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济南某10层酒店中央空调设计【全套图纸】.doc_第1页
毕业设计(论文)-济南某10层酒店中央空调设计【全套图纸】.doc_第2页
毕业设计(论文)-济南某10层酒店中央空调设计【全套图纸】.doc_第3页
毕业设计(论文)-济南某10层酒店中央空调设计【全套图纸】.doc_第4页
毕业设计(论文)-济南某10层酒店中央空调设计【全套图纸】.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家庄铁道大学毕业设计第1章 绪论全套图纸,加1538937061.1 空气调节的含义建筑是人们生活与工作的场所。现代人类大约有五分之四的时间是在建筑中度过。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建筑环境对人类的寿命、工作效率、产品质量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人类从穴居到居住现代建筑的漫长发展道路上,始终不懈地改善室内环境,以满足人类自身生活、工作对环境的要求,和满足生产、科学实验对环境的要求。人们对现代建筑的要求,不只有挡风遮雨的功能,而且还应是一个温湿度宜人、空气清新、光照柔和、宁静舒适的环境。生产与科学实验对环境提出了更苛刻的条件,如计算室或标准量具生产环境要求温度恒定(称恒温),纺织车间要求湿度恒定(称恒湿),有些合成纤维的生产要求恒温恒湿,半导体器件、磁头、磁鼓生产要求对环境中的灰尘有严格的控制,等等。这些人类自身对环境的要求和生产、科学实验对环境的要求导致了建筑环境控制技术的产生与罚展,并且已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建筑环境学中指出,建筑环境由热湿环境、室内空气品质、室内光环境和声环境所组成。空气调节是控制建筑热湿环境和室内空气品质的技术,同时也包含对系统本身所产生噪声的控制。 空气调节(Air Conditioning)实现某一房间或空间内的温度、湿度、洁净度和空气流动速度等进行调节与控制,并提供足够量的新鲜空气。空气调节简称空调。空调可以实现对建筑热湿环境、空气品质全面进行控制,或是说它包含了采暖功能和通风的部分功能。实际应用中并不是任何场合都需要用空调对所用的环境参数进行调节与控制,例如,寒冷地区,有些建筑只需要采暖;又如有些生产场所,只需要用通风对污染物进行控制,而对温湿度并无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利用自然通风来消除室内余热余湿,可以大大减少能量消耗和设备费用,应尽量优先采用。1.2 空调技术的发展概况早在秦、汉年间,我国就有了以天然冰作冷源对房间进行冷却的“空调房间”,据艺文志记载:“大秦国有五宫殿,以水晶为柱拱,称水晶宫,内实以冰,遇夏开放。”尽管我们古老文明也创造了采暖通风空调的应用技术,但现代意义上的采暖通风空调技术的起源在西方。1904年在纽约建成斯托克斯交易所空调系统(制冷量450冷冻,即1406KW),同一时间在德国一剧院建成类似的空调系统。1911年美国开利(Karrier,W.H.)博士发表了湿空气的热力参数计算公式,而后形成了现在广为应用的湿空气焓湿图,使得空调的计算更为合理。到1940年全美国制冷机总安装功率5106KW中有16%用于空调。而今天在发达国家中,“空调”一词已被一般人所了解,家用空调器在家庭中应用已相当普及,1996年日本销售家用空调器811.6万台。美国家用空调器销量一直保持在250160万台/年。现代的采暖通风空调技术在我国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在1949年前,只有在大城市的高级建筑物中才空调技术的应用,设备都是来自舶来品。上海大光明影院是最早用集中式空调系统的建筑物,建于1931年,采用离心式冷水机组。新中国成立后,空调技术才得到迅速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迎来了工业建筑第一次高潮,前苏联援建了156项工程,同时带进了前苏联的空调技术和设备,这时工艺性空调也得到了发展,例如在大工厂中建有恒温恒湿的计量室,纺织工厂设有以湿度控制为主的空调系统。但当时基本上没有空调产品和专门为空调用的制冷设备。20世纪607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从而形成了空调技术发展的时代特点。从仿制前苏联产品转向自主开发。这段时间舒适性空调也有了一些应用,主要应用在高级宾馆、会堂、体育馆、剧场等公共建筑中。也开发了一些空调产品,如JW型组合式空调机、恒温恒湿式空调机、除湿机、专为空调用的活塞式冷水机组等。1975年颁布了工业企业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TJ1975),从而结束了空调工程设计无章可循的历史。这一规范也体现了我国专业工作者的一部分研究成果。20世纪8090年代是空调技术发展最快的时期。这时期是我国经济转轨时期,而空调也从原来主要服务对象工业转向民用。从南到北的星级宾馆都装有空调,最差的也装有分体式或窗式空调器。商场、娱乐场所、餐饮店、体育馆、高档办公楼中设空调已经很普遍了,而空调器也普遍进入了家庭。中国空调的市场潜力很大,预示着行业的发展前景远大。展望21世纪空调行业的发展,必将是走向一个稳步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3 中央空调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国民收入逐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家庭居住条件日益改善,人们对家居环境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对家用中央空调的需求越来越大,空调成为人们家居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分布不匀的国家,家居中央空调的使用情况多种多样,分布差异较大。华东沿海一带人们生活水平普遍较高,空调已不仅仅是用来降温,而是越来越多的用户都认为必须改善空气质量,提高空气质量,上述三种空调已不仅仅是单一使用,而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加新风热交换器。其次,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较大,在不同的地区人们对家庭空调的需求不一样。即使在同一地区,由于人们的收水平不同,住宅形式也多种多样,而且生活习惯也不尽相同,因此对家用空调的需求也是多层次的。从环境和能源角度考虑,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许多大中型城市出现“热岛”效应、空气污染等现象,首先,我国家用空调的发展必须注重节能性,提高空调的能效比值,其次,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降低空调机的噪声和对周围环境空气质量的污染。再次,对各种形式的家用中央空调进行研究和开发,在研究和设计进程中,充分考虑我国的具体国情,生产和开发各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家用中央空调系统。第2章 工程概述2.1 室外气象参数绪 论 夏季大气压力99.85KPa 空气日平均温度31.3 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34.8 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26.7 室外平均风速2.8m/s 最热月平均相对湿度73 % 冬季大气压力102.02kPa 室外空调计算温度-10 最冷月平均相对湿度54% 采暖室外计算温度-7 室外平均风速4.3m/s2.2 室内设计参数表2.1 各空调房间室内计算参数夏季冬季新鲜空气量噪声标准温度()湿度(%)温度()湿度(%)m3/h人db(A)2655205030 45表2.2 照明功率密度值(w)1建筑类别房间类别照明功率密度公共建筑办公室11包房20走 廊20其 他11表2.3 不同类型房间人均占有的使用面积(/人)建筑类别房间类别人均占有的使用面积 公共建筑办公室2包房12走 廊20其 他3表2.4 不同类型房间电器设备功率(w) 房间类别电器设备功率公共建筑办公室13包房0走 廊0其 他52.3 土建资料围护类型名称传热系数(w/.)(夏/冬)传热衰减传热延迟(h)外墙加气混凝土砌块外墙-3000.82/0.830.656.45外窗双层铝合金窗2.90/2.991.000.37内墙加气混凝土板(008001)0.85/0.850.517.72内门木(塑料)框单层实体门3.35/3.350.990.51内墙混凝土隔墙(004001)2.33/2.330.347.38内墙加气混凝土砌块外墙-3000.78/0.780.567.25外墙混凝土内保温-800.76/0.770.337.02第3章 空调负荷计算3.1 冷负荷理论根据 3.1.1 外墙和屋面传热冷负荷计算公式外墙或屋面传热形成的计算时刻冷负荷(W),按下式计算: (3.1)式中 F计算面积,;计算时刻,点钟;温度波的作用时刻,即温度波作用于外墙或屋面外侧的时刻, 点钟;作用时刻下,通过外墙或屋面的冷负荷计算温差,简称负荷温差,。 注:例如对于延迟时间为5小时的外墙,在确定16点房间的传热冷负荷时,应取计算时刻=16,时间延迟为=5,作用时刻为=16-5=11。这是因为计算16点钟外墙内表面由于温度波动形成的房间冷负荷是5小时之前作用于外墙外表面温度波动产生的结果。当外墙或屋顶的衰减系数0.2时,可用日平均冷负荷代替各计算时刻的冷负荷: (3.2)式中 负荷温差的日平均值,。3.1.2 外窗的温差传热冷负荷通过外窗温差传热形成的计算时刻冷负荷Q按下式计算: (3.3)式中 计算时刻下的负荷温差,;K传热系数。3.1.3 外窗太阳辐射冷负荷透过外窗的太阳辐射形成的计算时刻冷负荷,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按下列各式计算:(1) 当外窗无任何遮阳设施时 (3.4)式中 计算时刻下太阳总辐射负荷强度,W/;(2) 当外窗只有内遮阳设施时 式中 计算时刻下太阳总辐射负荷强度,W/;(3) 当外窗只有外遮阳板时 注:对于北纬27度以南地区的南窗, 可不考虑外遮阳板的作用,直接按式(3.4)计算。(4) 当窗口既有内遮阳设施又有外遮阳板时 式中 计算时刻下,标准玻璃窗的直射辐射照度,W/; 计算时刻下,标准玻璃窗的散热辐射照度,W/; 窗上收太阳直射照射的面积; F外窗面积(包括窗框、即窗的墙洞面积); 窗的有效面积系数; 窗玻璃的遮挡系数; 窗内遮阳设施的遮阳系数;注:对于北纬27度以南地区的南窗, 可不考虑外遮阳板的作用,直接按式(3.5)计算。 3.1.4 内围护结构的传热冷负荷1. 当邻室为通风良好的非空调房间时,通过内窗的温差传热负荷,可按式(3.3)计算。2. 当邻室为通风良好的非空调房间时,通过内墙和楼板的温差传热负荷,可按式(3.1)计算,或按式(3.2)估算。此时负荷温差及其平均值,应按零朝向的数据采用。3. 当邻室有一定发热量时,通过空调房间内窗、隔墙、楼板或内门等内围护结构的温差传热负荷,按下式计算: 式中 Q稳态冷负荷,下同,W; 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 夏季空气调节室内计算温度,; 邻室温升,可根据邻室散热强度采用,。3.1.5 其他冷负荷1.人体冷负荷 人体显热散热形成的计算时刻冷负荷,按下式计算:式中 群体系数;n计算时刻空调房间内的总人数;一名成年男子小时显热散热量,W;人体显热散热冷负荷系数。 2.灯光冷负荷照明设备散热形成的计算时刻冷负荷,根据灯具的种类和安装情况分别按下列各式计算:白只灯和镇流器在空调房间外的荧光灯 镇流器装在空调房间内的荧光灯 暗装在吊顶玻璃罩内的荧光灯 式中 N照明设备的安装功率,kw; 考虑玻璃反射,顶棚内通风情况的系数,当荧光灯罩有小孔, 利用自然通风散热于顶棚内时,取为0.5-0.6,荧光灯罩无通风孔时,视顶棚内通风情况取为0.6-0.8; 同时使用系数,一般为0.5-0.8;T开灯时刻,点钟; 从开灯时刻算起到计算时刻的时间,h; 时间照明散热的冷负荷系数。 3. 设备冷负荷热设备及热表面散热形成的计算时刻冷负荷,按下式计算:式中 T热源投入使用的时刻,点钟; 从热源投入使用的时刻算起到计算时刻的时间,; 时间设备、器具散热的冷负荷系数; 热源的实际散热量,W。电热、电动设备散热量的计算方法如下: 电热设备散热量 电动机和工艺设备均在空调房间内的散发量 只有电动机在空调房间内的散热量 只有工艺设备在空调房间内的散热量 式中 N设备的总安装功率,kw; h电动机的效率; 、同时使用、利用系数,一般可取0.5-1.0、0.7-0.9; 小时平均实耗功率与设计最大功率之比,一般可取0.5左右; 通风保温系数;a输入功率系数。 4.渗透空气显热冷负荷渗透空气的显冷负荷Qx(W),按下式计算: 式中 G单位时间渗入室内的总空气量,kg/h; 夏季空调室外干球温度,; 室内计算温度,。5.食物的显热散热冷负荷进行餐厅冷负荷计算时,需要考虑食物的散热量。食物的显热散热形成的冷负荷,可按每位就餐客人8.7W考虑。 6.伴随散湿过程的潜热冷负荷a. 人体散湿和潜热冷负荷(1)人体散湿量按下式计算 式中D散湿量,kg/h; g一名成年男子的小时散湿量,g/h。(2) 人体散湿形成的潜热冷负荷Qw,按下式计算: 式中 一名成年男子小时潜热散热量,W; 群体系数。b. 渗入空气散湿量及潜热冷负(1) 渗透空气带入室内的湿量(kg/h),按下式计算: (2) 渗入空气形成的潜热冷负荷W,按下式计算: 式中 、室内、外空气的含湿量,g/Kg; 、室内、外空气的焓,KJ/Kg;c. 食物散湿量及潜热冷负荷(1) 餐厅的食物散湿量(kg/h),按下式计算: 式中 n就餐总人数。(2) 食物散湿量形成的潜热冷负荷W,按下式计算: 水面蒸发散湿量及潜热冷负荷(1) 敞开水面的蒸发散湿量(kg/h),按下式计算: 式中 A蒸发表面积,; a不同水温下的扩散系数; v蒸发表面的空气流速; 相应于水表面温度下的饱和空气的水蒸气分压力; 室内空气的水蒸气分压力; B标准大气压,101325Pa; 当地大气压(Pa)。3.2 冷负荷计算总房间面积(): 8730.26最大冷负荷时刻: 16:00总冷负荷(W)(含新风): 798274.50总冷指标(含新风): 91.44冷负荷(W)(不含新风): 674945.40冷指标(不含新风): 77.31总湿负荷(kg/h)(含新风): 163.8308总湿指标(含新风): 0.0188湿负荷(kg/h)(不含新风): 78.6323湿指标(不含新风): 0.0090总热负荷(W)(含新风): 257897.98总热指标(含新风): 29.54热负荷(W)(不含新风): 257897.98热指标(不含新风): 29.54热负荷(W)(不含户间): 257897.98热指标(不含户间): 29.54冬季总湿负荷(kg/h): 0.2128冬季总湿负荷指标: 0.0000本工程各个房间冷负荷/湿负荷总计: 见全楼冷负荷汇总表。全楼冷负荷及各房间分项负荷计算结果见附表一:全楼冷负荷汇总表附表二:各房间空调负荷计算表3.3 热负荷计算 1.通过围护物的温差传热量作用下的基本耗热量: - 通过供暖房间某一面围护物的温差传热量(或称为基本耗热量), W; K - 该面围护物的传热系数, W/(m2.; F - 该面围护物的散热面积, m2; - 室内空气计算温度, ; - 室外供暖计算温度, ; a - 温差修正系数. 注:对于内门、内墙、内窗,如果提供了邻室温差, 则基本耗热量计算公式如下: 其符号意义同上.该围护结构的附加耗热量等于其基本耗热量. 2.附加耗热量: - 附加耗热量 - 朝向附加率(或称朝向修正系数) - 风力附加率(或称风力修正系数) - 高度附加 - 外门附加 3.通过门窗缝隙的冷风渗透耗热量 Qs(W) : - 干空气的定压质量比热容, Kj / (Kg * ) V - 渗透空气的体积流量, m3 / h - 室外温度下的空气密度 Kg / m3 - 室内空气计算温度, ; - 室外供暖计算温度, ; 各房间热负荷值见附表三:空调热负荷计算表第4章 空调系统方案的确定4.1 空调水系统的选取冷水系统方案的确定及优缺点如下表:表4.1冷水系统优缺点类型特征优点缺点闭式管路系统不与大气相接触,仅在系统最高点设置膨胀水箱与设备的腐蚀机会少;不需克服静水压力,水泵压力、功率均低。系统简单与蓄热水池连接比较复杂开式管路系统与大气相通与蓄热水池连接比较简单易腐蚀,输送能耗大同程式供回水干管中的水流方向相同;经过每一管路的长度相等水量分配,调度方便,便于水力平衡需设回程管,管道长度增加,初投资稍高异程式供回水干管中的水流方向相反;经过每一管路的长度不相等不需设回程管,管道长度较短,管路简单,初投资稍低水量分配,调度较难,水力平衡较麻烦两管制供热、供冷合用同一管路系统管路系统简单,初投资省无法同时满足供热、供冷的要求三管制分别设置供冷、供热管路与换热器,但冷热回水的管路共用能同时满足供冷、供热的要求,管路系统较四管制简单有冷热混合损失,投资高于两管制,管路系统布置较简单四管制供冷、供热的供、回水管均分开设置,具有冷、热两套独立的系统能灵活实现同时供冷或供热,没有冷、热混合损失管路系统复杂,初投资高,占用建筑空间较多单式泵冷、热源侧与负荷侧合用一组循环水泵系统简单,初投资省不能调节水泵流量,难以节省输送能耗,不能适应供水分区压降较悬殊的情况复式泵冷、热源侧与负荷侧分别配备循环水泵可以实现水泵变流量,能节省输送能耗,能适应供水分区不同压降,系统总压力低。系统较复杂,初投资较高变水量系统中的供回水温度保持定值,负荷变化时,通过改变供水量的变化来适应输送能耗随负荷的减少而降低;配管设计,可以考虑同时使用系数,管径相应减少;水泵容量、电耗相应减少 系统较复杂必须配备自控设备基于本建筑为高层建筑、同时考虑到节能与管道内清洁等问题,因而采用了闭式系统,不与大气相接触,仅在系统最高点设置膨胀水箱,这样不仅使管路不易产生污垢和腐蚀,不需要克服系统静水压头,且水泵耗电较小。根据地理位置和建筑的特点设四个水系统。,水系统均设为同程式。每个层供回水管路外,各并联环路的管路总长度基本相同,各用户盘管的水阻力大致相等,所以系统的水力稳定性好,流量分配均匀,此系统属于垂直且水平同程系统。为保证负荷变化时系统能有效。可靠节能的运行,设置三台冷冻水泵和冷却水泵,其中分别设一台为备用水泵;风机盘管供回水管上均设有电动调节阀,对应在制冷机房集水器和分水器之间设置压差调节阀,起旁通之效。依据负荷的变化灵活的调节。(在过渡季节亦可用,流量小时可将大流量高扬程的冷水循环水泵的冷水直接送回机组节省能源)为防止管网因杂质和积垢而造成水路堵塞影响使用,在制冷机组、水泵回水口上加电子水处理仪和除垢器4.2 空调风系统的选取4.2.1 空调系统的划分原则(1).能保证室内要求的参数,即在设计条件下和运行条件下均能保证达到室内温度、相对湿度、净化等要求。(2).初投资和运行费用综合起来较为经济;(3).尽量减少一个系统内的各房间相互不利的影响;(4).尽量减少风管长度和风管重叠,便于施工、管理和测试。(5).系统应与建筑物分区一致。(6).一般民用建筑中的空气系统不宜过大,否则风管难于布置;系统最好不要跨楼层设置,需要跨楼层设置时,层数也不应过多这样有利于防火。 4.2.2 方案比较表4.2 全空气系统与空气水系统方案比较表 比较项目全空气系统空气水系统设备布置与机房空调与制冷设备可以集中布置在机房机房面积较大层高较高有时可以布置在屋顶或安设在车间柱间平台上只需要新风空调机房、机房面积小风机盘管可以设在空调机房内分散布置、敷设各种管线较麻烦风管系统空调送回风管系统复杂、布置困难支风管和风口较多时不易均衡调节风量放室内时不接送、回风管当和新风系统联合使用时,新风管较小节能与经济性可以根据室外气象参数的变化和室内负荷变化实现全年多工况节能运行调节,充分利用室外新风减少与避免冷热抵消,减少冷冻机运行时间对热湿负荷变化不一致或室内参数不同的多房间不经济部分房间停止工作不需空调时整个空调系统仍需运行不经济灵活性大、节能效果好,可根据各室负荷情况自我调节盘管冬夏兼用,内避容易结垢,降低传热效率无法实现全年多工况节能运行安装设备与风管的安装工作量大周期长安装投产较快,介于集中式空调系统与单元式空调器之间维护运行空调与制冷设备集中安设在机房便于管理和维护布置分散维护管理不方便,水系统布置复杂、易漏水温湿度控制可以严格地控制室内温度和室内相对湿度对室内温度要求严格时难于满足消声与隔振可以有效地采取消防和隔振措施必须采用低噪声风机才能保证室内要求风管互相串通空调房间之间有风管连通,使各房间互相污染,当发生火灾时会通过风管迅速蔓延各空调房间之间不会互相污染 表4.3 风机盘管+新风系统的特点表 优点1)布置灵活,可以和集中处理的新风系统联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2)各空调房间互不干扰,可以独立地调节室温,并可随时根据需要开停机组,节省运行费用,灵活性大,节能效果好3)与集中式空调相比不需回风管道,节约建筑空间4)机组部件多为装配式、定型化、规格化程度高,便于用户选择和安装5)只需新风空调机房,机房面积小6)使用季节长7)各房间之间不会互相污染缺点1)对机组制作要求高,则维修工作量很大2)机组剩余压头小室内气流分布受限制3)分散布置敷设各中管线较麻烦,维修管理不方便4)无法实现全年多工况节能运行调节5)水系统复杂,易漏水6)过滤性能差适用性适用于旅馆、公寓、医院、办公楼等高层多层的建筑物中,需要增设空调的小面积多房间建筑室温需要进行个别调节的场合 4.3 系统选择基于本工程的特点,所以决定采用风机盘管+新风系统餐厅等属于高大空间场所,冷负荷密度大,潜热负荷大,人员密度大,且食物、人员散发气味多,如果风量补足,不单会使室内的温湿度得不到保证,而且会对空气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同时,餐厅与厨房相连,如果没有足够的空气压力,厨房的异味将散发到餐厅,对餐厅的空气质量造成巨大影响。必须对空气进行集中处理要具有较强的去湿能力,而且风量要大。 客房标准间、办公室等小房间,各房间的负荷根据运行时间不一致,且各自有不同要求,且受到层高的限制,因而选用了风机盘管加独立新风系统形式。其中新风单独处理,与之相比的新风经过回风箱处理的方案相比,减少了风机盘管中风机的风量,减少了噪声,当风机盘管不运行时新风继续送风,不经过回风口,增加了室内空气品质。 4.4 新风系统新风系统的形式采用分楼层水平式,每层设置新风系统。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 ,新风处理方式不一样,对室内空气品质有很大的影响。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的空气处理方式有:1)新风处理到室内状态的等焓线,不承担室内冷负荷;2)新风处理到室内状态的等含湿量线,新风机组承担部分室内冷负荷;3)新风处理到焓值小于室内状态点焓值,新风机组不仅承担新风冷负荷,还承担部分室内显热冷负荷和全部潜热冷负荷,风机盘管仅承担一部分室内显热冷负荷,可实现等湿冷却,可改善室内卫生和防止水患;4)新风处理到室内状态的等温线风机盘管承担的负荷很大,特别是湿负荷很大,造成卫生问题和水患; 5)新风处理到室内状态的等焓线,并与室内状态点直接混合进入风机盘管处理。风机盘管处理的风量比其它方式大,不易选型。通过比较和该设计的特点,决定选择新风处理到室内状态的等焓线,不承担室内冷负荷方案。在每层走廊的两端设置新风处理机组,负担新风负荷.第5章 空调设备选择计算空调设备的选择主要包括末端设备、空调机组、改善空气品质设备、及空调节能与热回收设备,在选择设备之前必须先进行计算,根据具体安装位置选择合适的设备、最后进行校核计算。5.1 风机盘管的选择计算5.1.1 风机盘管加独立新风系统的处理过程以及送风参数计算 其夏季处理过程焓湿图如下:图5.1夏季风机盘管处理过程焓湿图O室外空气参数,R室内设计参数, M风机盘管处理室内的空气点S送风状态点,室内热湿比,fc风机盘管处理的热湿比新风处理到室内等焓点与机器露点的焦点,其不承担室内冷负荷,承担一部分湿负荷。其中热湿比: 总送风量: 新风量: FCU的风量: 对于M点焓值的确定: 由于 注:以上处理过程是在不考虑管道、设备温升或其保温性能很好时的得到的近似设计计算过程。根据以上计算过程,可初步选取空气处理设备。5.1.2 风机盘管的选择计算以标准层向阳面标准房间6006房间为例,房间的不含新风负荷时为Q=2.527kw,湿负荷M=0.23kg/h,室内空气计算温度=25,相对湿度55,室外干球温度=34.8,相对湿度为54,该房间室内人员2人,总新风量为603/h。其焓湿图如下: 图5.2风机盘管处理焓湿图由图并查表计算得到风量为481.8 m3 /h;冷量为2.257kw,选风机盘管型号,当风量和冷量不匹配时,且实际焓降名义焓降,选型时按风量优先,得其型号为FP-5.1WA风量5103/h,名义冷量3.04kw,机组的全冷和显冷量均能满足要求,并且还有一部分富裕量。其他房间的风机盘管选型见图纸注:风机盘管机组的选择都选用了中速制冷量、中速风速,且是风量优先,冷量校核。所选的盘管实际制冷量要比所需要的大很多,但可以通过调节盘管水流量,提高回水温度来调节。5.1.3 风机盘管的布置风机盘管的布置与空调房间的使用性质和建筑形式有关,对于客房标准间一般布置在进门的过道顶棚内,采用吊顶卧式暗装的形式。对于一层商务管理用房,餐厅用房等层高较高的房间均用采用上送上回。 风机盘管机组空调系统的新风供给方式采用由独立新风系统供给室内新风,经过处理过的新风从进风总风管通过支管送入各个房间。单独设置的新风机组,可随室外空气状态参数的变化进行调节,保证了室内空气参数的稳定,房间新风全年都可以得到保证。风机盘管机组的供水系统采用双水管系统,过渡季节尽量利用室外新风,关闭空调机组关闭供水。5.2 新风机组的选择计算新风机组计算方法与风机盘管计算方法基本相同。这里不再详细阐述,具体计算请看新风机组选择计算。新风全冷负荷其中: md -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下的空气密度(1.364kg/m3) - 夏季室外计算参数下的焓值(kJ/kg) - 室内空气的焓值(kJ/kg) G - 新风量 新风湿负荷 (kg/h)其中: -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参数时的含湿量(g/kg) 室内空气的含湿量(g/kg)5.2.1 新风机组选择计算以6楼新风机组为例,房间的新风负荷为Q= 101.9kw,新风湿负荷W= 13.73kg/h,室内空气计算温度=25,相对湿度55,室外干球温度=34.8,相对湿度为54,该楼层室内总人员58人,要求人均新风量为303/h,总新风量为17403/h。焓湿图如下:图5.3新风处理焓湿图查焓湿图可得:冷量Q=91.2kW,左边风量G=1600 m3 /h,右边风量G=1300 m3 /h选空调机组型号G-XF一台,其名义制冷量为91.2kW, 名义供热35.7kW,水流量右系统1.373m3/h,左系统1.892m3/h,送风量左边风量G=1600 m3 /h,右边风量G=1300 m3 /h。其他楼层风机型号如下表:G-XF吊装式新风空调机组楼层型号风量m3/h左系统右系统左系统右系统2G-2.5FG-3.5F250035004G-2.5FG-5F250050006-9G-2FG-1.5F2000150010G-2FG-1.5F200015005.2.2 新风机组的布置 新风机组的布置与每层建筑的建筑形式有关,由于单层的新风量不大,即每层只需布置一二个新风机组,需布置在容易引进,使风管最近和最不利环路阻力较为平衡的位置,新风支管出口直接接入室内。新风入口注意事项1)新风进口位置:本系统采用独立的新风系统,因此只须考虑风机盘管机组配置合理;布置时应尽量使排风口与进风口远离,进风口应尽量放在排风口的上风侧;为避免吸入室外地面灰尘,进风口底部应距地面不宜低于2m。2)新风口其他要求:进风口应设百叶窗,以防雨水进入,百叶窗应采用固定的百叶窗,在多雨地区,宜采用防水的百叶窗。第6章 空气分布空气分布又称气流组织,也就是设计者要组织空气合理的流动。大多数空调与通风系统都需要向房间或被控制区送入和排出空气,不同形状的房间、不同的送风口和回风口形式和布置、不同大小的送风量都影响室内空气的流速分布、温湿度分布和污染物浓度分布。室内气流速度、温湿度都是人体热舒适的要素,而污染物浓度时空气品质的重要指标。因此,要想使房间内人群的活动区域成为一个温湿度适宜,空气品质优良的环境,不仅要有合理的系统形式及对空气的处理方案,而且要有合适的空气分布。6.1 布置气流组织分布对于室温允许波动的范围有要求的空调房间,一般能够满足区域温差的要求,该设计采用散流器平送顶棚回风的气流组织形式,送出的气流为贴附于顶棚的射流。射流下侧吸卷室内空气,射流在近墙下降。顶棚上的回风口远离散流器。工作区为回流区,该模式的通风效率低于侧送风,换气效率约为0.3-0.6。侧送风口的安装离顶棚距离越近,且又以1520度仰角向上送风时,则可加强贴附,借以增加射流。合理地组织气流流线的问题,主要是考虑送风口的位置,回风口的影响较小,对于局部热源应尽可能处在工作区的下风侧或者接近回风。设计侧顶送风口的调节应达到一下的要求: 1)各风管之间风量调节;2)射流轴线水平方向的调节,使送风速度均匀,射流轴线不偏斜;3)水平面扩散角的调节。 4)竖向仰角的调节,一般以向上1020度的仰角,加强贴附,增加射程;风机盘管加独立新风系统使风机盘管暗装于天花板,采用上侧送风,同侧上部回风的形式。送风气流贴附于顶棚,工作区处于回流区中。送风与室内空气混合充分,工作区的风速较低,温度湿度比较均匀,适用于小空间的客房及其他要求舒适性较高的场所。该气流分布排出的空气污染浓度或温度基本上等于工作区的浓度和温度,也就是说通风效率Ev和温度效率Et接近于1,但换气效率较低,一般在0.2-0.55。表6.1公共建筑风管建议风速、流量编号管段建议流速最大流速1风机吸入口4.05.02风机出口6.5-107.5-113干管5-6.55.5-84支管3-4.54-6.55支管上接出的风管3-4.54-66.2 散流器选择计算散流器送风气流分布设计步骤为首先布置散流器,然后预选散流器,最后校核射流的射程和室内平均风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