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 -2016 年度第一学期惠康里小学 四年级数学学科备课 主备人:第四单元 单元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P47P55单元目标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单元重难点重点: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难点:估算时,正确处理因数估大估小的问题。单元课时 一课时课题笔算乘法(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没有0)P47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 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3. 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前置性学习单问题梳理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师 生 活 动以学定教(一) 导入新授(二) 笔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4512= 4459= 6352=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笔算乘法(二)探索发现1、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板书教学内容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指名回答)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小组讨论并汇报)提问:(1)先算什么?(先算2乘145的积是290,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个位对齐)(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最后算什么?注意第二步个位上的0不写。板书:14512=17401 4 5 1 22 9 01 4 51 7 4 0和4512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点?小结:两位数乘法笔算的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三)巩固发散1.P47 做一做13412 17647 42536 2378232224 14527 67913 28635(四)评价反馈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课后反思二课时课题笔算乘法(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P48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2. 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3. 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前置性学习单问题梳理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师 生 活 动以学定教(一)导入新授1. 口算4072= 600300= 3023=5330= 20700= 4022=4072= 4072= 4072=2020= 4090= 502 7=6085= 908 4= 40050=2.笔算并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7086= 7908= 54278=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教学内容:笔算乘法(二)探索发现1、出示例2怎样计算16030=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学生独立进行计算。(1)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总结:可以用口算计算先算1603=480,再在积的末尾再添1个0;或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写2个0(2)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本上完成。)小组讨论交流计算的过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计算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16030=48001 6 0 1 6 0 3 0 3 00 0 0 4 8 0 04 8 04 8 0 02、独立计算10630=学生反馈讨论:(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1 0 6 3 0(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 10630=31801 0 6 3 03 1 8 0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三)巩固发散教材P48 做一做1、2 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课后反思 三课时课题练习八P49P50教学目标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能准确熟练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习惯。教学重难点准确熟练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前置性学习单问题梳理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师 生 活 动以学定教(一)基本练习1、P493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2、P496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3、P508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说一说错误的原因。 4、P491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订正 (二)指导练习1、P495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教师指导:注意单位换算2、P509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教师指导:此题有两种思路,方法一:分别求每种3套的价钱再加起来;方法二:先求每种各买一套总共花多少元,再求买三套的总价。 3、P5011独立完成后先小组交流再汇报教师指导:此题有简便方法,因为15200=3000,因此最后一款电话机152103000不能购买,而200-128=72 200-108=92 200-198=2因此只要再用多出来的钱分别乘15,即可求出还剩多少钱。 4、P5012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方法再汇报教师指导:写出乘积最大算式的方法是:先确定两数的最高为5、4;然后依次确定下面的数字,把剩下的最大的数字放在被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二个因数):3、2;剩下的0按题目要去放在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一个因数);所以答案就是52043=22360。思考:如果乘积最小,又该如何?教师指导:先找出两数的最高为2、3;然后依次确定下面的数字,把剩下的最小的数字放在被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二个因数):0;剩下的4、5放在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一个因数);所以答案就是34520=6900。 (三)检测评价1、P497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2、P492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3、P494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4、P5010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课后反思 课 题积的变化规律P51 教学目标1.理解积的变化规律,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 3.在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前置性学习单问题梳理教学准备教学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师 生 活 动以学定教(一)导入新授.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62= 620= 6200= (二)探索发现 1、组织小组交流2、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3、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204= 104= 54= 4、组织小组交流引导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5、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2648= 1712= 2624= 1724= 2612= 1736=观察算式。 学生将发现的规律说给自己的同伴听。 全班汇报交流发现的规律,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6、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三)巩固发散1、两个数的乘积是120,其中一个因数乘4,另一个因数不变,这时积应该是( ),如果另一个因数也乘4,这时的积应该是( )2、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除以5,要是积不变,另一个因数应该( ) 3、在一个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8后,积变成424,原来的积是( ) 4、P51做一做第1题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5、P51做一做第2题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教师指导:方法有两种,方法一:先求出长2008=25(米)再用2524=600(平方米)方法二:因为宽扩大了3倍,在长不变的情况下,面积也扩大3倍,2003=600(平方米) (四)评价反馈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积的变化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课后反思 课 题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P52P53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2.认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难点: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 前置性学习单问题梳理教学准备教学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师 生 活 动以学定教(一)导入新授谈话:同学们,这有一些物品的价格信息,请你来做售货员,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出示教材P52例4)(二)探索发现1、教学例4(1)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多少钱? (2)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要多少钱?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买商品的价钱问题,题中篮球每个80元、鱼每千克10元,这样的每一件商品的价钱是单价(板书:单价),买3个、买4千克这样买的件数是数量(板书:数量),求一共用的钱是总价(板书:总价)。 师:找一找,数学书的单价是多少?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单价。师:说一说第(1)题中篮球的单价、数量、总价各是多少,怎样求总价?(2)题呢?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数量怎样求单价呢?生汇报 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又该怎样求数量呢?生汇报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2、教学例5出示例题,独立解答(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米?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行程问题,题中每小时行70千米、每分钟行225米,这样的在一个单位时间里行的路程,是速度(板书:速度),所用的4小时、10分钟是行走的时间(板书:时间),求出的280千米、2250米,这样的一共行的路是路程(板书:路程)。师:说一说第(1)题中汽车的速度、时间、路程各是多少,怎样求路程?(2)题呢?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求速度,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 如果求时间,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速度时间=路程”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三)巩固发散教材P52-P53做一做,指名汇报 (四)评价反馈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五)板书设计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总价数量=单价 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单价=数量 路课后反思 课 题练习九P54P55 教学目标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以及积变化的规律。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能准确熟练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并能熟练运用所学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习惯。教学重难点准确熟练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 前置性学习单问题梳理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课时第6课时 练习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师 生 活 动以学定教(一)基本练习1、P541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2、P543、5独立思考后指名汇报。 3、P544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4、P546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5、P547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对于判断错误较多的予以指导。 (二)指导练习1、P558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教师指导:注意203=60(元),因此全选择第二种套餐显然不行。可以是两份第一种套餐,一份第二种套餐;可以是两份第二种套餐,一份第一种套餐;还可以是3份第一种套餐。2、P559独立完成后指名交流教师指导:此题有两问,要先求路程,再用路程时间=速度 (三)检测评价1、P542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2、P5410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说出规律。课后反思 20 15 -20 16 年度第一学期惠康里小学 四年级数学学科备课 主备人:第五单元 单元内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P56P70单元目标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单元重难点重点: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和梯的特征。难点: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单元课时 课 题平行与垂直P56-P57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2、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垂直与平行线的过程,掌握其特征。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 认识平行线与垂线。难点: 理解“平行与垂直”这两种位置关系的界定的前提是在同一平面内,且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 前置性学习单问题梳理教学准备课件、铅笔、小棒、展示板、三角板、直尺、手工纸教学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师 生 活 动以学定教(一)导入新授回忆直线有什么特点?想一想在任意画两条直线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二)探索发现第一环节 平行1、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画一画,小组长组织大家把可能出现的图形汇总。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1)展示其中一个小组的展示板。(2)除了展示板上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4、整理图形,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图形通过电脑课件来展示,并编上序号。这学生用铅笔摆图形,分组讨论。学生在全班汇报,补充说明。5、尝试把画出的图形进行分类。(教师参与讨论,强调学生说明分类的标准)6、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重点讨论第3幅图,直线向两头无限延伸,因此应该是相交的)总结: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和不相交。相交又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的情况。7、我们把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这里我们要强调一定是在同一平面内,举出反例异面直线也不相交的反例,但不是平行的关系。)8、你能说一说生活当中在哪里见过平行的位置关系吗?第二环节 垂直1、师黑板上把毛线拉,表示直一条直线,再拿出另一条毛线拉直,表示另一条直线,并与第一条相交。想一想两条直线相交成几个角?各是什么角?(如第4幅图)2、如果教师转动其中一条直线,使1变成直角,那么这其余三个角会变成什么角?3、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这里要再次强调是在同一平面内,举出异面垂直的关系)4、你能说一说生活当中在哪里见过垂直的位置关系吗?(三)巩固发散1、教材P57做一做(四)评价反馈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五)板书设计 平行与垂直(在同一平面内) 平行:ab垂直:ab课后反思 课 题垂线的画法P58-P59 教学目标1、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2、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前置性学习单问题梳理教学准备课件、三角板教学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师 生 活 动以学定教(一)导入新授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线吗?2、怎样画垂线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画垂线。板书教学内容:垂线的画法(二)探索发现1、先思考:画垂线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呢?(三角板或量角器)2、阅读教材P58内容,想一想怎样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3、独立完成做一做第一幅图4、先小组内交流画法,再指名展示。教师总结: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的顶点是垂足)。强调: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给定的这点上。5、怎样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呢?独立思考后在P58上例2练一练。6、先小组内交流,再指名展示。7、教师总结画法。强调不要忘记标垂足。8、仔细观察,过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线段可以画几条,看P59页内容,自己再尝试画出几条线段,再比一比这些线段,哪一条最;我们说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9、自读P59页例3(2)的内容,小组内交流自己;生:两条平行线间的垂线段长度是相等的;10、教师总结:同一平面内,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三)巩固发散1、P58做一做剩余的内容(投影展示,学生演示画法)2、P59做一做1独立完成后,教师指导:求的最短距离就是垂线段3、P59做一做2独立完成后,教师总结:这就是人眼的误差,实际上是两条平行线。(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课后反思 课 题长方形的画法 教学目标1、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2、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长方形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3、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 巩固对垂线的认识,会用三角尺和直尺准确的画出长方形。难点: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画出长方形。 前置性学习单问题梳理教学准备课件、三角板、直尺教学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师 生 活 动以学定教(一)导入新授1、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什么是垂线?怎样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怎样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什么是点到直线的距离?怎样判断两条直线相互平行?2、今天将利用所学知识画长方形。(板书课题)(二)探索发现1、思考:画长方形首先知道长方形的什么信息?(长和宽的长度)2、请你独立思考怎样画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3、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指名展示。(投影)4、教师总结:因为长方形相邻两边互相垂直,可以利用画垂线的方法画长方形。(1)先画一条长10厘米的线段,作为长方形的长。(2)过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作与这条线段垂直的线段,使它们的长度都是8厘米。(3)把这两条8厘米线段另外的端点连接起来。5、修改自己的图形。指名汇报长方形的画法。(三)巩固发散1、完成P60做一做1、2指名汇报画法。(四)评价反馈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课后反思 课 题练习十P61P63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巩固对平行与垂直的认识,巩固画平行线、垂线的方法。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3、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夯实作图基本技能,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前置性学习单问题梳理教学准备课件、投影教学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师 生 活 动以学定教(一)基本练习1、P611独立完成后相互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教师指导:利用三角板测量直角,可以判断是否垂直;利用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判断是否平行。2、P612独立摆完后相互说一说你的发现。教师指导:平行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3、P613独立完成后说一说你是怎样折的?教师指导:利用的是平行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的原理。4、P614独立完成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教师指导:利用三角板测量直角,可以判断是否垂直;利用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判断是否平行。5、P615独立判断后说一说你的理由。教师指导:利用的是平行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的原理。6、P626独立思考后互相说一说你的方法。教师指导: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来测量。7、P627独立思考后互相说一说你的方法。教师指导:利用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二)指导练习1、P6311独立完成后互相说一说你的方法。教师指导:点到直线的距离,以及平行线间的垂线段最短。2、P6312(1)独立完成后互相说一说你的方法。教师指导:先测量。长方形的长和宽再补充剩余部分即可。独立完成第(2)幅图,指名说一说画法。3、P6313独立思考后互相说一说你的发现。教师总结: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独立再画出几组同位角,看一看是否相等。4、P6315独立完成后互相说一说你的方法。教师指导:利用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再延长线段,看哪两条直线不相交。(三)检测评价1、P6282、P6293、P62104、P6314独立完成后,教师指导,并订正练习。课后反思 课 题认识平行四边形P64P65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特征,并会画高。2、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全过程,掌握它的特征。3、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特征,并会画高。 前置性学习单问题梳理教学准备课件、三角板教学课时第4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师 生 活 动以学定教(一)导入新授三年级时我们认识过平行四边形,请你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平行四边形?(出示教材P64)你能指出哪里有平行四边形吗?同桌互相说一说。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二)探索发现1、出示教材的平行四边形P64,自己借助三角板和直尺动手研究,看看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2、小组内交流后,指名汇报。3、教师总结: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我们把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板书概念)4、那么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怎样画高呢?自学P64教材后,独立在例1的第一个平行四边形上画高。5、画好后小组内交流画法,指名上台汇报。6、教师总结画法及平行四边形高的定义。学生修改自己的练习。 7、过一点能做平行四边形的几条高呢?(两条) 8、教学例2(1)用吸管做一个长方形,然后用手拉动这个图形,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2)总结: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性。(3)思考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做什么呢?(教材P65图)想一想你还见过哪些实例?(三)巩固发散1、P64做一做 选出平行四边形后,过指定的点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展台展示)2、P65做一做1摆完后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小组内交流指导: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易变形。拓展延伸:三个小棒摆三角形又会出现几种图形?你又有什么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3、P65做一做2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说一说你是怎样检查的?(四)评价反馈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五)板书设计 认识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对边相等 不稳定性 高底课后反思 课 题认识梯形P66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梯形的概念及特征,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知道什么叫等腰梯形以及等腰梯形和梯形的关系。2、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3、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认识梯形的底和高的意义和画高的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理解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理解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 前置性学习单问题梳理教学准备课件、三角板教学课时第5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师 生 活 动以学定教(一)导入新授1、回忆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它有什么特征?怎样画平行四边形的高?(指名回答) 2、今天我们认识另一种特殊的四边形。(板书课题)(二)探索发现1、出示主题图P66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指名汇报)2、总结:我们把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3、你会画梯形的高吗?自己动手尝试。(P66例3主题图 第二个)指名汇报画法。4、教师介绍梯形的上底、下底、腰、高5、生活中会有特殊的梯形,如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自学书本P666、思考:直角梯形的高怎样画,自己动手画一画后你发现了什么?(直角梯形中的成直角的腰就是高)7、思考并总结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四边形,都有平行的对边不同点: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且不相等。8、想一想我们都学过哪些四边形?(小组交流总结,并说一说每一种四边形的特征)(1)指名汇报学过的四边形(2)思考: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3)思考: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4)教师总结: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又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5)那么四边形怎样分类呢?像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另一类是不规则四边形。(6)在特殊的四边形里按照对边平行的情况分成两类:两组对边分别平行(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只有一组对边平行(梯形)(7)出示P66例4图(三)巩固发散1、 P66做一做,想一想 一个梯形里可以画出几条高。(四)评价反馈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五)板书设计认识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上底 等腰梯形 直角梯形 腰高高下底课后反思 课 题练习十一P67、P68、P69 教学目标1、掌握四边形分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理解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2、通过练习,认识到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熟练说出梯形的的各部分名称。3、培养学生良好的作图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难点掌握四边形分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认识到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会画平行四边形及梯形的高。 前置性学习单问题梳理教学准备课件、投影、三角板、长方形纸、剪刀教学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师 生 活 动以学定教(一)基本练习1、P671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指名汇报教师总结:利用的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2、P672独立尝试后同桌交流,指名上台演示。教师总结:利用的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3、P6911独立尝试后同桌交流剪法,指名上台演示。4、P675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教师总结:梯形要求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且不相等。(二)指导练习1、P6912独立尝试后指名汇报。教师总结:利用的是平行四边形的特性: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教师同时总结,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P676独立画出剪法后,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教师总结:利用平行四边形及梯形的特征。3、P673独立测量后说一说发现。教师总结:平行的四边形对角相等。(三)检测评价1、P674独立完成后同桌检查;2、P687独立观察后指名汇报;3、P689独立观察后指名汇报;4、P688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强调第(2);课后反思 课 题练习十一P68P69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这一规律。2、通过动手测量,使学生经历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这一规律的全过程,并渗透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数学思想。3、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神奇和奥妙,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感知四边形内角和是360这一规律。 前置性学习单问题梳理教学准备课件、量角器教学课时第7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师 生 活 动以学定教(一)基本练习1、P6914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再指名订正。教师总结:平行四边形两个,梯形9个2、思考: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有哪些。(对边相等且平行、对角相等)(二)指导练习1、P6810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1)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发现。(2)自己任意画一个四边形验证结论。(3)教师总结:任意一个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三)检测评价活动:P6913以小组为单位按书中要求拼摆图形,教师组内巡视并予以指导。最后展台交流。(四)板书设计 练习课(二)任意四边形内角和是360课后反思 20 -20 年度第学期惠康里小学 年级学科备课 主备人:第六单元 单元内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单元目标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5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单元重难点单元课时本单元可用12课时进行教学。 课 题口算除法(例1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前置性学习单问题梳理教学准备图片教学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师 生 活 动以学定教一、准备题: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课件|视频|试卷1、20、50、120、150分别是几个十?2、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602 804 903 1206二、新授:1、出示例1 (1)有80面彩旗。每班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80里面有几个20?怎样列式? 8020 如何计算?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练一练: 8048= 9030= 8320 8019 (2)自学例2:有150个本子。发给50个同学。能提什么问题?练习:有120面彩旗。每班30面。能提什么问题?有120面彩旗。每班30面。能提什么问题?可以分给几个班?怎么计算?列式: 12030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120里面有几个30?几个30是120? 120是12个10,30是3个10,120个10除以3个10,商4。练一练:12040 15050 16080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必免出现12030=40的情况,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3040=1200三、练习:1、口算下面各题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课件|视频|试卷42 63 366 4274020 6030 36060 42070 9030 54060 63070 18020 8040 45050 36090 810902、书后:(P71 “做一做”)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五、作业: 练习十二第4题。课后反思 课 题笔算除法(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2、让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难点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 前置性学习单问题梳理教学准备图片、小棒教学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师 生 活 动以学定教一、复习:1、口算:6020 120302、在下面的( )里最大能填几?40( )83 60( )508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2 今天是“阅读日”,这里有92本连环画,140本故事书。(1)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先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计算。学生尝试计算,可以借助小棒算一算 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现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3个30是90,商3。商写在什么位置? 3 30 )9 2 9 0 2 练一练 20 )80 30)64 (2)出示例2: 178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用笔算的方法计算。17830=528 5 30 ) 178150 28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借助小棒尝试算一算。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5个30是150,商5。商写在什么位置?练一练:小结: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方法是什么?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三、练习:1、板演: 20)80 30)160 90)820 90)4802、P73“做一做”四、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五、作业:练习十三第4题 课 题笔算除法练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复习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2、让学生巩固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巩固算理和计算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难点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 前置性学习单问题梳理教学准备练习卡教学课时第3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师 生 活 动以学定教复习导入;1、口算8020 32080 407024060 6090 27090460 21070 350502、脱式计算754630 37628070960320 64008064笔算6320 26080 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板书课题:笔算除法练习二、练习内容:1、判断并改错。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和怎样避免。2、笔算 31050 17030 64380 40660 28540 1112047870 16330 294603、应用题1)一个足球30元,用75元钱可以买几个小足球,还剩多少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婚协议模板定制及婚姻关系解除合同
- 2025年终止劳动合同协议书
- 五年级体育健康知识考试试题合集
- 营造林技术员节假日后复工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2025标准鱼贸易合同
- 装岩机司机节假日后复工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电站承包运维合同范本与条款解析
- 1 负数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 2025版标准合同范本条款
- 第2节 交变电流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高中物理鲁科版选修3-2-鲁科版2004
- 光伏电站的运维项目方案
- CJJ-T134-2019建筑垃圾处理技术标准
- 儿童入园(所)健康检查表
- 广东省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指南(2023年版)
- (正式版)JBT 14581-2024 阀门用弹簧蓄能密封圈
-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方案 (详细)
- 幼儿园-消毒工作流程图
- 电缆修理工安全生产责任制
- 拼音拼读音节带声调完全版
- 工厂粉尘防爆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秘密全集:世界上神奇的潜能开发训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