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产业集群是把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有效结合起来的组织形态,也是提高区域 经济竞争能力的重要举措,已成为各国和地区促进经济发展所采用的手段。四川 省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 是中国西部工业门类最齐全、实力最强的省份, 在 资源、市场、科技等方面有相对突出的优势。本文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 合的方法分析了四川省产业发展现状、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制约因素和存在的问 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以产业集群促进四川省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以及 面临的任务和实现的目标,并提出了四川省发展产业集群的战略途径。 本文在分析当前四川省各产业的现状,发现其经济所面临的结构性矛盾,结 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平衡的战略的现实需求,提出以推动和发展产业集群来提升 四川省产业竞争力。产业集群作为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动力”, 是市场经济 条件下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 也是现阶段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和集中体现。我国已进入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密切关联的阶段, 四川省经济发 展要与产业集群相结合, 要有新思路。本文从经济学的视野分析了区域产业集群 效应, 结合四川省实际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由于我国产业集群受到关注的时 间较晚,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者对产业集群的诸多特性尚未清晰地认识,对产 业集群如何培育与发展仍然仅限于实践者的探索之中,理论滞后于实践。 同时,产业集群不仅是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空间组织的重要形式,而且也应该 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跳跃式发展的产业组织形式。但是,早期的文献资料主要对发 达国家的产业集群进行研究,在 o e c d 及世界银行等的努力推行下,许多学者才 开始将目光转向发展中国家。国内的产业集群研究也还主要集中沿海经济发达地 区,对西部地区等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研究还比较少见。在此,笔者借鉴国外 相关的先进经验及国内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的实践,探讨四川省产业集群的培育, 有着重要的学术与现实意义。 通过研究,本文有如下结论:由于存在多种制约因素,导致四川省产业集聚 效应很低,至今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该省产业集群的发展还有很长的 一段路要走。在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背景下,为加快四川省经济发展,通过内生增 长和政府外部推动共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看,促进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政府企业两方面的共同努力,从体制改革、政 府职能转变,以及企业创新、企业家培育等方面为四川省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有 力条件等。 关键词:产业集群,优势产业,swot分析法 产业集群视角下四川省产业发展研究 ii abstract industry cluster is the form of organization that effectively combine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economy,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strategy to enhance regional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it has become a means of promoting national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the focus of the west development, sichuan province has the most complete industry category and is the most powerful province in china western region. it has relatively outstanding advantage in the field of resource, marketpl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c. in the method of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basis and condi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constraint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sichuan province.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proposes a strategic thinking tha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sichuan province are promoted by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the facing tasks and the objectives of the achievement as well as the strategic way of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 sichuan provinc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various industries in sichuan province, the thesis finds out that sichuan s economy is facing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and puts forward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ies in sichuan province by promoting and developing industrial clusters, integrating strategic and balance practical demand in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a nuclear power of driv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ing, industrial cluster is the inevitable product to a certain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under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s, and also an important source and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i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ies. china has entered in the stage where industrial cluster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ie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ichuan province must integrate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needs new thinking. this thesis analyzes regional industry cluster effect from the economics field of vision, and put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ward with the reality in sichuan province. since it is very late to concern about chinas industrial clusters,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may not yet be clearly understood. how to foster and develop industrial clusters is still limited to the practice of exploration. theory goes behind practice. at the same time, industry cluster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form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 economic developed regions, but also should be industrial forms of organization that less developed areas achieve leap- forward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early works and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materials mainly study the industrial cluster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many scholars began to look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until the implementation by the oecd and the world bank. the domestic industry cluster is still mainly concentrated on the coastal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while the study on the industry cluster in the western region and other underdeveloped areas is relatively rare. here, it is of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academic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at i learn from the foreign advanced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of domestic industrial cluster in developed areas and research the cultiv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 sichuan province. at the same time, industrial cluster is developed region estate not only the important form that space organizes, moreover the estate also ought to be that less developed area realizes leaping style develop organizes a form. however, early document data mainly researc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dustrial cluster, with the great efforts to be carried out in oecd and world bank etc. a lot of scholar begins to change sight to the developing country just now. the industrial cluster studies in domestic mainly concentrating a developed coastal region, the cluster studies comparison is fairly rare to the estate less developed area western region. the author uses pertinent advanced experience of abroad and the practice experience in the homeland developed region to discuss cultivating owing developed region estate a cluster. it has important learning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rough research, this paper ha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since there are various constraints, sichuan industrial clustering effect is very low and has not yet formed a certain scale of the industrial clusters.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develop the provinces industrial clusters of the province . in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background, industrial clusters develop through endogenous growth and the government external promotion to speed up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ichuan province. both from a macro or micro point of view,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joint efforts of government, industry and enterprise. they can create effective conditions for sichuan industrial clusters from the structural reform,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and enterpris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 training. key words:industrial cluster,competitive industries,swot analysis 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导 论 一、研究的背景 产业集群(i n d u s t r i a l c l u s t e r )是国内外产业发展中空间集聚的普遍现象。 在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已发展得相当成熟,基于产业群而形成的集群经济早已成为 区域经济的重要板块和亮点。如意大利的中北部地区,在 1 9 世纪 7 0 年代初还 是意大利最穷的地区之一,工业水平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但通过中小企业集 聚成群,并以不起眼的传统产业( 如纺织、服装、制鞋、家具等) 崛起,经济迅速 发展,到 1 9 8 5 年,成为了意大利 2 1个经济区中第二富裕的地区,工资水平比 全国的平均数高 2 5 % 。 美国哈佛大学的波特教授( p o r t e r ,1 9 9 8 ) 认为,国家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优势 产业,而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集群。如美国硅谷的 i t 产业、好莱坞的 娱乐业、加洲的葡萄酒酿造业等就是依赖于集群而获得竞争优势的。如今,发展 中国家的产业集群现象也在崛起,如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集群比较集中。具体来说,包括广东 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的环杭州湾及温台沿海平原、江苏环长江三角洲南部平 原地带、以及闽南沿海和山东东南沿海地区。各地名称叫法不一,如广东称为专 业镇,浙江称为特色工业园区或块状经济。可以说,产业集群为东部沿海地区经 济增长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是东部地区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如何借鉴发达国家及东部地区发展产业集群的经验来加速欠发达的西部地区 发展,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正是需要我们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我国产业集群理论尚处于起步阶段。当前产业集群理论的主流大 都从已经成形的产业集群出发,重点研究产业集群的内涵特征、形成机理、竞争 优势以及典型案例等,即重点研究集群本身,应用也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而怎 样培育产业集群,特别是对欠发达地区而言研究是不够系统的。本文从多个角度 深入分析欠发达地区如何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从而使欠发达地区获得持续 的区域竞争力。 现实意义: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的今天,产业集群以其 特有的优势使产业植根化、网络化,并成为影响资本流向的主导力量,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视角下四川省产业发展研究 2 日益成为参与区域经济竞争的强劲力量和重要途径。产业集群是区域竞争力的重 要标志, 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共同特点是靠要素投入推动, 而当要素投入数量和质 量既定的情况下, 通过要素之间和生产环节之间的整合建立以专业化分工网络为 基础的产业集群, 能强化地区经济增长核心能力。 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关键是促成 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制度条件。 政府可以通过实施积极的集群创导, 制定促进产 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相融合的发展政策, 不断优化区域创新环境, 提升区域创新 能力。而如何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培育和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地方产业集群,是 每一个政府面临的新任务。 四川省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 通过产业集群的集聚和 辐射效应, 提升产业能级、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可以努力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为国家层面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尝试。这一选题的研究对于促进四川省产业集 群的高效发展、加强全省经济协作、调整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增强区域竞争力 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的路线和内容 ( 一) 研究的路线 图 1 论文的研究体系 ( 二) 研究的内容 本文分为五个章节,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是导论部分,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的意义、方法、思路和内容等 方面的内容。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第一章是产业集群概论。引出产业集群的定义、特性、分类以及产业集群对 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二章先对我国西部地区四川省的产业状况( 主要是六大优势产业) 运用图 表进行实证分析和对比分析,利用区位商法找出制约四川省产业集群发的因素, 并逐一分析。 第三章对国内产业集群发展较为成功的国内外经验, 深入分析了其形成条件、 主要特点和它成功的经验,旨在借鉴。 第四章是采用 s w o t 分析方法对四川省实施产业集群进行分析, 找出发展中的 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为后续的研究论证提供支撑。 第五章针对四川省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借助以上分析结果对其未 来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自己想法和建议,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产业布局。 最后对全文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一些论文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 的方向。 四、产业集群的理论综述 ( 一) 产业集群理论在国外的发展 马歇尔(m a r s h a l l , 1 9 8 0 ) ,从外部经济的角度详细分析了产业集聚的形成原 因。在他看来,引起产业集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自然条件”和“宫廷的 浆液”外,追求外部规模经济是根本原因。 保罗. 克鲁格曼( p a u l . k r u g m a n , 1 9 9 1 ) ,也从规模经济的角度分析了产业集群 现象。克鲁格曼认为国家之间的贸易,尤其是相似国家同类产品的贸易,代表了 这些国家根据规模收益递增( i n c r e a s i n g r e t u r n s t o s c a l e ) 原理而发展专业化的 结果,与国家生产要素察赋差异关系不大,起决定作用的是偶然性、路径依赖、 历史和特殊事件。 阿尔弗雷德韦伯( a l f r e d . w e b e r , 1 9 0 9 ) ,从成本节约的角度分析了产业集 群的动因。认为除了劳动力和运输成本等区域要素之外,由集聚带来的成本节约 也是导致工业在某一地区集聚的重要因素。韦伯把产业集群归结为四个方面的原 因: 一是技术设备的发展; 二是劳动力组织的发展; 三是市场化因素; 四是经常性开 支成本。 胡佛( e . m . h o o v e r ) 引入了区位化经济( l o c a l i z a t i o n e c o n o m i e s ) 而与城镇化 经济(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e c o n o m i e s ) 的区别,在 1 9 4 8 年出版的经济活动的区位 一书中, 他提出与群体规模有关的外部性经济不仅与购买即需求方面的因素有关, 而且也包括成本与供应问题,这涉及到群体经济内专业化经济的外部性及群体内 每一产出率总平均成本的下降问题。 产业集群视角下四川省产业发展研究 4 法国经济学家帕鲁( f r a n c o i s p e r r o u s ) ,首次提出了增长极的概念。帕鲁提 出的非均衡增长战略,是通过“增长极”对周围资源和产业的吸聚和带动作用来 实现的。在帕鲁的分析中虽未提到空间集聚,但其实质也是一种集聚经济理论。 前苏联学者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通过对地 域生产综合体结构的分析,可清楚地看到它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产业集聚,集聚 的核心是专门化部门,围绕这一核心的有关联类和依附类企业以及所有企业共同 享用的基础设施。 威廉姆森( w i l l i a m s o n , 1 9 8 9 ) 等人在科斯交易成本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人的 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行为、资产专用性等观点,并于 2 0 世纪 7 0 年代中期逐步形 成了交易成本经济学。根据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理论,产业集群是介于纯市场组织 和纯层级组织的中间性组织形式,其产生的目的是为了使交易成本最小化。 迈克尔波特( m i c h a e l e . p o r t e r ,1 9 9 8 ) 从竞争优势的角度分析了产业集群 的形成原因,他认为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市场需求、 生产要素条件、相关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并由此构建了国家竞争优势来源的 “钻石”模型( 1 9 9 0 ) 。1 9 9 8 年波特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产业集群与新竞 争经济学一文,将钻石体系与产业集群理论结合起来,解释了产业集群的形成 与发展过程。波特认为: 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在于该地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钻石 体系部分条件的成立。比如,特别的或适当的基础设施条件、不寻常或严苛的本 地需求等都可能导致产业集群的出现。 当前,国外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机理、技术创新、组 织创新、社会资本以及经济发展与产业集群的关系、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政策和 实证研究、动态轨迹、工业化等方面。 ( 二) 产业集群理论在国内的发展 1 9 9 4 年,王缉慈对我国出现的开发区现象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 在同年出版的现代工业地理学一书中介绍了新产业区的概念,还结合国内各 区域发展的实际进行了实证分析与探讨。于 2 0 0 1 年出版的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 与区域发展一书中,较为系统综述了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的主要流派思想,并 对国内外大量产业集群进行了实证分析(王缉慈等,2 0 0 1 ) 。 朱华展以浙江产业群发展为研究对象,对浙江产业群的发展过程与特征进行 剖析,他对浙江产业群的研究是十分深入的。 王裙对广东专业镇经济进行考察,把珠三角的产业集群分为专业市场型、纵 向配套型、合作配套型。 陈雪梅在对中小企业形成的内部与外部原因进行分析后,认为中小企业集群 形成的方式主要有由区域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因素形成由大企业改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造、分拆而形成由跨国公司对外投资而形成等。 徐康宁在对浙江产业集群的研究后发现,产业集群与经济开发的程度有很大 关系,如果合理运用产业要素变动和经济地理变迁的有利因素,可以加快产业集 群的发展,发挥产业集群的效应,提高产业效率。 还有众多的学者如刘友金 (2 0 0 1 ) 、 黄鲁成 (2 0 0 1 ) 、 熊军 (2 0 0 1 ) 、 贾根良 (2 0 0 1 ) 等都从不同侧面对集群开展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借鉴了国外的相关理论,集中于产业集群产生的经济绩效和我 国区域及其产业发展中的应用方面,对于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区域及其产业 发展战略思路确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五、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 一) 研究方法 1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定性给出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基 本路径等。在分析四川省优势产 业的集群发展阶段时,运用了定量研究法。 2 、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本文运用一般的经济学原理和产业集群理论去分析产业集群的各种关系,同 时结合四川省产业集群进行实证分析,给出了其集群化建设的思路。 3 、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是本文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作者在研究过程中,调阅了国内外经 济地理、产业经济、战略管理、技术创新等领域的有关文献,从而使本研究得以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思考问题。事实上,理论框架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前 人研究文献的启示。 4 、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运用图表法、比较法等方法对四川省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 上,归纳总结了其产业发展的基础、制约因素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理论分析提 出了四川省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路和战略途径。 ( 二) 主要创新点 1 、融合了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等各学科领 域的相关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新观点。将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的 陈雪梅、赵坷,中小企业群形成的方式分析j,暨南大学学报,2004(2) 徐康宁,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1(11) 产业集群视角下四川省产业发展研究 6 考查结合起来,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以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探讨四川 省经济的发展,在客观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建议。使得本文对于产业集群 的研究不仅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上,而是通过对四川省产业集群现状分析的基 础上,结合相关的理论,对该省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提出了建议。 2 、本文所研究的角度立足于宏观,先从四川省经济本身的发展出发,再到六 大优势产业的发展。并注重宏观和微观的协调有序发展。 但是,由于资料搜集中存在很多实质性的困难,以及自身分析能力的欠缺和 研究时间的限制,所以论文尚存许多不足之处:例如文中对该省已形成的产业集 群和正在形成中的产业集群对该省经济的辐射力影响程度方面涉及甚少,还有举 证不够有说服力,企业数据支撑较少,这都有待于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深化。并恳 请各位专家老师们指导和帮助。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第一章 产业集群理论基础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有关产业集群现象 也早已引起了经济学家的关注,自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问世后, 世界各国对产业集群有了广泛的重视,产业集群被看作是某一国家或地区取得竞 争优势的重要外部特征。 许多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总是以集群的形式出现, 集群内的企业通过合作与交流、竞争与创新,能够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增强创新能力、产生规模经济效应,有效地带动地区及国家的经济发展。 一、产业集群的定义 一般而言,产业集群主要是指某一区域的产业集中现象。到底何为产业集群, 不同国家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归纳起来详见表 1 。 1 9 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马 歇尔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把产业集群定义为产业区。德国的工业区位 经济学家韦伯认为,集聚因素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仅通过企业自身的扩 大而产生集聚优势,这是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的 地方工业化,这是最重要的高级集聚阶段。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波特认为: “集群 是一组在地缘上接近的相关企业和相关机构,由共同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 ” 派 克等人则将产业集群定义为: “在生产过程中相互关联的企业聚集,通常在一个产 业内,并且根植于地方社区。 ” 表 1 各国学者对集群本质的理解 国 家 对集群的理解 国 家 对集群的理解 美国 供应链网络和生产网络 加拿大 创新系统 英国 区域创新系统 墨西哥 创新系统 荷兰 价值链和生产网络 意大利 产业知识流 德国 相似公司的集聚和创新能力 爱尔兰 价值链 法国 由知识链连接起来的独特组合 澳大利亚 创新网络和生产网络 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概念也有不同的看法。曾忠禄( 1 9 9 7 ) 认为,产业集群指 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 仇保兴( 1 9 9 9 ) 钱志新,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年第 1 版。 产业集群视角下四川省产业发展研究 8 对产业集群的定义: 由一群彼此独立但又相互之间又有特定关系的中小企业依据 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所建立起来的组织,这种组织的结构介于纯市场和层级两种组 织之间,它比市场稳定,比层级组织灵活。借助于这种特殊的组织结构,小企业 之间建立长久的交易关系而且不一定需要协约来维持,而主要通过信任和承诺来 进行协作。集群内的每个小企业都可以获得集群外的企业所没有的竞争优势。 徐 康宁 ( 2 0 0 1 ) 认为, 产业集群是指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 成长现象。 盛世豪 ( 2 0 0 3 ) 把产业集群定义为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特色产业为支 柱、网络结构为基础的一种空间产业组织,或区域性柔性生产体系。从本质上说, 它是一种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新型产业组织形式。 综合上述观点,几乎所有研究产业集群的学者都认为产业集群是指从事同一 产业的相关企业在特定的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并且这种集聚是建立在一定的专业 化分工和协作基础上的。本文中产业集群的定义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特定区 域内的同行业企业通过相互关联(合作与竞争)共享区域内发达的要素市场,不 断促进区域内产业集中,分工深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这类企业群称为产业集 群。 二、产业集群的特征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产业集群主要具有以下四种基本特征: ( 一) 专业性 产业集群可以看成是弹性生产的地域系统。产业集群内单个企业的生产总是 集中于有限的产品和工艺过程,形成专业化的特点,专业化的分工是与生产的技 术可分性以及垂直分离的生产组织方式相关的;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在相互的 竞争中互相联系,互相协作和补充,而区域作为一个单个企业的集合体,内生是 相当灵活和多样化的。 ( 二) 根植性 根植性即地域的制度文化特征,强调的是经济主体与地域间的联系,是指经 济行为深深地嵌入到区域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等关系中。在产业集群产业发展过 程中,各种传统、宗教、历史习惯,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和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使得生产要素组织成本降低。根植性从根本上强化了产 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显现了生产活动的独特性及随之产生的产品和服务的特色性。 曾忠禄,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南开经济研究,1997(1) 2 仇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4) 。 徐康宁,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 , 中国工业经济,2000(11)。 盛世豪,郑燕伟, “浙江现象”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1 版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根植性是产业地方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形成产业竞争优势的力量与源泉。更重要 的是,根植性与地方社会资本的积累有一种互动关系,强化了产业集群的路径依 赖,使得产业集群的发展与本地经济、社会乃至政治、文化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在知识经济与全球化的过程中,地方产业像植物一样在本地土壤上茁壮成长。 ( 三) 网络性 产业集群的网络特征主要是集群内存在前向、后向和水平的产业联系的供应 商、生产商、销售代理商、中间商、顾客之间,企业与当地政府、大学或研究机 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组织等相关支撑体系之间,通过长期的联系形成本地化 网络。网络中的各行为主体之间以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频繁地进行着商品、信 息、服务、劳动力等交易、交流和互动,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共同推进区域经 济的发展与企业的持续创新。 ( 四) 自组织性 产业集群的自组织性也称为自我增强特征,这种特征源于外部经济的正反机 制。集群一旦形成,就能通过发挥其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的优势以及区 域创新环境弥漫的“产业空气” ,既促进集群内部新企业的衍生,又增强对集群外 部企业进入的吸引力,从而使集群的规模不断扩张、优势持续累积,体现出一种 “路径依赖”和“累积因果”的自我增强过程。 三、产业集群的理论 ( 一) 工业区位理论 区位经济学家提出了旨在指导投资区位选择的聚集经济理论,其中产业集群 理论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韦伯( w e b e r ) 在 1 9 0 9 年出版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 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聚集因素,阿尔弗雷德韦伯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 者,他从微观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阐明了企业是否靠近取决于聚集的好处与成 本的对比。韦伯认为,产业聚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自身的简单规模 扩张,从而引起产业集中化,这是产业聚集的低级阶段;第二阶段主要是靠大企 业以完善的组织方式集中于某一地方,并引发了更多同类企业的出现,这时,大 规模生产的显著经济优势就是有效的地方性聚集效应。韦伯把产业集群归结为四 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个因素是技术设备的发展,随着技术设备专业化的整体功能 加强,技术设备相互依存会促使产业集中化;第二个因素是劳动力组织的发展, 韦伯把一个充分发展的、新颖的、综合的劳动力组织看作是一定意义上的设备, 由于其专业化,因而促进了产业集群化;第三个因素是市场化因素,韦伯认 为这是最重要的因素,产业集群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批量购买和出售的规模,得 产业集群视角下四川省产业发展研究 10 到成本更为低廉的信用,甚至“消灭中间人” ;第四个因素是经常性开支成本,产 业集群会引发煤气、 自来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共用,从而减少经常性开支成本。 韦伯还从运输指向和劳动力指向两个不同的途径分析产业集群能够达到的最大规 模。韦伯探讨了产业聚集优势的因素,量化了聚集形成的规则,研究成果具有相 当的价值。胡佛在 1 9 4 8 年出版的经济活动的区位中心中,也将聚集经济视 为生产区位的一个变量,并把产业集群产生的规模经济定义为某产业在特定地区 聚集体的规模所产生的经济。他认为规模经济有三个不同的层次,就任何一种产 业而言,都有单个区位的规模决定的经济,单个公司的规模决定的经济和该产业 某个区位的聚集体的规模决定的经济。 巴顿( b a r t o n ) 认为产业集群有利于熟练劳动力、经理、企业家的发展。与同 类企业地理集中进一步相关联的经济效应是日益积累起来的熟练劳动力汇集和适 应于当地工业发展的劳动力就业制度。他指出,地理上的集中能刺激企业去进行 改革,地理上的集中必然会带来竞争,而竞争促进了创新;地理上的集中本身就 有助于在商品制造者、供给者与顾客之间产生一种更为自由的信息传播,相当数 量的创新正是由于正确了解顾客的需要,以及发现供给上的特殊问题而产生的结 果。在通讯工具大量集中的较优越的地区就能使该地区的所有企业很快采纳这种 革新。因此,巴顿理论的独到之处是将产业集群与创新联系起来。 ( 二) 竞争优势理论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无疑是当前企业集群研究中广为引证的经典文 献之一,其中企业集群基础上“国家竞争优势”形成的思想却是基于其独特竞争 优势分析理论框架。仔细追溯波特竞争优势理论体系的形成可以清楚的发现,它 是以“竞争”为核心的竞争分析框架的逐步发展完善为线索的,这主要体现在波 特于 2 0 世纪 8 0 年代初期以来陆续出版的竞争战略( 1 9 8 0 ) 、 竞争优势:创造 和保持优良表现( 1 9 8 5 ) 以及国家竞争优势( 1 9 9 0 ) 三本著作中,前后思想融 合贯穿并最终形成了以获取竞争优势为目标的企业集群理论。波特在竞争战略 一书中,以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颇具新意的企业经营 战略的思考准则,即著名的“五种竞争力模型” 。波特将企业在投入产出过程中 可能面临的影响因素划分为五种竞争作用力,即“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侃 价能力、 供方侃价能力、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 并假设在这五种竞争力的作用下, 产业内的企业为维护本产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会一致对外, 这样,“五力竞争模型” 中的竞争概念就完全不同于传统经济理论中击败或超越对手的狭义竞争内涵,而 提出了更广阔的竞争考察视角, “顾客、供应商、替代品、潜在的进入者均为该产 业的竞争对手 ,并且依具体情况会或多或少地显露出其重要性。这种广义的竞 争可称为拓展竞争 ” 。波特将这五种竞争力视作是企业竞争战略形成的基石,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是企业竞争优势获取和维护的判别依据。一般情况下,通过对这五项因素的分析, 可以测知该产业的竞争强度与获利潜力。基于对企业竞争力的新思考,波特还系 统阐述并构建了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三个战略,即总成本领先战略、标新立异战 略以及目标集聚战略。 ( 三) 交易费用理论 市场失灵和交易费用往往被用来解释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尽管交易费用概念 最初并没有空间意义,但是后来的学者还是发现空间接近可以节约交易费用,这 说明地理集聚作为一种适应性安排可以支持生产系统的垂直分离。显然,如上逻 辑为“弹性专精”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了另一种解释途径。g u l y a n i 在对印度汽 车制造业的实证研究中发现,精益生产的内在要求和印度落后的交通设施之间的 矛盾驱使该国的汽车产业走向集聚;因为后者不仅提高了单位产品的运费,还使 得货物损失、库存成本和管理费用等间接成本大大增加,更严重的造成了供应链 的无效率,从而使汽车组装厂的精益生产战略无从实施。如果说 g u l y a n i 的分析 是以空间距离的劣质性为背景的,那么安虎森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考察均质空间 接近的经济性便更具有普遍意义。他认为,空间距离通过作用于信息的不确定性 来讲的经济主体的信息生产效率从而增加其为交易而付出的信息搜寻成本( 交易 费用) ,并指出这是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主要动因。 金样荣和柯荣柱 基于对浙江模式的考察发现, 与小企业制造集群相伴生的发 达中间产品市场为当地的专业化生产上有效节约的交易费用,从而促使前者的社 会化分工进一步深化。仇保兴 也发现与地缘、亲缘相联系的人文纽带可以加强供 应商与客户之间的承诺和信任,从而使中间产品的交易能够非常顺利地完成。上 述讨论说明,地理接近和社会根植性这两组效应共同构成了产业集群在降低交易 费用上的优势, 从而进一步支持了威廉姆森关于中间组织也可以非常稳定的论断。 事实上, 外部经济论者在论证集群的经济合理性时己经不自觉地应用了这一结论, 若非如此, 那么集群的外部经济迟早会被分工细化导致的交易费用不经济而吞没, 集群的自我强化机制也就不能持续下去。 ( 四)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 t h e o r y o f i n d u s t r i a l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 在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 又称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是以同一市场的企业关系结构为对象,研究产业 内规模以及企业之间竞争与垄断关系的应用经济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的任务是为 分析企业关系结构的状况、性质及其发展规律提供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它可以 金祥荣、柯荣柱.对专业市场的一种交易费用经济学解释 j.经济研究 ,1997.6 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8 产业集群视角下四川省产业发展研究 12 为一国制定产业组织的合理化政策提供依据。 1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 最能代表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主要观点的是 s c p 分析框架, 即市场结构厂商 行为运行绩效分析范式, 简称 s c p 分析。 s c p 范式源于梅森和张伯伦. 1 9 5 9 年 梅森教授当年的博士生贝恩( j . s . b a i n ) 教授集大成于其著作产业组织一书 中,产业组织理论( s c p 分析) 基本形成。在 s c p 范式中,其基本的逻辑结论是市 场结构决定厂商行为,厂商行为影响运行绩效。 2 新产业组织理论 泰勒尔更关注企业理论、市场理论、企业间关系以及合同与组织间的关系的 研究 。在此阶段产业经济学吸收了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邮储银行2025白银市秋招笔试英语题专练及答案
- 建设银行2025咸宁市秋招面试典型题目及参考答案
- 中国银行2025广州市秋招笔试性格测试题专练及答案
- 2025年3D打印技术的材料创新研究
- 交通银行2025淮安市信息科技岗笔试题及答案
- 2025私有云市场分析
- 农业银行2025河源市小语种岗笔试题及答案
- 交通银行2025内江市秋招笔试EPI能力测试题专练及答案
- 建设银行2025结构化面试15问及话术山西地区
- 农业银行2025三明市信息科技岗笔试题及答案
- 幼儿园获奖公开课:中班语言活动《我的幼儿园》课件
- TJPMA 022-2024 疾病预防控制业务档案管理规范
- 餐饮服务与数字化运营 习题及答案 项目七
- 《神经外科颅内压增高》教学课件
- 铁路劳动安全 课件 第五章 安全标志标识
- 教师严慈相济课件
- 肛肠科个案护理
- 果园机器人课件
- 数智时代高校微专业的内涵特征、建设机制与推进路径
- 4第四节决策树与集成算法
- 汽车零部件质量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