权用事 专任俭壬 理宗德其立己之功 不思社稷大计 虽台谏言其 奸恶 弗恤也 衄 湖州之变 乃是宋理宗朝初期的一起重要事件 宋理宗继位后 赵兹被封为 济王 迁湖州居住 湖州人潘甫 潘壬 潘丙不满史弥远擅自废立 计划起兵拥 立济王 他们密谋联合李全 然李全只想坐观成败 不欲进兵接应 起义遂以失 败告终 济王也因此受牵连致死 湖州之变 本身并未对宋理宗的统治和贾似道 的专权产生任何影响 反而为他们去除了济王这块威胁皇位的心病 然而 济王 之死却给宋理宗朝日后的政治氛围带来了深远影响 宋理宗和史弥远虽然镇压了 武力的反抗 却无法逃脱贯穿理宗朝始终的 道义的批判 圆 在批判史弥远和 宋理宗的队伍中 理学家构成了主力 真德秀 魏了翁 洪咨夔屡上书为济王鸣 怨 邓若水 胡梦昱更是措辞激烈 为济王鸣冤的理学大臣与史弥远形成了严重 的对立 史弥远遂利用对台谏和执政的控制排挤打压这些理学大臣 时之君子 贬窜斥逐 不遗余力 囝真德秀 魏了翁 洪咨夔 邓若水皆被贬或罢 胡梦昱则 被贬死 史弥远去世后宋理宗亲政 改年号为 端平 他一心要 中兴宋室 采取了 一些措施 黜罢史弥远亲信 启用一批被史氏排挤的名臣 真德秀 魏了翁 洪 咨夔 李宗勉 杜范 徐清叟 李韶 游似等皆在其列 为了整顿财政 宋理宗 实施了一些积极的财政政策 同时还大力推崇理学 史称 端平更化 然而这些 举措对于病已入骨髓的晚宋来说只是隔靴搔痒而已 时宰相郑清之励精图治 欲 有一番作为 然冒然北上入洛 至宋军损失惨重 宋廷外交恶化 端平入洛 之前 宋廷内部对于是否应北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赵葵 赵范兄弟受到降人古 用安的煽动 力主北进 宰相郑清之亦主此论 而以史嵩之乔行简为首的主和议 派 和以真德秀 魏了翁为首的清议派都坚决反对入洛的主张 而端平入洛终至 惨败 且自此宋蒙兵端始开 遂无宁日 另一方面 本来围绕国是展开的入洛之 争 到后来演变得更加激烈 与人事斗争混杂在一起 宋廷从此人心大不和也 宋理宗深悔冒然北上 乃罢郑清之 启用主和议的乔行简为相 行简之后 又一位主和议的宰相史嵩之继任 然而 此时的舆论对于持政用事 擅自废立的 o 元 脱脱等 宋史 卷四一四 史弥远传 第1 2 4 1 8 页 张金岭 宋理宗研究 第3 9 页 圆 元 脱脱等 宋史 卷四一四 史弥远传 第1 2 4 1 8 页 第一章背景 史弥远是极尽贬抑的 作为弥远亲侄的嵩之当然不为舆论所容 在一片反对声中 史嵩之起复终不得行 宋理宗无奈 只得再次启用正清之为相 然而清之既老 对政事力不从心 于公论所不容 郑清之于淳祜十一年 1 2 5 1 十一月薨于任上 此时的南宋 经过端平一嘉 熙 淳祜三个阶段的更化q 不仅没有摆脱原来的痼疾 反而日渐的衰弱 宋理宗 此时即位已近三十年 对于改革内政 整顿军制已完全丧失了信心 同时 他眼 见朝廷三十年间政治斗争的血腥和残酷 所谓的理学家们满口仁义道德却只顾自 己的地位和利益 党同伐异 于国家危亡于不顾 遂由失望到厌倦 于是荒殆政 事 沉溺于享乐之中 权宦董宋臣 虞允升 佞幸丁大全 马天骥均活跃在宋理 宗朝中晚期 他们的得宠 是以宋理宗自身的堕落为前提的 此时号为贤相的吴 潜 董槐先后被宋理宗及佞臣逐出朝廷 然而 在蒙古野心勃勃的铁骑之下 宋 理宗欲安享淫逸于南隅已是不可能 宋宝祜五年 1 2 5 7 蒙哥汗率军南下 兵分 三路 从东北 西北 西南三面包抄南宋 时丁大全为相 他封锁军情 欺上瞒 下 不让宋理宗了解战争的危机形式 直到忽必烈围困鄂州 宋廷内外方为之震 惊 宋理宗遂召回吴潜 委以左相 贾似道为右相 督师汉阳 如本章第二节所 述 贾似道以侥幸和谎言邀功 且深得宋理宗信任 遂专国柄几至宋亡 景定元年 1 2 6 0 四月 宋理宗把吴潜赶出朝廷 贾似道遂得以独相 宋理 宗把朝政全面委托给贾似道 南宋进入了贾似道专权时代 贾似道一方面大肆宣 扬他在鄂州前线的功绩 另一方面着手揽权 培植亲信 肃清异己 一时正人皆 被摧残殆尽 贾似道还专门选用一些有名无实的假道学 在内政方面 贾似道削 弱外戚和宦官势力 笼络控制 三学 学生 排挤并害死吴潜 以整顿财政为由推 行 打算法 实则借此排除边阃和军队中的异己势力 向士壁 杜庶 曹世雄因 此而死 刘整叛宋投蒙 李曾伯 赵葵等一批著名将领悉被斥逐 不仅大失人心 且严重损害了南宋的军事实力 其中又以刘整投蒙对南宋打击最大 刘整是一位 难得的军事人才 降蒙后受到忽必烈的信任和重用 他深知南宋边防军事的薄弱 之处 同时又为蒙古训练出一只精锐的水军 在蒙古灭宋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 用 在外交方面 为防止自己在鄂州前线与蒙古讲和之事被揭穿 贾似道扣押蒙 古使者郝经长达十六年 使南宋在对蒙外交中处于极其被动的状态 晚宋经历贾 似道的一番 整治 国势每况愈下 已有末世之相 沈松勤 南宋文人与党争 第1 4 3 页 1 2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宋理宗朝宰执群体的结构性分析 要对某个群体进行研究 首先要分析其自身的特性 本章将所有宋理宗朝宰 相和执政的籍贯 出身 师从及任职时间汇总起来 统揽观之 欲从仔细的比对 归纳中 分析出宋理宗朝宰执的部分特点 第一节宋理宗朝宰执群体构成概述 宋理宗朝自宁宗嘉定十七 1 2 2 4 年闰八月到景定五年 1 2 6 4 十月共三十 九年零三个月 宋史 宰辅表五 所录宰执共6 4 位 其中宰相1 6 位 未任宰相 的执政4 8 位 其基本资料见 表1 表2 表1 宋理宗朝宰相表 编任职时间任职权数 姓名 籍贯 出身师从 号执政宰相执政宰相总计 以父荫 两浙东路庆元父史浩嘉定十七年 补 淳熙 1史弥远府鄞县 今浙 是张九闰八月 绍定 9 2 59 2 5 十四年进 江宁波 成门人六年十月 士 绍定六年十 两浙东路庆元绍定元年十月 端平三年 嘉定十年师于楼 2郑清之府鄞县 今浙 二月 六年十九月 淳祜七 5 9 27 51 3 4 2 进士叻 江宁波月年四月 十一 年十一月 两浙东路婺州绍定三年十端平二年六 绍熙四年学于吕 3乔行简东阳 今浙江 二月 端平二月 淳祜元年 4 5 85 6 71 0 5 2 进士祖谦 东阳年六月二月 崔与之广南东路广绍熙四年 4 州 今广州市 进士 第二章宋理宗朝宰执群体的结构性分析 师于郑 荆湖南路潭州清之 5赵葵 衡山 今湖南以父荫补全子 衡山才 李 燔 两浙西路临安嘉熙三年正 开禧元年嘉熙元年二 6李宗勉府富阳 今浙 月 四年闰十 224 进士月 三年正月 江富阳二月 两浙东路庆元 嘉定十三嘉熙三年 淳 7史嵩之府鄞县 今浙5 7 55 7 5 年迸士祜四年九月 江宁波 学于从 祖杜 两浙东路台州淳祜四年十 嘉定元年焊 杜淳祜二年六 8杜范 黄岩 今浙江二月 五年四 1 6 70 4 l2 0 8 进士知仁 月 四年正月 黄岩 月 从祖受 学朱熹 两浙东路婺州嘉熙三年十淳祜四年十 嘉定二年 9 范钟兰溪人 今浙一月 淳祜四 f 1 六年二 5 1 71 1 66 3 3 进士 江兰溪年十二月月 嘉熙三年正 潼川府路果州 月 淳祜二年淳祜五年十 嘉定十四 1 0游似南充 今四川二月 淳祜四 p j 七年四 4 2 5l 3 35 5 8 年进士 南充 年十二月 五月 年十二月 成都府路威淳祜八年七淳祜十一年 嘉定十六 1 l谢方叔州 今四川理 月 十一年十 十一月 宝祜 3 4 23 6 87 1 年进士 县附近一月三年七月 1 2 吴潜 江南东路宁国嘉定十年幼听其淳祜七年四淳祜十一年 2 3 31 5 9 3 9 2 1 4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府宁国 今安 进士第一父吴柔月 七月 九十一月 十二 徽宁国 胜讲伊年十二月 十年十一月 开 洛书一年十一月庆元年十月 景定元年四 月 江南东路徽 绍定元年宝祜三年六宝祜四年七 1 3程元风州 今安徽歙1 1 71 6 62 8 3 进士月 四年七月 月 六年四月 县 师于叶 淮南西路濠州淳祜十一年宝祜三年八 嘉定六年师雍 1 4 董槐定远 今安徽十二月 宝祜月 宝祜四年 3 7 50 9 24 6 7 进士朱熹门 定远三年八月 七月 人辅广 两浙西路镇江宝祜四年十宝祜六年四 嘉熙二年 1 5丁大全府 今江苏镇 一月 六年四 月 开庆元年 1 51 53 举进士 江月十月 两浙东路台宝祜二年五开庆元年十 1 6贾似道州 今浙江临以父荫补 月 开庆元年月 景定五年 5 551 0 5 海十月十月 6 3 5 3 4 4 3 3 9 1 功 注 表1 表2 资料均来自 宋史 理宗本纪 卷四一至四五 宋史 宰辅表 五 卷二一四 宋史 中各宰相 执政本传 及部分宰相 执政父 兄传 见 卷四o 五至四 七 卷四o 九 卷四一四至四二一 卷四二三 卷四三七 卷四 七四 卷三九六 卷四 三 吕邦耀编 续宋宰辅编年录校补 卷四至卷十八 徐自明 宋宰辅编年录校补 附录 本表另参考刘克庄 后村先生大全集 卷一 七0 丞相忠定郑公行状 周密 齐东野语 卷八 郑安晚前谶 黄震 古 今纪要逸编 杜范 条 编号以 宋史 宰辅表五 中所载任职先后为顺序 此处的 权数 是用来衡量宰相任职时间长短的数字 具体计算方法是 宰 第二章宋理宗朝宰执群体的结构性分析 相任职满一年记作1 满一个月记作1 1 2 约0 0 8 所有数字精确到小数点后 两位 一年记作十二月 闰月忽略 但史料中有特别提到的 计算在内 任职起 始年月计算在内 仅考查理宗朝宰相情况 任职时间前延到宁宗朝或后延到度宗 朝的部分 不计算在内 理宗朝自宁宗嘉定十七 1 2 2 4 年闰八月启 到景定五 年 1 2 6 4 十月止 例如 史弥远在理宗朝任职时间是 嘉定十七年闰八月 绍定 六年十月 共九年零三个月 即9 2 5 有除授不赴任 共1 2 人 没有实际赴任 崔与之 赵葵 和未任扰政 史弥远 史嵩之 的不计算在内 共1 4 人 除去史弥远和贾似道 剩下1 2 人的平均权数为2 7 7 共1 4 人 表2 宋理宗朝执政表 编 姓名籍贯 出身 师从 任职时间任职权数 号 嘉定十七年闰 1 7 两浙西路常州武以父荫补 后 薛极八月 绍定六年 8 4 2 进 今江苏常州中词科 十二月 嘉定十七年闰 两浙东路庆元嘉泰三年太学 1 8 宣缯八月 端平三年 1 1 1 7 府 今浙江宁波两优释褐 九月 嘉定十七年闰 两浙东路婺州东淳熙十一年进从吕祖谦 1 9葛洪 八月 绍定四年 5 9 2 阳 今浙江东阳 士 学 七月 绍定元年十二 月 不详 绍定 两浙东路庆元淳熙十四年进 2 0 袁韶四年至六年十 5 府 今浙江宁波 士 二月之间应已 经不为执政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福建路福州福庆元五年进绍定五年七月 2 1 陈贵谊 2 3 3 清 今福建福清 士 后中词科 端平元年十月 端平元年六月 福建路泉州晋庆元五年进士 2 2 曾从龙端平二年十一 1 4 2 江 今福建晋江 第一 月 福建路福州 今嘉定元年进士端平元年六月 2 3 郑性之 2 7 5 福建福州第一嘉熙元年二月 福建路建宁府浦庆元五年进从倪文节端平二年三月 2 4 真德秀 0 1 7 城 今福建浦城士 后中词科学词科四月 端平二年三月 福建路兴化军 不详 六月除签 2 5 陈卓绍熙元年进士 0 2 5 今福建莆田书枢密院事 未 几 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