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杨名时 字宾实 江南江阴人 他历仕清康 雍 乾三朝 是清代前期的重臣 也 是著名的理学家 曾师从理学名臣李光地 杨名时在康熙朝和乾隆朝都深受器重 康熙 皇帝曾称赞他为 好官 乾隆皇帝认为他 品行端方 而雍正皇帝在位时 他却曾经 因被参劾而罢职 险些丧命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杨名时在雍正朝遭到打击 本文试从儒 家政治伦理与极端君主专制的冲突这一视角来诠释雍正皇帝发动杨名时一案的深层次 原因 本文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 杨名时及案件始末 主要介绍杨名时在康熙朝和乾隆 朝的为官经历 并简单交待案件的结果以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 雍正帝对杨名时态度的 转变及二者的冲突 通过介绍杨名时与雍正皇帝的冲突 分析雍正皇帝对杨名时态度的 转变 以期由此得出杨名时获罪的直接原因 第三部分 对雍正皇帝发动此案的蓄意性 的分析 雍正皇帝指示李卫写匿名奏折参劾杨名时 但所参多有不实 而且雍正皇帝对 同样牵涉在案件当中的李卫 高其倬等不予追究 通过对这些情况的分析 证明雍正皇 帝是有意要打击杨名时 最后一部分 此案的必然性 儒家政治伦理与极端君主专制 的冲突 通过分析 总结 并联系有相似遭遇的李绂 魏廷珍的案例 得出杨名时一案 发生的必然性及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 儒家政治伦理 极端君主专制 杨名时 a b s t r a c t y a n gm i n g s h i w h o s en a m ew a sa l s oc a l l e db i ns h i w a sb o mi nb a n gy mo fj i a n gn a n h ew a sa no f f i c e ri nk a a g y o n gz h e n ga n dq i a nl o n gt i m eo f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 a n dw a s a ni m p o r t a n tm i n i s t e r i n m o l l se s p e r to nl ix u e s t u d e n to fl ig u a n 时i w h ow a saf a m o u sl i x u em i n i s t e r y a n gm i n g s h iw a sr e g a r d e dh i g h l yi nk a n gx ia n dq i a nl o n gt i m e e m p e r o r k a n gx ih a se v e rp r a i s e dh i ma s g o o do f f i c e r e m p e r o rq i a nl o n gt h o u g h th i m m o r a l c o r r e o i t u d e b u ti ny o n gz h e n gt i m e h eh a se v e ri n d i c t e da n dd i s m i s s e 正n e a r l yg o tk i l i e d h o w e v e r w h a t st h er e a s o nt h a tm a d ey a n gm i n g s h is u f f e rt h es h o c ki ny o n gz h e n gt i m e n l i st h e s i sw i l lt r yt oi n t e r p r e tt h ed e e d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l e v e lr e a s o nt h a tw h ye m p e r o ry o n g z h e n gs t a r t e dt h ec a s eo nt h ev i e wo ft h ef r i c t i o no fc o l l f u c l a np o l i t i c a lm o r a la n de x t r e m e m o n a r c h y t h e r ea l ef o u rp a r t si nt h et h e s i s n ef i r s tp a r t y a n gm i n g s h ia n dt h eb e g i n n i n ga n d e n d i n go ft h ec a s e i tw i l lm o s t l yi n t r o d u c ey a n gm i n g s h i se x p e r i e n c ea sa no f i c e fi nk a n g x ia n dq j a nl o n gt i m e a n dt e l lt h er e s u l to ft h ec a s es i m p l yi no r d e rt oe d u c et h ef o l l o w i n g t e x t t h es e c o n dp a r t t h ec h a n g eo fe m p e r o ry o n gz h e n g sa r i t u d et h a tt o w a r dy a n gm i n 梦h i a n dt h et h e i rf r i e t i o n a n a l y s et h ec h a n g eo fe m p e r o ry o n gz h e n g sa t t i t u d et h a tt o w a r dy a n g m i n g s h ib yi n t r o d u c i n gt h e i rf r i c t i o n i no r d e rt og e tt h ed i r e c tr e a s o nw h i c hl e dy a n g m i n g s h i sc r i m e n et h i r dp a r t t h ea n a l y s i st ot h em a l i c eb yw h i c he m p e r o ry o n gz h e n g s t a r t e dt h ec a s c e m p e r o ry o n gz h e n gi n c i t e dl iw e it ow r i t ea l la n o n y m i t ym e m o r i a lt ot h e t h r o n et oi n d i c ty a n gm i n g s h i b u tw h a tl iw e is a i dw e r en e a r l ya l lw r o n ga n de m p e r o ry o n g z h e n g d i d n tg ob e h i n dl iw j ia n dg a oq i z h u ow h oa l s od r a g g e di nt h ec a s e t op r o v e e m p e r o ry o n gz h e n g sm a l i c eb ya n a l y z i n gt h e s es i t u a t i o n 皿el a s tp a r t t h ei n e v i t a b i l i t yo f t h i sc a s e t h ef r i c t i o no fc o n f u c i a np o l i t i c a lm o r a l sa n de x t r e m em o n a r c h y t og e tt h e i n e v i t a b i l i t ya n dt h ed e e p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l e v e lr e a s o no ft h i sc a s eb ya n a l y z i n g s u m m a r i z i n g a n dr e l a t i n gl if ua n dw 西1 缸g z h e nc a s ew h i c hw e r es i m i l a rt oy a n gm i n g s h ic a s e k e yw o r d s c o n f u c i a np o l i t i c a lm o r a l e x t r e m em o n a r c h y y a n gm i n g s h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里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 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 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 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丛l 日期 型2 兰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 即 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 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 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窆i 指导教师签名 e t 期 丝互 i 兰 e t 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引言 杨名时历仕清康雍乾三朝 曾深受重用 官至云贵总督 并且在学术上造诣颇深 师承李光地 是当时重要的理学家 雍正改元之初 杨名时曾受到过赞赏 后被雍正皇 帝指责为 沽名邀誉 正当他的事业稳步发展之时 却遭到雍正帝的惩办 雍正五年 闰三月 杨名时因泄露密折奉旨卸任 仍署理巡抚候旨 十月 被参劾在任七载 狗隐 废弛 藩库钱粮借欠累累 仓谷亏空不提参等等 六年正月 奉旨革职 终雍正之 世扬名时都一直待罪云南 待乾隆御极又重新被起用 清国史馆编写的杨名时传记和一些清代学者私人撰写的杨名时传记 都没有明确指 出雍正帝惩办杨名时的深层原因 目前学术界对杨名时及杨名时案的研究也很少 因而 揭示引发杨名时一案的深层原因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这也有助于人们进一步理解雍正帝 的政治思想 用人政策和杨名时的政治思想 目前学术界对杨名时一案的研究很有限 直接研究杨名时案的只有郭成康先生的 政治冲突与文化隔阂 杨名时案透视 作者认为 雍正皇帝打击杨名时 表面原因 是李卫的 阴间 实质上是满汉文化冲突的结果 雍正将杨名对看作 诸汉人之领袖 把杨名时一案作为打击科甲朋党积习的一部分 这是因为雍正的内心深处潜藏着身为 夷狄 的自卑 唯恐被饱学硕儒所轻视 被居心叵测者暗中讥讽 把汉人的民族敌对 情绪估计得过于严重 而认为杨名时在整理科甲积习的关头暗肆讥诋 因而有了整治杨 名时之念 但是作者在文中并没有说明 文化隔阂 在雍正和杨名时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因此在对此案作了分析之后 并没有提出明确的结论 郭先生的另一篇文章 宁用操守 平常的能吏 不用因循误事的清官 雍正对用人之道的另一种见解 中 同样从文化 隔阂上来看待杨名时一案 认为由于文化差异等原因 汉人一般推重操守 满人则多以 能事见长 而杨名时恰恰是操守颇佳的循良之吏 故被雍正皇帝斥为 清官巧宦 而 关于杨名时的思想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比较正面 深入的研究 其他一些文章或专著 有的间接地涉及到了杨名时 只是在讨论其他问题时将杨名 时一案作为一个证据 如马东玉的 论雍正朝的仕风 用雍正帝对杨名时的批评来说明 雍正帝对官员徇私的不满 高翔的 雍乾士风简论 和冯尔康先生的 雍正传 部认为 雍正打击杨名时是打击科甲朋党的一部分 杨名时确实有朋比行为 总之 现有的研究不够深入 准确 本文将尽可能全面地搜集材料 分析 总结杨 名时的政治思想 除了对杨名时一案进行翔实的叙述外 还将从一个新的角度 哪儒家 政治伦理与极端君主专制之间的冲突来揭示雍正皇帝发动杨名时一案的深层原因 一 杨名时及案件始末 清雍正五年 云南发生了一件惊动全省数万士民的案件 这一年十月 新任云南巡 抚朱纲到任 奉旨与刑部左侍郎黄炳对于同年闰三月解任的原任云南巡抚杨名时进行会 审 会审是根据 份匿名奏折展开的 进行了一月有余 会审的结果 杨名时被问成了 死罪 但是雍正皇帝降旨 畅名时别案尚多 此案治罪之盘b 著从宽免 o 此后杨名时一 直待罪云南 直到乾隆皇帝登基后 才重新被起用 说到此处 此案的主角杨名时究竟 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杨名时 字宾实 号凝斋 顺治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1 6 6 1 年1 月2 4 日 出生 于常州的江阴县 杨氏先世系出关西 明初 以军功世袭风阳勋卫 家居怀远 自讳元 吉者 始迁江阴 逮五世而有名时 名时父字履泰 至性纯笃 嗜诗书 常教名时日 人必有礼法乃能久立 名时为举业 教之日 读书求明理 非求仕也 出仕为泽民 非营私也 o 在父亲的教育下 名时自年少时即多留心性命义理之学 以诚信自勉 做 事严肃认真 颇有气量 康熙二十九年 1 6 9 0 中举人 三十年 成进士 改庶吉士 理学名臣兵部左侍郎李黼任是科会试副考官见名时文 饴如春江之汛而独邃于l eo 知其为非常之士 及见面问以为学之本末 见解独到 名时师从光地学习经学 无问 寒暑 而圈然为己 一主于诚 则其自得者也 不尽出于师授 平时存省缜密 推勘精 严 割记讲义诸篇 往往能补师之所未及 o 践履笃实 撮持坚苦 深得李光地赏识 康熙三十三年 庶吉士散馆 杨名时被授为翰林院检讨 充 明史 纂修官 此后 一直到康熙五十九年 历任会试同考官 日讲起居注官 直隶提学 顺天学政 翰林院 侍讲 直隶巡道 贵州布政使等职 并曾宣力南河 奉召入南书房 校审 周易折中 性理精义 等书 仕途也算平坦 李光地认为名时 志气强毅 l 晦事有担当 o 在 此期间 曾两次向康熙皇帝举荐他 而名时也不负所望 恪尽职守 秉公执法 政绩斐 然 督学直隶时 保定知府违成例 不录河间左卫童子 名时劾罢之 法肃令行 士习 丕变 众士子心悦诚服 o 康熙皇帝对名时十分信任 有人进谗言 谓名时外钓清名 实则与直隶巡抚李光地结党营私 巡抚信公言为黜陟 故属员竞致赂遗公 o 圣祖知 是诬告 没有怪罪 四十二年十二月 康熙皇帝西迎 名时所取肥乡县武生李正朝得疯 滑 李桓t 国朝耆献类征初编 眷6 3 橱名时 国史馆本传 湘阴李氏j 精光绪1 6 年刻奉 清 方苞 方望溪先生全集 卷1 0 礼部尚书蜡太子太傅杨公墓志错 上海商务印书馆 民嚣2 4 1 9 舒 清 杨名时 杨氏全书 卷2 0 i 安溪李夫子 八首之一 清宣统元年刻本 r 1 1 李光地 椿村集 卷1 2 t 杨宾实制义序 影印文渊阉 四库全书 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 1 9 6 3 清 唐鉴t 学案小识 巷7 守道学寨 江阴杨先生 上海商务单书馆 民国3 7 1 9 4 8 清 李光地 i g 村续语录 卷9 奉朝人物 清光绪2 0 年刻车 清 车桓 国朝耆献类征初编 卷6 3 杨名时 国史馆本传 清 卢文蟊 抱经堂文集 卷2 6 扬文定公家传 上海商务印书馆 民国2 6 1 鲇7 2 病 冲突仪仗 巡抚李光地劾名时滥取狂生 奏请治罪 得旨 杨名时自督学以来 赋性乖异 纵有精于学业 工于文章者 但系殷实之人 必不录取 其无产赤贫 虽不 能文 或记诵数语 亦得进学 理应从重治罪 见今年岁未满 又无贿卖生员之事 从 宽恕宥 o 在直隶巡道任时 主刑狱 兼管驿传 虽政充事剧 但名时细大必亲 禁绝一切奸 蠹 治狱一归平恕 天下称其廉 o 康熙皇帝听闻杨名时的政声后 对诸大臣说 杨 名时不特是清官 实好也 名时为学 诣益精邃 对历算 音韵诸书皆不甚留心 惟独对经书中的性命之理潜 心钻研 笃志信行 于进退取予利害之际 持之确如也 o 他湛深为圣之学 无论言 动 措施 敷奏 都严遵孔孟之道 以诚为本 他认为 人的一生只有以一 诚 字贯 穿始终 才能有所成就 康熙五十九年 杨名时以贵州布政使升任云南巡抚 六十年正月到任 当时 清政 府正以噶尔弼为定西将军 统率川滇兵 自东路入藏 以协助北路主力护送新达赖喇嘛 进藏坐床 驱逐准噶尔叛军 四川总督年羹尧受命支援 名时协助年羹尧赞理军务 筹 措滇军及由滇入藏之八旗兵的粮饷 他捐资建屋数百间用于驻军和囤粮 并严申军纪 使民用无扰 沿途百姓为大军输送粮草 皆计里给付运费 无额外摊派 师还 名时知 其甚为疲惫 倍加优恤 马匹倒毙 按例应士兵赔补 名时为之奏免 大师由滇入京 望公之署稽首 泣下如雨 为穹碑 树之署侧 o 滇省人民输兵粮有远运之苦 名时奏 请兵多米少之处 折银征解 部议如所请行 滇省旧例 凡地方应办公事 费用皆取 自民间 于正额之外 加派甚多 名日 公件 每年不下银三四十万两 名时将其减 为十一万有奇 勒石晓喻 使人民负担大大减轻 o 这些措施为名时赢得了民心 也使 康熙皇帝对其更加信任 名时在圣祖之世抚滇近两年 以 敦教化以厚俗 去苛薄以恤下 o 作为施治之要 务 多施仁惠 他教民农桑 抚恤饥寒 诸多措施皆为利民 以 忠信笃敬 统率下属 为国家培养元气 即使被劾有罪之官 亦必助其归 他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康熙皇帝的信 任 并深受滇省军民和苗民的爱戴 土司洞主皆日 杨公 吾父也 o 到了雍正朝 杨名时继续担任云南巡抚 后擢升云贵总督 仍管云南巡抚事务 自 雍正六年被罢职后 终雍正之世一直待罪云南 雍正十三年九月 乾隆皇帝即位 宣名时来京陛见 o 乾隆元年二月 特赐杨名时礼部尚书衔 兼管国子监祭酒事 在上书房并南书房行 清 李桓 圉朝耆献类征初编 卷6 3 杨名时 啻史馆本传 清 袁枚 小仓山房文集 卷2 礼部尚书太子太傅杨公神道碑 台北文海出版社 1 9 清 卢文昭 抱经堂文集 卷2 6 杨文定公家传 清 彭绍升 二林居集 卷1 7 故资政大夫礼部尚书杨文定公事状 清光绪7 年瓣奉 清 全祖望 鲒墙亭集外编 卷1 1 江阴杨文定公行述 清嘉庆1 6 年刻本 清 卢文貂 抱经堂文集 卷2 6 杨文定公家传 清 卢文昭 抱经堂文集 卷2 6 杨文定公家传 清 杨名时 杨氏全书 卷1 9 云南补行武乡试策向 清 全祖望 始墙亭集外编 卷1 1 江阴杨文定公行述 清 庆桂等撰 清高宗实录 卷2 雍正十三年九月庚午 中华书局 1 9 跖 3 走 o 三月 名时疏请储书太学 以供肄业 并刊版存太学 听诸生摹印讲诵 部议多 照所请行 雍正时 在云南各地苗族聚居区及黔东南茵区 清政府剿抚并用 推行改土归流 由于新设流官旆治不善 导致雍正末年黔东南苗民起义 名时深知其中的弊端 乾隆元 年五月 上疏陈奏绥定苗疆方略 主张 驭夷之道 贵在羁縻 服贰之方 务彰诚信 提出 布宽大之恩 弃苗疆而不取 将重兵还驻内地 惨筑垣垒于要害处所 俾民有可 依 兵有可守 贼来则互相应援 协力擒捕 贼去则分兵扑灭 勿事穷追 再明悬赏格 有能擒缚首恶投诚 及所犯本轻而率众归服 或邻近苗人奋勇杀贼 验明首功者 皆给 土官世袭 分管其地 熟苗则加以抚绥 勿使为生苗所劫掠 为官兵所欺陵 如此调剂 生苗得所栖话 熟苗又荷生全 自当倪首帖耳 抒诚向化 若因循粉饰 臣恐兵端不能 遽息 糜饷劳民 终非柔远宁边之善策也 o 乾隆皇帝不纳 但乾隆帝深知名时的名望 十分重视他 对于他有关名教的意见都会认真考虑 当 时翰林余栋丁母忧 给假六月 名时请听其终丧 又言翰林梁诗正守孝期未满 应缓其 入南书房行走 又请增顺天 江南 陕西乡试解额 乾隆帝多从其请 o 七月 充纂修 三礼 副总裁 时已有病在身 入奏时 乾隆帝觉名时颜色憔悴 关照他加意调摄 及退 巡视太学 遍历六堂 勉励监生 当日病情加重 乾隆帝遣太 医诊视 赐参药 病情稍好时 口授遗疏 以 治化方新 圣功惟健行不息 圣德必 日进无疆 为言 语不及私 回 九月初一日 1 7 3 6 年1 0 月6 日 卒 年七十有七 乾隆帝优予恩恤 赐白银千两 派官祭奠 称名时 学问醇正 人品端方 加赠太子太傅 入祀贤良柯 赐祭葬 谥 文定 名时于诸经皆有讲义 乾隆帝下诏求其遗书 家人始录以进 所著有 经书言学指 要 一卷 凝斋集 若干卷 门人辑其说经之言 为 易义随记 八卷 诗义记讲 四卷 又收其余作 题本 奏折等 集为 杨氏全书 三十六卷 这样一位 天下称其廉 的清官 康熙皇帝心目中的 好官 乾隆初年的重臣 为什么会在雍正朝丢官罢职呢 o 清 庆桂等撰 清高宗实录 卷1 3 乾隆元年二月庚辰 清 卢文诏 抱经堂文集 卷2 6 杨文定公家传 清 彭绍升 1 林居集 卷1 7 故资政大夫札部尚书杨文定公事状 o 清 卢文貂 抱经堂文集 卷2 6 杨文定公家传 4 二 雍正帝对杨名时态度的转变及二者的 冲突 一 声名甚好 与 清操夙著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 雍正即皇帝位 作为封疆大吏的杨名时得到了新君的肯定 在雍正元年二月的请安折折尾 奉朱批 尔向来居官 任任声名甚好 自兹莫移初志 益当勉 o 面对皇上的褒奖和鼓励 杨名时诚恳地表示 自兹存心制事 益期公恕 以协情理之平 察吏安民 弥矢忠勤 以佐和恒之治 o 为治之道在于务实 o 是雍正皇帝的根本政治思想 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 就必 须务实 他十分痛恨官员的沽名邀誉之举 屡屡告诫臣工要实心任事 在杨名时所上的 奏折中 君臣二人就曾多次谈到 求真务实 与 沽名邀誉 雍正元年七月初六日 杨名时折奏禁革规礼羡余 加派等事宜 奉上谕 凡所取与 任尔等为之 只要还朕个 是 好 二字来 不可沽吊 钓 一时之名誉 o 十 月初九日 名时具折恭谢圣诲 言道 先儒云 好名与好利 虽有清浊之不同 其为 私心一也 有分辨 不苟取 谓之廉 非以不取为廉 原思辞九百之粟 圣人禁之 令 其与邻里乡党 孟子不受齐馈而受宋薛之馈 斥陈仲子为 恶能廉 大 易 损 益 二卦之义 以损上益下为益 损下益上为损 皇上之言 无非经书中精义至教 洵臣下 可永遵而无弊者也 臣等任封疆者 必窥见圣衷 服膺圣诲 不立偏见 不矫情沽名 奉 是 与 好 二字为准 仰体皇上欲臣民均足之心 雍正帝在折尾批示 朕谕之 意 谓廉且不可为 而何况贪乎 凡事只以率真务实 内外上下 毫无隔碍欺隐 何愁 天下不太平 万民不乐业也 我君臣当共勉之 o 杨名时是在康熙末年当上封疆大吏的 康熙皇帝继承了正统儒家的政治思想 标榜 仁政 主张 国家致治 首在崇尚宽大 尤其到了晚年 倦于政事 失去了进取 精神 只求不生事端 认为 为君之道 要在安静 d 对于督抚 他同样以 安静 来要求 为督抚者 以安静 不生事为贵耳 辔 未闻清名 亦无贪迹 而地方安静 年岁丰稔 此等便是好官 面也就是说 他认为 好官 一定要 安静 不生事 杨名时恰恰是康熙皇帝心目中的 好官 杨名时不特官清 且好也 哳雍正皇 9 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 第1 册第3 5 页 云南巡抚扬名时奏 雍正二年二月初 f l 扛苏吉藉出版社 1 9 9 1 年影印本 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 第1 册第3 7 3 页 云南巡抚杨名时奏 雍正元年五月十一日 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 第4 册第1 5 9 页 湖广总督杨宗仁奏 雍正二年十二月初十日 o 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 第1 册第6 2 5 页 云南巡抚扬名时奏 雍正元年七月初六日 o 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 第2 册第 钾页 云南巡抚杨名时奏 雍正元年十月初九日 清 马齐 张廷玉 蒋廷锡等撰 清圣祖实录 卷4 3 屎熙十二年九月甲申 中华书局 1 9 8 5 清 马齐 张廷玉 蒋廷锡等撰 清圣祖实录 卷2 7 5 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丙子 清 马齐 张廷玉 蒋廷铸等撰 清圣祖实录 卷2 1 1 康熙四十二年二月乙未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康熙起居注 第3 册第2 2 1 7 页 中华书局 1 9 8 4 清 袁教 小仓山房文集 卷2 礼部尚书太子太傅杨公神递碑 5 帝则大大不同 他主张多事 反对墨守成规 因循玩偈 地方要务 朕既未亲历其境 安能悉知 即有所见 亦不过得之传闻 总赖尔等大臣无欺无隐 据实入告 若能实 力遵奉而行 于地方吏治 自大有裨益也 不可惟务虚名而废实事 不可但求洁己而不 奉公 不可以因循为安静 不可以生事为振作 国 凡国家之事 须实心办理 公同商 酌 务期妥协 若以衙门人众 互相推诿 因循怠忽 此风断不可长 o 对于杨名时 他除了一再提醒他 务实 外 认为他 洁已有余 勤公大不足 圆并曾有谕旨 巡 抚杨名时太软些 官有不好的便该参了 土豪光棍著实该严拿 如有野贼 在那里拿住 就在那里处死 其次该挑筋就挑筋 巡抚的兵狠 很 不好 叫巡抚著实操练 o 对于为政是宽仁合适 还是严猛比较好 雍正皇帝认为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 但他 一直以严猛著称 也就是说多数情况下他主张严猛 尤其是他刚刚继位时 由于之前康 熙皇帝的宽仁政策 使封建政治固有的疾弊显示出来 社会矛盾比较尖锐 因此雍正皇 帝大力贯彻严猛思想 而杨名时自幼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 深悉儒家的仁政观 在 为 政以德 思想的指导下行事 必然会以 宽仁 为主 因此雍正皇帝觉 寻他 太软些气 对于雍正帝每一次 务实 的提醒或 太软些 的警告 名时都有相应的回应 诚 恳地表示要尽职尽责 并将在地方上所办之事一一具折奏明 但雍正帝并不是十分放心 他知道以名时固执的性格不会轻易改变做法 在云贵总督高其倬于雍正元年十二月二十 日上的 件密折的折尾 雍正帝批示道 杨名时有人说他办事平常糊涂迁些的 亦有 论他操守着中的 亦有说他才守兼优的 据尔之见何如 从实奏来 倘有急切之事 不 能误事否 密之 西高其倬随后于二年二月二十九日的奏折中 向雍正皇帝称赞名 时 居官为民之意甚切 名时罢除云南粮米项内 招买 轻赍 两种名色 巡抚衙 门的规礼 除盐规 税规外 都无所取受等事 高其倬都一一向雍正皇帝奏明 同时他 认为名时 办事才具短些同人料理甚能虚心协租若独任繁重急切之誊非其所长 固 对于 才具短些 雍正皇帝深表赞同i 认为这是公论 至于与人合作料理地方事务 他又担心像名时这样的读书人自以为是 雍正用人注重才能 年虽轻而办事勤敏 亦 属可用之员 若年齿虽大 而才具庸劣 则不可用 o 而自以为是又必然会影响 务 实 所以此时杨名时在雍正皇帝心目中并不是十分理想的官员 但名时所办的利民之 事 雍正帝也都了解 为表鼓励 赐名时御书匾凝 清操夙著 四字 并貂帽一顶 袍 褂一套 可见在这个阶段 君臣二人之间的关系是比较融洽的 但雍正对杨名时 洁己有余 勤公大不足 等看法 却一直没有改变 这也为雍正帝日后发动杨名时案埋下了隐患 清 郜尔泰等攫 清世宗实录 卷4 3 雍正四年四月庚午 中华书局 1 9 晒 o 清 鄂尔泰等撰 清世宗实录 卷9 6 雍正八年七月甲戊 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 第2 册第1 页 云贵总督革职留任效力行走高其倬奏 雍正元年九月二十日 毋 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 第2 册第5 6 5 页 云南巡抚杨名时奏 雍正二年二月初四日 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 第2 册第4 3 2 页 云贵总督革职譬任效力行走高其倬等奏 雍正元年十二月 十 日 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 第2 册第6 4 2 页 云贵总督高其悼奏 雍正二年二月二十九日 毋 清 鄂尔豢等撰 清世宗实录 卷6 2 雍正五年十月壬辰 6 二 第1 次泄密事件与 只知有身而不知君 民本思想是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主要方面 这种思想以人民为政治的根本 尚书 日 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 o 饱读诗书的杨名时当然继承了这一思想 深恶扰民之弊 政 尽自己的能力一一革除 在康熙时即已博得美誉 到了雍正朝 继续推行利民之事 云南收贮米谷 有捐纳 捐输两项 捐纳盐谷贮各处常平仓 为储备之需 捐输的 部分是每年各官倡捐和士民酌量输送的 附贮常平仓 用以备助孤贫不时之需 因动用 之前需报部批准 而云南与北京之间往返需一月有余 若有急需 无济于事 名时请将 捐输谷之输官者 改行社仓便民之法 各贮本里 择里中老成人专管 地方官只司监察 不得挪移勒借 每年青黄不接时 量行借贷 秋收还仓 按收成情况酌量取息 遇歉则 立即发赈 不必报郝 令司道官员每年将积贮数目题达一次 部议如所请 又云南地处 边睡 是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 土司 流官混杂 税课混乱 就丁役来说 极为不均 虽户绝田去 编审时从不除减 故册载丁名 有一人而当十余丁者 累代相仍 名日 子 孙丁 人民不堪所累 逃亡者甚多 名时于雍正二年十二月奏请将通省丁银摊入田粮 完纳 均其偏累 至于军丁 奏请将最重者摊除到平吴逆后的影射田土 使军户稍轻 易于完纳 嗣后不拘年份 渐次抵补 o 民本思想在杨名时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他象所有儒士一样 在 民惟邦本 思想的 指导下追求 仁致 以 平天下 为己任 在追求国家利益的时候 尽可能照顾到人 民的利益 宽仁施政 但在某种程度上 儒家的民本思想与极端君主专制是有冲突的 它认为人民与政府的关系是政府为人民而存在 也就是苟子所讲的 天之生民 非为君 也 天之立君 以为民也 既然人民是政治的基础 政治活动当然要以人民为本 从 而人臣之事君 也非为服从而服从 乃因人君之存在系为人民而服从之 所以对于君 臣关系 儒者认为 道尊于君 为臣之士以道而自任 为道而自尊 在君主面前保持自 己的独立自由之人格 是为君臣关系相对性思想的根本意义 o 即 从道不从君 这 种思想当然和极端君主专制相冲突 杨名时是儒士的典型代表 雍正皇帝又是极端君主 专制的代表 这种冲突在他们之间自然是难以避免的 君臣二人的冲突是从杨名时泄露密折开始的 密折制度是清代 尤其是雍正朝最具特色的制度 它大概肇端于顺治朝 推行于康 熙 至雍正而极盛 奏折不似题本那样需经通政司转送内阁 然后再上达天子 而是直 接呈达天子御览 保密性强 实际上清代的密折制度是一种不成文的规定 是非公开的 君臣间的通讯 不能当作正式的公文 但雍正皇帝规定的一套规章 自缮折 装匣 传 递到批阅 发回本人 再缴进宫中 都有一定的程序不允许紊乱 因此不妨称为制度 西 对于具折人保密义务的履行 雍正帝的要求十分严格 凡泄露密折内容者 必遭惩罚 雍正二年十二月 有人向雍正皇帝密告杨名时将密折内容泄露于外人 十二月二十 唐 孔颖达 尚书正义 卷7 五子之歌 十三经洼琉 中华书局 1 9 5 7 清 李桓 国朝耆献类征初编 卷6 3 扬名时 国史馆本传 清 王先谦 苟子集解 卷2 9 大略篇 诸子集成 上海世界书局 民翻2 4 1 9 3 5 王波 儒家民本思想与封建专制政治之契台与冲突 云南社会科学 2 0 年第4 期 杨启樵 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 第1 7 5 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 2 啪 7 九日准部咨 奉旨 杨名时停其折奏 有事只照例具本 钦此 o 得旨后 名时并 没有向雍正帝解释或求情 三年三月 名时请云贵总督高其倬代呈请安折 或许这是一 个求情的好机会 但名时只是略表悔罪 不能敬谨奉折 自惭无地 蒙皇上不加严谴 赐停奏折 悚惕靡宁 o 雍正皇帝对此十分不悦 康熙皇帝独尊理学 雍正皇帝自幼受严格的教育 对于儒家学说非常精通 即位后 在主张儒 道 佛三教并重的同时 把儒学置于首位 他对于儒家的言论十分熟悉 自 然十分了解儒家知识分子 从道不从君 的思想 但作为封建君主 他主张 为人臣者 义当惟知有君 惟知有君 则其情固不可解而能与君同好恶 夫是之谓一德一心而上下 交 o 因而他认为名时不求情是 不从君 的表现 是 只知有身而不知君 o 将名 时原折发回 并令其不必回奏 但此时名时在雍正皇帝心目中 仍不失为一位好巡抚 况且此时雍正皇帝继位时间不长 还有许多复杂的矛盾需要处理 没有精力和必要将注 意力过多的集中在杨名时身上 雍正帝遂示意高其倬从中转圜 在批示高其倬代杨名时 恭缴朱批并谢天恩的奏折后 另有谕旨 内制端阳药锭赐你 兼有赐杨名时 李卫者 杨名时若具本谢 不可 他若必欲题谢 则是不欲受恩也 亦不必强赐 即不必与他罢 他若有口奏求你转达者 不必应他 大概汉人们着了急 丢了丑 即欲告退 你要著实 劝导他 可惜朕恩 抑且恐有身家之祸 雍正皇帝故意为难名时 是想让他心知感恩 和畏惧 主动认错 拿到御赐端阳药锭 名时屡次请高其倬将心中不安 口奏谢恩之处代为转达 高其 倬表面不应 但一一密奏雍正 雍正帝批示 杨名时是一好巡抚 但前者不许奏折 求也不求未免自恃姑 沽 名 朕所以著他为难 亦自取之也 朕无怪他意 密之 o 可见雍正皇帝只是想借此事警告杨名时不要自恃沽名 现在为难和警告的目的已经达 到 九月 升名时为兵部尚书 仍管巡抚事 经高其倬提醒 名时于十月缮折请安谢罪 奉朱批 朕安 你好么 朕要用你总 督 勉为之 o 随升名时为云贵总督 仍管云南巡抚事 十二月初一日 名时正式具题 认错 恳请恢复折奏 雍正四年三月二十九日 名时接准部咨 内开四年二月初九日谕旨 杨名时既知 过失 恳切奏请 仍准折奏 该部知道 钦此 随具折谢恩 雍正皇帝在折尾批示 前 因人捏陷尔奏之 朕偶失斟酌之所发 今已明白 何罪之有 朕不再粉饰一时之误 枉 罪汝也 朕之性情如此 不畏有过 但虑朕不能改耳 往事当释然于中 不必丝毫系念 也 o 短短几句话 雍正皇帝既表现了他作为帝王应有的胸襟与气量 也告诫了杨 名时不要粉饰一时之误 有过就要改 事实上 雍正帝也并没有将往事 释然于中 清 杨名时 杨氏全书 卷1 7 自陈疏 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 第4 册第6 8 0 页 云贲总督高其悼奏 雍正三年三月二十八日 清 鄂尔泰等撰 清世宗实录 卷2 2 雍正二年七月丁巳 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 第4 册第6 8 0 页 云贵总督高其倬奏 雍正三年三月二十八日 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 第4 册第6 8 0 页 云贵总督高其倬奏 雍正三年三月二十八日 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 第5 册第4 3 2 页 云贵总瞢高其倬奏 雍正三年六月 十六日 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 第5 册第5 4 9 页 云南巡抚杨名时奏 雍正三年七月十三日 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 第7 册第1 5 6 1 5 7 页 兵部尚书 云贵总督仍管云南巡抚事扬名时奏 雍正四年 四月二十日 8 这次的风波虽然平息了 但杨名时在雍正皇帝心中 自恃沽名 的印象又加深了一步 三 乡愿 之辨与 洁已沽誉 雍正皇帝十分重视官吏的任用 并注重才能 对督抚的要求尤其高 认为 用人虽 不求备 惟至督抚必须全才 方不有所贻误 若无包罗通省之襟怀 统驭群僚之器量 即为不称厥职 o 对于沽名钓誉之员 每每严厉苛责 四年七月初八日 雍正帝发布上谕 告诫直省督抚布按 居官立身之道要以操守廉 洁为本 他引用 书经 洪范 所称封疆大吏 有猷 有为 有守 三者并重 指 出操守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若只恃操守廉洁 以为可以博取名誉 于地方事务悠忽 因循 不能整饬经理 萄且塞责 姑息养奸 这样的人贻害甚大 因为 此等清官无所 取于民而善良者感之 不能禁民之为非而豪强者颂之 故百姓之贤不肖皆称之 无所取 于属员亦不能禁属员之不法 故属员之贤不肖者皆安之 大臣子弟亲戚犯法 则姑容而 不行参革 地方强绅劣衿生事 则宽待而不加约束 故大臣绅衿皆言其和平而望其久留 甚至胥吏作好而不能惩 盗贼肆行而不能察 故自胥吏至于盗贼旨乐其安静而不欲其去 任 所以 这样洁己而不奉公的清官巧宦 为害较操守平常者更甚 易使事务废弛 贻累地方 雍正皇帝还公开道出这类 巧宦 的名字 查掰纳 杨名时 裴 毒渡 张楷 魏廷珍 认为他们之所以称誉者甚多 乃是因为顾惜情面 一味迁就 求容悦子人 并 赞扬田文镜 杨文乾 李卫 诺岷 操守更胜 能实心任事 能整饬官民 不避嫌怨 在上谕的最后 雍正皇帝说 夫良药利病者必苦于口 名臣持正者必不悦于俗 若诸 事不理 一味和同因循 而但托清名以藏拙 是木偶耳 废法误公 累民债事 莫此为 甚 朕深望尔等为明体达用之全才 而深惜尔等为同流合俗之乡愿 故谆谆告诫 不惮 周详 夫不教而罚 朕不为也 若教而不遵 朕亦安用此无益于地方之清官以误事哉 此朕春秋责备之义 勉之 凛之 o 雍正皇帝阐述自己人才观的上谕很多 这道上谕只是其中之一 是要告诫身为 巧 宦 的一类人 不要 教而不遵 并不是特别针对杨名时的 而且从稍后雍正皇帝在 鄂尔泰奏折上的朱批可以看出 此时雍正皇帝虽责名时为 乡愿0 但还是想对他加以 重用的 八月初六日 云南巡抚管总督事鄂尔泰折奏滇黔督抚提镇并学政操守为人 赞名时 立心制行 卓然不苟 有粹然醇儒气象 虽过于宽厚 但到任后 革除地方一切弊 政苛条 使百姓受安静之惠 洵属清正之臣 可以坐镇浮溥 雍正帝批示道 朕不 识杨名时 但闯他君子人也 其吏治言 不过中中 不肯实心用力 未免汉人风气不除 云云 今览卿此奏光景 留心振作 不似前矣 若果如此 何可言 这样人 非不能 但恐其不为耳 o 在鄂尔泰同日所上另一奏折的折尾 雍正帝又言道 杨名时 闻此 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卷6 0 中 t 王国株奏折 影印文渊闱 四库全书 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 1 9 8 6 清 雍正 世宗宪皇帝上谕内周 卷4 6 雍正四年七月初八日 影印文渊阁 四库全书 本 台湾商务印书 馆 1 9 8 6 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 第7 册第8 4 2 页 云南巡抚管云赞总督事鄂尔泰奏 蹇正四年八月初六日 9 人 高雅 朕原欲调进大用 今览卿所奏 外任亦甚属紧要 卿意如何 o 名时是于八月十七日在监临乡试场内接到七月初八日的上谕的 乡愿 指貌似忠厚 实与恶俗同流合污的人 论语 阳货 乡愿 德之贼也 o 名时平生为学 作人行 事 务求以诚为本 主张 忠君孝亲 必极其诚 怎能甘心被斥为 乡愿 九月初 四日 名时具折辩驳 言道 谨按圣贤之所恶非一 而于恶乡愿尤甚于佞与利口 无 礼不逊及徼讦为智直之流 以其皆属诈伪 恧乡愿更为深巧 斥绝倍严 人臣苟不知切 戒乎此 足不可立于圣人之门 身不可容于圣人之世 臣自今以往 唯有切省不遑 内 则整肃身心 外则厘饬政事 期无蹈于悠忽因循 以无负训迪倦倦至意耳 从表面上 看 名时是在诚惶诚恐地表示今后要整肃身心 厘饬政事 切戒沦为乡愿 但聪明的雍 正帝一看便知名时抵触之意 是在否认乡愿之名 并指责雍正帝在上谕中赞扬的田文镜 杨文乾 李卫 诺岷等为 佞与利口 无礼不逊 徼讦为智直 之流 他十分厌恶名时 的辩白 夹批道 朕已悉汝所识指之人 但可以不必 即此不免自陷于佞与利口 无 礼不逊 徼讦为智直矣 乡愿之咎除与否未定 如何又于许多由愆也 凡如此等居心行 事 皆不必 一切静听朕之指训 竭力为之 有则改之 无则加免 不在此舞唇舌 弄 机调锋 自取轻于朕焉 让雍正皇帝更为气愤的是名时接下来的一句话 伏思人之精 神 不儆觉则就颓惰 致治之道 不持平 则虞偏胜 雍正皇帝为政勤慎 以 朝乾 夕惕 自诩 怎能容得此等批评 在旁批示道 朕得力处 即 持平 二字 再 不 敢为天下先 一词 田 儒士们以圣贤自期 也总不忘以圣贤言语来教化人 他们同样也希望君主遇事能与 老师宿儒商量 做为封建君主 雍正皇帝十分厌恶名时关于圣贤言论的说教 在名时九 月初四日的另一份奏折中 雍正皇帝也有表示赞许的批示 但当名时提到 圣贤矩蠖 即引来一番批评 指责其 不但昧己之天良 抑且没圣人之苦口 诚名教中之罪人 折尾雍正皇帝还不忘调侃一句 可谓君臣万里谈心 亦属人间乐事 o 四年十月三十日 是雍正皇帝三年凉阴期满后的第一个生日 内外诸臣皆有方物迸 献 名时也早于七月内遣家人进京 携云南土产普洱茶等物 想于十月内进献 不料 这年九月 查嗣庭案发 其被告任江西乡试正考官时 试题荒谬 又在其家中搜出之 日 记 对康熙朝政多有谤讪 于赏赐进献之物 以无为有 以少为多 雍正帝觉得汉臣 居心难测 顽不可化 遂降旨禁止汉宫进献 但不久之后 雍正皇帝意识到 如果就这 样一概拒收臣下进献 等于承认了查嗣庭的批评是对的 会陷圣祖于不义 但要想收回 成命 需要有人吁求 雍正皇帝遂密谕鄂尔泰 但杨名时有名人物 诸汉人之领袖 可劝他求上一疏或一折 怪查嗣庭之无入臣礼 引 古君臣贡献之仪 芹敬之道 若如 此拒绝 未免隔君臣之情 亏外臣之典 之文 奏一奏 则从来此事皆是矣 杨名时迂 o 雍正朝汉文束批奏折汇编 第7 册第8 3 6 页 云南迢抚管云贵总督事鄂尔誊奏 雍正四年八月初六日 毒 宋 朱熹 四书集注 论语 卷9 阳货 岳麓书社 1 9 8 5 清 唐鉴 清学案小识 卷7 守道学案 江阴杨先生 o 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 第8 册第5 1 5 2 页 兵部尚书 云责总督仍管云南巡抚事杨名时奏 雍正四年九 月初四日 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 第8 册第5 3 页 兵部尚书 云贵总督仍管云南巡抚摹杨名时奏 雍正四年九月初 四日 拙 必委曲令为此举方好 密之 密之l 万不可令杨名时知朕之谕也 o 雍正帝视名时为 有名人物 诸汉人之领袖 认为他在诸大臣中的影响很大 如 果他肯上疏吁求 会使事情看起来更顺理成章 但偏偏杨名时又十分 迁拙 不会 委 曲 迎合皇帝 主动上疏 事事都要雍正皇帝主动找人提醒他 这使雍正皇帝心里很不 舒服 鄂尔泰遂致信杨名时 引 大禹来九州之筐篚 威汤受万国之共球 之例 劝名时 援引大义 立具奏本 恳祈圣慈收纳进献 杨名时接到鄂尔泰信札后 于十二月十八日缮折恳请俯允芹献 因李绂 甘汝来等 人的再三奏请 雍正皇帝已于十二月二十六日降旨仍准外任大臣进献方物 此时名时的 奏折还没到 不过名时十一月内的一份奏本却已送达御前 并再次触怒了雍正皇帝 也 改变了名对一生的命运 四 再次泄露密折与 全无人臣之体 雍正四年十一月 名时以滇省未完盐课具题 将密批谕旨载入题本 雍正皇帝对此 十分恼怒 降旨严责名时怙恶不俊 大奸大诈 全无人臣之体 令交部严查议奏 并将 名时原本发还 令其另行具奏 回 这是名时第二次泄露密折 雍正皇帝认为他 明系回护从前泄漏之罪 故意如此 想其心中以为不当有密奏密批之事耳 o 各种文体的杨名时传记 都用了 误将 密批 谕旨载入本中的说法 到底杨名时此次泄露密折是故意如此 还是一时疏忽呢 笔者认 为他是故意如此 名时在康熙六十一年题参了道员沈元佐 对同样亏空的其他前任督抚要员则一概容 隐不咎 雍正元年 李卫接任云南盐驿道 清查盐政积弊 详请总督高其倬题参前任署 理总督张文焕 严追亏空 二年 高其倬奉密旨 两年催追届限不能完补者 可准其以 别项拨补 此时两年期限已到 名时未经折奏请示 即将高其律所奉密旨载入题本 意 在提醒雍正皇帝兑现之前说过的话 五年正月二十五日 名时缮折奏陈将朱批写入奏章的缘由 称 臣一时冒昧 惟恐 有干朦胧混奏之愆 遂尔照案载入本中 咋矿见他确实是故意这样傲的 杨名时认为 大臣的俸禄不足以养家 虽行事公面忘私 官居高位 而家属却处于 饥寒交迫之中 至亏空 又要受到责罚 这是不公平的 夫欲责其贪 而又无以养其 廉 吾不知为人臣者何所资而可以两全于家国之际也 纵忠臣良士 断不以此易节 顾 安可以是望诸庸臣哉 若厚禄以待之 丽复严其贪墨之罚 则庸臣亦可以为良臣 人君 治天下 使庸臣尽为良臣 家国实受其福 故愚以为 今宜宽下吏之文网而优其俸给 o 雍正朝汉文朱批妻折汇编 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河南安阳市殷都区殷墟文物保护志愿者招募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答案详解
- 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建设街道公益性岗位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2025江苏南通市公安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66人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第八届“人才·南平校园行”活动暨光泽县紧缺急需医疗人才引进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典型题)
- 2025河南开封国禹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招聘园区转运中心工作人员1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
- 2025国网物资有限公司第二批高校毕业生录用人选的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1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湖南长沙高新区中心幼儿园和馨园招聘教师2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2025陕西安康市汉阴县道路运输管理所驾驶员招聘77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辽宁朝阳市国有企业招聘20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贵州黔东南州榕江县农业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招聘1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中小学学生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煤炭供应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HZS60混凝土搅拌站的技术改造及重油改造
- NB-T10859-2021水电工程金属结构设备状态在线监测系统技术条件
- 《电力行业数字化审计平台功能构件与技术要求》
- 医院培训课件:《和谐医患关系的建构与医疗纠纷的应对》
- 《肺癌基础知识课件》
- 水泥行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 会计继续教育《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专题题库及答案
- 安全生产应急处置卡模板(常见事故)
- 学校食堂食材配送服务方案(肉类、粮油米面、蔬菜水果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